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读后感摘抄
《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是一本由周逸飞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读后感(一):读后有感
真的是代入感极强的好小说,能给人带来充沛丰富的情感体验,感觉多体验了一种人生。虽然是比较通俗的小说,但其中有思想,有浓浓的文艺气息,部分场景简直如诗如画。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很多东西,是的,青春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成长,体会。内容很能调动人的情绪,结尾真的泪崩。总之真的很值得一读!
《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读后感(二):好评!
本人高中学生,经机缘巧合与此书相逢。在拿到书之前,由于作者的介绍文字便已心怀期待,在读过之后,也不失所望,甚至还有过于我的预期。书中的文字比我往常读过的其他同类小说相较更为出色幽默,思想也深刻睿智。在一个旧有熟悉的环境体系里面写出新的元素,释放出新的火花,在我看来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激动的事情,也是一种突破。总而言之,很喜欢这部作品,没有值得挑剔的地方。
《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读后感(三):时间终将证明
有一句话,“读书读到一分的好,须知道,作者已下了十分的力气”。这本书,我读至最后泪流满面,由此可见一斑,作者写时忍受了多大的痛苦。正所谓“一切文学,余独爱以血书者”。
无与伦比的语言天赋,从未磨灭的赤子之心,黑暗中一意孤行的执着,使得年仅23岁作者铸就了这部作品。我相信,正如时间证明了主人公的爱至死不渝,时间终会证明这部作品的价值与地位。
《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读后感(四):世界这么大我却遇见你~
网络是神奇的,无论多么远的距离,因为灵魂的有趣而相识恨晚。与周的相识因为网络和竞赛。
小说是很神奇的,文若其人,周就是这样深情的人,用四年心血铸成的小说扰乱了我多年波澜不起的心。虽然为此彻夜通读,难眠,乃至流泪,却是挽回了年轻的自己。
才疏学浅,随意评价小说也是不负责任的。
收敛于无穷,无问西东,只问内心。
愿我们永远深情,永远拥有年轻的心。
《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读后感(五):校园青春
非常有缘认识了作者,也非常幸运能够读到这本书。一开始是被作者发的几段简短的文字吸引的,让我感到了蕴藏在文字中震撼的力量,于是让我有了读这本书的想法。这是一本校园青春小说,写的是高中生活的故事,洋溢着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友谊,懵懂的爱情,做不得旷世的奇才,也能做她天地间的伞。文字简洁干净,剧情也很精彩,最后的高潮迭起,结局同样令人意外,令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读完后同作者的交流让我对这本书有了另外的理解,当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结局怎么理解因人而异。同时也让我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也有这么一个给我整理书桌的同桌,那句感谢却从来没有说过,好可惜回不去。每个人都有青春,每读到相似的经历都身临其境。最惨的事不是忘不了悲伤的回忆,而是那些悲伤的却已经开始记不起。青丝蘸白雪,来路生云烟。
《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读后感(六):“青春是段跌跌撞撞的旅行” ——评《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
刚刚把学长的书看完了,便迫不及待想谈一下自己的心得。其实我觉得书缺少一个简介,看的时候不知道后面讲的内容。前半本比较日常,后半本更能吸引人。最后的结局看完了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升华的很好。因为跟书中人年龄差不多,所以我了解了一下这样的青春,确实是我没有经历过的,也学到了很多。虽然书中有一些剧情上的瑕疵,比如说:男主身为学生住在校外但是保安却不知道他的学生身份,男女主出去买东西女主随身携带衣服。但是跟整本书相比,这没有多少影响。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时的心态,有的情节像爬山、卖西瓜比较梦幻,像想象一样不太真实,写到最后情感完全爆发和内心的空虚伤感。人物上男生的性格比较鲜明,女生可能区别不大,当然也有可能是第一人称视角的关系。也可以看到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语言很生动活泼,常常把我逗笑,可以看得出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真的写的很用心。语言风格有些像我初中喜欢看的青春校园小说,没有很多华丽的词藻,但是内容比较成熟,有些知识在那个年龄段看不懂。主题也很深刻,这一点比一些网络流行的小说作品强很多,难以想象是第一次写书。把青春那种懵懂的感情写的很真实,所幸结局是好的,差点就成《秒速五厘米》了。总体上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小说,很值得去认真读一读。
《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读后感(七):两句心动
虽然我是高考党,但可能是高中阶段,为了成绩的刻苦,课外活动的弥足珍贵,还有男女情愫的单纯懵懂都大同小异,所以代入感很强,好像又回到我的高中,遇见我的“马雨洛”,重新编织回味那一丝纤微稀薄又久久不肯散去的悸动青涩。 击中我的有这样两句。 第一句是“我最自信的时候,就是做数学题,还有见到你。”本书的创作正好处在作者人生阶段第一个重大的迷茫期,是收到的否定和质疑最多,自信被践踏进尘埃中的时候。这样一个正挣扎在自我怀疑的泥沼中的灵魂,竟然在文字的时空中同时在演绎绝对的自信。当不羁的,傲气的,自信甚至自负的周楚凡的形象在作者的回忆中色彩逐渐饱满,身处困境而苍白无力的作者也在过去自我的抚慰中逐渐恢复血色。 这句话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它以一种穿越时空恒存的真诚,坚定地表明这本类似回忆录的书的立场:不是在回忆的温床上沉溺,而是通过细细梳理时间在自己身上刻下的每一条纹理以及爱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每一丝印记,继承属于自己的血脉,找到自己的能源泵,继续和现实与命运抗争。 第二句是“今天晚上,没有月亮啊” 夏目漱石在翻译“i love you”的时候留下了名言“你不要说我喜欢你,你要说这夏夜的月色真美丽”。作者这句话不是在表达,而是在无奈地隐藏爱意。月亮这一刻可能是爱的托词,也有可能是暂时求而不得之物的寄托意向。读到这里身为同学的我更多是感同身受的心疼。 但是这世界上唯一的月亮,阴晴圆缺,变换有常。人生不会永远低谷,正如作者现在已经拨云见月。我很荣幸能成为作者这一段路程的见证人之一,期待未来能继续见证作者的圆月之路!
《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读后感(八):两句心动
虽然我是高考党,但可能是高中阶段,为了成绩的刻苦,课外活动的弥足珍贵,还有男女情愫的单纯懵懂都大同小异,所以代入感很强,好像又回到我的高中,遇见我的“马雨洛”,重新编织回味那一丝纤微稀薄又久久不肯散去的悸动青涩。 击中我的有这样两句。 第一句是“我最自信的时候,就是做数学题,还有见到你。”本书的创作正好处在作者人生阶段第一个重大的迷茫期,是收到的否定和质疑最多,自信被践踏进尘埃中的时候。这样一个正挣扎在自我怀疑的泥沼中的灵魂,竟然在文字的时空中同时在演绎绝对的自信。当不羁的,傲气的,自信甚至自负的周楚凡的形象在作者的回忆中色彩逐渐饱满,身处困境而苍白无力的作者也在过去自我的抚慰中逐渐恢复血色。 这句话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它以一种穿越时空恒存的真诚,坚定地表明这本类似回忆录的书的立场:不是在回忆的温床上沉溺,而是通过细细梳理时间在自己身上刻下的每一条纹理以及爱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每一丝印记,继承属于自己的血脉,找到自己的能源泵,继续和现实与命运抗争。 第二句是“今天晚上,没有月亮啊” 夏目漱石在翻译“i love you”的时候留下了名言“你不要说我喜欢你,你要说这夏夜的月色真美丽”。作者这句话不是在表达,而是在无奈地隐藏爱意。月亮这一刻可能是爱的托词,也有可能是暂时求而不得之物的寄托意向。读到这里身为同学的我更多是感同身受的心疼。 但是这世界上唯一的月亮,阴晴圆缺,变换有常。人生不会永远低谷,正如作者现在已经拨云见月。我很荣幸能成为作者这一段路程的见证人之一,期待未来能继续见证作者的圆月之路!
《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读后感(九):一本不太“青春”的青春文学
看这本书的历程很“破碎”,总算真正读完一遍,有挺多想说的,理性地说,它成功激起了内心中最感性部分,情感。周楚凡与马雨洛,第一和第二,奥赛生和高考生,俗套而特别的设定,从相识到相熟,互相升起爱慕,却又有着顾忌,周在等她高考,马一直没有感到周足够的“偏爱”,他们的情感是压抑的,克制的,前面的交集,暧昧,每次给人一种似成不成的感觉,虽然结果并无美好,但这种情愫懵懂,蠢蠢欲动,对爱情的探索与思考,又何尝不是青春呢?作者看似预设了“女生相对更成熟”的前提,无论是林还是马,总是不断释放信号,周却常常置若罔闻。然而,在高度理科背景与“逻辑一切”思维下,周总是考虑条件,可能性,后果,概率...而合理不合理的许多假设逐渐击破他最初的幻想,“理智”让他一拖再拖,下定决心之时,又遇到了被设计的“犯罪”。难能可贵,马展现了很大的包容,坚守,作为一个遇到并能成为唯一读懂周灵魂,被其吸引的女生,她理解周的顾虑,慢热,也为了自己的高考,等待成为选择。当然,杨风最后的表达笔者实在难以理解,从对林不确定的态度,到没有“胜利之吻”,再到那晚那句“没有月亮”,我难以相信马的“容忍”没有限度,会一直等着他想清一切。他当然没赢,我也不信,她在等他。悲哀不在于没有童话的结尾,而是一直苦苦相爱,没什么世俗的阻隔,依然没有结果,多了两个痛苦的灵魂。单独写写林曦,一直欣赏乃至崇拜周,当然,作为“没法不喜欢的女孩”,周对她有着好感,有着回应。面对马和许莫并肩,周和林差点有了“性”,当然周很快恢复“理性”,清醒自己真正的爱在于马。林还是幸运的,在青春里有始终激励自己变好的男孩,没被伤害,没有陷入,有遗憾但及时拥抱了新生活。最后部分,两三章,很难梳理,再分析。情节集中,紧凑,所有冲突同时爆发,对比之强烈,升格之高度,高潮之激烈,令人震撼。积聚的小美好,我们期待高峰,作者却带入谷底。巨大的悲哀与遗憾,痛苦,走向毁灭再次使之足够独特。足够“青春”的爱情背景,高三的主题,那种荷尔蒙迸发下小心,期待的状态,但同样,始终“不成形”的爱情,足够掩盖美好的遗憾,我愿称之为“不太青春”的青春文学。总而言之,技术性硬细节完美,情节足够出彩,跌宕,复杂.......从克制到巨大的情感迸发,主题难以启齿,却足够给人启示,希望以后与作者有更多交流
想写这些,也和自己近来的某些经历有些许关系,看完更坚信,青春应当勇敢一些,努力追求所爱,多点不问后果,无问西东的坦荡,享受经历与过程,单纯,简单,认真去生活,去爱,最后可能会散,会哭,但笑过,便值得。
《收敛于无穷,不问西东》读后感(十):风·云·雨·落·寒
作为飞哥新书成品的第一读者,万年不写评论的我必须强推一波《收敛于无穷》(书名后半部分请自动忽略)。无他,太值得,太感慨。
前排提示:本书适合所谓“学霸”“做题家”食用,极适合无感情经历者食用,尤其适合文字细节推理爱好者食用。这与书中人的设定时而契合时而迥异,而此书的一种打开方式,也是若即若离。
闲话少说。读此书时,飞哥让我为它另拟一个题目。我的题目也是我对此书的核心评价:风,云,雨,落,寒。极巧的是,这也是书中几位人物的名字(这令我对飞哥居然未做刻意编排感到惊异和微小的失望)。
不过如果读者看过以上这些描述,并且初读这部作品,估计感受到的会是比这强烈得多的失望与不解:一个青春文学哪有我如此花式吹捧的道理!再说,上面那几个字,还有什么可以多言的意思吗?
有;这几个字的意思就是随着对应的人物,一步步、一层层展开书中寓意的方法,甚至,它们就是寓意本身。
风,不知所起,是整本书的源头。一个风一样的、随风而去的故事。故事是第一人称写的,同一人既是书中人,又是书外人。这种语言已经足够有代入感了,因为模糊了读者与角色的界限;更何况,仅是书中角色飘逸的思维与视角,或者称作青春本该拥有的大气与不羁,就已经足够说明此书与流于廉价感情的青春文学的区别。如果止步于语言的享受,阅读体验已经足够。毕竟,风似乎不是第一人称的名字,那么又是谁来把“我”的故事讲得如风般完美圆滑?
云,随风而来,是故事的叙述手段与象征。全书前后像是逆转,却无比自然,像是两个人的对手戏,各自讲着对方的故事。故事真正的叙述方式,正在于此。情感上的一对终极对手,默契地各自投射在同一个人身上,成为一种“拧巴”的存在——他举着伞,不知是抗拒还是迎接一个必然的、不可能的结局。读者若知道从来只有一人,尽可以自行决定,“云”是死是生,是真是假,是显是隐?
雨,因云而落,是故事真正的主角与载体。倘若从这一人再细分,结果的“雨”是各色人物,过程的“落”是一切故事。本书写人物故事,最奇妙的一点是虽然直接写其本人,但用力全在他人处,虽然直接代入故事,但味道全在旁白中,这正是因为所言一切人与物,都只是对一个终极的、完整的表达的管中窥豹而已。如果说,叙述者的一体两面通过投射到“云”上来自然过渡还是开胃小菜,那么几乎全部角色与故事都从“雨”中看就成了盛宴的大头,这也正是读者最需深入独立完成的部分。他须知,“雨落”是一,也是一切;形形色色的故事不过是故意打散的拼图,而作者已通过文字游戏一般的双关与暗示透露了拼合的方法。能触及此处的读者想必已然清楚,青春情感的主题不过是作品真正内核外面的一层糖衣,看似作者痴,谁又能识其中真味?
寒,自雨而生,是作者与故事内部深处的声音。“寒”的角色戏份不多,看似可有可无,略显高冷的性格也并不讨喜。然而,它是洞穿故事的存在,是作者为这个迷宫留下的窗口。“寒”有最平淡的话语,但背后恰恰是理解了故事与人物深层架构的作者之口,表达的尽是对“自己”、对一切的同情。更何况,倘若能一层一层看得到这一层次,谁不会在简单的故事中感叹,高处不胜寒?
防止剧透,前文也只好云里雾里地虚空评论,恰如这个云雨一般的故事。但无论如何,全书的语言之诙谐、节奏之恰当、人物与叙事结构对位之精巧,不能让人否认这是一部堂吉诃德式的作品,它披着青春校园畅销书的外衣,只等着用每一个角色带领有缘人逐层揭开分别对应的深意。现在,这本书有了三个名字:出版商胡乱加的什么不问西东、我一厢情愿的风云雨落寒、还有它曾经的书稿名——《楚凡的世界》。这的确是一个世界,幸运的是,它不再是作者的一个世界,而将依旧成为一切读者的,一个,世界。
我与飞哥有勉强可称类似的学业记忆,尽管我从来对此不以为意。只不过,我的记忆始终站在地上,却没有过那样飘逸的、如庄周所言楚狂放歌的时间,强言感同身受,其实只是冷眼旁观。冷眼旁观也好,更能看清,更知道羡慕,更知道可怜。书里面讲,故事可以是勇士与公主快乐的结局,也可以是恶龙用勇士的身份与公主快乐的结局。那么,我羡慕与可怜的,是一个人、一个世界吧?
我看着封头飞哥刻意拍的书中人的照片,忍不住又笑起来了。是谁呢?
是勇士?是恶魔?
是公主?是风车?
是楚凡?是世界?
……
一切有为法,如风亦如云,如露亦如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