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衰世与西法》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衰世与西法》读后感精选

2021-02-02 03:13: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衰世与西法》读后感精选

  《衰世与西法》是一本由杨国强著作,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7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衰世与西法》读后感(一):非常之人的非常之书

  

本书很可能是杨国强教授最厚重的一本书,所涉阶段也是他积累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段。

从我的角度而言,此书有四个特点,

第一,厚积薄发,作者耕耘相关领域四十多年,心无旁骛,除了学问之外,不怎么出席学术会议,不问世事,不报项目,不争课题,江湖上知道闻其名而多未见其人,最终成就这一代表作,这种自主研究今后会很罕见了。

第二,作者少时对于《资治通鉴》有很深的研究,这里面可以见到某种通鉴笔法,对于很多军国大事的裁断很有力度,举重若轻。

第三,作者于曾国藩文集下过童子功,治学从士大夫文集入手,一一解读他们对这个历史巨变时代的看法, 辅以笔记、日记、书信,从容地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较为立体地呈现了庚申到庚子这四十年的中国历史形态,这是一般人很难驾驭的,也是很难下此功夫的。

第四,作者的文字表述,注意遣词造句,有的读者或许觉得有点古奥,但是在当下学术论著波澜不惊的叙述笔调里,作者的表述很有特色。这种酣畅淋漓的断代史写作,在近代史领域是很罕见的,作者的苦心孤诣,值得有心人仔细研读。

如果要说真正有值得改进的,或许是可以再关注一下洋人的看法,个别文献的版本也值得斟酌。

  《衰世与西法》读后感(二):晚清士人的“冲击”与“回应”

  

葛兆光先生曾言,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空间很大,一是未经开发的文献还相当多,采撷本身即乐趣,若有所发现更让人自豪;二是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演变的头绪复杂,传统、现代、东方、西方在这里交汇,越是复杂的历史,解释的空间就越大;三是这段历史牵连古今,历史的回忆和想象、当代的观察和体验,都可以在这里参与制作和解释。

有大学问者,常相通。从《衰世与西法(增订本)》一书,可明确地感受这番话的深意。

该书出于史学大家杨国强之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各领域全方位描摹晚清中国图景,初版于2014年,坊间大热,评议纷纷,时隔六年,增补三十万字,洋洋六十万言,更加全面周密,继续文献采撷和分析之功,《“庚申之变”:创钜痛深中的审视和省思》《中外贸易和中国经济牵入世界市场》《回应与冲击(一):新疆建省和台湾建省》《回应与冲击(二):北洋舰队》等增文,更加突出近代史观的核心——冲击与回应。

“冲击-回应”的概念,是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的说法。费正清假设“西方冲击”发生在前,“中国回应”发生在后,不过,这个模式并不是机械的、固定的,只是因为费正清的研究要落在“中国回应”的反馈与表现上。费正清强调,“刺激(冲击)-回应”是模糊的表述,它们既可以表示主观感受到的刺激,也可以表示自觉认识到的挑战,甚至可以表示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历史学家的后见之明来看,似乎它在“刺激”或“挑战”。

换言之,“西方冲击”仅仅是中国多样图景中的元素之一,要想解读这种回应,就必须把它放在中国的总体历史上去考察。杨国强先生力求达到的,正在于此。

本书的副标题是“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在关于“新”与“旧”的朝邦命运走向里,寻求社会脱榫的原因和希图重建的诸般努力举措。从庚申到甲午,从火烧圆明园到北洋舰队覆亡,晚清中国借西法图自强,在内忧外患与边疆危机里,艰难步履。

在杨国强此书中,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关于经世之学、士议、清流、士大夫的分化等的论述。绵延的战祸改变了国家的权力结构,使得中国士大夫出类拔萃者崛起于东南,这与东南经济率先与世界经济接轨是分不开的。杨国强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士大夫以其造船造炮的事功开一世风气,就这个意义而言,他们是当日中国最先自觉地回答和回应西方冲击的人物。他们也是最早学会按照西方条约办事的实务人群,是否违约常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借口,中国士人在痛悟中率先走向现代化。但洋务追逐富强,而富强的主体和本位都是国家,围绕建造铁路的争议,杨国强肯定了清流的民本思想,他们的深忧所结,都在于富国和恤民之间的分裂和对立。洋务为富强而借西法,然而借来的西法以侵食为本性,在撕破旧经济的过程中,摧折落后常常会演为摧折“大众”的生业,摧折“穷民”的衣食。

如此论述,可见历史关怀所在。在“冲击-回应”模式的理念下,杨国强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线索之一: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陌生的外来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在新与旧的变革,在社会脱榫的剧烈动荡里,士的身上最集中地体现着新知与旧学的藕断丝连,也在精神层面经受最多的撕裂和创痛。觉悟的知识分子会自觉担当现代社会的创建者,并且回归到与大众和国家民族更切近的路径。

杨国强历来重视士人研究。旧作《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亦有所言。在杨国强看来,论史的意义在于能够引发议论,从前人的行迹中讨求是非成败之理。面对义理日渐萎谢的雍乾时代,杨国强惋叹学人眼界变得越来越窄。寸积铢累于一节一句、一文一字的考据征实之功,又会使得他们的眼光在订此校彼,炫博矜奇中变得越来越细。杨国强的著作博览雄厚,然而绝非止于故纸堆,而是时刻发今人深省,在学问中砥砺志行,完成理想中知识分子的担当。

  《衰世与西法》读后感(三):《衰世与西法》增订版与初版目录对比

  

增订版:广西师大出版社,2020

初版:中华书局,2014

以下为增订版目录,加粗者为上下编及分章标题,没有正文内容。加下划线者为初版有的。

供参考。这样就比较清楚增加了哪些内容了。

自序

上编 从庚申到甲午:古今中西之间的冲击与回应

智勇俱困之秋

“庚申之变”:创钜痛深中的审视和省思 017

经世之学的延伸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起点 032

中国人的历史经验和历史经验之外的世界 055

19 世纪后期中国兵工业的起始及其内在困境 077

华洋杂处:夷夏之防崩溃后的中国与西方

借法自强和进入了中国历史的外国人 109

条约制度:西方世界与晚清中国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 127

中西交冲:晚清中国的传教与教案 159

中外贸易和中国经济牵入世界市场 195

分解和重组:自然经济的变迁与变迁中的失路 222

衰世社会相

19 世纪后期中国的绅士与绅权 249

捐纳、保举和晚清的吏治失范 271

“丁戊奇荒”:衰世里的天灾和赈济 293

强邻迫视与边患四起

海国变比邻:“马嘉理案”的始末因果 321

日本侵台湾、灭琉球 331

中国、日本与朝鲜:从“壬午事变”到“甲午事变” 343

内乱外患与西北边疆危机 351

中法战争

19 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越南与法国 373

士议激越和中法之间的交涉与冲突 380

越北、台湾、马江:从宗藩义务到中法民族战争 392

力战艰难之后的“仓卒而成和议” 407

西法入华和中国社会的节节变迁

天朝体制之后:外国使节觐见皇帝和中国派遣驻外公使 419

借法图强催生的第一批留美学生 434

回应与冲击(一):新疆建省和台湾建省 443

回应与冲击(二):北洋舰队 456

移接的富强:国家权力与近代企业的相互依傍和彼此扞格 486

以洋务为中心的三十年历史与士大夫在古今中西之间的分化 503

中日战争:“大野招魂哭国殇”

“朝日变起”:日本用战争把中国拖入战争 533

平壤溃师,黄海重挫 547

兵火延及辽东、威海和一败再败之后的马关议和 562

争战留下的震荡:甲午乙未之际清流的重起和剧变 591

下编 旧道理和新思想之间

西潮与回澜: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历史 639

近代中国的两个观念及其通贯百年的历史因果 665

历史中的儒学 690

科举制度的历史思考 718

附: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和政治(《东方早报》访谈) 758

  《衰世与西法》读后感(四):《衰世与西法》|当我们在看小800页的近代史学巨著时,我们在看什么?

编辑部评论员:Ansel

校对:LIT.CAVE 编辑部

配图:Online

LIT.CAVE编辑部

我们会在每周一发布近期出版的书单,向读者征集评论,并在周日集结推送,本文为编辑部读后撰写的文章。

评论书目:《衰世与西法》

出版社:一頁folio | 广西师大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作者:杨国强

阅读厚重的历史著作往往会有一种穿越感,特别是这本描摹近代中国史的著作《衰世与西法》,这本书其实很早就有初版,但是如今2020年的10月的新版说是增补了30万字,其实就等于是作者在研学的过程中将曾经的资料再加以填充扩张,史学做加法既是便利也是必然。

它值得被谁阅读?

作为一本近800页的中国近代史巨著,这本书并非是每个人都乐意读的,如果是没有阅读习惯和耐心的人,恐怕会对这样的煌煌巨著近而远之。但是其实它应该是每个人的必读之书。

其实中国现代的小中高教育中,近代史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考场上也是重中之重。比如说诸多辱国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的史事可以说都是学生们张口即来的考点。

但是作为考点,很多时候繁复的动荡因素,往往被裁切成一句话而失去了本身的厚重感。《衰世与西法》则用了诸多案例和文献记载将这些因素诠释,从而让历史变得更加丰富,也由此与延承过往历史的现代人更能与故人故事产生共鸣。

比如在咸丰初年主持夷务的两广总督——叶名琛,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不过是一个极端保守且固执、最后因轻视英国军事力量而被英兵俘虏的官员人名。

但是在杨国强笔下,他成了清朝的一批由「雪大耻,尊国体」之心而演化成「用驭外骄倨之态来者如西人的轻侮」的士人代表。这种有些故意为之的傲慢,本质上也嫁接在他们对于清朝实力的盲目迷信上,因为当时平息了战争的《江宁条约》被清人意为「万年和约」,仿佛自诩「天朝」的中国用了一些小小的代价安抚了外夷,并继而巩固了自己的政治统治。

作为主管洋务的叶名琛,天真地以为这种和局会持续下去,西人不再会为自己的傲慢态度以及阻隔行为而再兴干戈。由此,到了英人联合法国炮轰广州并意图占据全城之时,叶名琛依旧能正襟危坐,虽然能面对生命危险而面不改色,气节无失但终成败局,也体现出了当时中国士人对西人的敌视和轻蔑。

杨国强由此写道,当广州沦陷消息传到北京,举国悲痛,「咸丰帝痛恨西人称兵犯顺,痛恨叶名琛辱国殃民,然在一片痛恨里最不缺乏的是情感和臆想,最缺乏的确是对比和反思。」

由此这才引发了后来李鸿章等士人的反思和考量,洋务派才由此滥觞。

洋务派之所以最终能够确立自身的地位,其实还跟中央集权弱化以及封疆大吏权势变强密切相关。在乱局之中,清朝中央机制脱榫从而使得一批士大夫在道统的「征召」下奋力救国、寻求「驭夷之方」最终获取了对应的权力,他们成为了清朝后期主导的政治势力,这可以说也是晚清变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上例举的历史其实很难在教材上看到,汲汲于市井之利的读者也难有耐心去关切。但是这本书对于历史的关怀着实呈现了一个史学家对于自身领域的关切,对历史脉络以及人文情感的琢磨。由此,它不失为一部值得对当世之现状来源与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参阅的史学著作。

它应该怎么读?

对于历史书的读法,私以为各自有各自的章法,我也只是表达个人愚见。

厚重的经典读物倘若有人愿意以剧情小说的模式畅快读下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500页以上的书恐怕没有一天一夜的时间实在是难以啃下来,更何况里面充斥着作者意欲呈现的人文细节和历史文献,也值得读者玩味品读。若是要把握其中滋味,实在不能一目十行,对于有定时阅读习惯的人来说,设置1~2月的阅读期限也不为过。

再者,这本书于许多读者来说定然是不忍卒读的。那么分章节选段去读也无妨。整部书的大部分篇章是在上编,大约占了600页的篇幅,统共7个章节,分别描绘了晚清自身内在困境以及与外国各维度接触时的困境。每个大题之下又分为3-6个小题供读者随时切入,可以说在脉络相连的情况下又自成一体,也不至于一旦跳跃便失了线索。

比如想要了解晚清士人故事的可以直接看(「智勇俱困之秋」),对近代士人思想转变好奇的时候,只看「庚申之变:创钜痛深重的审视和省思」和「经世之学的延伸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起点」两小节亦无不可。

再比如,对中日战争更感兴趣的读者,便可以直接跳跃到531页切入这一主题(中日战争:“大野招魂哭国殇”),可以让书真正为自己所用,做一个具有自主性的读者其实也未尝不可。

当然这样跳跃式的阅读难免也会遭遇一些非议,着实不是每本书都可以用如此方法。只是「对付」这些大部头的作品,作者毕半世之力呈现的文本给到长期碎片化阅读的现代读者,难免会有「海宴济久饿之民」的窘迫。循自我章法渐进不失为一种方法。

史书的窘境和遗憾

虽说青年读者妄议学术经典作品有些尴尬。但是在阅读中还是希望读者可以保持自己的思辨能力。书写的历史毕竟有人的因素,史料如何组合,「角度又是如何」往往影响文本所呈现的效果。

《衰世与西法》本身呈现出来的「士大夫味」既是它的特色,也是它的局限之处。许多读者评议说,作者对中国士人的思想资料熟练于心,但是对于西文资料和他国的史料观点参照较少。

其次就是其浓郁的个人情感,史书撰写者和研究者诚然有自己的起点和文化包袱,这本身可以作为一本大众读物的亮点,但是势必也会让读者警惕其中的私人情感倾向。不过,从司马迁撰《史记》以来,这种个人情感色彩都是难以避免的,这也是读史需广博的缘故。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近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著作,它既充满了人味(不知道过于冷峻严肃)又秉承了史学研究中对史料分析的严谨性,不失为一部可以珍藏的经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