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的读后感大全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是一本由[美]丹尼尔·A.休斯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读后感(一):让家回归“家”的本质——一个充满安全和信任的心理空间
无论童年经历如何,
当能够深深看见彼此的内心世界、彼此共情和无条件接纳时,
最深的疗愈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你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你在家里说出对一件事情的感受或看法,期待家人能够倾听并给予支持和回应时,对方有可能半天都没什么反应,或者反过来教训你,说你自己的感受、想法或者做法本身就有问题。这种感觉就像全身心撞上了一堵厚厚的墙,很疼很疼。
接下来,你可能充满防御地不再多说什么,或者充满愤怒地回击。最后的场面可能是,你们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一场小事莫名其妙地就发展为一场家庭大战;或者你们都不再说话,连续好几天都尽量相互回避。慢慢地,回避冲突被默认为是对家庭关系维系最好的方法,情感距离不断增加,关系裂痕越来越大,彼此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发生在夫妻之间,甚至在发生隔代养育的家庭关系中。最初,家庭关系中的一方,可能还在尝试修复关系,但迈出这一步真的很难:可能不知道怎么修复才好;可能脱口而出的不是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话一出口就伤人伤己;可能担心鼓起勇气进行修复的努力,换来的却是对方如刀子般更深的刺痛……愤怒、防御、回避、冲突不断循环……渐渐地,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不想回家,或者存在自己都感到“奇怪”的行为……
当家庭伤害已经发生,内心伤口和行为问题已经存在时,我们需要的是疗愈,自我疗愈、家庭疗愈和家庭关系修复。
开创了双向发展心理治疗(DDP)和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AFFT)的国际著名临床心理专家丹尼尔• A.休斯(Daniel A. Hughes)说:
“每一段关系都会存在误解,每个人都会做错事,彼此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意图,对重要事情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可能是关系出现裂痕或者当下主体间性体验遭到破坏的原因。”
“当矛盾无法解决时,至关重要的是:不同的观点可以被理解,而且它们同等重要。当彼此的想法与愿望得到相互尊重,彼此开放时,即使分歧依然存在,关系还是可以修复的……相互依存的生命之路,比习惯性独立或习惯性依存更难能可贵。”
“每个成员内在世界的独特性被接纳,并被视为给家庭带来丰富贡献的来源,而不是被视为对家庭的威胁……只有治疗工作不是为了‘修复’任何人,家庭里的每个人才能在治疗中感到安全。”
这样的疗愈过程便是丹尼尔开创的DDP和AFFT的最主要特点。
这个疗法的关键是:通过创造一个充满安全和信任的心理空间,让来访家庭所有成员的各种体验和内心世界都得到真正充分地表达,都予以尊重、共情和无条件接纳,情绪情感得到共同调节,安全感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治疗师激发出来访者正常的反思能力,意识到自己内在世界的状态和深层的渴求,从而能理解自己及他人,彼此共同重新创造过去事件的意义,关系得到修复,创伤得到疗愈。
这样的过程便是治疗师与来访家庭进行主体间性沟通的治疗性改变过程。治疗师随时随刻保持的情感-反思对话(affective-reflective dialogue)状态和PACE(有趣playfulness、接纳acceptance、好奇curiosity和共情empathy)态度,也让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发展出依恋视角和情感-反思对话的能力,掌握PACE沟通态度,其实就是进行主体间性沟通的意识和能力。这将反哺并应用到日常沟通和养育实践中。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读后感(二):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成长的沃土
作者:流苏
父母和子女依恋关系出现问题,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出现攻击、退缩、粘人等行为。同时,也可能会激活父母童年不安全的依恋创伤,因此,如何支持孩子,把家庭环境打造成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就需要父母需要不断的在学习中成长。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从创伤疗愈到日常养育》这本工作手册,就是指导家长们如何通过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的核心过程——“情感—反思对话”等方式与孩子沟通的临床实操指南。
这本书不回溯原生家庭,也不去探寻潜意识,而是通过PAEC模式——有趣、接纳、好奇、共情——与来访家庭工作。
接纳、好奇、共情是咨询师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而有趣,则是缓解咨询关系压力的一个法宝。
在家庭治疗中,面对儿童来访者时,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幽默的打趣,都可能会使咨询关系发生转变。
这一点,本书常在案例中使用到。
从积极的、不评判的角度,让亲子双方都感受到互相之间的爱与支持。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是一种治疗模型,从建立父母与治疗师之间的安全感开始,再由父母与治疗师一起帮助孩子获得安全感,帮助父母更好地意识到孩子的安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也帮助父母更好地意识到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彼此的安全需求,以及他们自己生命的安全需求。
这本“工作手册”,更像一本教科书,里面列举大量案例,有不同年龄段孩子,生活中的常见纠纷,案例后面有专业点评。
每一章都有课后练习,并且随着章节内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置类型,有是非题、选择题、概念题、案例题,而且还有体验式的练习。
单单这些练习,就足以让我们对自己有很多的发现。
最后还会给出参考答案,这样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学习一遍。
虽然是给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手册,但一般读者也可以阅读,因为里面有很多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如何与自己的孩子互动,同时学会“主体间性”“情感—反思对话”式的沟通。
帮助家庭所有成员发展出安全的沟通模式和依恋关系,为所有人提供成长机会,而不再依靠恐惧、羞耻和暴力来掌控对方。
安全感是依恋理论的核心,也是本书工作的重心。
没有安全感,个体就无法接受新的学习,无法形成新的认知和互动模式。
当然,即便是一本像字典一样的工作手册,如此详细的临床实操指南,就像开篇作者的提示一样,“临床实践的标准和规定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没有任何技术或建议能够在所有情况下都保证是安全或有效的。”“也不能代替适当的培训,无论是谁,都不能保证任何特定建议在各个方面都完全准确、有效、恰当。”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如同学习任何其他咨询技巧一样,都需要重复很多遍,练习很多遍,才会把这些方法融入自己的生命中,与来访者家庭一起探索问题背后的资源,支持家庭重回爱与支持的环境。
最后,作者专门开辟一章讲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在寄养、收养家庭中的应用。
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需要花大力气去学习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新家庭对他的爱与支持,了解孩子经历了被拒绝、被否定带来的愤怒、羞耻、恐惧等痛苦情绪,同时也要尊重孩子对亲生父母的忠诚。
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他们挑剔新父母,不依赖他们,表达对亲生父母的忠诚,意味着他们还有一线希望与亲生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
治疗师和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虽然亲生父母的虐待或者忽视行为在很多方面伤害了他,影响了他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父母是坏人。
否认虐待只会把孩子留在羞耻感中。
治疗师和新父母一起创造安全的环境,疗愈他们曾经的创伤,帮助孩子逐渐信任新父母并和他们建立稳定安全的依恋关系。
不可忽视的是,寄养、收养家庭面临的困难,在正常家庭当中也可能会出现,有的甚至更严重,孩子可能也会有被抛弃、被否定等感受。
所以也需要父母们去观察、学习、调整亲子之间的依恋模式,为孩子创造滋养的环境。
这是一本需要经常阅读、练习和体验的书。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读后感(三):《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依恋关系很重要,不安全感影响孩子一生
清晨,幼儿园门口,上演着一出“生死离别”大战。
童童哭得撕心裂肺:“妈妈,我不去幼儿园,我要回家”。
面对孩子的眼泪,所有语言都显得仓白,妈妈妥协了,她和老师请了假,说孩子今天不舒服,明天再来。
同班的苗苗刚好路过,她一脸冷漠地看着童童,径直走进了幼儿园,头也不回。
这两个孩子,哪个和父母关系更好呢?
大部分人会选择童童,因为童童更重感情,苗苗显然有点冷漠;
也有人会倾向于苗苗:因为童童太过依赖,而苗苗似乎更独立。
事实上,这两个孩子的依恋关系都有问题。
苗苗的回避,和童童的焦虑,都属于不安全型依恋,如果童年期的不安全感没有得到处理,就会延续到成人的亲密关系中,并继而影响整个人的一生。
依恋理论认为,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最大影响是:依恋关系的特点,以及与此相关的主体间的互动。因此,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修复是必要的,它可以确保个体持续拥有安全感。
01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一书中,将不安全依恋分为3种:
第1种:焦虑型依恋
过度溺爱或包办的父母,孩子无法发展出自立能力,表现得过度粘人,爸爸妈妈一走开就哭闹不止。
第2种:回避型依恋
总是不在身边,或者忽视孩子需要的父母,孩子会转向控制环境,常常一个人呆着,对人反应冷漠。
第3种,混乱型依恋
忽冷忽热的父母,孩子处于不安定状态,既无法依赖父母,也无法依赖自己,陷入自责与拒绝别人的矛盾中。
健康的主体间性互动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稳定而持久,而婴儿在依恋对象和自我发展之间取得平衡,也称“安全型依恋”。
具体表现是:父母在时能和父母玩,父母不在时能和自己玩。
值得注意的是,童年期形成的依恋,成年后依然在发挥作用: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成年后会发展为自主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成年后会发展为冷漠型依恋;
焦虑型依恋的孩子,成年后会发展为迷恋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的孩子,成年后会发展为未解决型依恋。
02
依恋关系是如何被破坏的?
先来看看下面的对话。
孩子:你能不能别管我?
妈妈:为什么?
孩子:你又不是真的关心我,你只在乎自己的面子
妈妈:不是那样的
孩子:我觉得你更在乎别人
妈妈:那不是事实
这组对话,是以孩子希望妈妈减少对自己的生活干涉而引发的。
表面原因是:孩子认为妈妈是为了声誉,而不是为了我。
而背后的感受是:妈妈更在意别人,这让我感到孤单、失望与难过。
妈妈并没有体会到孩子的情绪,而是本能地回避和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一书中,将这种无效行为称之为“防御性争吵”。
一旦“防御性争吵”成为习惯,孩子会变得更加不爱讲话,父母则会更加焦虑。
这对母女的问题,出在“情感调节”上。
情感调节,是一种主体间的情感共享,是婴儿发展自我调节能力的核心。当父母忽视孩子的情绪时,孩子便无法充分发展自我调节能力,出现怒气、焦虑、恐惧等,难以维持稳定的情绪。
于是,争吵爆发了。
为什么父母会下意识地忽视孩子的情绪感受呢?
原因有两个:
A 父母认为孩子的想法、情感和愿望应该被评判对错
B 父母从孩子的行为中感受到攻击和不认可,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关于如何调整,书中有个观点:体验优先于反思。
当父母和孩子接纳和理解各自的事实,相互间的伤害就会大大减少。
03
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一书中说:通过主体间性的治疗性改变,可以让家庭成员感到安全,而不再依靠恐惧、羞耻和暴力。
通俗地说,就是通过积极的情感表达,来修复依恋关系。
书中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PACE法。
PACE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即:有趣、接纳、好奇、共情,它告诉我们如何用情感-反思模式,来“回应孩子的情感以及接纳孩子的羞耻感”。
先来看一段对话:
妈妈:我知道你拿了我的钱,你就承认吧,然后我们再来解决
孩子:我没有拿
妈妈:你知道是你做的
孩子:你从来都不相信我
妈妈:你没有让我相信你的理由
在这个对话中,妈妈和孩子一直在对抗,妈妈要孩子认错,可孩子拼命也不承认。
这局到底要怎么破?
当我们用PACE法来解读事件,就会发现:妈妈关注的是偷钱行为,孩子关注的是不被信任的感受。
而顺着感受走下去,对话的方向就会被改变。
妈妈:你怎么觉得我从来都不相信你呢?
孩子:当我做错一些事时,你觉得我很坏,我讨厌这样
妈妈:哦,所以你觉得很难过
孩子:嗯,这就是我犯错时,没法和你讲话的原因
妈妈:我很抱歉你是这样想的,我是对你做的事感到生气,但不会因为你做错了事,就认为你很坏
孩子:你确定吗?其他孩子不会偷钱,坏女孩才会
妈妈:我确定,感谢你信任我,告诉我这些,我知道这需要勇气
孩子:我也不想这样做,但我不知道如何停下来
妈妈:我知道,宝贝,我爱你
孩子对某个行为撒谎,大多因为羞耻感,而妈妈在这里,使用了大量接纳和共情,将人与行为区分开。
对于大多数人,当羞耻感被讲述并得到接纳,便更容易承认带给别人的痛苦,并有可能修复关系。
反之,他们便会逃避责任,并在受到指责时以强烈的愤怒回应对方。
结束语
依恋关系,是个体在儿童期乃至整个一生安全感和人际关系的主要来源。
当父母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安抚与支持,安全依恋就会形成;反之,就会出现回避行为或者焦虑情绪。
如果伤害已经发生,行为已经存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去疗愈。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由著名临床心理专家丹尼尔·A ·休斯所著,以依恋关系为核心,运用大量临床案例总结而成。
这是一本家庭关系修复指南,教会父母用“情感-反思”模式,修复亲子关系,同时疗愈自己。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读后感(四):郑爽和现实版樊胜美,给家庭教育的反思“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
郑爽代孕、疑似弃养一事震惊整个娱乐圈后,杭州用女儿的命换来的钱,给儿子买房的现实版“樊胜美”又被央视点名批评了。
乍看,郑爽和这位现实版樊胜美洛洛,好像没什么关系。
其实如果从心理学上来分析,两位女孩被逼上“绝路”,其实和原生家庭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郑爽和洛洛,其实都是焦虑型依赖人格,这不仅影响她们的正常工作生活,甚至会危机到她们的性格和生命。
在看了《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一书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从心理学上来说,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安全型依赖人格,焦虑型依赖人格和回避型依赖人格。
而在我们周围,大概65%的人是属于安全型依赖人格,会保持自己理性的部分。而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是焦虑型依赖人格,对亲密关系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常人。态度会变得过于执着甚至偏激,心理会变得患得患失甚至脆弱,影响正常的生活和交流。
心理学上定义,焦虑型依赖人格的人,面对亲密关系会呈现出的焦虑,主要是源于对被爱的不自信。而人的性格养成,多半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是做过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可能是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格外苛刻,给予爱时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和条件。可能是家庭里还有兄弟姐妹,而父母有明显的偏爱。
而郑爽明显属于第二种类型。
郑爽代孕弃养事件曝光后,九大官媒齐发声,并被广电总局正式发文封杀,各大涉及她的综艺、广告连夜下架,卫视春晚录制相继泡汤,华鼎奖也取消了郑爽的荣誉称号。初略估计要赔偿10亿。
这结局是谁造成的?
无疑是她最爱的双亲。
在节目中郑爽妈妈显示,自己曾经想当演员,但是结婚生子了已经没有办法了。
所以把自己的梦想投射在了女儿郑爽身上。
从小就对郑爽十分严苛,甚至可以用专制来形容。郑爽妈妈,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制定好了十年计划,做演员,帮自己完成梦想。
钢琴声乐游泳骑马样样不落,弹错一个琴键会被打,困了会被浇凉水。
为了把做演员这件事根植于心,郑爽在刚学会说话的年纪就要反复演练和母亲的对白,开始了漫长的生理折磨与精神洗脑。
而他的爸爸虽说也是为了女儿好,但其实也在压榨郑爽。
配合妈妈对郑爽进行了几乎残忍式的培养和教育方式。从一岁半起就开始严控女儿的饮食,不让她身材走形,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为做明星让路,也忍心让五年级的女儿远走他乡做艺考生。
因此,造成了郑爽讨好型的人格。
为了让母亲开心,甚至不敢哭。她在潜意识中是自卑的,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的。也就让她极其缺少安全感,形成了焦虑型的依恋关系。
所以在遇到张恒以后,才会用尽各种方式去验证这段感情。要不然就不会相识1年就领证,甚至代孕生娃了。
在录音曝光以后,郑爽第一时间也说,其实说让张恒给钱,并不是真的要他钱,而就是想证明一下他在不在乎自己。这也成了她悲剧的源头。
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最好是应该的,犯错就要挨打。逼孩子走自己不愿意走的路,从来不关心孩子的任何感受,也不允许孩子任性哭闹。
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没有任何自己的闲暇时间,还有很多有钱的家庭希望孩子成名或爆红,满足家族虚荣感。就像郑爽爸爸妈妈一样,觉得孩子在演艺圈就是出人头地了。
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不是小孩真的喜欢,不仅是搞艺术,还是其他的,如果不进行疏导,让孩子自己苦撑着,是相当苦的,一般人吃不下来,反而自信心大跌,好多小孩都因为父母假大空的成名,而变成了心里有问题的人,甚至抑郁自杀的。
而这一切都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不到最后一步都是可以拯救的。
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觉得心理治疗很高大上,需要专业的专家或医生才可以进行操作。而看到这本书时,我眼前一亮。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这本书不仅是专业工作者的必备读物,也是有这方面需求家庭的健康心理成长得必备指南。
北师大心理学教授更是称:这本书感觉就像一本家庭关系修复的“武林秘籍”,把一位家庭治疗大师毕生研习的武功绝活儿一一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这本书的作者是双向发展心理治疗和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的创始人,花了40多年时间帮助很多家庭建立起了健康的联系,帮助患者学习情绪情感调节和觉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生命能量。
可以说,这是一部心理治疗的实操指南,是一把心灵钥匙,解救无数深陷痛苦的家庭。
除了郑爽,这几天还有让我们觉得非常遗憾的,还有杭州现实版“樊胜美”。
因为父母的重男轻女的偏向十分严重,而导致她性格的压抑和敏感焦虑,最终选择了用跳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在新闻中,1996年出生的女孩洛洛在杭州工作三年,因遭受家里长期索取,心理压力很大。
2019年10月,洛洛心情不好和男友吵架后,前往钱塘江散心,遇到涨潮意外去世。而且在事发之前事后公司对家属补偿了6万元,但几天后其父母索赔三十多万。目的是给儿子买房。
而且因为之前洛洛就出现了抑郁,想要轻生的念头
一心只想要钱的洛洛的父母,面对女儿的这一系列问题,“知道女儿想自杀,也不带她回去”。而且洛洛朋友说“她可能只有七千块,她爸爸问她要一万块,她只有七千,她爸爸就说都给我吧”。最后,洛洛在临死前把仅有的三千块转给了男友。
人们翻到洛洛的微博,里头有大量的关于父母对她过分索取的“控诉”。父母对她无止尽地索取,她觉得不堪重负。她在微博上写道,“宁愿花钱买断亲情,从此两不相欠。”“迟到的亲情对我而言只有负担。”
洛洛的遭遇引发网友的深切同情,其父母生前对女儿不关爱、在女儿死后却想着利用女儿“讹诈”的做法令人不齿。
其实,儿童长期遭受人际暴力的伤害,通常会留下日积月累、甚至代际传递的依恋创伤。而孩子一旦失去安全感,就会表现出一系列问题行为。长大后也难以处理两性关系中的婚恋问题。
其实洛洛跟男友吵架绝对不是她心理问题的根源,罪魁祸首就是她的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导致洛洛形成焦虑型甚至回避型依恋人格。
就比如恋爱时,如果已经在一起,会因为对对方的依赖过深,期望过高,导致对方在这段关系里疲惫不堪。
而好的关系是让彼此在这段关系中保有自我,共同成长,双方都会感到轻松和愉悦。压迫、捆绑或一味付出,只能让这段关系喘不过气来。
那么,该怎么克服焦虑型依赖人格呢?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的核心过程就是情感——反思对话。是一种基于依恋和主体性的治疗改变。首先,父母或者专业医生要经过有趣、接纳、好奇和共情的模式,有序深化过程,来修复彼此间的依恋关系。
第一,家长或治疗师需要采取有趣的方式,给主体间传达一种乐观积极的情绪,并对每个家庭成员的优点做出积极的回应。彼此间建立一种有爱的愉悦感。
第二,对于所有成员,个人都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行为可能会被评价,需要用完全的接纳来回应对方,同时也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更深的感情。
第三,并且彼此需要保持不评判的态度去理解每一位成员,并且帮助个体好奇地探求自己对某一事件的想法、感觉和愿望。
第四,和主体间产生共情,目的是协助对方在体验中保持安全感,情感得到积极的共鸣。
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是:我们得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有一种清醒和自觉。就像《都挺好》编剧王三毛说的:“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愿子女孝顺父母,也要懂得珍惜善待自己; 世上为人善良,善良人懂得要自带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