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时·戊戌志》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天时·戊戌志》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1-02-03 03:09: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时·戊戌志》经典观后感1000字

  《天时·戊戌志》是一部由吴琦 / 顾雪 / 旦增色珍 / 何鹏悦 / 曾展鹏 / 范培蕾执导,李瑞成 / 李成版 / 李亚丽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时·戊戌志》观后感(一):“冬至”已至,“惊蛰”不远

  

人类对于时间的日常感受是单向一维。如克里斯托弗·诺兰者,将不同的时间向度与维度并置,挑战观众日常认知,这样的片子就比较烧脑。《天时》总导演吴琦说这是个探讨“时间”的作品,然而《天时》的每一部作品,几乎没有戏剧性的故事,只有平静的生活本身,这个对于观众是另一种烧脑。吴琦在导演阐述中给出了好几个时间标尺,如四千年农耕文明,戊戌干支纪年,一年的纪录周期,24节气物候节点等等。实际上,《天时》系列呈现的是既单向又循环的时间框架。“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个体生命在从生到死的时间长河里漂流,有去无回。“四时迭起,万物循生”,时间也如四季般往复循环,生命因循着秋去春来的物候周期,因此我们依然愿意在每个岁初,写下新年意愿,重启生活。冬天适合猫着,花6个90分钟,安静地去看中国大地6个地方的戊戌年。等看完了,庚子年也即将成为历史。“冬至”已至,“惊蛰”不远。

  《天时·戊戌志》观后感(二):【总导演吴琦分享】

  

【总导演吴琦分享】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即言:“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天时·戊戌志》正是试图以2018农历戊戌年为时间轴,选取中国基层社会的六个观察点,透过不同地域顺应天时而活着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呈现的“乡土性”,从而以“天、地、人”的架构具象描绘大变革时代背景下“乡土中国”的变与不变。我们的观察点分别位于中国版图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加上费孝通《江村经济》的观察点,形成类似诗歌的“外一章”的5+1结构。我们在拍摄中并不追求强烈的故事性,而是真诚地以摄影机切取中国社会的肌体切片,力求让网络化生存的“祖国的陌生人”能够“与自己的故乡握手言和”。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句话可以表达我们的创作冲动,“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 生活如果是一条河,我们拍的这些人,都在河里游泳,都想游到对岸去,但每个人的姿势都不同,有自由泳也有狗刨的,有的姿势特别难看,有的姿势特别优美。但为了到对岸去,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往下沉。 这个项目长达四年,花费这么多心力,劳师动众,业内很多人不明白我们在做什么,或者说脑子不清楚。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尝试,能让每个人看到自己的家族,哪怕以前忘了,也有这个动力去回溯。第二,我希望大家可以透过这个片子看到中国人活着那种精气神,真的太厉害了。

  《天时·戊戌志》观后感(三):《天时.戊戌志》:你,还记得没有滤镜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至今喜欢的纪录片仍旧是那种充满烟火气息的类型,类似于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中,窥视外界繁盛的一切。

这种情绪不需要人人都懂,因为这本身就是我自己观察生活的方式。

无意间找到了一部纪录片《天时.戊戌志》,在这部热气腾腾,充满烟火气的纪录片里,我看见了真实的人生百态。

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缓慢地叙述和展示,不存在任何预设的立场。

欣赏这样的纪录片,就如同缓慢地沉入河流的底部,深深潜入,静悄悄地匐在粘腻的石头上,静静地观赏,默默地感动。

在《天时.戊戌志》中,导演将镜头对准平凡人家的日常生活,一些琐碎简单的人与事,时与地,看似其貌不扬,实则意味深长。

1. 《天时.戊戌志》,没有滤镜的生活展示。

豆瓣上是这样介绍这部纪录片的:以不同地理坐标的六个生活现场作为观察切入口,记录着一群最普通的中国人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大转折时代,面对传统的家庭、亲情、情感与自我梦想、外部环境彼此冲突之下奋力向前的人生一年。

在平凡的生活里,没有惊人的戏剧性转折,没有声嘶力竭的英雄般的呐喊和嘶吼,他们只是在真实的世界里真实的活着,为自己,为家人。

当我跟随着导演的镜头走进他们没有滤镜的生活时,我才发现,长久以来,我追求的仪式感、精致生活、“断.舍.离”的生活态度,不过是一场盛大的自我欺骗。

在《天时.戊戌志》里,我看见了那些半大的孩子在竹林里找果子,泥土和薄雪混合成泥泞,捡到果子,捧在手心,就像找到了一颗钻石,然后拿到凉凉的河水里冲洗。

拔萝卜的老爷爷嘟囔着萝卜被冻坏了一半,于是砍掉一半拿去喂猪,剩下的一半拿给老婆婆炖肉。肉在铁锅里咕嘟咕嘟着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灰蒙蒙的早晨,采购员去收笋,和农人讨价还价,一边是即将流入市场,身价翻倍的笋子,一边是计算着家庭开支和小孩学费的农家。

还有买了鱼和肉准备请客的人家,知晓女儿在闹脾气,“紫燕,猪肝吃不啦,我不烧了你就生气啦?快来吃饭吧!”饭菜的香味混合着厚重的父爱。

在讲究结构、镜头、色彩的今天,这样的纪录片实在难得。如果习惯了大开大合的故事片,这样的纪录片着实有些寡淡。

但是,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欣赏,《天时.戊戌志》中的每一幕都是中国人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活法。

2. 真实的生活和滤镜无关,是鸡毛蒜皮,也是温情脉脉。

在“滤镜”盛行的今天,我们很难捕捉到生活真实的样子。

我曾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目睹过一场婚礼,视频中的新娘、新郎在滤镜的作用下早已失去了真实的样子。他们的婚礼梦幻唯美,然而,当参加婚礼的人开始闹腾时,所有的美好都被打回了原型。

我也目睹过一场葬礼,一边是匐棺哭泣的人,一边是在视频中表演哭泣的人。在滤镜的加持下,这场葬礼让人啼笑皆非,我甚至以为,这不过是一场表演。

当我们开始习惯通过短视频来了解生活时,我们所知晓的一切,都已被“滤镜化”了。

如果生活失去了真实,那毫无美可言。

在《天时.戊戌志》里,我们看见的是和城市日夜颠倒,喧嚣繁忙截然不同的生活,静谧的森林,起伏的田野,安静的山居,四季的更替,田间的枯荣,屋檐下的聚散,充满温情的鸡毛蒜皮。

人、生活以及自然是《天时.戊戌志》的主题,人,诗意的栖居,回归自然,听命于自然。没有资本和权力这样的有形上帝,生活才能回归到本真的样子。

整部纪录片没有创作者的旁白,只有节气到来时,才有一些简短的提醒,一切都保持着生活本来的样子。

远离这样的纯粹和安详,我们在都市里追求自我、个性,我们给自己的生活加上厚重的“滤镜”,人为地去除杂质和散乱,以为这就是精致的生活。

其实,所谓精致,不过是自己骗自己,因为生活的庸碌让我们迷失,存在的意义被消解,毫无感情的格子间禁锢着我们的灵魂。

从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反复往来,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在《天时.戊戌志》,我们还能捕捉到那些风土物产,家长里短,虽然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可总有一些东西被守护着。

祭祖时,他们求的不是岁月静好,而是“多赚点钱回家”,朴素又直白,一下子就戳中人的泪点。尤其是今年,很多不能回家的游子,看到了或许会泪流满面。

3. 没有了滤镜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是天台山上的胡家姐弟对山外世界的渴望;

是成都离开舒适圈的王成对“八亩地”的耕耘;

是洛阳老城里祖传膏药店的安危;

是泉州看尽人间烟火的小巷;

是盘锦海明、海涛两兄弟的人各有志;

是江村在时代变迁中的困境和机遇。

总导演吴琦说,“在《天时·戊戌志》观察点的空间布局上,设置的中点是洛阳,南至泉州,东至天台,西至成都。北边的点我们选择了很久。从西北走到东北,最后选择了辽宁的盘锦。盘锦在东北这块土地最南端,辽河的入海口。一方面,它够北;另一方面,它又不那么北。如果北至漠河,一年只有冬天和夏天,那么在表现二十四节气的时间变化上,视觉景观会相对单调。”

所以,才有了这部横跨多地,将中国百姓生活串联起来的《天时.戊戌志》。

不刻意追捧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天时.戊戌志》只是记录,从万物复苏的春天到万籁俱寂的冬天,一晃眼,一年过去了。

春天是潮湿的泥巴地和充满希望的田野,夏天是热闹的山林和小小的脚丫,秋天是沉甸甸的金黄和繁忙,冬天是薄雪上的欢闹和家中的期望。

《天时.戊戌志》中的岁月似乎是一坛陈年老酒,岁月在这里缓慢地流淌,时间不过是月升和日落。这其实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遗憾的是,我们早已选择将自己放逐在水泥森林里。

物质充沛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得粗糙,今天,我们追求的仪式感,精致生活,其内里依然是粗糙肤浅的,因为真实的生活在田间地头,在温暖的泥巴里,在河边圆润光滑的鹅卵石上,在滤镜之后的热气腾腾里,在人们“多赚点钱回家”的愿望里。

《天时.戊戌志》是时间的故事,也是空间的故事,也是早已被我们遗忘的故事。

如果,你也曾看过这部纪录片,相信你也会觉得,平凡的生活,没有滤镜的生活,才是诗意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