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然笔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自然笔记》读后感1000字

2021-02-03 03:18: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然笔记》读后感1000字

  《自然笔记》是一本由芮东莉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笔记》读后感(一):第三和第四章

  这个版本对原版第三和第四章做了很多内容上的充实,读起来更有趣也更引人思考。比如第三章,增加了山路上遇到乌雕的故事、寻找寒武纪化石的故事、捡海的故事等,这些都是普通人在旅行途中可能遇到的,但又是可能被人们忽视的,或是可能不知道如何去对大自然深入探究的,作者以此向读者展示,在日常生活和旅行中,如何去亲近自然,如何去做一些更多角度的思考。第四章,增加了师生在校园里开展自然笔记活动的篇目,为学校开展此类课程做了一个示范。这些内容的增加,让全书展示出崭新的面貌和更开阔的气象。

  《自然笔记》读后感(二):我们可以怎样爱自然

  

假如夜晚家里飞来一些小昆虫,一般人会怎么做呢,很可能会想方设法把它们撵走。而《自然笔记》的作者芮东莉,是绝对不会这么做的,因为她是如此热爱自然,她喜欢夜晚来家里做客的小昆虫,为熄灯后它们的出走而淡淡伤感。紫苏叶子上长了小青虫,她们一家想到的不是将其除掉,而是觉得家里来了客人,惊奇又有趣,甚至开始一同记录阿虫们化蛹和羽化的过程。生病时,窗前飞来一只斑鸠,她竟然觉得自己没那么孤单了。她用眼观察,用心体验,用绘画和书写记录自然里的各种生灵,不管它们是稀有的还是平凡日常的,而经由记录与自然万物相亲相近、相爱相惜,正是她创作自然笔记的意义。

不用去远山郊野,身边的公园、小区、校园、马路上不仅有各种花草,更是一座座大自然的建筑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小生物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比如虫虫建筑师的迷彩小屋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隐身,胡蜂巢看似轻盈,却是一个风雨不透的“金钟罩”。

在不同时间去体验自然更是别有一番乐趣,下雨天撑着伞逛公园,仿佛鱼儿游走在充满甘露的大海里。鸟儿的啾鸣、松鼠用小爪轻挠树皮的簌簌声、在草丛间溜溜哒哒赶集一样的蜗牛,雨中万物是那么的可爱与新鲜。夜游公园,探访夜精灵萤火虫、合欢、睡莲,黑夜一下子变得神秘、浪漫而富有诗意。

作者认为,山花野草,飞禽走兽,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丰富而细腻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们,就会有不同的收获。即使最常见的生命体,也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用自然笔记的方式去探究这些秘密,记录不仅异常精彩,还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你可以用心观察记录雪花的形状,对着霞光写诗,你会发现,春夏秋冬落叶的颜色 ,并不是一个金色落叶可以概括。即使游玩的时候被蚂蟥袭击,作者依然觉得是一次奇遇,这让她体验到了大自然的正真面貌,“大自然不仅是壮丽和秀美,还有幽暗和无情的一面,无害的世界必然是单调的,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指与自然的美好和谐相处,也应该与自然的荒蛮与狂野和谐相处。”

爱自然、善待自然不是一句口号,也可以从实际行动做起,去海边捡海,我们需要呵护的不仅是海水和美景,而是海洋中无数美丽而神奇的生物。为了同塑料垃圾宣战,作者的家庭步入了“限塑”时代,并把这种行动记录下来,警醒人们善待自然,善待我们的家园,即使是一点微光,也有召唤人心的力量。

  《自然笔记》读后感(三):带上眼睛、笔和纸,去与大自然遇见

读到科普作家芮东莉的《自然笔记》的时候,忽然想到,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自己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能够与纯粹的大自然来一番“亲密接触”了。看来,在较长的可以想得到的时间里,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确实算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到公园、或者田间地点,偶然来一次似乎稍纵即逝的遇见也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芮东莉凭着自己的一支笔,一页纸,以及一颗痴迷于自然的心,写出了《自然笔记》这本可读更可“近看”的有趣的自然科普书。假如自己真的没有时间像作者一样,与大自然界开展一次又一次如此有趣的相遇,那就不妨先暂且借助于作者的一支笔、一页纸,以及一颗痴迷于自然的心,与那些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甚至是5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来一次“邂逅之旅”,虽然比起直接遇见来说,间接遇见多少有点儿“隔靴搔痒”,但也聊胜于无;更何况,作者的绘画功底还是相当可以的,不是非常精细的线条、颜色,却可以把大自然活灵活现地给表现出来,也算是可以一饱眼福了。

看过,留下的印象可长可短,但总有一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化;但如果可以写下来、画下来,那就不一样了。毕竟,在写和画的时候,观察与记忆也在进行着交锋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就在这样的一个光影交错的过程中,一个神奇的世界会渐渐变得非常清晰。而且,更加有趣的一点是,不是只有自己和别人才有各种想法,就是除了人类以外的那些动物,甚至植物,甚至遗迹,不是也可以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象吗?不止自己有故事,他们,或者它们,其实也都有个性和故事的。

自然故事的神奇之处大概就在这里。在这本《自然笔记》中,不仅收录了大量作者创作的纯手绘自然笔记,还可以读到一些自然笔记的创作经验之谈。如果自己也有绘本的潜能,不妨也照着做一做,看一看自己的笔下,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会,究竟会留下来些什么有趣的“痕迹”。而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界的了解,对于那些动植物的了解,甚至是对于自己的了解,也许会多少变得有些不一样。最终能够留下来的,也许不全是精品,却一定会有些精品。

此外,关于“摹仿”的一些可能会有的疑问,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也会给出一些解答。比如,自己不会绘画怎么办;比如,画得不好、不像怎么办;比如,如果真的想像作者一样去记录大自然,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捷径”;如此等等。其实,不管最终自己做得怎样,但至少有两个“必杀记”是非常珍贵的:一个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细致地进行观察和准确记录”,另一个则是“能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有独立的思考”——自己在以后如果也能做到这两点,或者在做别的什么事的过程中也能用与这两点相似的道理来指导自己,那必定会是获益匪浅。

总而言之,如果有可能,还是要勇敢地带上眼睛、笔和纸,也来一次与大自然的“探索之旅”吧!这件事宜早不宜迟,最好能够尽快。

  《自然笔记》读后感(四):我与自然的缘分

  

一切源于几个月前我开始玩动森,我开始对动森里面的各种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乎去了几次海洋公园,见到了裸胸鳝、河豚、刺豚、蝴蝶鱼、矛尾鱼、拟刺尾鲷、条石鲷等等。回来之后还是意犹未尽,动森里面的海洋动物、鱼类见到了,但那些小动物,小昆虫却始终找不到他们的踪迹。按理来说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啊,是小区农药喷多了,他们不愿意来吗?机缘巧合得到了这本自然笔记,于是乎就得到了一本武功秘笈,一本教你如何发现周遭的生物的秘笈,慢慢的,我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动物。也是,小区都能看见那么多鸟类,怎么会没有小昆虫呢?

拿着武功秘籍,我开始慢慢得搜集起属于自己的图鉴来,不同的是,自然笔记里面讲得更多的是用画笔把看到的生物画下来,我却是用手机,以及同朋友分享来记住他们。我最欣赏的是自然笔记里面的一种态度:一开始并不是追求画得多美,艺术性达到多高的水平,而是一种朴实的记录,拿起笔画就对了。当然画得多了,也就越画越好了。这本书的作者很多画很朴实,甚至有一点粗糙,但是再一看,原来是用花瓣画出来的,用树汁画出来的。再加上作者描绘出的发现过程,顿时很有画面感。让我很想认识作者,想跟她一起散步,一起去寻找周围的生物们。

最重要的要去发现自然中的美啊。(切记不要打扰到美啊)

来分享一次看完书后我很特别的一次邂逅,国庆节前我去钟祥出差,因为看了这本书,我的眼睛就不安分了,在等车的时候突然看见了它,是我一辈子第一次见到,刚开始我以为我看见了蜂鸟,再一细看,又不是很像蜂鸟,它会像蜂鸟一样悬停在空中,而且肉乎乎的比蜜蜂体型略大,比蜂鸟多了头顶两个触角,我连忙慌乱得拍了照,用手机app识物。

是你啦!小豆长喙天蛾! 因为长得太像蜂鸟,也叫蜂鸟蛾。据了解,蜂鸟蛾主要分布在美国南方地区,我国华北、华南、华东地区也会出现,非常稀有。通常在每年的5月到9月出没。 我竟然在9月底的华中地区看见它,这是什么缘分?本来这么稀有的为什么会在钟祥出现呢?百度得知 这种蜂鸟蛾是产于美国的稀有昆虫,原在我国实属罕见,现在报纸媒体多见报道,估计和进口花卉有关系。 然后我开始研究起钟祥来,发现钟祥有好大的进口花卉市场,甚至要打造成中国花城,怪不得会遇到你这个小家伙呢!

小豆长喙天蛾

更别说在种种地方看见各种小动物,看电影姜子牙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大蓝闪蝶!!!我差点在电影院叫出声来。

拿到书的这段时间,生活确实多了一些乐趣,只可惜最近工作好忙好忙,没法认真去看去寻找,只能在上班的路上,出差的途中用心去看这个熟悉的世界,然后世界也向我展开了他们更绚丽的一面。等忙完了,我要好好看看!!!

  《自然笔记》读后感(五):重要的是进入大自然,无论以何种方式

  

工作日下午2点—3点是我最困的时候,如果很忙,我会喝咖啡强行让自己清醒,但这会让我处于心跳加速的咖啡后遗症中。如果工作完成进度还不错,我会让自己休息几分钟,走出写字楼,去宽敞的,有树木的,有绿化的地儿来回走走,嗖嗖冷风反而让我清醒。

最重要的是,短暂的抽离工作,进入广阔的自然中,也许会遇见一只待在枝头上的鸟,这应该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之一。自然带来的未知会让我满血复活。

所以我喜欢在居住地周围用走路的方式来感受自然,我会走走停停观看树皮的肌理,还有一些落在地上的枯叶形状,或者拿出相机,拍摄一整条街道或者蓝天,也可能是难得一见的虫子。

秋天的北京

北京的天空

即使我喜欢走在路上,随时拍拍眼前所见的一切,偶尔也会感觉和自然的联系不够紧密,很多照片留在了我的手机相册里,然后被上传到云端,仅此而已。也正是如此,我找到了这本《自然笔记》,才知道我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建立和自然的关系,只是需要比以往更有耐心而已。

就像写出《瓦尔登湖》的梭罗,他在林中小屋住了至少2年;又像画出“睡莲“的莫奈,耐心地把眼中的睡莲一次又一次抹在画布上。

睡莲之一

这本《自然笔记》就是一本教会我如何与自然建立更紧密联系的书。也是作者诚恳的耐心和热情之作,从目录就能看出,她完全不拘于所谓的法则,而是所见一切,她都能从其中发现显性、隐性的自然之美。让我嫉妒!新版相较于旧版也增添了她多年来新的感悟。

  不要害怕“动物闯入者”,去试着了解

网购让我们只要一下单就能在收到干净整洁、躺在透明塑料袋里的蔬菜和肉类,不太可能再碰到泥巴啊、偶遇

  《自然笔记》读后感(六):与自然相处的小时光

  

九月的几乎每个晚上睡前我都在读这本书。有花花绿绿的手绘,有趣的小知识,不会很难读,也不会因为有太多扣人心弦的情节读得手不释卷影响睡眠,想来是很理想的睡前读物了。

每次翻开这本书,就像经过一扇神奇的转门进入了另一个神奇的小世界。在这个小世界里,日常生活中有些微小的被忽略的部分被无限放大了,仿佛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不停的感叹,原来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还隐藏着这么多奇妙的小生物,雨后大柳树粗糙的树干上,夜晚公园黑黢黢的草丛里,小鸟、昆虫、小花小草、蘑菇,经过作者仔细的描绘和记录,变得异常生动和鲜活。我不停的在记忆里搜索对比,这些小生命我都见过吗?很遗憾,即使是经常出现在小区花园、路边草丛里的那些,我对它们最近的记忆也许都在遥远的小时候了。也正因此,在作者笔下它们不但鲜活,更有一些神奇。在作者笔下,躲在阴暗世界里艰难讨生活的老鼠,与小鸟搏斗后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星天牛,和我们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条街道,同一个院子中,它们也同样在此时此地生活着呢。

沾在丈夫衣服上被带回家的小甲虫,是大自然偏爱丈夫送给他礼物的证据;独自抱病在家时飞来的小斑鸠,是来探病的好心邻居;夏夜循着光亮飞进家里的小虫,熄灯睡觉后突然担心起它们离开后是否会有一段失魂落魄的旅途;在捡回家的紫苏里遇到三条青虫,每天小心仔细的观察,最终在梦里与羽化的阿虫告别。作者每一段与小生物的小故事都那么有趣,仔细想想倒也不是什么命中注定的神奇剧情,只是因为作者相比我们多了一些细致和温柔,让我忍俊不禁又心向往之。

读到形形色色的“夜游神”时,想起了去年的一个夏夜,我和家人一起到郊外的山沟里过周末。晚上我们住在透明的星空泡泡屋里,只开一盏小小的夜灯,外面漆黑一片,很快泡泡屋上就聚集了很多奇形怪状的客人,有纤细的飞虫、也有巨大坚硬的甲虫,几乎叫不上名字,但坐在泡泡屋里的我此刻拥有绝佳的独特视角,得以只隔着一层透明塑料膜仔细观察这些在城市中很难见到的小生物。在郊外寂静的夜晚,我甚至能听到他们移动时与塑料膜摩擦发出的沙沙声。那时我想,啊,原来我和这样多的生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这里除了人类,还有千千万万种生命。透过泡泡屋透明的屋顶望向深蓝的缀满星星的天空,无垠的宇宙中,又还有多少未知的生命与我们同在呢?

那天晚上我想着这样无边无际的问题入睡,这个夏夜像一个意外的梦,对于在城市生活的我似乎有点奢侈。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即使是在城市中,意外的故事也时时刻刻在发生呀。睡觉前趴在床上读这本书的夜晚,我常常想立刻穿好衣服带上手电跑到楼下的草丛里,去与那个夜晚的神秘小世界来一场没有计划的邂逅,看看会发生什么,最后却总是本理智控制住,继续趴在床上,旁观作者在那个神奇的世界里冒险,看来我还是缺少一点行动力和勇气。

老实说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自然笔记”原来也有基本的固定模式,就像是一本关于自然的“手账”。这本书里介绍了很多实用的记录自然笔记的章法,应该记录什么,怎样真实描画观察到的景物,需要哪些基本装备,在野外需要注意什么,作者都细心的的介绍和提醒,对于想尝试记录自然笔记的朋友,特别是小朋友,应该是特别有用的。要开始这件事大概并不容易,但作者在后记一开始就说了,自己既不是生物专业,也没有专门学过美术,只要有兴趣再用一些心思,这件事也不至于太难,最难的大概是开始吧!也许哪一天我也会开始尝试,而现在就先安心的趴在床上,看作者的记录就好。

也许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不是告诉我们怎样做自然笔记,而是提醒我们发现“自然”是活生生的,我们身边伸手可及的距离里每一个鲜活而神奇的小生命,包括我们自己,都是这丰富多彩的自然的一部分。仍然记得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前言时,作者写道台风过后,和丈夫、婆婆一起乘公交车去郊外的公园,想看看暴风骤雨后公园里的生物们是否安好,同时又期待着是否有新的发现。我被这迫切又纯粹的对自然的好奇和温柔吸引着,不知不觉一口气读完了几十页,直到困意袭来才合上书。我是多么羡慕作者呀,同时我更感谢作者,虽然大概已经错过了很多,读完这本书,我也找到了通往那个小世界的“神奇的转门”,往后一定还有很多机会,邂逅自然的神奇。

  《自然笔记》读后感(七):为大自然写日记

  

在加班的周末,用晚上的时间来读这本《自然笔记—-妙的自然探索之旅》,一支笔,一页纸,一颗痴迷于自然的心。作者用细腻的、充满欣喜的双眼观察大自然,并用图片和文字为大自然写日记,想来一定能永葆赤子之心。

原来我家门有那么多新鲜事物啊!我们穿梭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常常忘却自我,更不要说静心观察自然了。很多人的所谓亲近自然,也不过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芮东莉却说,你家门口的公园有那么多新鲜的事物!我隔天到东郊湿地公园跑一次10km,每次都是匆匆的想要提高配速,尽管我熟悉曲折的每一条小道,但是从未因为大自然驻足停留;我为坚持多年的奔跑而沾沾自喜,为了马拉松430的目标而坚持,大自然的语言从未细细体悟。公园里的隐身大师们,或许早就在默默的关注着我,有那么多我错过的趣事和美好!那独一无二的植物彩虹,火红的石榴花瓣汁液涂到纸上居然是紫黑色,车轴草汁液是绿色,鸭拓草汁液是蓝色,万寿菊花汁液是橙色,五彩缤纷的色彩,五光十色的大自然,都是因为忘记带笔的美好发现。

换个角度,万物皆不同,世界也因此而不同。偶然带回家的衣襟上的甲壳虫,普通人一定会请出门外或者冲入马桶,作者认为那是大自然对永林的宠爱,是有趣而别致的夏日礼物;夜晚来做客的小昆虫,因为熄灯而要失魂落魄的开展下一段旅程,作者为此而感伤;来家中做客的“阿虫”,独特的告别永远未解的谜;“蝉坚强”的蜕皮和带回家的男朋友;麻雀和白头鹎之战……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见识大自然这所魔法学校。

家庭“限塑令”

家庭“限塑令”很具有时代特色。我家也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购买了纯棉网格袋用来在超市购物称重,去早市自带环保布袋,重复使用已有的塑料袋,不点外卖,尽量减少网购以减少过度包装产生的各种垃圾,不使用保鲜膜……作者描述的买馒头无法拒绝使用塑料袋的过程很常见,环保需要每一个你和我来共同努力,好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大自然中最常见、最不起眼的生命,也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风雨雷电也有其美妙的色彩。《爱写诗的霞光》中,作者用生动精彩的表达,描述了一位生性浪漫、富有文采的邻居---霞光,用多彩的图画来描摹这位波澜壮阔的邻居,用科学的语言分析这位邻居降临需要的条件,图文并茂极富美感。作者的婆婆,一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老人,能用粗糙、从未写过诗的双手描绘霞光,能通过仔细观察记录出很有价值的自然笔记,还能登上《新闻晨报》的头版。书中还有自然笔记创作经验分享版块,告诉读者各种形态的风如何画,鱼如何画。所以,你只需要拿起笔来,带着那颗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好奇之心,开始你的自然笔记吧!

大自然“邻居”

《自然笔记—-妙的自然探索之旅》荣获第九届问津图书奖,它像一扇走进我们心灵世界的窗户。明天早上我5点起床晨跑,跑完拉伸完后,我要停留10分钟,观察我的大自然邻居,停下来,慢一点,找回宁静,抚平焦虑。

这是个美好的阅读之夜,也感谢赠书。

  《自然笔记》读后感(八):莫让七色光黯淡

  

最近一段时间,最大的乐事便是手不释卷地读完了芮东莉女士图文并茂的《自然笔记》——它平实亲切,却又在日常的环境之中为人解疑答惑、使人增广见闻,其所呈现的是丰饶绚烂的大自然,因此也总是妙趣横生。这样的感受从翻开第一页,跟着作者推开公园的“神奇旋转门”开始就始终萦绕着我,以至于慢慢地,我发现我在哼唱一首小时候学的歌,“七色光,七色光,太阳的光彩,我们带着七色光走向未来”——就像让人最熟悉不过的阳光,一旦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就能发现它曼妙多彩的光谱。掌握了芮女士在书中教给我们的“自然笔记”,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野,无论年龄、职业为何,都会发现身边的环境和我们自身,都好像照射了哆啦A梦的放大灯,便得如此丰富和广博。

芮女士自称“大自然学堂三年级学生”,与她的常年观察、记录之下“多识于鸟兽草木知名”比照了一下,我将自己定位为“一年级学生”——很幸运,我工作在一所面积不小、环境优美的校园里,动植物颇丰,每日耳濡目染,认得了不少北方常见的花草虫鸟,也知道一些稀见的植物,比如珙桐、流苏树,每日流连期间,也多少养成了记录自然的习惯。学校里有一些与之相关的社团,我也不时参加他们的活动。所以《自然笔记》中记录的很多动植物以及有趣的场景,我也饶有兴致的观察过,比如萤火虫的漫舞,乌鸫与蚯蚓的拔河,几年前我在海口旅行,在美舍河边拾到一根椰子的果托,也惊喜地叫嚷着“椰子如意”,所以看到书中2016年2月的自然笔记中同样的一个比喻,笑得十分会心;去年秋天和学校绿色生命协会的小伙伴们一起去百花山游玩,对面险峻的山坡上几棵长满红果的植物吸引了我的视线,忙只给大家看,但因为离得太远,大家只能定到天南星科,读到书中一家人在大观楼所做的自然笔记,永林画的一株“山珠半夏”,忽然想起了百花山上那耀眼的红珠子——我仍然未知所见的究竟为何,但也许山珠半夏是非常接近的答案了。一年级的小学生,为三年级学长观察之细致入微、自然学识之丰富渊博所深深折服。

低年级小学生的我认为是椰子的花序北京百花山上未定种的某天南星科,会是山珠半夏吗?

这一册《自然笔记》除了海陆空、近中远地呈现了让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中国自然之外,更可贵的是其不仅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在一段段精彩的笔记之间,都有一段解惑的文字,解答的都是在自然笔记的门前踌躇不前的人们心中的问题。比如没有美术基础可以自然笔记吗,遇到不认识的动物和植物怎么办,可以对着照片做笔记吗,甚至会具体到蝴蝶如何呈现,鱼儿怎么画——无论是多么害羞的人,整本书读下来,都能建立起动手的自信。毕竟如芮东莉所说,这是属于自己的记录,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风格,何须畏难、害羞?

全书最后的几个章节,色彩忽地转暗了一些,困在迷网中的折翼的鸟儿,被猎奇的人们熏烤的中华蟾蜍,变黑变臭的母亲河以及患上了失忆症的故乡——我无法再轻松地哼唱什么儿歌,也不再能像发现怎么宝藏一样星星眼地看着书中记录的一个个精灵。是啊,很多年前就曾经听过的那句话,“每七分钟地球上就有一个物种灭绝”,七分钟又七分钟,光谱正在迅速地朝着黑白流逝。想想这些年来的生态悲剧,可能永久地与我们作别的白鳍豚、岌岌可危的穿山甲,正阳门上难觅的雨燕——足以让每个对自然存有敬畏和好奇的人如坐针毡。做自然笔记是让我们不断存续对自然的敬畏和好奇,而呼唤更多地人了解“自然笔记”这样的生活方式,大概是让美好的七色光不要黯淡下去的一种温和、有效的尝试。我忽然想起一个现在做泰国进出口生意的同学,某次闲聊间热情地邀请我去泰国的保护区玩,“我请你吃老虎肉”,我听了大惊失色,老虎这样高贵而珍稀的野生动物,怎么可以食用?我的抗议竟然让他有点不屑——“老虎就是给人类吃的!”一怒之下我把他拉黑了,现在想想,这种隔绝似乎并不解决问题。我打算送给他的孩子一本《自然笔记》,让父子俩一起读一读,芮女士的可爱、细腻、温柔、坚定,一定能打动这个暂时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吧!

最后,我也想起来自己的一个夙愿,就是从故乡的中心医院附近出发,朔横贯小城的温泉河而下,一直走到她的入海口。过去这只是一场想象中的远足,现在我决定一定还要将其变成一次自然笔记的旅程,它必将多彩。

  《自然笔记》读后感(九):自然笔记:一场跨越时间、空间的温情记录

  

没有想过芮东莉老师的这本《自然笔记》会再版。记得第一次读它,是几年前在一家自然教育机构的小图书馆里偶遇到的。 那时我刚萌生了观鸟的兴致,做自然观察离不开记录,而记录的常见方式无非那么几种:文字、图画、照片。我就是在寻觅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时,了解到自然笔记的。 结果一入坑就再也停不下来。 入坑自然笔记的第一本读物,是《笔记大自然》,然后便是这本《自然笔记》了。总得来说,各有特色,但许是文化背景影响的缘故,总觉芮东莉老师的书读来要接地气得多。讲的故事、画的物种都令人感到亲切,也更容易激起人“我也要来做篇自然笔记试试”的勇气。 时隔多年,我对于自然笔记的心境不再同于初读之时。刚入门时,更关注自然笔记是什么、怎么创作……这些偏技巧性的内容。

但画得多了就会跳脱出技术,忍不住思考起一些技术之外的东西。 这本《自然笔记》显然也并未止步于“自然笔记工具书”这一标签。尤其新增的一些篇幅,从自然笔记联结到家庭的互动、环保生活习惯的践行、对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呼吁,以及把自然笔记带进校园开课的记录……这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为这看起来平凡不过的一篇篇自然笔记,添了不少新的面貌与价值。 所以这本书可以怎么读?我觉得吧,闲来可当有趣的自然散文看,对自然观察感兴趣的也可当科普小文读,当然,就算是纯作为学习自然笔记技法的工具书用也未尝不可,因为确实很实用,而且结合自己的实践,会常读常新。

1 家门口就是做自然笔记的好去处 很多人会觉得,平时工作生活就很累了,哪有时间天天跑郊野、做记录呢?其实无需走远呀,自然无处不在,阳台、路边、家门口都是好去处,晚霞、落叶、流浪猫……都可以成为自然笔记的素材。 想起以前参加一个自然教育培训,引导员分享了自己在家门口做定点自然观察的故事,说这里就是自己的秘密花园。一开始我还不信,就那么一点巴掌地,天天看不腻吗?后来才晓得,其实四季流转,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怎么会看腻呢? 而看不腻的关键,就在于要学会动用五感。 想想看,我们总是迫不及待想知道一朵花、一只鸟的名字,仿佛只有获知答案才有安全感。可是知道名字就意味着你真的认识它吗?并不一定。比起名字,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以及眼前的它与你内心的联结。在这个过程里,平时被琐碎生活麻木掉的感受力,会一点点恢复、自由生长。 而且记录得多了,还可以整理成专题分享,这时的自然笔记就像一场跨越时间、空间的刨根问底,生动地呈现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变化。像我看到作者自然笔记中记录落叶的不同颜色、各式各样的鸟巢、植物种子的丰富传播方式,既觉得长见识,又很感慨这样一篇文章背后得是多少次观察记录的积累呀。

2 怎样才算一篇精彩的自然笔记? 答案是,怎样记录都精彩。 一直觉得自然笔记是最包容、也最经济的记录方式。一支笔,一个本子就可以开启,不像相机还有高昂的购买成本与使用门槛。而且照相只是在定格的那一刹那完成,过于依赖相机以及一味追求好看的出片效果,“反正我都拍下来了,还仔细看它做什么?”,这样的心态也许会令眼睛失去足够细腻的观察力。自然笔记则不同,正因为要一笔一画地记录真实,反而会让人心静下来,反复认真地观察每一个细节。 回想书里最令人感动的自然笔记,并非作者那些很漂亮的笔记,反而是作者的婆婆秀英奶奶,她的自然笔记画的很简单,字也写得稚嫩,但看着就是有一种拙朴的可爱劲儿,看得出她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大自然。更令人吃惊的是,作为一个农村出生只读过一年半小学的老太太,秀英奶奶六十多岁年纪才重新识字画画,锲而不舍地做自然观察,画自然笔记,四年时间竟然也出了一本属于自己的自然随笔——《胡麻的天空》。 所以别再自嘲是手残党、没天赋、我肯定画不出这样的自然笔记诸如此类的话啦。很认同作者所言,“自然笔记不拘泥形式,不限主题,不唯技术,不唯美,向所有人所有生态敞开”。 我们不用过度追求图画、文字的赏心悦目,尤其刚入门的时候,没必要为自己增加记录的负担。自然笔记没有标准,没有美丑,每个人眼中所见的大自然是不同的,呈现的自然笔记风格也会是独一无二的。 大自然是最包容的老师,这里不存在年龄门槛,也没什么聪明愚笨的区别。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坚持,所付出的用心,时间都看得见。 3 在大自然里培养一种即兴力 不知为什么,看书里的故事常常会冒出这种”即兴“的感觉。在作者的自然笔记里,下雨了有雨天记录的乐趣;夜晚也不是黑灯瞎火啥都没有,而是可以记录很多可爱的夜精灵;甚至忘记带笔了,也能现场找到植物的汁液做画,还兴致勃勃收集起彩虹的颜色。 这可太有意思了。 试想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往往充斥着各种规划和预测,一不小心被打乱既定的节奏,并不会令人感到兴奋,反倒心生懊恼和不适。但是在大自然里充满了随机性,也许会面临许多突发状况,很难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看到什么、遇到什么。所以抱着“yes and”的心态,接纳一切天气和偶遇,带着好奇去观察,去即兴起舞,收获会很不一样。 4 大自然也是家庭互动的最佳场所 书里还有一点令人羡慕,这便是作者和家人在大自然里的互动。大家各有各的性格和喜好,彼此区别,又相互陪伴和欣赏,很是温暖。

如果正巧你也是位家长,正愁怎么陪伴孩子,自然笔记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这不是本书的重点,但作者记录日常故事时,也分享了不少和孩子、家人一起做自然观察的方法。比如一起创作自然笔记,做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尝试从家庭开始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经历都蛮值得借鉴的。 p.s.这次还看到新增了自然笔记进校园的课程记录,可惜篇幅有限作者没有深谈,期待有机会还能再看到相关的分享,对于有志于在学校、社区里开自然笔记课程的教育者,会是很好的参考呢。

所以,坚持创作自然笔记的价值与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观察的力量 是记录的力量 是好奇心与想象力的滋养 是与自然和自我的对话 是过一种慢下来的、有审美的生活 是为了不忘却的记忆 …… 我不知道。也许都有,也许没有这么多纷繁的意义也不紧要。无论开启自然笔记的初心如何,享受自然观察和记录本身,便是好极的事。

  《自然笔记》读后感(十):推开“旋转门”再认识自己一次

  

文图 / 左叔

九月中旬,收到这本《自然笔记》时,天还蛮热的。傍晚下了班之后,出门遛狗走上一大圈再转回来,天色还没有黑透,走动一大圈,回来的时候,脖颈处仍旧有点汗涔涔的。路过小区门口的快递柜顺道取了包裹,其中就有这本书,书封有些“芜杂”,但是那种令人心情放松的“芜杂”。

一边随着狗四处晃荡,一边翻看着这本书,然后在房子前排架空的人行中庭小花园处,遇到了我家三只猫里最为“黑壮”的那只公猫“小布”。它大概是循声来找我们的,见到狗之后便开始极为亲密的来回“磨蹭”,一派“猫亲狗爱”其乐融融的感觉。

我也是一时起意,将这本书放置在小花园的栅栏边,以“低姿”拍下了这张照片“书封”与“猫模”同框的照片。其实拍了好多张这个场景的照片,唯有这张这位“黑大哥”给了一张正脸儿,露出它日常称王称霸“目空一切”的“睥睨”表情。

拍完这些照片,这本书就跟此后陆陆续续收到的很多书一道被搁置了,一直都没有提到“阅读日程”上来。很多事情是凭着“一时心气”的,若是被打断了,就难以再继续了。生活仿佛是有“结界”一般,后来因为一些工作上的变动,这本书在几个办公室搬来搬去的过程之中,落在了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若不是后来有人提醒我,我可能都想不起来要回头去找它。

转头来读这本书,已经是十一月份了。寒流过境,接连一周的阴雨,久坐在书桌前脚底下都会有丝丝寒气在膝关节处游荡。读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体验是好的,有人文关怀的温度,让人觉得心里是暖暖的。当然,也有可能,对于喜欢阅读大部头作品的“重度纸书痴迷型”读者而言,作者芮东莉下笔的言辞略略地有些“低幼读物”的质感。可以归于“科普”作品很多书,常有预设的潜在读者群体:青少年。

对于成人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更有代入感,尤其是童年生活在乡间,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来到了城市并且扎根,再也无法回到自己满满回忆的“自然环境”之中的那一批人。居久城市的人,总觉得自己离着自然比较远,生活匆忙也不可能有时间去做“自然笔记”,而在这本书里,作者芮东莉和自己的家人用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亲身实践”的方式告诉了我们,想要拥有这样的生活依旧是有可能的。

不必久居乡村、不必长途旅行,只需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观察到周遭那些因为被我们忽视而“隐身”于楼宇广厦间的“精灵们”,植物、昆虫、小兽甚至尘土。这本再版的书里面,很多次都写到了推开公园这扇“旋转门”,但我觉得这扇“旋转门”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门,或者某个具体的场所,而是一个想要“回归”自然的渴求。若是没有这个“渴求”,再多几扇门也是白搭。

对于我而言,这个具象的“旋转门”是猫猫狗狗,尤其是狗,因为每天要遛两遍的关系,我比没有养狗之前有了更多走入户外的机会,因为养狗的关系我将城中的公寓转手换成了近郊带院子的房子,因为养狗的关系我看到了晴空之外的风雨。在这个过程之中,我认识了很多花草树木,也感受到了季节转换过程之中些微变化,在“慢下来”的过程之中,让自己的“感知力”“感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但是我没有像芮东莉那样,做一个有心人将这些看在眼里的东西,用纸笔的方式记录下来。我只是拍下一些照片,发在朋友圈里面求证,在这个过程之中我认识了像“乌桕”“无患子”“栾树”“鸡爪槭”这些以前只是单纯觉得入秋之后特别好看却始终叫不出名字的树木。我觉得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之中,我更加准确地了解到了自己的“心性”,清醒地认识到,过往自己对于浮华曾经努力过,如今面对舍弃也坦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挺好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