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自然笔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28 05: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大自然笔记》是一本由任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一):我的自然生活启蒙

  一个女孩讲她在树林里的秘密花园:“我有一个秘密花园,那儿有一个大瀑布,旁边还有一条小溪。我在那里挖了个大坑,有时我就带个帐篷过去,然后我就躺在坑里,看着上面的树和天,有时我就这么睡着了。那儿好像就是我的地盘,我干什么都可以,也没人会来烦我,我以前几乎每天都去那儿。”说到这儿,她的脸涨红了,声音也变得低沉起来,“后来他们把树砍了,我生命的一部分好像也被他们砍掉了。”

  一直就听说有一本叫《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身边的人都把它奉为神灵,看完之后到处找人表达自己内心无比的赞同。说实话开始我内心是不屑的,这样的书名看着就让我打瞌睡,花那冤枉时间实在没有一场游戏来的酣畅。然而(然而是重点)在禁不住糖衣炮弹之下,我不情愿的翻开这本圣书,又是然而,不出意外的,它改变了我的认识

  这本书揭露的是现代工业信息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割裂。虽然作者理查德•洛夫是在为儿童呐喊,但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更喜欢在屋里玩,因为屋里才有电源插座。”这样一句话我同样说过无数遍,而且我相信这样的人远不止我一个。

  儿童天生好奇喜欢探寻新鲜好玩电子科技,然而整天泡在电子科技里工作的我们,即便脱下西装回归生活也不愿放下手机电脑人类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晋级到现在的信息社会,大环境在把我们的从自然中剥离,时代洪流我们看似无能为力,但是现在我们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把自然拒之门外

  信息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才刚刚走过半个世纪,它对人类的影响也只是初露冰山一角,更加猛烈、彻底的刷新很快就会到来。如果你不想在未来的一天眼里看到的绿色都是人造的,手里的花术都没有一点香味孩子要手机比要爸爸妈妈更激动,你和爱人之间只有性是唯一的亲密接触...你就该抓紧时间把自己扔给自然:结伴徒步然后露营到日出;在林子里造一所房子然后与动物们一同起床;和爱人一起带着孩子划着小船然后一边看湖面上的水鸟一边哈哈大笑。亦或你把自然拉进自己的家:给阳台裹上一层绿植,等蜜蜂蝴蝶光临;在屋顶上耕一片菜地一片草,给孩子们撒欢;每天有几个小时家人使用一切电子产品,只享受美食分享彼此一天的趣事

  时代的洪流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唯有自己。如果人类都把自然视为珍宝,自然就自然不会被时代的洪流卷席,因为时代在改变一切,而人类是时代的主人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二):一本暖暖的科普绘本

  温暖,是我看《大自然笔记》始终贯穿的感受。并不像书名那么的笔端笔正,多多对植物虫子描写和绘制,绘声绘色展现了这么多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呼吸着同样空气的小小生命们。我个人其实蛮喜欢植物的,但是除了很久以前学校的植物课后就对其再无深入研究,所以我可以算是个植物盲,虫子更是不可能主动了解。这次在《大自然笔记》中,能把自己喜欢和平时不关注的都从多多式的视点了解了一遍,感觉还真是意犹未尽呐。第一次知道了螳螂原来是那么“呆萌”的虫虫;第一次晓得劳燕分飞里的“劳”是哪一位;第一次了解到神奇的“人面虫”......除却用直接鲜明方式帮我扫盲之外,而我说这本书是本暖暖的绘本,因为在书的字里行间我能充分的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内心喜爱,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多多对生活、对家庭都怀着的那一颗纯净童真之心。在那篇多多把雨景当成童话世界仙境欣赏日记里,让我想起了老顽童妹尾河童先生,也许只有这样拥有孩童般的心灵人才能画出这么一本本暖暖的绘本吧。突然意识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用心发现,他们就在你身边!意犹未尽之余,无限期人多多的下一期自然笔记!加油奥~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三):爱上《大自然笔记》的三个理由

  多多的书终于出版了!

  捧着这本即使是闭上眼睛,眼前依然浮动着它的美丽的书,一口气读完,我爱上了它。我觉得,只有一颗善于发现美丽的心和一双巧手,才写得出这样一本美丽的书。

  爱上它,有三个最主要的理由:

  第一,爱它内在和外在双重的美丽。北京步印公司的图书装帧延续清新可人风格,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内文的布局,无不让人有眼前一亮再亮的感觉。但是,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作者笔下那些灵动无比、趣味横生的自然界生灵们,它们的身影色彩,是作者奉献给读者最美好礼物。在《大自然笔记》一书里,淘气的“宠物”锹甲、斑点从无到有的瓢虫,都给我留下了极深刻印象生动的描写,也一定能够带给更多人以心灵的触动

  第二,爱它背后那个孜孜不倦探索奇妙自然的作者的身影。我的朋友人多多,虽然见面无多,但自然笔记一直让我们心气相通。两年前的她,和我几年前一样,也是一个站在大自然门外,对自然界生灵所知甚少的人,但这两年的时间里,因为有自然笔记这个伙伴,她已经成了一个“虫虫专家”了!我为她的成长感到惊诧,而我知道,这种成长是每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都曾经或正在经历着的。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成长而骄傲

  第三,爱它原生态写作方式。因为有同做自然笔记的经历,所以我翻看作者的每一篇有关节气记录,所看到的都不只是书页上的图画文字,而是那个在我身边真实存在的大自然本身。这样的写作方式,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味那些曾经也发生在我身边的有趣故事。真是太生动了!

  祝贺我的朋友人多多,把这样一本让人“大开眼界”的美丽的书呈现给读者!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四):多多的荒石园

  多多的这本书读来比此类书的开山之作《笔记大自然》更令人愉悦舒畅。至少后者我不是一天内读完的。

  同样作为居住城市而又向往自然之人,要想保持这份执著谈何容易,一不留神就被科技和经济束缚了。城里人永远目视前方,从不看天空和脚下。月初,多多的一条豆邮提醒我,我乃心系偏荒者也。于是下一秒,我就报名参加了在井冈山的昆虫摄影年会

  法布尔把他大半生观察昆虫的一方土地称之为“荒石园”,而我也在不断寻找自己的荒石园。我还曾经模仿“王小波门下走狗”的格式自封为“法布尔园内土蜂”,呵呵。很羡慕多多家附近有这么一小片湿地可以拍摄,她在那里两三年就拍到了我十几年才遇到的虫子。我想这片湿地就是多多的荒石园,是她的精神故里

  文字是经过精心推敲的,文风与我的有些许相似(大言不惭ing)。有几篇恍惚以为是自己写的哩,或者说,我也会那样描述的。不过多多,你占了那些优美句子,可叫我怎么办?其中一些小女生才有的戏虐口吻可爱,这个是模仿不来啦。

  插图非常优美,大多数物种都抓住了鉴别特征不同的画种和画风相得益彰,色彩搭配清新亮丽,作为设计师,出绘本书还是有优势的。我也受到感染,合上书以后马上找出纸临摹了几幅,呵呵。小小的不足就是可能篇幅压缩的缘故,插图和文字穿插得太紧密了。适当的留一些大的空白,给读者品味想象空间可能更好。

  星空听觉的加入很好,这才是真实的自然,广博的自然。

  作为“出道”较早的人,我总是不自觉地去挑生物学上的毛病,这一点很可耻,而且多多在里面设了很多疑问又不回答。其实这本书并不是科学家写的科普书,而是一个自然爱好者多年的观察积淀而成。它是慵懒亲切的,它就是要唤醒大众对自然的热爱,这本书让他们能够理解,仅仅从一个纯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出发,就可以做到多么精彩程度。然后只要有心,谁都可以做到。

  自然并未远在荒野,自然就在脚下。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五):亲近自然的乐趣

  查了查我在人多多豆瓣相册里最早的留言,距今已经三年了。那时,正是她的大自然笔记相册令我感到惊艳——所以到现在,我还能容易地翻出那些留过言的图片

  那时,我刚买了一本由美国人写的叫做《笔记大自然》的书,对做大自然笔记这件事有些蠢蠢欲动。见了多多的笔记相册后,觉得她画得太好看了,就淡了自己做笔记的心(对于常常半途而废的我来说也许只是个借口)。近些年,她的自然笔记相册更新很慢,画的倒是越来越好,没想到嘭的一下,她竟然出了本书。

  我花了26天看这本书。为什么要那么久,一个是因为我看书本来慢,另一个是因为,读一章我首先要自己看一遍,然后在小纸条上把植物动物名抄一遍(在第一部分结尾看见多多也盘点了一年中识别的动物,颇有些逢知己的感觉呐!),再带着小图和他的堂兄达达一起看一遍——是的小伙子们也很爱看,特别是读二年级的达达,天天追着我一起读,于是我买了一本送他。

  我对这本书的预期是,“美书”。以前看相册的时候,也是看画多于看字。可开始深入这本书,它带给我和孩子们的乐趣,大大超过了预期。乐趣在哪呢?你跟随着多多的脚步,由远及近,发现一小片湿地,发现一丛醉鱼草;你蹲在多多身边,看蓑蛾顶着一头木棍枯叶到处躲债;你记着要学多多,下次遇见螳螂要左右晃动,引它的小豆眼大幅移动盯梢你;你还会不由自主与多多一样,被锹甲的威武所折服,为拿大顶的花蟹蛛而忍俊不禁......

  当然这本书也是非常美的,多多大方地在书的各个角落安置了非常美丽的插图,咋一看有些眼花缭乱,可如果你耐心地随着季节的推进去阅读,你会觉得每幅图都不多余,因为大自然就是这么热热闹闹,这么赏心悦目!如果你只是随手翻翻,赞美一下美丽的插图,那就太可惜了。

  美丽有趣的笔记后面,我见到了一个因为热爱而执着的多多。2011年8月12日的傍晚,多多走进一个由林荫道和特大暴雨构成的仙境里。那样的仙境,属于极度热爱大自然的人。那样奇妙的场景,被湿透还兴奋不已的多多,想起来深觉感动

  古时的人们,与土地、天气、动物、植物的联系多紧密啊。不似此时,人们往往无视他物,不觉晨昏。读完这本书,我开始留意天气和云朵,留意枝叶花果,还有蛤蟆毛毛虫,仔细聆听清晨清脆婉转鸟鸣,观察一只鸟如何追随另一只,细嗅随轻风飘来的淡淡香气明白自己与其他万物一样同属大自然,心里有种踏实的感觉

  有一天我下班回家,小图和达达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看见了一群蚂蚁在围攻一只毛毛虫,“就像书上画的那样”,“要是你也在就好了!”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六):《大自然笔记》

  《大自然笔记》七月一日面市以来,到目前为止网店地面店大多都已铺货到位了。

  有很多朋友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都会有些意外的说:呀!这么厚本书啊!

  是的,这本笔记书确实略厚,304页,嗯,这是我和编辑千刮万选后剩下的骨头,筋和精肉。

  设计之初,样张基本敲定的时候,编辑整理了书稿,给我算了笔帐:全书需364页左右,22.75印张,书脊约17毫米,定价约68元。厚了些,贵了些。需下大刀!

  说实话,我当时对其他都没什么概念,但60多块钱的价钱让我眼前立时出现,这本书前人流绕道儿,无人问津的场景。

  我重新审视这本书的初衷主线传达“物候”的概念,并希望感染更多的人去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从“物候”的角度看,我坚持“不能动大刀”,因为所有笔记中的内容都是体现物候变化线索,内容的完整性连贯性我觉得不能打破。这是在最初决定出书的时候就定过的方向,我不希望它仅仅是一本单纯视觉上好看的休闲书,我更希望书的内容有真正的物候学上的意义。这也是我在接受步印出书的建议前,一直不能接受其他大多数出版社编辑要求合作时仅仅因为画好看,把它定位为绘本或儿童科普的原因

  而从另一个方面看,我的笔记陆续上传到网上去时,开始时有很多人来赞叹笔记形式新颖,画好看,让人身心愉悦感受自然情怀。随着笔记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宽泛后,很多读过笔记的人会兴奋的来跟我说,他们也看到听到了这样或那样有趣的事情,甚至很多人就此也开始了自然笔记历程,是的,转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几乎所有开始笔记的人都开始重复我曾经的快乐,激动,满足,心灵平静。。。然后发出与我一样的感慨,甚至连感慨时的情绪都与我的如出一辙。这就是大自然这个老师授教有方,总能预期引导它的学生领悟自然法则结果吧。步印的总编于慧平当时能说动我出书,就是因她一句:出这样一本书你可以把这么好的亲近自然的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做这本书一定要解决书价过高的问题控制成本考虑读者的承受能力

  无力感强力来袭的时候,我跟编辑说:好难啊,我就像个产妇,被判定胎儿过大,要选择自己生还是剖腹产。不过此剖非那剖啊,要真是像产妇那么容易选择就好了。

  我们甚至考虑过分成上下册两本书,但目录的的感觉无法均衡,这个方案放弃。

  千回百转,我们最终磨合出来的结果是删去物候链中文字已表述清楚的图片(不考虑图片好看与否),整合某些内容相关的图片缩减篇幅,大规模减少攻略中的例图。。。在不影响物候链条完整性的情况下,我们共删了六十多页的内容,这比编辑的预期还是高出了不少,但我们达成共识,能打动人的部分一定要保留。在页码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们甚至还有增节。比如第二部分中的“桂花日记”就加入了02年秋和03年秋共5页内容。

  全书书稿完成时,共304页。书拿去中信终审的过程里,步印编辑先后三次到印刷厂试印,最终确定了现在成书的纸张。成本核算下来定价56.8元。

  在这个过程中,编辑美编们进一步与书磨合,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内容有极强的传染性。据说包括办公室其他同事都因接触了这本书而出现了“心痒手痒难耐要做自然笔记的症状”。大家都开始在上下班的路上观察自然,并在短时间内发现了平日从没注意过的就生活在他们身边的花草和昆虫,互相交流过程里,大家一再被小生命们惊艳到。于是,对于这本书的价钱问题,编辑们觉得不再是大问题,并做好了靠口口相传,打持久战的准备。

  没想到,之后又出波折,中信方终审结束后,考虑读者承受能力,提出了书价太贵,建议再次删减印张,降低成本的建议。由于我的固执,坚决不肯再删印张,步印中信相持数天。在这紧要关头,步印方最高领导郑利强,于慧平做出了“保持原有设计制作不变,将价钱降到49.8”的决定。

  事后,当年劝我出这本书以利普及自然笔记的于慧平跟我说:“我们家侧重童书和历史类图书,找你做自然笔记这样一本书完全是我的个人喜好,我特别喜爱自然类的题材,但市场上这类书太少了,你的笔记真的打动了我,所以我想,跟我一样有自然情节的人也一定会被这本书打动。做这本书是我的私心,因为我喜欢,初衷也并没指望用它来赚大钱。作为一本相关自然的书,书的品质不能打折扣,所以我们又反复反复进行了成本核算,在保持原有设计和制作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做了这个降价的决定,从长远看,我相信这本书的销路不会差,我们赔不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它。

  这本书最终进印厂的时候是用环保无公害的大豆油印刷的,整体效果出来得到了看到它的几乎所有人的认可的,有朋友说全书绿意盎然,适合消夏,嗯,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在这里,特别要感谢的是步印的于慧平,她是迄今为止我接触过的最真诚的做书人。在我之前,芮东莉的《自然笔记》已获2014年国家文津大奖。我想正是她的眼光,她对作者充分的尊重,才造就了那样一本好书。

  这本书的成书过程里虽然曲折不断,但我从内心里感激步印和中信共同促成了这样一个结果。一切波折现在都已不值一提了。当您拿到这本书阅读的时候,如果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我相信多数问题出在我自身水平问题上,就图书公司和出版社而言,他们真的是到位了。

  在这里再上一篇因考虑页数问题,没上的自然笔记花絮:

  花絮

  我常沉迷于花鸟昆虫世界里。老公偶尔会带回只路上捡来的蝉或天牛,然后他会看着乐得合不拢嘴的我说:“从来没有其它什么东西能比我拿只虫儿来讨好你让你更高兴啊。”

  好友月月说:“这些虫子遭遇了你,就好像遭遇了第四类接触。。。”话出有因:我隔三差五便到香樟树上找瓢虫或蝶蛾的蛹带回家观察它们的羽化,羽化后再把成虫放飞。

  网络上有人看过我的有关昆虫的自然笔记,发邮件给我时直接称呼我为“虫哥”。哼!喜欢虫的只有“哥”么?

  喜欢与自然相关的一切,常收集好看的树叶,种子,蝉蜕,鸟的羽毛。。。。。。2012年4月在包头苗圃的白桦林边发现十余根散落的羽毛:它们尺寸划一,并且短、硬、羽头齐平。那附近有大量的灰喜鹊出没,于是我心潮澎湃的想自己幸运的捡到了灰喜鹊的羽毛。不过这是它哪部分上的羽毛啊?羽头为什么这么平?又为什么会在同时同地出现十余根相同尺寸的羽毛?。。。我开始象以往一样有了发现便开始深究其中原委,眼睛一刻没停的向四下扫描。。。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忽然,一只残破的羽毛球橡胶头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恍然大悟:这就是答案啊,我捡的那几根哪里是喜鹊毛,都是羽毛球上被拆落的残羽啊。

  我家楼门口出来通向小区大门有两条道,一条车水马龙的主道,一条号称密林的石板小路,我无论出门还是回家,都喜欢从那条人少却树多的小路穿行,期待着与野猫或鸟儿们的邂逅,以致老公对我声称那是我御用的“虎道儿”

  2011年5月25日遇见雌蝶停落花上翘起尾巴拒绝雄蝶的事件,当日我并不知道那个场景是怎么回事,回家后跟妈妈展开热烈的猜测,我猜是下面的雌蝶主动献身,但雄蝶蜻蜓点水未必成事,妈妈则反问我,你怎么知道翘尾巴的是雌蝶,也许是雄蝶呢?我们两个一边猜一边乐的前仰后合,眼泪都笑出来了。这件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八卦事件会给人增加很多的谈资。

  群居在石楠叶子上的几十只刺蛾幼虫,聚集在萝藦叶上的上百只蝽若,或是布满天蛾幼虫身体的蜂茧,在我看来是既恐怖又迷人,但当我兴致勃勃指给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看时,竟会引的他们紧张到鸡皮疙瘩掉一地,瑟缩着落荒而逃。

  我常往林木茂密花多草深的地方进行观察,这些场所往往会有极具诱惑的场景拖住我的脚步,结果常是我饱了眼福的同时也宴请了群蚊。我能顽强的顶住暑热,小雨,台风,不顾弄脏头发衣服的枝叶和灰尘继续坚持自然观察,但却因疯狂贪婪的吸血鬼们的袭击多次败逃。

  女儿前不久跟我一起目睹了小区里来了一只水鸟:夜鹭。之后在老师布置的日记里她完成了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文字性的自然日记。我看了,除了让她改了一句“妈妈见了那只漂亮的大鸟兴奋的一蹦三丈高”外,其余内容都超级棒。

  自序

  回顾这一年的自然笔记,我在文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发现”。是的,几乎每次出行,大自然都给我准备了惊喜或惊奇等着我去发现,让我有机会见证生命的奇迹。

  笔记之初,我的观察对象大多是植物,偶然阅读了一本精彩的昆虫书后,竟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昆虫。然而渐渐地,我发现,昆虫生活的背景离不开植物和周遭其他自然环境。于是在之后的自然观察里,我会尽力整合各种自然条件,尽量全面地去看待自然物之间的关系。

  将自然体验通过图文的方式记录下来,可以方便日后随手翻阅。这种笔记形式融合了我平时的诸多爱好:亲近自然、摄影、画画、集邮、阅读等。每项爱好都有了共同的明确主题,结果自然也事半功倍了。 时过境迁,我仍然能在翻看笔记时清晰地记起当初的很多美妙细节。

  本书中所记录的自然就是我家所在的小区、离家不远处的一小片湿地、上下班必经的小路,还有每月去图书馆途经的一片不足二十平方米的小小“荒地”⋯⋯然而那里就是那么多种类的植物和那么多神奇的鸟儿昆虫的舞台。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从没有关注过它们,它们真真切切地就在我身边繁衍生息,却因我的视而不见,轻易地便隐身了。而当我开始写自然笔记,怀揣着好奇,瞪大眼睛去期待它们时,我的关注拉开了舞台的大幕,它们一个个鲜活地依次出现在聚光灯下,将自己精彩纷呈的生活展演给我看⋯⋯原来我身边有那么多奇妙与美好大隐于市,它们对我这个热情的观众不时地回馈以惊喜、愉悦、充实⋯⋯

  我开始懂得辨识相近但不同的物种;开始能从也许并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或有趣的事情,甚至对自然中曾经厌嫌过的事物产生兴趣;开始学习找寻事物间的关联信息;从喜欢捕捉昆虫做标本,到宁愿看到它们鲜活的身影⋯⋯这些是我从对自然懵懂无知到略通一二的过程,是自然指导我成长的过程,是自然教给我爱的过程。

  如果说过去我对自然的感情是喜欢的话,那么现在的一定是爱。喜欢和爱是如此不同,过去的喜欢,让我满心希望所有美好的自然都属于我;而现在的爱,让我无所求地以平等的姿态看待它不试图改变它,而是尽量融入它。

  做自然笔记会让人回到孩童时期的心境,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生活会因此而多出很多很多开心的事,笔记过程中更是会持续涌出愉悦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动植物的美及其生存智慧、变化万千又有迹可循的气象、周而复始却也无常的气候、各种自然物内隐藏的漫漫生命历程⋯⋯这一切都在感染着我。告诉你我的体验吧:当你身处自然,自然便潜移默化地影响你,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耳聪目明,善于聆听自然之声,发现自然之美;在你对它发生浓厚兴趣时,你还会发现自己如此幸运,各种门类的知识宝库都向你敞开大门,让你眼界大开;你会发现自己内心平静,每晚做完笔记去睡觉时都会感觉异常甜蜜,仿佛仍深陷在自然里;你会发现自己心胸越来越豁达,更加懂得理解包容,懂得感恩自然、敬畏自然。

  对于身处自然每每新识的动植物朋友,我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得着重强调一下“恨晚”:之我都干什么去了,居然一直跟它们周而复始地相逢却错过。我常常在遇到精彩、惊艳的瞬间在内心对自己大声说:“天哪,它就发生在我身边,我之前竟然不知道,这些年我都错过了什么!”

  庆幸的是,我的自然笔记正一点点地弥补我过去的空白。现在,我想跟每个内心也在向往自然的人说:也许你曾经也错过许多珍贵的自然场景。但从现在开始,打开眼睛和心灵,去关注、欣赏、记录你身边的自然吧。

  后记

  直到现在我仍清晰地记得小学时课文里讲到的科学家竺可桢。他每天坚持步行上班,特意途经北海公园,一边走一边观察,哪日山桃始花,哪日北海冰融,哪日布谷初鸣……并作详尽的记录,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自然日记成了北京当地珍贵的物候资料。

  从读了那篇课文起,我就向往着自己也能做那样的物候笔记,暗想要是我每天上学也能穿过个公园就好了。热情高涨时曾在星期天跟爸妈去公园玩后,也找出个小本子打算认认真真记录一番,但每每提起笔来却又茫然了,我不知道所见动植物的名称,也无法准确清晰地描述它们当时的形态,我能做的只是堆砌很多形容词。没过多少时日,当时的场景便在那些华丽的辞藻中渐渐模糊了,最后只得作罢。然而这个小时候的愿望终于在我成人后实现了,以一种图文结合,边看边学的笔记的形式。

  若说单篇的日志是词是句,那么由这些片段串联起来的内容顺理成章的就成了有因果,有哲理,多彩立体的自然之书。自然笔记记录的对象独立看是自然物、是自然场景、是自然感受⋯⋯而从长远来看,它记录的是某个地域里在每个时间节点上存在发生着什么,提供了对周而复始的昼夜季节间物候的变化规律进行横向及纵向比较的素材。

  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它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当你真正想要了解他们,不一定非要跋山涉水,远离日常生活轨迹,也不一定非要找到罕见的动植物、矿石、天象奇观等才能从中获得满足与惊喜 。当你想亲近自然的时候,自然就守候在我们的家门口,与我们在上学上班甚至买菜的路上邂逅,在偶然途经的时间和地方与我们撞个满怀⋯⋯ 这个感悟是我在开始自然笔记很短的时间里就感受到的。

  重翻之前的笔记,我总感叹自己的浅薄,也看到自己的进步。自然笔记做得越多,我越感觉到平日所知仅沧海一粟。自然笔记所涉猎的远远不止动植物那么简单,它体现的是整个物候的关系。你的眼界有多宽,自然就有多大。也因此博物学的概念让我觉得自己如此渺小。

  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意识到人不止可以跟人有情,也可以跟草木有情。 我不时地交到新的自然之友,更不时地在自然面前有了新的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而所有的感悟都指引我“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此书献给我笔记期间故去的最亲爱的妈妈。她是第一个对我这本自然笔记爱不释手的人。在她病势沉重、夜不能寐的夜晚,她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戴着老花镜,端着我厚厚的本子,在灯下一遍一遍地翻看。白日里还常神采飞扬地跟我谈论其中她特别感兴趣的内容。

  此书献给我的女儿,我每晚睡前画完的自然笔记,她都会在第二天早晨一起床就去抢着成为它的第一个读者,并且以她的角度给出最中肯的意见。听到她眉飞色舞的表扬和一摊手表示不喜欢时我都满心欢喜地接受 。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于惠平老师,是她热情真诚地鼓励我出版这本书,并在我工作繁忙,几度想放弃的时候宽容地给予我完成这部书稿的时间,并不时地宽慰我,让我找不到放弃的理由。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她,就不会有这本书。

  我还要感谢这本书的编辑邱晓亮、美编青椒和羊羊,她们对这本书投入了满腔的热情,将那些美好呈现在我们面前,本书的设计是个磨人的活儿,谢谢你们专业的审美和超凡的耐心

  在这里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就是我的爱人。刚刚决定出书的时候,我对这本书的构架迷茫,信心不足。于是我问他:

  “大哥,给点建设性意见,这本书该怎么出?”

  沉默半晌,他说:“以后每天我做饭,你画画吧。”“……”

  隔了些时日,画到有点瓶颈的感觉时,我又问他:

  “大哥,拜托你给点意见,我就这么由着自己的性子画下去行不行啊?”

  沉默半晌,他说:“以后家务我全包了,你就好好画吧。”“……”

  又过了些日子,我对这本书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但似乎还欠点把握,于是我又问他:

  “大哥,你能不能真诚地给我这些画和文字一个评价,如果你是读者,你会喜欢它们吗?”

  沉默半晌,他说:“以后每天晚上吃完饭,我来陪孩子出去玩儿,你就在家画画吧。”“……”

  于是,我在没有表扬,没有批评,更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却有越来越多“业余时间”的情况下完成了此书。感谢他用默默无闻的勤劳支持我!

  在此我还要真诚地感谢阅读此书的你,能与你一起分享这些美妙的“发现”对我来说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如果你读完这本书感觉心灵被什么触动了,那一定不是我的画,更不是我的文字,而是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那部分自然感染了你。现在,你意识到了吗?其实,在你的身边,就有个远远超越我书中内容的更广阔的自然有待你去发现。

  书画自然笔记的过程是我学习了解自然的过程,随着自然知识的不断增长,我不时地发现自己的笔记中有错误或描述不够准确的内容,因此笔记一直处于不停纠错的状态。在整理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书中内容又反复校对修正过,但由于我是个刚刚起步的初学者,文字中可能还存在着没意识到的欠妥的地方,对此欢迎各位读到此书的老师指正。

  我希望我的自然笔记能一年一年地坚持下去,也希望看到本书的你也能拿起笔开始记录自然。相信我,只要你开始,就会迅速成瘾,热情一发不可收拾。让我们共同为自己生活的这片家园留下点什么,思考点什么,做点什么。不管怎样,它会让你发现,生活原来还有此多的妙不可言!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七):自然之美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其封面就给我一种清新、自然、脱俗的美感,在此我称之为:自然之美。

  看过不同题材的绘本,以人物经历为主题、以动植物为主题……读到《大自然笔记》心里自然会有比较。然而这本书确有它的独到之处。

  作者先从十二个月入手,依照七十二物候记录了一年中大自然的各种生物。朴实无华的文字配以精美趣味的插画,四季的自然变迁就这么娓娓道来。作为这个都市中最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可能我们只清楚每个季度什么昆虫最多,什么植物最怡人,什么品种的水果最香甜……我们所了解的一切常识,越来越多都只是为了适应生活。然而,在作者的笔记中我所体会到的是一位普通人对自然执着的热爱。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日复一日的记录和积累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其科普价值也令人称道。

  在阅读《大自然笔记》的过程中,其实我最常想到的是念小学时和小伙伴整日在花园一起观察小昆虫的经历。当时幼稚的我们为蚂蚁建窝;在瓶子中收集不知名的甲壳虫;捕捉蝴蝶为它们取完名又放生;代替微风为蒲公英到处散播种子……这些自然中的小生物、小知识是最贴近我们童年生活的,却在我们长大之后慢慢被忽视。在此感谢作者,通过她童真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我又再一次重拾了记忆中这些美好的小生物。书中有太多让人值得学习和思考的东西,当代人需要摆脱浮躁的心,大自然笔记就是一块净地。

  合上书,耳边的夏日蝉鸣再也不会让人烦躁。桌沿边一只忙碌的小蚂蚁又可爱了几分。在我眼里,这是描写自然之美的书,然其本身就是一本充满自然之美的《大自然笔记》。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八):没错!你脑海中那就是大自然!

  2011年12月9日 晴

  今日气温0°C~7°C。桂花、月季都还在开。他们仍香味浓郁,但在这大冷天儿里,香气都凝结在花前,并不散去。

  梧桐叶、银杏叶都变色到了极致,但仍挂在枝头。

  忽然想起那句“有情不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正应此景。

  (请自动脑补作者旁白水彩画的嫩黄金橘,月季幽红色果实。虽然我从来没见过月季结果)

  秉承写实的宗旨,却描绘的如次富有诗意。每个词句都好像是天生为这个场景打造的那样意会传神。

  我爱读博物的书。在书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不管是灌木的高矮错落,还是昆虫的物竞天择,不仅会成为我探秘自然的宝藏,还会告诫我很多现实中的道理。这些本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只因人类的狂妄自大唯我独尊才会视而不见。

  《大自然笔记》作者好似也有着自然崇拜的情结。在描摹记录大自然的物候时,还在无意中探寻生活的真谛。许跟自然接触多了后,真的不再会为些许的琐事烦恼,不会无缘无故的忧郁郁闷自我纠结。从那小小的微观世界中,体悟我们这个大大的社会。真的好丰富。如作者发现种在院边的柚子树:

  “每年都在这两课柚子树下经过,直到前年树上结了硕大的柚子,我在注意到它。”

  注:有时候,果实的意义不单是在于传宗接代,还在于用它招徕赏识它本质的人。

  2011.5.6阳光 较足

  我从小就又怕虫又怕蝶,还怕那些长相奇怪的植物(因为我总会自动脑补他们是剧毒或者食人草之流的。)。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恐惧。拿到这本书,就好像有个人说:喏,他们多可爱。怕什么,它们好有趣的。

  铁锹、八星瓢虫、枯叶蛾、胡峰、蚂蚁甚至是苍蝇,都被作者画的萌点十足特点突出。好像不管是人面的甲虫,或胖胖的大飞蛾,都好像是一个极其有趣的创造发明,充满了有趣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

  我会一边看作者的图文解说一边和脑海中的那些“脸孔”对号:原来这个就是白粉蝶啊~原来这个就是枸骨东青啊~原来这个就是胡峰啊。一边了解一些昆虫植物的特性,一边惊呼:哦~原来不是每个长的像胡峰的就是胡峰,有些昆虫特意把自己弄的长成这个样子,好吓唬别人,保护自己。原来蚂蚁还会自己“放牧”,养活自己啊。原来,叶片上丑了吧唧的痕迹叫做虫瘿,是被虫寄生了啊。

  作者的文字和绘图描述的画面感极强。

  大螳螂猎杀青凤蝶,一大波青凤蝶尸体的惨状,大螳螂的隐忍不发,青凤蝶在花间起舞瞬间被猎杀的惊心动魄。作者就像是一个侦探,细致入微,层层深入,甚至还一不小心,亲眼目睹了一场凶杀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结尾还说:总结今日之所见,我从蝴蝶身上取得教训:“纷繁浮华充满诱惑的环境里面很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不可过于贪恋。”而从螳螂身上学到:“隐忍低调加耐心,有时是最佳利器。”(自动脑补柯南拽着蝴蝶结的那个姿态。笑~)

  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领略到与人不同生命体态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

  一边看作者画的如此形象的植物,一边品味那些饶有趣味的文字,真是好不快活。

  品读到作者养的老锹逃跑。让我想起,小时候家居河边,总会有一些现在再也见不到的奇怪生物。曾在一个雨后清晨,在河边草地里捡到十几只比拇指还大的蜗牛。(至今没弄明白蜗牛怎么这么巨大)。那时我毫不犹豫的全部带回家。我用一个大脸盆,里面放了白菜叶子,将他们放在叶子上,然后用一大片玻璃盖着,为了防止小家伙逃跑,我还在玻璃上压了块青砖。结果,第二天打开,竟一只没有!我翻看了白菜叶子,什么也没有!他们怎么凭空消失了?!发生了什么?!当时,甚至让我一度以为蜗牛真是个神奇的生物啊!他们果然拥有我们所不了解的神技!

  《大自然笔记》中多妙的文字!在作者的插图中,旁白着这些如诗一般的话,自然果然是宝库,让我此等凡人在大自然面前也噤声失语不知道该用什么来形容才能表达它的美好有趣。

  任众童鞋给了我们这个机会。她用自己细致的观察力,对自然的无比热爱,当然还有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有机会去目睹到身边的大自然。谁说近的地方没有风景,就在你眼前,只要你想看到它。

  刚翻开此书时,封面3D版的小甲虫,还有扉页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让我觉得作者的诚意十足。随手翻翻目录就不仅有完整一年的自然笔记,还分别有突出主题的模块。甚至在最后还有做笔记攻略。如此条目分明,逻辑清晰的书目。让我好感加增。此书绝对的慢热,一年的笔记,到作者专门记载了枯叶蛾的诞生或者桂花酒的酿制。作者真的是用生命在写此书。满满的都是热爱。

  最后读书的高潮,是自然笔记攻略。那时候真想给他点32个赞,再狂吼一声,业界良心啊~从记录的内容,书籍,方法,绘图。无不细致的讲解了一番。还加入了自己的感悟。不仅自己做笔记还用明信片,拓本等有趣的方式带女儿一起玩耍。作者真棒!

  话说,我一直以为作者是个男的,还细腻暖男。结果,是个母亲。

  那句话说的真对: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的。(咦,怎么会乱入这句?!反正就是想说嘛~哈哈)

  好书一枚。会让你爱上大自然,爱上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儿。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九):与大自然的快乐约会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封面白色的底,上面两片漂亮的叶子吸引了。然后拿起这本书,用手摸了下,对、是我喜欢的感觉。接着看看书名《大自然笔记》--与神奇自然的四季约会,这时候我心里在想“和自然的四季约会”是怎样约会的呢?被一种好奇心深深的牵引着,让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本漂亮的书。我想和作者一起来场<与大自然的约会>。

  翻开封面,看到这本书是作者(任众)依照七十二物候,按月记录了一年中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并配以精美的手绘和插图,非常形象的记录着作者生活周边的各种昆虫、蚊蝇、鸟类、种子和植物。通过作者栩栩如生的描述,让我知道了神奇自然中各类生物是怎样按照四季的变化而消长、生息的过程。

  平时我们这些忙碌在城市中的甲乙丙丁,都差不多忘记了原来我们身边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小生命和那么多神奇的变化。总以为这些是小时候在家乡的各个乡村小道、高高矮矮的山上和大大小小的池塘边才看得见的景象。然而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变化万千、周而复始,从没有停息过,只是忙碌的我们从来没有用心去留意身边的这些美和变化罢了。

  这本书,我是从中间开始看起的,现在刚好是七八月份,然后我就从七八月份的笔记开始看起的。看到作者笔下的“毛足透翅蛾”,我平时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看到作者的描述“它像位身披华丽皮草的贵妇”我

  不禁笑了起来,多么形象和深刻啊。估计我会一直记得有只身披华丽皮草的贵妇叫毛足透翅蛾。

  七八月份是多暴雨的季节,看到作者说,下着大暴雨的一天,被雨水激起的团团雾气中,远处的红绿灯交替着,一瞬间的错觉误以为自己闯入了仙境。真的被作者的可爱和纯真深深的感染了~~~

  文中描述蜘蛛吐丝捕猎的经过;毛毛虫死亡的原因;雄蝶示爱的过程和结果;天牛对植物损害的威力;苹果树因气温失常9月开花的变化;蜂巢的生长过程和记录每次看到蜂巢的大小;醉鱼草的名字由来;桂花的用途;各类虫子繁殖的最佳时期;蜻蜓的“翼眼”;蟾蜍--国王陛下的感觉,心宽体胖,目中无人的样子;漂亮的辣妹子--刺蛾;公园里的蝉蜕;蝇的可爱;香樟树的果子 等等、等等~~~~~

  书中,各个生动的描述和逼真的手绘,教会了我很多自然中的小知识,让我知道了哪些植物在哪些时节生长和盛开,知道了哪些生物在哪个季节繁殖的旺盛,知道了哪些小生物是不能惹的,记住了好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认识了好多没见过的昆虫等。

  随着书中一个月一个月的看下去,我对这本书越来越喜欢了,对自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同时很重要的是学会了好多我不知道的知识。我喜欢一年四季的变化,喜欢大自然的这些神奇。朋友们,如果你们也喜欢大自然,也对大自然的神奇变化感到好奇,也想一起来探究到底是怎样和大自然约会的?---《大自然笔记》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大自然笔记》读后感(十):体验式科普——评《大自然笔记》

  无意中获得了一本书,《大自然笔记》,接着就被一位朋友委托写一篇书评或者读后感。原本以为虽然没写过书评,但是作为一个专业从事植物学科研工作的人,写这样的书评或者读后感应该是信手拈来。岂知因为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下子就拖拖拉拉的耽误了快半年的时间,直到今天我才有机会静下心来坐在电脑前敲上书评的几个字。说来惭愧,写书评或者读后感,按理说应该通读全书,并且要下一番功夫去理解和揣摩作者的意思,不说对每句话都了如指掌,却起码应该能够体会全书的主旨。只是平时要看的专业书籍实在太多,而我本人又是个看书非常慢,很容易被打扰的人,所以到开始写书评的时候我也只是对全书做了一个概览。这种情况下想写出多么深刻的书评是不太可能了,只能对这本书做一个大概的评论了。希望委托我写书评的朋友和作者不会觉得我太敷衍了事。

  《大自然笔记》这个书名非常贴合书的内容,整本书实际上就是作者一整年对身边的自然状态做的笔记。这份笔记包括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文字性的记录,照片拍摄,手绘,对所见到的生物的种类的识别,对各种现象的解释等等。这种给自己身边的大自然做笔记的形式最早应该来自于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而这类作品里更为国内朋友熟悉的应该是美国的莱斯利和罗斯所写的《笔记大自然》,这本书被誉为《瓦尔登湖》的现代教学版,国内最早由国人自己编写出版的自然笔记类的图书是芮东莉的《自然笔记》。为大自然做笔记在我看来是一种体验式的科普活动,它不同于普通的科普讲座和科普图书的阅读,它是一个人类为了自己的好奇心而和自然互动的一个过程。自然笔记是要我们亲自去体验,体验自然的美丽,体验自然的精彩,听科普讲座,读科普图书所得到的都是学习别人的经验,而亲自观察记录大自然则是自己的体验,同时也能验证别人的经验,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惊喜。我想应该有很多朋友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观察到了一个以前只在书上看过的现象,当我们认识了一种以前只在书上了解过的事物,当我们学会了一个以前只在书上学过的技能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按耐不住和朋友炫耀的激动心情,而这正是体验式的科普所能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大自然笔记》全书的笔记内容共分三个部分。首先是全书的主体,一个按照时间线排列的笔记,作者从头一年的四月开始做观察笔记,到第二年的三月截止,恰好是一整年。作者以每个月为一个单位做一个单独的页面,上面除了标注本月的节气之外,还有对应的物候(这部分内容引自《周书•时训解》,其具体内容被称为七十二候)。在每个物候页面之后就是当月的自然笔记了,可以说作者把自然笔记四个字的内容阐释到了极致,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无一不包。作者的文字描述也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在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观察,同时还带上了合理的想象,比如作者看到了两只在花丛中嬉戏的蝴蝶就联想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梁祝》,但是却又发现这两只蝴蝶的交配动作和以往的观察不同,经过多方查证,这才弄明白那两只蝴蝶并不是在交配,而是雌蝶之前交配过,用特有的姿势拒绝了现在这只雄蝶的求偶,于是作者又联想到了《梁祝》中的另一幕:祝英台誓拒马文才。这里不得不表达一下对作者思维能力的佩服,因为如果换做是我,能想到梁祝就已经很不错了,就算弄明白蝴蝶动作的意义,也不可能想到马文才这位爱情故事中的绿叶的。

  书的第二部分也是一个系列笔记,这一次作者不是直接按照时间线的方式来排列,而是做成了七个小专题,每个专题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录。在时间上虽然未必是不间断地每天记录,但是每一次记录却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更加引人注意。我并没有看过自然笔记类的其他图书,所以不知道这种专题形式是否前人用过,专题笔记确实是时间线笔记的一个非常好的补充,甚至单独的做好专题笔记会更有意思。七个专题之中有两个最吸引我的,分别是《我的锹宠》和《枯叶蛾的诞生记》。这两个专题不像其他几个专题那样是单纯的在室外观察记录,而是将自然的东西带到了自己的家中,亲自养锹宠,亲自给枯叶蛾布置羽化的地方。推荐有条件的朋友多多向作者学习,亲自动手来观察。

  书的第三部分是一个教程,讲解了作者所理解的自然笔记应该怎么去做,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关注点,但是作者还是从自然笔记的共性出发,给大家上了一堂课。看过这个教程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恨不得立刻抛下眼前的电脑投身大自然当中去。自然笔记重在坚持,只做一天的观察记录,哪怕绘图再精致,内容再详细,也只是一个点。如果可以坚持不懈的长期记录,那么才能把自然连成一条线,各条线穿插交织在一起才会把整个美丽的大自然展现在大家的眼前。虽然作者在书中讲到“不管你是否曾经有绘画的基础,只要你开始了,并且坚持了,相信我!你会在一段时间内回头对比之前的作品时发现自己的绘画水平在迅速提高”,但是我还是觉得只有作者这样有坚实的绘图基础的设计师才能做到给自己的自然笔记配上生动精美的插图,我还是更习惯背着相机来记录自然(是的,我就是这样给自己找偷懒的理由的)。

  在快要写完这篇更像读后感的书评的时候,我从作者的微博里看到了她之前组织的户外自然笔记的体验活动,看来作者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的自然笔记,而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让更多的人一起体验和参与到自然笔记的过程中。衷心的祝愿作者可以更新她的自然笔记的作品,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来热爱自然,关注自然,记录自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