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缅甸小日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缅甸小日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4 00:56: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缅甸小日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缅甸小日子》是一本由[加]盖·德利斯勒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缅甸小日子》读后感(一):作为休闲的书看起来也是很轻松的,能够很畅快的看下去,但这个邻国把香港列出来我也是震惊了

  在男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本漫画书,作为休闲的书看起来也是很轻松的,能够很畅快的看下去,闲来翻翻也是有趣味的,个小故事是独立的,不会考虑忘记上下文,但这个邻国把香港列出来我也是震惊了

  在男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本漫画书,作为休闲的书看起来也是很轻松的,能够很畅快的看下去,闲来翻翻也是有趣味的,个小故事是独立的,不会考虑忘记上下文,但这个邻国把香港列出来我也是震惊了

  《缅甸小日子》读后感(二):缅甸,这么近,这么远

  

对缅甸这个国家没有特别具体的印象,唯二知道的缅甸人只有昂山素季和非正里的OO。昂山素季是个只存在于公众号和各种传奇故事里的扁平人物,而生动活泼的OO说的缅甸给了我非常模糊但是有一丢丢细节的印象:只有两个电视频道,一直停电,夏天非常热,一直穿纱,对宗教信仰非常尊崇,经济不太行但是人民非常可爱,等等等等。

漫画里的缅甸,更加具体的铺开了这个国家的画卷。有越南的影子,有《我在伊朗长大》里伊朗的影子,甚至说不定还能让人想到一些朝鲜。但是最不希望却也容易想到的,其实更像是我们。某一些无奈,某一些期盼可能阅读这本书的我们都能明白,虽然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的文化生活似乎远远丰富于他们,但是那一些些隐隐的不安,似有非有的感同身受来自哪里呢?说不清,更不敢细想。

封面上的文字说的很好,这是一本由漫画构成的平面纪录片,充满了真实是感情,尤其是前半部分,作者来之前的兴奋,刚抵达时候更像游客的期待,好奇,不适应,故事表达非常到位。关于缅甸生活的描写事无巨细:小乘佛教,出版物,生活周围的缅甸人,每一件小事都很生动。后期可能是疲倦,可能是创作环境的原因,描画更加扁平和叙事,经常一两页非常简洁迅速讲一个小故事。但是结尾,非常令人回味。会是不舍吗?不是;会是终于“逃离”了吗,也不是,摩天轮好像催眠了所有人,一切像真实又不确切真实的梦,一年匆匆过去,回到现实。大可以在电视丰富多彩,网络速度极快,空调不再罢工,言论自由开放的加拿大继续过正常日子,或者继续像从危地马拉到缅甸一样再去到一个只有名字是熟悉的国家再一次开始体验,一切都不是结束,一切都是开始。

“画漫画不是我的消遣,我以此为生。”正因为这是作者的谋生工具,是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不是喜欢了勾勒几笔,忙起来不言不语,我就更偏向认真去看待这本看似笔法轻松,只是分享小日记的书,并且相信作者有他想要表达和交流的思考。如果你也对这个国家有兴趣,并对无国界医生,对他们的生活有一些好奇,也可以认真翻一翻这本书。它里面的小趣味,藏在角角落落里。

  《缅甸小日子》读后感(三):像纪录片一样的漫画~

  

最近看到比较有趣的一本,因为妻子是无国界医生所以在缅甸生活了一年的漫画家画的一本关于缅甸风土人情的小书,很喜欢这种画风。 没去过缅甸,看完有点儿想去了,感觉很像印象中的朝鲜,报纸上刊登着人民四大愿:“打倒一切借助外部力量蓄意助长消息思想的人;打倒一切企图破坏国家稳定和发展的人;打倒一切妄图干涉缅甸内政的国家;粉碎内外破坏势力,并把他们视为人民公敌。”呵呵。 书的最后,作者快离开的时候去参加了一次三日禅修课程,然后他说早知道要来这里,就不会现在才来。我想要是他从到了缅甸就去参加禅修,可能这一年就是另一种视角了吧。 还有就是宝石开采,虽然篇幅不多,但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深入了解了一下,像《血钻》一样,再也不想买了。 书里大多还是介绍了一些很有趣的生活,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纸上纪录片了,总之是值得一读的书。

  《缅甸小日子》读后感(四):敏嘎拉巴,一点回忆

好看,因为页码多,书厚实,二天看完。(缺点:作为漫画书你不能摊平!!!)

画漫画的奶爸,跟着“无国界医生”妻子来到缅甸生活,时间大约是2005-2006年,我是2007年3月去缅甸玩了十天左右,这本书激发了很多共鸣和回忆,越看越有趣。

首先,缅甸太热了,在电视新闻里气温里达到“全球第一热”,没有空调是不可想象的;缅甸男人酷爱槟榔,出租司机车上的证件照都鼓着腮帮子嚼槟榔;缅甸男人和缅甸女人一样穿裙子,门卫孟艾穿着“笼基”,女人的裙子叫“特敏”;缅甸妇孺的脸上涂黄香楝粉“特纳卡”,像咖啡拉花似的,画出很多形状,路易的保姆笙楠脸上就画着特纳卡;缅甸的车是右舵,右行右道,行驶中超车是高危行为,要是撞死了和尚就是把牢底坐穿之罪……

浓郁细致的风俗民情之外,作者画的无文字小画,也有很多细节可以发掘,比如作者和医生老婆去蒲甘旅游那一段,进入寺庙要脱鞋,光脚走在40多度的地面上,跟走在热锅上没区别,这里还有毒蛇;坐在佛塔上看落日,是每个游客都干的事。而且,在一个“全世界最热”的国家,坐夜间大巴的时候,会冻死人的,“除了极低的温度,车上的电视机也一直开着,为睡不着觉的人播放当地新闻和电视剧,音量当然也开到最大。” 真的是这样,我从仰光到茵莱湖那一夜的大巴车,穿短袖的我,被冻得把大巴的脏窗帘摘下来围在身上,才躲过了冻僵的劫难。猫跳寺,和尚耍猫、猫跳圈,是在茵莱吧?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在仰光,游客都会去“那位夫人”住的街道去探险,屏息静气的遥望。作者消息灵通,说每年“那位夫人”过生日的时候,M国--大食馆会放气球,真的假的?

作者说:“我的游记多半由小故事串联而成,当我旅行时,名胜古迹并不是我唯一感兴趣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逢更让我觉得弥足珍贵。” 除了人与人的故事,他对缅甸时政的吐槽实在太有趣了,关于仰光迁都的事、关于缅甸新光报、丹瑞大将军,简直是冷笑话大全,“在缅甸,有两个网络服务供应商。第一个属于一位部长,另一个属于他儿子。” “你瞧瞧他们的军车,老旧的零件一块一块往下掉,”军队的装备这么烂,军政府是怎么坐稳权利宝座的?”“也许是靠监禁和酷刑吧”。

这本漫画,滋味浓郁,意会无法言传。作为曾经的游客、亚洲邻国居民,看作者对缅甸那段时期的腐败、集权、软禁、封锁、贫穷、愚蠢的轻松描绘,年纪大的读者会更有感触一些,记得2007年缅甸的国内机票是手写的,中国正当繁华进步,奥运会还没开呢,游客的胸脯挺的高高的。2010年的时候,“那位夫人”终于拥有名字了——昂山素季,前前后后被软禁了二十多年后,很快获得了尊严和地位,缅甸的政治气氛渐渐宽松,2015年昂山素季作为国务资政访华,这世界变化多快?!前进,加速,掉头、倒车,逆行,转弯不打灯,老天爷真是随心所欲。现在,昂山素季这个名字可以出现在百度上,但杨紫琼演的电影,在某豆好像似乎不存在。

这本书挺好看的,里面还有2个情节值得说道,一个是瘫痪在床的老太太,一个是垂死的老头,他们都会流利的英语,“她跟我讲起了她的过去,她的青年时代,那个仰光的黄金时代。听起来生活在那时的仰光真幸福啊” “不得不在这个国家最糟糕的局势下招待你,真是遗憾哪。” ——警钟长鸣。

  《缅甸小日子》读后感(五):翻译与修改

  

手边刚好有台版,后浪版拿到手后随便翻了下,发现跟台版还是有有些不一样的。

图片的顺序都是上台版下后浪。

第一页删掉了一些修饰语,截掉了一部分地图。修饰语的翻译明确的法国刊物某些刊物30页左右对杂志名字和封面人物名字翻译的取舍也很有意思删掉了一些修饰语不太清楚这里修改的用意。心怀不满「无国界医生」删掉了纪念碑的修饰语大概是不能以负面形式出现

没有逐页比对——但上面这些已经是很多了。

作者多次写到审查机构,审这本书的人当时会想到自己吗。

朦胧城市系列由人美出的时候完全没有删减,后来华中出了新版,又见巴黎简直剪的一塌糊涂,这么多年确实是在收紧吧。

昨天晚上看雕塑家,男女主做爱女主的奶子也不能漏,全都画上了小背心——前一页还有女主解bra的画面呢,有点生气又觉得很搞笑,作者知道自己的人物被这么修改吗?还是说,这些都是他自愿的修改?

————————————————————

  但是有些地方后浪版的翻译更有「内味」外来因素外部势力有内味了

  《缅甸小日子》读后感(六):不知道为什么,我很感动可以来到这里

  

两年前,我在巴黎的一家FNAC书店里第一次邂逅《缅甸小日子》的法语原版。它被陈列在漫画区当季“心头好推荐”的书架上。

封面是朴素的黄灰色,穿着汗衫大裤衩的爸爸推着婴儿车,从一座有士兵把守的院墙前走过,院子里是茂盛的热带树木。

△ 《缅甸小日子》原版封面

这位爸爸就是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得主盖·德利斯勒的自画像。《缅甸小日子》记录了他随妻子赴任缅甸期间的旅居生活和见闻。 不同于一般的旅行笔记,没有猎奇,也没有刻意的搞笑和伤情,这本漫画的阅读体验新鲜而立体。 独特视角和独特场景下的日常经历,行云流水般的图像叙述,伴随着作者的诙谐玩笑和絮絮叨叨的抱怨,亲切的口吻好像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刚从缅甸归来,坐在你对面,趿着拖鞋端着茶缸,一边抱怨空调风不够凉,一边跟你眉飞色舞地说起他在这个神秘国度的小日子,时而荒诞,时而嗟叹,不必精心铺垫却“包袱”不断: 有他对缅甸生活中所见的历史痕迹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泰缅边境高加力小镇上的老式五十铃和丰田汽车、英国殖民时代遗留的建筑风格……

△ 找房子的过程中尽览各式建筑

有他布施僧侣,穿着笼基在寺院里禅修的心路历程,还不忘详细记录了寺院伙食情况;

△ 斋饭也有鸡肉和冰激凌哦~

有他受邀参加缅甸朋友孩子的满月礼,去寺院见证了太太同事晋升高僧的经历;

△ 在小乘佛教里,结婚成家不耽误修行

有他在泼水节上如何机关算尽地躲避被泼,在深夜的仰光街头如何跟流浪狗“斗智斗勇”

△ 泼水节很难保持“干燥”

有他的挑剔、爱批评和小侥幸:在盗版DVD市场上悻悻地挑错别字,又为“以一杯咖啡的价钱”买到最新盗版软件而侥幸;

△ 用一杯咖啡的钱买软件

有他的认真和执拗:在家SOHO却坚持早上“上班”的仪式,看到潮人店里同时卖切格瓦拉和纳粹的T恤的忿忿;

△ “呸”

有他诙谐中难以隐藏的小刻薄:抗拒吐槟榔汁的习惯和被槟榔汁“腌”过的红色牙齿,不屑于不接地气的外侨聚会,跟会讲英语的缅甸老师学习急救知识,还不忘揶揄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法……

△ 宝宝聚会中的偏见

有他爱抱怨的絮絮叨叨:对于缅甸漫长雨季和炎热旱季的花样吐槽,关于缅甸货币烧脑的15、45和90面额……

△ 吐槽货币面值是为了培养心算冠军

还有当他得知无国界医生组织因重重阻力无法展开医疗救援工作时的无奈,对缺医少药人民的同情,和对这个国家前途未卜的哀愁……

△ 无国界组织的万能朋友

△ 驻扎缅甸的不同组织

作者盖·德利斯勒曾这样解读自己的作品“当我旅行时,名胜古迹并不是我唯一感兴趣的,人与人之间的相逢更让我觉得弥足珍贵。”

△ 作者 盖·德利斯勒

《缅甸小日子》中出场的那些在缅甸与作者相逢的人们,也成为了这部自传体的旅行报道漫画中弥足珍贵的生动色彩: 争着亲吻外国宝宝的缅甸姑娘、鲁莽可爱帮抓癞蛤蟆的保安员孟艾、混用人称代词的克钦族阿姨笙楠、碰瓷的胖和尚、接受0.01欧元贿赂的交警……

△ 混用人称代词的克钦族阿姨笙楠

听卧床的孤寡老太太回忆她青年时代的仰光,在缅甸老画师家看70年代的漫画手稿时莫名的感动,教几位缅甸学生动画的教学心得,被学生以尊师之道真诚相待时的感动和分别时的不舍哀伤,还有跟非政府组织人士交流人道主义工作的意义……

△ 在缅甸老画师家看70年代的漫画手稿时莫名的感动 △ 分别时的不舍哀伤

虽然与昂山素季的住处咫尺之遥,作者却未能见到“那位夫人”,但昂山素季多次出现在他在缅甸的“小日子”中:在热闹的泼水节上感念昂山素季的孤独,看到旧纸币上还印着昂山父亲肖像时的唏嘘,以及每年在她生日的那一天,茵雅湖对岸放飞的向她致意的气球……

△ 热闹的泼水节上感念昂山素季的孤独

  △ 生日放飞致意气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