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摘抄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是一本由[日]陈舜臣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一):陈舜臣向西的旅程
古有丝绸之路,连接地中海,走上欧洲,是金融贸易的一条重要之路。现有一带一路,重走海陆丝绸之路,继续发展金融贸易。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而新疆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部分。 新疆是我国地大物博的一部分。处于中国的北部,并且新疆的维吾尔族是少数民族中非常有特色的民族,不仅能歌善舞,也带有着西方人的一些面貌特色。新疆分为南疆北疆,风格上或许略有不同。虽然我没有去过新疆,但是这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最让人熟知的就是在《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也是新疆吐鲁番著名的景点。就如同唐僧去西天取经一样,朝着西方走,必定走过新疆。《一路向西》就是如此。 《一路向西》是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的一部作品。一开始我是把它当做部历史书来读,然而实际上并不然,这一本书是通过陈舜臣去到新疆游历时的见闻,所抒发出的对新疆的一种情感,以及发生了一些历史故事。我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游记,结合历史的书籍,也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一些新疆的风貌。 或许由于陈舜臣是日籍华裔的原因,所以他对于国内的一些地方更为向往。新疆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他自己也说西域之行是他非常难忘的一次经历。而他从西域归来之后,完成了这一部作品,不仅仅是希望吧,丝绸之路上的城市介绍给读者,也是希望凭借他的力量为中日友好添砖加瓦。 陈舜臣一直是我崇拜的一位作家,或许很多人对他不熟悉,但对一位推理小说读者来说,陈舜臣的名字耳熟能详。他生长在日本,但也曾经把国籍改为中国,他也是日本推理史上的首位三冠王。虽然是一位日籍华裔,但他仍然钻研、学习两国不同的文化。早期他以撰写历史背景下的推理小说为主,而后期更偏向于纯历史故事。这本《一路向西》应该就是他中后期所创造的作品,当时我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在此次旅行中感受到了我国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有的人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历史的震撼和伟大,而我所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和伟大。或许在一个游记中吃吃喝喝、欣赏风景,与当地的居民聊天生活,在经历这些之后,更能了解一个一个地区民族的魅力。不论是现在一带一路,还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关系,都离不开前几代人民作出的贡献。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二):《一路向西》贯穿东西方3000年文明史
《一路向西》是由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所著,他的历史作品颇多也因其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之前倒是看过一部《大唐探案录之长安风云》对其叙事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发现他会在作品中加入一些幽默式及讲故事的形式来叙述文化的异同点,让故事显现出“神奇化”、“奇异化”,我想这一点才是其作品能吸引人的主要特点吧。
原定的陶瓷之都景德镇之行因故未能成行,却意外的成就了西域之旅,也让我们看到了以陈舜臣的角度谱写的这部描绘世界文明走向的壮阔史诗。从丝绸之路到张骞再到香妃、玄奘的西域之路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来自于东西方文化交流下的产物,它是连贯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也是让东西方文化从碰撞到融合,从对抗到共存的契机。
我们对于东西方文明史的最初认识源于丝绸之路,上学的时候我们便从课本上学到了丝绸之路的由来,惊叹之余同时也为我国古代人民能够开辟出一条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丝绸贸易通道而感到骄傲。
牛津大学拜占庭研究中心主任彼得·弗兰科潘认为,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道路,而是贯穿推动2000年人类文明历程和世界史的伟大道路:“丝绸之路并不处于世界的边缘,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还将持续影响当下的世界。”
在那个通讯落后的年代,丝绸之路的形成无疑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唯一纽带,它不仅给东方大国带来丰厚的资源,更是给西方国家的经济前景带来巨大的变化。古代罗马帝国的兴亡都与之关联甚深,前段时间看的《罗马帝国与丝绸之路》更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曾经强大富饶的帝国神话是如何直至覆灭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丝绸之路给东西方带来了无尽的财富,同时也激起人性的贪婪,凡是盯上丝绸之路的财富的国家无不经历了繁荣与没落的交替,它既是联通东西方各国的经贸之路,也是挑起战端的贪婪理由。
唐朝玄奘的西域之路与陈舜臣的西域之旅相差千年,其感受也不可同日而语,玄奘的西域之路是东西方文化形成之路,而陈舜臣的西域之旅则是探寻这条东西方文明之路形成的足迹,是前人与后人的一种对比,也是对古代文明史的一种探究。
《一路向西》横跨7000公里,每一站停留都有其历史意义,每一个脚步都是历史留下来的印记,穿越3000余年,在西域之行中探索古文明历史的发展足迹,追溯东西方文明融合之源,一路向西,带我们一起探寻千年文化之旅。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三):《一路向西》,梦回西域
日前浏览豆瓣主页,看到关于《一路向西:东西方300年》一书的相关推介,第一眼就被古色古香的封面“撩”到了,略看了一眼简介,是我一直以来都饶有兴致的西域文明史,顿觉惊喜。
本书由台海出版社近日出版,作者陈舜臣先生是出生于日本神户的中国台湾裔汉学家,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作家。一生著作等身,曾获江户川乱步奖、直木文学奖和推理作家协会奖,是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日本历史学者司马辽太郎评价其为:“能让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国历史的,只有陈舜臣。”这无疑是一个很高的褒奖。
作为一本游记,作者随着热情好客的新疆向导的脚步,向读者翔实介绍了新疆境内喀什,和田,叶城,库车,高昌,龟兹等西域国的历史,风土人情,宗教,民族,人文教育,现状生产力等方面,美食特产部分更让人垂涎三尺。如盆状的馕,手抓饭,烤串,甜瓜,葡萄等,尤其说明叶城骨肉相连的大烤串更与其他地区不尽相同。
除了美食,书中还提及了新疆游必不可少的著名景点。其中不乏闻名遐迩的香妃墓、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纳斯湖等现代网红打卡地,生动细腻的字里行间有种强烈的代入感,很容易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图为位于喀什老城东北端的一处维吾尔族高台民居图为位于喀什东郊浩罕村的香妃墓,国家4A级景区正如书中结尾部分所言,这是一片超越了宗教,民族,语言的西域,像当地守护神一样充满着力量,生生不息。在西域这条历史大河的底部,有许多永远不会改变的细流,它的根源将绵延不断悄然流淌。从东向西,又从西向东,新的文明流入然后又回归!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四):一路向西,探索千年古城
从东方开始起步,一路向西,穿越文明的3000年,在历史的洪流中,文明的起源流传经历了太多的变化。东方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经着沧海桑田,朝代更替,东方文明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作者的游记中描绘了这一壮阔的史诗。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的作者是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的一本旅记,介绍了新疆之旅,从丝绸之路,一路向西,这千年的文明在书中可见。每一个人对一方土地都有着些许向往,因为风景,因为情怀。就像年少时对大理的向往,我也曾在有能力的时候去看一看自己向往的地方,踏足那片土地,呼吸那里的空气。作者生活在日本,却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而西域之行,则实现了他的愿望。
作者将一路行程细致的记录下来,一粥一饭,一草一木都有着故事。对于很多人来说,关于新疆我们知道的似乎只有布达拉宫。作为佛教圣地,很多人前去朝圣。人们相信那里可以洗去铅华,还一人干净的人。新疆有着久远的历史,而那是它还不是这个名字,最早关于丝绸之路的是那本《大唐西域记》详细的记载了作者的旅行,而如今作者的这本书在经历千百年后重走丝绸之路,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作者不单单只讲述这一趟西域之行,更多的是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研究,特别是佛教文化的研究。自大唐开始,人们崇尚佛文化,相关寺院的兴建,壁画的完成以及文字的记载,都在告诉我们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位置。而丝绸之路的建立对历史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路向西》或许更多的是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演过太多的故事,金戈铁马也好,爱恨情仇也罢,注定了它的不平凡。作者为我们全面的介绍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这里的风俗和习惯,也从自己所认知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历史。
作为一名华裔作家,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较深的了解,也因为对这片土地有着一定的向往,才愿意去深入的去了解它的文化,丝绸之路带来了周边的繁荣,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一片土地上的文明。我想历史原因让这片土地的文化有着些许不同,也正是因为文化的不同,才能让我们有新的体会。巍峨的帕米尔高原,美丽的喀什老城都记录着人类特有的文明。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五):古西域路上的魅力与传说
《一路向西 东西方3000年》是日本著名汉史学家陈舜臣于1977年写就的一部历史文化随笔。其时,他与自己的妻子曾经在中国的喀什、和田、高昌等地考察游玩,随后便将自己的这一段经历用文字记录了下来。虽然此时距离本书的创作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是陈舜臣在书中所记录的那些有关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传说以及他在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等,对于我们今天了解西域历史与丝绸之路,了解丝绸之路的古今变迁,仍然是不可多得的普及类资料。
陈舜臣在对西域历史进行梳理的时候,极善于以小见大。他经常以某个历史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对该历史人物的研究,将人物放进当时的大历史环境中去,以点带面的将当时的历史情境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比如在书中,陈舜臣提到喀什的时候,便是以张骞与班超的生平为切入点的。在这个过程中,陈舜臣旁征博引,各种历史资料信手拈来,其中更有不少作者本人的推论,应该说本书虽然不是那种严肃的历史研究专著,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梳理古代丝绸之路的变迁已经足够了。 在《一路向西 东西方3000年》中,陈舜臣用了相当长的篇幅对流传已久的“香妃传说”故事进行了考据。这个章节在我看来是本书最为有意思的部分。香妃的故事在经过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渲染之后,在我国民间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各种说法也是莫衷一是。而在本书中,陈舜臣便利用已知的各种史料以及当地人的传说等,为我们梳理了一番香妃传说的几个版本,煞是有趣。我们还应当要注意到的是虽然陈舜臣是在说香妃传说,但却不仅限于此,而是从香妃传说,引申出当时清朝朝廷与西域大小和卓势力之间的冲突,这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政治问题。而香妃更像是一场政治角逐之下的牺牲品,无论她是出于什么缘由,从回疆千里迢迢的赶到京城,成为一名陌生男子数十妻子中的一员,都应当是违背她的本意的。香妃在死后,又历经千里迢迢被自己的兄嫂将自己的遗体运回回疆,葬在家族墓中,也算是落叶归根了吧!这个在正史中几乎找不到名字的女人,用自己流传了几百年的凄美故事,从另外的一个角度为我们讲述着发生在几百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事与争执争端。 关于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在陈舜臣先生的记叙中也多有体现,虽然其内容所占并不算多,但是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仍然不可以忽视。在书中陈先生曾经提到的民族中医院、北京民族学院以及土鲁森的故事等等,都可以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一个缩影,窥一斑而知全貌,几十年前已经如此,又何况现在乎?!
西域与古代丝绸之路,是一个充满了神秘与幻想的地方,跟着陈舜臣先生的足迹,翻阅着《一路向西 东西方3000年》,让我们再一次回到那个曾经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的神秘地域,去见证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六):一路向西,丝绸之路,纵越三千年,横跨七千公里
陈舜臣,标准的中国血统,由于出生在日本,自动获得了日本国籍,后来日本二战失败后,他将国籍改成了中国。他特别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喜欢中国的历史,虽然长期在日本居住,但是他心系中国,对中国的历史颇有研究,著有《中国历史》、《鸦片战争》、《小说十八史略》等,是个比从小就生在中国的中国人还要熟悉中国的历史。他对在日本推动中国历史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共享。他的很多历史作品经常加入推理成分,别具一格,深得人们的喜欢。
最近陈舜臣的一部历史著作《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非常吸引我,一看书名,再加上书封我就知道肯定是和丝绸之路有关,起初我还以为东西方中的东方是指中国或者亚洲,西方是指欧美那些国家呢,一翻书,才知道这是一部中国内部的东西方,东方是指中原地区,西方是新疆那些美丽的地方。你看书封各种花环、祥云等,标准的中国风。不管是广义上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还是丝绸之路美丽画卷的描绘,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主题。还有这本书的写法很别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历史书,是沿着丝绸之路向西的旅行,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探寻历史遗迹,上下三千年随意穿梭,讲述历史故事,是一部立体多方位的讲述丝绸之路文明和历史的杰作。
陈舜臣带我们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过去和现在,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从全球化的角度理解丝绸之路的来之不易和人们对此而做出的牺牲和努力。是了解西域历史和丝绸之路的绝佳读本。
前面说了,陈舜臣善于把推理的成分带入历史作品中,这本书一样也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东西。我们跟着陈舜臣夫妇的脚步,穿越新疆那些美丽的地方和历史遗迹,从喀什到和田,再从和田到库车,从张骞到帖木儿,从东西方的角逐到世界文明的丝绸之路,从香妃传说到寻找失落的文明,满满的干货。陈舜臣的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他不会等到厌倦到要合上这本书时,才给我们眼前一亮的东西,各种历史和传说时时抓住了我们的眼球。
他引经据典,重新解读了张骞的西域执行的故事。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他从长安出发,历经十三年才返回汉朝,在这十三年来一直杳无音讯,汉武帝都快等不耐烦了,他以为张骞这一去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汉武帝虽然打败了匈奴,但是对匈奴的家底还是心里没底,没想到这时候张骞却回来了,并给汉武帝带来了好消息,在张骞和卫青、霍去病的帮助下终于打通了西域商路,这大概也是丝绸之路的雏形吧。后来东汉的时候又有班超出使西域,也是为了更好的开阔东西方的交流。另外还讲述了明朝时期和帖木儿的难缠交锋,最终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化解了一场危机,东西方商路再次打开。
另外书中还有清朝时期有关香妃的传说,她到底是怎么死的,她的故事有和本书的主题有什么关系,我想大家还是去好好看书,解开谜题吧。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七):古或今,西域变迁!
一直以来,西域都是一个异常神秘、神奇的地域存在,按照地理划分,西域属于玉门关以西的大范围地区,但在实际意义上,西域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方土地,而是代表着历史、人文、佛教、文明、贸易、战乱、朝代更迭的特殊含义,这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见证,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
跟随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的《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的脚步,我们开启了西域之行,从边城喀什到和田,再从和田到库车(龟兹),从丝绸之路到香妃传说,从叶城到高昌,从贸易到征战,从佛教到寻找失落的文明,从混乱不堪到朝代的更迭,千年历史的足迹一幕幕的从眼前掠过,我们惊叹于历史长河的沉淀,也沉浸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地理位置的西域各地一点一滴记录着过往的行人,给我们留下些许的片纸和无限的想象。
陈舜臣先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非常执着的精神,这次西域之旅也是一家三口集体出动,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作为“空中飞人”可是非常的辛苦,但这毫不影响他的向往。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之后,陈舜臣先生一直活跃在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前线,对这次出行也是给予了强大的支持力度。
每参观一座城市、一处古迹,每走过一段断壁残痕的城墙,都能勾起古老的历史记忆,历史上,喀什、龟兹等是东西方贸易、文化、语言、佛教交流的重要地理位置,几千年来,围绕几处西域支点展开的各种争夺和战乱从未停息,正所谓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和历史局限下,东、西方明进行过激烈的碰撞,从公元前到二十世纪初,从秦汉到古印度、罗马,从匈奴到土耳其、伊朗,从佛教的引入到伊斯兰教的渗透…这是一个一直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地域,一直以来,从未停歇。
张骞出使西域、康熙亲征噶尔丹、王莽篡权…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代典故无不出自西域历史,相对比我们看到的,实际上要艰难的多。毕竟,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不安定的政局,在这种迁移不断、各方文化融合、语言交汇的复杂时代下,西域演绎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迁。更何况,在那种战乱纷飞和动荡不安的年代,文字和记录的缺失让我们不得不利用手中仅有的资料对过去的历史进行部分的还原,那一片充满了宗教、民族、语言、文化的地方显得更加神秘,令人心旷神怡。
人类的历史就是文明进化发展的历史,我们说文明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中不同文化之间碰撞的结果,战争也好,贸易也好,融合也好都可以促进这种结果,带有相当的引导性,促使人类有明显的意识倾向性,然后展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当下的世界。
《一路向西》是陈舜臣先生的中国游记,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善良、淳朴的接待,衣食住行的安排宾至如归,这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那个年代非常的不容易,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好客之道。而陈先生的这篇游记,下笔就能看出对待中国文化特有的情怀和见解,所叙让人身临其境,将读者带入书中,重温过去那段金戈铁马、民族交融、宗教抗衡的岁月。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八):穿梭时空的西域之旅
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华,不久后就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从此正式建交。从那时起,两国元首相互访问,彼此经贸往来密切,文化交流广泛。直到90年代中期,中日都处于“蜜月期”的状态。这本《一路向西 东西方3000年》就是陈舜臣在1977年完成的新疆之旅随笔。
老一辈人的著述读起来总有些严肃刻板且脱离现代感,读起来总会在思想上有枷锁(政治环境),会认为新的东西会少一些。陈老的这本书干货很多,并且在西域神秘的历史中做了很多个人见解与推理,很难想象他博学古今却拥有更加睿智的见地。易中天曾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演讲中说过历史温度与历史逻辑的问题,在陈老的随笔中更验证了这一点。一次旅程思维穿越了3000年,不断切换古今(今也可以说是古了,也近40多年了)是极为有趣的。一次失之交臂的景德镇换来了天山南路的温存相遇。
读到《从张骞到帖木儿》这篇时,久违的流水般梳理历史的简洁畅达与明快感,让人读得过瘾。在喀什(疏勒)这座古城,唤起陈舜臣的历史记忆,一股脑的倾泻纸上。自西汉至大明,在这片广袤土地的兴败演变,以重要历史事件为节点不断更迭,无数英雄人物过眼云烟。人种、贸易、宗教、文化与战争不断交替谢幕与上演,融合的并矛盾着冲刷固有认知,历史在蜿蜒发展。看历史是没有办法厘清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关系,他们此消彼长着,光辉或消失。在西域更是没有规律和秩序的延续着。人类行为的混乱与多变,造就了无数战事与消亡,却也促成了更多的融合与多元。丝绸之路这一概念被再次提起沿用,其实本身就在意彼此并认同对方的价值。沙漠风化掩盖了文明遗迹,却带不走今人留下的点滴密码和文明进程。在陈老的笔下,让我们看清了些许历史脉络,也知晓今日之事。
历史在消逝,而在重建的时空里,我们悉知的史料是必不可缺的。可怎奈岁月的遗失与空白,亦或以人的意识与动机扭改了的史实(史料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与野史传说)。但总会有后人的思考重新模拟编织完整,陈老其缺乏考证的推理,有鲜活的画面感和极有信服度的实在感。香妃一篇中,其身世与死因都存疑,猜测其并非一个人(容妃),而是流传成为多个宫廷女性故事的集合。这个结论结合乾隆皇帝的人设,不能再有说服力了。陈舜臣的历史读物有独到洞见思索和缜密逻辑,我想这就是陈舜臣作为推理小说家对大历史敏锐的审视以及发自内里的热爱这片故土的原因吧。
从神户至新疆,陈舜臣不觉得遥远,文化与宗教连系的纽带更是剪不断,有或在中国消失绝迹的,却在日本延续了下来。遗憾我没去过新疆,但旅过日本。对陈老笔下的感触是有一些的,他的情怀超出国界,更在意的是更好的人与更好的流传,自西向东亦或自东向西,早就被沿途风景也掩盖不住的大同世界了,这是陈舜臣的期许与更具建设性的思考。以后的新疆不需再多神秘的标签,西方的慧智慈悲都散播大地,处处生根。
一路向西 东西方3000年《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九):一路向西 访古问今
初看书名中的“东西方3000年”这个标题时,先入为主地以为这本书只是单纯介绍东西方历史交流的,只怕又是一本简略的“流水账”。 读了之后才发现,陈舜臣先生是一位非常务实的人,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呆在房子收集资料,还亲自去往喀什和田库车等地,在今天去寻找历史的痕迹。说来也不算今天,本书开始创作于1977年陈先生自中国新疆游历之后,距今已四十余年。 虽说时过境迁,研究历史无论何时都离不开实地踏勘,古有太史公为作《史记》遍游天下,前几年读李开元的《秦崩》《楚亡》,知其为创作也四处访古,到听熊召政讲创作《大金王朝》在辽金故址行走6万里。一方面,访古是为了到实地亲自感受历史,另一方面,也是苦于各类史料稀缺,遗迹遭损或尚未被发掘,无法与历史资料印证。 李老在书中便多次感叹,西域诸多政权,虽然历史悠久,但到他创作此书之时竟未发现一国有流传下来的史料,关于西域诸国诸事,唯有从中原王朝的志书之中略见一二。更有甚者,上世纪初列强的多支探险队打着探险的名号在西域做着强盗行径,盗挖无数遗迹,以致今天留给我们的实在太少了。 自西汉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至今,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数通数绝,每当中原王朝强盛之时,便会开始着手经营西域,西域诸国也能在中原王朝的关照之下相对平稳,蓬勃发展。一旦中原陷入常年战乱朝代更替,往往西域也陷入混乱,厮杀与争夺不断,商路自然也跟着萎靡。陈老在书中便屡屡提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陈老的此书,半是游记半是历史。多是一边游历,一遍感怀历史,也不单单是感怀,将实地与各类历史资料结合,展开想象,边推测边考证,还原残缺、模糊的历史一个全貌。 因而,这本书中既有诱人口齿生津的瓜果与羊肉、抓饭,也有引人入胜的城址遗迹、洞窟佛像,更有令人大开眼界的历史故事与历史猜想。陈老知识渊博实在令人钦佩,讲起掌故信手拈来,仿如这些事情他都亲身经历过。 提到新疆,没去过的人往往觉得那是一片荒凉的偏远热土,看了陈老在四十多年前的游历以及讲述的历史,便知道这样的想法太过想当然了。那里两三千年来一直都热闹着,毕竟是商路,那里曾经有过多个国家,如今则是多个市镇。三山夹两盆,在沙漠边缘,群山脚下,有着数之不尽的绿洲,有了水,也就有了生命,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有了繁荣与衰败。 我在临近毕业为找工作而夜不能寐时,好不容易签了家公司,负责招聘的人事负责人便问我是想去新疆还是去陕甘宁蒙,也就思索了一瞬,说啥也不去新疆,太远了。便与西域失之交臂,如今若是让我再选,怕是一时难以下定决心了。不免想起投笔从戎的定远侯班超,立下不世之功,封侯万里,但一去三十余载,直到临终前才得归故土,但那些随他而去西域的将士,那些历朝历代镇守西域的士兵,又有几人能魂归故土? 陈老是边走边看边思考边讲述,带着我们一路向西,又折返往东。如今的我们了解古时西域,要么就是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战争交流,要么就是僧侣途径西域去往天竺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我们才知道那片广袤的大地上的政权更迭、人文风景。宗教的流传既受丝绸之路的影响,也影响了丝绸之路上的人民。 如今看来,陈老的这本历史游记也可以算作历史资料,毕竟是写于40多年前,他游历的是70年代的新疆诸地,而这40年是蓬勃发展的40年,现在去他曾经去过的地方,肯定会有很多变化,当然,也会有很多不变的存在。 在那片土地上,还有很多的未知尚待探索,还有很多的历史问题尚待解答。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去那片土地探索,去充实那片热土。面纱之下也许并没有那么神秘,只待有人去揭开。
《一路向西:东西方3000年》读后感(十):《一路向西》:陈舜臣的南疆之行
本书的封面很有新疆挂毯的感觉哈~~
说到新疆,首先进入我脑海里的是毛主席那首《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那句: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偏远又神秘的新疆地区可能是很多人梦想中的旅游目的地。狂野的沙漠、戈壁,让人垂涎的羊肉串、葡萄干,令人炫目的民族服饰和舞蹈,无不让人对新疆这块地方魂牵梦绕。此外这个地区的历史也是非常久远,耐人寻味。这里曾经是古代西域的一部分,也是西汉时期沟通中西贸易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李广利、张骞、班超等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涉足此处。
本书作者陈舜臣是华裔日本作家。他因为华裔的关系,所以对中国历史感情浓厚,也写过许多相关作品。这本《一路向西》是作者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家人一同前往南疆旅行之后写作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游记。陈舜臣先生游览当地历史景点,品味风土人情,同时结合历史知识,为我们讲述了3000年来新疆地区的战事、贸易、文字、古迹等。因此古今结合,古今相较,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色。
看一下陈舜臣先生的旅行路线:从日本飞到北京,再由北京飞到乌鲁木齐,然后从乌鲁木齐乘坐二十四人小型飞机,穿越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到达喀什。这里是陈舜臣先生旅行的第一站。喀什是中国西部边陲的一个城市。唐朝时是西域四镇之一。陈舜臣在这里参观了民族中医院,在疏附县帕哈太克力公社与维吾尔族群众唱歌跳舞,品尝馕、羊肉串、手抓饭等新疆特色美食,然后又参观了香妃墓及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古迹。
喀什访问结束后,陈舜臣先生一行人乘汽车一路颠簸穿越莎车河,途径叶城,进入和田。和田也是一座古城,寺院众多。作者在这里感受了哈萨克族的粗犷豪迈。
最后作者又到了库车,拜访了千佛洞和大龙池。
作者的博古通今让人赞叹。他作为一名日本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绝不逊色于中国历史学家。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中西方贸易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从对抗到共存,以这一场南疆之旅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最后奉上一首作者在从叶城到和田的途中在农家休息吃瓜时所作的俳句:
夏食甜瓜果,
丝绸之路快乐多,
毛驴叫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