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不缺爱》读后感锦集
《童年不缺爱》是一本由心心妈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一):孩子不再吵闹
封面的水墨画吸引了我的眼球,在燥热的暑气中,像一缕清风拂面。与孩子的沟通现在已经像难以逾越的高山,这本书就是找到登山路的最好的选择之一,如何能够照顾好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有安全感,是孩子学会与世界沟通的基础,不需要技巧,而是用爱来陪伴。里面的方法用在哄孩子和老人身上都有用,节省不少生气吵架的时间和气力,可以追剧看书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二):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调
作者心心妈是两个女孩的妈妈,她写了一本书叫《童年不缺爱》,告诉读者如何才能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其实是孩子生命头几年最重要的议题,没有安全感的人,一生都在寻找“家”,缺爱的孩子,一生都将治愈自己的童年。 在心心妈看来,有安全感的孩子,都是经由父母爱上整个世界的,对此我很认同,因为孩子深受父母的影响,在他们还小的时候,不谙世事,单纯得就像一张白纸,所有的颜色都是父母给的。 如果小时候过得不幸福、缺少父爱母爱的人,长大后往往缺乏安全感,他们会长期处于焦虑状态,遇事会过度担心,抱有悲观的心态,疑心很重,孤僻内向,不愿敞开心扉,与人沟通和交往…… 安全感是一个人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它根植于每个人的童年。 父母的爱与付出,是孩子童年的养分。 那些有安全感的孩子,生命的底色都是暖色调。 个体的安全感是这样产生的: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客体,如果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持续而稳定、前后一致的爱,孩子就能体验到安全感。 所谓安全感,是童年一次次温暖经历叠加后,孩子内心产生的安定感,而妈妈是最早给予孩子安全感的那个人。 孩子会因为信任妈妈,而开始信任整个世界,拥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幸福,也更有底气,内心坚定地对抗各种生活中的困难。 那么父母给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心心妈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比如,父母要学会“看见”孩子,正确地回应他们,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合理给爱,要关注联结,滋养亲子关系,学会有效地和孩子沟通,尽量做到情绪平和、内心坚定。 家庭和谐,父母有爱,孩子便会获得安全感。 所谓“看见”孩子,是指我们清空大脑中的所有成见后,透过孩子,看到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年龄阶段以及其深藏于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 当孩子真正被父母“看见”,被理解、被满足时,他们的问题行为才会越来越少,才能形成真正的安全感。 作为孩子最重要的人,父母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孩子,如果妈妈无法欣赏孩子、接纳孩子,孩子就没法认可自己,也没法改掉那些毛病,父母需要接纳不完美,并努力寻找孩子真正的闪光点。 父母其实并不好当,它虽然不是一个职业,却比其他工作要难得多,正确地养育、教导孩子,才能让孩子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拥有真正的安全感。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爱,在用孩子能感受到的方式“看见”他们,理解、支持、爱护他们,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学会如何去爱,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三):让你看见孩子的内心
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不计较利益得失的,这种爱靠血脉维系,所爱与被爱之人无法选择,但在生命降生之后一切都顺其自然有了答案。
生命的一代代传递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对社会来说,生命的延续让文化得以传承,人类智慧不断增长;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新生命的出现是家族血脉的传承,寄托着长辈的追求、信仰和美好祝愿。总之,新的生命总是能带来更多的精彩。
很多人初为人父母时都会感到手足无措,新生命总是寄托着父母太多的希望,所以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可以成长成才。于是如何养育孩子成了父母最关心的问题。
最近读到一本书,书名《童年不缺爱》。作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以自己亲生经历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围家庭的事件为例,将如何陪伴孩子成长这件事娓娓道来。
书中提到了大部分家长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包括如何回应孩子的各种行为。因为当你能真正的看到孩子的内心所想,才能正确的做出反应,否则一味的责备和鼓励都只会让孩子的想法得不到理解,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读完之后对书中一个词印象比较深刻,“反映性回应”一词在儿童游戏治疗中被经常使用,这词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孩子的所有,用语言来反映孩子的行为、想法、需求、愿望以及情绪。比如,作者举例说明“你笑得很开心,我猜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很不错”。这种方式很好,即使有的时候你猜错了孩子的想法,但是孩子内心能够感受到你很关注和关心他。这时候孩子会更愿意和你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还有很多家长都会给孩子立规矩,但是让家长颇为头疼的是这些规矩并不能真正的实施。孩子经常以哭闹的方式打破家长想要给孩子立规矩的幻想。这本书到是提供了一个好方法:ACT设限法。A代表确认感受,C代表沟通限制,T代表提供方案。例如,当孩子玩积木不愿睡觉时,可以跟孩子这样说,这个积木看起来很好玩(确认感受),但是咱们只能玩半个小时(沟通限制),咱们现在要收起积木了,你是想直接睡觉呢还是让妈妈一边讲故事你一边睡觉呢(提供替代方案)。以这种方式给孩子立规矩比跟孩子讲道理要有效的多。
《童年不缺爱》这本书还是比较适合新手父母研究学习的,帮你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四):《童年不缺爱》-游戏力使你畅谈沟通
一、学习用孩子的语言去与孩子沟通
(1)表达和词汇量没有必然联系
因为实际上词汇量并不等于表达能力,孩子掌握了词汇,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有效的,熟练的用词汇来表达,他们表达的能力是有限的。
(2)沟通要区分年龄
有效的沟通是需要区分年龄的,如果像一个三岁的孩子,你跟他讲共情,去跟他分析这个感受,那是没有什么用的。
二、 游戏帮助孩子表达
例子1:参加幼儿园的这个游戏,与孩子进行场景还原
观察孩子好处是,可以更加更好了解孩子的处境和感受。而孩子也能在全力以赴中参与之中得以缓解。
例子2:讲孩子不开心的事情,是因为自己放在了姥姥家,感觉很伤心。
而转变的一个点,那就是讲不开心的事情变成了开心的这个事情
例子3:与孩子一起分享秘密
分享的这个事情,我们要把握一个点,要注意哪些事情是可能带来负担的,而哪些事情是可以接受的,并且要注意这个不开心的,这个事情最好不要与孩子有关。
回应分享的时候要真诚,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要敷衍了事,这样孩子就会认真的去思考问题,更好表达自己。
三、用游戏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场景是,与姐姐进行玩游戏的过程中,然后别人不愿意跟他玩。再处理的过程中,用乐高游戏来还原场景,然后再跟孩子交流,提出的几个问题,问问孩子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个,自己玩
第二个,暗中去学习,这个游戏怎么玩,怎么参与。
第三个,思考背后的故事,如果你不会玩别人玩的游戏,还要拉着别人跟你玩,可你又不知道玩么,别人怎么会跟你玩。
如果我们用游戏还原当时的这个场景,就是他们就能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事情的全貌,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从而反思自己前面的想法。
游戏本身就是孩子的这个语言,读懂孩子的语言并不容易,只有陪多陪孩子玩,评论中在孩子中的游戏中去感受,那才会理解他们的语言。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五):养娃是一场自我与他我的共修行
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养育更好的孩子。
这是我看《童年不缺爱》前一直的观念。这一生,自己都还没有过得明白和利落,又怎么敢怎么能负担起另外一个生命?大概是对于未来的规划过于严格,对于拥有再多一个身份的进度一直被我按下了暂停键。
在本书的第五章中第五节开篇里,有这样一段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信念:“如果不优秀,就不配活”“如果不足够好,就不会被爱”……等我们当了妈,自然而然地,这些信念会衍生为:“如果我不完美,我的孩子就不会完美。”于是,在当妈这条路上,我们严于律己,希望自己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无懈可击。
这段话,每个字都像极了我对于自己,未来作为母亲这个角色的安排,希望提前可以提供好合适的物质条件,有足够的位置和能力。才敢才能去负担起未来的那个他。于是,生养小孩对我个人而说,变成了一种负担,一提到这个话题,就是沉重压抑。
而在我小的时候,被告知每个小孩都是父母爱的结晶,带着很多的期待来到这个世界,但当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和阶段,却丝毫感受不到这样的期待和美好。曾经的观念和现在的生活背驰,于是这一块成为我个人的心结。
作者在这一节的内容中,提到了温尼科特这样一个概念:足够好的妈妈。这是处于“坏妈妈”和“完美妈妈”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状态,这样的妈妈既能提供给孩子爱与安全感,又能恰到好处地留给孩子空间和自由,让孩子的心灵与人格得以健康发展。
不得不说这一节的内容治愈了我这两年的恐慌。
有时候一本书戳中你的点,就是它正好解答了你的困惑,让你走出原有的思维圈子。
《童年不缺爱》的作者是一个有2个女儿的全职妈妈(当然现在她已经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全职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将她的感悟和对于小孩的教育,包括自己去学习的一些科学养育理念记录。全书共有6章,主要讲述了妈妈培养孩子安全感的6大关键,通过这6个关键点具体讲述,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拥有暖色调的生命底色。
通读全文后, 更觉养娃的过程其实是一场自我与他我共同的修行 。通过陪伴小孩,去回忆自己如何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去发现父母的爱意,去协调整个家庭内外部关系,甚至审阅自己的沟通和表达。
这种修行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突发的,开始的很慌乱,结束的很茫然,所以趁着这本书的学习,一起修行吧。
PS:写在后面的话,对于育儿书籍,作为一个只拥有理论知识点的人而言,只能从自己现有的情绪去感悟这本书的好与不好。对于作者心心妈在养育两个孩子过程中提到的游戏力等教育方法,未有实践但觉得很有道理,作为工具类的书籍而言,是可以带来一些新的尝试和知识点的。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六):孩子乖巧胆怯,家长需要给他们安全感
今年做了十岁孩子的后妈,小女孩乖巧的叫人心疼,跟我玩大富翁,看到我的现金不多,就会破坏规则,让我少走或者多走一步,避免罚款。这样小的年纪就学会了讨好别人,让我心里很不舒服。我明白孩子缺乏安全感,可是找不到办法帮助她。她妈妈去世后,她就跟着悲伤的父亲生活,男人的心往往没有女人细,对孩子关注度不够。最近读《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这本书,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童年不缺爱》这本书带领我们去看见了解孩子,认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教我们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跟孩子有效沟通,最重要的最后作者还告诉我们关爱自己、情绪平和才能给孩子安全感。书中通过大量案例描述遇到实际问题的操作方法,在理论基础上给父母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实用可信。 《童年不缺爱》这本书的作者心心妈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她是科恩亲授游戏力育儿师,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帮助更多妈妈成长,她曾系统学习了家庭教育知识,将自己的育儿经验和所学专业知识结合,不断思考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孩子安全感的方法。 1.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爱 记得侄女小时候特别爱哭,每次她情绪不好哭起来时候抖着一条腿哭声特别大,常常把人们弄得头大,这时候你要去劝她她就是一句话“抱抱我”、“抱抱我”。家长心情好的时候自然是抱抱她然后她紧绷的身体会就慢慢放松,然后平息。很多时候家里一摊事她的请求就被无视,她就哭起来没完,接着被训斥之后,继续哭直到哭累了。 现在想想什么事能大过对孩子的培养?人际关系中,我们都渴望被看见,孩子也一样。问题行为背后需要的是关注,需要的是安全感。《童年不缺爱》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一种动机,有他的真实需求。作为家长更应该看到的是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让她们知道父母亲人时刻在关注着他们,只要需要就会伸出援手。这时候孩子就可以放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2.陪伴孩子,培养好的亲子关系 陪伴孩子,不只是身体更要用心去做。孩子玩耍时候你在跟前玩手机,这并不是陪伴孩子。每个父母都要找到生活中孩子需要联结的时刻,在这些关键点很好地去陪孩子。《童年不缺爱》中提到这几个时刻,比如孩子早上起床到上学时候,放学回家时候,孩子遇到困难之时,与朋友分别之后,孩子深陷负面情绪时候,在这些时候孩子更需要家长,我们家长需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在孩子表现不可爱时候去关注陪伴孩子,将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她们自信乐观地面对困境。孩子需要的只是简简单单的生活,我们用心去观察,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将会使孩子受益一生。 3.父母情绪平和,让孩子有安全感 房贷、车贷、工作,生活中处处有压力。同事关系、夫妻关系、与亲人的关系,都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 对我来说,已经很用心地做一个继母,跟孩子相处得也还不错,可是孩子爸爸觉得我对孩子要求不严格,为此我感到非常沮丧,挫败,导致情绪波动,对待孩子就有点手脚无措。 《童年不缺爱》这本书中作者心心妈谈到一个情绪失控后的自我觉察表,从触发情绪的情景出发,观察自己的反应,查找触发情绪的原因,再想下一次可以怎么做? 不断练习反观自己情绪背后的原因,修复自己,内心安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我们自己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可是人无完人,放过自己,善待自己,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爱自己,让自己乐观起来才能更好地对待孩子。 《童年不缺爱》这本书,有科学的心理学理论支持,有细致的育儿实践经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福的人生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生用一生治愈童年”,读《童年不缺爱:如何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孩子的行为,探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助孩子们从小培养安全感,有阳光的心态,为一生幸福打下基础。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七):缺爱的孩子,需要一生来治愈童年
01
“我不想结婚了!”听到某位姐姐这样的声音,我很替她难过,究竟是怎样的家庭才让她对婚姻如此绝望?原来,她的父母从她小时候记事起就一直吵架没停过,她从父母的婚姻里看到了太多不堪,以致于成年后的她,三十多岁了还恐惧婚姻。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作为孩子,童年没得到父母的正确关爱,长大后会极度缺乏安全感,就像我开头说的那位姐姐,她不愿结婚,害怕像自己的母亲一样过得不幸福,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可见一斑。
02
最近看了一本书《童年不缺爱》,作者心心妈,是有着两个女儿的90后宝妈,她是一名优秀的育儿专家,她说“养育孩子是件很辛苦的事,同时又会带来一段格外甜蜜的时光”,写这本书既是她的育儿心得又希望能帮助有孩子的父母用对方法和孩子友好相处。
心心妈表示,养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当家长的门槛很低,不需要任何学习、培训、考试、验收、评估,只要生个孩子就行,这也是令很多年轻父母头疼的地方,而心心妈在培养自己写作能力的同时,把两个孩子成长里那些最生动的瞬间都用文字记录了下来,也用爱呵护着她们,孩子反向对妈妈的反馈则是更让人欣慰。
其实,孩子的成长会受原生家庭父母的影响,我们要学会“看见”孩子,给予正确回应,还要懂得孩子的想法,合理给他们爱,更要学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一来,孩子会敞开心扉,和父母就像朋友的关系,他们才会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那么,这里的“看见”指的是我们清空大脑成见后,透过孩子,看到他独特的性格特性、年龄阶段,以及其深藏于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
只有孩子被“看见”,被理解和被满足,孩子的问题行为才会变少,进而形成所谓的安全感。
03
孩子在小时候那几年是最重要的时间段,他们从开始记事起,会把安全感看得很重,如果父母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对孩子大声嚷嚷,是会对孩子造成一定影响的,他们会在心底里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好,是他们惹父母不高兴,会感到深深地自责,同时也会使得性格偏向内向,不敢多说话,害怕说错话做错事被父母责骂,可是他们错了,父母只不过是心情不好表现出负面情绪而已。
所以,身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要懂得适当控制情绪,不要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否则他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喜欢家,更有甚者长大后排斥婚姻。
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如果能处得像朋友,自然是好的,但是也不勉强,做到不同情况下恰当的相处也是不错的,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就要以父母的姿态监督孩子;但在作业完成后的休息时间里,可以像朋友一样亲切地询问孩子在校的情况,发生什么好玩的事,和哪个小朋友玩得比较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就会更融洽。
当然,孩子的童年想要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不当着孩子面吵架,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喜好,用心鼓励孩子,不过高要求孩子,给他们足够的关爱与帮助。因为我们都不希望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缺爱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八):给足孩子安全感,孩子越来越好养
我家闺女是我一手带大的,我没有上班,有了带老大的经验,相对来说,带老二心态上要稳一些,闺女的状态也很好,闺女吃了睡醒了玩,一岁之前很少听到她哭,看到她的都说她很乖,我偶尔有事情需要处理,我把她托付给她奶奶,她能坦然和我拜拜,看着我离开,当我再回来她也对我欢欣鼓舞,身体方面,更没有生病去医院的情况。
但快接近一岁半的时候,有一天“意外”发生了,那天她和六岁半的哥哥一起午睡,卧室门是锁着的,通常他们能睡两小时,但我急需去楼下办个事,送给她奶奶也不实际,我琢磨大约半小时就回来,我估摸没有问题,可我半小时后回来发现闺女在房间哭的鼻涕眼泪、全身是汗,我就知道不好了,她大概在我走的时候就一直哭,哭了半小时,哥哥睡得太沉,不得不佩服哥哥的睡眠质量,在我回来后他都没醒,所以这半个小时对她来说是世界末日也不为过……我说的是一个婴儿对安全感的呼唤以及没人回应她带给她的恐惧。
明显的变化就是,自那天之后闺女特别害怕家里关门,只要她看卧室门关着就以为看不到我了,只好听到关门以为我走了,她就特别容易焦虑、急躁,时而没啥大事就哭着来找妈妈,一连几天还睡不踏实,而在那之前,闺女睡醒,不,有时候她啥时候睡醒我都不知道,因为她醒了也不哭,一个人在床上或者房间里玩,要是玩好了她会自己爬下床敲敲门、轻轻喊妈妈,我才知道她睡醒了,平时磕磕碰碰就没哭过,自己爬起来再继续玩
这样的两种状态给我的直观感觉就是闺女经历了一次小型创伤事件。所以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处理的方式自然是给她安全感,比如在她醒来的第一时间立刻让她看到我,只要她需要我,我就耐心陪着她,直到她情绪好点可以放开手我才能做事,即使屁点大的事情,她哭着来找我我也要及时安抚她,永远把她放在第一位,这自然不容易,但这是唯一能做的事情,否则的话闺女的状态不仅会持续一生还会衍化出其他的一些“问题”来。
【如果一个孩子的依恋关系是安全型的,那么这个孩子应该能吃、能喝、能睡,身体的发育也比较正常,很少生病。当父母离开时,孩子会有分离反应,但是很容易安抚,所以这种孩子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健康的孩子。如果孩子的依恋关系是不安全型的,那他可能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身体发育也不那么正常,有可能经常生病,还容易有肠胃炎、皮炎等,而且性格上也相对比较违拗。
当父母离开时,这类孩子通常会哭闹得特别厉害,这种哭闹和依恋安全型孩子的哭闹很不一样,他特别不容易安抚,可能要哭几个小时,直到父母回来。另外依恋安全的孩子看到父母回来时,应该会直接扑到父母怀里,然后一副很满足、很高兴的样子。可是依恋不安全型的孩子,当看到父母回来时,可能会哭闹得更厉害,好像很委屈的样子。如果父母去抱他,他还会把父母推开,可能会用手指把父母抓伤,甚至会抓自己的脸。这种孩子,就是属于特别的违拗,会给人一种不听话、很难养的感觉。】
所以给足孩子的安全感,对孩子的一生来说都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母亲给孩子生命打得底色,心心妈这本书,有很多很多小案例和好玩的游戏,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特别容易上手,即使你的孩子现在很大了,也可以尝试换个方式和孩子打成一片,毕竟好的亲子关系是一切的基础,想想假如孩子都不和你说话了,你就是有十八头牛的力气你也使不上力。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九):孩子的安全感从何而来?
2020年夏天,一部国产剧《隐秘的角落》火遍全网。剧中的少年朱朝阳,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名,沉默寡言、独来独往,被同学孤立。班主任找朱朝阳的妈妈谈话,妈妈不以为然:孩子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交朋友的,成绩好就可以了。
在朱朝阳心里,他以为父母分开是因为他不乖,他觉得自己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也许父母就不会分开。
在这个不折不扣的学霸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不安全感。他渴望得到父亲的关心,却一次次被忽略。而母亲对自己的控制,则让他窒息。
孤独的朱朝阳,之所以缺乏安全感,并不仅仅是因为父母离婚,而是因为在童年缺少父母的爱。
心理上的安全感,对一个人的影响甚至可以延伸到往后的几十年。
《童年不缺爱》一书探讨的主题是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书中提到:“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孩子才会放心地探索世界。”
安全感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童年。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感受到持续的、稳定的温暖和关爱,他会接收到外部世界的善意,从而体验到安全感,也能够真正信任他人。
有安全感的孩子,都是经由父母爱上整个世界,进而才有勇气探索世界。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当爸爸妈妈,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爸爸妈妈。有时会担心给孩子的不够好,如果对孩子太好了,又会担心惯坏了他。
那么怎样恰当地给到孩子安全感?《童年不缺爱》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当孩子被看见、被理解、被满足时,安全感就形成了。”
“看见”两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本书的作者心心妈分享了她带两个孩子成长的经历,其中有很多具体的做法,例如鼓励孩子的时候着重细节、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很多她和孩子互动的细节,其中有一章专门介绍了心心妈是如何通过游戏与女儿沟通。
荣格说:“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无法与他人交流最要紧的感受。”
游戏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语言,心心妈不仅专门去学科恩博士的《游戏力》,而且还参加科恩博士亲授的培训,成为游戏力育儿师。换位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作者的笔尖下,我们才发现,原来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育儿,原来有这么多轻松有趣的游戏来应对孩子。
在她用游戏的语言与女儿互动时,不难看出满满的爱。
养育孩子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如何真正地“看见”孩子,二胎家庭如何处理两个孩子的关系,父母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当你面对与老人合作带娃的冲突时怎么办,《童年不缺爱》都有涉及相应的部分。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在育儿路上真实的经历,充满生活气息,同时由于作者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理论,也能够引人深思,感性和理性兼具,文风活泼、语言通俗。
“爱孩子就如他所是,而非如我们所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读《童年不缺爱》,就好像和朋友聊天,轻松地聊如何带娃,亲切随和无压力。对于孩子年龄比较小的父母,是非常适合的读物,想要给孩子安全感的父母都会从中受到启发。
《童年不缺爱》读后感(十):先自我学习,再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是不同的,越是童年的时候过的幸福的孩子,长大后越是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越是能更好的拥抱这个世界。
“安全感”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育儿路上,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也是父母在养育的道路上所面临的难题。
我们都知道要给孩子足够的爱,要帮助孩子建立满满的安全感,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才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地方。
《童年不缺爱》一书,是由心心妈所著,从六大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来告诉我们一些切实可行的和孩子相处的方法,从中我们能有所收获,从而帮助自己能用更好的方式给孩子安全的爱。
文中描述了很多很多的真实体验,读起来很亲近,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但是相似的情景,可能我们每个妈妈的处理方式都不同。我们都知道人与人相处是讲究方法的,对待孩子也是如此,不能因为孩子小,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忽略掉他们内心的想法。能做到“看见”孩子,给予他们正确的回应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有段时间,我们家的孩子变得特别不爱吃饭,很多时候都是被逼着吃,就这样效果还不好,有时候自己也会发脾气。我试过很多种办法,变着花样做饭,喂着吃,讲绘本,讲道理,饿肚子,“威胁吓唬”,统统不管用。明明道理他都懂,但是行动却不改,偶尔我也会有“算了吧,不要这样逼迫,毕竟我自己小时候好像也不爱吃饭,何苦又逼迫孩子呢?他自己饿了自然会知道吃的”的想法,会反省自己是不是做的还不够。明明以前在姥姥家的时候就能好好的自己吃饭,一回来大部分时候都不愿意吃饭。
不肯好好吃饭,可能是很多妈妈的烦恼,但是每个宝宝的原因都不仅相同。
通过这段时间的自我省察,才发现,宝宝不愿吃饭的背后是有着他自己的原因的,今年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就算幼儿园开学后,也尽量在室内活动,我家宝宝是个活力宝宝,喜欢到处跑着玩,这样一来,运动量严重不足,不活动自然就不饿,就没胃口吃饭。
知道了问题的所在,“看见”了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那么我所要做的就是去改变,每天晚饭后带着宝宝去楼下小区多多的运动,加大活动量,这样运动一上来,胃口自然就变好。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着他自己的理由,而且很有可能这样原因还是我们家长自己造成的,能真正的“看见”进而改变,才是我们每个家长应该去学习的。
除了这一点,最触动我的应该就是心心妈提出的“游戏力”一词,她把日常很多的交流和教育都通过放到游戏里去,效果却非常好。
我想没有那个孩子是不爱玩游戏的吧,但是就自己来说,我的性格其实偏安静,哪怕是面对孩子,他吵闹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厌烦,更别说陪着他做很多的游戏了。我家宝宝也有早起起床气,上学的时候早起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看了心心妈的“叫早小游戏”,我第二天就直接运用了起来,早上我先醒的,把自己收拾好后,就假装自己是一个小汽车,从宝宝的脚脚出发,一直开到脸上去,宝宝被动静吵醒后不仅没有起床气,反而很快的精神了起来,跟我玩起了小游戏,一件麻烦的事情,就在我的改变下变得so easy。
于是这几天的叫早小游戏就正式的开始变成了小闹钟,效果出奇的好。
学以致用可能就是我读了《童年不缺爱》一书的最大收获,无论是从思想上的“看见”,还是行动上的“游戏力”,对我来说都是很好很实用的妙招。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有很多可以学习和进步的地方,在育儿路上保持着一颗不断学习,不断尝试的想法,我们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