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2021-02-06 03:3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学习究竟是什么》是一本由万维钢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一):通才难为!

  生活中总听到“专业型”人才和“全面型”人才这样的话术,在不知道被谁洗脑的记忆深处我们总觉得专才才牛,通才学得太浅。万老师在《学习究竟是什么》一书前几章果断为通才正名。

  通才只会三脚猫功夫?

专才,指的是对一个领域研究非常深的人,可能这个人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在该领域做到了九分十分。通才,在我看来可以形容为T型人才,熟悉很多领域,但也有本身钻研最深的领域。很多人误解通才就是对什么都有兴趣,但是什么都了解不深。实际上通才指的是在某一领域至少有七八分成就的基础上,还熟悉其他领域的人,而且这些多领域知识都能发挥到一件事情上,或许是提供多视角思维方式,或许是提供多维度解决办法。万老师说,通才并不是对什么东西都略知一二的人,不是只知道各个门派的趣闻轶事的人,而是能够运用各个门派的武功心法的人。也就是说,通才能使其知识背景能够在生活中全部连接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二):达里奥和格罗夫是如何通过研究能力选择自己的治疗方案的?

  很少有人以为“会研究”是一门技能,不知道这个技能能改变生活,甚至会救命!如何用做研究的态度来判断医生的建议? 今天看雷伊·达里奥(Ray Dalio)在《原则》(Principles)这本书里讲到过一个叫“synthesize”的概念,翻译成中文就是“综合调研”。 达里奥是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总裁,以121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胡润全球百强企业家》第54位。 有一次,达里奥病了,他的私人医生说很可能死食道癌,必须立即手术。但达里奥没有听风就是雨,他连续找了四位非常好的医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场虚惊。 面对自己身体的情况,能做出准确判断的人还有安得鲁·格罗夫,他曾担任英特尔(Intel)集团的总裁30多年。 1994年,医生告诉罗格夫患上前列腺癌,当时,不同的医生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他看医生们拿不出统一的方案,决定自己研究。 最终他用自己研究的结论做出选择,把生命作为赌注押在了一种高剂量的放射疗法上,结果,癌细胞居然慢慢消失了。 达里奥和格罗夫都是企业家,他们有很好的研究能力,他们在医生们指东道西的时候,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其实每个病人都必须做出自己从选择,但是,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一种能力。 而这种能力就是研究能力——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然后以我为主,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何才能能拥有这种研究能力? 1.你要寻找一个可信的共识,比如,专家的书、学术期刊的论文、主流媒体的报道等。 2.善于网络搜索,熟练掌握英文,对信息有判断力。 3.长期积累形成世界观,没事时也主动读很多书,有正规的学习,或者有一些专门的训练。 4.建立高级的视角和认知工具,做个"聪明的外行“。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三):一本可以给孩子读的书

  现在的小朋友很小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知,比如同事家四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自己在少年得到选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跟着他老爸一起听刘润的课程有自己的想法了。但说到底孩子还是孩子,在很多有竞争的项目和事情上还是会有怕输,不占优势的项目上是不愿意去尝试的。于是自己翻完这本书以后就送给了同事,并且希望他可以转赠给我们那位可爱的小朋友。学习上面的很多事情还是很早知道越好。

  书中作者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以自己的理解讲述了:包含刻意练习在内的很多学习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关于学习的很好的方法论。其实自己不怎么喜欢让人教我怎么学习或是教我怎么读书这种书,比如当年很畅销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也许是非常好的一本书,但是自己连打开的想法都没有,原因在于自己对自己学习有自己的方法论,就像《刻意练习》的一万小时理论红红火火的时候自己对这个理论也只是知道并没有更多的思考。直到最近在读《认知计设》讲到从学习者出发如何设计规划教学方案,开始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者本身感兴趣起来。因而这本书读下来也觉得吃了一顿还不错的小火锅,基本上当前主流的关于学习的知识和观点作者有都介绍,而且提出了很多他认为核心有用的部分。其实对于家里有小朋友的人来说,或是希望自己终身学习路上进一步提升的时候,这是一本值早早去读的书。但是定位在于这本书是带大家去看一下图书馆,介绍一下图书馆里什么和作者认为好的书摘,私以为虽然是被加工过的知识但是加工的客观而公道。学习方法千变万化但本质上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者内心的驱动力和成长型思维,就像我同事家的那个很帅气的小伙子,文中也提过了同样的问题该如何处理。让他自己选择自己的学习之路,就像我坚持自己的学习方式之前先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怎么样的学习方式。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四):你会学习吗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1万个小时理论,大意是无论要精通什么事,至少又经过1万个小时的训练。刚开始听说这个理论的时候,我无比相信。但后来渐渐觉得不对劲,如果你做的是重复性的劳动工作,就算经过1万个小时的练习,又能达到什么明显的效果呢?

  最近在读万维刚老师的新书《学习究竟是什么》,里面对这个问题有了更详细的解释。每个领域需要练习的时间非常不同,有的领域训练时间远超1万个小时,有的领域如果有天赋,也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成为顶尖高手。在练习的同时不能否定天赋的重要性。就如书中所说,也许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0,最后结果就是0。1万个小时练习,比时间长短更重要的是训练的方法。任何事情好的方法能事半功倍。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人愿意一直做无用功。希望我们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仔细分析,不要一直沉浸于埋头苦干,偶尔也要抬头望望天空。

  近几年,关于是否踏出适区的理论甚嚣尘上,各种观点相互博弈,隔一段时间就被人拿出来翻炒。对于学习而言,舒适区意味着在你一直在熟悉的领域耕耘,但知识的拓展需要其它领域的补充,练习的目的就是持续做自己做不好的事,直到做好,所以要进步,需要不断跳出舒适区,进入不同的学习区,才能可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知识更新迭代迅速,要想有更好的发展,我们都会学会终身学习。学生时代 ,有学校和老师管着,我们在既定的框架下完成各种被交待的任务。当我们走上社会独立自主时,没人再管我们了,有人彻底放飞了自我,从此与学习成陌路人,提起学习就进入磕睡状态。终身学习是一种向上的态度,有目标的努力更能催人奋进。现在各种知识付费课程横行于市,五花八门,恨不得一门课程就能把你送到学习的巅峰。在日渐浮躁的环境中,要想更好的学习,自学是大势所趋。但自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需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能够制定学习的方法与目标,还要有自我管理能力。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要想有所成,就要有付出。

  终身学习是一种修行,希望我们能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使我们的修行之路走得更为顺畅。

  万维刚老师的新书《学习究竟是什么》, 分为六大主题

  学精第一

  学广第二

  创造第三

  策略第四

  兵器第五

  无为第六

  里面有各种学习方法和实战案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阅读此书的你,通过实践,可以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不断地实践出真知,不断向前前进,成为一个更为学习力的人。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五):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是通才丛书三本一套的最后一本。 工具型的书我看得不多,但这一本倒真是挺值的,它几乎把目前市面上关于学习的方法、模式以及相关工具给一网打尽,不一定说款款都能让你立刻行动起来,但确实是总有一款让你心动,让你开始寻思是否应该要改变,也许这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因为里面内容硬货太多,所以我还是挑一些,对我个人而言比较有触动的部分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是刻意练习 这里说的刻意练习并非熟能生巧,而是要刻意去针对你相对有一定挑战有一定难度而不是已经能轻松应对的新知识,所以学习绝对不可能是轻松写意的,除非这种快乐指的是你每一次进步所带来的成就感。学习确实是有很多方法,但是没有努力和汗水是一定不可能的。这一点儿觉得这本书的三观非常正。 关于自由技艺 这个英文叫liberal arts,它是指的人需要一种通识教育,或者说人综合素质学习,古罗马时包含:文法、逻辑、修辞、算数、几何、音乐和天文,是培养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是一种软实力,它决定着你能不能独立思考、能不能完成社会交流以及能不能解决问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所学的专业一定不会被淘汰,但具体基本素质的人是可以在各自领域成长和成功的。这就需要你自主学习,非功利的学习,把学习本身当作自己的回投。 第三个有意思的是“秘密项目”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非专职或者是非专业的另一个爱好或者身份,而这个身份是你自己的,这份孤独是代表着个人的一份坚持。在自已生活以外开辟出一份新的生活,也许它一辈子也用不上,但也许它是你的底牌是一份自己的心灵乐土。我就希望读书和分享能成为我自己的秘密生活 四是关于自学 现代社会提供了太多的渠道和信息,在特别是像我这样的成年人,保持长期的自学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要求我们有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在我看来,这件事和这两个要求之间是会互相促进的。其实任何形式的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刻意练习、反馈测验和坚持都很重要。“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最后是工具 全书里作者提到了很多学习上常用的工具,包括思维导图、Evernote以及读书笔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用,还有科学杂志期刊、书评等的渠道,都是非常有用处的。 当然书里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关于学习以及认知上的新概念、新理论,希望能对学习习惯有一些促进和改变。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六):学会学习

  拿到了万维钢老师的三本新书,首选阅读的就是《学习究竟是什么》。很巧,从上大学以来,学习的方法其实是困扰我很久的一件事情。因为你会发现在中学时代,那一套非常有规则、有人为你规划好学习内容的方法,已经不太适用了。

  在上大学以前,我们在教育体系中是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可以走的。只要跟着教材、大纲、老师走,自己努力,总能得到不错的效果。唯一个性化的可能是不同学生略微不同的学习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爱做笔记,喜欢收集错题,有的学生喜欢刷题,但大部分所面对的内容都是标准化的,就是我们需要考的文理科。

  但真正的学习是什么呢?我一直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会学习,我不知道该着重于哪里,不知道该如何入手,也不知道该怎么样精通一门技艺,再精通多门技艺。

  这本书竟然给了我不错的参考答案。

  书中讲了不少的学习理论,按照科学的研究案例得出结果,供我们读者参考。其中好多理论我之前都没有看到过,这本书相当于给我展现了非常全面的学习相关理论,其中不少结果还是超出我意外的,非常有趣。比如一个记忆力理论模型,讲究人的记忆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存储强度是不会随着时间减弱的。所以我们反而应该在学习新知识后间隔久一点再提取记忆,这样对两个强度的增加才更有帮助。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且有帮助的理论,比如一个有趣的数字15.87%,修炼文化自觉、秘密项目、如何使用思维导图等等,就单纯从增长知识方面来说,也是值得一看的。更何况,我们完全值得为了精进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而阅读本书。

  今年年初我曾看了一本学习方法致用类的书籍,叫《这样读书就够了》,在这以前我不太爱看致用类书籍,我喜欢看文学、小说类。但那本书读完之后,我才开始相信,其实在现在这个几乎人人都具有知识焦虑的社会上,能够读好一本书,从中所能获取的知识远远大于从各种付费课程中得来的。

  由此,我何不去好好品读致用类书籍,何不好好学学如何读这样的书呢?

  万老师这本书解释了非常多的问题,他从如何”学精“一项技能开始讲起,再到如何”学广“很多技能,从古代的统治者,到现代的”自由人“,我们能做到独立自由的资本就是成为一个真正的”通才“,而这条道路上的修炼也遵循”质量互变定律“,这是我自己的理解。按照书中的说法,可能是从”刻意练习“到”功夫在诗外“吧。

  其实我的目的非常清楚,我就是为了来学习一些在学习上有用的理念或技能,这本书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我非常希望将它推荐给更多的中学生,我觉得好的理念应该提早知道,或者希望将它推荐给家长们,我觉得这也是一本不错的教育类书籍,家长们应该读一下。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式比固定型思维模式更容易使人优秀,那教育小孩就应该称赞他努力,而不是聪明。

  但如果错过了这些时期,最好的时刻是当下。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七):学习的奥妙

  看看万老师这本书,能够对“学习”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些学习的奥妙。

  1、 “一万小时的训练”,不单纯就是”一万小时“。

  我们不怕吃苦,不怕学习累,最怕的是吃了哭,学到累了,却依旧觉得毫无所进。有句话是这么说来着,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一万小时的训练”强调了大量的练习对知识掌握的重要性,但是这个一万小时,必须不是盲目性的训练,要有针对性。而且我们虽然强调刻意练习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天赋、方法、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2、 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并非是讲述知识内容。

  学科上的知识点我们可以通过教材、教辅书、网站等方式获取。所以教师的重要作用并非是讲授知识,而是给我们分割知识块,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连接起来,让我们从学习“恐慌区“进入到“学习区“(看了不懂或看了全知道都不在学习区),确定每次训练的目标,把握我们学习的进度,在我们训练的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反馈。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想学一门技艺的时候,最好就是找到一个靠谱的老师。同时,因为教师的作用是及时反馈,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多问。

  3、 更高级的学是以学生为主。

  如果我们自己就能够做到每次训练都是有针对性,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反馈,那自然是更好的,自学得法,能让人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更强的控制感,但自学非常考验当事人的自信心与自我管理能力。

  4、 为何能学一万小时?

  1) 寻找适合自己的兴趣环境,把自己的基因发扬光大。

  2) 意识到你要参与的这项竞争很大程度是上是个零和博弈——你想赢,就意味着有人要输,所以要和运动员一样,对赢得比赛有着强烈的渴望。从“要我练”到“我要练”的动机转换。

  5、 有点知识要学精,有的本领要学广。

  一般性知识性问题通过刻意练习可以获取,但是治国等大本领,则需要博览群书,学广。

  6、 我们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个做题的机器?

  我们学习的理念是想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批判性思维、交流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而非一个工具。

  7、如何拥有创造性?

  1)想要有发散性思维就得自己主动实践,而非指望在学校学。

  2)灵感,要求你之前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花费了大量的集中思考的时间。

  3)如何养神: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小睡片刻。

  8、知识管理:

  通过掌握一些学习工具,例如思维导图、印象笔记对知识进行管理,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八):如果你觉得自己本科没学到什么 可能是真的

  很喜欢万维钢的新书,一系列作品都入手了。他总是能把那些新观念跟我能理解的想法相连接,让人不太吃力地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最是喜欢。

  在国内211读的本科,再到英国读研,学习是什么这个话题让我感触很深。自认为自己在本科那几年还没找到适合自己兴趣的领域,老师的教学模式传授的大多是“快功夫”,我也很满意这种模式,心想着如何拿高绩点,找份好工作或者申请好学校。到了国外,学习模式变化很大,我发现我本科四年给我的技能有点衔接不上。没有足够的锻炼,我联系知识点、挖掘深层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有种从头学起的感觉。而那时候才学,不仅是感觉吃力,更多的是有点不甘心。我明明可以把读研的资源运用的更好,掌握更多。

  这本书里提到的自由技艺技能就有点像是我经历里的短板:

自由技艺并不为任何具体的职业做准备,而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华尔街日报》调查统计,有93%的公司认为,有三个来自自由技艺的技能,比任何本科专业都重要,分别是批判性思维、交流和解决问题。

  如果你刚进入大学或是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建议读一下这本书,里面会跟你说的很清楚这三大技能的要点是什么?什么样的专业更适合为自己的人生规划。

  这本书另一个触动我的点是在“创作”这个话题上,书里的文字有把我写作的初心稍稍掀起,找回自己写作的意义。做自己才是你文字最大的魅力。在用词斟酌上倘若还在想如何迎合大众口味,恐怕这篇文章的灵气已经被抹掉了一部分。

把创作天赋充分发挥,应该包括给世界打上你的印记。……发挥永无止境,所以你不论成败都要持续地完善自己。这样你追求的不是外部给的结果,而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就算别人都不知道,只要你自己能感受到自己在完善,在变成更好的人,你也会感到充实。

  作者对读书笔记的理解让我深感惭愧,思维导图做笔记有没有用我也确实不敢确定。我在看书时就没有给自己定下一个更苛刻的目标,只是希望自己能有所得便是好事。“能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实在不容易,因为干货真的很多,以自己的吸收能力,恐怕得再读一次了。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九):纯阳书评第389期《学习究竟是什么》

  

作为现代人,如果说真有什么东西你无论愿不愿意做,都得做,肯定逃不开的话,那么这个东西很有可能是学习,比如如果你不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的话,满天飞的移动应用就彻底跟你无关了。可见学习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日常必需。

但是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有一个灯下黑,即重点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对学习本身的足够关心。当我们把学习的结果比作一件产品的话,不难发现学习就是生产这件产品的机器。很显然,没有改进提升机器,或者说没有机器的改进提升,产品的改进提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在学习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很有必要把关注的焦点从切换回学习本身,去学习如何学习的知识,把学习本身当作一种技能去培养。只有如何学习的知识不断丰富、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学习机器才能不断升级,作为产品的学习结果才能不断提高。

这本书就是一本关注如何学习的书,相对于《刻意练习》、《学习之道(乔希·维茨金版)》、《学习之道(芭芭拉·奥克利)》等众多竞品,这本书有以下几个卖点:

第一、角度多元,内容宽幅。

尽管说任何一本书都是作者大量阅读别人作品,消化吸收别人观点,迸发出思想火花,最终形成自己的框架,但前述作品的内容基本都聚焦在一个小范围内,跨度有限,而本书内容跨度明显的更大,涵盖了如何深度学、为何要往广度学、如何学到创造力、学习的具体策略、学习的好工具,甚至还聊了聊什么是最新科学范儿的“无为”。

正是因为有这么宽幅度的内容跨度,所以做到了在一本小书里,把读者应该关注的、与学习有关的重点领域都讲到了,堪称学习一本通。

第二、文字简练,内容精炼。

很多书籍的干货其实有限,所占文字也少得可怜,其余大量文字有的被用于论证观点,有的用来烘托想要的气氛,甚至还有的被用来说些废话。而这本书即利用了这个问题,又避免了这个问题。正因为竞品书籍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这本书才有机会从众多阅读材料中取其精要,捞其干货,汇总整理,重新解读,添加新说,最终编辑成册。

而这一点其实是第一卖点的原因,没有文字简练和内容精炼,就没有机会做到一本小书还要角度多元,内容宽幅。

第三、正本清源、力求准确。

书小,但是硬度不小。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博采众家之长,并加以印证对比、分析批判,以追求给读者提供一个更加靠谱的结论。比如名声在外的“一万小时理论”和“刻意练习”,以讹传讹的解读层出不穷,作者查阅大量资料,通过分析考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给读者提供了一套更靠谱、有依据的刻意练习方法,即“只在学习区学习;分成小块,对小块重复练习;获得反馈;高度集中注意力”。

不敢说这是一本最好的学习之书,但是敢说这本书站在了众多以学习为主题的书籍肩膀之上。因为他就是这么写的。

  《学习究竟是什么》读后感(十):学习究竟是什么

  谈到学习,人们似乎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又似乎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有的人只要意会,有的难以言传,每个人都从小到大经历着、经历过学习,从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拿东西,学校学习,单位学习等,终身学习的理念可能谁都懂,但是怎样让学习有效甚至高效,却并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的。

  《学习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从六个维度告诉我们学习究竟是什么?该怎么做。

  第一、学精。精益求精,这个成语最能够谈清楚学习的有效性。作者谈到刻意练习,是使人的学习和技能提升必要的练习方式,有时候学习必须刻意而为,才能精进技能,达到烂熟于心,得心应手的地步。古代师徒制的手工作坊学习技艺,就是在不断的锻炼中,刻意练习具体分解技艺,一步一个脚印的达到师父的要求,才进行下一段的练习。

  第二、学广。任何一个时代,博学多才的人都是受人羡慕和尊敬的,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中国古代圣人孔子,都是博学之人,所以才有众多学生,言传身教,学业有成,而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问题,或传承文化与技能。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人们的专业学习与研究也在更细的领域深耕,却不知,分工越细的时代越要有博学之才,触类旁通,一专而多能,社会需要通才,更需要宏观思维。

  第三、创造。创造是想法的连接,把很多想法经过筛选,再连接在一起,就会有新的想法,就会有创新。跳出思维定势解决问题,很多重要的发现和发明都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而这需要发散思维,需要横向纵向的思维交集,这是灵感突现的思维源泉。还要修炼你的文化自觉,知道现在别人都喜欢什么东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需要的就是要把别人先进的思想借鉴过来,把曾经杂糅在脑子里的众多想法提炼出来,打造成新的有价值的内容。

  第四、策略。怎样才能学习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所谓的学习好,是两个不同维度的认识。很多人总结过学习策略,如时间管理、记忆曲线、一万小时定律……而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自学,学会自我管理,这是态度基础。对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的能力评估,焦虑感的大小,是否享受学习过程。而这些内容都与自我学习有关。重要的是你要有你自己的路,这条路可以和别人不同,可以是独辟蹊径,但一定要有你自己的交叉练习方法,有你自己的成长套路。

  第五、兵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成事者必有其器。现代人学习的对象,学习的手段多如牛毛,择适而定,找到自己的利器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学生课堂学习会用到笔记本,用做学习框架。成人学习会用到便携的手机记事本,印象笔记等APP,方便把自己突现的灵感和看到的好资料记录保存。信息时代,存储和精准搜索资料是必备技能,可以帮你做到事半功倍。

  第六、无为。无为思想传自古代先贤庄子,其无为思想被广泛研究,在中外哲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无为是一个人的个人状态,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识控制,特别放松的去做一件事,自然而随性。就象心理学中的现象“心流”,可以产生多巴胺、内酚酞、血清素等带来愉悦感的激素。也象中国词语中的“忘我”状态,当一个人可以做到物我两忘时,就会进入更好的境界,会有更好的学习效率或工作结果。

  生活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很庆幸也很开眼界,但一样如履薄冰,因为当你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的时候就意味着要被淘汰。还好,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学习是什么,如何更好的学习,相信从现实出发的你,会利用自己的“利器”和策略,学习到更多自己需要的知识,精进自己,奉献社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