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鸟的哭泣》读后感摘抄
《海鸟的哭泣》是一本由[英]亚当•尼科尔森 著;[英]凯特•博克瑟 绘 / Adam 著作,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鸟的哭泣》读后感(一):谁的眼泪在飞
这本书是一本科普的读物,即使是这样,都可以让我翻书的手指微微的颤抖,好像是小时候偶然在路边看到突如其来的刺眼的电焊光线,眼睛就那么微微刺痛的落下泪来。当然,今天的我,不会一边倒的去谴责,谴责那些如何抓捕海鸟的曾经的人们,想到这些人们曾经也是我们祖先的一部分,不禁感到羞赧。然而。“知礼节而仓廪实”,那时候的人们有着今天看似狭隘的价值观和悲惨的生活环境,我们生存的欲望和炫耀的欲望淹没了所谓的良知,我们以地球物种主宰的身份,开启了所有物种循环于我们的需要。很庆幸,今天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然觉醒,他们在为着这个世界的环境持续而奋斗着,而2020年初袭击我们的全球疫情,是否能够拖慢我们激进的脚步,让我们停下来去思考,现在我们的身边,究竟是需要还是欲望呢?
《海鸟的哭泣》读后感(二):#淑橼#《海鸟的哭泣》书评:人类无足轻重
你自己,一个专家,一片岛,你记录下海鸟如何存在、如何生活、又如何离开。这是我无法想象的生活方式。在我所见的这个每个人都被逼迫着与人斗或与天斗的地球上,这本书的存在是一个浪漫的奇迹。它不讨论人类之间的矛盾,也不剑指自然,叫嚣着要用人类的智慧用科研征服这星球,它只是在必然的进程里静静地停下来,用所有声音表达浪漫。环保工程不会因为它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更有建树——事实上没有一本书能做到这件事,生物学家也不会因为它而对海鸟了解得更深刻——他们有效率更高的方式,它是爱鸟的人无能为力时最后的一点慰藉,一本无足轻重但是足够可爱的书。
书的开篇就将世界缩小,缩小到一间木屋、一本笔记、一个跟踪探测器、一粒砂石,或是一根尾羽。目光所及之处没有鸟的话就闭上眼睛,听浪潮一下一下击岸,会有那样几个瞬间,海浪声和自己的心率重合,在这些瞬间世界被放大拉远到苍穹之外,星河闪烁,万事万物重复陨落重生,这些时刻里地球不重要、山河不重要、人类不重要、海鸟也不重要。而当那些飞翔着的精灵进入视线时,更美丽的意象就会浮现,诗歌、神话和人类行为被融合进海鸟的一举一动,有时是回归远古田园牧歌,有时又是与时俱进力争上游,同一种属演化出千万种日常,那是属于另一个种群的密语,人类可以自大地尝试破译,但最终能得到的依旧不过是猜想,它们千种风月万般精彩,不关人类的事。
书的终篇是海鸟的现状,它们岌岌可危,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不复存在。读到这里时,我回忆起前文提过的人们对他们进行研究并试图保护或是驯化它们,只觉得好笑。我想起理查德·马特森的《我是传奇》,在那个故事里,地球上最后的人类狩猎围城的异类,制作标本、进行研究,最后终于研发出了能将异类变回人类的药剂,当他尝试着和异类谈判要他们变回人类的时候,回馈给他的只有它们的惊恐和愤怒。这和人类与海鸟的关系何其相似。倘若你是一只海鸟,某夜过去一觉醒来,你的世界被一种被叫作“人类”的异种占领,他们毁掉你的栖息地,大肆抓捕你的同类,最后的最后,你张开翅膀,俯瞰散发恶臭的海岸,那些轮船和它们泄漏的石油,被污染的海水和漂浮其上的同类尸体,这时人类的一员走向你,他开口而你奇迹般地听懂了他的语言——“嘿小家伙,你要不要成为我们的一员,受我们的保护?”
你转身飞向大海深处,在海洋中心,人类无足轻重。
《海鸟的哭泣》读后感(三):御风而行
我可太喜欢这本书了!它是你能期待的最优秀的那种自然和博物类书籍: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深刻的见地,精确、优美而诗意的语言。
这本书的结构很工整,分章节介绍了十种海鸟的生活——它们如何觅食、交配、繁衍后代,探究了它们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它们是如何感知周遭的世界的,环境变化对它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它们和人类互动的历史与文化,它们所要面临的未来。
这些海鸟里,有些只在海岸边挤挤挨挨地生活,有些的主要活动区域在水中,可以潜到水下几百英尺,而最让人着迷的,显然也是作者最心爱的,是那些“故事中的英雄们”:暴风鹱、剪水鹱、信天翁。关于这三种鸟的几章也特别好看。作者说:“这些是决定去往边缘的生物,它们的生活已经跨过庸常“。他说,一只漂泊信天翁,一生会飞翔五百万英里。他记录了一只暴风鹱出门觅食,科学家们给它佩戴上追踪仪,发现它在两周多的时间里跨越大洋,飞行的直线距离有3900英里。这些鸟儿掌握了飞行的秘诀,可以毫不费力地在风中滑翔,是真正意义上的御风而行。
而最奇妙的是,离家万里的鸟儿们,总能找到回家的路。一般常识里会觉得是因为鸟儿对地球磁场的感知,但这本书里说,不是所有的鸟儿都像鸽子一样靠磁场,它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可能是不同感官的组合运用,而其中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气味与嗅觉——这对我来说还真是新知。
海鸟的世界,和其他所有的动物的世界一样,被生殖本能所驱动着:在哪个年龄足够成熟到可以繁殖了,产多少个卵是最有效的(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对父母如何分工,全都有精密的计算。可是人类的活动会把这些打乱:比如海洋变暖,鱼群迁移到远离海岸的地方,父母就要花更多的力气去觅食,为养育雏鸟付出更多的能量,如果超过了它们能承受的,它们就会放弃。比如父母离开得太久,留在岸边的族群里没有足够多的成年鸟能够表现出友爱的行为模式,就会有同类杀戮发生。更别提大量捕捞对所有海鸟造成的影响了。
这些年来,大部分的海鸟数量都因为人类活动或者全球变暖而大大下降,真不是什么好消息。虽然很多人可能对此完全无动于衷,反正这辈子可能都见不到几只海鸟,不关心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样的世界可以存在,对世界可以有什么样的感知方式。
可是,想象一下吧,能活八十岁的漂泊信天翁,越老,越变得通体雪白,一双翅膀展开来有十英尺,乘着最烈的风,在两万英里宽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天啊,不要让这样神秘的美消逝吧。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记录了他如何获得科学家们的帮助,努力在他所继承的一个小岛上灭鼠,希望海鸟们最终回到大约三百年间都无法回来的这个岛上繁殖……这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以对抗巨大的毁灭力量。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我不太相信这样的举动能逆转动物们灭绝的的趋势。可是,生而为人,不觉得抱歉吗?必须得为它们做些什么吧……也只有行动起来,不管看起来多么脆弱的行动,都会让人离虚无远一点。
《海鸟的哭泣》读后感(四):海鸟为何哭泣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来源于一件亲身经历。那是在2015年的时候,当时我正匆匆走在异国他乡的一条小路上,地上出现的几点血迹引起了我的注意。循着血迹望去,我看到了一只海鸥或是鸽子之类的鸟,无精打采的站在路边,小小的头上有一块血痕。这只鸟可能被汽车撞了,这是我当时的猜测。我从来没有在鸟的脸上看出过什么情绪,高兴生气或者悲伤的鸟对我来说看上去都是一样的。但只在那一瞬间,我从那只鸟的脸上看到了无助与绝望,那只可怜的鸟似乎在哭泣,希望能有人帮助它。有一种更残酷的直觉告诉我,它快要死了。我能从它的身上看出生命的气息正在消逝。它耷拉着脑袋站在路边,目光似乎已经开始涣散,眼神中充满了绝望。此时此刻急着赶路的我无能为力,不得不狠心从它的身边走开。整个白天我的心情都被这件事情弄的不安,晚上原路返回时,我特意去留意寻找这只可怜的鸟。地上的血迹还在,但那只鸟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正当我在心中暗地让自己相信发生了奇迹时,余光给了我一巴掌。稍远处的墙角有一摊什么东西,是那只鸟的残骸,身体已经被可能是野猫之类的动物咬的有些残缺。我只能祈祷它是在死后才遭此折磨。 自那以后好多年,这只鸟临死前的样子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不去,我相信我看到了它的哭泣,我把它当成了和人类一样的生物,它对生命的不舍和无助的绝望给了我很大的冲击。 当然,这本《海鸟的哭泣》并不是专指某只鸟的哭泣,而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关于海鸟的科普书。海鸟可能是世界上活动范围最大的动物了,生活在海边,翱翔在天空,在蓝天白云中穿梭,和浩瀚的海面擦身而过。没有任何空间能够束缚海鸟,没有任何羁绊能够让海鸟停止飞翔,似乎整个世界都来去自由。虽然人类现在可以借助交通工具像海鸟一样在大洋上飞翔,但还是对能够自由自在的行动充满了向往。因此自古以来人类也对海鸟的生活多有艳羡,既羡慕它们广阔的来去范围,又佩服它们在风暴中飞行的勇气。诸如高尔基的《海燕》之类的赞颂海鸟的名篇也多有传诵。 本书领带读者游历了信天翁、海鸥、鸬鹚等数十种海鸟的栖息地,描写了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在书中可以了解到这些种类的海鸟的体貌、习惯、爱好、生存繁衍等等,书中对海鸟充满爱的描写让这些小生灵有了人性,似乎在看一个个人类家族的种群史。 伟大的鸟类学家们为了观察这些鸟类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在风吹日晒雨淋中穿梭于一个个荒僻的海岛,经常为了拍到一张宝贵的照片在鸟巢附近一动不动的趴上好几个小时,克服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鸟类学家在年复一年对海鸟的研究和观察中感受到了海鸟的哭泣,人类的活动给海鸟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海鸟的生存环境在明显恶化。气候变化、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等等都是威胁海鸟生命的隐形杀手。仅仅因为海上漂浮的小小的塑料颗粒一项原因,就导致了大量海鸟误吞后死亡。书中列举的数字触目惊心:过去60年中海鸟的数量减少了超过2/3,如今有1/3正面临灭绝的危险。今天的海鸟数量比1950年代减少了十个亿,一些海燕、鸬鹚的数量甚至不到50年代的5%。 海鸟的哭泣不只是为自己,也是为人类,为了地球的生态圈。如果人类再不正视自己的作为,再不做些什么弥补,可以想象在不久的未来,很多海鸟我们的后辈只能在书上看到了。
《海鸟的哭泣》读后感(五):海鸟的艰难鸟生
封面是美丽的海鹦我其实算是鸟盲吧(欸?这个说法感觉有点奇怪),基本上只认识麻雀、喜鹊、燕子、戴胜(博物君不让问的那种),还有海鸥,因为本人生长在海边嘛。每年冬天都会有大群海鸥飞到栈桥附近的近海,接受游客们丰富的投喂。那架势跟希区柯克的《群鸟》有一拼。但是因为海鸥长得还蛮讨喜——红的嘴巴爪子,白的羽毛,晶晶亮的小眼珠子——所以没有那么大的压迫感。
从前对海鸥也只是限于观赏,拜读了英国著名作家亚当·尼科尔森的《海鸟的哭泣》这本书之后,了解了鸥鸟等十一种海鸟的生活习性及群体关系以及这些海鸟与人类之间的爱与恨。这部书并非简单的鸟类介绍,而是融合了传说、诗歌、历史、民俗学等多个领域知识。作者从就8岁就开始与父亲一起登上自家的小岛,聚精会神观察海鸟。但是正如作者在引言中所述,“全球海洋上的海鸟数量在过去60年间减少了三分之二”。环境的改变,海洋的污染,人类的捕猎,正在让这些美丽的生物变得越来越少。
看了作者关于鸥鸟的介绍,我感觉自己对海鸥的了解太少了,仅仅把它们当作一道风景:海鸥是鸥鸟中的一种,鸥鸟是杂食动物,它的生活范围在沿海,连接了海洋和人类。这种海鸟适应性强,可以吃海鱼,也能吃人类的食物残渣。最可怕的是跟踪观察和监测表明它们还吃同类,当了父母的鸥鸟可能互相吃其他父母的雏鸟。在食物及其他资源紧缺的情况下,鸥鸟父母也可能吃自己的雏鸟。这对于人类来说或许疯狂,但是却是海鸟给人类上的一堂生动的自然课。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自然界中的美不甜美也不娇嫩……自然界揭露了那些真实的、未经修饰的、赤裸裸存在的潜在原则……”。
但是与别的海鸟一样,鸥鸟也面临着危机。19世纪为了工业化世界中的大型博物馆收藏,人类射杀了各种鸟类。人们在沿海制造各种垃圾。而吃了人类垃圾的鸟又肥又大,孵化出的鸟蛋越来越少,雏鸟质量差。在城市和机场,人们为了驱赶鸟类,使用了烟花、假老鹰、鸟类避孕药等。
海鸟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是唯一能在陆地、海洋和天空都自如生活的生物,也是这个地球的主人之一,它们帮助我们塑造生态平衡的自然界,美化了天空,充实了诗歌,甚至给某些地区的人们提供了食物,我们不能再让这些美丽的鸟儿哭泣了。
《海鸟的哭泣》读后感(六):海鸟的哭泣,人类的乡愁
恰巧之前在看的就是一本和人类世环境中动植物有关的“软科普书”——《大灭绝时代》
因此再读《海鸟的哭泣》,会生出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但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我发现,两本书在风格上不相同,在内容上也各有侧重。读过《大灭绝时代》后再读《海鸟的哭泣》,能感到眼光从十几种动植物中不断缩小为一种,而感慨的深度却不断增加。
无论是中文海鸟还是英文seabird,本身就已经聚集了人类所不能超越而不断想象的自然特征。
陆游有诗云:“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古往今来人类不断地征服着自然界,从第一粒火种到第一架飞机,这些惊人的发明在便利人类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像是一种和自然的讨价还价。但附着在工具之上的人类却始终没有超越自身的局限。
我想起曾经在一本书中读过关于原始人类的研究,说根据考古发掘得到的贝壳显示,他们中的一些勇士翻过崇山峻岭,来到海岸边看到辽阔的大海。我想那时他们一定也看到了飞翔在海洋上空的海鸟吧,对于我们的祖先而言,看到有这样的生物——既可以探索他们不甚了解的天空,又可以俯瞰他们知之甚少的大海,那种由此引发的艳羡和向往,铭刻在基因上随时间流逝来到我的身体里,在阅读这本书时多少有了一种向最初的源头微微颔首致敬的感觉。
不过如若只是一本详细讲述海鸟生存特征的书,往往会因为过于单调而变成“啃书”而,一味强调趣味性的科普又流于形式丧失深度,阅读也就变成了杀时间的消遣(pastime)。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在科普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普世关怀,作者以诗意的角度观察,描摹着这些可爱的海鸟,同时又旁征博引严谨的科研结论来使这些人性化化的视角也同样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他这样写鸥鸟:它们是赌徒,是机会主义分子,它们蹦蹦跳跳、戳戳探探地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小海雀对于北极鸥就是“漂在海上的香肠。”他这样写三趾鸥:它飘移、舞动,整个身体犹如歌手稳稳地保持着的音调一般。而对于水手,它们是常在幻想中流连的冰冻的死亡世界的一部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作者详细地讲述了这些可爱有趣的大自然精灵岌岌可危的现状,但比起读大灭绝时代时对人类肆意破坏环境的愤怒,读完这一章,我却产生了深深的忧伤。
我想,这是因为本书独特的写作风格,在海鸟之外,作者还引用了人类对于海鸟的想象与思考,在无名诗人的作品中,在某个民族的传说中,在作者自己的童年时光里,海鸟出现在这些充满人类印记的生活中,自然而然而又理所应当。这种田园牧歌的生活不仅仅是对曾经的海鸟的生存环境的描摹,更能引发读者心中的点点乡愁,并非是童年的灯火或旧巷的饭香,而是一些更遥远的,更朦胧的,隐藏在基因中的远古的祖先在翻山越岭之后的惊鸿一瞥。
在开头,作者这样写海鹦:到圣诞节时,它已在爱尔兰的西海岸外。它们在生理上发育到亚成年状态时,会再一次追寻自己幼年时探索过的足迹。初次读到这段话的我在旁批注到——这是海鸟的乡愁。
海鸟的哭泣,终将会成为人类的哭泣;而海鸟的乡愁,也是人类的乡愁。
题外话:强烈安利纸质书,这本书的装帧和手感绝对值得收藏。
《海鸟的哭泣》读后感(七):另一个世界与同一个世界
#淑橼#鸟之诗“没有答案,只有问题和联想”。 一、十种海鸟 如果要用一种乐器形容海鸟的话,我想就是上低音号了。它们是唯一在海陆空三个领域都能生存的种族,能顺应自然的浪潮,眼里有深沉的宁静,就算是嗜风如命的暴风鹱等海鸟的生命乐章仍是广阔而沉淀浑厚的。书中对各种海鸟的描写十分好,在看了海鸟们的故事后,你无法再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这些海的精灵,而这仅窥探到了冰山一角。科学家们借助各种仪器和科学手段所获得的多是物理的、确定的数据,而海鸟广阔的世界是更加复杂的、不确定的。通常认为哺乳动物比其它动物更智慧,而典型的海鸟策略:长寿,如信天翁的寿命在40~60岁,即便不对伴侣保持完全忠诚,也会很亲密,每年在一个鸟蛋上投入巨大精力,各花6个星期孵育和哺育雏鸟。可以说海鸟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二、从人本位到生命本位、自然本位 日光之下远处的山峦渐渐明晰,但不走进那片山你很难说你深刻地认识了它。从书中麦克的故事说起,他在采石场想帮助一只落难的鲣鸟却不幸被鲣鸟攻击,然而他说再有下次他还会这么干。我们看过太多人与动物温馨相处的故事,特别是和猛兽,以为和动物心意相通只是时间问题,付出了就有回报。真应该也看看这样的故事。有人曾说,当你从头到根弄懂了一朵小花,就懂得了上帝和人。肯定也不是所有海鸟都像这只鲣鸟一样,动物不同于植物,我们只能尽力去了解海鸟,可能永远也无法完全弄懂它们。
“人本位”在不同领域有不同说法,在这里我理解为以人为中心看待一切动物,这样漏看错看是无法避免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我们或多或少都嘲笑过动物,事后你会发现你嘲笑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吗?著名动物学家洛伦茨在《所罗门王的指环》里直指“那是因为动物在多少有些无情地、讽刺地扮演我们。我们站在猴山旁,会笑得很开心,但我们看到蝴蝶或蜗牛时,并不会笑;看到健壮的雄雁跑着求爱,人们会忍俊不禁,这是因为人类在青春期也会做出类似的行为。”有经验的观察者不止能把海鸟的外表和习性详实地描述出来,他们不会大惊小怪,不会仅用两三个形容词来说明海鸟,还能发现关于我们自己的秘密。
人本位的思想带来的更糟糕的事是理所应当的掠夺。现代人类在60000年前出现,几万年或几十万年,远在人类兴盛之前,鸟们就已经像现在这样生活了。以狩猎海鸟为乐,残忍地撕扯它们的皮肉,用羽毛来做装饰品,这是17到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习以为常的,无论多少次看到动物在人类手下的消亡我都会惊叹,因为现实就是如此残暴的掠夺。要说人以相对短暂的兴盛时期发展出了超越地球所有生物的文明,不如说是发展出了能随意取用地球资源的文明。 三、生存之思 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关于鸟的传说与早期文学作品,鸟将生活以更富动态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满足我们想要探索的好奇心,寄托我们充沛的情感,开拓我们的思想。
我们与海鸟的关系也在不断改变,早期人类既利用海鸟也崇敬海鸟,工业时期方兴未艾时人类压倒性地掠夺它们,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加舒适多样,比前人有更多的余力思考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为了解和保护海鸟做出了更多开拓性研究。比如同样的原因对不同的海鸟的生存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捕捞过度是使海鸟数量减少的一大原因,而在冰岛,从来没人捕捞海鹦的主要食物玉筋鱼,但它们还是消失了。玉筋鱼的主要食物飞马哲水蚤因冰岛以南的海洋变暖被另一种水蚤取代,于是玉筋鱼变瘦或消失,而以玉筋鱼为食的更大的鱼类能适应更温暖的海洋,这样的连锁反应使玉筋鱼腹背受敌,也让海鸟更多地挨饿、死去。
我们都知道,全球变暖已经使北极熊和南极企鹅失去大部分栖息地,且使它们的食物来源减少,但对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海鸟来说,全球变暖也有两面性,全球变暖使加勒比海域的鱼儿有更多浮游植物可以吃,间接让当地的剪水鹱能养育更多雏鸟,极其稀少的阿岛信天翁似乎也在更强劲的风带中茁壮成长,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北极,海鸟如今也被视为全球变暖的源头,因为它们向大气里排放着甲烷与一氧化二氮。然而海鸟的数量近数十年来不可逆转地减少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能把这一切和我们撇开,也不能把这一切看作正常的“振荡周期”,海洋的调节能力有限,物种的进化跟不上人类发展的节奏。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连锁反应环环相扣,海鸟的往昔不可追,海鸟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因此无论是出于热爱海鸟还是出于为自身考虑,再怎么谨小慎微都不为过。
《海鸟的哭泣》读后感(八):人类还未到来——来自海鸟的哭泣。
说到鸟,我最先能想到的是那本著名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除此之外,就是木心的《云雀叫了一整天》。拿到手上的这本《海鸟的哭泣》应该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名副其实关于鸟的书。 海鸟,这是一个从前没听过的名词。在我的印象里,鸟是空陆两栖动物,是自由的化身,因为飞翔无疑是享受自由的最高境界。本书介绍了各个地区的10种海鸟,讲述了他们的吊诡命运。 我是把这本书当成游记来读的,鸟只是打开每个岛屿的一个切入口。一场“海面仿佛由鸟铺就而成”的旅行: “1小时35分钟以后才有银鸥靠近帐篷,直到第二天早上4点半,或者说,我搭起帐篷13小时以后,才有第一只鸟落在帐篷上。这种情况下的鸥鸟非常不安,而且常常因为它们自己的行为陷入惊慌的状态。一只鸟忽然落下,或者是两只鸟打起架来,会把一只还没来得及看清出了什么问题的鸟儿吓得飞走,惊慌掀起的波浪扫过整座岛屿,鸟儿随即一只又一只地飞走,直到岛上几乎没有鸥鸟。好在它们会很快恢复并返回,但它们的机警,以及频繁的“哇,哇,哇,哇”的疑心音调,显示出有什么东西打扰到了它们。”
这虽然是研究者的笔记,但对于我来讲却是一个精明的导演,指指这,指指那,看,那,你看。旅行的一个目的就是去了解陌生的一个环境,并且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它。 一帧帧画面,一幅幅历史场景逼入眼前。我了解鸵鸟的羽毛开创了欧洲的时尚新潮流;银鸥如人类般思考时刻警惕着来自人类的危险。海鸦的择偶是以下一代能够从父系身上得到什么为交配第一参考标准。 说穿了,只要是人的研究,我们便会以人文本,我们把海鸟“拟人”化。我们从人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各类海鸟的过去、曾经、现在。我知道他们有着不亚于我们甚至是超过人类的历史,我们注意到今天的历史是在这个以人类为主的地球上,其他民族已经变成“种族”,我们不在以他们为同类,我们把它们视为低人一等的生物。维多利亚时期兴起一种射鸟游戏,不断虐杀着它们,现代大量的工业化冲击着他们的故土。人类生产自己的粮食,也制造它族的垃圾,垃圾的饮食孕育出垃圾的鸟儿。 我们还看到一大串触目惊心的数据,以三趾鸥为例: “从2000年起,诺斯岛失去了93%的三趾鸥,富拉岛为86%,费尔岛则是90%。在奥克尼群岛中的马维克角,91%的三趾鸥都不见了。1987年,圣基尔达群岛有7.829只三趾鸥,它们会飞往外赫布里底群岛以西的大西洋。在1995年,那里有三趾鸥居住的鸟巢为513个,出生的雏鸟有56只。到了2016年,有三趾鸥居住的鸟巢有4个,长到会飞的雏鸟只有1只。下降率达99.2%。”…… 我一位朋友谈到故乡的变化时,说,“我们未必不能念旧,但我们不该纠结于传承衰亡,而是要思考传承几百上千年的事物为何会在短短几十年里衰亡。”海鸟在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面临的遭遇是否有一天也会变成人类的遭遇呢?以后会不会有其它的种族为我们写一本《人类的哭泣》呢? 我们有必要把书中引用贝斯顿的一段话再次引用: 我们屈尊看待它们的不完整性,看待它们成为远不及我们的生命的悲惨命运。而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此,在于动物并不应当由人来丈量。它们身处的世界比我们的更古老、更完整,它们的动作灵巧又敏捷,拥有我们已然失去成从未获得的延伸的真无感官,凭借我们永远不会听见的声音生活。它们不是同胞,它们不是走卒;它们是其他的民族,在生命与时间织成的网中,与我们困在一起,是我们在壮美又艰辛的地球之上同为囚徒的伙伴。 因此,我推荐大家阅读《海鸟的哭泣》。因为那是人类看不到的爱情与生活。
自然节目《海鸟的家园》猪版书《海鸟的哭泣》读后感(九):人与鸟
记得很早之前去动物园,动物园里有一个叫百鸟园的地方。就是圈出一片空间,里边有一些树,整个区域用黑色的网罩起来,里边有很多种类的鸟,但我想应该没有100种。这些鸟被罩在网中,只能在狭小的空间中供人观赏。我觉得“百鸟园”……不,整个动物园都是一个反人类……不,是反动物的地方。各种动物有着各自的生存空间,人为的饲养动物,只能让动物丧失天性。我认为老虎、狮子就应该在啸居山林当中,鸟类就应该飞翔在广阔无尽的天空之中,这才是适得其所。
说起鸟类,从古至今都是一种让人羡慕的动物,就因为它们会飞,会翱翔在天空当中。尽管现代文明的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发明了飞机,或者是其它飞行器,但依然羡慕鸟儿的自由自在。因为鸟类并非像人类那样借助工具,就是单纯凭借自身即可飞翔。它们会飞,也会停在陆地上,如果是海鸟,在捕食的时候也会从空中潜入到水里。天空、陆地、海洋都是其生活空间的鸟儿们,绝对是造物主创造下的一种独特的存在。
鸟类从远古时期就已经存在,其历史要比人类的历史长久很多。然而,人类自从出现到如今,虽然历史短暂,但智慧的开发速度却让人无法想象,单凭人类自身的身体条件是无法飞上天空,也没办法潜入海底,但依靠智慧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武器、各种各样的机械,上天入地甚至遨游太空,可谓是无所不能,绝对是超越其他物种的存在。于是,人类因其智慧的进化成为了其他所有动物的天敌。
我们经常看到新闻或书籍上说,有很多物种正在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以非常快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我们吃一顿的时间,就已经有十几种或几十种物种灭绝了。或许到未来的某一天,地球上可能仅仅只有人类一种物种了,失去了多样化的地球,只剩下人类,那该是多么的孤独。
这本英国作家亚当•尼科尔森的《海鸟的哭泣》,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科普书。作者选取了10种海鸟,分别以独立的章节来讲述这些海鸟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等等。每一章中,每种海鸟讲解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讲述了这种海鸟的凶狠性情,有的讲述了这种海鸟凭借风力遨游世界的秘密,有的讲述了这种海鸟物种之间虐待同类欺负雏鸟,不论怎样,作者的重点还是放在了鸟类的繁衍以及生存方面。另外,书中也讲述了人类捕杀各种鸟类的血淋淋的历史。
整本书并非单纯对读者进行海鸟的知识普及,还融合了自然与人文,还在书中插入了有关于鸟类的某个历史,还同时融合了其他各种各样的知识,包含诗歌、传说、民俗学、现代科学等等,还加入了很多手绘插图,让阅读更直观,更易于理解。另外就是,作者通过科普来传播悲天悯世的一种情怀,更多带给我们的是对于鸟类或者说人类与鸟类相处的自我反省与思考。
这本《海鸟的哭泣》并不是像小说那样是虚构类的作品,这是完全写实的作品,从书后附录上的各种参考的资料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以严谨的态度创作此书的。除此之外,作者还曾亲自到海边去观察各种鸟类。因此,书中所描述的海鸟的特征以及生活习性等等都是真实不虚的,提到的各种触目惊心的数据也都是真实不虚的。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作者对鸟类这种生物的讴歌,以及对鸟类的不断灭绝而发出呃叹之情。
前段时间看过一本《遇见天堂鸟》,可以作为这本书的补充阅读。如果在饥寒交迫下,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捕杀鸟儿来当自己的食物,相对来说还情有可原,但是更多的人类只是单纯的为猎杀而猎杀。记得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奥杜帮的祈祷》中提到的旅鸽,几亿只就这么灭绝了。
还有的人类单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欲望而捕杀鸟类。就像《遇见天堂鸟》里提到的,只是对鸟类身上漂亮的羽毛的变态的追求,以至于对自然环境、科学研究以及鸟类造成了莫大的损失。这种事情原本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却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这一幕幕都在不断地上演着。
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当前地球变暖的问题,它在人类看不到的地方,悄然地影响了整个地球。就像书中提到的,地球变暖造成海洋生物的变化,间接造成了海鸟数量的迅速变少。这种变化正以我们眼睛看不到,却又异常迅猛的速度变化着。真不希望有一天,当鸟儿真的灭绝,我们只能从书中才能看到鸟类的画像。
最后再提一下,书的副标题为“人们看不到的鸟类爱情与生活”。鸟类生活方面确实有讲述,但是爱情方面其实并没有的。所谓的鸟类的“爱情”只不过是将人类的观点套用到鸟类的身上罢了。鸟类其实是不具备人类的爱情,雌雄海鸟组合成一个家庭,对配偶对雏鸟的某种关怀,最终的目的也只是为了种族的繁衍而写进基因里的东西。它们并不会具备像人类的那种爱情。因此副标题中提到的鸟类“爱情”我是不赞同的。
《海鸟的哭泣》读后感(十):如果你是一只海鸟
文/***
全球疫情形式尚未明朗,墨尔本居民活动范围仍被限制在五公里以内。老友临海而居,无事便去海边拍鸟儿。发到朋友圈的照片,有展开黑翅膀的白颈鸬鹚,有立于滩头舔啄羽翅的太平洋海鸥,蔚蓝色波涛轻涌,远方天高云淡,画面恬静得令人陶醉。
海鸟的生活并非一直如此惬意。否则,就不会有亚当·尼科尔森撰写的这本《海鸟的哭泣》。尼科尔森是英国著名作家,著有《海边的房间》、《上帝的大臣》与《乡绅》等多部文学作品。他曾荣获皇家文学学会颁发的翁达杰文学奖、毛姆文学奖、海涅曼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现居于英国萨赛克斯的一家农场里。
《海鸟的哭泣》是如《寂静的春天》一般的杰出自然文学作品。倘若不是阅读本书,我就不会知道,原来自由的海鸟还会哭。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对海鸟知之甚少。本书是一本极为优秀的科普读物。暴风鹱、海鹦、三趾鸥、鸥鸟、海鸦、鸬鹚与欧鸬鹚、剪水鹱、鲣鸟、大海雀和表亲刀嘴海雀,还有信天翁,尼科尔森在本书中,通过将海鸟的历史、近距离的观鸟笔记,以及鸟类科学家详尽的追踪数据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上述海鸟的前世与今生。
在这些海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感知生命的力量,也认识到了它们的生存窘境。如果破坏环境的人类活动,常此以往地进行下去,海鸟肯定没有未来了。可最令我们担忧的问题,仍然是人类的未来在哪里?高尔基的名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曾经激励多少人奋进前行。可如今,在海天相接的地方,海燕只能边哭泣边飞行,它们濒临灭绝。做为自然的一份子,人类有没有为这些海上斗士感到心疼呢?
在所有的海鸟中,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当属鸬鹚与信天翁。唐代大诗人杜甫曾不止一次将鸬鹚入诗,“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文学家郑振铎在散文《鸬鹚》中写道:“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在捕鱼这件事上,鸬鹚是人类的好帮手,人与海鸟共绘了一幅“悠闲捕鱼图”。但在尼科尔森笔下,鸬鹚绝对不是什么好鸟。“在整个欧亚文化中,鸬鹚已经成为贪婪之鸟,敌人,黑暗的家伙,放高利贷的人。”欧洲人认为,鸬鹚与表亲欧鸬鹚,都是黑暗又邪恶的鸟儿。
对鸬鹚皆然不同的看法,不仅代表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说明的人类对海鸟的了解仍然不够全面。我们只是钟情与激赏它们勇敢逆风飞行,或者还能够帮助人类做哪些事情,却全然不关心它们繁衍、喂养、捕食的行为及生存环境。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甚至忘了,海鸟也有爱情。
作为鹱形目的重要种类信天翁,不仅是地球上最大、最能飞的鸟,也是对爱最忠贞的鸟。它们一生大约要要飞行6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超百次。事实上,许多海鸟为了觅食,要不停地飞翔。因路途遥远,期间会遭遇来自同类、天敌、气候和人类的各种危险。最惨的结果是,海鸟家长无法将食物带回,好不容易从鸟蛋里破壳而出的雏鸟,被活活饿死在鸟巢里。海鸟与人类的生存轨迹,竟如此相似。
“常常,为了消遣,航船上的海员,捕捉些信天翁,这种巨大的海禽,它们,这些懒洋洋的航海伴侣,跟在飘过苦海的航船后面飞行。”读了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关于信天翁的诗句之后,我们不得不对人类自己生起气来。这么伟大的海鸟,竟然是人类捕捉玩弄的对象。尼科尔森说,“19世纪的捕鲸人会在信天翁身上系标签、涂沥青。”延绳钓,如今仍然是信天翁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地球上的海鸟已经不多了。关于鸟类的灭绝,早就引起了自然学者与科学家的关注。南京作家申赋渔在《逝者如渡渡》中,曾哀叹毛里求斯国鸟,渡渡鸟的灭绝。这种鸟生在岛上,却不会飞。15世纪末,荷兰商船因遇台风登岛,第一次见到渡渡鸟。船员捕鸟煮食,发现一点也不好吃。十几年后,渡渡鸟便灭绝了。它的骨骸像恐龙一样珍贵。渡渡鸟为何灭绝,众说纷纭。但综合各方因素,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皆为祸首。
想起老友拍摄的太平洋海湾的海鸟寂静,是特殊时期人类活动退却的结果。“人们需要对全球海鸟的处境有更加广泛的了解 ,还要保护它们的繁殖地免受人类与掠食性动物的伤害。”科尼尔森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海鸟的哭泣”里如是说。当地球上的海鸟群起哀鸣时,难道还不能令人类警醒吗?
少年时,听过一首歌,“如果你是一只火鸟,我一定是那火苗,把你照耀。”如果人类愿意把这样的情感,拿出一点点给海鸟就好了。那样,我们就可以唱:如果你是一只海鸟,我一定是那岩峭,供你筑巢;如果你是一只海鸟,我一定是那逆风,助你飞上九霄……这样的人类,才有未来。
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