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驱型成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自驱型成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8 00:10: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驱型成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驱型成长》是一本由[美]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William Stixrud) /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一):给孩子“脚手架”,给孩子“望远镜”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曾说,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聪明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你的孩子是哪种思维模式?

人的成长在于对生活的把控感,当孩子自己付出越多,掌控的越多,她就会形成自驱型成长思维。

所以,家长不要介入过多。给她“脚手架”和“望远镜”即可。

什么是“望远镜”?

即让孩子看到外面世界的光芒,看到远方,看到人生应该努力的所在。让孩子,自己去获得生命的意义和感悟。

什么是“脚手架”?

即完成一件事的方法和技巧。给方法,但是目标是孩子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觉得她完成了自己做的事,而不是把人生的车钥匙交到了你的手里。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二):自驱型成长,自驱力

  不要拿孩子做比较。 压力反应系统:应激反应产生肾上腺素,如举起来平时举不动的重量 ;但是持续存在就会产生皮质醇 。 你是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 正向压力如马上比赛前的压力孩子会超水平发挥;可承受压力如父母吵架,或者学校受欺负;毒性压力:伤害过大,孩子的身心和大脑可能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1.帮他分析排除不可能的决定 2.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3.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得到真实的反馈 建立内在渴望机制:1.自主需求、2.胜任需求,建立胜任挑战的信心、3.归属需求,自己是被关心和关爱的,如喜欢某门课和老师相关,考试不好父母依然鼓励,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帮你准备考试。 从具体目标转移到孩子面临的压力。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三):8090后的家长不要再“重蹈覆辙”了!

  作为这本书的策划编辑,虽然我没有娃,但是作为成人,我在这本书中学到的比其他鸡汤励志书都多得多,也给我很多父母辈养育方式的反思和思考,我真诚而强烈推荐给有娃的父母们。

  正如书名所示,本书旨在帮助父母科学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主动机,提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孩子终身成长性思维,使之能够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未来的挑战,身心健康成长。本书亦是享誉全美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博士与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教育专家奈德强强联合,30余年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和一手的临床案例和咨询经验总结,书中每一章节配有“今晚怎么做”栏目,2周手把手教会家长切实可行的实操方法,运用于育儿实践。

  书中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你是你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

  我们父女辈一直都是我们的“老板”:

  你一定要学习成绩好!

  你一定要会赚钱!

  你一定要结婚!……

  但是,不知道父母们是否会问一问孩子真正想要什么呢?孩子真正感兴趣和生命热情所在是什么呢?你也许会说:“孩子那么小,ta根本不知道自己感兴趣什么?”是的,你说得对,孩子现在还小不知道,但是你是否愿意耐心问一下ta呢?你是否愿意喝你孩子一起去探索和寻找呢?而不是一味地为孩子做决定。你要记得,你也是如此这样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

  我觉得8090后的家长不要再“重蹈覆辙”了!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四):如果你读的时候能有所触动,能跟着做出改变的话,肯定会有收获。

  

这本书很有名,还没引进翻译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就有很多人在读和推荐了,它所传达的理念非常吸引人,那就是要培养孩子自我驱动、自主掌控的能力。

这个理念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要贯彻到底,又有太多太多的操作难点,而且很多难点还不是自己坚持就能搞定的,它涉及到个人与他人、社会、大环境的配合。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去对抗所有的惯性,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我们可能都只是在某个范围内挣扎和试探,在犹豫和坚定之间徘徊。

书的作者有两个,一个是科学家,负责脑科学部分的确切性,一个是咨询师,负责案例和故事,还有个隐藏的作者/写手,负责把这两部分黏合起来,大概是因为参与的人太多了,所以从“好读”的角度来说,不是那么吸引人。

这本书比较适合坚定信念,在犹疑的时候,动摇的时候,再看看这些斩钉截铁的论述,看看那些给人信心的案例,能更愿意放手让孩子去掌控一点,在被气得半死的时候提醒自己,孩子的自我驱动对他的人生有更长远的好处。

是的,它比较是一本理念宣讲的书,如果你已经认同并了解了“让孩子掌控”、“自我驱动学习”等理念,那可能会觉得它讲得隔靴搔痒,但如果你还不太了解这些,那么看完这本书你会愿意试试给孩子比较大的自主决定的空间。

平心而论书还是挺不错的,作者之一是在一线奋战多年的教育咨询师,选的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讲的话也都很戳人,负责科学的部分也挺靠谱,大脑的情绪和决策确实就是这么回事,能看出书里面的解决步骤有认知行为疗法的影子,很多都可以模仿和借鉴。

解决问题的大的思路就是,找出认知曲解的部分,用理性去重构它,在用行为去强化认知,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治疗”方法,就是得需要老师/教练长期跟踪,见效也比较慢。

但如果你读的时候能有所触动,能跟着做出改变的话,肯定会有收获。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五):自驱型成长:孩子的路让孩子自己走

  当下的社会中,似乎诸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要抓紧对孩子的教育”等的教育宣传大行其道,而且孩子的家长们也将这种教育理念奉为圭臬。这样一来,不仅仅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充满了焦虑,孩子自身也更为焦虑。面对家长的步步紧逼,孩子们有可能会陷入不能自拔的紧张这种,面对这样的不良环境,家长们虽然努力地去解决,但是效果却不佳。

  那么,面对这样的教育困境,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家长们就真的束手无策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自驱型成长》一书就帮助家长去解决这样的问题。而且该书的两位作者都是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的,本书的内容都是基于真实案例及其效果的阐述和解释。《自驱型成长》一书中要求家长要在一定程度上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对自己的事情做出抉择,从而让孩子根据自己抉择的结果进行自我评定,不断修正,从而实现孩子们更好的成长。

  作为这样一种近乎是“放任型”的教育模式,在当下的中国似乎是行不通的,本书会让这一切行得通。本书在第一章就对造成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探讨,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焦虑和压力均是来自家长对孩子的过多约束和要求。这种要求是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并且强制性的要求会伤害到孩童的自信,从而阻断孩童以后抉择事务的能力。过多的压力会对孩童的神经机制和心理状态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并且九岁的孩童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所做出的的决定同成年人相差无异。这两点是经过心理学实验证明的,也可以看做是本书的立论基础。

  孩子能够做出同成年人相似或者相同的选择说明孩子们有充分的能力对自己遇到的事情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们应该让这种选择能力得到发挥。让家长对孩子放手并不是要求家长完全放任不管,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因决策失误时,家长应当给予帮助和关心,从而让孩子拥有更强的应对压力的能力,这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换句话说,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只需要扮演一个顾问的角色。

  许多家长有可能在这样操作的过程中犹豫不决,《自驱型成长》一书针对让孩子实现自驱型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做了详尽的解释和讲解。这包括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出现这样的现象之后家长应如何操作。最为关键的是,本书的每章最后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家长们可以直接按照这些方法进行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

  《自驱型》一书语言幽默简练,可读性强,便于读者对其中所提倡的教育方式及背后的心理学理据的了解和掌握。本书中的方法是从大量的案例中得出的,因而家长们可以放心地去实践,真正实现孩子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让我们一同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幸福健康地成长,所有家长的教育都能事半功倍,亲子关系更加和谐,美好。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六):自驱型成长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让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人生。建立自己的驱动力,而不是靠父母或者老师的外在的压迫去做事情。 具有内驱力的孩子,他的进步是可持续的。并且是正向循环的。那么要培养这样的孩子,家长又应该怎么做呢?其实这对家长也是非常重大的挑战。 1. 要给孩子控制感,你就不得不放弃一些控制欲。 2. 孩子在外面会经历许多挑战和压力。家庭应该成为孩子的避风港,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一个避风的港湾。要让他知道,无论你在外面经历着怎样的风雨,家永远是你最安全的避风港。有了足够安全感的孩子,他才能够有勇气面对更多的挑战。作为妈妈,少对孩子唠叨,多和孩子说我爱你。 3. 对于孩子做作业这件事情,父母要学会慢慢放手。同时你需要有耐心,眼光更长远一些,你不可能指望第1次放手,孩子就能够做得很完美。把问他作业做完了吗?改成你需要什么帮助吗?如果一开始做的不好可以询问他,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吗?

  4. 多巴胺是产生驱动力的关键,但是长期的慢性压力会抑制多巴胺的产生。除此之外,慢性压力还会产生许多的问题,比如会影响到大脑的正常工作,记忆推理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孩子,防止他们,产生长期的压力。

  5. 我们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同时呢,我们又希望孩子做的决定是好的,所以我们可以给予一些建议。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与设立边界这两者并不冲突。但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要经常做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决策失败所造成的后果并不严重的话,可以放手让孩子去试错,并且我们应该要意识到,我们做的决定不一定是最好的决定,在某些时候,孩子有能力做出比我们更好的决定。

  6. 当孩子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事的时候,首先你应该和他好好的商量,好好的沟通,说出你的想法和建议。但是最终做决定的人,还是他自己。 7. 作为父母,我们也需要不断的进步,不断的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当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首先你要知道这是他的困难,不是你的困难。不能让他的困难干扰到你自己的正常生活。当你在孩子面前展示出更成熟的自我的时候,你才能够成为他的榜样。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8. 电子设备是一个大的问题,其实对成年人来说,我们也被电子产品因素困扰,我们的注意力一直在背电子产品分散,时不时的要拿起手机,所以我们在考虑如何让孩子不要整理手机的同时,先要考虑如何让自己不要沉迷于手机。多一些运动,多一些面对面的沟通,这能够让你的孩子远离手机。更准确的说让你和孩子都远离手机。

  9. 如果你的孩子跟你说他想要一部手机,否则他就会与同学之间产生隔阂。那这个时候,其实第1步,你应该和孩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和同学更好的相处,是不是必须有了手机才能够更好的相处?其次他如果必须要有一个手机的话,可以考虑先买一部功能最为简单的手机。

  10. 睡觉非常非常重要,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七):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

  

1、让孩子拥有控制感,这是培养他们胜任力的唯一方法,不仅仅是能胜任怎么做抉择,更是能胜任他们要掌握的每一项技能。我们的大部分工作就是通过指出孩子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让他们重新构建思维以帮助他们更巧妙地思考。

2、成为“非焦虑临在”,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控制杆。可参考ACT的公式化解决方案,接受(accept)—选择(choose)—行动(take action),记住,平静亦会传染。

3、在困难面前引导并塑造孩子对挑战与坚持的热爱,赋予年幼的孩子更加积极的动机品质。你上什么大学并不能对你的人生成就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对幸福感影响更大的是在大学生活中更为内在的一些体验性因素。如果你既聪明又积极,那你去哪里上学其实并不重要。当你看到所谓糟糕的境遇实际上并没有摧毁或者阻塞未来发展时,就会变得更有能力去承担风险。

4、当你处于心智漫步的模式,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的模式时,更有可能激发对事物的洞见。这些元素涵盖了很多,自我意识、创意潜伏、对自我发展的规划、对事物与交互的意义认知、了解他人的视角、对自身与他人的情绪加以反馈、道德归因……

5、盯着屏幕是一个独立的风险因素。我们不想让孩子乃至我们自己做太多的事,都依托于此。对于那么在网上进行大量社交活动的人来说,那些高潮和低谷与朋友亲自拥抱或怠慢我们时我们的感受一样真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父母必须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负责任的新技术使用规范。

6、在给自己设立目标这件事上,多年轻也不嫌年轻,多老也不嫌老。备选计划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去理解问题。哪怕首选计划不能顺利达成,那也不是世界末日。备选计划允许你更具建设性地去思考,提升了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拓宽眼界,你会看到,很多人依托不同的路径,最终达成了有意义并幸福的生活。

7-动起来,多玩耍。锻炼对大脑和身体都很有益处。人们常说运动比思考更有助于产生清晰的思路,其部分原因就在于它可以刺激和加强前额皮质的控制能力。

简单摘录以上,一些在阅读中对自己有所触动的内容。

为人父母,难免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趁早明白,及时放手,不是坏事、

身边有孩子在这个夏天,纠结于是否复读看不清到底该读什么大学,我很想把书中的文字告诉他。告诉他,并非一流大学才是唯一的方向,却知道有些体悟,无法强加灌输。该撞的南墙,也是注定的功课。那些迷茫难安,那些孤注一掷,那些奋起一跃,也都是你披荆斩棘的成长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养料。

孩子,祝福你优秀,也接受你平凡。

我只期望自己,不要成为你心中那个安于现状、保守、落伍的代名词。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八):《自驱型成长》:做顾问型父母的几点思考

  01 看到这本书时,我的孩子只有三岁多,我已经开始为他做英语启蒙,我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他的兴趣和好奇心,可有时孩子还是抵触说英文,哪怕他已经学会,还是不想开口说。我突然意识到,整个过程都是我在驱动他,而他自己的内驱力并没有被唤起。 孩子就像一辆车子,我们到底是在持续的推车,还是停下来,花点时间,想想怎么给这辆车按上一个引擎,以便有一天我们不推着,它也能跑起来,甚至跑得更快。我想这是培养孩子自驱力的意义。 02 做顾问型的父母,而非警察 《自驱力成长》的第二章《“我那么爱你,才不愿跟你吵家庭作业的事”:顾问型父母》给我印象最深,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第一个需要自驱力的事情,就是家庭作业的辅导问题,这也是令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 开篇中约拿的案例想必是很多家庭的缩影:孩子厌烦父母的唠叨,甚至完全不做作业。父母被孩子的心不在焉而备受打击,越是这样,父母越焦虑,越想监督、催促、指责,但这些丝毫不起作用。 此时,最重要的不是约拿做不做作业,考试成绩是否提高,而是他是否意识到,自己要对人生负全责。“这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你自己的生活,而你自己现在的付出,决定了你自己的未来。” 自驱力永远是与责任感相生相伴的,孩子找到了意义,才会有思考和行动。“没有人可以强人所难,真正逼孩子做什么。” 这点让我触动很深。昨天我在知乎看到一位知友的故事:男生有心爱的女朋友,被母亲拆散,以死相逼,无奈娶了这个女孩,但因为没有爱,他们之间相敬如宾,没有爱情,结果走向离婚。 我以为这样的故事只存在于作家笔下,没想到还有人会这样做。家长如果只想改变“结果”,可能会用极端方法就可以做到,但人生总是属于孩子自己的,如果他们不认可,不悦纳,终究也是形式上的,甚至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影响。 03 那应该如何做呢?顾问型父母最大的责任是什么? 答案是:主动做顾问型父母。 我认为,顾问型父母和传统型父母最大的区别在于,顾问并不是行动的主体,他没有剥夺孩子为自己人生负责,对自己行为承担后果的权利。 顾问型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一定要拿到满意的结果,比如考入名牌大学,这是孩子的责任,而不是父母的,对父母来说,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考虑自己愿意做出的承诺甚至牺牲。 好的商业顾问能一针见血地抓住问题,而且心知肚明哪些问题最为紧要。他们会提建议,但是不会强迫客户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他们打心眼里知道,“做出改变”在本质上是客户自己的事情。 那为什么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续后,就乱了主体呢,想要通过操纵的方式让孩子接受他们不接受的东西呢? 04 为什么很多父母无法做到顾问式父母呢? 1、能力不行 我觉得,首先,很多父母并不能给孩子“一针见血”式的指导,他们总是以为唠唠叨叨就能解决问题,如果他们给孩子精准的建议,孩子就会更加看重父母的建议和指导,主动寻求建议。 2、初衷不对 父母的初衷错了,虽然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优秀,但优秀的结果不受父母控制,让孩子学会自我驱动,掌控自己的人生确实父母最需要做的,这才是父母的初衷。 3、方法不到位 没有掌握顾问的工作要领,总是越俎代庖,嘴上说做顾问,行动上却还是警察,其实需要的是方法。 05 怎么做顾问式父母呢? “这事听你的”,让孩子有更多控制感 书里提到了一个例子,P46马特的父母在他18岁时,给学校签署了一封公证信,说明,他是自己的法定监护人,可以随意外出,父母不能访问马特的私人信息,包括成绩。 为此,调皮的马特感觉人生瞬间自由,并在最初的几年里胡作非为,乐此不疲。他在高中毕业后,获得大学学位之前,辗转过好几所不同的高校。走过一段弯路后,他在25岁左右终于战胜了自己的焦虑,稳定下来。现在的他运作着一家公司,并利用自己在童年时学到的东西,养育着自己的孩子。 马特的父母虽然经历了一段痛苦时光,放弃对孩子的掌控,却让孩子获得了内在的掌控力,这段时间历经几年,父母做到不插手,不焦虑,很是难得。

  只有当孩子自己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能掌控,一切才会迎来新的转机。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九):「自驱型成长」读书笔记

  

1、让人产生压力的事

(1)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事。

(2)预想不到却发生的事。

(3)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时。

(4)感到几乎根本不能驾驭局势。

2、需求

(1)自我需求:我可以做决定,说话算。

(2)胜任需求:可以完成事情

(3)归属需求:感受到父母的爱

父母最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爱,完成任务可以通过社会能力去实现,比如老师教练等。

“我那么爱你,才不会和你吵作业的事情”

“我不会因为爱你,就纵容你所有事”,设立边界。

3、让孩子拥有掌控感的三句话-父母是孩子的顾问,非老板

(1)你特别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专家。

(2)你脖子上长着自己的小脑袋。

(3)你想要让生活中的一切有条不紊。

4、非焦虑临在:让家成为安全的地方

(1)更多的表达欣赏

(2)不怕将来,不焦虑

(3)管理好自己。情绪好,习惯好(希望孩子多读书,自己就多读书)

(4)接纳现实,坦然。

挑剔/怀疑/焦虑,让孩子产生叛逆,会传染甚至遗传。

5、驯服怪兽:

(1)列出目标//找到障碍//找到解决办法

(2)意识大脑信号:

和孩子讲解杏仁核和大脑皮层关系,科学理解当前行为下的原因,压力冲动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

(3)备选思维

增加思考弹性,多选择权

(4)对自己有同情心

不用过度自责,知道自己的价值。

(5)练习重构问题

多场景思考,正面消化。如不回信息而发朋友圈这种事。

(6)更多户外,更多运动

6、面对科技暴力:(如手机电脑等)

(1)管好自己,以身作则

(2)理解,一起观看内容

(3)回归自然,孩子在海边草原沙漠玩high了,根本想不起来手机游戏

(4)告知而非说教。对大脑的危害,眼睛不好了会怎么样,没有自律人生会怎样。

(5)一起指定合作计划。

(6)计划被打破,重新制定,不要上纲上线,容忍犯错,不要否定孩子。

(7)有底线,要知道手机密码账号,无黄赌毒。

7、游戏成瘾的表现:

(1)因为游戏说谎

(2)为了得到更多兴奋感,花过量的时间金钱

(3)玩游戏时间减少,会烦躁不安

(4)通过游戏逃避其他问题

(5)为了游戏,不学习

(6)偷钱买游戏

  《自驱型成长》读后感(十):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四个核心要点:

  首先,严重或慢性的压力,对发育中的大脑具有非常负面的影响,这也是全球流行的与压力相关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基础。

  其次,过低的控制感,是人类个体所能经历的最有压力感的事情之一,因此,它会进一步引发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减少孩子在学业上的学习水平和表现水平。

  再次,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励,其实都根植于控制感、胜任感或自主感。

  最后,培养出健康的控制感,还会进一步带来各种积极结果,包括更高的身心健康水平、更充盈的内部动机、更优异的学业成就和更高水平的职业成功。

  每一个曾经焦虑过的人,都有过认为事态已经失控的经历,任何一个心情沮丧的人也都感受过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的感觉。不争的事实是,无论人们来自何处、如何长大,主要缺少控制感,就会有压力。我们一再强调,好的控制感引发好的改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出对生活至关重要的选择,也要相信在面对外力影响时,我们并不无助。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并有着尽力而为的上佳表现。唯有真正的内心感召或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而与动机有关的科学研究则清楚地表明,它们都由胜任感或自主感发展而来。自主感的重要性部分要归因于一个普遍原则:你不该逼着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件事。从这个角度来看,强迫儿童接受特定的想法或以特定的方式行事的企图,很可能会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折让孩子变得极度紧张,还可能进一步破坏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人类的大脑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连接起来的:我们抵制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企图,而渴望自主感,后者对自我动机的真正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律最强调的,是自己听自己的话,自己守自己的规矩。与此同时,你只要是个靠谱的人、有正确自律观点的人、觉得自己能主宰自己生活的人,那你自己说的话和立的规矩,就查不到哪里去。(译者说的)

  我们真的没法控制自己的孩子,而且我们也不应该控制他们。为人父母,其实是要教导孩子独立思考、身体力行,这样他们才能拥有在校园里乃至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决断力。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挚爱的事物,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而非逼着孩子做那些他们不想做的事。父母施压给孩子,这种培养模式并不可取,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这种模式,转而让孩子能够培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驱动力。这样的孩子就是我们所说的自驱动型儿童。

  这里有个诀窍,那就是要赋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进而让他们自己把困难搞定。

  控制感就是应对压力的解药。所谓压力,都来自于我们未知的、嫌弃的和恐惧的事物。人类压力研究中心的索尼娅·卢比安总结了那些给生活带来压力的事,并巧妙地将其缩写为——N.U.T.S(坚果)。

  新奇(novelty):你之前从没经历过的事。

  不可预知(unpredictability):你预想不到却发生了事。

  对自我的威胁(threat to the ego):你作为一个人的安全感或能力遭到质疑。

  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你感到几乎根本不能驾驭的局势。

  自我控制感——一种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引导生活进程的信念,会带来很多健康的表现:更好的身体状况、更少地摄入毒品和酒精、寿命延长、压力更小、更积极的情绪感受、更高水平的内驱力、更强大的内控力、更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增强职业成就。就像运动和睡眠一样,自我控制感似乎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处,这大概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的某种深层需求。(深度需求)

  作为成年人,我们其实并不是迫使孩子走上我们为之定下的道路,而是要帮助他们成长,进而让他们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孩子终究还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在之后的人生中,凭借一己之力修正这条路的方向。

  在培养和维持健康的控制感方面,有四个主要的大脑系统与之相关,分别是:执行控制系统、压力反应系统、动机系统和静息状态系统。

  领航员(执行控制系统)

  执行控制系统主要受前额皮质影响,这部分脑组织与组织规划、控制冲动和判断决策等一系列认知功能相关。

  前额皮质能掌控局面的程度,对于衡量人们在生活经历中受到的压力而言,是一个关键变量。

  前额皮质还被称为“住在大脑里的金发姑娘”,因为它需要两种化学物质“恰到好处”地组合才能高效运转,这两种物质就是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他们都属于神经递质。在睡眠不足或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前额皮质里充满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会导致系统“掉线”,难以发挥作用。

  斗狮战士(压力反应系统)

  这个系统存在的意义,就是要保护你免受即将发生的伤害,它由杏仁核、下丘脑、海马体、脑垂体和肾上腺组成。

  杏仁核是一种原始的情绪处理中心,对恐惧、愤怒和焦虑尤其敏感,同时也是大脑中威胁检测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杏仁核并不能自主地思考,它直接感知事物并做出相应。在高压力的情境下,杏仁核成为心智的负责人。

  杏仁核一旦觉察到威胁,就会向下丘脑和脑垂体发出信号。紧接着,像打了一个报警的紧急电话一样,肾上腺被唤醒了,开始分泌肾上腺素。如果压力持续存在,肾上腺就会进一步分泌皮质醇,皮质醇就像是身体为了长期作战二引入的援军,它的浓度在人体内慢慢上升,以帮助身体应对压力。长期较高的皮质醇水平会弱化海马体里的细胞,并最终杀死他们,而海马体是创造与储存记忆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在急性压力下,学生会产生学习上的种种困难。

  啦啦队长(动机系统)

  动机系统是大脑中的“奖赏中枢”,负责分泌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多巴胺一旦分泌到最佳水平,就会引发“心流”体验。多巴胺更多的是关乎渴望,而非获得。

  佛陀(静息状态系统)

  在大脑中存在一个复杂而高度整合的网络,只有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会被激活,这被称为“默认模式网络”

  只要你没有在阅读、看电视或玩手机,你的默认网络就会被激活,开始展望未来与梳理过往——它就是在加工着你的生活。这是一个用于自我反思以及反思他人的系统,只要我们不关注某项具体的任务,大脑的这个区域就会非常活跃。

  大脑的发育取决于它是怎么用的。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