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经典读后感有感
《饥饿》是一本由[美] 罗克珊·盖伊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读后感(一):你永远不知道他人的身上经历了些什么
反正我的身体已经被打碎,那么就让他再破碎一些又有什么关系呢?
破碎感,其实质是一种空无、虚无之感。她也逐渐失去了自我。
再也没有什么宗教、精神、价值可以将她的身体统摄为一个整体。她对于世界的极度失望,对于自己身体的极度厌恶。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身为女性觉得最沉痛的部分。
这个时代,偏见无处不在。
你为什么会这么胖?肯定因为你贪吃,因为你懒惰,因为你做不好身材管理……你为什么这么丑,因为你心里阴暗,因为你邋遢,因为你……
不得不说,这依然是一个以瘦白美为隐形审美价值标准的时代,对于女性,总是有这么多苛刻的要求,而女性还在自觉不自觉地迎合这些偏见和不公。
身体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完整的自我,不得随意被触碰,甚至侵犯。也是一种保护。是别人认知你的第一种途径。
这也就难怪整容业和瘦身行业一直处于极度扩张的状态,有需求,自然就有服务。到底是谁设置在我们脑中,这些无形的评价标准,这些可怕的二元对立。
但如果你又黑又胖,可能就没人在乎你内在究竟如何了。多么可怕。当人活成苍白的纸面时,人的大脑还有多少意义和价值?
单一的价值评价如此可怕,我们对于陌生人只从外表进行评价,家长只对孩子从听话的角度进行评价,教师仅对学生从成绩进行评价。
这世界本该是多元的。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从外在看到的多,不要轻易给他人贴上所谓的标签。
我们以为的自由平等的美国,也并没有想象得那样自由,歧视、侮辱无处不在。
如何逃离他人/主流的眼光,接受自己,成为自己,真的很难。
《饥饿》读后感(二):失控的饥饿
饮食障碍这个词汇现在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眼前,暴食,厌食,催吐,好像好好吃饭变成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各种直播平台上的大胃王吃播点击量颇高。人们,尤其是女性,越来越难和食物做到和谐相处。吃饭是每天都会做的维持生命的事情,如果每次都因为吃而困扰,会有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吃上,而不是自己真正应该关心的事上。是什么让我们变成这个样子。无论是各种健康机构贩卖焦虑,还是随处可见的零码模特,还是异性judge的眼神都是我们心魔的导火索。错误的把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划上了等号,错误的把瘦和快乐当成了同义词。 罗克珊在遭受创伤后,吃东西可以让她感觉好一点。并且她发现肥胖可以成为她的铠甲,可以让别人没有机会伤害自己,但同时也给自己立起了高高的壁垒,拒人千里之外。她很坚强,一边忍受着来自四面八方无孔不入的恶意,一边坚强的一次次把破碎的自己拼凑起来。很庆幸她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原生家庭,让她知道身后有一张牢固的安全网,也让她没有对亲密关系丧失信心。尽管她有过多次不成功甚至可以说是不健康的感情经历。至少她还有勇气迈出自己的舒适圈,进入别人的生活。 “空间”是全书的高频词汇。罗克珊总是困扰于狭窄的座位或者成为最显眼的那个。但是既然作为在物理上客观存在的人类,体积是人的自带属性之一。不满意自己占太多空间本质上是不认同自我。她已经在她不认同的身体里生活了二十多年,那是她的保护层也是监狱。她想摆脱它,但更想和他和解。写这本书肯定是困难重重,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示给全世界,像是完完全全的破坏后重建。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她不再是那个十二岁懦弱的小姑娘。现在的她敢于为自己发声,可以更好的接纳自己。 全书读下来最深的感受是心疼。可以想象到中学生罗克珊自卑但又假装自信的样子,想象到她对网聊对象充满幻象和期待但最后却只有失望的悲哀。即便是个高学历并且成功的作家,仍然无法直面当年伤害过自己的人。人类不可靠,但吃美食产生的多巴胺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每个人的饮食障碍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胖没有关系,世界上有那么多快乐的胖子。爱吃甜食薯片和炸鸡很正常。但享受美食和暴食是两件事情,暴食不会带来愉悦,而是身体的不适和对自己的否定。通过机械的往嘴里塞东西来舒缓压力,就像吃每一口都计算卡路里的节食者一样,偏执的把一些情绪加载到食物上。 自我封闭的成长环境让罗克珊成为一个内向敏感的人,这是一个作家的优势。她的其他作品题材也和自身经历有关。写作是她的工作,也是她的治愈。希望她的饥饿可以被满满的爱填满,更祝愿她可以不再那么饥饿。她现在拥有的,已经足够美好。
《饥饿》读后感(三):我厌倦了我们所有的悲伤故事
有时候人们总是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傲慢,比如给出看似和善的建议。“你为什么不跟我们讲讲?””真的不难的“”我只是在告诉你别人不会告诉你的事“。事实上这个世界都在告诉我。我不够苗条,不够美丽,不够符合女性气质,不够健全,不够坚强。 我想起来前几天坐在床上和妈妈聊天,“你知道我爸说什么吗,他说你有什么事情不能跟这些人讲吗,你就没有自己思考过为什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吗。我难道真的没有想过吗,这是我自己的生活,我难道真的不想知道为什么这个社会把我判定成一个不正常的人吗,我每天都在想,我没有哪一个时候不因为自己的不健康而羞耻......这种话怎么说得出口。”然后我低头开始深深抽泣。 我同样厌恶所有的锻炼和运动,它们在我眼中没有任何意义,我学习医学知识,我了解运动会给这幅躯体带来的好处,有时候我自己也能从一些隐晦的疼痛或虚弱中感受到它的反抗和消亡,但我厌恶那些功利的动作和重复。我同样只喜欢游泳,在水中我会变得缓慢又轻盈,而且,他们常说游泳可以塑造很漂亮的身材。 我一点也不胖,从小到大的BMI都是偏瘦,但我永远都在为自己的身体感到焦虑,当我意识到一个部位对整体美感的影响时我看到那个部位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我会想噢她的小腿很细,喔她的也很细,就算她的上身有点胖但她的腿还是很细。我不会按照胖来排序,但我会按照腿的粗细来排序。就好像你从很远的地方看到一个影子,你会觉得可能是一只兔子,最后你逐渐走进发现其实是几片树叶,但不管你后退到多远,它们再也不可能是兔子了。到最后我已经看不见一个个人,我只能看见一个个部位,一个个残片。 《午夜之子》中有一个故事,是一位医师在给一位富家女诊疗时只允许从一个破洞的床单去接触她的一部分,最后他一片片地爱上了她。我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我不要一片一片地被被爱上,我不要被肢解,我不要被吹毛求疵,我应该反抗。但当时我没有意识到,如果没有任何一个部位符合要求,整个身体都膨胀起来,作为一位和我同样的女性,她应该怎么活下去。 我读到她被椅子摩擦出的淤青,我读到她带上的弹性安全带,我读到她在浴缸呕吐,我读到她试图逃离所有的一切。身体的排泄物是最令人羞耻的东西,我很难想象有人需要和自己的排泄物共同生活着。我想起我自己的焦虑和抑郁,想起我因为性侵而产生的痛苦,想起校园霸凌和网络暴力和所有那些暴力,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变得更痛苦,也没有变得更有力量,毕竟作为女性我们出生就需要学习如何在一个背叛了我们的世界里活下来,但我变得更有安全感。 我们都是受害者,我们拥有着许多不能对家人启齿的悲伤故事,我们活下来了但是仅仅活着是不够的,所有人常常会忘了这点。但这本书不是为了获得眼泪,而是为了施加压力,为什么这个世界上会产生如此多的悲伤故事,为什么其他人会忘记,为什么已经拥有这些悲伤的人仍然需要在痛苦里活下去。作者把这一切都写了出来,但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因此这种压力会留在阅读的每一个人心里,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就是原因。 我们是受害者,我们需要竭尽全力去治愈自己,但只要这个世界上还会出现更多受害者,我们就不会痊愈。这是作者通过讲述给予所有读者的压力,而且它不会随着书页的合上而消去。
《饥饿》读后感(四):男权社会中的凝望
这是一本于我而言很沉重的书,沉重到我没办法哭出来。也或许是和近几日情绪状态有关,总而言之,我觉得我可能需要写下来一些东西,作为一种和作者的共情,或者是表达一种我自以为是的理解吧。
昨天晚上还看完了电影《丹麦女孩》,里面有个情节让我印象很深刻,维纳变装为女性之后,在宴会上被许多男性凝视,而他妻子告诉他,这是正常的,女性早已习惯了,你也会习惯的。
对于女性的凝视自古有之,你是那个仿佛是什么选美比赛上的评审台下的选手,你需要搔首弄姿展现出妩媚的性感的吸引力,来迎合男性评委的目光。对于一个胖子似乎更是如此,你的身体不归属于自己,它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谁都有权力来对它指指点点,对它毫无尊重。
你迎合,你被凝视着;你反抗,这样的凝视也丝毫不会消失。拉康的“人的欲望是他者的欲望”在此借用再合适不过。整个社会的究极他者的凝视,是远高于社会个体的某个神秘力量,是无形中规训了你的文化,规范,舆论,指指点点,并将这些东西植入到你的内心,将你异化成非我的某个其他人。
没有任何一个我见过的姑娘不在节食。作者这么说。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我周围的姑娘无论胖瘦,包括我自己,身材是一项占比很重的探讨话题。当你照镜子,你看到身体某部分不够流畅的曲线,你会觉得羞耻,这种羞耻感存在于任何会遇到男性的社交场合,无论是街上的陌生男性,还是床上和你会有肌肤之亲的男性。
作者说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她仍然被他人的目光困扰着,深陷于幼时被异性侵犯的泥沼。我也是个女权主义者,但是我仍然对男性有着极大的偏见,这群人是会伤害我的,所以我晚上9点之后不可以出门,所以我不能独自一人去酒吧喝酒,所以我出门上街不能穿太短的裙子,所以我不可以和男性有过于亲近的交往。我没办法摆脱自己对于男性的偏见,我过于想保护自己,但与此同时,我也像作者一样,有种想要被男性爱着保护着的渴望。这两种情绪都是如此真实,也如此两极,以至于我时常摇摆不定,无法对自己的想法有一个稳定的具有一致性的认知。我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你这样并不算是一个完全的女权主义者。
或许是这样没错,就像是一条小舟的两端,一端若是站了一个人,另一端必然要站上另外一个人,才得以平衡,若是大家都位于中点,也就没有两极化的平衡这种说法。这两种想法其实都是基于一种认知:在这样的男权社会里,男性是比女性更为有力量的,所以既想保护自己,又想寻求被保护的可能。如果说,两种想法的这个支点都倒塌了,我认为自己可以比男性更有力量,我就不会害怕被伤害了,也会寻求自我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但我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仍然需要坚信自己女权主义者的身份。即便现在生活是团乱麻,我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但是它并不该像是粉籍一样,靠纯度来评估身份。
它是一个愿景,是所有女性希望获得,不被他人评价和凝视的权利,也是勇于向这种凝视挥拳的权力。
《饥饿》读后感(五):内心的饥饿如何解决
这应该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新的一本书(2020年12月引进出版的新书),这本书是作者罗克珊盖伊博士写的关于自己身体变化的一本散文性的内心剖析。这本书描述了作者的成长过程、自己相比于常人更加肥胖高大的身体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便,以及由此产生的思考。罗克珊是一名身材高大(据说有1米9)、体型肥硕的海地裔黑人女性,她曾经被耶鲁录取,但是没有在耶鲁完成学业,转学到其他学校,最终取了博士学位,获得了教职,同时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也成为了一名女性主义者。
罗克珊女士出身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有爱她的父母和兄弟,高中就读于美国知名的私立高中,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在贫民窟长大,时刻受到暴力和毒品威胁的黑人女性。她在12岁之前,都是大家心里标准的天主教好女孩、好学生,听话乖巧、温顺苗条。但是,是什么改变了她的内心活,让她开始暴饮暴食来弥补内心的空虚和裂痕呢?她在12岁的时候,被她心中的完美男生和他的朋友性侵了,这对她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她的身体被撕裂了,人生被分为两段。
“他们还不是成年男人,但已经知道了成年男人伤害别人的方式。我记得他们的气味,他们方正的脸,他们身体的重量,他们咸腥的汗味,他们四肢令人惊愕的力量。我记得他们很开心,他们哈哈大笑。我记得他们对我除了鄙视,什么也没有。”在当时,她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她开始暴饮暴食,以求让自己看起来庞大,这样就能从男性视角里消失,就能变得安全。当她成为一个肥胖的人以后,她又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社会的压力,她找不到合适的凳子,她庞大的身躯被认为挤占了公共空间。性侵事件对她的影响一直在持续,她在耶鲁学习期间,内心空洞,不知所措,觉得生活了无生趣,她消失了,离开了耶鲁,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游荡,跑到美国其他州,跟网友们一起生活,打零工维持生计。直到她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开始重新读书、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整本书都是作者的自述散文,以作者身体的变化,串联起作者自小到现在的生活、心理变化,文章结构松散,文字凌乱,但非常真实,将作者的内心赤裸裸的展现在读者面前。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想,是什么导致了作者经历了这些,她为什么在遭受性侵后不寻求外界的帮助,她为什么要跟她的完美男孩保持交往(要知道,这个完美男孩没有在学校承认过作者是她的女朋友),她为什么要放弃在耶鲁的学习机会和随之而来的前途。我们在教育我们的孩子的时候,都会说,你要这样做,你要那样做,你要像谁谁一样,你要达到一个好孩子的标准,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告诉孩子们,你在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你自己也可以,你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去发现你是谁,你真正喜欢什么,并为之努力;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告诉那些女孩子们,爱自己比有人爱你更重要。爱情很美好也很珍贵,如果爱情降临到你身上,这是一件好事,如果爱情没有发生,也不用沮丧,你还有你自己来爱你。请大家记得,好好关照自己的身体,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就意味着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还好她是幸运的,她在经历了几年的迷茫期后,还能再次寻找到人生的方向,她还有爱的父母和兄弟,在她的身后给她织了一张安全网,帮助她重新站起来,回到生活的轨道。
《饥饿》读后感(六):和自己的身体和解,就是和自己的人生和解
作者的成长经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是12岁被自己心爱的男孩和他们的朋友性侵的经历。在性侵之前,作者说道,其实这个白人男孩的举止中已经有一些让自己觉得不舒服不被尊重的端倪,但因为自己渴望被爱,渴望被接受,所以一再配合。
忘记在哪看过,有些人之所以非常没有边界感和教养,是因为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在试探一个人的底线在哪——也就是说,如果你一次次容忍对方让你觉得不舒服的行为,对方会继续不停试探——这也是很多霸凌者和被霸凌者扭曲的相处模式
如果我不表达,我的界限还存在吗?答案很肯定:不存在
所以,对自己觉得不舒服的行为一定要及时说“不”——不管是用言语,还是神情,抑或是肢体——对方读不读得懂、愿不愿意接受你的建议是一回事儿,这纯属对方的教养问题——而表不表达的选择权却在自己
后来作者通过自我惩罚以及潜意识里想让自己失去女性特征获得安全等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成为一个超级肥胖者。在成为超级肥胖者这个过程中,后来也许是“恶性循环”、“从食物中获得慰藉”,但最开始,她确实是因为被性侵才产生了这样的念头
人,为什么那么习惯于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大部分人从小接受的朴素真理是:做个好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在人与人交手的黑色丛林中,真正作恶的人往往心安理得,而被伤害者却习惯于从自身找原因,用各种显性的、隐形的方式惩罚自己
而更令人心碎的是周围人的助威:他|她确实是做得不对,他|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
拜托,只要说前一句“他确实做得不对”就可以了好吗,做得不对就是做得不对,凭什么要被害者懂事来容忍作恶者的巨婴幼稚?
说这种话的人,同样也是加害者
所以,不要成为作恶的人,更不要劝解受害者原谅,以此包庇作恶的人
作者在40岁之际,在成为超级肥胖者多年之后,一次晕倒直接导致脚踝骨骼刺破皮肤。这一次的经历教会了作者
照顾自己就是治愈自己的一部分从小到大的课堂教育教了我们那么多知识,却没有一门课认认真真教我们如何正确地爱别人,更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更好地爱自己
可是明明“自己”才是会陪伴自己最长的一个人啊!
陪伴【我】时间最长的是【我自己】,而惩罚【我】最多的也是【我自己】;
最了解【我】的人是【我自己】,而对【我】最陌生的也是【我自己】;
【我】喜欢一个人会忍不住想要对他|她好,想要让对方按时吃饭、按时锻炼,期望对方每天开心;
可是在和【我】最应该去爱的【我自己】相处的时候,这些照顾期待却通通不见了,只剩无尽的严苛要求,无尽的向内发刃
只要活着,就要和【自己】这个人相处;成为朋友还是成为敌人,真是一个永不固定的动态过程
《饥饿》读后感(七):不幸的她,长胖只是在治愈童年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阿德勒
当肥胖与童年的不幸经历挂钩,这已不再是单纯的肥胖问题,而是一个人来自心底对外界最顽强的抵抗,她用厚重的脂肪寻找安全感,用各式各样的食物来填充内在缺乏的安全感。
这是《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给我最真实的感受。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严格说来,这是一部无法定义类型的书,将它看作是作者罗克珊·盖伊一段人生经历更为妥当。本书从盖伊谈论肥胖开始,讲述了在她十二岁时,经历一段人生最黑暗的时刻,遭遇一群男孩的性侵,其中一人还是她所谓的男友。那一天之后,她的生活彻底发生了变化,她内心对男孩有了深深的恐惧,无法言说的秘密,让她一度处于不安与恐惧之中。自那之后,她开始用食物填充自己,一来是为了让自己长胖,不再引起异性关注;二来食物似乎能够填充内在的空虚与无助。就这样,盖伊走上了长胖的道路,一去不返。
科学表明,甜食可以治愈悲伤,然而,当食物堆积成为脂肪厚,不幸也随之降临。过度肥胖本来对健康就是极大的威胁,以至于在遭到滑倒,脚踝脱臼这样的事情,她也只能打电话找医院求助。但这并非最让她痛苦的事,比起身体的异常,12岁之后的时光中,几乎每一天对她都是煎熬,内心的煎熬。那件事渐渐远去,可在她的内心却始终未曾离开。曾经她以为被侵害是她自身的问题,一直死守着秘密。即使后来盖伊意识到这不是她的错,事情造成的伤害依然存在。
盖伊以自己的方式治愈童年惨痛的经历,最直接的方式是吃东西,可是这并未解决问题。身体的创伤,身体的肥胖,内心的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造成了她内在心理的不正常。虽然书中盖伊后来经常和女孩子约会,甚至称自己为“同性恋”,可我却不这样认为,这不过是她心理不健康的外在表现而已。
那么盖伊为何这样做?我认为她不是真的喜欢女孩,而是她害怕与异性接触,害怕曾经的经历仍然时时浮现,于是,她不惜将自己变成所谓的“同性恋”。这一切的行为,解释起来,那就是她只是需要被爱,需要温暖,需要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在她内心深处,一直以为女孩不会对她造成伤害,抑或是,她只是希望在恋爱的过程中享受被爱的感觉,仅此而已。
这亦是她用自己的方式治愈童年的另外一种表现。当然除此之外,大量的阅读和写作也让她找到了治愈自己的渠道,尤其是在父母知道她童年的经历后,对她的理解,让她似乎一下子自由了,至少她可以真正的做自己了。
这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她已经走在逐渐自愈的道路上。只不过,距离摆脱当年经历对她造成的影响,或许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里,只希望盖伊能够越来越坚强,变成更好的自己。
这是一次与自我的和解过程,写作本来就是一种诉说,能够将心底最隐秘的伤害公之于众,这是何其不易。我想,决定写此书前,盖伊就已经在与自己和解了。
《饥饿》一书取名也颇有意义,一则,它为本书的内容提供了悬念,饥饿与肥胖似乎好像并无关联,但却又有着不可言说的奇妙关系;二则,盖伊的饥饿并非身体的饥饿,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缺少关怀,缺少被爱等等。
但我认为《饥饿》一书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从侧面告诉读者:如果遭遇不幸,一定要说出来,尽早解决问题,而不是将它当成永远的秘密,以至于被这个秘密困扰一生,永远的处于自我伤害之中。这又让我想到林奕含,如果当年的事情她选择说出来,也许就不会造成悲剧的发生。
但愿人间再无如此悲剧发生。
《饥饿》读后感(八):听见她说:走出嘉年华的痛苦挣扎
刚过去的2020年,许多人说属于女性的关键词是“被看见”。“姐妹战疫”,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医护者的力量和需求;papi酱引发的冠姓权之争,让我们思考姓氏和女性主义;散装卫生巾事件,让我们了解贫困地区女性生理期的困境;杨笠的脱口秀,让我们听到了女性在父权夫权包围中的表达。可被看到更多的,依然是伤害和批判。因身材和肤色上了热搜的新晋CK模特贾里·琼斯,因切胃手术引发热议的杨天真,还有许许多多遭受家庭暴力、被性侵、伤害的女性。本书作者罗克珊·盖伊,用自身的经历,讲述了她从小到大遭受的伤害,让我们真实地听到那些痛苦与挣扎。
“我应该告诉你们的是,我的人生被分成了两半……在我变胖之前,在我变胖之后;在我被强暴之前,在我被强暴之后。”12岁,本来生活幸福的罗克珊,遭受了一场从此改变她人生的痛,她被深爱的男友及其朋友在树林小木屋强暴,生在天主教家庭的她不敢向父母倾诉,还要遭受施暴者传谣言的二次伤害。她只能独自背负着痛苦和羞辱,伪装成大家期待的“好女孩”的样子。却只能用食物来填充自己受了伤害的灵魂,试图吃胖自己,让脂肪和体重成为保护自己的铠甲。真实的情况却是,后来的人生她遭受着被性侵的破碎和社会对肥胖歧视的双重伤害。
与许多同主题的非虚构的作品相比,这本书更加犀利,剥开一层层“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对受害者的同情”等情绪,它第一人称的叙述更像是一本成长日记,让我们直面受害者罗克珊的内心世界,用她的眼睛看世界,听她去诉说12岁之后日日月月。
被伤害后她为什么沉默?
曾看到一个2018年的数据,每年世界各地发生许多的强暴案件,可是报案率却只有7%左右。受害的女孩甚至都不会对父母倾诉,就像罗克珊一样,独自拥抱着破碎的自己,用本该光辉灿烂的一生为难以愈合的伤害买单。总有人高高在上地询问,为什么她们不说出来?是啊,为什么呢?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有,林奕含写了这样的片段:
受到伤害的思琪,试探性地对妈妈说起“学校有个同学和老师在一起”,妈妈下意识回的一句是“小小年纪就这么骚”。这一句话,让房思琪从此决定对所受的伤害沉默。
社会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人们一边从罪犯身上找优点,一边要求完美受害者,不断询问着她们穿着什么,她们说了什么,她们是不是爱玩爱笑,拼命地要证明是受害者的原因导致了被伤害,甚至是受害者的父母也一样。
电影《嘉年华》中,妈妈得知女儿小文被性侵,愤怒又激动地剪掉小文的头发、撕碎了她的裙子。长发与裙子,身为女孩,这是小文被伤害的原因吗?不是!
比利时举办过一个主题为“What Were You Wearing”的展览,展出的是18位女性遭受侵害时的衣着,牛仔裤和T恤衫、红色大毛衣、条纹裙、卡通童装……事实就是,女孩们穿着日常的衣服,过着和所有人一样的生活,没有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和特殊的人,她们和你和我和每个人都一样。
但社会和家庭的批判,会让这些女孩子们产生自我怀疑。如作者一般,想着是不是我长胖了,是不是我变得不引入注目,就能够免除伤害。她的伤口被这些言语和评判再次撕开,饥饿的不是胃,而是受到伤害的灵魂。吞咽的每一口食物,都是在咽下自己说不出口的秘密,试图用它们来填补伤口获得安全感,却终究只是徒劳。
“体型越大,世界越小”
传播焦虑的文章中总是说“无法掌握你的身材就无法掌握人生”、“身材自律方可出众”;关于明星身材的宣传“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一次又一次登上热搜,我们的文化已经习惯将肥胖与贪婪、不自律等负面特质相挂钩。如作者书中所讲,连奥普拉这样公认成功的女性,都在传递着“自我价值和幸福”与“瘦”相关的信息。
娱乐至死的年代,身材既然被社会关注,就注定会被娱乐化,《超级减肥王》等节目用尽手段来管教“不符合社会规矩”的身体。而由于社会缺乏对肥胖人士的尊重和体贴,各种公共设施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羞辱和痛苦。作者书中写了她体验到的飞机座椅、餐厅板凳、没有辅助的台阶等等令人难过的体验。
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一直都在俯视“不合规矩”的人群,他们是互联网掉队的老年人、无法独立生活的残疾人、年龄超过30还没有结婚的女性、父母有犯罪记录的孩子、身材长相不符合白瘦幼的女孩……互联网时代看似包容各种思想、各种态度,实际却是试图通过宣传和言语压力,将他们都改造成“符合规矩的主流人群”。
作者讲了一个她和妈妈去逛街的故事,看到胖胖的女孩子因为不好买衣服而被其母亲公共场合大加批判。小时候比其他孩子胖一些会被夸奖可爱,可到了初中高中,这种胖就变成了每次做错一些什么事情时,被言语批判的利器,“肥猪二胖”、“腿粗得像萝卜”等等话语,社会仿佛并不能明白这样地侮辱带给别人的难过。减肥和改变每一次失败,都让作者在心里批判自己 “你要怎样才能找到改变的力量”,痛苦和挣扎透字而出,流着这些年她藏在心里的泪。
把思考留给读者
书籍的封面是一道撕开的痕迹,它是被性侵撕裂的灵魂、被肥胖撕裂的身体、被伤害和迷茫撕裂的人生,更是被歧视撕裂的社会。
作者在文中只是缓缓地叙述,叙述遭受的暴力,叙述家庭和社会的反应,叙述心灵的挣扎,叙述文学和爱情,没有很多评判,而是将思考留给了读者,让我们来听见她们的声音,听见自己的声音。
明明是很残酷的故事,书名却取得平淡,“饥饿”二字写在撕开的伤口中,填不满,也不能弥合。《嘉年华》的导演文晏曾解释自己的电影名字:
“这个社会浮躁又喧嚣,就像是嘉年华。但是在浮躁与喧嚣的背后,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她拍的是嘉年华背后的故事,作者罗克珊在文字中走出了嘉年华。这残酷的故事就是她的人生,是她鼓足勇气终于说出口后得到的自由。
《饥饿》读后感(九):当女性遭遇侵犯,她们该如何反抗?
我的人生被分成了两半,以前和以后,变胖以前和变胖之后,被强暴以前,被强暴之后。“我选择通过吃吃来改变我自己的身体,我暴饮暴食,因为在我看来,如果我的身体让人反感,那我就能让男性远离我。如果你一个人觉得活在自己的身体里舒服,那得是一种多么奢侈的体验啊!”
《饥饿》是一部女性身体回忆录,作者罗克珊出生于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作品登上《纽约小说》畅销榜。她却长期饱受身体与精神的痛苦,28岁时身高1.9米的罗克珊体重达到了522斤。罗克珊少女时还是个活泼瘦俏的姑娘,当她被男友带到树林,遭到他朋友的轮流侵犯后一切都变了。罗克珊过去眼睛里的美好世界被撕裂出一个口子,她麻木痛苦地活着,保守秘密的折磨并开始暴饮暴食,用肥胖的身体来对抗这个世界,《饥饿》这本书记录了她的一系列变化,从少女到名牌大学毕业到成为名人,罗克珊盖伊是如何与自我斗争,遭受了怎样的精神折磨。
美国女性更勇敢吗?
全书314页,作者坦率真诚勇敢地讲述了自己的遭遇,公开自己最隐私的焦虑。电影里的美国少女给人的印象是性格爽朗的甜妞,她们比亚洲人更善于展示自己;美国比中国更开放吗?美国女性对于性的态度更为随意吗?美国女性有更多的自由与尊重吗?阅读这本书时意外窥探到了,性侵犯无处不在,美国也并没有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公平与尊重,女性面对侵犯的痛苦反应是如此一致,只是作者勇敢地站出来了反抗。
对罗克珊盖伊施暴的男友,住在高档小区长大后也成为大公司主管,这是“别人家的孩子”;但两人十几岁时罗克珊就发现,男友喜欢翻阅《花花公子》,男友的弟弟说他实际是个“虚伪的人”,小树林事件后她发现男友只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女性玩物。遭遇侵犯之后,女性该如何做?向父母求助?向心理机构咨询?尤其是多人作案,对一个小姑娘是多么致命的打击。罗克珊所处的世界并没有更加光明:校园里开始流传关于她“荡妇”的谣言,她开始努力吃东西,只是为了逃离下一次侵犯,她厌恶男性审视女性的眼光,男人以瘦为美她就越吃越胖!她没有告诉父母真相,就这样隐忍压抑着继续做一个好孩子;她一路升入耶鲁大学,不断创作“性暴力”主题的戏剧,这让前来观看的父母大惑不解。
多少年后她的书籍出版,父母从满是赞誉的报纸上得知真相,父亲问她: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罗克珊盖伊回答:”爸爸,我当时很害怕。我以为我会惹祸上身。”
不论是什么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性暴力;不论什么地区的女性,面对这一侵犯都是弱小的恐惧的,作为被害者很多人就已经崩溃了。罗克珊盖伊做到了,她不断写作走出阴影,坦诚自己的经历给予同样的受害者勇气,为女权主义者发声,如果让更多的姑娘知道不是自己一个人在面临困难,性暴力的错误并不是因为自己,那么就有更多的女性会勇敢起来。
女性该如何反抗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她这样坚强,《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创作者林奕含遭语文老师诱奸,心智成熟之后姑娘才知道遭遇了什么,她多少年来沉浸在痛苦里,曾试探性问母亲:校园里有女学生和老师相恋的流言。母亲的第一反应却是,这个女生的家教有问题,肯定是女生的问题。当她写书讲述这段经历,语文老师的妻子居然骂她勾引自己的丈夫。多么荒谬的世界?林奕含虽然成婚,却依旧难逃少年时的阴影,选择了自杀。她痛苦到不行,想把与施暴者的关系美化成爱情,但她后来意识到自己无法欺骗自己,这分明就是犯罪!在儒家文化盛行的地区,女性的压力更为大,很容易就被套上各种各样的枷锁。很多人忘记了,在是女儿妻子母亲之前,她们首先是人,合理拥有一切和男性平等的权力。
明明错的是施暴者,为什么被害者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被指责被讨论身陷舆论。日本女性伊藤诗织展示了她强悍的一面,她身体力行,告诉社会让所谓的羞耻感滚蛋,错的明明是施暴者。伊藤诗织毕业时寻求美国的工作机会,在于领导者山口敬之讨论这件事时遭受强暴。她去报案时没想到警察却说:这种事太常见了!作为记者的敏锐让伊藤诗织感到了愤怒,警察问询时的经历让她认为自己遭受了二次侵犯。施暴者山口敬之在新闻界是风云人物,曾给首相安倍晋三撰写自传。这让案件的调查陷入压力,逮捕令迟迟得不到实施,证人的证词翻来覆去。伊藤诗织召开私人发布会,就算遭污蔑负面新闻缠身也没有放弃,她找来BBC记者拍摄纪录片《日本之耻》公布自己的遭遇。四年的战斗换来胜利,法院判她胜诉,日本的法律也因此改写,过去日本强奸罪最低刑罚是三年,低于盗窃如今改为五年。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写道“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对于任何地区的女性都是这样的,报告显示,侵犯80%发生在熟人之间而不是陌生人,教育鲜少提及女性应对熟人更加警惕——美国女生罗克珊盖伊的事件发生披着“爱情”的外衣,林奕含的事件在外人看来是隐晦的桃色“师生恋”,伊藤诗织揭开伤口时被泼脏水:只是想要用身体换取工作机会。社会上有着奇奇怪怪的揣度,比施暴者更凶狠将恶意扎向女性,但女性并不因此而屈服,即使再为艰难,也应该说不!借助法律借助媒体,说出自己的痛苦,抛却耻感才能让真正做错事的人接受惩罚,也是拯救多少潜在受害者。
《饥饿》读后感(十):一个瘦弱的女孩把自己吃成500斤,中间发生的事令人难过
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有点压抑,也有点悲伤,是说一个身材瘦弱的小女生怎么长成261公斤的大胖子的故事。
在她成长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她开始暴饮暴食呢?她又为什么会屡次减肥成功,又屡次让体重迅速涨上去?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要说一个女生“漂亮”,首先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瘦。即使是以胖为美的唐代,也不会认为一个100公斤的女生是美的,更何况是故事中这个巅峰体重达到261公斤的女孩。
无论是我们自己对“美”的概念,还是电视、网络等各种公众,传输出的一个理念都是“瘦一点更好看。
那么,那些胖女孩呢?她们是怎么想的?尤其是我即将要讲的故事中这个261公斤的女孩。
说这是一个故事其实不妥当,毕竟故事总会有虚构的成分,因为这其实是一个自传,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本自传的作者叫做罗克珊·盖伊,自传的书名叫做《饥饿》,下面这个就是那个曾经体重达到261公斤的女生,当然,她现在已经不再是女生,而是一名成熟的女性。
罗克珊·盖伊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是一个黑人女孩,现在成了一名作家,著作的多本小说都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也有的小说入围了代顿和平奖。这本自传《饥饿》更是被美国多家知名杂志社评为年度好书。
《饥饿》是一部关于身体的回忆录,作者讲述了自己是怎么从一个瘦小的黑人女孩,长成一个一米九,261公斤的胖黑人女性的故事。以及在她变胖后的多年时间里的心路历程。
书的封面上写着“身体上的饥饿,从来都和精神上的饥饿相关”,对于罗克珊来说确实是这样。
她出生在一个海地裔家庭,家人都苗条、时尚且充满魅力。但和大多数黑人家庭不一样,他们家条件颇好,所以从小她就在白人学校上学。
她有一个爱她的爸爸妈妈,她家经济条件很好,她上着好学校。可尽管如此,她在学校却非常自卑且没有安全感。
于是在12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影响她一辈子的事。她在书中是这样说的:
·那天之后,我被挖空了
·12岁,我的人生被分成了两半,边界被劈得参差不齐
·我的身体是破碎的,一部分已经死去,一部分沉默不语
12岁那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她在学校和一个白人男孩相恋了,男孩很帅,她很自卑。男孩总是要求她做不想做的事,包括发生关系。
有一天放学后,男孩把她约到树林里的小木屋,小木屋里还有几个男孩的朋友。在那个狭窄的空间里,年幼的罗克珊被众多男孩lun奸了。无论怎么反抗都无果,导致多年后,即使已经记不清其他男孩的模样,但罗克珊依然能够回想起当时的气味,恶心想吐。
这件事后来被那帮男孩子颠倒是非在学校传开,罗克珊成了同学眼中的“dang妇”。
后来,由于爸爸的工作更换,全家人搬离了那座城市,罗克珊去到了新学校,终于不用再面对那些对她有着无尽嘲笑的同学。
可是事情并没有好转,罗克珊心理出问题了,再加上不管去到哪所学校,她作为一个黑人都显得格格不入,并且一直在受歧视。
在她被理想的大学录取时,旁边有一个被落选的年轻的白人男孩,男孩看着罗克珊,毫不掩饰目光中的厌恶,他在冷笑,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苦涩的事实:一个黑人女孩,取得了一些他无法取得的成就。
罗克珊是什么时候开始暴饮暴食的呢?是在她转校,进入寄宿制学校之后,准确地说是在她被那帮男孩伤害后。她认为,只要一直吃啊吃,只要体形变得足够大,身体就会很安全。
“我把我心中那个曾经的小女孩埋葬了,但她还在,在某个地方。她还是那么美小,惊恐而羞愧。食物为我筑起逃避异性目光的堡垒,却令我曝于公众灼灼的视线中。”
看到这里你们可能会疑惑,她的父母呢?不知道这些事吗?不阻止她体形变胖吗?
父母那么爱她,当然会阻止。不过,她却一直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发生过的那件可怕的事。但父母从来没有放弃过她,一直关心她的身体,带她参加减肥活动,监督她减肥。期间她确实减肥成功了,但当她看着镜子里瘦下来的自己,却觉得好害怕,那样的自己令她非常没有安全感,她会想到12岁那年发生的事。
罗克珊·盖伊她的父母最令我感动的是,不管罗克珊做出多么离经叛道的事,他们都不会责备她,永远都会无条件接纳她,为她收拾烂摊子(还房租、还信用卡等)。
比如,大学辍学、宣布出柜、欠一大堆账单、纹身等等,只要她愿意,她随时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可是她不愿意,她害怕看到身体里那个乖乖的、瘦小的自己,所以她用了这么多种不安分的方式,好让自己得到安全感。
其实罗克珊最后发生改变,真正接纳自己也是因为家人的关爱。
有一次,独居的罗克珊摔倒了,脚踝骨折,身体严重肥胖的她在医院接受治疗。骨折对于普通人就是一个小手术,但对于她来说,却十分严重,因为她身体太差,常年的肥胖导致她有各种疾病。
在那次住院中,她第一次害怕死亡。不过也是那一次住院,让她重新获得了新生。她和父母和解了,后来新书的出版,也让父母知道了曾经那个12岁的小女孩独自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和痛苦。
儿时的罗克珊和妈妈家人知道了自己的秘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罗克珊自由了。并且家人也更理解了她为什么会暴饮暴食,为什么会从一个成绩优异的乖乖女变成一个荒诞了将近10年的离经叛道之人。
父亲说,当年他可以为罗克珊讨回公道的,罗克珊不应该得到不公平对待。言语中充满了怜惜和悔恨。母亲也用温柔的方式开导了罗克珊,罗克珊终于可以和家人和平相处了。
在过去这么多年里,罗克珊都像刺猬一样保护着自己,她不和父母亲近、她离家出走、她退学、出柜、纹身。当然,她现在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家,她之所以把这段痛苦、隐秘、黑暗、难以启齿的经历写出来,就是因为想要告诉无数和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女孩:
我们要学着允许自己被看见、被理解,我们也要懂得如何对待自己,以及得体地对待彼此。
罗克珊·盖伊在大学演讲很多的孩子在遇到心理上的困难时,都害怕告诉父母,即使他们的父母通情达理。很庆幸罗克珊有一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父母,如果不是父母一直的坚持和鼓励,那么,即使罗克珊摔断了腿、即使她病得岌岌可危,也只会更没有求生的欲望吧。
所以故事的最后我想说,孩子们,不要怕,父母永远会是你们的港湾。无论你们遇到了多么糟心、多么苦难的事,父母永远会陪在你们身边。所以你们千万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