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秦俑两千年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精选

2021-02-08 02:46: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精选

  《秦俑两千年》是一本由【英】爱德华·伯曼 Edward Burman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一):秦俑的前世今生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历史痕迹,在现在看来都是非常让人震撼的。清朝这一个时代,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不能复制的历史足迹。秦始皇的兵马俑,以及秦始皇的陵墓,是一直充满着谜团,却有吸引人的。

  对于埋葬在秦岭的秦始皇来说,他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似乎都表现在了他的陵墓之中。兵马俑作为陵墓的外围,有着我们难以感受着庞大与壮观。即使仅仅是陵墓的最外区部分,已经让我们感到震撼。 《秦俑二千年》这本书不是单单讲述兵马俑的,还是从整个秦朝的历史开始,让读者从了解秦朝的历史,从而讲述秦始皇的球迷团,以及最近的新的发现。而书中介绍一些秦始皇的故事,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有些故事也是基于历史的基础上杜撰的。到底真实性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本书对于秦始皇的这一段历史,讲述的是非常客观的。 令人惊讶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英国人。他从03年开始定居在我国,也是西安的国际顾问。他对于秦始皇陵墓的了解,在其他的作品或者文献之上,还是有一定的实践基础的。当然和普通的影视作品或者书籍相比,这本书的内容更为客观和专业。但当读者读者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过于的晦涩难懂。书中还引用了多处古代原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任何的违和感,并不觉得这本书是因为外国人所撰写。 对于秦始皇陵墓的秘密,我一直是充满好奇,在多年之前我也去过一次西安,参观过一次兵马俑博物馆,当我真正的看到1号坑的庞大壮观之后,我的好奇心反而是愈加强烈。据说兵马俑的每一个人物表情发型均不相同,就像书中所说,或许这些兵马俑的人物是根据真正的人物所创造的。这又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聪慧以及巧手的创作。 对于古代人的智慧,我一直是不容置疑的,不论是兵马俑还是长城,这些在现在都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对于秦始皇陵墓的名言也是一个谜,至今还未挖掘开发,但却有许许多的学者去研究和破解。在这本书的最后《展望》,作者也提到了现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打开陵墓,进入到陵墓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所突破。 最后我也期待秦始皇尘封至今的秘密,终有一天会得到解答!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二):秦国的成长

  《秦俑两千年》,以对兵马俑的研究为视角,揭开秦国从一个小国,成长为一个大国,统一中原,却只有短暂的“春天”,迅速衰亡。

  作者爱德华•伯曼,英国著名作家,出生于英国剑桥,2003年开始定居中国,曾著有《宗教裁判所》、《长安向西,罗马向东》、《像绅士一样生活》等。本书通过考古出土的兵马俑,探索他们背后的故事,以及秦国的成长、灭亡,以及研究新的动向。从写作风格上,个人觉得是论文的模式,条理清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对未来的探知,兵马俑只有笔者的一个契机,将秦国的历史,以及与西方的一些理念联系起来。

  《秦俑两千年》主要体现两个主题,一是秦国的成长,二是兵马俑背后的故事、意义。 秦国从一个小国,逐渐成长为中原的霸主,它经过早期的多次重大的迁都变革。公元前822年,非子的玄孙秦庄公曾在甘肃西南部犬丘建立了都城,现在被称为礼县,靠近陕西边境,2004年-2008年考古学家研究礼县时发现多达40个秦早期定居点。公元前776年,秦襄将首都礼县迁至陕西的陇县,周朝的首都一直在陕西西安的西部,秦朝后来的发展受到周的影响。秦襄的儿子秦文公统治秦国50年,又将秦都迁回犬丘,公元前714年,秦朝东迁进入陕西省,在宝鸡市眉县创建新都。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越河迁都,定都雍城,三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是秦都,能与咸阳媲美,它标志着秦始皇之前的秦早期的崛起。公元前382年,秦献公统治的第一年将都城东迁到栎阳,而后秦国最后一次重要迁都发生在秦孝公统治的第12年,从栎阳向咸阳。从迁都的演变,发现每一代秦朝统治者都在为秦朝的经济、社会发展壮大,在秦始皇出生之前的一个世纪,秦国已经走上了帝制的道路。

  秦朝的成长,受周朝很大的影响。从军事上,周朝传统的战略方针,完美战术、纪律严明,士兵训练有素,都是秦朝军事强大的基石,秦军本质上就是周朝的军事分支。从统治上,秦朝炮制了君权天授的制度,长期控制被征服的人民。从音乐、礼制上,秦朝依然沿袭周朝,皇室葬礼仪式与周朝一致。

  《秦俑两千年》中的“俑”指的是兵马俑,书中详细描述了兵马俑的制作过程,研究了他们的存在意义,他们的外貌细节,并且加入西方的看法。如近年来流行的理论,认为兵马俑的灵感来自于希腊雕塑,卢卡斯•尼克尔在学术论文中给予了支持。无论真相是什么,其实可以证明,在秦朝时期甚至更早,中国与西方已经有了交流,相互之间有了联系。

  秦始皇陵墓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依旧很神秘,只是部分的兵马俑已经让世人震惊,相信未来考古研究者会带来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和财富。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三):透过兵马俑看秦始皇视死如事生

  秦始皇兵马俑是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世界第八大奇迹”。

  相信就算没有亲见过秦始皇兵马俑的国人,也都听说秦俑。

  我曾前后两次去参观过兵马俑。说真心话,亲见兵马俑最大的感触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但是震撼代表了一切印象,其他的内容都被忽略了。而如果想要多地了解秦俑,就需要去阅读与秦俑相关的书籍。因为,有非常多与秦俑有关的历史细节是在参观中无法获知的。

  比如,是谁建造了如此庞大的兵马俑军团?又比如参与建筑秦俑的70万工人自哪里来、最终去了哪里?还有,秦始皇兵马俑内如此众多的兵俑是如何烧制的呢?等等。

  所有这些疑问是在参观兵马俑时无法获知的。所以,我喜欢从书本中获取更多与秦俑相关的信息。

  英国著名作家爱德华•伯曼(Edward Burman)自2003年起他定居中国,是西安市国际顾问。他用近三年的时间,遍访秦代文物古迹、采访学者专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后,编写而成的《秦俑两千年》为观者展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秦始皇兵马俑,让我们可以走近秦帝时期看一看如此神奇壮观的秦俑究竟经历过怎样的风雨历程。

  据《史记》记载,秦俑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始皇帝秦赢政最终也没有能够亲自看一眼兵马俑。赢政将秦俑打造成他的亡后世界,从陪葬奴隶到兵马战车,无一例外都有着活人、活物殉葬,秦俑在为我们带来奇迹的同时,也让秦始皇独断残忍的一面暴露无疑。

  在秦陵以东的焦村发现有101个马厩坑,这里坑里有陶俑也有真的动物。这些动物被摁绑着活埋。

  而另一处,在陵墓区内外墙之间的西大门附近同样发现有一个马厩坑。在这个坑里发掘出了3匹真马的尸体、数不清的马骨、11具或仆从或官员或马夫的尸体残骸。据统计,这里有三四百匹真马被埋,有相当一部分是活埋的。

  在陵墓区发掘出17个小型陪葬坑里有野生动物和鸟类,这些动物多数都有自己的棺椁(专家认为这是秦始皇私人动物园或狩猎场的一部分)。

  更夸张的是,k0007号坑一个根据现有溪流建造的人工湖旁边,还发现有46只实际大小的青铜天鹅、鹤、凫雁,一些在休息,一些在水中寻找食物,有一只鹤的嘴里还叼有泥鳅。

  除了殉葬的动物还有殉葬的人。陵墓外墙壁有刑徒坑,东侧还有一排排朝廷要员或朝臣的坟墓,等等。

  所有这一切,都是秦始皇为自己的后世安排下的。

  赢政应该是为自己的死后世界安排得最详尽的一个皇帝,虽然我同样为兵马俑的壮观赞叹,但是看到这些数据之后,仍旧免不了心有戚戚然。

  毛主席曾经说过: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决断果立。秦始皇赢政在位期间的功绩有目共睹,虽然后世对于他的评价一直褒贬参半,有丑化也有美化。但是必须肯定的是,秦俑确为中华文化瑰宝,虽然它存在之初是为了秦始皇的私欲,但它却为我们留下了震惊世界的奇迹,无论何时,提到秦俑,我们也是可以感到骄傲的。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有一首《古风五十九首·秦王扫六合》,开篇四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种磅礴气势顿时扑面而来——讲的是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渐次统一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过程。

  但自称“始皇帝”,梦想着大一统的秦帝国能够传承千秋万代的“秦王”嬴政却没有想到,一句“诸侯尽西来”之后,仅仅在他死后三年,形势就变成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这样一种让人唏嘘不已的局面。不过,虽然秦统一中国之后才只有十来年的时间,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却仍然值得浓抹重彩地大书一笔,秦始皇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也占有了很难得的一席之地。

  秦始皇留下的“遗产”其实还是非常丰厚的。比如,说到“万里长城”,虽然今天人们看到的其实主要是明长城,但正是秦朝,第一次让战国时秦国、赵国、燕国各自修建的长城变成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比如,座落于今天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甚至于被人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且保存非常完整——仅仅是呈现于世人面前的其实并没有发掘完全的兵马俑,就足以让人惊叹不已。当然,除去这两点,秦朝留下来的,还有很多,比如“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

  所以,不难想见,为什么英国著名作家爱德华·伯曼在他的《秦俑两千年:关于秦俑的一切想象、现实与未知》,在讲述秦帝国由一开始那个“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一步步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的故事的时候,要从秦始皇陵、从一个拟想中的“武士楚”的故事开始讲起,由秦帝国的历史讲到秦始皇陵以及兵马俑,以及最新的研究及发现。对于世人来说,秦始皇以及他所建立的秦帝国,虽然统一之后只有十来年的时间、仅仅只经历了两代皇帝,而非秦始皇计划中的“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但却足以在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占据一个明星般的位置。关于秦始皇以及他所建立的秦帝国,他所留下的兵马俑,无一不在证明着,这个“短命帝国”确实非同凡响。

  从历史意义和价值来说,秦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甚至于具有一种“百代都行秦政法”的巨大影响力。当然,从最初连诸侯都算不上的一个小部落、在平王东迁时才被封为诸侯,到在几十年间步步出击,逐一击败其他战国诸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给予秦国、秦朝多么大的评价都不为过;但是换言之,探讨秦帝国的建立以及速亡,也才有了某种意义。

  始皇已经远去,而兵马俑依旧、巨大的秦始皇陵依旧。兵马俑不会说话,秦始皇陵也还未发掘,却自有一种足以让人印象无比深刻的气势,久久回荡在关中大地上……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五):秦俑的历史代表着秦国的兴衰

  古都西安,又名长安,寓意长治久安,平安顺遂之意,这个古老的城市拥有着巨大的宝藏,因为有一位伟大的中国统治者长眠于此,并带走了无数珍宝为自己陪葬,他就是――秦始皇。

  《秦俑两千年》是一本另辟蹊径的秦史书,从考古的角度出发,由猜想兵马俑的履历展开,介绍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大秦帝国。书中涵盖了大量重要史实,秦兵马俑带给人们的惊喜还在继续。

  影响世界的百位英雄人物,秦始皇就榜上有名,他以残暴著称,但是他的功绩也是不可否认的。他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他设立了共同的标准,无论是货币还是文化,让整个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他还建设了宏伟壮观的长城。

  开篇作者以一具最普通的秦俑为例,假设了这个秦俑的身世,以及他征战沙场的峥嵘一生。继而又讲述秦始皇墓葬的发现与发掘,由墓主开始讲述了大秦帝国 从最初心怀称霸梦想到最终实现统一的全过程。

  《秦俑两千年》并没有单一的介绍秦始皇这一代皇帝的生平与功过,而是着眼长远,从秦始皇的祖父开始写起,记录着秦国从弱小到将自己的太子当人质送往邻国,再到强大到吞并六国,统一中华,这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绩,而是几代秦国统治者的理想与愿望。

  书中在介绍秦国的发展历史时,不可回避《芈月传》的原型芈夫人,这个传奇女子生于楚国,却有着权倾朝野的实力与野心,在自己的弟弟的帮助下,芈夫人成功的为秦国的富强奠定基础。这个女人在历史上是著名的荡妇,为了能够开疆拓土,她甚至不惜与义渠君在一起,他们之间是否存在过真爱我们都不知道,但是芈夫人靠着义渠君的扶持确实走上了她政治生涯的巅峰。

  当秦始皇实现了祖祖辈辈的愿望,权利达到了鼎峰,始皇帝便开始一边建造庞大的皇陵,一边寻求长生之道。各种丹药以及修仙之法都让皇帝醉心于此,但是生命终究还是有期限,骁勇如秦始皇也躲不开死亡的命运,秦始皇陵终究还是迎来了他的主人,而秦始皇的死也导致无数无辜的性命被牵连陪葬。

  古君王的葬礼存在诸多封建迷信的思想,当权者为了让自己死后也能保持现在的荣耀逼着活人为自己殉葬,这本身就是违背天理的事情,这种歪风在秦朝强大的统治者面前被放大到极致,因此也就造就了宏伟壮观的秦始皇陵。

  《秦俑两千年》不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考古指南,书中也详细地介绍了秦始皇陵墓的挖掘与建造,皇陵建造规模之宏大,瑰宝之丰富,秦兵俑之生动无不让人感慨秦朝国力的鼎盛,也赞叹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

  秦朝距离我们很是遥远,兵马俑也已经成为了我们能够随时参观的著名景观,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一个有理想的统治者,也同样见证了残暴者的下场。秦始皇是一代枭雄,但是他并不是一位好皇帝。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六):兵俑的世界:想象、现实与未来

  在去年的五月份,我和室友一起去了西安,我们一起去秦始皇陵兵马俑逛了一天,在这里我们收获了很多。之前秦始皇陵,兵马俑只存在于我们的教材之上,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并不能看到这些。在现实生活当中都难以遇见,那我们对于这些的历史或者说具体的情况,就不用说更详细的了解了。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籍,它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和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渠道。它的编写者也是十分用心的,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方方面面都告诉我们,并且做到图文并茂,让我们阅读起来不感到吃力与痛苦。整个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讲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第二部分是在讲现在咱们对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开采与挖掘已经进行到哪一部分了。第三部分是在讲秦始皇陵兵马俑未来的发展状况应该如何,以及现在对于秦始皇陵兵马俑最新的研究有哪些。

  在第一部分当中,作者在告诉我们武士楚的来历以及关于武士楚的一些历史。说到历史在这里,我就深刻的感觉到我们去游览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时候,刚开始我们没有打算请一个讲解,但是后来听了一些随行人的建议,我们还是请了一个讲解员。对于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的历史,我们知道的很少,尽管知道,也只是一点点皮毛。当我们在观览的过程当中,如果说没有那个讲解员详细的讲解,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一看这些兵俑而已,但有了他的讲解,我们就能够更好的了解里面每一个部分的展览。当我们没有机会实地去观赏这些兵俑的时候,通过这本书我们也可以来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当中,作者向我们讲述的是很有趣的一部分内容。他把我们对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疑问、谜团都标注了出来,并向我们做出了科学的解释。说到秦始皇陵兵马俑,我相信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兵俑的存在,是因为秦始皇所期待长生不老的结果造成的。根据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秦始皇对于追求长生不老十分痴迷,他躲过暗杀幸存下来,非常害怕别人密谋,害他坚持行动保密,修建城墙和走廊,避开公众视线,让他看不见恶灵。秦始皇的野心是没有界限的,在他看来他正在建立能够延续一万年的帝国,并且打算一直影响他的后继者,作为伟大的祖先在他自己的坟墓里监督并控制他们。

  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在向我们讲述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最新发现。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们可以知道发现这些兵俑是在什么时候,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土的兵俑又有哪些。在这一部分,作者还给我们介绍了研究、复原、保存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一些新兴技术。在这一方面,有许多非常专业的术语。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研究与修复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还有很多的谜团没有得到真正的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于秦始皇陵兵马俑言感兴趣,那么这本书你可以看一看。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七):生死之间

  中国人向来重视祭祀活动。每年到了特定时候,家里大人就要准备祭品,祭拜先人。鸡鸭鱼肉水果点心糖果饼干等,按特定位置摆放。三茶五酒倒上,三杯茶、五杯酒,如果想要祭拜的对象多,还会酌情加一些杯子。焚香祷告,让先人相互转告并齐聚当前这个地方,共享后辈们献上的祭品。 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对死后的世界是有很深的信仰的。先人故去之后,还是当做一个能够“沟通”的对象。就好像我家那样,祭拜奶奶的时候,还要祷告一番请奶奶去叫爷爷和其他长辈来一起享受香火祭品。 普通平民亡故之后,一口棺材一块碑。古代的官员皇帝们呢?这其中的讲究就多了。最有名的,当属“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千古一帝秦始皇,身上笼罩了太多的光芒,也背负了很多的争议,更是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比如阿房宫,比如皇陵,又比如,兵马俑。 他追寻长生不死,期待王朝万世,于是有了徐福东渡寻找神药的传说。他也打算作为伟大的祖先,在自己的坟墓里监督并控制后世子孙。不过秦始皇死于壮年,反而是他生前就开始修建的陵墓,在两千年后享誉海内外,实现了他想要的不朽。 《秦俑两千年》内容蛮丰富的,大秦崛起的道路,关键的历史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感觉。更重要的兵马俑的很多相关情况让我看了大呼过瘾! 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栩栩如生,千人千面,甚至一度有传言是里面是真人。不知道这个传言又让多少人有了心理阴影。因为历史的原因,1974年最初发现兵马俑的时候,没有一个兵马俑是完整的,里面是没有人体存在哦!我们看到的兵马俑都是经历了修复,才最终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的生前和死后是两个不同的世界,阳间和阴间,但是这样两个不同的世界是还是有地方互相影响的。家祭无忘告乃翁,放翁又是否真能收到来自子孙的消息?不得而知。但是阴兵的故事还是很多人听说过的,连陈毅也在《梅岭三章》中写到: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诗人坚定的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生死都不在话下。 做为充满野心的秦始皇来说,在世为始皇帝,一统天下,死后也是无上的帝王,阴间也要列入王土。所以也有说法是认为兵马俑是秦朝的忠诚士兵,陪伴他们死去的王,征战阴间的的军队。是否真的如此? 生与死只是一个过程,今生与来生,不过是一个延续。对于古人们来说,坟墓就是一个家,一个来生的家。为什么会有陪葬品?我的家,放些我喜欢的东西,不是很应该么?这种思想一直流传影响着一代代的古人们。《吕氏春秋》所言“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就是一个真实的阐述。 看了很多严肃的内容,突然想起了作者不止一次提到了马的作用。在冷兵器时代,马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非常突出!也许有很多人不怎么看书,但是电影还是看的吧?魔戒3中洛汗骑士冲锋那段热血沸腾的场面估计大家都还历历在目,骑兵就是这么牛! 这本书让我对秦朝的知识增长了很多,也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也许有一天随着秦始皇陵的发掘,很多历史真相会浮现在水面。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八):它为我们呈现了一座宝藏

  一直对秦始皇兵马俑非常好奇,好奇于它的壮观、它的历史以及它的价值,可惜的是一直没有机会到现场看一看。更可惜的是,如今对于文物的保护,已经给它和观赏者之间拉开了距离。所谓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这对于爱好或者感兴趣的人来说,不免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好在有众多优秀研究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近距离观察的视角。最近读的这本书就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它的出版获得了陕西省文物厅的许可与支持,更经历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严谨的审定,堪称是目前解读秦俑最权威的作品。这本书就是《秦俑两千年》。 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秦朝发展历史,秦始皇陵、秦兵马俑尚未解开的种种谜团及猜测,以及秦兵马俑最新的考古和研究动态。书中汇聚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及文献资料。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能够看见秦俑的价值,更能看清历史文物的价值。 01/文物:历史的见证 一般来说,一个古老的物件,在历经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以后,多半已经丧失了它的使用价值,即使有,那么多半也会被当作文物供奉在保护范围里,很少被使用,或者至少不能无限度的使用。所以可以说,此时的它们,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功能,它们之所以被保留,就是为了作为历史的见证。 秦俑就属于这样的文物,我们不能使用它,甚至很难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却还要为此贡献出一大片土地,和众多的人力、物力对它进行保护,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见证了秦朝的辉煌及陨灭,见证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以及“作茧自缚”。 秦陵兵马俑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工程,被称为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朝国力的象征,同时也是秦始皇暴虐的罪证。 秦始皇统一六国,功不可没,他希望自己能够千秋万世地将自己的统治进行下去,所以他祈求长生不老,四处寻找长生不老的药物,同时几乎是一比一地按照地上宫殿的模样修建地下皇陵,供他死后“还魂”时享用。为了完成这项工程,他压榨民脂,滥用民力,创建了一个“死后的世界”。 我们可以从中看见秦始皇的影子,他的气魄、野心、暴虐,以及对于永生的渴求;也能够从中看到真实的秦国,它的恢宏的气势,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严格的质量管理……从中看出秦朝兴与亡的整个过程。 02/文物:智慧的传承 季羡林老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里说过这么一句:“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他说这话时,虽然是为了突出后者,但他毕竟还是提到了“实物”的重要性,长城也好,秦俑也好,哪怕是瓶罐、首饰这样的小配件,在它的内在里,都是藏着人类沿袭发展所留下来的智慧的。 两千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这对于后人来说,如果不翻阅各类参考资料、不去看与历史有关的影视、文学作品的话,也许很难理解。在后人的眼里,时代的车轮是不断向“前”滚动的,如今的我们经历了电子设备、互联网、以及随之衍生出来的“饿了么”、“淘宝”等各项便捷服务的从“无”到“有”,便很难再退回去想几百甚至几千年前连电都没有的时候是怎样的生活。 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人不具备智慧,或者有逊于我们。从“智慧”这个角度来看,秦俑乃至整个秦陵都是让后人赞叹的。 《秦俑两千年》里有一节专门介绍了兵马俑军团的建造过程,它的复杂程度以及完成的质量堪称奇迹。据司马迁记述,秦始皇陵的建设至少有70万工人的参与,在如此庞大的建设军团背后,是一个现代化严格的工程质量管控体系;据记载秦俑数量约8000个以上,在没有真人模板的前提下,每一个兵俑的人像均不相同,却刻画精细;秦俑几乎一比一还原了当时真实士兵的大小,这些庞然大物需要进行特殊的烧制和运输;每个兵俑手持的都是真实的武器,这些武器有明确的模型、模具和质量控制程序…… 所以当我们赞叹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阿历山德罗斯的维纳斯的时候,古代那些无名无姓的工匠们,也创造了这样的奇迹。它们构成了兵马俑的奇观,也展现了人类的智慧。 我们以为先进的技术是“智慧”,但在一件件文物里面,我们所看到的,是匠人的智慧。它是所有智慧的内核,更是时代与社会向前推进的重要力量。 03/文物:城市的符号 不同的城市是有不同的调性的,也一直在吸引着不同的人群。它的这种调性,很大程度上正是与它的历史有关。 比如当我们提起西安,我们会想到秦始皇陵、秦兵马俑,会想起它曾是六朝古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以及深厚的文化历史;提起东北,我们会想到一排排日式小楼、俄式建筑,会想起它曾经遭遇侵略的屈辱历史,以及顽强抗战的斗争精神……而这种感受,正是文物留给我们的,它为我们记录了历史,也成为了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 这种文化符号对于国内外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吸引。《秦俑两千年》这本书,正是源于这样符号吸引而形成的。《秦俑两千年》作者爱德华·伯曼,是英国著名作家。在2003年时,他开始定居中国,在西安任国际顾问。在此期间,他疯狂地迷上了秦陵兵马俑,利用三年时间,去亲近和了解秦代的文物古迹,走访了几十名秦史和秦代文物的研究专家,翻阅了大量的记载文献,探讨学习记录,最终形成此书。这其中有热爱,也有对于这伟大工程的惊叹。 所以说,它是一座宝藏,在这座宝藏里,埋藏着秦朝的历史,收藏着西安的记忆,更装点着人类的智慧,而这一切,已经呈现在了我们眼前,只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了解,去感叹。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九):秦皇着魔妄长生,遨游四海求神药

  1947年,一群朴实的农民打井偶然发现了,红色陶器(有眼睛、躯干、四肢),后来又传入了当时在临潼博物馆工作的赵康民耳朵里,在不断的研究和发现中,这一发现,不但印证了始皇陵的传说,也向后世展示了庞大的始皇陵的冰山一角。至今,兵马俑博物馆还保留着打井发现位置的标记,截止目前有1号坑、2号坑、3号坑、铜车马坑等。庞大的底下帝国,以这样一个随意的方式出场,曾经累变盗墓贼,如今,也只是管中窥豹。

图源当当网

兵俑有着“千人千面”的说法,那这些士兵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秦国沿袭古代商超实行的人祭,近亲和官员,保存一种“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历史传闻的“礼崩乐坏”,讲的就是周礼,穿了严格的祭祀所需的祭品还有精确控制的乐曲。根据面部特征,这些人来自战国时期的其他六国各民族,秦作为第七个国家,统一乱世。

  假如我们生活在秦朝,那个乱世出英雄,人命如草芥,律条严如铁的时代,我们会成为兵马俑中的一员吗?

为什么要研究秦朝?

  王立群老师的《秦始皇》之中,几个小标题看来,秦朝的历史文化就非常吸引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大一统王朝, 第一位称帝的统治者。秦不仅是建设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还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万里长城。两个建筑的工程量来说,在农业主导,工业落后的时期,匪夷所思的存在。

  秦朝确立的郡县制,打破了分封制的弊端和局限性,经过改良后,至今还在使用;统一了度量衡和文字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严格的法律措施虽然导致重徭役赋税,但一定程度上也是也对国家的管理起到加强作用。

《 淮南子·泰族训》: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复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 赵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

  秦朝以铜制符,名虎符,号令军队,一般在皇帝手里,一半在领兵者手里,合二为一,号令万军。秦始皇陵侧发现的兵马俑坑内,武士邕、战车、战骑,数量之多。都是同真人、真马一样大的陶俑,手中的武器并不是冥器,而是实物。车、步、骑兵混合的大型军阵,向我们验证了秦军的强大。

图源当当网

一带一路的骄傲

  如今的兵马俑,是陕西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法国前总理希拉克1979年来兵马俑参观,赞誉他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认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兵马俑也成了来陕必到之地,不仅是因为他的恢弘壮大,更是欣赏他背后的秦朝文化。

  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地域辽阔,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他的起点陕西西安,也备受关注,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他的古风新韵也成为更多古文化爱好者天堂。

关于《秦俑两千年》

  西方对于中国文化的好奇,是古往今来都有的,他们在不断的敲击着种花国门,想要窥探我们的内里,再一个文化开放性的今天,他们通过众多的文献资料、历史遗迹开始研究中国文化的基因和密码。 得到陕西文物局的支持和帮助,在秦始皇陵研究馆员的文化搭桥下,历时三年,让西方世界也看到文明和权力高统下的“地下军团。”

  本书可以做科普来用,令人最期待的,应该是书里110张插图照片和10多张的研究图表,也系统的整理 秦史,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谜团,以及秦俑的近期考古发现和研究动向,喜欢历史文化的值得一读,仁者见仁。

  “世人谓我恋长安,其实只恋长安某”

  《秦俑两千年》读后感(十):一本有关秦始皇帝陵兵马俑的通俗读物

  《秦俑两千年》不算是学术著作。尽管作者循着学术研究的思路,参考了中外各方研究成果,但他的用意并不在考证,而是向西方读者通俗地介绍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前世今生。

  书的结构和写法都适应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如结构分为历史、谜团、最新发现、展望四部分。书的开头就假设了一名叫“武士楚”的秦军战士,征战多年屡立战功,最后成为一名陶俑的原型,形象得以保存至今。这种通俗的写法,让人读起来感觉十分轻松,于快乐的阅读中增长了有关大秦时代的历史知识。笔者从2020年初开始通读《诗经》,对多次提到的“六辔在手”不甚了了,通过这本书,并向陕西文物复制品生产厂家求证,得到了确切答案。且将此文附后,算是一个收获。

看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弄懂“六辔在手”

  《诗经》对古代驾车的情景多有描述,留下了生动的历史资料。如《郑风·大叔于田》:“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两服上襄,两骖雁行。”“两服齐首,两骖如手。”《秦风·驷驖》:“驷驖孔阜,六辔在手。”《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辔在手。”

  春秋战国时期,一般是四匹马驾车,称为“驷”。“驷驖”就是指四匹黑色如铁的马。四匹马中,中间驾辕的两匹称为“服”,车衡外的两匹马叫做“骖”。四匹马,每匹左右各一条缰绳,缰绳称为“辔”,四匹马一共是八辔。既然是八辔,驾车的驭手为何“六辔在手”呢?原来,有两匹马的内侧缰绳系在车前的车轼上,驾车人手里只掌握六根缰绳,就操控自如啦。

  至此,问题还没全部搞清楚,系在车前的两根缰绳到底是中间服马内侧的?还是两边骖马内侧的?对此历代说法不一,有说服马的,有说骖马的,大都是学者在书斋内人云亦云的考证而已。恰好看到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5月新书《秦俑两千年》中,有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的照片,驭手执六辔,两辔系于车前,但系于车前的两根缰绳脉络仍不清晰。于是,我在网上搜到了陕西骊园秦俑工艺厂的王梁先生,通过微信,请他帮忙把展示八辔脉络的图发给我,终于,结果浮出水面:系于车前的,是中间驾辕的两匹服马内侧的两根缰绳,驾车者在手的六辔,分别来自中间两匹服马的外侧各一根,两边两匹骖马各两根。秦俑工艺厂是专业的仿古工艺品制作商,其来有自,当是可信的。

  在木质车轮谈不到减震、道路状况一般的古代,要把四匹马拉的车驾驶好,还真是技术活。好的驭手自会受到上层的重视,成为比较牛气的职业:六辔在手,为王前驱,大有“邦之杰兮”的英雄气概!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陕西骊园秦俑工艺厂提供的铜车马工艺品图片,八辔走向清晰《秦俑两千年》79页,有四马战车的草图,更直观显示出“六辔”脉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