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读后感大全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一):你了解现代文豪郁达夫吗?不妨来看看这本书
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太多文人雅士,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精神与文化瑰宝。那么你对中国的文学史,特别是中国现代的文学史了解多少?有很多你所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的作家,对中国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其中就包括打破传统的郁达夫,如果你对郁达夫作品有兴趣,想了解郁达夫那么不妨看看这本书《春风沉醉的晚上》一位非常优秀的中国现代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的原名郁文,达夫是他的字。是浙江富阳人。自幼历经坎坷,生活贫困潦倒。这本书是郁达夫的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本书有一种淡淡的悲哀在里面。感觉还有一点点旧时代的影子在里面,和我们现在的文风还有些差距。有一些字词,我们现在已经不用或不常用了。所以看起来有点费力,看不懂的情况。但是并不影响你理解其中的内容。这部合集银灰色的死,是我比较喜气欢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一个主人公深爱的妻子,在主人公去上大学的时候,因病吐血,吐死了。让我们和主人公一起陷入了悲伤的状态。描写的可算是比较感人的。而他的另一个知己也要嫁人了,双重悲伤导致他喝了很多酒。最后脑溢血死于街头。书中的经历某些应该是作者自己的,从这本书里的经历,我联想到的鲁迅的经历。但是这本书应该不是完全按照作者的经历写成的。比如,不同的人物对待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境遇,用些互相有些冲突。比如说第一篇说他横尸死于街头,而第二篇又说他出国留学。从对日本学生和日本人的仇恨中到渐渐和日本学生成为朋友,这应该是那个时代中国留日学生的真实写照和心路历程。是每个爱国和热爱世界的留学生都会经历的事。本书的第二篇《沉沦》在当时那个时代是一部惊世之作,因为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可以说是开了先河。通过这本书,我感觉作者应该有某种类似于宗教的道德方面的信仰,只是不能坚持下去而已。小屁也是他的苦恼之一。通过这本书,我们还可以更加了解郁达夫。从中窥探他的生活。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郁达夫对爱情的渴望。不知道这是否与他的感情经历有关,他的一生总的来说是非常坎坷的。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二):迷茫的年轻人存在于任一时代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她是一个弱女子》,对郁达夫有些成见,但看了这本书,也许能明白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性格。
他是一个在东京求学的学生,孤僻而又早熟,与身边的人隔着一道屏障,迟迟打不破。他常常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读不进去书,兄长做主让他改学医,他就听话的改了专业。也许出国前,他是有自己的抱负的,但出国之后就适应不了,反而每天最喜欢自由自在的看风景。但他也有些才华,却抑郁不得志,住在贫民窟里,投出去的稿子总是被拒,唯一陪伴他的只有同住贫民窟的她。好在坚持下去,还是看到了希望,他寄出的稿件有了回应,渐渐有了名气,生活状况也开始变好,一切都往好的方向走。
这和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很想象,我经常能看到各平台的网友留言,说自己迷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不想和别人交流,特别希望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空间,把自己包裹起来,没人打扰,没有人干预我们的想法。有自己的爱好,追求,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认可。对于年轻人来说,迷茫是不分时代的。
但郁达夫生活的年代又和我们有些不同,那时他们正在努力接触这个世界,接触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认知,但国家又处于被动挨冻,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让他们在外求学,被羞辱,被歧视。他们想努力融入,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做,他们想努力拯救自己的国家,却弱小无能为力,他们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却总是得不到认可。
大概就是这些巨大的反差,让郁达夫的文字总是透露着伤感,也让他总是在身边环境中寻找美好,也让他更释放自己。有时我在想,那个年代,在同样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下,他们文字透露出的内容真实迥然不同。
看过鲁迅的内容,我觉得鲁迅和郁达夫有些相似,同样求学日本,同样改学医,同样为了国家的前途担忧,但鲁迅的作品给我的感觉,他更讽刺性更强,就像一把刀要插在人的心上,而郁达夫的作品像林黛玉,充满了伤感,随时都想带着你一起抱怨社会的不公,抱怨艰辛,会让有辛酸泪,却难以让人清醒。
看完全书,我对他的成见反而减弱了一点,大概在那个割裂的时代,他也分不清楚哪些是对哪些是错,但能为了抗日拼上性命,也值得佩服。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三):春风沉醉也孤独
孤独这个话题一直是经久不衰,而人们对于此的见解也是各不相同,有的人认为孤独是可耻的,是可怜的,但有些人认为孤独是人的本性,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当然还有很多的观点。凡事都没有绝对的,只要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都是可以存在的,孤独如果恰当的适度,那么带给人们也是利大于弊。孤独可以让人们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认真的观察,可以沉淀内心的浮躁。但是如果过度和欲望联系在一起,那么就成为了孤独的灵魂,那么一些就成为未知了。
在描写孤独内心的深处,有很多的知名作家,其中郁达夫就是其中比较杰出的一位。郁达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学课本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他的一些文章,也知道他的一些事迹。他是孤独的小说家的灵魂,在他笔下刻画出许许多多的孤独的灵魂,这是现实真实的写照,是人性孤独与欲望结合在一起的真性情。他被称为现代文学的先驱,所以他的文章是非常具有可读性的,最近就阅读了其中的一本。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春风沉醉的晚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作者是郁达夫,作者的原名是郁文,是现代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同时也是散文家、还是一名诗人。作者的一生境遇坎坷,幼时丧父,家境困窘。但这些都没有成为作者前行的障碍,作者在幼年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不到十岁就可以作诗,并且出口成章。在作者十七岁的时候赴日求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作者一直都是非常勤奋的,不仅阅读过数千部外国小说,还学习其他学科,并且精通几国外语。作者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被读者关注和喜欢,并且被认为是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里面的中短篇小说都是精华。
春风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美好,在春风沉醉的晚上,看起来是春风得意,其实也伴随着孤独,凡事都是相辅相成的,既有得意,那么伴随着孤独也就随之而来,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想要变的不孤独都是很难的。作者能够创作出如此多的主人公角色,但是在他们背后都是有着相同类似的灵魂,那就是孤独。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合集,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把孤独灵魂刻画的淋漓尽致。表现出作者超强的创作力和观察力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力,作者被称为亚洲现代文学主义先驱果然是名不虚传。非常喜欢这本书。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四):春风沉醉的晚上,沉醉在哪里?
郁达夫笔下多为失意潦倒的小人物形象,他写的零余者、边缘人形象尤为出彩,有一种颓废的美感,让人读了还想在读。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也同样有此类的美感。我们且看,郁达夫如何构筑这样一种美感,如何让人沉醉在夜色中?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著)1。沉醉在困顿不已的命运中 郁达夫多写自叙传抒情小说,他的作品多取材于自己的经历、遭遇。创作《春风沉醉的晚上》之际,郁达夫正遭受失业的痛楚与生活的颠沛流离,在这个时候,家庭的重担落到了他的身上,他真正尝遍了生活的辛酸苦辣,感受到“恶人的世界,塞尽了我的去路”,对于社会底层人物的心酸了解得更加透彻。 《春风沉醉的晚上》写的就是底层人物,他写了一位穷知识分子与下层女工相识、相知、相熟的过程。他们同受阶级的压迫,命运被金钱与资本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我”是为生活所迫,住在窄小破旧的阁楼。陈二妹则是每天干很多的话而报酬却十分低微,“每月九块钱,所以是三块钱十天,三分大洋一个钟头”,甚至不够养活自己。他们都是沈醉在困顿不已的命运中的人。 2。沉醉在对美好浪漫的追求 “一个人在马路上从狭隘的深蓝天空里看看群星,慢慢的向前行走,一边作些漫无涯涘的空想,倒是与我的身体很有利益。当这样的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我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将明的时候才回家里。” “我”与“陈二妹”虽然都是被生活压迫得动弹不得的人,但是他们都对美好与浪漫有着无限地追求,渴望至真至纯的感情。陈二妹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对陈二妹的感怀和珍惜。陈二妹每次回来,“我”都要站起身来让路,陈二妹为了报答我的让路之举,回报给我香蕉,这种礼尚往来的人情味是在机器大生产下难得的真情。而“我”总在春风沉醉的夜晚四处走动,走到天将明才回家,无疑是在资本快速运转下回归慢生活、寻求生活安宁的举动,是一种浪漫的情结。 3。沉醉在对深沉忧郁的执念 作品结尾写道:“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地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这是作者对云层之外一点零星希望的描写,亦是对眼前沉郁现状的描写。这个收尾将我们代入更深沉的压抑中,虽然眼前有希望,可是它只有零星几点,更多的是无限的哀愁。这是郁达夫式的沉郁,郁达夫的风格。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五):郁者,达夫也
接触郁达夫,源于他最出名的两篇作品——《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他那带有明显江南调调的语言,和日式丧的风格,在那个年代的作品里,有格外鲜明的特色。
读他的作品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以前中学时代某古板语文老师对当年的我们的评价——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到中年读郁达夫,也似乎有这么一点儿感觉。但毕竟经历过青春年代,我们回头看的强说愁,却是曾经真切的“愁”,只是经历过更多,曾经的“愁”已经不再是当时我们那么看重的“愁”而已。
这本中短篇集,恰好是郁达夫青年时期的作品,也许是他旅日学习的影响,丧的感觉特别浓。
《沉沦》
一开始便感觉到了“他”的别扭,越往后却是发觉那自卑又自负的情绪可笑。
作者的景色与心理描写都很到位,这个“他”有着青春时候特有的自我中心感特别到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世界应该是以我为中心的阶段。
什么国家的兴亡引起的沉沦,无非是自我逃避的一种说词罢了,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一点也不抑郁,不过是个认为自己拥有无上才华而需要抑郁的人而已。在这种思维下,教育方式不合心意有罪、国家不兴有罪、兄长意见不同有罪、同学疏远或者同情皆有罪、自己的欲望也有罪……
在那个一个落后挨打的年月里,知识分子原本的骄傲便成为了更重的自卑。 “他”极致地恨所有的人,不愿意与任何人和解,他极度的孤寂与自卑,与国家的沉浮交织在一起,于此,“他”的自杀一点也不意外。
《春风沉醉的晚上》
而《春风沉醉的晚上》是另一种卑怯,知识分子遇到了厂妹,在生活的最底层,有了共鸣与希冀,却又不敢再进一步沟通。年青的人们,在这个世界却没有一席之地,是资本家的恶,是军阀的恶,还是帝国主义的恶?国家的满目疮痍,年青人都没有希望,生活如何不丧?生存尚且艰难,如何去谈理想与爱情。
好似《沉沦》,全文充斥着“丧”的感觉,在历史的潮流中身不由己。但这篇又不一样,如标题一般,春风让人沉醉,我想也带有着星星点点的美好与希望。
《春潮》
这篇最不像郁达夫,我甚至读来觉着有点沈从文的感觉。朦胧而美好的初恋,与最后无疾而终的爱情。
我感觉郁达夫的小说更像是自传式的散文,他的文字有其独特的美感,写尽了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无奈。国家民族的满目疮痍,让最美好年华的青年,都无法真正地欢乐,他们拥有的只是孤独与卑怯。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六):孤独的灵魂,都徘徊在落寞的夜晚
“因为当我在深夜游行的时候,天上并没有太阳,并且料峭的春寒,于东方微白的残夜,老在静寂的街巷中留着,所以我穿的那件破棉袍子,还觉得不十分与节季违异。如今到了阳和的春日晒着的这日中,我还不能自觉,依旧穿了这件夜游的敝袍,在大街上阔步,与前后左右的和节季同时进行的我的同类一比,我哪得不自惭形秽呢?”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这段文字出自孤独小说家,郁达夫的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阅读郁达夫的作品,总能品尝到一些孤独感,对于孤独不知道你们有过什么更深的体验,是尝试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甚至一个人去医院......
都说孤独的人总是晚回家,我觉得每次很晚一个人回家,走过小区那条寂静的小巷子是最孤独的,路边昏暗的灯,草丛中不时窜出来的野猫,那样的夜晚并不美好,除了无尽的孤独,还有一丝丝害怕.....
这次看的郁达夫经典中短篇小说集,具有孤独小说家的灵魂之书。全书完整收录郁达夫1921年到1924年发表的《银灰色的死》《沉沦》《茫茫夜》《采石矶》《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19篇经典中短篇小说。
每一篇都是经典,《春风沉醉的晚上》这篇短文,主要写大革命前夜的上海,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生计,减少房租,挤身于贫民窟的筒子间,与“女工”发生的一系列暧昧故事,同时也写实了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爱情是奢侈品.....
他的成名之作《沉沦》也很吸引读者,文中写出了很多人羞于开口的话语,题材也比较前卫,比如描写男生青春期的躁动,性压抑,手淫,甚至在熬不住的时候去找日妓,这些在当时的年代都没人敢放在台面上去说,
传统文化的抑制,保守思想的社会下,《沉沦》当时一出,收到了社会的很大关注,郁达夫也受到了来自各界的批评,在周作人的解围下,作品才能继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猥亵的成分与艺术品并列着,人们更容易接受艺术.....
而郁达夫的作品富有很强的情感渲染力,描写人物心理变化与情绪时直戳痛点,同时他非常注重人物的情欲表达的真实感,也从来不掩盖自己的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郁达夫的作品真的是具有孤独、伤感、病态的艺术品.....
.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七):在每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都有一个孤独的灵魂
1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在去苏州的高铁上。手上捧着这本短篇小说集,并没有按照顺序读,而是先读了被命名为书名的那个短篇——《春风沉醉的晚上》。
这真是一个浪漫的标题啊!我想,大约会是一个浪漫的故事吧。毕竟在民国时期的那些文人、学者中,郁达夫虽然算不上浪漫的人,但一定是最多情的人,多情的男人写出来的文字多少都有些浪漫,比如纳兰性德的词。
读过故事才发现,这个短篇似乎和浪漫扯不上什么关系。倒是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的张佳玮的一篇公众号文章,他说:纯粹写东西的就别想发财了。说实话,我对这句话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毕竟现在网文大神们,动辄几千万的年收入,还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再加上自媒体时代的兴起,让写文章的人有了更多的选择,有的人靠着自媒体一篇文章能卖几千块,有的人靠着自媒体,成立了公司,当了老板,早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只是那个时代没有自媒体,那个时代的文人写东西,只能顾得上温饱。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写的一篇译文,投稿到某杂志社之后,得到5元的稿费。这5元的稿费能够支付下一个月的房租和维持几天的伙食。
《血泪》中的“我”,写了一篇三四千字的小说,得到一个银元的稿费。文中虽然没有说这一个银元对于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是与朋友一个月两百块的工资相比,是多么显而易见地少。
这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除了都挣到了不多不少的稿费外,都属于穷困潦倒类型的文人,几近乎揭不开锅的地步。
2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我”,闲居上海,失业半年,搬了三次家,最后搬到了贫民窟的一间小房间里,白天呆坐在家里,晚上街上没有人的时候才出去散步。所谓散步也不过是漫无目的地走走,排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
我以前一个人住的时候,也常常晚上,天黑的不见五指的时候,出去走走。与我住的地方隔一条马路是一条护城河,围着护城河有一个公园。公园正门的广场上,每当夜幕降临,总是很热闹,有孩子在练习滑轮,有大人在打羽毛球或者网球,有老人在跳广场舞。公园的步道上,有人在快走,有人在跑步,有人在散步。即便我也走在这条步道上,却依然有种剥离感,像是这个世界孤独的过客。
3
如果给这本小说一个基调,那一定是孤独。
在《银灰色的死》中的“他”丧失了妻子,一个人独自在异国街头与孤独为伴。
他在一家酒馆里坐到半夜过后一点钟的时候,才走出来……背靠着铁阑干,他尽在那里看月亮。看了一会,他那一双衰弱的老犬似的眼睛里,忽然滚下了两颗眼泪来。
看着那月光,大约也是因为想起来妻子光洁的、清凉的脸庞。
《胃病》中的“我”,虽然有朋友陪在身边,但也总会与孤独相遇。
我呆呆的睡了一忽,总觉得孤冷的可怜。坐起来朝窗外一望,看见一层浓厚灰色的雨云,渐渐地飞进我的心头上来……
还有《茫茫夜》中的质夫,呆呆地在船舷上站了一会,深深吸了一口空气,扬起头来看见了几颗明星在深蓝色的天空中摇动,胸中忽然觉得悲惨起来……觉得将亡未亡的中国,将灭未灭的人类,茫茫的长夜,耿耿的秋星,都是伤心的种子。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八):那些孤独的人,后来都怎样了
普通的人都难以忍受孤独,处在逆境的人由于不信任任何人,对这种孤立更加敏感。我想没有人比作者更早明白孤独的含义了,他幼年丧父,家境穷困潦倒,十几岁才跟哥哥到日本留学,哥哥回国的时候,正是他十九岁的秋天。他还是个孩子,却不得不又一次地面对离别,再一次地离开亲人故土,留在异国他乡独自完成学业。
国弱民孱的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你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融入祖国的怀抱里,如果离开大海,你很快就会干涸。当时在日本求学的他面对日本人常常感到坐立不安,茫茫烟水回头望,也为神州泪暗弹。
乱离年少无多泪,行李家贫只旧书。这首直抒心情的诗句写出了作者离开故乡海岸时悲壮淋漓的内心活动。为孤立的自己、为破碎的山河、为离开故国的万千离伤。弱冠之年初入社会,离开了亲人的羽翼,失去了家人的庇护。怀乡病也罢、受到排斥也罢,交游离绝又无人能懂其内心的精神世界,这种孤冷的情绪一天天地放大,与人一日日地疏远起来。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
怀乡病者也曾几度梦回哥哥家的院子,海棠树凋谢了伴随着落叶声传来,坐车出了胡同冰似的月光也带着些亡国的哀调。长兄如父明明对兄长极为依赖,兄长说的话都认真听话照做,兄长要他改到医科,就听话把文科改了。后来因为生活琐事又寄信回去,同长兄绝了交,自己的眼泪也如同瀑布似的委屈的流下来。兄弟合力其力断金,明明不是什么大事,解释清楚就能化解误会,作者仍固执将医科丢弃改回文科 ,以示对长兄的宣战,伤人最终伤己,这样孤独受伤的心灵只能以逃避现实作为出路,不敢面对亲人的关心和责问,不敢面对伤痕累累的故乡。
作者曾说母亲因为早早失去丈夫,脾气性格如父如母,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作者的怯弱激烈的性情,对异国他乡外部环境展现出来的胆怯,对家庭内部矛盾展现出来的反复无常,使得作者的病情更加严重了。
可怜的游子啊,你空有满腔热忱却没有强壮的躯体,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九):郁达夫:春风沉醉晚上的孤独者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序传。——郁达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文学作品风格独树一帜的小说家,郁达夫的作品中除了明显能够辨别出来的强烈的抒情和自叙传形式的表现手法,还有就是根植在他作品中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正如他自己所说:“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序传。”他的作品中不管是留学日本的青年伊人、于质夫或者“我”,还是归国的Y,这些形象都处处透露出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小说中故事的主人公还有周围事件携带来的孤独感也是郁达夫本身长年漂泊在外,无法归家以及山河破碎,风雨飘零中内心慌乱无力的表现。
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中短篇小说集里,以其中两篇来进行描述,《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这两篇都是在描写青年内心的苦闷,前者写的是青年苦追爱情的苦闷,留学日本的青年正当二十一岁的青春年华,在异国他乡苦苦追寻一个“伊甸园里的伊扶”,希望得到理解和安抚。而他的孤独感从何体现而来?从自幼丧夫,和兄长发生矛盾的苦闷里而来,从面对日本同学的交往接踵前来自异族心底的过度敏感而来,别人的欢笑,“他”总是疑心在笑“他”,别人的闲谈,“他”总是觉得在谈论“他”的闲话……“他避来避去想避他的同学,然而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射在他的脊背上面。”直到最后陷于忧郁孤独的青年带着对祖国的绝望地呼喊“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得!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跳海自尽,这样对祖国贫弱的批判情感无疑是坦诚大胆,毫无遮掩的。
而在后者《春风》的作品中,所写的青年“我”的苦闷却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失业潦倒,遍寻工作无门的生活艰难。在居住的昏暗狭窄的小屋中,与同是房客的女工陈二妹之间产生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感。而书中的“我”的孤独感从何而来?从失业已久,房租上涨,数次投稿都了无音信而来,从了解到陈二妹虽然有工作,作为工厂女工遭受剥削却又无法辞工的苦涩里而来。直至最后,“我”在同情劳苦女工二妹遭遇的同时,生出却比人家还要贫困的悲苦境地,“自杀!我有勇气, 早就干了。现在还能想到这两个字,足证我的志气还没有完全消磨尽哩!”只能在孤独穷苦的这条路,坚持继续走下去。后者《春风》里的情感比起《沉沦》里青年的直面呐喊来说,多了理性的批判,对当时社会的劳动人民的关切以及对资本剥削的批判。
书里孤独者的故事讲完了,而随着郁达夫的笔触下那个沉沦在春风沉醉晚上的孤独者又不知道有多少个……
《春风沉醉的晚上》读后感(十):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 让我再看你一眼,星空和黑夜,西去而旋转的飞鸟,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这句歌词和本文的标题都来自一位南京音乐人的歌曲《梵高先生》,实打实透着骨子里的孤独,夏末北方的城市,当我捧起《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本书时,脑海里一直在循环这首歌。
梵高先生封面孤独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而这几年,似乎很多的人都在宣扬自己的孤独,并享受在孤独之中。因为异常繁华与喧闹,很多人把一个人的时候,将孤独当成一种享受,当成一种难得,把烦扰的世界置之度外,把静谧装满自己的内心,即使简单,但是起码拥有透明的心境。就像《百年孤独》里讲到,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存在于生命一隅。
我们再说回郁达夫这本书。“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 ……”这段语文课本中需要背诵部分段落的课文还记得吗?这是郁达夫的散文作品《故都的秋》,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对郁达夫的认识停留在这篇语文教材的课文中,但是与几百篇课文相比,对这篇的记忆又是那样的深。这就是郁达夫独有的一种魅力与“质感”,他写故都的“秋”,就是他郁达夫的“秋”,写一个“秋”就能表露出其他作者难有的北国“秋味”,不仅仅是“清” “静”和“悲凉”,不仅仅是“悲秋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郁达夫 图片来源于百度当我在这个暑气未消,秋意渐浓的季节读《春风沉醉的晚上》这本册子,感受到了郁达夫深邃的主观感情、独有的审美取向、独特文学气质、细腻的文字魅力。我在读本书前真的不知道郁达夫的文笔如此传奇,如此独有质感的美,“大约春光也已经老透了罢!”,郁达夫搬家到一个闭塞的阁楼,每天无所事事,书籍百城书桌,点上蜡烛也读不下书去,身上的冬袄不在适应这个季节。包括在他夜游时的描述“一个人在马路上从狭隘的深蓝天空里看看星群,慢慢的向前走,一遍做些漫无涯涘的空想,……”这样的事是多少现代都市青年人的向往,但是无奈996和漫无目的的加班占据了,抬头看一看天,漫步时放空大脑。我真未曾想过一个五四文学时期的作者,不仅仅是革命的慷慨激昂,也有这些浪漫,并能将孤独描绘的如此有质感,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曾评价,“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一向受人瞩目。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们的兴趣;他坎坷不平的一生以及最后的不幸结局,更经常引起人们的嗟叹与悼惜”。我在作品中也看到了更多独特的任务关系的描写技巧,他不是直接来陈述感情,而是从一次次接触,一个个微笑动作来逐渐的嫁接关系,如与陈二妹关系的建立,以及郁达夫及时制止的情感流露和拥抱冲动,将感情拿捏的十分精准,再比如C夫人与两个男生的对话,碧桃和人力车夫的对话等等。以心理描写取胜,都通过“我”的自我感受来展现人物的心里变化,不仅使小说增强了抒情色彩,而且使人读后感到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