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鲸》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白鲸》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0 02:3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鲸》经典读后感有感

  《白鲸》是一本由[美]赫尔曼·麦尔维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9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鲸》读后感(一):读完不容易

  

耐着性子读完了这本书,断断续续,其实也会觉得枯燥。文中涉及鲸鱼描写的部分,虽然写得翔实又饱含深度,还是忍不住要跳读。比较喜欢作者对于白色的畅想和鲸鱼尾巴的描写。

亚哈船长是非常有名的角色,但是读完,和我想象中不一样。他一直很清醒地追逐,而不是所谓的追逐贪念、被欲望控制,我看到和感受的是一个人对虚空的执着和对自身命运的反叛。他和鲸鱼的面对面,应该是唤醒了他的灵魂,他在那之中感受到了自身的局限,看见了自己的渺小和恐惧,或者说得见上帝?我特别理解他的这种上瘾,佛说放下,怎么可能这么容易放得下。那种战栗令人胆寒又令人着迷,他一定是想要那头鲸鱼的,那是他战胜命运的证明。没读之前,他似乎是被执念所控制,沉沦和饱受折磨的类似高老头一样的印象,但是显然,他不是的,他或许是另一个狂奔的查特拉斯图特,他追逐的是自身的突破,那尽头或是虚空,因着自然不可战胜,命运不可战胜,但是人就是这样的,不在追逐中毁灭,就在毁灭中堕落。他担得起勇敢一词,坚毅勇敢,才会如此具有悲剧色彩。而他被吞没的时候,我内心感受的是史诗的震撼,激发着无尽的动力,而不是悲凉。他成功了,以身殉道。

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的哲思,瑰丽的想象,冷酷的洞察,我可以说有好几处都令我汗毛直立,我竟然从未对周遭事物有过这样的联想。他丰富的想象里带着那种肃杀和冒险者的冷静,他把自然如此美丽表现出来,又把美丽之下的杀戮和残忍展示出来。如果我的哲学积累更丰富些,或许能更好地捋一捋。但是现在这样,朦胧的感受到也很好。这确实是非常伟大的书。嗯,伟大。

内心隐藏着诸多做不到,诸多畏惧。也好想去大洋里看看,不知道会不会去。我们的命运,看似握在自己手里,其实早就被头脑里别人种下的一切所控制。

  《白鲸》读后感(二):【作家榜】战胜白鲸到底为了啥

  当我收到作家榜团队寄来的《白鲸》时,不由得惊讶这部小说作品的厚度犹如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一般,我查阅了关于《白鲸》的背景资料,得知这部作品在美国文学史的地位上非同小可,成书时间远远早于世人熟悉的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后来成为美国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一。我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白鲸》在刻画当时的美国捕鲸业大背景下的众生相非常详尽,各色人等、性格,各种价值观的糅合,都处于谋求海洋中共同利益的目的之下,他们的出现,一方面推动了海洋文明的多样化进步,一方面体现了不同人性在美国社会大背景中的起伏。《白鲸》在写作上,更深刻体现了美国社会一种执着精神,无论从个人英雄主义、还是从冒险机会主义的角度探讨,《白鲸》就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做法的代表。那么,作者本质上想要表达一种什么含义?我还没有读明白,还得继续思考。

  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19世纪美国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同样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海明威,则出生于麦尔维尔先生逝世之后的第九年——1899年。我查阅资料得知,麦尔维尔先生的少年时期辍学打工,青年时期到货轮上当差,航海经验使他大开眼界,并深深体会到水手生活的艰难,也发现了船长才是船上决定一切的人,船长好似于上帝一般的存在,是船上的造物主。19世纪的美国社会,处处充满了征服的欲望。通过发展航海业,掠夺海洋资源,美国人逐渐称霸全球,捕鲸业只是体现美利坚霸权的一个侧影。同时,捕鲸业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麦尔维尔先生笔下的《白鲸》,很大程度上也是自己生活经历和对船上生活的真实写照——船长要带领船员,要捕获鲸鱼、获得资源,再活着回到陆地,便是最终的胜利者,是所有在大海中谋生的人的崇拜者、佼佼者。

  在《白鲸》中,我能体会到麦尔维尔先生对社会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细腻的笔触,还有主人公以实马利视角下“真实”的感受。在酒馆、教堂、码头、捕鲸船上,在追踪大白鲸的那些日子里,与各色人物打交道的场景、对话、心理描写,令我甚至觉得有些繁琐冗余。或许,这些都是为了阐述“人与自然抗争”最终结果的铺垫吧。

  《白鲸》读后感(三):每个人都在追逐那只失去的左腿

  这本书很厚,我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两周。这部名为《白鲸》的书,有着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有长篇大论的碎碎念,激流暗涌的情绪,慢慢将我代入了一个执着船长的复仇之路。

  这本书的作者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曾经当过多年的水手,丰富的航海经历给他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所以他营造的海上环境有一种真实的神秘感。

  封面上有一句话很安慰人:所有你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那么船长被白鲸Moby Dick咬断的那只左腿,又是以什么方式归来呢?

  我们看到的结局是,船长最终携带着全船除了实玛利之外的追随者葬身大海。

  难道船长留下的是让人赞叹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悲壮的史诗般的捕鲸经历?

  从结局来看,船长输了,输的一塌糊涂。他失去理性,变成独断专行的偏执狂。天才和疯子只有一念之差。船长有时候是天才,沉着冷静,足智多谋。有时候却是疯子,无视船员的生死一意孤行,最后导致船毁人亡,只有一人生还。

  事情的起因是白鲸咬断了船长的左腿,所以船长穷其一生为了复仇,为了自己失去的左腿。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可以理解船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执念,都想追逐自己失去的东西,都有念念不忘的过去。

  有人小时候父母没有给自己买的那件洋装,长大了经济独立了买回来,但是也穿不下了。

  有人失恋了对前任念念不忘死缠烂打,也是在拼命抓住自己即将失去的东西,但是多半是徒劳的。

  有人一次又一次地参加竞争激烈的考试,年年落榜,却也不放弃,大好的青春也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蹉跎。

  也许这一切并非没有意义,所有的一切,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但是如果过去无法抛开,可能会变成伤害自己的利刃。你需要问自己一句,这样是否值得?也许是我肤浅了,人们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追求岁月静好的现实主义者,并不想过着苦大仇深的悲壮人生,而且骨子里认为,即使是追求自己的目标,也没有必要不折手段不达目的不罢休。

  大海象征我们所处的复杂环境,白鲸似乎是我们一直想要追逐的目标。只要我们不放弃,也许总会寻回失去的那只左腿吧。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了更多,又该如何寻回呢?

  《白鲸》读后感(四):《白鲸》周边

  ① 影视剧与《白鲸》。

  如同很多长篇巨著一样,《白鲸》曾数次被搬上荧幕,基本上都不算成功。可见最一流的小说确实极难改编成一流电影。这其中相对出名的是1956年的《白鲸记》,由著名的老牌导演约翰·休斯顿(《马耳他之鹰》)掌舵,两位好莱坞巨星:格里高利·派克(《罗马假日》)和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联袂主演,阵容堪称豪华,这几位的奥斯卡小金人加起来得有一摞。无奈最终的结果只是一部当时看起来还算有不错娱乐效果的大片。1998年,澳大利亚人拍了一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白鲸》,当然,相对于原著的恢弘阔大,这时长也算不了什么。2011年,德国人拍了两集连续剧《白鲸》,由文艺片男星伊桑·霍克(“爱在”系列)主演,评价也一般。不过在同年的一部拳击电影《勇士》中,对《白鲸》的引用令人印象深刻,片中年迈的、与儿子们感情淡漠的父亲,总是听《白鲸》的有声书,并吟诵里面的句子,那种抗争的倔劲一下子全出来了。

  ② 星巴克与《白鲸》。

  据说知名咖啡品牌星巴克的名字即出自《白鲸》。《白鲸》中的一个叫斯塔巴克(Starbuck)的大副,个性突出,总在经历一场大风大浪之后,来一杯咖啡。这简直完美切合了咖啡的主要受众:都市白领的心态——工作中的风风雨雨,来一杯咖啡化解。这么说,星巴克的“美杜莎”标志该换成梅尔维尔才对。

  ③ 开场白。

  叫我以实玛利吧(Call me Ishmael),这是《白鲸》的开头,可能是小说史上最著名的开场白之一。简短和谐,铿锵有力,的确是未谙世事的少年口吻,有种亲切又自信的味道,并确定了小说用第一人称作为主要叙事视角的形态。以实玛利也是《圣经》中人物,引导读者去探索他在本书中的命运。

  ④ 曲折的接受史

  《白鲸》书如其名,体量庞大,内容驳杂,现在看来,的确是一部有着十九世纪式的雄心的作品,相当考验读者的耐力。所以也难怪刚出版的时候乏人问津。梅尔维尔做过几年水手,而且已经出版过一些作品,写起海洋的故事来自然是波涛汹涌。但世界显然没有准备好迎接这头怪物。《白鲸》在英国出版时惨遭出版社删改,只卖出了500本,在美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梅尔维尔靠着《白鲸》,只拿到了1000多美元的报酬。商业上没有回报,小说自然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一直到了三四十年代,才陆续有学者、作家出来为它正名。而如今,《白鲸》和他的作者梅尔维尔,早已是世界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了。

  《白鲸》读后感(五):追击莫比·迪克与等待戈多

  读《白鲸》之前,初印象觉得应该是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大量篇幅用来写追击莫比迪克,和白鲸斗智斗勇,是一个关于力量与勇气的故事。

八百多页的硬装,很重,封面设计我很喜欢

  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隐约发现不是这样的。故事的起承转合通常会突然被连续几章的社科类科普打断,哲学的思辨中还会夹杂大量戏剧对白。作者偶尔还会陷入一种自说自话的情境中。越看越没了耐心。

  读到一半的时候,“裴阔德号”连白鲸的影子都没遇到,我已经确定读之前的猜测是个误会。细想一下,以及看了后面译者马永波的解读,我认为,莫比迪克之于亚哈船长,像是《等待戈多》里的戈多之于戈戈和狄狄。“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戈多是谁?戈多是一个抽象的、模糊的宏大概念。而亚哈陷入疯狂状态追击的莫比迪克,也是如此。他追击的到底是什么,每个读者解读也不尽相同。

  比如整本大部头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和主体情节无关的内容,特别是对鲸从头到尾,从外到里去剖析、去理清,但对于莫比迪克本体却没有触及分毫,无非是遇到其他捕鲸船,听到的一些捕风捉影,无从考证的传闻。莫比迪克到底代表什么?作者把这部分再次创作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等待戈多》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世界荒诞、人生痛苦。这是一场被动等待,一切虚无的悲剧。在《白鲸》里,即使五十八岁的亚哈主动追击莫比迪克,把自己献祭给复仇与疯癫,却也无法善终。被动等待也好,主动追击也罢,情感态度上的消极与积极,都无法改变人生的本质其实是一出悲剧。情节枯燥或精彩,都没办法改变结局的惨淡。

  整个读书过程,成功被作者磨炼了耐性,收获很大,以至于在最后追击白鲸的三章里心如止水,捕不到莫比迪克还搭上命才是意料之中的最终结局。

  最后说说作者麦尔维尔,书的腰封上写到是村上春树的爱读书,看书途中也不难理解了。在脱离主线放飞哲学思考这方面,村上的《海边的卡夫卡》有异曲同工之处。另外,麦尔维尔旁征博引,每隔几章就会提醒读者他知识面广,世面见很多。以及他事无巨细的捕鲸日常描写,生怕读者不知道他是真实捕过鲸的。村上深得其真传,每隔几分钟也会提醒读者他音乐品味真的挺好,特别是爵士乐。

  以上。

  《白鲸》读后感(六):无法阻拦的勇者

  在初读时搜索了《白鲸》介绍,看到说“《白鲸》与福克纳的《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起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三大动物史诗。”回想起之前在读的另一史诗级著作《神曲》,确实《白鲸》也是一部经典史诗级著作,它们对我这个俗人来说有一个共同点——难读。

内封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这本《白鲸》是新书,书很厚,装帧也很好看。随书附赠了藏书票,大概是作家榜经典文库系列的标配,藏书票加明信片,值得收藏。 小说读来很吃力,虽说是捕鲸小说,但也是一本鲸类百科,以船员以实玛利为第一视角开展故事叙述。刚开始读以为以实玛利是主角,读着读着才发现他只是叙述者,作为裴阔德号唯一的幸存者,在生还后记录下这场惊险的捕鲸历程。

一起读书

  船长亚哈对白鲸莫比·迪克陷入执念,无论如何都要捕杀这头鲸。当与塞缪尔·恩德比号的船长相遇时,我希望他别再追赶了。同一头鲸,同样的鲸骨假肢,一个吃一堑长一智选择不再招惹莫比·迪克,另一个执拗地依然要追。当与单身汉号相遇时,我希望他别再追赶了。停下来享受生活啊,欢乐放纵,何必再去追赶孤独呢?大副斯塔巴克劝他别追了,他不听,妻子孩子置于身后,他的心里只有捕杀白鲸莫比·迪克。 别追了,再追会死的。以上帝视角进行阅读的我已然知道追下去的结局会是悲剧,但也清楚笔不在我手里,我无法改变亚哈的决定。我只能继续读下去,看裴阔德号的追击,看全船俱没。

书签&藏书票

  亚哈的勇敢我不懂,或许他注定属于海洋,可是为什么要全船陪他追逐他的梦想呢?斯塔巴克的妻子还每天带着儿子在山上看父亲的帆,他的儿子也在等着他不是吗?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亚哈的故事能够流传而我只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的原因吧。 和朋友通信的时候提到了这本书,六七十岁的老头看了这么多书也在跟我说这本书太专业了,更适合有捕鱼出海经历的人阅读。而我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坚持读也读完了,前半本看得迷迷糊糊,到后面故事性强了才更专注。读完这一本书下一本要换轻松的小说来读,这一遍读完估计也不会看第二遍了。

  《白鲸》读后感(七):一个船长的故事

  百度搜索此书,虽然出版过程一波三折,但最终评价也颇为不低。于是,便开始细细阅读此书来。

白鲸

  初读此书,颇为尴尬与无奈。因为将近阅读了大概三分之一的内容,都没有发现这本书主要想写的是什么。自三分之一以后,后面的内容才渐渐地有了很大的故事性。前期的阅读,完全靠自己耐着性子一页一页的去阅读下来,实属不易。在加上自己初入社会工作,每天疲惫不堪,也无多少时间来阅读书籍,所以就更给这本书的阅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索性,最后还是阅读完了这本书,值得称赞。

  这本书,是以大海为题材,写了一个船长与鲸鱼的故事,算是一本以大海为题材的小说。看到这本书,不由得使人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在大海中的硬汉影响,在海中英勇的与鱼群搏斗。而《白鲸》这本书中的船长,虽有提现硬汉形象,但更多的是他的另一面自私与疯狂的形象。

  自人类开始能制作各种工具以来,便开始了向自然界发出了挑战,想要征服自然,想要无穷无尽的从自然界中攫取各种各样的利益。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自然界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人类。

  《白鲸》中,人类为了获得鲸油与其他各种东西,便开始了无穷无尽的驶向大海,驾船前往大海,捕杀鲸鱼。而船长亚哈也是其中的一员,曾经也是一个英雄的捕鲸人。但是,在一次捕杀鲸鱼的过程中,被鲸鱼咬掉了一条腿。自此以后,他便开始了疯狂的寻找这只鲸鱼的过程,想杀了这条鲸鱼复仇。不免有些羞愧,人类为了获得鲸油而捕杀了无数鲸鱼,鲸鱼只是弄残了船长的腿,便要面临无穷无尽的追杀,可以说是不公平吧。文中最后,船长亚哈十分疯狂,不顾一切的想要杀了那鲸鱼复仇。他完全不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那期盼的目光,完全无视自己出海的任务与其他船东的利益,只想着复仇,也无视全体船员的生命,为了自己的复仇,至全体船员的性命于不顾,可以说是十分疯狂与自私。

  文中的鲸鱼,在船员的眼中只是一个不会说话、没有思想的动物,但却能让船长暴怒不已,实属不该。鲸鱼只是根据自己的本能,来做出一些事情,却改变了一个有智慧的人的一生,让船长的后半生都活在被仇恨冲昏头脑的环境中,最终带领船员命丧大海。鲸鱼只是自卫,来抵御人类的屠杀,而最终船长还要找它复仇,说起来似乎不太公平。但故事就是如此,成功的塑造了这么一个人物形象。

  读完此书,虽然稍有 专业,涉及了大量的宗教与航海还有鲸鱼的知识,但读起来也是十分的精彩,推荐一读!

  《白鲸》读后感(八):何处是皈依?

  这本书太厚太长,以至于我读的好吃力。本书中从事捕鲸业四十余年的船长亚哈不幸在出海时被白鲸莫比·迪克咬掉一条腿。此后,他对白鲸就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复仇的欲望吞噬着他的每一个细胞,他出航乃至整个余生的唯一目标就是誓死捕杀莫比·迪克。满腹仇恨使他成为最孤独自闭的人。为了报复白鲸,他听不进理智的劝告,完全被自己的意念所吞没,他不再为妻子和孩子着想,不再和船员们交流,极端的自我中心使他几乎完全丧失了理性和人性,为报一己私仇不惜伤害他人。他始终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意志就是唯一的法则,世界为他而存在。

  “我所敢做的,我就有决心做;而我有决心做的,我就要做!他们当我发疯了……可是,我是恶魔,我是疯上加疯!我现在预言,我一定要肢解那肢解我的家伙。”复仇的选择一旦作出,满载祸殃的命运之船便开动了,一场由狂妄和偏执领航的复仇战斗就在这泯灭了理智的黑暗航行中开始了,最终把“”裴阔的号”引向了毁灭的航程。

  纵观十九世纪中期文学作品的一个普遍主题是“摈弃与寻求”,这一主题在《白鲸》中同样得到了反映。船长亚哈甘愿抛弃安逸的陆地生活去隔绝危险的海上,其表层动机源自追杀白鲸的复仇计划。实则是想重新找回自我、寻求精神的安宁与自由;船员以实玛利自称出海的目的是驱除肝火、调剂血液循环,实际上是为了摆脱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和自杀的念头,重获生命的真意。其他的船员,或为生计所迫、或为逃避无情的命运、或为更换环境。总之,是为逃离那个不能带给他们欢乐和幸福的陆地世界去寻求心驰神往的理想天地。

  在船员眼中,陆地上到处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机器和烟囱,到处是生存压力下的困惑与无助。禁锢在物质主义高墙之内的人们正在失去追求绝对真理的锐气,也日益丧失了精神生活的深度。而在无边无际的海上,不管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大海总会激起人类的无限遐想和体内聚集的原始生命力。“唯有汪洋大海才富有最高的真理”,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带领船员们暂时摆脱陆地的生存困境,尽管这不能改变这个世界的不合理境况。忽然明白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迷茫,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个体都是无助的。书中那个造成他困惑的工业社会,和现在我们生活的人工智能时代,对个体而言,何等的相似,我们在恐慌中寻求精神的皈依。

  《白鲸》读后感(九):让我给你讲一个鲸故事吧

  看《白鲸》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

  当初我原是打算看《变形记》的,但是看简介突然对人类向鲸鱼复仇的中二故事略有期待,结果没有抽中《变形记》,反而抽中了《白鲸》。

  之后便在日常后悔错过了《变形记》之中开始读《白鲸》,而且一开始收获的是满满的失望——文章的开篇作者没有一点要写小说的意思啊!

  所以,作者这根本不是一本小说,而是将旧式鲸鱼的科普,与戏剧和小说杂糅起来,就是一道美式大杂烩。

  我先看了最后的译者记,再来看的正文。其中有提到,《白鲸》最初是被拒稿到,直到赫尔曼 · 麦尔维尔过世多年才被人发掘出来。我要说,我能理解编辑的决定,这确实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作者事无巨细地展示着那个年代捕鲸的故事,相对而言故事性没有那么强。而且将多种表现手法杂糅在一起,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

  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他常故事讲到一半就转而讲那个时代对鲸的认知、讲一些人生的哲学思考,也让整个故事不那么连贯。

  所以,如果你没有一些耐心,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我不建议你读这本书——亚哈差不多半本书才出场,莫比 · 迪克800页之后姗姗来迟。

  但这并不是说,《白鲸》不是一部好作品,相反,它能给我带来的,除了最初期待的中二故事之外,仍有更多思考的地方。

  首先是作品于美国文化的代表性。

  一艘船是一个小型的美国社会,你可以是白人,可以是个蛮子;或者是个黑人,或者是个印第安人。你在船上的地位与你的肤色与出身无关,只与你的职责有关。例如再虔诚的以实玛利也不会比抱着悠悠的奎奎格收入高。这是很多人有着美国梦的源头,虽然种族平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现在那个社会看上去也在倒退。

  另外就是那个时代给人的美国印象——冒险与淘金,捕鲸这个职业本身就是这个印象的最好体现。你的收入并不固定,在三年里,太多因素决定你最后的收获,甚至丢掉性命。

  其次是作品本身所讲述的故事。

  金鱼叔叔说我:“你得多中二,才会来看这么一个故事啊!”

  一个人,去找一头鲸鱼复仇——这个人得多疯狂而多盲目!简直就是中二人群的代表!

  如果你跳过作者碎碎念的部分,整个故事还是挺不错的。前期以实玛利与奎奎格那快速发展的基情,你都怀疑他们下一步是不是要一起滚床单了。而海上的生活也挺有意思,展现着人类最原始的野蛮感。整个故事在莫比 · 迪克出现后,追击的三天达到高潮。

  戛然而止。

  最后是哲学与一些思考。

  麦尔维尔的旧式科普还带着他水手的最原始的哲学思考。因为时代的鸿沟,很多观念在我们现在看来已经是太落后与野蛮。尤其,整个捕鲸的过程,我都不大喜欢——鲸鱼那么可爱,人类那么盲目。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

  麦尔维尔那么乐观地相信,鲸这样的大海兽,是永远不可能从海洋中消失的。他绝对不可能想到,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距他才短短两个世纪,太多的物种消失在这个地球上,还有更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人类的贪欲永无休止,鲸是填不满这欲望的沟壑的。

  如果我们任由人类野蛮地生长,这颗蓝色的星球终会再也看不见海上的喷水。

  这时候,或许可以庆幸石油拯救了这些大海兽。

  想读《白鲸》的话,得先有思想准备,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中二的故事——如此,你会失望。

  但它值得你读完之后再读。

  不过我希望再读的时候,小金鱼会放我一马,不再翻着书告诉我,她要给我讲一个鲸鱼故事……

  :奎奎格最后没了,我挺难过的……

  《白鲸》读后感(十):叫我以实玛利吧

  “叫我以实玛利吧”,麦尔维尔(Melville)的《白鲸》就是以这句举世闻名的开场白开启了一个漫长而惊险的故事。

  《白鲸》首先不完全是一个捕鲸的故事,它是一个关乎人性的故事,一个关于复仇、信念的故事。主角以实玛利厌倦了陆地上枯燥的生活,与一见如故的食人族王子奎奎格登上了捕鲸船“裴阔德号”。在这艘传奇捕鲸船上,在一群不同民族、性格迥异的人中,以实玛利认识了身体衰弱但内心强大的、孤独的船长亚哈。随着故事的展开,只有半条腿的亚哈与另一个虽然也是主角,但却一直只出现在传说中到最后才现身的白鲸-莫比×迪克的恩恩怨怨逐渐呈现在读者面前。围绕着亚哈对白鲸的漫长的、锲而不舍的复仇,小说实际用悲观和神秘的情感色彩为读者呈现了以亚哈船长为代表的人类以己身的力量去对抗大自然的过程。即使不可抗拒的、强大的白鲸最终逃走,而“裴阔德号”最终覆灭,只有以实玛利活了下来,但是在与自然的誓不两立的冲突中,人的坚强意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有着深刻的哲学意味。

  《白鲸》也是一个关于大海的故事,它被称为是“一部杰出的海洋小说”。从楠塔基特独特的港口风光到太平洋迤逦的海洋风光,从平静的大海到风暴中的大海,从航海过程中遇到的风格不同的不同国家的捕鲸船,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大海的险恶,讲述了航海的技术以及捕鲸的历史和方法。特别是最后的高潮中,作者用一幅复杂多彩的、从亢奋与平静的交替变化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三天不眠不休的追捕白鲸的惊险场面。

  《白鲸》还是一个动物的故事。在书中,麦尔维尔不厌其法的为我们讲述了他了解的与鲸鱼有关的所有的知识,包括鲸鱼的种类、骨骼等等。在与凶恶的大自然(包括鲸鱼和风暴)的搏斗之中,这些鲸鱼知识不仅能够缓和读者紧张的情绪,还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起到逐渐潜移默化的给读者施以白鲸的巨大、难以抵抗的形象的作用。

  我是个版本控。就《白鲸》而言,中信出版社新出版的“作家榜经典文库”中的马永波译本是我目前读过的最好版本。在写这段书评前,我也把我手头的《白鲸》都找了出来。我实际连着读了两遍《白鲸》,一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曹庸译本,一本是中信出版社新出版的“作家榜经典文库”中的马永波版本。有人会问,你很闲吗?不闲,很忙,但是在读了曹庸版本后,发现自己好像没有看明白,因为曹庸版的文言文气息比较严重,不是太容易理解,特别是《白鲸》这种情节很容易跳跃的小说,一旦没有理解正确,就极可能影响对后续情节的因此又读了马永波版本。在开始读马永波版本之前,我其实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再读一个远景出版的邓欣扬版本,这是目前我拥有的所有版本。还好,读完马永波版本感觉目前不需要读邓欣扬版本了。

  书中添加了里面有很多精美的结合小说情节的插图。在视觉疲劳的时候,一张充满想象力的插画可以帮助读者脑补画面,从插画中获取文字所不能表达的内容。《白鲸》中的插图是高质量的,它给我留下了无限想象,也推动我进一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这些插图不仅舒缓了疲劳,增加了阅读体验,也让我在大量阅读之后能够放松心情进入下一段情节,这对于阅读《白鲸》这样的大部头特别重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