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悲伤地图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悲伤地图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1 03:19: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悲伤地图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悲伤地图集》是一本由[澳]达米安·鲁德 / [乌克兰]凯特琳娜·迪达克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伤地图集》读后感(一):寻找加油站

  这本书的惊喜是三篇心流文章,我被冷静却感性的孤独感包围着。《悲伤地图集》的整体是在失落的地标中找寻人的历史记忆,在西方的世界里拾起一段段人类进程的细小碎片,在历经的事件中偏执的发展着终将消失殆尽的轨迹,我们以“悲伤”的心态面对它,它也在冷漠地风化侵蚀在岁月中,凄凉、孤寂的被遗弃着。

  时间回到那个意气风发、物欲横流的年代,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存有意义。但剩下的时光里,这些意义会被后人如何解读定义,或者甚至永远的丢弃遗忘。这本小书有人文关怀的力量,却藏在冷峻的岩石、荒芜的沙漠、死寂的公路之中不被察觉。静(现在)与闹(历史)的强烈对比是作者想要的氛围和环境,我们有穿梭在其中,发现当下自己的不安和浮躁。回溯历史长河的角落,无数的人都在其中奔忙,找寻“美好”的方向,改变星球原有的面貌,抛下生命中更可贵的东西,而我们依然在这样循环往复乐此不疲的做着同样的事情。在未来的某个点,被停留在那里,定格这些已然毫无意义的见证。

  地图上的线条会把某个特定的位置圈出来,这是为了划分界限。在作者的思考与意念里却模糊了界限的概念,我们在《空间制图学》中能有所觉察。他去找寻爱德华·霍普的加油站,却在最后放弃了这一目的,他深刻的在霍普的画框里感受到了虚无。在霍普房间旁的海滩上有了这样超脱的感觉:“时间和空间本身已经被折叠、塌陷成一个单一的永恒瞬间。”换句话说世界已消失不见了。

  我在霍普《加油站》和《夜鹰》这两幅画里都找到了让自己不适感的因素,是人的流逝,生命的孤独感。郊野和城市的冷漠,餐厅和加油站都是目的地却也从不是终点,画面里甚至拥有公路上行驶的车和更多在餐厅聊天的人,他们既被封锁着的画框中删除却又在人的想象中不停自由流动。无地方性的霍普让作者深深吸引,作者却又潜移默化的收集“悲伤地”来勾起联系残存历史的记忆。很少能解释方向迥异的人为何能如此的欣赏与惺惜。不过他们都拥有不太理想化的和忧郁的角度去观察与洞见,敏感的神经是如此抽象、特别。

  创造地名的人也许不知道这个地方叫做什么,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挖掘故事的乐趣。是人的一切塑造了这片领域的感情色彩,增添了属于我们的烙印,这好像是大历史中的一瞬间,也似一粒原子,足够微小却也足够迸溅出耀眼的光。恰如其分的这本书所带来的光芒总是忧郁,“忧郁是一种朦胧的状态”,像是雾化潮湿的苦胆汁。

  整本随笔紧密一致,点到即止。更多的在三文中感叹笔者灵感与思考,在同一色调里他深耕思想与脉络,在多姿的领域间穿梭。地域的狭隘无法封锁人的脚步,在这场虚拟的旅程中,我们都能找到隐匿在现实里的,却深藏在意识中的加油站。

  《悲伤地图集》读后感(二):朋友,来一场悲伤的旅行

  从南极洲的欺骗岛到德国的痛苦镇,从俄罗斯的孤独岛到澳大利亚的无望山,跨越好几国家,好几个洲,感受一场悲伤忧郁的旅途,在这里你会看见废墟,会看见荒芜,也会听见悲伤,凄凉的,忧郁的神话。或者站在如今的景点上听导游说过往的历史,例如淘金热历史,例如欺骗岛的杀鲸历史,例如空间制学说里的加油站,或者无名者的记忆里的幻想旅行,而此刻我翻阅《悲伤地图集》的时候,就像无名者的记忆里的主人公一样,透过文字,透过手绘的地图在这些悲伤的土地上旅行着。我何尝不是无名者的记忆。

  《悲伤地图集》是作者达米安.鲁书写下的一本悲伤之地的虚拟地图旅行指南,看见虚拟两个字你是不是这都是假的,都是作者构思出来的,其实是也不是,这些悲伤的地方都真实存在,背后的故事也都存在,只不过作者也未曾亲临这些地方见证它们的模样,它们存在于地球上的任何角落,例如我们常说的乌托邦,只要有人相信就会有乌托邦的存在。而插画师凯特琳娜·迪达克 为绘制的一幅幅的地图,标注出了这些地方的经纬度,让我们一目了然,只是可惜我的地理都还给了我的地理老师了。

  拿到书前我还在想悲伤地图,能有多悲伤,可是翻开书目的时候,我觉得我被悲伤包围了,这一个个的地名,无不充斥着悲伤,忧郁,我原以为不过是个地名,可是看完我才发现,悲伤更多的来源这个地名发生过的地方,像欺骗岛,当人类在肆无忌惮的屠杀时候,它终于爆发了。像世界尽头,因为淘金热的兴衰让原住民受到了威胁,最终这里归于废墟。你看无有城,每年在特定时节出现的房车迁徙,暴露了人们想逃离城市的想法。而乌托邦,也一样代表着人们心中的设想,但是在书里它被建立又被毁灭,有乌托邦就会有反乌托邦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乌托邦。书中有些文章还挺喜欢,有些文章感觉有些深奥,无法特别明白,像空间制图学,从加油站延伸到了其他地方,然后又绕回到了原点。其中无名者的记忆,让我觉得自己就像主人公一样,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你未踏一步却已在脑海中环游世界都说不定。这是更像是冥想带来的东西。

  这一场旅行,结合了地理,人文,历史三合一,带我们跨越了肉眼以及精神的洗礼见证,在我们可以跟作者在精神上的交流,也可以只是当个游客挑选自己喜欢的认真观摩,甚至可以按分布的区域画下路线图,会有不同的惊喜和发现。

  《悲伤地图集》读后感(三):新奇有趣的云旅行

  在2020年的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袭击了人们的生活。人们不得不放弃原本计划好的旅游出行计划,而呆在家中。即便疫情过后,一切开始变得好转起来,越来越多的人们依然选择继续搁置自己的旅行计划,避免自己走上一条不怎么确定的旅程。但是,人们对于出门旅行的那种念头却从来不曾消泯过,如果我们不能够用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眼睛去感触外面世界的美好的话,我依然可以选择进行一场虚拟的旅行,即便我们的身体无法在路上,那么我们的心也可以在路上。在这个时候,我想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个同样虚拟的旅行指南,比如澳大利亚作家达米安鲁德的《悲伤之地的虚拟旅行指南》。 应该说《悲伤之地的虚拟旅行指南》绝对是一种我们在以前从未接触过得游记的模样。在这本旅行指南中,达米安鲁德不会告诉我们一切有关于旅行的那些琐碎事情,比如衣食住行等等,他没有选择告诉我们我们在那里会看到一些什么,他只会告诉我们,我们会因为什么去到那里,以及,在那里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些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就像是本书书名提到的那样,在这本书中,出现的所有地方,背后都拥有着一个不怎么让人开心的故事,这是一个专门去讲述悲伤之地的故事。在那些阴郁地名的背后,我们会得到一个由神话、历史、景观、意外事故与悲剧交织而成的独特故事。相信我,在这本书中,你一定会大开眼界,大有收获。在这一场不同寻常的云旅行的过程中,我们将伴随着达米安鲁德的娓娓道来,迎来一场充满趣味与历史文化韵味的独特旅行体验。虽然我们不可能真正的让我们的身体走在路上,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我们与世界上那些最悲伤的地名来上一场最浪漫的云邂逅。 如果不是达米安鲁德,我可能不会知道在世界上竟然还有着如此许多充满了悲伤与浪漫的地方。比如世界尽头。这是一场野兽派建筑师们的饕餮盛宴。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为了解决战后伦敦住房短缺的问题,在伦敦兴起了一些建造高层福利住房的项目,而野兽派建筑家们的参与让这个项目在不经意间变得有些不一样起来。高耸入云的建筑,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密闭的小社会,每一栋楼甚至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社会性格,这些建筑的存在与战后人们的心理创伤形成一种奇特的心里共鸣,有人欢喜有人悲伤,而著名作家JG巴拉德的小说《高层》与著名行为学家约翰卡尔霍恩所设计的那个“老鼠城市”的实验,更是将这一种共鸣送达了顶峰,这个环境不是为人而建,而是为了人的缺席而建造的。如果我们不曾仔细了解过这所谓的世界尽头究竟在说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就永远也不会知道在几十年前伦敦,在那些密闭独立的高层建筑中,究竟是在酝酿着什么,以及他们究竟在代表什么?! 这是一场充满独特趣味的云旅行过程,在《悲伤之地的虚拟旅行指南》指引下,我们可以到达世界上任意一个有着阴郁悲伤故事的地点。在这里,我们不会有旅途的劳顿,也不会有囊中羞涩的尴尬,有的只有一场心灵与历史文化的交汇之旅,充满了新奇与趣味!

  《悲伤地图集》读后感(四):地理,历史,文化,故事和人

  地理,历史,文化,故事和人 人类的所有历史,都离不开人,这是一定的,没有什么怀疑。从古至今,在这个蓝色星球上,截止目前为止,现实的人类是这个星球最智慧的哺乳动物,也可说是统治者。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论,人类从原始人,经过劳动、学习,站立行走,使用制造工具,产生语言,以火为能量烧制食物,最后向智能生物转化,成为了现代的人。这个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让人类逐步走向自由世界。 人的活动就现在来说,我们还是处在三维世界中。时间,空间,构成了我们的遭遇和现实。在时间方面,经过发展记录,就成为了历史;在空间方面,地域呈现的环境,构成了我们看到的地理;而这两者交织叠加,便也就成为了文化。人当然是永远的主宰者,永远的主角,有人就有故事,有人就有斗争,就有不断发展的对抗矛盾和妥协,而这些,也就构成了故事。故事是什么呢?究其根本,演绎的只是人。 绕来兜去,地理、历史、文化、故事和人,其实都是一体的,并不可分割的。如果非要分割开来,那么也只是局部呈现,把整体的东西从不同维度角度来审视而已。就像这本《悲伤地图集》,其中所含有的所有要素,也都离不开我们的仔细分析。本书的基本要素重点词汇之一,是地图。地图即是地理,是人们发现绘制的地形地貌。而仅仅如此,就不会让人觉得有何奇异不同,还有个悲伤,谁会悲伤呢?当然是人啦。因何悲伤?那就有故事了。 在故事里呈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适合不过了。但本书不是单纯讲述故事的汇集本,而是着重在悲伤之地,即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悲惨的故事,让后人铭刻至今,这是其一;其二,是叙述故事,记录地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本书成为旅行的指南。而且,是虚拟的指南。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本书作者也没有亲自到所有的地方去过,这也是一次纸上谈兵,梦想和幻呓。如同以盲导盲,但是这虚拟的大餐,确是一道美味盛宴。 作家把世界上那些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地理位置上发生的悲伤故事记述下来,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人类发现探索史。这些地方大多都处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中,因为近代的科技革命,导致西方引领了世界,占有了先进技术,那么他们也就对世界的探索更有主动权,也更有发现空间。由于物质财富的吸引和刺激,这些国家中的人们率先进行了探索开拓实践,那么也就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有南极洲的三个故事,五个美国的故事,五个加拿大故事,还有澳大利亚、芬兰、俄罗斯、日本等国,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地方发生着人类追求财富,探索研究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故事。这些故事的色调基本都是相同的,都有着令人悲伤伤感的结局。地理上不是兴盛,而是荒废;时间上,不是面向未来,而是回忆过去。当然,也有延续至今的,那就是文化的传承和不朽了,那是非常难得的。大部分都是悲伤的故事,这符合本书的主旨要求。让人记住悲伤,这大概是作家的核心思想。

  《悲伤地图集》读后感(五):打开穿越时空的任意门

  

讲真,中译本翻译的有些晦涩,但依然好看

这是一本逃离了时间和空间的游记,所有的地名都充满了灰色和绝望。

一些地点在人类历史中有着它曾经的意义,如位于南极的捕鲸据点“欺骗岛”,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的“建造即为毁灭”的用于原子弹实验的“末日之城”,而另一些依然把悲伤停留在地表,比如位于日本青木原的“自杀林”,位于南澳大利亚的阴森的乱石岗,终结了欧洲人对澳洲幻想的“绝望山”。

书里面提到了三座位于南极洲的小岛,包括提到的粘满鲸鱼血液的“欺骗岛”,圣经中启示录相通的“天启峰”,以及探索南极洲的勇士乔治 莱维克和他的伙伴们,承受着未知的痛苦和压力时藏身的地标,“难言岛”。

在历史长河之中,人类对南极洲有着数不清的幻想。

“他们相信那里存在着和他们正相反的文明”,

那里的人“身体结构相互颠倒,四肢杂乱无章的排在一起”。

探险家们于19世界开始探索南极洲,但南极洲本身是难以捉摸的东西,广阔单调,无穷无尽。冰川会融化,再堆积,这给测绘和命名增加了很多麻烦。南极洲有一座山,叫“无形山”,“shapeless mountain”,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因为不同的探险队对它的描述都不同。后来,一个探险队攀登无形山时,发现他们爬的是另外一座山,索性就把这座新发现的山命名为“错误山”,mistake mountain。

另外一些地标则是人类扩张时的残忍的写照。

比如在澳大利亚的“冷酷角”,亚瑟港流放地发生的大屠杀。

当时的人狂妄自大,称灭绝是土著人的命运。

当时,罗宾逊同情土著人,和一个名叫楚格尼尼的土著男子一起(我似乎在澳大利亚的某个博物馆看到过这个故事,但记忆blur了),说服了当地土著搬到另外一个岛居住,并给他们提供水和食物。之后,罗宾逊命令他们“文明化”,男性开垦,女性洗衣缝纫。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宾逊放弃了这座小岛,疾病蔓延,杀死了大部分的土著人。

另外一处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的“屠杀岛”,则暗示了人类扩张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当时欧洲流行黑顶毡帽,而上乘的黑顶毡帽由加拿大海狸毛制作。供求关系推动欧洲人和北美的土著部落开展海狸毛的交易,建立了许多新的毛皮交易站。其中一队法国人失踪了,之后得知,着一整队人被杀。他们“互相靠着躺成一个圈,被躺下的头颅就放在她们的身旁,用海狸皮精心的包裹着”

没人知道谁杀了他们,我们只知道有人“怨恨他们对海狸毛皮贪得无厌的欲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