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精选

2021-02-13 01:17: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精选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是一本由[澳] 希瑟·莫里斯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一):奥斯维辛的文身师

  

很难想象在那么艰难冷酷死亡环绕的处境中,主人公-莱拉因着对亲人在渴望~想见家人和集中营里与吉塔的爱情终会开花结果的信念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残酷生活,最终离开罪恶和死亡。两人带着对集中营里死亡的灵魂的痛苦怀念,开启正常生活,帮助别人。并且无论何种处境,他们都有生活会变好的信念,确定人生不会比集中营更糟糕了。伟大的生命和灵魂。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二):来自真实的震撼

  

战争给人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也正是在战争中能够作出的选择少之又少,更多的是跟随命运。家乡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限制,而是生活所带来的痕迹,就算有一天战争结束真的回到了家园,那么也未必能找到以前的感觉。身处战争的人们,向往的无非就是那么一片安宁,其实到那里都是一样的。结合历史,可以看到那些人几代下来的命运都被一同改变,时代不同,对于生活的定义也就不同,就像现在生活十分富裕的年代,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去评判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

很多事情的背后都有着我们未曾了解到的,很多历史的由来也都不是顺利的,我们只知道结局如何,却不知道过程,那么这个结局就毫无意义。当看到这些事实的时候,我难免会捏一把汗,人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光是想是想不明白的,只有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才能够想得通,原来只有这一种选择。书中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感动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这种人性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会引起共鸣的。

为了守护自己爱的人,哪怕世界末日来临也会献出一切去保护,面对困境的时候只要能够有一个寄托就能够带来无限的力量。对当时周边环境的描写非常的细致,拉莱的感受我好像可以感同身受,在被俘虏的日子里一直遭受着不平等的对待,如果是其他人可能会放弃,但是他没有,一直挺了过来。为了逃离这样的环境,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时机,那种惊现和刺激一直在不断上演。后来的故事并没有回归平静,一切艰难还在继续,只不过希望不断带来力量。

真人真事的故事,细节真实的让人感到震撼与恐惧,但当看完这本书之后剩下的只是感动,人类可以创造也可以去毁灭,还好结局总是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三):人性之花绽放在荒芜地带

  人性之花绽放在荒芜地带 二战时期犹太人的遭遇,是很多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而今天想说的这个《奥斯维辛的纹身师》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今年三月份亚马逊推出一部剧集《纳粹猎人》其中部分桥段可以作为这本小说默补充。 故事讲诉了1942年,斯洛伐克犹太人拉莱被强行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会说多门语言的拉莱在这里意外被纹身师救助,成为了纹身师,每天的工作就是给新来的伸出来的胳膊上文上一串数字,从此这个人没有了名字没有了生活没有了尊严,在这里只是一串行动的数字。 拉莱不得不在成千上万个囚犯的皮肤上留下永久的印记,因为这个工作,他离死神的距离至少要远一些。在这里,他目睹过可怕的暴行,也见证了人性的善良。 他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己的特权,依靠从被杀害的犹太人身上搜罗来的珠宝和金钱换取食物和药品,来延续他幸存同胞的生命。 一天,拉莱在等候纹身的队伍中邂逅了一个年轻女子,他不得不将编号“4562”文在她的胳膊上。那一刻,他默默发誓,他们一定要活下来,在自由的天空下享受幸福的人生……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可以说主角拉莱是不幸的,但是比之千千万万走向毒气室被扔进焚化炉的同胞来说,他又是幸运的,他是勇敢的,他也是怯懦的,他可以为了自己和同胞铤而走险,他却又有太多太多无法做出反应的场景。 最后他们得以离开集中营,虽然已经远离了那里,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那个人间地狱。 总的来说,作者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一段人性光辉绽放在荒芜地带的奇迹之旅,那里死神笼罩,那里饥饿盘旋,那里疾病缭绕,那里恐惧丛生,那里残暴横行,那里人性泯灭,那里心怀希望那里心怀爱情,毫无疑问故事主角是幸存者,他们很幸运作为幸存者,他们很不幸作为幸存者,他们背负着死去的人们的人生,也在努力活着自己的新的人生,他们的故事验证了人性的奇迹可以绽放,哪怕在最荒芜的境地,个人评分8.2分,推荐指数四星。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四):序言

  

拉莱尽量不抬头看。他伸手接过递给他的纸条。他必须把这四个数字文到拿着纸条的女孩身上。她们身上已经有一个号码了,但是已经褪了色。他把针刺入她的左臂,尽可能轻轻地文了一个“4”。鲜血渗出皮肤。但是针头扎得还不够深,他要重新描一遍这个号码。拉莱知道这会造成怎样的疼痛,但她丝毫没有畏缩。他们被警告—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不能做。他擦去流出来的血,蘸了绿色的墨水擦在伤口上。

“快点!”佩潘轻声说。

拉莱花了太长时间。给男人的胳膊文身是一回事,但玷污年轻女孩的身体是一件可怕的事。拉莱抬眼瞟见一个身穿白大褂的男人慢慢朝女孩们的队伍走过来。这个男人时不时地停下检查惊慌失措的年轻女孩的脸蛋和身体。最终他走到拉莱面前。拉莱尽自己所能轻轻地抓着面前女孩的胳膊,那个男人用手抓住她的脸,粗鲁地左右摆弄。拉莱抬头看到那双受惊的眼睛。她的嘴唇好像准备好了要说话。他轻轻捏了捏她的胳膊阻止她。她看着拉莱,他摆嘴型告诉她,“嘘”。穿白大褂的男人放开她的脸,接着走开了。

“很好。”他低声说,同时开始文剩下的三个数字— 5 6 2。完成之后,他多握了会儿她的手臂,再次望向她的双眼。他勉强挤出一个微笑。她嘴角上扬回应了他。她的双眼在他面前闪烁。看着它们,拉莱的心跳好像一下子停止了,而后袭来的是第一次心跳的感觉,怦怦直跳,像要冲出他的胸口。他低下头,脚下的地面似乎在来回摇晃。这时另一张纸条塞了过来。

“快点,拉莱!”佩潘急忙低声叫他。

他再次抬头的时候她已经离开了。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五):借此书做一个二战电影回顾

  

这段时间,对二战时期的德国历史感兴趣,看了许多相关影片。回顾二战的历史,电影总在不断找到新的角度去诠释,在此为我心中的五星影片做一个回顾。

纪录片《我们的父辈》讲述了五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被战争裹挟向前,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影片从普通的德国军官、犹太逃亡者、战地医生、后方歌手的视角还原了历史,“那时我们都还年轻,世界就摆在我们面前”,满目疮痍的战争过后,多想回到那个举着高脚杯、在摇摆乐下跳舞,临行前的夜晚。《帝国的毁灭》描述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以及他的亲人、部下如何结束他们的生命,令人震慑,是众人选择了“恶”,并誓死效忠他们的“理想”。

电影《乔乔的异想世界》和《元首偷走了芬兔子》,色调清新、充满了儿童的纯真色彩,将战争的残酷与极力保护下的美好冲撞在一起,想象力、幽默感、戏剧冲突都在线,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风格。

电影《钢琴家》讲述了波兰籍钢琴师逃亡的历程,和《奥斯维辛的文身师》有相似之处,在“活下去”的巨大信念下,成为了少数幸存者。此外,刻画东西德分治的冷战时期,也有表现优秀的影视作品。最近热评的电影《波斯语课》,冒充波斯人的犹太青年将被屠杀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教授德国上尉“波斯语”,一门语言将两个人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一路为他们提心吊胆。

《气球》、《无主之作》、《沉默的教室》都反映了东西德分治的紧张气氛,影片中关于东德的描述,令我不禁常常想起《1984》,“老大哥在看着你”。《无主之作》的优异表现,还体现在它将一个时代的艺术流变很好地囊括在影片中,社会主义美学、现代主义美学、行为艺术都有所涉略,二战、精神病院的流行、柏林墙的建立等历史因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朗读者》不是单纯地跨年龄恋爱故事,还隐藏了二战结束后审判纳粹战犯的秘密。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一书,花上一个下午就能读完。这是来自幸存者的自述,是危险笼罩下的爱情故事。在被拉往集中营的路上,人们还对未来抱有一丝幻想,在集中营里,“如果你早上醒来,那这就是美好的一天”。起初,文身师还试图去理解眼前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一切,后来,他开始动用全部智慧,“不择手段”的活下去,偷偷地救下“一人一世界”。在极度压抑的历史里,残留下一组幸运的片段,让满腔愤懑找到了一个出气孔,这就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体验。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六):只要活着,一切都会变成最好的样子!

  因为疫情关系,在家待了很久。大家都在说2020 年我们见证了太多太多了。马上就要毕业的我,也陷入了迷茫。很多时候觉得,生活无望,前途渺茫,一度陷入糟糕的情绪里。

  生活艰难,没有接受过社会的毒打,更是让我觉得活着好难。这也让我不得不思考,活着为了什么。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余欢水》也在讲述着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的艰难,我们总是会陷入困境。当我们被逼到了绝境的时候,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我们也许一下子就被激起了强烈的生存欲望。

  物极必反,当我们倒霉到了极点,也许就会看到新的生机。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看的书——《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的力量。这是一本很了不起的书,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讲述的是,在二战期间,一个叫拉莱的犹太人被抓去了纳粹的集中营,那个地方很可怕,也是一个人性扭曲的地方。但是拉莱一直在坚强地活着。在他迷茫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成为了他在这里的一道曙光,让他活下去的信念更加强烈了。他和那个叫做吉塔的女孩在这里相识相知相亲相爱,他尽全力保护着吉塔,也在尽力帮助着这里的每一个人。纳粹集中营是对人们身心的摧残是我们远远想象不到的,但是拉莱一直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感染着这些被抓来的人们。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也是这些人在这里的一个依靠。吉塔和拉莱坚强活了下来,最终也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的爱情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

  读这本书让一度我潸然泪下。可以说这是一个涅槃重生的故事,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那个年代,拉莱被带到了集中营,他还能够保持着希望,也是很让人震撼。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早上醒来,那这就是美好的一天。”活着,对他们来说就是已经是一种美好了,那些艰难算得了什么呢?

  透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原来活着才是我们追求美好的开始。相对于拉莱而言,我们已经幸福太多了。生活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有各种资源,也拥有太多的求助机会。那么我们又是为了什么而活不下去呢?

  最近看到有朋友因为毕业论文、工作等事情焦虑,甚至发展到了抑郁的地步。不得不说,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太过束手无措,抗压能力太弱。经受得住磨练,才能够变得更好。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拉莱和吉塔就是如此,他们经受了太多的磨练和考验,最终获得了美好的生活。这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内心强大的信念。而我们,更要有他们这样的精神和魄力,去迎接生活中的挫折。

  只要我们还健康地活着,一切都会变成最好的样子。

  只要我们从梦中醒来,睁开眼,看到了这个世界,那我们就拥有了战胜恶龙的武器——生命。生命给予我们的是什么?不就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么?就像是一场游戏,需要我们不断打怪升级,只有坚持到最后的那个,才能够看到最美的风景,

  读一本好书犹如行万里路,《奥斯维辛的文身师》不仅发给你面对挫折的勇气,战胜困境的力量。而且读这本书能够让你看到真实的迫害,也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更能够透过这本书去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

  走入《奥斯维辛的文身师》,汲取生活的力量吧!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七):如果你早上醒来,那这就是美好的一天

  32407,他是拉莱,一个通晓斯洛伐克语、德语、俄语、法语、匈牙利语和波兰语的斯洛伐克犹太人,他曾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作为一名文身师呆了三年。

  34902,她是吉塔,一个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年华的、美丽的斯洛伐克女孩儿。

  他们本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本不会有任何交集,如果没有被德国纳粹强制带到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个血腥恐怖残忍臭名昭著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死亡工厂”,这里关押着政治犯、苏联战俘、犹太人、波兰人和吉普赛人,他们在这里从事着极为严苛的工作,一旦生病或者不能工作,就会被处决或者被送去进行毫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大约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

  拉莱和吉塔在这个糟糕的地方相遇了,一个眼神就注定了一辈子的羁绊。他接过她递过来的号码纸,把号码纸上的数字文在她的手臂上。她战战兢兢,对这个陌生的地方心生恐惧。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数字,他们没有家人朋友,没有地位和尊严,甚至连名字都不配拥有;他们被迫换上肮脏的条纹服或者苏军的衣服,哪怕是女孩子也不再能留下长发;他们吃着最低劣粗糙的食物,甚至常常食不果腹,还要承担繁重的工作;他们不得不忍受纳粹对他们身体和精神的践踏、摧残和玩弄,他们不过是纳粹党卫军管制下的劳动工具、玩偶和实验品。

  然而,恶劣艰难的处境并没有消磨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他们在集中营里与那些同命相连的人相互扶持、鼓励,甚至不惜为并不熟识的陌生人以身犯险,骨子里的善良和乐观给了他们坚强和力量,伴随他们度过那些黑暗绝望的日子。

  他们被彼此深深吸引,他们相爱了,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他们成为彼此活下去的希望和精神支柱。拉莱利用自己文身师的身份在“加拿大”女孩儿们那里获取珠宝和货币,又将珠宝和货币拿到“外面的人”维克多那里换取食物和药品,再分给自己营房的人、吉塔和她的伙伴们;他想尽办法为她争取到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办公室工作,使她免于沉重的体力劳动;他为她带来药品、巧克力和面包,让她在斑疹伤寒的侵袭时活下来。他热切地渴盼着跟她的每一次见面,在每一个能够避人耳目的周末,他们相约、相拥、热吻、做爱。集中营里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枯燥乏味、残忍血腥,但他们的爱情却日益浓烈。他们相约着活下去,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不仅仅为了告知世人这惨无人道的集中营的存在,也为了那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到来的幸福生活。希望是集中营里最宝贵的东西,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承诺,只为了能活着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

  这个故事里最让人动容的是,集中营里的人们在残酷的环境下依然没有泯灭良知和道义。文身师佩潘会帮助拉莱获得文身师的工作以免于苦役;拉莱会将辗转得到的食物分给其他人,哪怕他自己的食物也仅够果腹;丹娜和伊凡娜会在吉塔患上斑疹伤寒的时候照顾她,帮她打掩护;希卡尔会利用接近施瓦茨休伯的机会营救拉莱;雅各布会因为曾受过拉莱食物的恩惠而在拉莱被囚禁在惩罚队的时候让他少受皮肉之苦。他们凭借骨子里的善良和永不放弃的信念等到了纳粹的战败,等到了渴望已久且弥足珍贵的自由。活着就是希望,活下去一切才有可能。正如拉莱的座右铭“如果你早上醒来,那这就是美好的一天。”

  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两个集中营的幸存者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经历过苦难的人往往会更加珍惜幸福,他们在生命剩下的时光里相濡以沫,至死不渝,还用这种爱深深感染了下一代人。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八):生命的力量

  路上读书解读:

  第二天,拉莱终于踏上了祖国斯洛伐克的土地。布拉迪斯拉发距离拉莱的家乡克龙帕希有两百五十公里,拉莱走了整整四天,终于回到了家。

  此时德国已经基本溃败,正义在欧洲战场率先获得了胜利。但是战争之后,剩下的是满目疮痍。拉莱家曾经美丽的房子如今已经是一副破败之相。

  拉莱立刻冲到家门前,用尽力气敲打着门。他听到屋里有人喊着,“我来啦,我来啦”。门一打开,他就看到了妹妹高蒂那张熟悉的脸庞。妹妹看到了拉莱,激动到甚至晕了过去。等妹妹醒来后,他终于得知了家人的情况。他们家五口人,现在只剩下了拉莱和妹妹。但好消息是,妹妹和一个俄罗斯人结婚了。那天他们聊到了深夜,仿佛想要补回失去了的那几年时光。

  拉莱也向妹妹倾诉了他对吉塔的爱情,他告诉妹妹,虽然吉塔已经了无音讯,但他始终相信吉塔还活着。得知哥哥的爱情,妹妹极力鼓励他去寻找吉塔,听说许多集中营的幸存者如今都聚集在布拉迪斯拉发,说不定吉塔就在那里。

  第二天拉莱就赶着马车出发了,三天三夜后,他来到了布拉迪斯拉发。可是这个城市如此之大,他该去哪里找吉塔呢?他甚至都不知道吉塔究竟在不在这个城市。

  于是整整两周,拉莱都在火车站守着。每来一辆火车,他就上去问每一个人认不认识吉塔·福尔曼。直到有一天,有人建议他去红十字会登记吉塔的信息,他才终于来到红十字会,获知了吉塔的所在。

  原来被纳粹送出奥斯维辛的那天夜里,吉塔和其他数千名女囚在纳粹的押送下,踏上了从二号营区到一号营区的长征之路。极度寒冷的天气和铺天盖地的大雪使得许多人死在了路上,或者因为体力不支而被枪毙。途中,吉塔和其他几名女孩趁看守不注意,跑进了附近的居民家中,逃过一劫,之后又辗转在多处停留,一路上受到了许多陌生人的照顾。

  拉莱来找吉塔的那一天,吉塔正和两个朋友走在街边。突然她注意到大街上有辆样子看起来有些好笑的马车。一个年轻人悠闲地站在马车上。她认出了那个年轻人。

  吉塔走到了大街上。当马车停在她面前时,这个世界仿佛静止了。

  拉莱爬下了马车,吉塔朝他走了一步。但拉莱仍然停在原地。于是吉塔又朝他走了一步。

  “你好。”吉塔说。

  这时拉莱突然单膝跪地。吉塔转过头看向她的两个朋友,她们正一脸震惊地望着她。

  “这就是你说的那个人吗?”吉塔的朋友们喊道。

  “是的,就是他!”吉塔的声音充满了喜悦。吉塔走向拉莱,同样跪在他的面前。

  “你愿意嫁给我吗?”拉莱问。

  吉塔的回答自然是,“我愿意。”

  拉莱和吉塔于1945年十月结婚,并在布拉迪斯拉发定居。之后又辗转到了墨尔本。1961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他们的家庭幸福而美满,生意也十分成功。正如他们在奥斯维辛所期盼的那样,拉莱和吉姆在墨尔本携手度过了余生。自始至终,他们的爱情坚不可摧。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就像巴雷茨基所感叹的那样,拉莱似乎比平常人多了好多条命。从毒气间到死亡楼,从奥斯维辛到维也纳的集中营,从交火的战场到苏联军队,拉莱居然都能顽强地渡过难关,甚至帮助了许多同胞,还守护了自己的爱情。他的睿智、勇敢和强烈的求生欲使得他总能绝处逢生,但真正鼓励他在奥斯维辛这样的人间炼狱中仍然保持对生活的希望的,是吉塔那双明亮的眼眸,是他们两人想要自由相爱的愿望。也正是他们的爱情,证明了在大屠杀这样黑暗可怖的历史背景下,在生命如此脆弱的时刻,人性的光芒也绝不会黯淡一丝一毫。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九):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这个世界

  “4562,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号码。当我将这号码刺在她臂上,从此它也刻在我心上。”

  这就是澳大利亚作家希瑟·莫里斯的处女作《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这个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作品记录了一个沉默70多年的心碎往事,讲述了两个普通男女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传奇故事,他们的相遇,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经历,又是如何最终幸存下来的……

  提起二战时期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相信很容易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因为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在那里发生的大屠杀罪行。在那个非人的场所,生存下来都极其困难,又何来美好的爱情呢?既然这样,那这段二战往事又是如何能打动无数读者,并且取得已售出43国版权,全球销量超300万册,出版后全年雄踞《纽约时报》畅销榜首位,还被评为亚马逊2018年度小说的优异成绩呢?

  (一)是对奥斯维辛的真实记录

  根据历史档案记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时期德国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素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位于波兰南方的小城奥斯威辛,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波兰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在这个“死亡工厂”里,一批批无辜者们被迫远离家乡,像动物一样被运到这里,然后又被全副武装的党卫军包围。他们是老人,是儿童,是男人,是女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包括犹太人、波兰人、苏联人、吉普赛人……在这里,他们不仅被剥夺了自由,而且还失去了尊严、姓名和身份。文在身上一串串毫无规律可言的数字就是他们新的身份,而唯一的财物仅仅是身上的囚服,等待他们是未知的死亡。

  车停止晃动又回归了平静,门随后都打开了。死去的人像石块一样掉落出来。

  一个洞穴般幽深的房间,里面全是尸体,数百具赤裸的尸体堆满了整个房间。死亡的气味弥漫着整个屋子。

  ……

  主人公拉莱因为文身师这个特殊的工作,让他不得不选择与魔鬼做交易,通过他的耳闻目睹,让我们看到了在集中营中发生的种种暴行。死亡、欺辱,从肉体到心理的摧残,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突然,让人无法直视,让人刻骨铭心。

  (二)是对爱与希望的倾情讲述

  尽管在这个只剩下死亡的地方,连送一朵花也成为奢望。可是这并不能阻挡被囚者们对美好与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在这个缺乏食物、缺乏药品的人间地狱里,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为了家庭其他成员的安全,自己宁可做出牺牲。

  当身边陌生人患上疾病时,拼尽全力也要去救助。

  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己的特权,靠着从被杀害的犹太人身上搜罗来的珠宝和金钱换取食物和药品,来延续幸存同胞的生命。

  ……

  当面对意外得来的食物时,看看他们是如何去做的。每个人都只有一口,然后递交给其他人。没有推搡,没有争吵,只有有序地分食这些能救命的食物。这是开头很糟但是结尾很温暖的一天——挨饿的人却还保持着慷慨的姿态。

  一口食物可能就决定着生与死,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保持着人类的尊严。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下,道德没有沦丧,人性没有泯灭,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呢。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拉莱与吉塔相遇相爱了。他们互相扶持,他们携手同行。他想方设法帮她争取到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办公室工作,使她可以免于沉重的体力劳动;他为她带来药品、巧克力和面包,让她可以躲避饥饿与伤害的侵袭……他们想方设法只为给对方营造活下去的机遇。

  心存希望,向阳而生。他们珍惜每一次见面的机会,任何苦难也无法割舍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他们发誓,一定要活下来,在自由的天空下享受幸福的人生。罪责的阴霾,却见证着他们彼此爱情的坚守与永恒。

  如果你早上醒来,那这就是美好的一天。

  (三)是对作品思考与感悟

  故事虽然以男女主人公最后幸福生活在一起而结束,可也却无法消除自己内心的沉重。佩莱、莱昂、丹娜、伊凡娜、希尔卡……一个个名字的背后是多少无辜者的哭泣与哀嚎。

  当我们在为柔肠百转的爱情震撼的同时,不能忘却这段珍贵历史史料背后大屠杀的恐怖。

  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这个世界。这句话不禁让人联想到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也许拉莱的所作所为无法和辛德勒相比较,但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也征服了读者的内心。就像那个穿红衣的小女孩一样,不仅象征着无辜而脆弱的生命,也象征着战胜邪恶的勇气与力量。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璈先生在那次著名的东京审判中曾经这样说过,“我不是一个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帐上。但是,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人类因为爱和希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可是却不能因此就忘记曾经发生的一切。在柏林的维腾堡广场上有一块黑底黄字的警示牌,上面这样写着——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恐怖之地”。

  希望震撼我们的不仅是这个危险笼罩下的动人爱情,更有那段催人泪下的沉痛记忆,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真实的历史可能比这些叙述要更加可怕,更加悲惨,更加黑暗。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读后感(十):爱你,千千万万遍

  二战已过去了75年,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试图探索这场损失惨重,跨越了全球的战争源头是什么?为什么人们要拥护,追随这场大暴动?为什么犹太人,吉普赛人会成为众矢之的,被毫无人性地关入集中营后折磨致死?这场战争的政治,历史原因我在此并不细谈,我想讲讲《奥斯维辛的文身师》中关于在灾难的废墟中两个年轻人坚守爱的故事。 拉莱为了保护家人不得带走,自己坐上了不知驶向何方的火车,【数不清的年轻小伙们被塞进了这本该用来运牲口的火车厢,而他,只是其中一个。】拉莱和别人有些不一样的点是在那种恶心沉闷的环境中他并不自暴自弃,轻易绝望,他仍旧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时刻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周围这群人站在拥挤嘈杂,泛着屎尿臭味的车厢里,对他的外表指指点点,骂他有上等人的装腔作势。但拉莱,确实有不同常人的承受力,没有被别人的眼神压垮,继续挺直腰杆,观察着周遭的世界。 到达营地,就遇见了传闻中的凶神恶煞的纳粹党卫兵。营地的大铁门上锻刻着德语“ARBEIT MACHT REEI”,也就是劳动使人自由。他们被带到一个叫鲁道夫·霍斯的司令官面前,才被得知他们来到了奥斯维辛,要做的就是服从命令,努力劳动。之后他们又被带到了新家: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拉莱人生中痛苦挣扎的四年时光将由此拉开帷幕。 每个犯人领到一张标有数字的纸条,拉莱的写着:32407.他随着排队队伍走到最前面时,【一个党卫队军官撕掉他的袖子,把他的左臂平放在桌子上,将“32407”就这样用内嵌针头的木条在皮肤上依次被刺进】。几秒钟的时间,“32407”成为了他的新身份。 拉莱最开始的时候经历的是饥饿,恐惧,疲惫:某天天未亮,他摸黑去小便,三个囚犯蹲在用厚木板盖住长沟的简易坑上办事,这时两个党卫兵走来,吐着烟圈哈哈大笑,突然动作一致地弹弹烟灰,挥舞一通枪后开了火。三个囚犯成了尸体,被扔进沟里。拉莱不敢现身,在士兵经过时把后背紧贴在墙上,他看到,其中一个士兵的模样——一个男孩,仅仅是个混账孩子而已。 拉莱起初被分配做瓦片工,共事的是几个被俘虏的苏联士兵,他们告诉他这里将会被建造成为最大的集中营。拉莱恐惧地想象着未来的景象,他给自己定下了必循遵从的生存法则低调。拉莱在劳动时故意在看守他们的卡波面前不断喊着命令,督促其他劳工不得歇息,引起了卡波的注意。卡博认为他很恭顺,让他开始做他的小弟。拉莱发现一辆封闭式卡车没有停在卸货点,而是行政楼,这让他的好奇心被驱使一探究竟。 卡车被改装地堡一样密不透风的设计,四周都是钉在窗框里的钢板。卡车旁边还停着一辆监狱车。拉莱看到卡车门打开,被赶出几十个裸着的男人,他们朝监狱车挪过去。军官等车子塞得严严实实,费劲地关上后车门,手里拿着一个小罐子爬上车顶,打开车顶的小舱口,把罐子倒放进去。接着他关上舱口,拉上门闩,赶快跑下来。【这时车开始剧烈地晃动,里面传来隐约的尖叫声】。 拉莱跪倒在地,忍不住干呕。胃里翻江倒海,他连动的力气都没有了。 【车停止晃动回归安静,门随后打开。死去的人像石块一样掉了下来】。一群囚犯开始来抬尸体。这是拉莱在此地经历的第二个在脑海里终身难以磨灭的影像,他想站起来,可就像踏在地狱的门槛上,一股难掩的怒火在他心中燃烧。他整整发烧了七天才恢复意识。 醒来后他才得知是他的同伴把他从运死人的小推车上救了下来。此刻照料他的人叫佩潘,原本是巴黎的一个经济学老师,他犯了政治罪被关押在这里。他向拉莱发出工作邀请,成为给别人带来疤痕的文身师。拉莱不愿成为给他人造成伤害,亵渎无数无辜者的人,可佩潘说服了他:“怎样都是纳粹的傀儡,造营地或是纹文身,你都在做纳粹的脏活儿。”拉莱想了很久,最后答应了,努力拯救一个人至少可以拯救我自己的这个世界。 以工作者视角清晰地观察这个场景:几百个新犯人聚集在一起,通过挑选的才能站在他们放有文身器具的小桌子前等待被文上号码;其他的被无情地执行枪决。 拉莱是个很奇妙的人,在这种地狱中他没有折磨自己的灵魂让其无法喘息;而是在梦境中梦见曾经与年轻女人在装修精致的餐厅里共进晚餐的美好绮丽,这着实让他有一丝慰藉。在第一次正式“工作”中,他遇上了一个被针扎出鲜血也没有畏缩的女孩,当他文完她的号码“4562”后第一次抬头望向她的双眼时,拉莱的心跳好像一下子停止了,而后袭来第一次心跳的感觉,砰砰直跳,像要冲出他的心脏。 佩潘被带走了,拉莱要独自成为文身师,他带了一个徒弟叫莱昂。他获得一些额外口粮,独立的房间,可这些特权也让他如坐针毡,害怕被他人嫉妒,诬陷,他的新职位让生存变成一件复杂的事情,他离开他的营房,能感到别人对他的持续注视以及听到他们嘀咕的一个词“叛徒”。可是拉莱明白,只有低调地努力活下去,他没办法拯救所有人,所以能免除一个人的苦役也足够了。 再遇见“4562”时他又一眼就把她认出,尽管她和其他女孩一样被剃了光头,穿着同样的素衣,因为他始终能认出那双凝视他灵魂的深棕色的双眸。 拉莱从党卫兵巴雷茨基那儿要来笔纸,写了封短信恳请他能交给4562。终于从巴雷茨基那儿拿回了来信,她答应星期天去行政大楼的后面找他。拉莱拿着这张纸条,翻来覆去读了好几遍。 星期天在炙烈的盼望中终于到来,他在人群中找寻着她的身影,突然感觉脖子后绒毛直立,有种被人注视的感觉,他立马转身,她站在那里。他问她名字,是她的朋友回答的,“吉塔”,他还没能说什么,吉塔就被她的朋友拉走了。第一次的约会转瞬即逝。 第二个星期天,拉莱慢慢地靠近吉塔和她的朋友,然后在发现之前径直走过去,拉着吉塔的手继续往前走,走到看守较松的行政大楼背后,两人靠着墙壁蹲下来。吉塔很戒备地确认周边是否安全,可拉莱痛苦但深情地回答:“可能不安全,永远都不会安全的,但我不能只是仅仅看到你我要跟你在一起,像正常人一样跟你说说话。” 拉莱想听她讲关于她的事情,可女孩冷漠地说:“没什么好说的。我只是一个号码,你应该知道的,还是你给我文的。” “不错,但那只是在这里。我想知道在外面你是谁?” “外面不再存在了,只有这里。” “我叫路德维希·艾森伯格,大家都叫我拉莱。我来自斯洛伐克克龙帕希。我家里有父亲、母亲、哥哥,还有姐姐。现在该你了。” 吉塔看着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是波兰比克瑙的4562号囚犯。” 那一天的对话就这样陷入不安的静默。最后,拉莱对她说:“在我们离开这里之前,你告诉我你是谁,来自哪里。”女孩看着他的眼睛好久,最后终于点了头。 拉莱在一栋正在施工的砖楼前,结识了一对父子。两人是周边的居民,每天过来干活拿钱。他们告诉他,这栋楼被叫做1号焚尸炉,而有1号就有2号,邪恶总会不断蔓延。父亲很同情拉莱,把自己的食物拿了些给拉莱。于是拉莱打算和父子俩做一份长期的交易:父子俩每天带些巧克力,香肠之类的小零食,而拉莱把女工们在“加拿大工厂”里找到的珠宝和钱币分出一些给他们作为报答。 这条互帮互助线串联起了很多人,拉莱用超凡的金钱交易使得各方都愿意冒险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父子俩拿到红宝石和戒指来帮助拉莱拿到食物甚至是救命的药物;拉莱将食物分成很多份来回馈帮助自己的人,这其中就有之后救了他一命的雅各布;他的货币意识使他认识到金钱在任何时候都会发生重要的作用,所以他把收到的一部分珠宝货币积攒了藏在自己的床垫下,这也在之后差点给他酿成杀身之祸。 在1943年某个严寒的周日,他没有找到吉塔,她的朋友丹娜告诉他吉塔得了斑疹伤寒。拉莱想起堆放尸体的手推车,恳求丹娜一定不要放弃她。可是从哪里弄药呢?去医院的话,他们直接就会带走她。拉莱想到了劳工父子俩。他请求丹娜白天把吉塔带到“加拿大”,把她藏在衣服堆里,晚上带她回营房点名。他一定会拿到药的。 在这里每天恍恍惚惚,自己的灵魂已经神游在身体之外,他拼命想起自己还在意的重要的事情。拉莱给了父子俩一大堆珠宝和钱币,请他一定要帮自己买到斑疹伤寒的药。那几天等待的日子,心急如焚,思绪混乱,工作中也总是出错,可他满脑子不可抑制的只有吉塔虚弱无力的面容。药终于到了,可吉塔生命的烛火将熄,暗淡的死寂已经完全将她笼罩在其中,朋友们都以为没有了希望。可是渐渐,吉塔的求生意志慢慢复苏,身体渐渐康复。 拉莱欠了党卫兵巴雷茨基一个人情,让他帮忙把吉塔安排到行政楼上班,拉莱想着那儿有暖气,可以让吉塔轻松点。吉塔被党卫队军官押送着,惊恐到浑身发抖地进入行政楼,她以为自已要被处刑,可竟然是换了份更轻松的工作。吉塔在人群中找到对她眨眨眼睛的拉莱,她明白了这一切,几乎喘不过气。 吉塔在这里遇见了美丽温柔的希尔卡,她拥有不仅仅是外在的美,她的笑容仿佛能化解周遭的恐怖,更难得的是她似乎毫不自知自己的美貌有多出众。吉塔和朋友们的长发早已被剃干净,可希尔卡的黑发却能优雅地保留下来。她们那时候艳羡地看着希尔卡离开时迷人的背影,并在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悲剧。 拉莱每次去找吉塔时,她身边总有一两个女孩咯咯地笑,那种声音在这个死亡营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可是拉莱却觉得如此可爱,且仍旧拥有生的活力。他们俩的固定约会地点就是行政楼后面,在这个空间一种亲密和安心的感觉让彼此的情感迅速升温,俨然一对热恋中的情侣。 可在这个死亡营不允许美好的东西存在,希尔卡在行政楼正和吉塔一起工作时,两个党卫队军官毫无征兆地把希尔卡抓走,带到一个房间里去,从此这个房间成了她终身的阴影:一张有四根帷柱的大床,比克瑙的高级指挥官施瓦茨休伯坐在椅子上,用手杖敲打着他的高筒皮靴。她想逃,一瞬间,那根手杖划过空气打在希尔卡的手上,她痛苦地跌坐在地上。他站在她的面前,用手杖向上撩了撩她的衬衫,希尔卡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她用发抖的双手解开衬衫最上面的两颗纽扣,这个男人张开双臂,示意她为他脱衣服。她无法挣扎,衣服完全被撕扯开,男人双腿叉开跨坐在她的身上。既然已经在劫难逃,她只能放弃无谓的抵抗。从此,希尔卡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 约瑟夫·门格勒,“医生”和研究人员,人称“死亡天使”,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进行毫无人道的活人实验,有一天突然出现在比多瑙为他的实验挑选特殊的病人。门格勒对拉莱很感兴趣,突然站在他身边盯着他纹文身。他的眼睛如煤炭一样漆黑,没有一丝怜悯。拉莱刚听到他的声音,就感到脊背发凉,这个男人灵魂的冷冽让他感到深深的恐怖,这个地方剩下的,只有死亡吧。 巴雷茨基突然指示拉莱要去奥斯维辛,等按照命令来到第十营房,他第一眼就看到围住一部分后院的铁丝栅栏,等他再往前走,栅栏后的景象就震惊地呈现在他眼前:几十个女孩一丝不挂地躺在那里,几乎无人动弹。警卫走进去,拎起她们的左胳膊找一个号码,找到后就把她从人群中拖出去。拉莱看着那些女孩的脸,空洞,无声。 拉莱被带到一个大房间,一两个穿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淡淡地跟他打了招呼。他继续被指引着往前走,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来到一个大房间,50个女孩排成一排静默无声。门格勒正检查其中的一个女孩,粗鲁地张开她的嘴,紧捏她的屁股,然后是她的胸脯。检查完毕,他挥挥手让她去左边,不合格。 门格勒让拉莱为他留下来的女孩文号码,在拉莱准备走开时,他轻描淡写地说出一句:“早晚有一天,文身师,我会把你带过来的。”拉莱尽量不让自己被寒意击垮,控制着不让自己发抖开始自己的工作。工作终于完成时,他再去找那被栅栏围著的地方,已经空无一人。拉莱屈膝跪地想要干呕,可是身体里还能流动的只有眼泪了。 在本应休息的一天,他被巴雷茨基带到了3号焚尸炉,他的工作任务是在找到文着相同号码的两个囚犯中找到真的那个。 红砖大楼隐约出现在他们眼前,巨大的窗户掩盖这里的真实用处,但烟囱的尺寸让恐怖的真相昭然若揭。这是比克瑙死亡之路的最后一段,特遣队队员(也就是犹太囚犯自己组成的队伍,他们将自己的同胞送进毒气室)冷漠地站在一边,拉莱突然意识到自己和这群人在集中营里扮演的角色相同,为了活得更久而做出玷污和他拥有相同信仰的同胞之事,这让他心沉了底。 他们被带到一扇巨大的钢门前,拉莱踏入了一个洞穴般幽深的房间,数百具赤裸的尸体堆满整个房间,四肢扭曲得不成样子,死鱼一般的眼睛直勾勾地睁着。年轻和年老的男人;孩子们在最下面。血、呕吐物、尿液和粪便。死亡的气味弥漫着整个屋子。这就像一口深井,拉莱溺在其中无法呼吸。一个人的号码是“8”,但因为有一半掉色了,所以像“3”.拉莱解决完问题,没请求准允就起身离开大楼,在外面弯着腰大口呼吸。 拉莱以他的身份进到女子营地,径直走向第二十九营房。拉莱用一大块巧克力贿赂卡波(囚犯的看管者),让她把吉塔带来。吉塔又一次以为自己要被党卫队带走处理掉,浑身颤抖不已,满脑子竟不是朋友们,而是拉莱。带着最深的恐惧和煎熬准备直面自己的命运,却没想到面对的却是不合时宜的重逢。吉塔哭泣着撞在他的怀里,用拳头捶打他的胸口,拉莱因为自责禁受着身体的疼痛,好一会儿吉塔渐渐平静下来,她突然急切地吻向他,忘情地亲吻,咬到他的嘴唇也不自知。两人激情而绝望地做爱,对爱和亲密的渴望极度迫切,害怕错过此时就再也体验不到了。云雨过后,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想要就一直这样,永永远远。 接下来的几个月,日子很难挨。囚犯们很多被疾病、营养不良和寒冷夺去了生命,还有一些跑到通电的铁丝网结束自己的生命,其他人没等跑到那里,就已经被塔楼上的看守枪杀。毒气室和焚尸炉加班加点地工作。可同样也有囚犯们不段被送入比克瑙维持着平衡。 有一天,一架标志着美国空军的小飞机在院子上方低空飘过,所有人都很兴奋,有人甚至跳起来朝空中挥舞手臂想引起飞行员注意,还有人指着焚尸炉的方向大喊:“扔炸弹!”飞机在上空飞过三圈,接着慢慢爬高,最后飞走了。很多人无助地跪倒在地,这时子弹如雨般从塔楼落在大院里的囚犯身上,击中很多没来得及躲到安全地方的人。那种随意的杀戮他永远不会习惯。 噩运终究降临到了拉莱头上。一天他走回自己的营房,打开房间门时发现原本藏在床垫底下的宝石和货币全被翻了出来,两个军官正等在那里。其中一个从拉莱手里抢过包,把财宝装进包里。手枪上膛,他们指着拉莱押送他离开。拉莱相信,这就是我的结局了。他不肯交代给他财宝的人的名字,所以被带到第十一营房。这是臭名昭著的惩罚区,这些僻静的酷刑房间后面是“黑墙”——处决墙,拉莱猜测自己经过严刑拷打之后会被带到那里。 拷打者是当年拉莱接济过的大块头雅各布,他记得拉莱的善意。雅各布和拉莱计划,他拷打他时会假装打得很狠,然后拉莱千万不能说出任何名字。虽然出招前雅各布会给予眼神提醒,可已浑身无力的拉莱基本上承受了所有的殴打和鞭笞。雅各布踢了踢不省人事的拉莱,向军官报告自己的情况,军官看了眼惨况,点点头,就出去了。 雅各布偷偷照料了他两天,没想到之后他又能活着被带回比克瑙。拉莱让巴雷茨基帮他向吉塔捎个信,而且请她务必把自己的情况告诉希尔卡。希尔卡明白他的用意,那晚躺在施瓦茨伯格的怀里,她向这个让她恶心的男人提出了自己的请求。第二天,两个人站在营地里,希尔卡指着拉莱向施瓦茨伯格说了些什么,他点点头,指向拉莱,然后就走了。看守走向拉莱,告诉他可以回到原来的营地,恢复原来的工作。 和女孩们的见面喜极而泣,吉塔本想冷静地站在一边,可一出声又哭了:“我以为你死了。第二次,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两人相拥而泣,享受着劫后余生的复杂情感。 “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 “不会永远这样的,亲爱的。请坚持下去,请坚持下去,剩下的日子我们就会在一起。” 两人回到静僻处,彼此坦诚相待,脱去衣服。吉塔看着他背后的伤口,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用手指抚摸着他背后的伤痕。两人的欢愉缓慢而温柔,拉莱感觉泪水在眼眶中打转,这是他感受过的最深情的爱。 吉普赛营地被清空,拉莱呆呆地看着往日的朋友被装上卡车。第二日工作时,魔鬼门格勒又不期而至,他总想恐吓着拉莱,享受他的局促不安。拉莱努力忍着,可不知道什么东西轻轻飘到他头顶上,他抬头往上看,燃尽的灰尘正从附近的焚尸炉向外喷涌。他不禁浑身颤抖,呜咽出声:“你们这帮混蛋,TMD混蛋!” 拉莱完全失控,愤怒之极,门格勒走到他面前,他忍不住转过身,门格勒掏出手枪指着他:“你刚刚转过身去对着我,我本可以开枪打死你。你觉得这主意怎么样?” 拉莱努力地平静下来,向他说了声抱歉。他的内心被撕扯得快要找不到呼吸的力气。 苏联士兵快要到来的消息让囚犯发动了起义,只炸了两个焚尸炉就被党卫兵的机关枪扫射给镇压了。但囚犯们对生存的希望却来越强烈。 运来的人越来越少,营地的建造也暂停了,接济物资给拉莱的父子俩不再来干活了。1945年的一月下旬的某天,党卫兵表现得很慌张,好像在谋划着什么计划。拉莱从行政楼听来消息,苏联人要来了,党卫兵要清空营地,可他们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命运是什么。 成千上万名女囚犯先被驱赶离开营地,拉莱在人群中拼命寻找吉塔,可党卫兵的枪口只能逼他跪下,他尖叫着吉塔的名字,这是他听见了她微弱的声音:“弗曼。我叫吉塔·福曼!” 第二天早上,炮火和爆炸叫醒拉莱,外面都是惊慌失措的人,彼此都不在意彼此的身份,只想逃命。拉莱穿过大门,奔向停在附近的火车。火车朝天空喷着烟雾准备驶离,渐渐地,比克瑙消失在视线里。 吉塔和朋友走散了,和其他几个波兰女人躲到一户农居里。在集市上一位卸货司机的帮助下,她一个人回到布拉迪斯拉发。她向红十字会登记了名字和地址,找到了自己两个成为苏联士兵的兄弟,而其他家人,再也寻找不到了。 拉莱因为会说多种语言,被苏联军官拦住,要他帮忙做事。跟着去到苏联军官坐落在秀丽山谷的大别墅,他被要求好好清理自己。之后,他被带到一间书房的地下室,告知他的任务就是每天去村子里用现金和珠宝寻觅一些漂亮小姐供他们度过良宵。拉莱没有选择的余地,老老实实地干起来,却意外发现村子里的女孩大多知道这份邀请的性质,也因为生活需求并不排斥这份工作。这让拉莱的工作完成得并不费力。 苏联人对他逐渐放心,不再监视他工作。那天,拉莱穿着橱窗里最好的一套西装,带好积蓄,镇静地开车出门工作,实则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旅。他找到一辆开往布拉迪斯拉发的火车,用自己积攒的珠宝付了自己的车费,终于登上了回家地路途。 走下火车,到处是轰炸后的废墟,没什么能让他回忆得起。他回到家找到了自己唯一幸存的家人:妹妹戈尔蒂,向她讲述了自己和吉塔的故事。妹妹坚定地让她快些离开,找到挚爱后才准回来。 拉莱用剩余的积蓄驾着一辆可笑的马车重返布拉迪斯拉发,在红十字会那里问到了吉塔的消息。在市中心,两人终于相遇,拉莱当场跪倒在地向吉塔求婚,吉塔爽快地答应了。一对年轻的恋人就这样一起往前走,融入了人群,融入拥挤的街头。 婚后的拉莱做进口亚,欧洲精美面料的生意,两人同时也在积极地从当地的富人那筹措资金,安排转移资金出国,为以色列建国运动做准备。1948年拉莱以“偷运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出境”的罪名被捕,吉塔贿赂了一些官员帮忙,不久拉莱就因需要精神治疗从狱中放出,,再后来他和吉塔带着资产去往悉尼,重新开始他们的纺织品商贸行业。 在1961年他们终于迎来自己的儿子,他们的生活很完整,以爱为基,万山难阻。 2003年吉塔去世,拉莱找来希瑟·莫里斯讲述自己的故事,2006年拉莱去世。 有人说这本书模糊了战争的残酷而强化了爱情的美好,我觉得并不是这样,他们的人生是向我们展现在那种地狱中人不至崩溃,可以在废墟中寻找爱的可能性。爱是绝望中的一束光,她可以让你减少对现实的麻木感,对生命的认知可以渐渐苏醒。 如今这个智能当道的社会,人们的情感越发浅薄。社会新闻中各种耸人听闻的婚姻惨案让人越发恐婚,每个人已习惯冷漠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感受别人的痛苦,只想着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这社会如何能够重建人性的温柔与善良?我不知道。 我只相信,人与人之间偶然迸发的爱并不是无缘无故,当我们遇见那份爱时,应该珍惜。当那份激情褪去时,不是想当然地舍弃,而是能在平凡中赋予那份情感新的意义。 就如那句话所说,爱你,千千万万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