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实验室》经典观后感10篇
《风味实验室》是一部由刘梦遥 / 陈晓卿 / 张立宪执导,脱口秀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第六期节目特别有参与感 因为自己在悉尼开fusion food餐厅 所以中餐影响世界了吗?这个话题问的很真实 以我们在外面的生活体验 那么可以肯定的回答有 但同样是在节目里讨论的热点是被本地化了还是文化植入了本地就非常值得探讨 个人观点 所有软实力 所谓用心的宣教和有传承的精髓 更容易被接受和被尊重
《风味实验室》观后感(二):值得看
这个节目不同于《舌尖》以及《风味人间》等节目侧重于介绍美食,而是以美食为纽带,聚焦于和美食相关的传统、文化、理念、推广等方面。内容上给人的感觉是更加贴近生活,在很多方面都能产生共鸣。比如节目中讲到了很多饮食方面的南北差异,习惯和观念的不同,并不是讨论孰对孰错,而是强调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种差异,包容是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风味实验室》观后感(三):吃
因为看了《风味人间》后来又发现了《风味实验室》,怎么感觉比人间还要下饭呢,每次看都被馋的不行。每次看都是买好多的零食或是点个外卖,一边吃着一边看才有滋味。
昨天一口气看了四集,前四集讲了地道的美食,讲了穿梭宇宙的食物等等。不光讲了美食也讲了美食的文化,各地的美食差异,听有个老师说他上大学之前没吃过水饺时我还挺奇怪的,那过年吃啥呢?
现在,吃不仅仅是为了饱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享受了。
《风味实验室》观后感(四):好看
因为看了《风味人间》后来又发现了《风味实验室》,怎么感觉比人间还要下饭呢,每次看都被馋的不行。每次看都是买好多的零食或是点个外卖,一边吃着一边看才有滋味。
昨天一口气看了四集,前四集讲了地道的美食,讲了穿梭宇宙的食物等等。不光讲了美食也讲了美食的文化,各地的美食差异,听有个老师说他上大学之前没吃过水饺时我还挺奇怪的,那过年吃啥呢?
现在,吃不仅仅是为了饱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享受了。(转)
1、长沙人介绍饭分风味和特色,风味更接近本地,特色给外地人吃
2、有些鱼因为没排泄器官,皮上有毒,需要发酵,比如睡美人说不定是吃了鲨鱼皮才昏睡(我觉得后面半句是开玩笑233333)
4、美食不应该用行政区划来划分,比如汉中是川菜的口味;按地形、气候、人文、民系来划比较好
6、可能以山东山西、运河中心来看是“南甜北咸东辣(大蒜+姜)西酸”
7、北宋时南方吃咸(离海近),开封周边吃糖(糖贵)
tbc……
《风味实验室》观后感(六):风味实验室 笔记
风味实验室
E1 地道
地 当地
道 烹饪法
南方城市
碱面
同爱斯基摩人吃的鲨鱼
发酵 挥发毒素
吃口味还是吃特色
特色虚无主义者
每个美食家是有预设的
信息提供者
适口者珍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口味
前缀域名越小越可能好吃
回力鞋美食指南
E2
哪里的羊肉好吃
新疆 内蒙古 宁夏
戈壁 干的地方好吃
羯羊 被阉割的公羊
宁夏 水煮羊肉 手把肉
狗不理 go believe
菜系 80年代之后出来的
南甜北咸 东辣西算 运河中心看
经济发达地区口味偏淡
北宋时期 相反 南方咸 北方甜 开封周边
后金兵打 会做甜的人赶到了南方
鸡 南方 沿海地区
三黄鸡 清远鸡 湛江鸡
海南 文昌鸡
味道好 白切
有移民就丰富一点
《风味实验室》观后感(七):对不起,我又推荐报复社会的节目了
深夜报社。
意思就是深夜报复社会的节目。
虽然嘴里说的报复,心里想的还是真香。
为了履行我的承诺,今天又给大家推荐“深夜报社”的节目了。
《风味实验室》
嫌《风味人间》一周一集更新太慢。
嫌《历史那些事》只有一集苏东坡太少。
如果说《风味人间》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主菜,那么《风味实验室》就是一份全面的美食辅菜。
只聊吃。
去哪吃、吃什么、怎么吃。
不仅要做一个能吃的吃货,更要做一个会吃的吃货。
第一期讲地道美食。
《风味人间》的总导演陈晓卿、人类学家陈石和《读库》的主编张立宪。
昆明的小锅米线、靖江的肉脯、南京的盐水鸭,各种各样的当地特产。
唯独桌上的麻花不是十八街的,没有红绿丝,没有冰糖,酥心也不够好。
张立宪老师直言,和你们在一起太累了,什么东西都这么挑剔,这么讲究。
没错,就是讲究,尤其是想要吃到地道的美食,更得讲究。
地道地道,首先要分成“地”和“道”。
地,指的是当地的物产。
道,指的是烹饪的方法。
一旁的大厨为了第一期节目的广东特色菜生啫鱼头,还特地带来了当地传统的泥烧砂锅。
只是为了尽可能的还原当地的味道。
陈晓卿说:“世界上有两种重庆小面,一种是重庆的小面,一种是开在外地的重庆小面。”
这让我立马想到了天天在楼下吃的兰州拉面,路边卖的天津煎饼果子,想来也是一个道理。
那么当我们到一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怎么才能吃到当地地道的美食呢?
陈导给你支妙招。
吃口味or吃特色
对此甚至网上流传着一张关于各地特色的美食地图。
而要吃口味就得费上一点心思。
首先最好有个带路的人(不是导游),节目里称他们为信息提供者。
其次是一天最初的早餐和最末尾的夜宵不能放过,这是了解当地美食最好的时间点。(划好重点了没)
方法有了,很多游客又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吃到了当地最地道的美食,可是不好吃。
这不奇怪。
这就到了检验你是不是真正吃货的时候了。
关于“吃”,汪曾祺就常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
“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已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比如广东人吃蛇、吃龙虱:傣族人爱吃苦肠,即牛肠里没有完全消化的粪汁,蘸肉吃这在广东人、傣族人,是没有什么奇怪的。他们爱吃,你管得着吗?”
和推荐各地美食的《风味人间》不同,《风味实验室》更注重聊。
而风味更多的是在美味基础上蕴含在食物之外的东西。
一桌菜可能就是一个地区的文化。
除了聊地道的美食,之后的节目还聊到了“穿梭全宇宙的食物”。
聊每个大学旁边都有的堕落一条街。
聊排队两小时,吃完五分钟。
聊什么都不放过的油炸食品。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油炸食物的,还有一种是假装不喜欢油炸的。
嘉宾也不简单。
每期邀请两位美食大家分别作为“风味学博”、“风味研究员”、一位明星嘉宾作为“风味体验员”。
用一道菜的制作时间,畅聊世界各地有趣的饮食文化,揭秘《风味人间》的台前幕后,讲述许多与美食相关的“冷知识”。
陈晓卿、著名美食家蔡澜、主持人白岩松、脱口秀演员李诞、马家辉、梁文道......
一个是中国的第九大菜系“大学食堂”。
没地方吃饭,旁边的堕落街才越发繁荣。
有的学校地方大,食堂多,吃完东边去西边,更有一些学校直接把“食堂的菜好吃”作为了招生指标之一。
学校之间也有比较,哪个学校的菜物美价廉,哪个学校的菜口味丰富。
被骂的是真不好,能吃四年不腻的一定有优点。
还有一个是企业食堂文化。
因为白岩松老师上学的时候没有堕落街,聊着聊着就偏题了。(捂脸图.JPG)
同样是食堂,和学校食堂却有很大的区别。
有点企业讲究的是快,不管好不好吃,只管吃好。
南方的食堂做的最好吃的竟然是馒头,原来领导是个东北人。
此外,每一期还有一位名厨作为“风味鲜厨”,根据谈论的话题做一道特色菜。
有传统的地道菜啫啫鱼头,也有自创的宫保鸡丁意大利面。
话题聊的差不多了,菜也就做好了。
不说了,我也该去拿外卖了。
ಠᴗಠ
《风味实验室》观后感(八):又是一部豆瓣超8分综艺,比《风味人间》还下饭!
最近帮主的朋友圈被《风味人间》刷屏了
光看海报就觉得好好味啊
还有一屉刚出锅的小笼弯月逛了一大圈影评
这动图看得帮主肾上腺素激增
用最上好的蟹黄和蟹膏拌饭
看完才知道只要一直捶打
土豆就会变得非常有韧劲
可能帮主之前吃的都是假土豆泥
我的老天鹅啊!不能忍了!
充满仪式感地打开了一集
都 8102年了,需不需要嗑零食点奶茶已经成为了现代人判断综艺好不好看的重要标准。可是看完前两集,觉得好像不配看剧套餐嘴巴也不是很寂寞。(说白了就是不够刺激)
但是陈晓卿导演和他的团队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总是能把握住食物最诱人的时刻!在美食节目上,陈晓卿就是招牌。于是帮主瞄上了有陈老师真身的另外一档综艺——
风味实验室
每期会有一位主持搭配三位嘉宾坐在一起侃大山,还会请到不同的厨师,根据不同主题制作创意菜肴。
台上的厨师正在准备食材前后也就30分钟左右,嘉宾们聊的差不多了,饭也就做好了。聊的特别热闹的时候,饭也就早早上桌了。
那种感觉就有点像过年的时候,有人在厨房里忙活,其他亲戚就边聊天边等饭上桌。想家的朋友可以看看,能引起极大舒适。
晓卿你讲可以,但是不要吞口水蔡澜文化人居多,白岩松、张立宪、马家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明星和专栏作家。
张立宪,江湖人称“六叔”心直口快的“老白”这种美事怎么能少了“诞总”。
李诞嘉宾来自各行各业,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会吃,并且能围绕着吃海聊 ”,经常让主持人都插不上嘴。被网友评为是美食版的《圆桌派》。
大咖们坐在一块儿聊吃的,自然就会迸发出好多他们的美食见闻。比如不尝不知道的鳐鱼三合。
陈老师告诉我们,前缀域名越小的馆子可能越正宗。
他还要教你,怎么给别人推荐当地特色。
原来任何一座城市,都是早餐和最末尾的宵夜最地道。
你爱的土豆,全世界人都爱。
油渣才是油炸至尊,油炸油之后还要蘸白糖,听着就馋!
如果说《风味人间》是主食,那《风味实验室》就是小食,美食话题能穿梭全宇宙,古今中外,男女老少。
友情提示:由于节目除了笑点就是干货,观看过程中请自备宵夜和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