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朱令的四十五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朱令的四十五年》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4 02:11: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朱令的四十五年》的读后感大全

  《朱令的四十五年》是一本由李佳佳著作,春山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35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一):费了很大功夫得到美国亚马逊电子版

  科学论文级别的详实描绘,时间地点事件细微细节的考证分析,环环相扣,让人叹服钦佩!这不仅是朱令极其家人的悲剧,更是这个时代悲剧的一个缩影,虽是一条主线,反映的确是“全景式”的时代。用了几乎六小时才读完,几度落泪,有悲愤,有感动,字里行间读到的是“悲悯”以及对公义的渴望和无奈!文中有“高冷”评价协和医院,其实那应该是“高度极度的冷漠麻木”。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二):为了忘却的纪念

  作为本书的读者,读到书的过程也颇为曲折,下载各种翻墙软件和app,注册账号,绑定银行卡,终于,获得了台湾博客来网竖行繁体的电子版,一气呵成地阅读完毕,然而,求书的曲折与本书的内容和价值相比完全不值一提。本书全景式的记录了朱令案的始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朱令中毒后几经曲折确定系铊中毒的过程,令人揪心,恨不能穿越回去拯救这名清华才女。本书也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从制度根源反思朱令案,发生在朱令身上的悲剧看似是个体事件,却有许多制度的影子。然而,也不必对现实和明天失望,作者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用手中的笔记录了朱令案,中国也正处于进步和变化的过程中,各个领域和行业都有坚持真善美的可爱面孔,阳光终将洒满人间,正在发生的疫情已经验证了这个观点。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三):“帮助朱令,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书是竖版繁体字,看完之后,感到深深地害怕和无力。之前很早就在网上知道了朱令的事情和一些人的分析,但是这本书是以非常客观,平直的语气描述的整个在朱令身上发生的事情,没有掺杂着作者个人的主观意见。就是这样的语言,好像把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在脑海里亲历了一遍。 是身边的人,是身边朝夕相处的人,在一次又一次的下毒,令人不寒而栗,而这个凶手至今不能被法律制裁。是中国最高学府和最好的医疗机构,他们是让人无限敬仰的地方,却官官相互。 这件事给人深深地无力感,不止于看到当年发生的事情,还来自于现如今就算很努力很努力想要改变都没有意义,只能等待,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也许这一天不会到来。即便是这本书,也只能在海外出版。 “孙维是坏人,但不是罪犯”,孙维和孙家这些年来遭受的谩骂和打扰相比较于这件事所带来的法律惩罚不算什么。

  “从未遗忘,不敢遗忘,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真相”。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四):没读一章,都会掩卷叹息

  这本书详细的记录了,中国最知名悬案之一的清华才女朱令被人投毒案的主人朱令,四十五年的故事。由于是悬案纪实,每读一章,都会让人百感交集。从清华才女变成45岁低智、父母照顾的诸多艰辛、案子细节的恐怖震惊、背后力量的不寒而栗、可怕残忍麻木的人性、个人青春事业家庭未来和被凶手迫害后强烈的对比冲击、一个人跨过四分之一世纪时光流逝的遗憾叹息、社会体制系统冷漠封闭并映射当前社会细胞…我想我们读它不仅是了解一个时代的缩影,不仅是代入感受朱令悲惨的一生,更是应该被启迪如何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时代中的朱令更是我们中千万个朱令!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五):每一句为朱令发出的呐喊,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今天看新闻,说南医大的案子终于得破,突然又想到了朱令。

  前段时间读了那多的《十九年间谋杀小叙》,据说是源自朱令案的改编。书中对于女主角班集体同学的描写刻画,让我再联想到现实中的“物化二班”,真实的令人胆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开始,一个人的恶意迅速膨胀为整个班级的恶意。像易生的藤蔓一样,包裹住了这个班集体中的所有人。所有人都在藤蔓的空隙中费劲地呼吸,却没有人想挣脱开这个网,因为一旦从网中离开,自己就成了背叛者。这个网有自发的利益链条和价值观,甚至形成了自发的默契。

  李佳佳的这本非虚构记录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大概意思),“帮助朱令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我们这个时代,太多的句子以“我”开头,以“我”结尾。人和人之间看似成为孤岛,但依然有着剪不开的连接。当对个体意识的关注多过对其他人的了解,一个客观的记录者显得格外珍贵。

  每一句为朱令发出的呐喊,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今夜不止关心人类,也关心你。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六):「现代中国社会现形记」

  读完佳佳的「朱令」调查报告,几天以来一直心有余悸,在楼道的时候不自觉总觉得角落有什么东西。明明只是一个社会事件的新闻调查,却在我心里留下了看了一个恐怖故事的阴影。记得读的时候从午夜11点一口气读到了凌晨6点,中间几次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得躲避照片这种太过视觉震撼的东西。在我看来,这个调查是可以拿普利策的,尽管里面有一丁点感性的描述,但这一点感性是恰到好处的。「现代中国社会现形记」虽然故事发生的时候我才只有一岁,但是这种故事每天都在上演,那种无力感和恐惧感是非常切肤的。如今不还是一样,寻不到真相,社会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自我完善的机会。高以翔去世这种新闻竟然也会有人评论,“谁叫他去参加综艺”这种幸灾乐祸又事不关己的话,却不知你自己也在被工作压迫,有些人还真就活成了被人卖了还在替别人数钱却不自知。当社会群体和个人没有了反思的能力,那这个社会就算是涂尔干的理论也无法阻止它走向灭亡吧,何来自我进化呢?有时候会想,既然每种人在社会里都有功能在,那坏蛋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为人们重申道德律和维持社会总体生态平衡吗?如果社会不断掩盖太多的创口那最后会走向什么?好在还有一些人在「注视暗夜星空」。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七):他们把该做的都做了却奈何不了现实

  看到朱令一家的现状无限地感慨,真的是非常人所能承受的,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看不到希望的生活,两位老人还能保持着较为平常的心态。本来觉得为什么不爆发愤怒,不愤世嫉俗地去争取真相,后来发现不是不去争取而是无能为力。

  他们把该做的都做了但奈何不了现实。看到协和医院的傲慢几度憋屈,原来正确答案这么早就出现了,但却因为一句简单的「没有接触源」,而早早被最权威的医院所排除,最后千辛万苦把确诊结果放到医生面前,却只收到了一句「那她真是太可怜了」的轻描淡写的回应。仿佛是重拳打在了棉花上,连让你发泄的出口都没有。

  没有第一时间立案,没有保护现场以至于丢失证据,校方及同学的沉寂冷漠,还有来自祖辈政界自上而下的压力,一切的一切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朱令父母都是高知分子,她的家庭条件已经好过太多的普通人,仍是如此举步维艰。难以相信这样一件确之凿凿的案件,却发展成了一种世人皆知却不可说的氛围,而发生在离我们如此近的时间里。

  虽然知道,即使如今再次在网络上引起关注,也许也会像书中以往的轰动一样,纷纷扰扰地出现又平平淡淡地消失,但总觉得应该说点什么。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八):“从未遗忘 不敢遗忘 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真相”

  因为南医大案又开始关注朱令 对于95后来说 这是个陌生而模糊的事件 如今的知乎 很难再搜到关于朱令铊中毒的分析 于是从微信到百科 直到找到了这本《朱令的四十五年》 相比于没药公众号客观的叙述 这本书更像是漫长纪实 记录了一个健康活泼“几乎堪称完美”的女孩逐渐枯萎成一个“生活品质极低”的人 朱令舅舅写给同学的信中 有这样一句话“我想到 法律的界限在哪里 道德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法律无法给予惩罚 是否可以仿效 我以为 以我的年龄 做事的方式将不会比她更不高明”这封sw称为“恐吓”的信 写满了无奈和最后的呼唤 可惜却没收到任何有效的回音…

  那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要执著于这个结果看似已经很难改变的悲剧?

  “因为帮助朱令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她的不易就是我们的不易 她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 为了我们自己在一个弱肉强食狼奔豕突独立司法依然缺位的社会里 “平庸”不会有人嘲笑欺侮 “优秀”不会有人嫉妒加害 能公平地有尊严地 活下去 ”

  尽管这故事令人悲伤 充满绝望又无力改变的痛苦 甚至会产生悲剧的代入感 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愚众”时代 习惯了被给予 享受简单的快乐 反而最需要的是共情 拥有独立的判断力和学会反思的能力 “从未遗忘 不敢遗忘 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真相”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九):迟到52天,最终回归原点的铊中毒诊断

  一口气把书读完了。尽管从前陆续读了一些朱令案的相关报道,不过对于朱令确诊铊中毒的曲折内情是头一回了解。病情恶化,病因无解,一等一的机构告诉你,“排除铊中毒”,且不具任何后续探讨的缝隙。答案持续涌来,却又始终挂不上号。最终得以确诊依赖的关键性证据,是出自偶然,以及个体不惧风险的善意。

  3月9日,医生高度怀疑铊中毒,然而清华明确地否认了毒源和接触史:化学系无铊,朱令无法接触。因此医院未作铊中毒的检测,直接排除了铊中毒。之后,贝志诚把朱令病历发往世界各地,上百封邮件认为是铊中毒,不断收到请求检测铊的邮件,贝与朱令家属尝试与医院沟通,医院无动作,拒接他们整理的,怀疑是铊中毒的资料信件。驻华大使馆医务官提出取样拿到香港,日本化验,遭拒;加州大学医学生提出远程医疗,遭拒。

  4月5日,由于《北京青年报》的报道,铊专家陈震阳得知了朱令的情况,怀疑是铊中毒,他告知自己单位领导,希望与协和沟通,领导告诉他,全市专家已经开会讨论,协和已经排除了铊中毒可能。4月27日,朱令妈妈的同事告知了朱令家属陈震阳的电话号码,朱令家属与陈震阳联系上,陈接受请求并开始检测。出具确认铊中毒的报告,陈是自己担责,事后也顶住了种种压力。

  距离最初高度怀疑铊中毒,到排除,确诊,一共经历了52天,朱令已经昏迷了一个多月。

  《朱令的四十五年》读后感(十):当所有可能改变的节点,都朝坏的方向发展时

  从2013年起关注朱令案,当然我也同大多数网友一样,关注得断断续续的,突然想起来的时候去微博“帮助朱令”看看更新的并不频繁的她的近况,或搜一些其实已经看过的视频和文章。这一次又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看了公众号“没药花园”的六篇长文,随之顺蔓发现了这本书。

  这本书今年刚在台湾出版,目前还没有大陆的版本。相对于我多年来看过的各种相关视频、文章、新闻,这本书的信息量最全,是朱令父母授权,并且作者亲自采访了很多当事人。

  这本书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基本上只写事实。对至今仍旧是谜的案情本身没有过多推测,倒是对明确发生的例如协和医院就诊之路、同公安的拉锯战之类的描写得很详细。

  从中间开始我就读得很焦灼,这个案件真是在所有有可能改变的节点,都往坏的那一边发展了。

  如果第一次投毒后,她没有那么要强,在家多休息一短时间;如果她父母并没有那么尊重女儿选择,强制让她继续住院;如果二次中毒后,协和医院在最初怀疑铊中毒后,做进一步铊含量检验,而不是听清华说没有接触史就找其他方向;那么,朱令虽被凶手残酷投毒多次,她仍然有可能慢慢恢复健康,不至于被后遗症折磨,导致智力退减、双目近乎失明、高度瘫痪。

  如果明确是有人对朱令投毒铊而报警之后,清华能第一时间封锁犯罪现场,并能对报案信息保密不透露给朱令的同班同学,那么朱令生活用品的盗窃案就不会发生,物证就能够保留,真相或许在民众压力下能早日解开。

  然而以上的所有如果都没有发生,而且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看不到的力量在左右。一个非凡超群的女生的人生被完全改变了,谁都知道的唯一的嫌疑人却永远无法受到法律的制裁。

  老实说,对于作者的写作方式不是特别喜欢,阅读体验一般。但是,真的需要这样一本书,让这个事件不会被遗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