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摘抄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是一本由[英] 理查德·科恩 / Richard Cohen著作,后浪丨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精选点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就是小说。”好吧,我也许过不上这样的日子,但是大多数的笔者心中仍然会希望起码在自己的故事里,这样的事情会经常发生。在无数个好与不好的日子里,不同故事里的主人公都在努力地、奋力地与世界搏斗,直至美好发生,那是笔者能带来的唯一的魔术了。
●是什么促使纳博科夫为小说主人公取了“洛丽塔”这个名字?菲茨杰拉德为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极度讨厌改稿的凯鲁亚克为何最终接受了《在路上》一书的修改建议?海明威曾为《永别了,武器》写了47种结尾,他将如何敲定终稿?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曾被编辑删减一半,“极简主义者”的名声从何而来?屠格涅夫曾抱怨托尔斯泰写作过于痴迷于事物的细节,他的抱怨究竟有没有道理?
●第六章 irony
●这个梗我能笑一年!# 19 世纪50 年代晚期,伊万·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曾去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明亮的林间空地”)庄园拜访列夫·托尔斯泰,主人陪他参观了一个住满动物的大牲口棚。没过几分钟,屠格涅夫就怒气冲冲地跑回了主屋。后来,他向一位朋友抱怨托尔斯泰细数每种动物——不管是马、奶牛还是鸭子——托尔斯泰都要解释一番其性格、配偶、家庭关系。“忍无可忍!他知道我不能像他那样塑造人物,就跟我用动物展览显摆!”
●书单大全一样的方法论,看得我也跃跃欲试,三十代不走寻常路吧!
●需要阅读量才能跟上的书,对写作来说并无太大指导意义,但有不少有趣的八卦,可以让人在挠头皮之余得到一些安慰。作者显然做不到像托尔斯泰一样讲故事,也无法教给我们,但做到了取牛逼的书名,并自信地完成,这点也是吾辈必须学习的吖!
●【2019167】读这本书的结果是:我的“想读”书单里又增添了很多书。
●文坛八卦着实有趣(重点偏差
●名家和名著怎样练成?写作背后的故事。
●这是最近我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谈写作的书,按照章节顺序列下来就是完整的写作教程,而内容却一点都不枯燥,甚至非常有趣,各种文坛小八卦(引言里海明威写信给斯泰因说自己写得很差、诗人皮特觉得奥威尔的文字像奶牛在用火枪)。观点的阐述极具开放性,小说的人物既需要圆形、也需要扁平;写作视角方面则可以使用的人称方式阐述一番,如何选择则取决于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福斯特认为情节是一种更高级的有机体,斯蒂芬•金则不信任情节;福楼拜认为文字应“如韵文般有节奏感,如科学语言般准确”。读到厄普代克摘得“最糟糕性爱描写奖”终身成就奖的时候,作为厄的死忠,我也笑了。审阅和修改作为写作的重头戏,篇幅更是比其他章节长了许多。最重要如作者所说:在舞蹈、做爱和写小说时,最好别太拘泥于教材。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一):《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学习如何更好的写出好的作品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书籍,阅读过很多印象深刻且有趣好玩的故事,甚至我们会随着作者创造出来的场景与故事里的人物一起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有时候会开心的跳跃。这些强烈的共鸣,让我们都曾对某个故事深刻的着迷。 那作家是如何做到让我们与故事里的虚拟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的呢?这本《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将带你进入世界一流的作家的脑海中观看他们是如何写出一部部优秀的作品。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实用的写作建议,还提供了伟大的作家是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 本书作者阅读了很多著名的作家的名著,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让我们读者和他一起探索伟大的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兴趣点、技巧、诀窍、瑕疵,以及写作过程中令他们困扰的事情。 1.写作“就像谈恋爱,开头是最美妙的” 优秀的开场白不仅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还能借机引出人物、基调和背景。 我们学生时写作文,令我们头疼的就是每次下笔都不知道如何开头,其实开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句可以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感兴趣的继续阅读下去。 不同的开场白,透露的信息也就不一样。有的作者擅长用比较轻松的节奏开始叙述故事,让我们紧随人物的内心活动来感受虚拟人物流动的生活。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中的一句“人们需要一个起点,每部小说都像一段旅行”。每个人的人生都截然不同,小说里的人生也是,作者通过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灵感让人物去探险,让每个人物拥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写出有趣的故事。 2.创造人物 人物是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个体元素。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大反派反复无常而有趣;单纯的好人无趣,一成不变。多少个世纪以来,小说家们都发现描述善良很难,但只要我们可以对着恶棍喝倒彩就无所谓。 我们小时候无论是看电视剧还是看电影,喜欢正面人物,讨厌反派人物。我们总是为善良的女主角担心,甚至晚上做梦都想要警察要把反派人物关进小黑屋。当我们逐渐长大会发现这些都是戏里的角色,都不是真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也有正面和反派人物之分,我们能在电影里的角色中产生强烈共鸣,电影里的人物故事会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那么作者塑造的这个角色就是成功的。 文中提到写作指南的概念:中心人物,即主要人物;反面人物,即与主要人物产生冲突的人物;陪衬人物,即特质与主要人物形成对照的人物。 纳博科夫称:所有伟大的小说都是伟大的童话。 甚至有些作家从名字开始,然后到肢体语言、声音、人物心愿和秘密。多少个世纪以来,很多作家们都为命名而头疼不已。我每次写短篇文章的时候所塑造人物的名字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觉得好听的我就会拿来用。 作者既要相信读者的判断力,也要相信自己对人际互动的观察。维克多.雨果随时随地记录一切,哪怕是与人交谈时,他也会转身草草的写下自己刚才所说或听到的话,生怕今后会用上。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我们作为一个写作者,每天都要写不同的文章,脑子里的素材总会有空白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重平时的日常积累,留心身边的事物和与人交流过程中会讲出来的金句。 3.审阅和修改 醉时写作,醒时修改。 废纸篓是作家最好的朋友。——艾萨克.贝什维斯.辛格 托尔斯泰将《克莱采奏鸣曲》修改了九遍。那不过部中篇小说,他的太太将《战争与和平》从头到尾抄了七遍,而某些部分这位伟人自己至少改了十二次。 好的文章就要不停的打磨和修改,很多作者的初稿有待润色,但每个人的润色方式千差万别,有的人每一分钟都在修改,有的人喜欢在好好吃上一顿晚餐之后再修改。但是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写完文章之后要通过反复的修改直至达到完美的呈现效果才可以定稿。 这本书里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写的也比较粗糙,希望大家有空可以自己亲自翻阅一下,一定会对你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二):从叙述视角学写作
1939年12月,纳粹德国党卫军中校,阿道夫·艾希曼,制定了一个针对60万犹太人的计划,1941年4月时已经将63000犹太人驱逐,21000犹太人因此丧生,而他们的财产,也被谋夺。
1944年4月,阿道夫·艾希曼来到匈牙利,继续大肆迫害犹太人,1945年德国战败后,阿道夫艾希曼成功逃往阿根廷。
1960年5月,阿道夫艾希曼的儿子,与一名盲人的女儿相爱,两个年轻人计划让各自的父亲谈一谈。
电话中,盲人听到了已经改头换面15年之久的阿道夫艾希曼的声音,这个声音,他曾在纳粹的犹太人集中营多次听到,他的失明也是因为集中营的折磨。
盲人罗泽·赫尔曼不动声色的举报了艾希曼,1962年,以色列情报部门摩萨德特工将艾希曼抓获,带回了以色列公开审判,阿道夫艾希曼被指控15项罪名,控方花花了整整56天来展示他的罪证。
1961年11月,阿道夫艾希曼被判处绞刑,1962年5月13日在监狱被绞死。
这个故事,被多位作家采用,但是他们叙述的角度各不相同。
英国作家理查德·科恩在《像托尔斯泰一样写作》一书中,提出了“叙述视角”的问题。
一、同一个故事,用第一人称,会给读者以真实感,因此能迅速产生认同感代入感,缩短与读者的距离,读者甚至能进入角色当中,更容易感同身受,然而读者也容易误会作者即小说人物。
@半碗不过岗故事类微头条多次采用这种方式,时常有读者给他留言一个女性怎样怎样,其实他是男的。他的连载小说《冥狱奇案录》也是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又可以分以下几种:
1、戏剧性独白
2、内心独白
3、第一人称旁白
4、伪装成他人回忆录
5、种族腹语术(特殊类型)
第一人称中的第三方
可能是主要人物的观察者,站在一个高于人物的视角来观察人物,往往更加冷静客观,远距离的视角。
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华生,就担任了这样一个角色。既能及时传递案件进展,又不完全了解整个案件,既与读者同步,又参与案件讨论。
而华生这一类人物,在侦探小说中,还可能是帮凶或凶手,更增加了侦探的难度和给与读者的刺激性。
二、第三人称
这种视角的讲述者强迫读者承认他的中立地位,他可以过滤故事的过程,对线索进行剪裁。
科恩在《像托尔斯泰一样写作》一书中,以《呼啸山庄》为例,做了分析。
呼啸山庄开头,即是“我”一个过客,路过呼啸山庄,从而解开两个山庄的恩怨情仇。其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也以独白,梦噫的方式,一点点解开他和凯瑟琳之间刻骨铭心的爱,厨娘奈莉则对“我”讲述了希斯克利夫对呼啸山庄的报复,以及我亲眼看到的凯西与哈顿之间的情愫。
艾米莉·勃朗特就是用这种转换叙述者的方式,来转换视角,完成时间跨度,推进故事进程。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在故事进程中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比如美国著名后现代派小说家多克托罗的《但以理书》中,用的就是,罗森堡夫妇的儿子成年后,回放当年事件的方式。
第三人称的方式
1、全知全能式
2、有限全知全能式
3、自由间接引语
4、盘旋多层结构
5、书信体
三、结语:
无论使用哪种人称,谁来叙述故事,都有一个作品与读者的空间距离问题。即叙述距离,距离远则有间离效果,近则容易产生同理心与身份认同,如同电影中采用的广角与特写镜头的区别。
本文开头讲述纳粹被发现的故事,就是第三人称的远距离视角方式。
如果我从二战的大背景开始写战争场面,战场全貌-纳粹集中营-艾希曼,则镜头由远及近,焦点聚集在了艾希曼身上,然后是他个人的行为举止,语言对话,读者由远距离到了艾希曼的面前,清晰,亲密的逐步看清这个人物。
而作为叙述者的“我”,随时可能抽离这种距离,再次拉开读者与人物的空间。“我”并没有出现在作品中,或者我可能隐藏在人物身边的某个角落里,存在于读者的意识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作者的叙述视角,一种隐身却无所不能的存在,不离开人物半步”。
用完美的叙述视角,让作品与读者之间保持完美的距离是作者们永远的追求。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三):吸引人的小说开头有哪些?学会这9种开头方法,文章不吸引人都难
说起列夫托尔斯泰,大家都不陌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世界名著均出自列老师之手。 其作品之所以被世人所传颂,除了故事情节吸引人外,故事中的人物同样令人记忆深刻…… 总之他的作品足够优秀,他的写作方法值得世人学习和模仿。于是,来自英国的理查德·科恩专门著作了《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从开头、人物、情节、对话、视角、审阅和修订等角度展开叙述和描写,意在通过分解世界一流作家的作品,帮助大家系统地学习写故事。 说到理查德.科恩,此人可大有来头。他曾任多家知名出版社的出版发行总监,还以自己的名字创建了出版公司。而他编辑的作品也曾荣获多种大奖。 从理查德.科恩的履历来看,其的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可见一斑。 这位优秀的作家在《像列夫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的序言中提道:“每一部备受赞誉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仓库,装满了素材、选择和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奇怪装置。” 短短一句话,向世人交代了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堆砌,更需要素材的积累、选择、整合和合理安排。 而优质的标题、令人难忘的开头、各有特色的人物、背景、冲突、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则是构成故事的重要元素。 然而,开头却是最难写,又决定着读者是否拥有读下去的欲望。 因此它至关重要,然而却又并不是所有人都擅长的。 前不久,就碰到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写作基础比较好的文友,每日辛苦码字,坚持日更,然而却因为干巴巴的开头,将读者堵在了开端。 文章一开头便毫不犹豫地介绍各种人物背景和关系,没有修饰、没有悬念,只有平铺直叙。结果,只会让读者产生乏而无味的感觉,不愿读下去,甚至想要逃离。 也就是说如果开头没写好,即使后边的内容再精彩,也很少有人关注。 那么,如此重要的开头,它的写法主要有哪几种呢? 1.抓注意力式开头 其目的主要是刻意用首句或首段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读者读下去,同时还借机引出人物、基调和背景。 加西亚·马尔克斯撰写的世界名著的《百年孤独》经典开头是这样写的:“很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句话字数不多,却抛出了“安雷诺上校”“行刑队”“冰块”“遥远的下午”等简单的名词“幼儿”,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读罢“奥雷连诺上校是谁”“父亲为什么带一个孩子去行刑队参观冰块”等疑问纷纷呈现在读者脑海中,吸引大家读下去。 2.邀请式开头 这种开头,不需要立刻抓住读者注意力,而是慢慢地、献殷勤般邀请读者进入作者设计好的世界。 这种开头大致有分为: 第一种类型,无需隆重介绍,作者就可以有效地引入主要人物。 第二种类型,主要是让读者进入一段对话中。此类开头,有种“让读者突然跳入流动的生活中”的感觉。 我个人最喜欢的开头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很顺利地将人物带入场景中去,代入感极强。 第三种类型,则是让人物去探险。 悬疑类、探险类故事通常喜欢“让人物去探险”。这样的安排神秘又没有章法。 读者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而跌宕起伏的情节,又会在揭露悬念的过程中,体验心跳不止的感觉。 而这种感觉恰是读者想要的,而此类书籍格外受人欢迎。 第四种类型,材料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但语气是邀请式的。 第五种类型,直接跳进简洁的叙事。 第六种类型,可以使用重大的宣言邀请读者进入虚构世界。 “这是最好的时代,则是最坏的时代”,用较简单而直接的宣言揭开序幕,而“最好”和“最坏”一对比,则很容易激起读者强烈好奇心。 第七种类型是,“框架故事”式开头。 “简单描述背景”“框架故事”“对白”这三种类型都是邀请式开头中非常典型的开头。不一样的是,第三种很容易勾起读者情绪。 而“框架故事”作为引人走进故事的一种方式,实际有两处开头,叙述者会解释主线故事的发现过程。 比如说,一本神秘日记,通常由故事中人物邀请读者进入,进而探索里面讲了什么。 第八种类型,是分镜头式开头。 一个镜头,引出背景、人物和纷繁复杂的故事…… 除此以外,人们为了避免正经开头,还探索出“以一段医学词典对标题的定义”为开头,又或者“以自杀留言条开始”…… 总之,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ta可以不热情,但却引人入胜。 正如理查德·科恩所说:“这是一种更安静的叙述方式,能激起情感。” 也就是说,不管以什么形式开头,只要ta能激起情感、引人读下去就是好的开头。 好了,以上就是《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这本书中所讲述的主要的开头方式。如果还不明白,就亲自读一读吧。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四):借鉴赏家的眼,换个角度看文学与写作
看世界,无非角度,看书也是一样。
我喜欢看作家写的文学和写作指导书远胜过创意写作教授的书,因为实践出真知嘛。科幻女王厄休拉的《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冷硬派侦探小说大师布洛克的《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和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的《写作的禅机》,都是我的心头好。
有时换个角度,会开阔视野,得意外收获。比如读这本书。
本书作者Richard Cohen,是出版发行总监,是出版公司老板,是普利策奖、布克奖和科斯塔奖获奖作品的编辑,是火眼金睛的鉴赏家。
书名叫《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是因为作者痴迷于伟大的作家是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
作者见多识广,饶有兴致地讲述了很多名家名著的细节。开头,结尾,人物,视角,讽刺的力量,叙事,对话,节奏,描写性爱,修改……具体作品具体分析,见解独到。
最有趣的是,能看很多作品第一稿是什么样,甚至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
海明威说所有的初稿都是狗屎。对于我们只能看到终稿的普通读者,名著就像魔术,自己不易看出究竟,可一旦有人透露了背后的机关,总能恍然大悟。
举个狄更斯《远大前程》结尾的例子。
鲍威尔里顿是一位著名的罪案和历史小说家,狄更斯决定把终稿拿给朋友看。
这一版中,匹普听说蠢货本特利·朱穆尔已死,他心爱的艾斯黛拉不动声色地改嫁了一名乡村医生。在小说的最后三段中,匹普东行两年后归来:
这版结尾新颖独特,狄更斯很喜欢:“(这个)结尾没有用这种事情老一套的发展趋势。”
但鲍威尔里顿建议,别用这么令人沮丧的结尾。狄更斯不太确定,又去请教密友
在“第七章 用叙事抓住小说”中,出现了神仙打架的局面,关于情节和故事,福斯特、史蒂芬•金等诸多作家大辩论,作者把这事说了个清清楚楚。
这是有趣有料,又有干货的一本书,正经的写作指导书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不同角度领略写故事的技巧与奥秘
文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符号,各种组合,翻转跳跃,犹如精灵舞者,展示世间万物。
写一本书,一本著作不难。写好一本书,一本著作很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故事。在诸多故事中如何抓住主线?如何开头?如何把人物塑造的丰满?如何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都需要写作的艺术和技巧。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是由英国著名出版社发行总监理查德·科恩编辑,他从托尔斯泰的作品出发,教会读者如何一步一步向伟大的作家靠近,如何在写作中把握技巧,抓住写作的艺术方法。全书共12章,讲述了包括:开头,人物创造,写作视角,对话的艺术和技巧等方面。
开头的重要性
科恩在开头说,第一段集结了本书大部分问题,第一段的确定具有奠基性效果,第一段的确定就意味着,本书的主题确定了,本书的风格和语气都确定了,这样在写后面的篇章时候,就有了对照。科恩引用了琼·狄迪恩的话说到:“首句难,难就难在你可能会被卡住,其余的文字都将从这句话流出。等写下开头两句话,你的其他选择就全部消失了。”而加拿大作家梅维斯·迦兰说:“就像谈恋爱,开头是美妙的”。无不在说,每一本书的开头都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是需要好好打磨的。
人物塑造美
如果说开头是奠基,那么人物塑造就是本书的血液,是一个舞蹈的一整套动作,舞美不美,要看舞蹈动作编排的如何。科恩在《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中,专门花了一章的篇幅叙述,人物的创造不仅要符合本书的基调,还要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不能强塞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应该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所贡献,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添加生活中人物原型到故事中去,或者添加个人经历来丰富故事情节,不同的是借鉴程度的差异。据传,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都来自于家庭成员,其实写作中带上生活中的原型人物,会使人物描述的更加自然,更加丰富,故事更有吸引力。
对话的艺术
然后就是故事写作中对话的艺术和技巧,就好比跳舞时的音乐,音乐只有符合舞蹈,那么这首舞曲看起来才会更加优美,听起来才会更加悦耳。故事中的对话,不像生活中简简单单的叙述,它需要特定的描绘,从人物对话中传达人物的的个性,让整个人物鲜活起来,使整个故事戏剧化,可以向读者传递出最真实的情感,使小说更富有生活气息,对话也帮助读者把书本上的文字立体化,渲染场景,把整个故事都带活了。
科恩在本书中举了大量例子,来论证对话写作的重要性。要想写出精彩的对话,归根结底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信任你的读者。故事的受众是读者,读者和观众希望听到什么样的声音,这才是你需要注意的事情。把对话当作人物性格的一部分,当作故事的一部分,或当作关于主题或某段关系的一部分。
理查德·科恩写的这部《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给我们今后写作提供了一个指导,让我们明白埋头苦干不是好方法,必须要学会如何写作,如何抓住故事情节,如何读懂读者的心,学会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都有自己讲故事的视角,不同的是,我们如何把它们呈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
就像理查德·科恩说的:“我不希望大家读完就成为了当代托尔斯泰—但是没准就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