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精选

2020-02-02 23:00: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精选

  《像托尔斯泰一样故事》是一本由[英] 理查德·科恩 / Richard Cohen著作后浪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7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一):借鉴的眼,换个角度文学写作

  看世界非角度,看书也是一样。

  我喜欢作家写的文学和写作指导书远胜过创意写作教授的书,因为实践真知嘛。科幻女王厄休拉的《写小说重要的十件事》、冷硬派侦探小说大师布洛克的《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和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的《写作的禅机》,都是我的头好。

  有时换个角度,会开阔视野得意收获。比如读这本书。

  本书作者Richard Cohen,是出版发行总监,是出版公司老板,是普利策奖、布克奖和科斯塔奖获奖作品编辑,是火眼金睛鉴赏家。

  书名叫《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是因为作者痴迷伟大的作家是如何解决具体问题的。

  作者见多识广,饶有兴致讲述了很多名家名著细节。开头,结尾,人物视角讽刺力量,叙事,对话节奏描写性爱修改……具体作品具体分析见解独到

  最有趣的是,能看很多作品第一稿是什么样,甚至第二稿、第三稿,第四稿.......

  海明威说所有的初稿都是狗屎。对于我们只能看到终稿的普通读者,名著就像魔术自己不易看出究竟,可一旦有人透露了背后的机关,总能恍然大悟

  举个狄更斯远大前程》结尾的例子

  鲍威尔里顿是一位著名罪案历史小说家,狄更斯决定把终稿拿给朋友看。

  这一版中,匹普听说蠢货本特利·朱穆尔已死,他心艾斯黛拉不动声色地改嫁了一名乡村医生。在小说的最后三段中,匹普东行两年后归来:

  这版结尾新颖独特,狄更斯很喜欢:“(这个)结尾没有用这种事情老一套的发展趋势。”

  但鲍威尔里顿建议,别用这么令人沮丧的结尾。狄更斯不太确定,又去请教密友

  在“第章 用叙事抓住小说”中,出现神仙打架的局面,关于情节和故事,福斯特、史蒂芬•金等诸多作家大辩论,作者把这事说了个清清楚楚。

这是有趣有料,又有干货的一本书,正经的写作指导书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二):原来即便是著名作者想要写好一个好故事也很难

  试过讲一个故事吗?讲好一个故事难吗?如果不难的话,写好一个故事难吗? 你知道一个好故事需要作者经过多少的思考吗?其实从开头到结尾,每一个字都酝酿着作者的心血。 我们看到的作品一定就是作者的本意吗?不一定,因为其中经过了无数次作者和编辑的修改。 在《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中为我们分析了许多著名作者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从构思到成型都有哪些精彩的历程呢? 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注意一点:虽然这本书的题目是关于托尔斯泰的,但并不是只讲述了托尔斯泰的创作,也不是说一定是需要写作的人才能看这本书。 这本书看过以后,我觉得不仅写作者可以看,爱好读故事的读者也可以看,还有正在学校学习的同学也可以看。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吧!对于写作者,读者,还有学习写作的同学,在看完这本书后会带给大家什么收获? 对作者有什么收获? 首先,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本书为大家介绍了在世界上许多著名作者在创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比如万事开头难,创作也是一样的。故事的开头需要作者奠定很多基础,比如整个故事的情感,语气,视角,节奏等。 在一个故事里面少不了的是对话,在对话中塑造人物,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在这部作品里面也讲到了世界著名的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和写对话的。 当然了,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在结尾的时候,是如何结尾的,这里面有一个小秘密,那就是一些作者在结尾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结尾,于是就没有结尾。这样反而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性,让读者共同参与作品,想象作品的结局。 对于一个作者来说,估计最痛苦的就是写完之后的修改了吧!当你改完一稿又一稿的时候,是不是觉得自己有点怀疑人生了? 其实这并不是我们普通作者会面临的问题,许多的著名作者也会面对这样的问题,一篇稿子能大刀阔斧的改,改到原稿只剩下一两页。 如果是创作者拿到这本书,会在里面找到很多的共鸣,了解著名作者是如何创作的,又是如何改稿的,还可以学习更多创作的小知识。 对普通读者有什么收获? 那么一个不写故事的人又可以从这本书里收获什么呢?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是一本了解创作者有趣创作历程的书。 在这里面会看到作者对于古今的创作研究,比如对于“借鉴”的研究,在我们眼里的“借鉴”就是一种抄袭,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 可是作者在书中讲述的“借鉴”却颠覆我们一直以来的看法。因为“借鉴”事件从古至今一直都有,包括莎士比亚也是在“借鉴”以前的故事,为以前的故事增添光彩。 可是这样的“借鉴”,被很多人所接受,并且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一部伟大的作品。 其实在书中的“借鉴”也分为了三种层次。第一种“借鉴”是让原本优美的句子失去美感。 第二种是低级“借鉴”,对于原文没有一点升级,直接生搬硬造,没有升级原文的美感,更没有增加进自己的想法。 第三种是高级“借鉴”,优秀的作家往往会把原来的句子升级,变成一种更为优美的文字,与原创有很多不同之处。 对于借用爱略特也说过:“不成熟的诗人模仿,成熟的诗人偷窃,糟糕的诗人让自己拿来的东西贬值,优秀的诗人让借用之物升华,或者与原创不同。” 这本书里还解决了我们的一个小疑问:为什么大多数的名著里会有很多性爱的描写?在性爱中又代表着什么? 其实在作者的笔下,对于性爱的描写是为了推动故事,文字不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在其中还暗藏着玄机。如果只是用性爱来吸引读者眼球,那么这种描写是低级描写。 比如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有一些描写女性身体的文字,在文字中我们有一种美感的享受,还能感受到人物的情感。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以前我们在读故事的时候,发现的有趣问题,很多都可以在这本书里寻找到答案。 对学生有什么收获? 那么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这本书具体能有什么用处呢?仅仅好玩还不够,学习写作知识也比较重要。 在这本书里,咱们也可以学习到关于讽刺这种手法的运用,还有在写作中关于视角的选择。 用第一视角写作可以让读者在读故事的时候有代入感,用第二人称写作会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让读者在读故事的时候有一种亲切感,用上帝视角写作,会让读者有距离感,但是拉开距离后,让读者可以更完整的看到每个人物的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知道为什么老师让我们积累写作素材,摘抄美文好句。因为这也是一种“借鉴”,在借鉴中我们可以借鉴,模仿,甚至对句子进行升级,融会贯通到自己的文章中。 很多的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某一段故事会很像另一位作家的风格,这可能是借鉴,也可能是作者在创作中看了这位作家的书,所以无意识地模仿了书中的片段。 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优秀的作品中的精华,化为己用,让句子或者片段在自己的文章中大放光彩。 当然了,这本书也并不是十全十美,并不涉及所有的作者,因为是国外的作品,所以大多数是国外的著名畅销作者,中国的作者并未涉及。 在书中对于写作的技巧也并不是面面具到,但是里面提及了许多关于写作的书,比如《风格》《故事》《写作这回事》…… 如果大家真的喜欢写作,可以去看书中提及的书,在这本书里主要侧重的还是以有趣的方式为大家讲名家在创作中的趣事。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三):写作可以学习吗?

  写作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来的一门经久不衰的技艺,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古代出现了口口相传的英雄史诗,悲喜戏剧,寓言故事,神佛传说……文体像有丝分裂一样,种类繁多,推陈出新。

  我十分同意《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的作者理查德·科森的观点,小说家就像伟大的魔术师,具有超凡的技艺和一流的表达才能,他们创造出的情节、人物以及整个世界,都充满了“魔法和惊奇感”。

  比起把这本书称之为“写作课教程”,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本作者鉴赏文学的集成精华。作者理查德·科恩是英国的资深出版人,是个读书,写书,出书,评书的行家里手。他与书打交道数十年,如果没有广博的阅读量打底,还真写不出这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作品。

  神来之笔绝非偶成,这些文学经典的“周边”读物,其价值并不在于教会大众如何像托尔斯泰、福楼拜、戈尔丁、阿加莎·克里斯蒂那样写出传世之作。更本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教会人们掌握阅读的窍门,体味作家在下笔之时的良苦用心。

  读过了优秀的作品,并不意味着就此拥有了良好的审美和理解能力,大多数人常常是阅后即忘的。作者却能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分门别类地罗列整齐,穿插点评,帮助读者融会贯通地理解作品。

  本书中还不乏许多写作过程中的小故事,比如很多作品背后总蕴藏着编辑与作者的暗中角力,在来回地较量与沟通之后,才有了最终问世的文学作品。由此可以深切感受到,创作是一个漫长而反复、耗费心力又耐人寻味的复杂过程。

  写作可以教吗?或者说,写作可以学习吗?

  我想阅读此类被视作“写作教程”的书,不在于学到了几分技艺,更重要的是首先学会欣赏和感受文字的力量与妙处。不论是宏观的故事架构,还是微观的缜密造句,都非常值得细细揣摩。只有当你理解了它为何而写,如何写成之后,才能逐渐从模仿转变成依靠自己的灵感与表达能力,驾驭文字建构出想要的模样。

  幸运的是,在这个信息获取便捷又高效的年代,有很多人帮我们做好了整理并慷慨地分享了出来。而我们需要做的,就只是拿来一读便可。

  写作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而来的一门经久不衰的技艺,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古代出现了口口相传的英雄史诗,悲喜戏剧,寓言故事,神佛传说……文体像有丝分裂一样,种类繁多,推陈出新。 我十分同意《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的作者理查德·科森的观点,小说家就像伟大的魔术师,具有超凡的技艺和一流的表达才能,他们创造出的情节、人物以及整个世界,都充满了“魔法和惊奇感”。 比起把这本书称之为“写作课教程”,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本作者鉴赏文学的集成精华。作者理查德·科恩是英国的资深出版人,是个读书,写书,出书,评书的行家里手。他与书打交道数十年,如果没有广博的阅读量打底,还真写不出这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作品。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四):关于第一人称叙事,你必须知道的事

  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还是多重视角叙述,可能是小说家最难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这本书中关于视角的运用有非常精彩的讨论,总结了一下“第一人称叙事”的各种要点难点,供大家参考:

  一、特点和优点

  1. 带来真实感

  2. 能让故事更紧张

  3. 从单一视角看事件,作者能够借此限制读者的体验或理解

  4. 用第一人称开头总是更显亲和力,“瞬间产生直接感。”

  5. 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自然地延伸到意识流

案例: 第一人称的手法常用于侦探小说,读者和叙述者可以同时了解案情。 此类故事的传统手法之一,是用主要侦探的首席助手作叙述者——在夏洛克·福尔摩斯系列中,华生医生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在阿加莎笔下9 桩赫尔克里·波洛的案子中的亚瑟·黑斯廷斯上尉,也扮演着此类角色。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助手无法看到大侦探脑子里在想什么,因此尽管福尔摩斯和波洛可能比我们想得快,但我们自己不会比我们自己想得快。

  二、难点与缺点

  1. 人物进行转述时,第一人称的声音听起来十分相似。

  2. 第一人称叙事,代价往往是牺牲洞察力。“很难潜入他人的思想,而这样做时,通常会让读者觉得比较可疑。”

  3. 用第一人称舒服地写关于自己的事情,难上加难。这么做极不自然,因为不管对谁来说,‘我’都只占感知的1/3 左右。

  4. “一般来说,那些自我意识过强的人听起来都有点自以为是。”海明威就曾遭到著名评论家埃德蒙·威尔森的批评:“不明白为什么, 海明威一用第一人称写作,就会发生不太好的事情……他似乎失去了自我批判的能力。”

  5. 第一人称叙事容易让读者误认为,叙述者“我”,就是作者本人——有时,作者会不知不觉地陷入代入自身的危险。

案例:卡夫卡用第一人称叙述开启《城堡》,几章后叙述者变成第三人称的约瑟夫·K。欧文·豪在一篇对该书的介绍中解释道:K渴望到达城堡,然后走得更远——但更远处是什么?——我相信这个问题也属于卡夫卡,尽管在这充满冒险的探索之路上他流露出了锋利的怀疑主义和狡猾的幽默。正是作者和主人公突出的相似性……让人认为这是卡夫卡小说中最为个人化的一部。也许卡夫卡换掉第一人称,是为了避免读者将他与他的主人公联系在一起。

  三、某种更高明、但更考验手艺的方法:不靠谱的第一人称叙事

  1. 特点:撒谎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相当于既用了直接第一人称,也用了第三人称,因为叙述者是骗子——他可以告诉你所有事情,但他不必在场。这样的第一人称可以获得很强的表现力。

  2. 难点:“‘不可靠叙述者’的手段可能最难把握。作家本人要百分之百可靠,大局在握,对于真相和假象有着清醒的意识。作者略微放松‘掌控’,都会让纸上的文字模糊混淆,随之读者就会混淆,根本没有什么紧急澄清措施能够挽回局面。”

案例:《午夜之子》出版11 年后,萨尔曼·拉什迪在一篇论文中讨论了该小说中的不可靠叙述者。他写道:“我希望《午夜之子》不是一本印度独立后的历史权威指南。” 读者透过萨利姆·西奈的眼睛看殖民统治后的那些年,而萨利姆在叙述时犯了各种错误。拉什迪指出,尽管一些错误源于粗心大意(如对阿姆利则大屠杀的描述中,他说有“50 支白军”开火,实际上他们不是白军),但某些地方他是刻意弄错的。他称这是出于“普鲁斯特式”的目的,他关心的是信息过滤的过程本身。通过塑造萨利姆讲故事的方式,拉什迪想表现萨利姆——并非一位不带感情色彩、不涉及利益的编年史家。他这样组织材料是为了让读者被迫承认他的中心地位。他在以符合自己目的的方式裁剪历史……文中的小错误就是线索,说明萨利姆会扭曲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在叙述中是利害相关方。

  对于“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事”,作者还举了很多其他的例子,就我个人今年的阅读来说,最精妙的一例当属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The Remains of the Day)。石黑无疑有意识地接受过写作训练,《远山淡影》《我辈孤雏》仍能看到一些斧凿的痕迹,但《长日将尽》,技巧在天赋中彻底幻化于无形,除了惊叹似乎无话可说。

  总之,写作确实是一门手艺,学不学是一回事,学得好学不好又是另一回事。这本《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对写作者来说非常有帮助,作者当然不会傻到强按你的头说“这是‘金科玉律’你必须记住!”他只是跑马车式地胡侃海吹,但哪里最关键、哪里最动人、哪里最容易闹笑话,也都在里面了,细心的读者一定能看到——想轻轻松松一蹴而就的“写作者”则免谈吧。而对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足够好看,以前看不出“好”的地方,作者一讲就能讲到点子上。如果一个人学会这样看书,那真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呀。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五):试试吧,你也可以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

  如果你爱好写作,又或者正在探究写作,那么这本书一定是打开你写作新世界大门的不二选择。

  托尔斯泰的三大巨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战争与和平》的波澜壮阔,《安娜.卡列尼娜》的宏伟壮大,《复活》的深刻智慧。正如茨维格所言:托尔斯泰像河马或是大山,自然肃穆,朴素而伟大。

  相信每个读过托尔斯泰小说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他的小说,没有刻意的炫技,但读完你能感觉到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书中的喜怒哀乐就是实实在在的人间百味。

  有过经历的故事才有灵魂,一部辉煌的巨作离不开真实的生活,当然也离不开必要的知识储备,托尔斯泰的故事背后其实也是他的博学多识,人物设置的巧妙也在于他对人性的洞若观火。

  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不可复制的。他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难以模仿和超越。的确如此,但他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的方式却是可以被学习和借鉴的。

  今天想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也许就是你学习托尔斯泰写作的开始。读完这本书,也许你会发现,写好一个故事,其实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难。

  正如书中序言写到:“每一部备受赞誉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仓库,装满了素材、选择和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奇怪装置。”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好故事的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东西吧。

  01伟大的作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从构思提笔到创作完成,一部好的作品背后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有很多的,对一个不是正真想要创作的人来说,这个过程是痛苦的。

  构思其实是每一作家提笔前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位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要经历无数的环节。例如,决定讲故事的视角,组织创作的线索,判断选取叙事手法以及修改和打磨语言文字等。每一个环节都会有意向不到的情况会随时出现,那么他们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喃?

  借用书中两个例子来简单聊聊吧。

  如何创造富有生命力的人物是每一个作家在写故事时无可避免要去思考的问题。成功的人物塑造会让故事更有可读性,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但是众所周知周知,一部恢弘的作品,人物的刻画是相当不好把握的。

  人物是一部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个体元素。饱满且有心理深度的人物往往能够带给我们亲切感,让读者更能触及到作者们的隐秘想法。如大卫 .洛奇所言:“小说,多多少少能为我们提供令人信服的典型人物,反应人们的行为及其动因。”

  通过作者的笔如果我们能够在人物身上看到人之常情、愚蠢、欲望等东西,找到情感共鸣,那么人物的刻画无意就是成功的。

  伟大的作家们,他们往往善于观察,长于归纳。他们笔下的人物拥有的特质与人们对于某一群体的预期相符。

  人物是创作的核心,人物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背景则是让人物更生动的手段。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很多作品读来总有是曾相识的感觉。一些不辩是非的人往往就喜欢口诛笔伐,将其扣上抄袭的帽子。但事实上某种程度上借用他人的话语或思想乃至借用别人的生活经历都可以视为写作的原材料。

  塞缪尔.约翰逊在《漫谈者》中写道:“不是所有的模仿都应该被斥为剽窃。汲取高尚的情感或插入借用的装饰,有时可能会展示出丰富的见解,甚至可以达到等同于原创的效果。”伟大作家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悄无声息的讲所见所闻写入故事情节中。

  在本书中,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手法列举了许多的例子来说明这些问题,细细品相信你会有更深刻的感悟也更能挖掘到那些大家们的创作始末。

  02伟大的作品并非遥不可及。

  对于每一个渴望自我创作的人来说,写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也许是他倾尽一生都想要去做的事。但很多人往往败在了最开始,以为写作是一场文字游戏,只有那些富有书卷气的人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自我否定的后果就是尚未开始已经结束。但其实写作是有迹可循的,只要敢于提笔,写故事你也可以。

  故事来源于生活,作品的好坏在于布局与思路。本书中也提到了几点写作中不可忽视的东西。

  例如开头如何才能做到定位正确的出发点?一流的作家都有默认的观念,小说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开头错了,后面就不会愉快了。

  所以如果想要写好一本小说,那么切记多在开头下功夫。场景的描述也好,背景的渲染烘托也罢,最主要的是要能够驱动读者继续阅读下去。同时还要保证开篇铺设的剧情不会让后文显得没有逻辑和条理。

  查理德把写作描绘成像谈念爱一样,开头是最美妙的。而安东尼.特罗洛普对结尾也有类似异曲同工之妙的描述。他认为,小说的结尾,就像孩子晚宴派对的结尾一样,一定要有蜜饯和糖果。

  有时候,为了给故事找一到合适的结局,作家们可能会绞尽脑汁。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的创作者来说,也是如此。好的开头更要匹配妙的结尾,烂尾式结局也许会毁了整部小说。

  如果你是真的喜欢创作,那一定不要忘了,美妙的开始,完美的结束。

  03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关于写作,有人说这是一门功课需要持续不断的可以练习,持续精进。也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天赋所在,只需要跟着感觉走,保持作家始终如一的诚实。

  读完本书我则认为写作即是天赋所在,也是可以练习。丰富的情感在训练有素的叙述技巧的帮助下表达出来时,你会发现这种情感比你本身要更加强烈动人。技巧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表达。

  无论是对于普通人还是对于有基础的作者们来说,本书都将让你改变固有思维,让你不禁感慨,原来写作还可以这样有趣。

  阅读和刻画是每一个优秀作家必备的能力。很多人觉得写作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但其实写作是一种探索,对自我的探索也是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探索而后表达,这是一个漫长且孤独的过程,也许两年,也许五年,也许穷尽一生。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这本书,不单单是讲述了托尔斯泰的创作,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精彩。

  希望每一个认真读完这本书的人,都能在哪些发人深醒的例子里成为一个敏锐而有富有洞察力的人。学以致用,日积月累,在你的独特领域深耕细作,也许你就是下一个托翁。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读后感(六):《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小说家

  小说家不只是表演魔术,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里面有主题、人物、观点、文化语境等。但永远别忘了魔法和惊奇感:藏在那个瓶子里的秘密。作为一个思维很狭隘的理科生,我总以为,写作只是属于文科生的游戏,华丽的辞藻和优美的篇章应出自于饱读诗书的人笔下。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像列夫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这本书告诉我,一篇好文章,一个好故事,并不需要用太富丽堂皇的词语,不需要一堆修辞手法去堆砌,朴素的文字也可以写出最真实的情感,但写故事也是有讲究的,而且写好故事的章法,是有迹可循的。

书籍:《想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

  《像列夫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的作者是理查德·科恩,是英国知名出版社的发行总监,经他编辑的作品曾有多本荣获普利策奖、布克奖等奖项。在该书中,理查德讲述的不仅仅是托尔斯泰的作品的写作,还有一大批伟大作家的创作历程,像研究方法论一样的,本书告诉读者如何一步一步向伟大的作家靠近。

01 关于开头

  作为作者,都希望自己的读者在读自己的作品时,能够一字不落,通篇读完全篇,然后感叹:“这真是一部佳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一个好的开头不可或缺。对于一篇作品而言,读者最先看的便是开头。理查德在书中写到:“写作就像谈恋爱,开头是最美妙的。”

  本书介绍了关于开头的多种写法:

  第一种:抓注意力式。我想起我初中的时候,要做一篇历史手抄报,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创作情况,评选一个最优奖。我在拿到白纸时,就开始用彩色蜡笔疯狂涂色,把整张白纸涂成“彩虹”的颜色时,我才开始创作内容。老师说他从众多的黑白报中一眼就相中了我的画报。写作时,也可以用轰动性或多人眼球的方式开场,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第二种:邀请式。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开头就是一种“邀请式开头”的写法,让叙述者宣布自己将成为故事的中心,然后带领读者去经历、去感受接下来的故事情节。

  第三种:诱导式。个人感觉这种方式和抓“注意力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理查德还是单独列出来了。这种方式旨在通过独特的声音、语气或独特的形式在开篇诱导读者,从而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回顾自己以前看过的小说,无论是名著还是三流作品,开头都莫过于这三类形式,激发读者好奇的,用共鸣来吸引读者的,用利益来吸引读者的,小说可以慢慢展开,但尽量把开头写的精彩一些,因为它是对故事的承诺,它可以构建期望。

02 关于创造人物

  在现实生活中,老是听别人说“字如其人”,但在小说中,往往是“名如其人”。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给小说主人公取名洛丽塔是个意外吗?本书中有一段关于取名的采访:

我要为我的小仙女找一个纤细的名字,带有诗意的轻快感。“L”是最明朗闪亮的字母之一,后缀“-ita”饱含拉丁语的柔情,这也是我需要的。这样就是:Lolita。

  纳博科夫是在用名字暗示人物的特质,这也是理查德在本书中提到的创造人物的一种手法。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写道:

早上她是洛,只是洛,只穿了一只袜子,身高4英尺10英寸。穿着宽松长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在落款处,她是多洛莉丝。但在我的怀中,她永远是洛丽塔。

  把名字拆分,写成短短几句话,便把对“洛丽塔”这个人物的刻画展现出来了,仿佛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当然也是“我”的小仙女。

  在本书中,理查德还提到,用外貌描述并概括生平的方式介绍人物,这是古典小说常常采用的方式,也是最简单的方式。

  外貌描述有时候仅靠几笔,就能创造一个令人印象深刻地人物,简·奥斯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之一。概括生平虽然可能耗费笔墨一些,但是对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刻画却能更为细致。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人的性格特征,通过描述生平这种间接介绍的方式,更能让读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故事情节的走向,进一步融入到作品当中。

  还有一种方式,那便是通过肢体语言、声音、人物心愿和秘密来介绍人物。这一种方式则更为偏向让读者自己去解读人物的特质。这让我想起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离开女儿国的一幕,女王一直望着御弟离开的方向,而唐僧也是走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唐僧的脚步和眼神,分明是在像观众诉说自己已经动了情。

03 故事和情节交织互补

  理查德十分注重故事和情节的区别,理查德认为故事仅有直白的场景设置、对话氛围、象征、描述、思考和人物刻画,而情节是一种更高级的“有机体”,需要动用才智,使各部分故事相互关联,包含惊奇和神秘的元素。

  起初,我认为注重此种分类毫无意义,是最近播出的《唐人街探案》网剧给了我一些启发,也可以扩大说每一部悬疑推理类的书籍或电影,都是此种分类意义的重要证明。

  如果一篇作品,只是单纯地叙述故事,那这个故事是索然无味的。理查德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在课上的一个教学案例,最后得出“加入因果关系和细节能让最原始的故事发展起来”。

基本的故事结构数量有限,成功的故事之所以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依靠的是作者创造人物、情境、让语言独特而令人满足的能力。

  此处不得不提的是情节,怎样吸引读者或者让读者享受?关键之处就在于情节。本书对情节做了七种分类:战胜怪物、白手起家、远征、航行和回归、喜剧、悲剧、重生。

理查德情节分类图

  作者详细地介绍了每一种情节类型大致的发展走向,还例举了大量的名著中的类型来论证,可见理查德对这部分方法论研究之深刻。回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电视剧、书籍,其中所描述的情节走向大抵如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虽然这本书看起来可能晦涩难懂,大篇的引例论证让人晕头转向,但多联系一下实际,就会发现这本书其实很“亲民”。

04 关于修改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这是我学写作以来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作家艾萨克·贝什维斯·辛格也曾说过:“废纸篓是作家最好的朋友”,可见,修改对于一部作品来说有多么重要。

  要修改自己写好的作品是非常难的,书中提到不少大作家也会有此困扰。

托尔斯泰将《克莱采奏鸣曲》修改了9遍。那不过是部中篇小说——他太太将《战争与和平》从头到尾抄了7遍,而某些部分这位伟人自己至少改了12次。

  要成就一部好作品并不容易,大到章节段落,小到标点符号,都可能成为需要修改的对象。理查德还提到修辞手法——比喻的使用。通常,我们认为比喻能让句子更加生动,如把雪说成是“空气中的羽毛”,但是比喻也容易让作者陷入陈腐表达而不自知。这是为什么?作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比喻的真实含义,而如果读者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这种表达则是毫无用处的,是属于作者的“自嗨”。

关于修改

  我十分赞成理查德说的,修改,是用新的眼光去看待,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观看”自己的作品。唯有这样,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所在,踏踏实实做出每一处修改。

后记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源于理查德在金斯顿大学的讲座,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作品,提供实用写作建议也是作者理查德创作本书的目标之一。尽管海明威曾公开声称,作家学习写作手法的唯一途径是多动笔,但他本人也曾受过大师的指导。

  对于一般人来说,自己埋头苦写并不是学习写作的好方法,在习得一定程度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后,再动笔去深度挖掘自己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式。而《像托尔斯泰一样些故事》这本书,就给你指明了这样一条路,就像理查德说的,“我不指望大家读罢就成为当代托尔斯泰——但没准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