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剪春》的读后感大全
《燕尾剪春》是一本由鲁冰著作,济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燕尾剪春》精选点评:
●非常有孩子的童趣
●鲁冰老师写进了童话的那些童谣和民间故事,仿佛又有了新的生命,携着七彩的光,点亮了儿时的记忆。那些纯净的,唯美的文字,敲动着心房。这就是我们自己的童话呀,她是文化的传承,风俗的连接,民族的底色。它是带着浓厚中国味的童话,回味那些快要被我们遗忘的童谣和传说,鲁冰老师在寻找、保留、再创造性的讲述这些宝贵的金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晕染孩子们的七彩童年。
●纯美的童话
●鲁冰童话,值得一看
●可爱,纯真,特别有意境的故事童书,是专业级别的读物,读了感觉特别幸福!
●唯美的童话
●挺好,很赞的童话
● 《燕尾剪春》是鲁冰童话自选集,书中充满了童谣韵文,重复句和重叠句,作为一个亲子共读的妈妈,我马上感受到了这个童话集的美和珍贵。
●鲁冰老师的童话里看不到西方的公主、王子、勇者、恶龙,也很少涉及中国传统神怪小说里的妖魔鬼怪。他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如小板凳、墨水瓶、小鸟、小蝌蚪入手,通过童话,引导孩子们自信、奉献、友善、博爱、宽容、乐观……同时鼓励孩子大量阅读,勇于动笔写作。
●鲁冰老师就要来学校讲课了,好期待呀!!
《燕尾剪春》读后感(一):宝宝,今天我们来读《燕尾剪春》的故事吧
最近一年左右,我入手和阅读童书的数量有所增多,因为我的孩子学会说话。为了给他培养起阅读的兴趣,我便计划每天晚上睡前给他读童书讲故事,由此我便开始了童书的阅读,也因此收入了不少优质的童书,稀加留存或由我口述给孩子,或以后由他自己阅读和翻看。最近在读的这本《燕尾剪春》就是准备留存给孩子的一本优质童书。《燕尾剪春》
《燕尾剪春》一书的作者是曾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和冰心儿童图书奖的童话故事作家鲁冰(山东籍的,骄傲
《燕尾剪春》读后感(二):深层意象和内心诉求
深层意象和内心诉求
最近颇读了几部儿童文学作品,包括非常著名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父与子》,还有刚刚引进出版的也有一定影响力的新著《白雪天使》。应该说,读了这样的儿童文学作品,让人在精神上有了一定的舒适度和温馨感。怎么说呢?儿童文学毕竟不同于成人文学,相比来讲,它的故事表达和人文内涵,都比较阳光和健康。不像成年文学那样现实和沉重,如果有一个不太恰当的对比,成人文学是事物负面和隐喻的状态,而儿童文学则是正面和积极的表征。所以,我们看儿童文学,都是轻松而有趣的,不会受到什么压迫和压抑。
但是,假如如此认定儿童文学就是浅薄或者平淡的,那就是错误的了。我们看那些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其读者群绝不仅仅是儿童,许多成年人也是它的亲切的读者和拥趸,这里面还包括许许多多的老年人。老年人饱经事故,人间冷暖爱恨情仇,都有些见怪不怪,反而对儿童文学有返璞归真般的认可。这也是人的天性使然,毕竟尔虞我诈的世界里,绝不会生长出什么健康的花朵,还是在阳光充足饱满温馨的环境中,一切才那么灿烂自然。
其实儿童文学也不过是一个语境化的分野,并不是科学的认定标签。文学没有国界,也没有阅读的禁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一个孩子可以阅读,可以领会;一个成年人也可以阅读,可以领会。反之,一部成人作品,也不仅是成年人的专利,儿童就不能阅读,他也完全可以阅读,只是看他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如何了。举一部经典作品《小王子》为例,儿童读了它,得到许多欢乐;成年人读了它,却会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所以,看一部文学作品,要看它的内核表达的是什么,而不仅仅是看它的面孔是儿童的还是成人的。或者这样说也可以,就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和成年人都适宜阅读的,完全没有障碍和隔膜,尤其是那些优秀的经典性的儿童文学作品。这部《燕尾剪春》,初看题目,就很容易认定它是一部简单的儿童文学作品。可是仔细看起来,这里面所蕴含的深层意象,是极为深刻并且具有哲理内涵的。
比如头题《燕尾剪春》,明里讲的是燕儿姑娘学艺的全过程,其实讲的是学艺的道理,以及怎么对待师父与徒弟之间的关系。学艺其实是学做人,也就是砥砺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操守。没有这个基础,技艺是学不好的,即使学好了,也可能得不到好的结局。何况,学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童话中虽未揭示,可是也可以想见,那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啊!就像天地是一本大书,只要把心量打开,才会有广阔无垠的技艺境界。否则,并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如此一看,这不是对做人做事的规诫和警喻吗?
同样的,被收入小学教科书的名篇《蜘蛛开店》也是这样的,蜘蛛好比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创业者,怎样选择自己的职业,开辟自己的事业?这是一个难题,没有现成答案,只能自己尝试。可是遇见困难就退缩,就改弦易辙,不去想如何克服,那么你始终不会达到成功的目标。蜘蛛几次改变经营项目,投机取巧,最后还是栽倒在困难面前。这和人生处世的经历简直没有分别,谁又能说这不是给成年人的答案呢!
本书收录的三十多篇童话,是作家鲁冰深度挖掘优秀民间文学资源后提炼出来的。民间文学天然给人一种亲近感,加上作家的哲理性注入,更加具有可读性和教育意义。如果仔细分析,都可以找到成年世界的内心诉求和反馈。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好作品,美中不足之处,也许就是短篇和地域文化的限制,使它局限了扩展,否则,它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性文化舞台,成为更多人们的精神食粮。
《燕尾剪春》读后感(三):《燕尾剪春》:满满的画面感,字字入画。
读了《燕尾剪春》,感觉窗外的天特别明媚,生活照进了幸福感。满满的童心愉悦,满满的世界奇妙,也满满的童话哲理,更是满满的画面感!对,我要说的是,作者故事中的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给人满满的画面感,特别有画面,那画面真的清晰逼真,虽是童话,你却觉得亲切感人至真至善,充满着人文关怀和情真意切。这么好的童书好久没有读过了,我注目家里,我为四岁的女儿准备了大量的童书,可是它们都是绘本,民间传奇故事,还有《猴子捞月》一类的成语故事。也许这类的童书读多了,当读到《燕尾剪春》的时候,只觉和股文化清风扑面而来,觉得文字充满新的时代感,给生活注入了七彩之光,特别纯净,特别美好,特别自然而富有哲理和想象力。
可爱,纯真,特别有意境的故事童书,是专业级别的读物,读了感觉特别幸福!
小女孩叫小燕,她问燕子,怎么获得那么美的燕尾。燕子指给她剪纸娘娘,小燕拜师学艺,数年辛苦,那份用心的付出,使得她心里长出了美好的燕尾。
这是2020年的春天来临之际,我读到的最好的童话。
其实后面的故事都不复杂,给孩子看的书,最重要的是有一颗自然的童心,并且充满着生机和情趣。《蜘蛛开店》光嫌累,不停的换招牌,总想换个简单的活计,最后换到织袜子,结果来了个长蜈蚣,吓得蜘蛛关店上网了。
《红墨水,蓝墨水》把一个颜色的故事讲得相当精采,红色遇蓝色变成了紫色,紫黑多被红、蓝墨水瓶拒绝,最后它遇到了白色花,白色的牵牛花一觉睡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紫色花,它变美了,非常感觉紫色墨水献出了自己的光彩,但是不用担心紫色墨水,太阳来了,阳光照射下它并没有失去自己的漂亮色彩。
小故事引人哲思啊。孩子们需要这样的读物,读着小故事,思考大道理,浅移默化会学到很多的知识和本领。而且,作者用自己的卓越才华,把道理和故事一起讲得这么丝丝入扣不着痕迹又非常唯美幸福,这么的动人。
作者一定是个精灵,她一定是一个精灵一样的生动的作者。特别感谢她!
《燕尾剪春》 由鲁冰老师亲自挑选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童话作品。取名《燕尾剪春》是表示,这本书是精心裁剪出来的精华集。 回味那些快要被我们遗忘的童谣和传说,鲁冰老师在寻找、保留、再创造性的讲述这些宝贵的金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里,晕染孩子们的七彩童年。
《燕尾剪春》读后感(四):《燕尾剪春》童谣、诗歌般的童话
《燕尾剪春》是鲁冰童话自选集,书中充满了童谣韵文,重复句和重叠句,作为一个亲子共读的妈妈,我马上感受到了这个童话集的美和珍贵。
书中的童话,有的有趣,比如《蜘蛛开店》,这一篇还被部编版的语文教科书收录了。有的梦幻,比如《小蝌蚪吞了一块天》,蝌蚪越来越大,最后竟然变成了鲸鱼。有的温暖,比如《燕尾剪春》,燕儿姑娘传承了老奶奶的衣钵,成了剪花娘子。其实这本书的作者鲁冰,也像是传承传统文化衣钵的人,把我们一些传统童谣,韵文,民俗儿歌,都融入到自己所写的童话中。
这些年,我也是致力于亲子阅读,读到了很多国外的童书。像是《鹅妈妈童谣》了,这样的童谣,被全世界的孩子学习,它的特点就是重复句,重叠句很多。对于刚开始阅读的孩子,难度低,趣味性强。我常常想,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专门做童谣的书呢?后来我有心查看,看到的都是比较简陋粗糙的读本,难免有些遗憾。直到我遇到《燕尾剪春》,我才发现,其实我们也有精致考究的童谣。《燕尾剪春》采用了童谣穿插在童话里的形式,让阅读的趣味性更强,让阅读体验更精致完美。比如我们耳熟能祥的二十四节气歌,就穿插在《燕尾剪春》这个故事里。又比如我们多少都会几句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原来这个歌谣是《九九消寒歌》,我们很多人都已经唱不全了,这些传统文化丢失了,真的很可惜。 此外,《燕尾剪春》这本童话集还给我一个感受。我曾经给我孩子反复阅读的一套瑞典的童话集,那里面有很多绘本组成。而这套书也是给我一样的感受,每一篇童话都可以做成一本精美的绘本。清亮的基调,柔美的笔触,细腻的情感,缓慢的节奏,都是那种传承了几千年的好故事的感觉。书中的故事有挺多典故,用了更适合孩子的语言重新改编了,比如杏林的传说,杨贵妃变成杏花神的故事,这些和历史互相印证的故事,经过鲁冰的语言,变成了清亮的小溪,潺潺流水,活泼可爱。
我想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童谣韵文,有自己的能传承50年以上的好故事。而鲁冰就用古朴稚拙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作品。这些童话故事,都是滋养孩子心灵,照拂孩子前路的精神食粮。这些童话的温馨和纯净,能够伴随孩子长大,愿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时候,还能把这些童话讲给他们的孩子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