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的春秋读后感1000字
《失败者的春秋》是一本由刘勃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败者的春秋》读后感(一):失败者的春秋
《失败者的春秋》,刘勃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第1版。看了作者的《故事中的大唐》,又找了其它书来看。能把春秋这么纷繁变乱的事捋清楚也不容易。作者的思路和线索很清楚,从天子到诸侯,从诸夏到蛮夷,再写四大国争霸,其他小事能穿插则穿插,不能则舍去。还别说,看了那么多讲春秋故事的,最吸引我的一是《东周列国志》,二就是这本了,算得上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大抵是以左传为基础,结合史记和国语。但“东周”以传说故事为主,最精彩的恐怕未必真实,这本以信史为主,大抵是现有条件下最真实的。
(公号:行云楼)
《失败者的春秋》读后感(二):真正的史学是最忌讳故事会的
司马迁那些杜撰的鸿门宴之类故事虽然精彩但是并不是历史真相,真正的历史考据应该就是陈寅恪,顾颉刚那种枯燥是东西,或者有点像推理的内在逻辑演绎。
真正的历史都是不连贯的,都是片段和支离破碎的蛛丝马迹,过于离奇和精彩都是靠不住的,这一点剑桥中国史比较诚实,至少不会张嘴就来坑杀四十万这种荒唐是事情,司马迁是浪漫主义的史学家,可是中国现在这些所谓那些事儿派的半瓶子醋历史故事作者,把历史说的那么通俗和津津有味,反而让历史不可信也归于民间传说了,大家喜欢历史,还是要看茅海建,阎步克,杨奎松,辛德勇他们的东西,也不是没有通俗,但是,每一个字都有出处,都有考据,或者逻辑分析,这才是史家之道
《失败者的春秋》读后感(三):春秋史可读书目
按照作者的话叫因循着希罗多德讲故事的史学方法,先照着《左传》、《史记》讲具体的故事,然后根据其他材料及严密的逻辑方法进行分析、推理,进而帮助我们了解春秋的历史。此书可算是一本极为有趣的书,如分析各国的风气,你会了解到齐国多个人英雄主义,鲁国重礼好炫高贵,宋人经常被群嘲,郑人好添乱,楚人扩张最积极;此书也是一本解决你很多为什么的书,如楚国为何最先用王号,公子小白为何最终胜出,为何夫差肯定不会听伍子胥的……;此书也可能让你思考一些以前没想过的问题,如:褒姒、海伦的年纪到底多大,齐桓霸业齐民乐否,烛之武真的帮助郑国化解危机了嘛,春秋为何要比战国文明……读罢此书,春秋的历史除过童书业先生《春秋史》之外,又多了一本可读书籍。
《失败者的春秋》读后感(四):读的不是历史,是思辨
要说刘勃老师的这两本书,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其实要是在历史学者、历史发烧友当中,确实读起来有点鸡零狗碎。但对于我们这种对春秋战国一窍不通,啥都不懂的孩子来说,阅读兴趣徒然直升。因为刘勃老师的段子实在是好笑。解决了阅读兴趣这个问题之后,还有一点是我在这两本书中get到的。那就是思辨,相信刘勃老师对春秋战国以及中国历史还是有很深入研究的。对于经常读历史的伙伴来说,最难给别人讲述的,大概就是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思辨了,而这本书,就是在讲一些这些琐碎历史事件后面可能发生的事情。虽然都是刘勃假设、推测,但是一般读者也能读出他的逻辑缜密,可以说这套书非常适合快读。是穿插在大部头阅读之中的小甜品。是小甜品中不让人发胖的那种。爱了。
《失败者的春秋》读后感(五):贵族的辉煌与没落
失败者的春秋
本书行文流畅,笔调诙谐!以《左传》《春秋》《史记》为基础,探讨了中国最具贵族精神时代的辉煌与没落。
作者以现代政治眼光重新解读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春秋大事件,比如齐鲁长勺之战,也就是曹刿论战所讲述的那场战争,一直标榜讲礼的鲁其实是在耍滑头,而被中原文明形容为奸滑的齐人却是坚持了战争的传统。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不过是一次礼乐开始崩溃的表现!
本书适合对史料不太熟悉者阅读,读起来非常有爽感,但是结论却主观性太强。
最后,作者似乎还隐秘的指出,边缘文明在先进文明中寻找自己祖先中外皆有之,因为地缘的缘故似乎华夏文明渊源流长,文明的包容性,从春秋发展的规律来看,最初的华夏文明,是郑卫宋鲁等国,大概在今天山东河南等地,而后来的超级强国秦晋齐楚最开始都不过是戎蛮边地,甚至最后闪电席卷中原的吴越,都不无在述说着华夏文明对周边文明的带动吸收与融合。
《失败者的春秋》读后感(六):有关本书的一点感受
这两年对历史有了兴趣,刘勃的这套书,评价不错,一直心心念念想读。果然没失望。我很佩服可以把纷乱的历史讲得清清爽爽的人,刘勃做到了。他严谨流畅的分析和活泼幽默的叙述,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几次笑出声来,之前只停留在概念里的东西也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原来春秋早期的战争是有些体育竞技性质的,打仗分出胜负就可以了,并不追求歼灭对方力量。赶尽杀绝的风气是后来才有的,那个时候尊严意识和文雅风流在日常政治和社会生活中都还有一席之地,利益和脸面同样受到重视。 另外,历史的细节放到大局里去看才能有更加合理的解释。“崔抒弑君”的故事,先前只觉得史官们有气节,这本书给了另一个补充,彼时史官是贵族担任的,职业世代相传,国君无权任命和干涉,更别提审查,所以史官可以有自己的表达。 我所谓的喜欢历史,更多是聚焦在历史人物和故事上,读这本书可以收获一种更为广博的视野:人在历史的舞台上是怎么被形势左拉右扯的,历史又是如何从最开始的样子慢慢变化到今天这样的。这就是历史观吧。 读的时候特别希望自己手边有中国春秋时候的地形图,看看这几个国家谁和谁挨着,地形又是怎样,如果有这些资料的辅助,读起来应该会更加直观一点。总之,是一个非常愉快过瘾的阅读体验。
《失败者的春秋》读后感(七):知过往方知将来
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一本读书笔记,串联起《左传》《公羊》《国语》《史记》,勾勒出春秋的大体模样。虽然一些细节仍待考究,但瑕不掩瑜,确是一本好书。在通俗历史读物漫天的当下,引用翔实、字字有据的书本太稀有了。
春秋可以说是中国有相对详细史料的第一个时期,是当今汉语体系的源头,无数个春秋的故事流传至今,化为民间俗语。读中国,必从源头始,无数的套路、计谋都是从那个时代发端,演变于后世。春秋的故事,到今天都还是那么地吸引人。贵族的尊严,大国的风范,文化的交融都那么夺目。谁能想到,现在社会主体诚信普遍缺失的中国,曾经也有一段讲求君子之风的峥嵘岁月。
春秋时期的中国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泉眼。当时的天下,可比于如今的地球,纵然物理空间扩大,仍不改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相处的模式。如何保存自身文明的独立性、自主性,又如何同时保证自身文明的先进性,两千年多来都一直困扰着各国的执政者。像是一根跷跷板,稍有不慎就会滑向极端:要么极度自信到固步自封,要么开放包容到丧失自我。不仅仅是国家,任何的集体、个人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我想,唯有真切认识到现实,破碎脆弱的自己,让自己主动融入最主流话语体系之中,然后尽可能掌握主流话语,并按自己的意愿改造它,方能重铸强大的自我,将自主性与先进性合为一体。
《失败者的春秋》读后感(八):用来扯题外话的碎碎念书评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战争中,各国贵族们都如此注重展示教养和风度,日常政治和社会生活当然更是如此。学者们分析归为三点:世俗理性、尊严意识和文雅风流。
2020年2月10日标记的在读,应该是为了在ko到之前看完吧,结果拖到了三月底才看完……觉得读完这本书是个契机写点什么,又把这读后感突然安排到现在的原因是看到前一份工作跟的项目终于盛大签约了,然后上一轮读书热情也刚好终结于那个项目的开始……快两年了,不过尔尔,与春秋中失败者的失意相比,我的遗憾和挫折也不过是过眼而又无色无味的云烟。
带着这种情绪回到这本书,“春秋”,在我接触有限的相关读物中,要么是小时候科普趣味的历史小故事,要么是霸主为上的白话历史,很少能够像刘勃这样有一种近似于知乎体的方式讲述去剖析那个时代,科普而不枯燥,国与国之间、君与臣之间、商周春秋战国之间的关系都能引经据典转而用通俗方式娓娓道来,有趣而不失真、深刻而不深奥的历史,又有谁会不爱读呢?
2020-04-04 0:18 困得不行,今天也是全国哀悼三分钟的日子,每每想着读这本书的时光都仿佛重回疫情期间我们乐观却又有些无助的日子,还有那些为人民奉献一切的烈士、不幸罹难的病患离我们远去了,深切哀悼!
《失败者的春秋》读后感(九):《失败者的春秋》阅读笔记
《战国歧途》珠玉在前,此书就稍逊一筹了。然而还是一本好书,在第一次阅读时我全无收获,责任在我,可能是因为不够专注,也可能是没有对应的感受,此次重读,觉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有道理的,单纯的阅读与旅行都难入其门,更广的视野能带来更多的感触。那种融会贯通的洞悉感觉,是阅读快感的一大来源。
以下是感受或书中观点记录
1、春秋史好像当下的世界史,强权此起彼伏,都有各自的势力范围,谁也无法消灭谁,低烈度的代理人战争没有停歇的迹象。在春秋向战国的变迁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断代(事实上,历史时期的严格断代是一种中国特色),但是伤亡的增加、战争方式的逐步过渡,最终导致战争从少部分人的冲突变成总体战。(古罗马以授予公民权的方式增加士兵来源、马其顿方阵的出现,唐朝从府兵制变为募兵制,宋、明兵制的来回摇摆,中外概莫能外)最终又会因为总体战的极大消耗导致战争方式再度改变,例如核战后又重回代理人战争。
2、排场的意义在于人在更大的场面面前会增加敬畏或热爱之情,归属感就是这样塑造出来的,这种行为很不理性,然而指望群众理性才是最大的不理性。追求巨型建筑这是人类的本能冲动,从雅典的帕提农神庙(民主派领袖在波斯战争后无视斯巴达威胁的倡议)到美国自由女神像(纽约无钱组装、全民捐款)。古今概莫能外。
3、地方风俗不是一道命令就能广泛普及、长期流传的。只有宗教信仰的力量才能使风俗有强大的规范性和生命力,这很令人怀疑,当风俗或者宗教并不能使人相应的获利(物质或者精神),那么本身就难以维持。
《失败者的春秋》读后感(十):因为春秋有大梦
生活在春秋的人都有一种失败者的理想主义,他们是在黄昏前的贵族骑士,就像是堂吉诃德,与即将到来的暴力与权谋做最后无力的抗争。
就像是黑夜的暴风雪,战国即将到来,所有人都无法预见未来,只能一步一步在黑土地上前行。
有人怀念春秋,因为春秋有大梦。
春秋的诸侯王都想做霸主,而不想做皇帝,他们心中有礼法与周王,从不敢僭越,能号令其他诸侯王,定期开会盟会,做个头目,收个贡献,心中已觉有无限荣光。
齐国、晋国、秦国、楚国、吴国等大国轮番上阵,你方唱吧我登场,此起彼伏,就像是五个兄弟争着切蛋糕,总想争一块大的。
他们以为占着最大的,看着别人吃小的,就是最香的。
但既然是梦,终究会醒来,直面冷冰冰、血淋淋的现实。
一群兄弟嫌蛋糕分得太少,就把大哥给杀了,或者一个兄弟想独占全部,把其他兄弟都给杀了,春秋大梦结束,战国时代就来了。
战国的唯一胜者就会将春秋的所有人称为失败者。
《失败者的春秋》便是一大群失败者做着春秋大梦的故事。
成功者的方法千篇一律,失败者的理由形形色色。
作者刘勃便将这些失败者的故事,略去细节,梳理大概,夹叙夹议,娓娓道来,语言平白轻松,读来畅快淋漓。
同时,刘勃将其阅读大量史料的优势发挥尽致,展现其历史思辨眼光,将春秋笔法细致分析,各种史料研究通透,让你不经意掌握读史的正确方法。
读罢此书,你会感觉,春秋的失败者,在春秋都不能叫失败,你能跟让堂吉诃德承认自己是失败者吗?
他们所做的事情,在他们所做的时代,都有充分的理由,只不过那些理由你往往看不见。
看不见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事情发生在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