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锦集

2021-02-22 01:43: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锦集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是一本由[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193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一):有惊无险的智利之旅

  由于有惊无险,因此全书读上去如同嘲弄皮诺切特政权的轻喜剧,秘密警察们盘问、迷惑,利廷则不断的去挑战权威,触怒警察,同时无情地讽刺皮诺切特政权,表达对于阿连德总统的同情与思念,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核心内容。 当最后利廷与弗朗奇在飞机上干杯的时候,全书戛然而止,对于皮诺切特政权极度的挖苦与讽刺跃然纸上。但政治是复杂的,也是流动的,人们往往低估了政治的复杂程度以及变化速度。 皮诺切特在十多年的掌权之后倒台,智利迎来了民主自由。黑暗让无数民众失明也好,噤声也罢,但所有人都相信,世界会越变越好。利廷在拜访聂鲁达故居时候看到一句话:一分钟的黑暗不会让我们失明。而我相信,哪怕长久的黑暗,也不会让我们失明。太阳升起之时,万物复苏之日,人们会记住那些在黑暗中抗争的英雄们。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二):不知所云

  聊点琐碎的东西: 查了一下,据说米格尔曾是智利的国宝级导演,但是我没有找到他的电影资源,有些可惜。 米格尔本人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也是因此才逃亡出境,而他后来拍的片子大都关于这段独裁历史,所以在翻开书之前,我以为他拍这部纪录片的初衷该是带了某种政治含义,比如批判独裁统治带给国家的负面影响云云。 然而看下去我才发现不是这样:并无任何政治隐喻,米格尔最初只是单纯地想拍摄一部好电影,他认为他的国家所经受的一切都是一个完美的题材,因此才冒着生命危险也想把这个故事拍摄出来。 加之,据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说,其内容公正客观,并无刻意吹捧,也无刻意抹黑。 于是我忽然意识到,这就是艺术。比起政治倾向,他首先是作为一个导演,在追求自己的电影艺术。 也是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我才发现老马/米格尔眼中那个遭受了12年独裁统治的智利,和我原本的想象是如此不同。可幸的是虽然与期待不同,老马依然妙笔生花,不失为一次极佳的阅读体验。 最后惯例吹一波老马。我老马什么题材都能驾驭,真·世界文学的瑰宝。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三):恐惧和热爱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活动书评 这本书大概讲了1985年,被严禁归国的导演米格尔·利廷,经乔装打扮潜入智利,秘密拍摄了长达三万二千二百多米的胶片,记录了他的祖国遭受十二年军事独裁统治的现状。 看之前看到网上的评论:这是一部超越新闻纪实以感性重构的冒险故事。看完之后不得不觉得这个评价太贴切了,也不得不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愧是一个魔仙幻现实主义作家。 这本书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百年孤独的影子,但是叙述手法和叙述角度,却让我大吃一惊:一个主观的一个宏大的却又细致的世界。 这本书最后也造就了一部四小时的经典之作。 “”我从来没见过这座城市像眼前孤寂而悲凉。” 这个段落是作者在回到祖国时写下的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大幅度的提到了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第一人称的讲述带来的悬即视感,让我感到十分的恐惧。在此十分建议各位读者带着这样的恐惧去读这本书。

  其次,作者在这本书当中饱含的对家人和亲人的感情,也让我感到十分震撼。在家国之间的选择,在安逸与奔波当中的选择,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笔下让人感到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四):滚烫的旧血

  滚烫的旧血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活动书评 这本书大概讲了1985年,被列入严禁归国名单的导演米格尔·利廷,乔装打扮后潜入智利,秘密拍摄了长达三万二千二百多米的胶片,记录了他的祖国遭受十二年军事独裁统治的现状。 “”我从来没见过这座城市像眼前孤寂而悲凉。” 这个段落是作者在回到祖国时写下的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大幅度的听到了过去和现在的对比第一人称的讲述带来的悬即视感,让我感到十分的恐惧。在此十分建议各位读者带着这样的恐惧去读这本书。 看之前看到网上的评论:这是一部超越新闻纪实以感性重构的冒险故事。看完之后不得不觉得这个评价太贴切了,也不得不说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不愧是一个魔仙幻现实主义作家。 这本书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百年孤独的影子,但是叙述手法和叙述角度,却让我大吃一惊:一个主观的一个宏大的却又细致的世界。 我想从几个角度来表达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 ①第一人称的转换 作者以第一人称转述(再述)了一个伟大、惊险的故事。 要想准确地表达情感,不仅仅是做好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达,更是要面临一个对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权衡。马尔克斯做到了,本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男主对故国的热爱和恐惧,又在马尔克斯的笔下审时度势,把每一个心理活动都延伸开来。 ②对比描写。 作者大幅度使用了对比手法,将离开故乡之前的景象和归国后进行对比,将归国后表面的平静和实则的暗流涌动进行对比。 ③细节描写。 作者很擅长以某个细节来表达整个环境局势,比如对部分警察对自身处境立场不明的描写、作者在遇到他丈母娘时的心里和动作描写,作者看到熟悉又陌生的景象时的心理描写。 在我看来,这本书像是一本日记,又像一部小说,也像一部新闻记实。但是我无法武断地下定义,我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客观描写的同时,又避免了读者在阅读时陷入一个局外人的阅读盲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最后造就了一部四小时的经典之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看。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五):一分钟的黑暗不会让我们失明

  作为“拉美文学爆炸”的主将,加西亚·马尔克斯无需介绍。没读过《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总该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没读过《霍乱时期的爱情》,总该读过《百年孤独》。如果都没有读过,那也无需介绍。

  《百年孤独》是阅读马尔克斯的最高门槛,但因其名誉天下,家喻户晓,所以《百年孤独》成了马尔克斯最为著名的商标。假如要给一个建议,我认为还是先读老马的其他作品为宜,甚至可以最后再读《百年孤独》。如果要继续给出建议——关于如何选择马尔克斯的作品,那自然是新经典发行、南海出版社出版的马尔克斯的系列作品集。

  不管如何,老马的正版作品能够在国内顺利出版,少不了新经典艰苦卓绝的努力,甚至是软磨硬泡的“厚脸皮”。这倒让我想起一个掌故来。

  1990年,马尔克斯到北京和上海访问,书店到处都有盗版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等作品。马尔克斯对前来拜访他的文化界人士说:“各位都是盗版贩子啊!”这也让一旁陪同的钱钟书老先生颇为难堪。老马离开中国后也发下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想起来,今天能够读到老马的作品,也是一桩大大的幸事呀。

  当然,我最先读的老马的作品也是《百年孤独》。后来这部书曾借给两位朋友,第一位借了大概有一年,但书页丝毫未曾翻动。第二位朋友想读,无奈向第一位朋友索来,但这位朋友又是大半年没读多少。俗话说“借书给朋友,失去书;不借书给朋友,失去朋友”,爱书之人当“心有戚戚焉”。于是向第二位朋友索回《百年孤独》,用保鲜膜保存妥当,放回书架,“敝帚自珍”也。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这本书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小说的手法,纪实文学的形式,与《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颇为类似。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说起来,老马的作品什么时候让人失望过呢?

  老马的书已经读了17本,目前还剩下《霍乱时期的爱情》《活着为了讲述》《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三本,争取这个月全部读完。

  总之,我爱老马,爱得深沉!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六):震惊!马尔克斯竟写出这样的书(纯碎玩梗)

  要写这本书的书评,就不得不唠叨一下其背景故事了。

  1985年,被严禁归国的米格尔·利延(豆瓣译为米盖尔·里延)导演乔装打扮偷偷潜入智利,用胶片记录了他的祖国遭受军事独裁统治的现状。这次地下活动的成果是电影《关于智利的全记录》。而作为记者的马尔克斯对他进行了一周的访谈,将他这段惊险刺激的经历谱写成册,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

  光是故事梗概就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但更让我惊喜的是马尔克斯的笔风,这是我第一次读他的新闻纪实作品,仿佛和《百年孤独》《霍乱》中不是同一个人。《米格尔》读起来一点不繁复难懂,一切叙述都简洁明了,惊险的地方也没有夸张的描写,还是一贯的平铺直叙,就好像平静的海浪下其实藏着波涛汹涌,值得品味。还想看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感受一下他的不同风格。

  说完文字再回到人物上来看,我不知该如何评价米格尔导演,为了拍摄反映智利人民现状的纪录片,他必须得改头换面冒生命危险潜藏回国,与之同行的还有一群帮助他的人,难以想象他们是有多大的勇气。

  但也许是因为多年未归国的乡愁(无法切身体会终究是难以共情),又或是艺术家的生性无拘无束,他又屡次犯险,做出一些在当时可能会牵连数人的举动,但索性结局平安无事。他最后竟然还回家见了家人,虽然是以陌生人的身份,但明知被家人认出会有极大的风险……我这个旁观者的视角太自私了,也许是心之所至,理智压制不了情感。

  当读到他母亲为他建造的和原来一模一样的书房时,突然十分忧伤。儿子被列入严禁归国名单内,每天只能看着书房睹物思人,也许这次暗中的会面也会因为没认出儿子而淡忘,记忆中的形象只能永远是当初的他了。

  除此之外,智利人民对阿连德的情感也十分令人动容,每个人都忘不了他,还会向牙牙学语的孩子们讲述当时的故事,他的时代也许过去了,但他仍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任何地方都有他的痕迹,圣母像背后还藏有他的肖像,人民仍旧用“总统”称呼他,墓前永远鲜花常新……怎样的伟人才会被人民如此拥戴,我突然对这段历史提起了很大兴趣,想多了解一下他。

  一本书能让我们对其他的事物感兴趣并不断探索新知,那就是成功了。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七):《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给独裁者装上一条驴尾巴

  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一日,智利将军何塞·皮诺切特发动政变,炸毁了总统官邸拉莫内达宫,时任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当场死亡(究竟是死于交火还是饮弹自尽,尚无定论),不久,皮诺切特建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智利从民主时代走向军政府时代。皮诺切特一方面在镇压各方反对势力,另一方面竭力向外界伪装出开明模样,他不仅干预经济,而且带来了所谓的“智利奇迹”: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

  然而,生活在皮诺切特的统治之下的人民,他们真的像独裁政府描绘的那般无比乐观、幸福洋溢吗?不少人怀有疑问,其中就包括智利著名导演米格尔·利廷,一九八五年初被列入了一份“严禁归国者名单”的危险分子。他心里一直有个想法,即为皮诺切特的智利拍摄一部纪录片,在表明个人立场的同时,“还能把独裁者皮诺切特不可一世的模样嘲弄一番”。虽然看似天方夜谭,但机缘巧合下,这个愿望突然间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前提是利廷改头换面,乔装进入智利。而这次冒险的结果,是后来大获成功的纪录片《关于智利的全纪录》,以及这本马尔克斯写就的《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在这本二人合作(利廷口述,马尔克斯主笔)的文本中,马尔克斯以自己凝练的笔法,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简约而又不无重点地披露了这场冒险的方方面面:独裁政府的虚伪与邪恶、伪装行动的挑战与危险、个人使命的艰巨与沉重,诸如此类。尽管后视之明往往让我们能够提前预知全局,但是,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出现在历史现场,参与塑造历史的米格尔,其实没有一刻不在面对被捕、驱逐,乃至死亡的潜在威胁。

  毫无疑问,利廷,或者说他扮演的乌拉圭富商,以及其他一干人等,在和军政府的警察斗智斗勇,他们不仅要学会掩盖自己的口音,保证自己的言谈前后一致,而且还要随时准备好在遭到质疑后准备好一套说辞,或是主动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大局。不过,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智利警方要么显得漫不经心,要么显得太过现代官僚,以至于很少会对地下行动的参与者们带来真正的麻烦。

  因为真正的麻烦,往往来自参与者自身。相比和警察打交道,更让他们饱受折磨的,可能是和真实的自己进行的不懈斗争,对改头换面程度最甚的利廷来说尤其如此。刮掉胡子、换个发型、改变口音、穿上自己鄙夷的中产阶级服装、抽高级烟,这些全都在刺激着利廷,他被困在了自我的反面,一副精英嘴脸的装扮之中。这个看起来熟悉而又陌生的存在,究竟是谁?如果以前没有在特定节点做出某些选择,他是否最终就会成为这个样子?

  利廷等人的地下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另一种抵抗运动,尽管它没有诉诸示威游行和口号,没有向皮诺切特政府表达自己的意愿,但它以胶片的形式,记录或者说建构了另一种现实,此类现实不见于独裁者的官方宣传之中,没有展现精英们的高谈阔论,相反,它把镜头对准智利的普通民众,智利的山川、树木、街道、机场,并向世界表明皮诺切特如何在大的欺骗背景下营造出局部美丽的虚假表象。这场对虚假发起的战争,本身就是一场了不起的战争,无论它成败与否,何况,它的确给独裁者装上了一条驴尾巴,让他无所遁形。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八):怀着归来的愿景

  因言获罪,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曾流亡海外二十七年,在地震后归国。三年后,马尔克斯听说了智利导演米格尔·利廷的故事:在一场政变后,利廷被迫流亡,且永不得归国。但他乔装打扮后躲过了警察,走近独裁统治者,悄悄拍下反应智利现状的电影,并在身份暴露之前的千钧一发全身而退。可以想见,马尔克斯的亢奋和共鸣,在对利廷持续一个星期的访谈后,马尔克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下了《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一书,还原了一个对许多人来说意义重大的冒险故事。

  流亡之前,米格尔险遭杀身之祸,回国后也是危险重重,那么,他为何甘冒这样的风险呢?这绝不仅是出于思乡的冲动,米格尔得到了来自儿子的支持——要给独裁者贴上驴尾巴!此语源自孩童的游戏,游戏者要蒙眼准确地给纸驴贴上尾巴!

  米格尔清楚地记得,他热爱的故国是怎样的。而今,他要将智利的现状展现给世人,用胶片忠实地去记录。米格尔乔装打扮,他那些申请过拍摄许可的摄制组看上去像在旅游景点取景。作为导演,米格尔当然有自己的预期,有他主观情感的投射,但尚无需他诉说,仅是回想阿连德时期、对比皮诺切特时期,敏锐捕捉到的变化已替他诉说。

  走在街头,无处不在的警察非但没有令人感到安心,反而人人自危。“供行人休憩闲谈的长椅、闪耀欢乐光彩的霓虹、精心打理的花坛”形同虚设,人们行色匆匆,纵有交谈,也压低声音惧用手势,以免隔墙有耳。在米格尔的印象中,智利人常常表现得沉默阴郁,但在阿连德参与大选胜利在望时,人们走上大街拥抱生活的欢乐:唱歌跳舞、演戏作画,个人的自由、所谓的民族性格和国家的现状互为表里。

  在餐厅,米格尔见到故友夫妇,他熟悉的是“成熟、热情而机灵的情侣”,可眼前却是一对“发福、沉闷的老年人”。流亡在外的失乡者,自以为历经苦楚催人老,但在面对面的那一刻,米格尔意识到,留下的人也是在流亡,这个物是人非的国度,已非他们自得其乐的故国。

  人们想要什么呢?米格尔深入智利的贫民窟,那里被称作“棚户区”。棚户区的生活缺衣少食,那里的住户却是最直白的,他们对阿连德的怀念到了神化其人的程度,耿耿于怀的是被独裁者夺走的两样东西:发言权和投票权。同样的,在街头,不少昔日的“金领”、权贵,沦为贩夫走卒。在米格尔看来,他们虽是为温饱奔波,却不肯失去最宝贵的尊严。有穿着从前正装叫卖的,也有理解米格尔之行、不肯收费的司机。这或许令人欣慰,“驴尾巴”尚在手中,“游戏”便胜负未分。

  米格尔倾听地下活动者的声音、见证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走进独裁者的府邸,也没忘记回到自己的家——此举很冒险,也没有十足的必要。然而它就像一台歌剧中的浪漫曲,本是点缀,却变成了点睛。虽已乔迁,母亲不惜将旧房木板片片拆下,搬至新房,房内陈设跟米格尔离开时一模一样。“究竟是为了有朝一日我归来时不必想念旧居,还是为了万一我客死异乡能借此悼念”?这并不仅仅是流亡者的心结,身在家乡的“流亡者”、米格尔的观众、陪米格尔冒险的读者、还有马尔克斯,或都感同身受。压抑的愿景和隐隐的担忧在拔河,但这也是归属。自由的生活、自在的游戏、自如的表达,均系于心目中那个安定如一的家。

  ——己亥年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九):“今生不回家”

  《今生不回家》的歌词中有一句,“曾以为有家就是安稳,怎知道深爱会沦为被困,我清楚走出去宇宙多暗,却更是明了现在爱你也不可走太近。。。”诉说着漂泊的人不能回家,永不能踏上家乡的心酸,无奈。智利导演米格尔·利廷在海外流亡十二年乔装打扮终于又一次回到祖国,我相信他的心情正如那《今生不回家》的凄苦,眷恋,以及暗暗的激动。《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将展示着智利十几年来在军事独裁统治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记录着拍摄这部影片背后的故事。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笔者通过对米格尔的记述、经历,写成了一部纪实作品。马尔克斯的记实写出了小说的味道,在阅读中我总在不断地提醒自己这是真实的事件,米格尔为了拍摄智利的生活片而秘密回国,而为了拍摄更进行着一场冒险之旅。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表现了两个主题。一是十二年后的智利,军事独裁统治下的智利,表面奢华风光,面具下是国家的败落,人们在“饥饿”中。书中描绘了圣地亚哥五个最具特色的地点,拉莫内达宫外景、森林公园、马波丘桥、圣克里斯托瓦尔山和圣方济各教堂。每个地方都因为皮诺切特的上台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拉莫内达宫增添了地下工事,就算这一系列的努力,在智利人们看来都是形式主义,而且因为象征合法权力的奥希金斯总统的绶带消失更加让人觉得荒唐可笑。森林公园依然美景在,欣赏的人却只能怀旧,米格尔在回国后第一次看远方的山峦,污染形成的薄薄雾霭,也许正是暗示着他压抑的心情。流淌的马波丘河飘荡着被虐杀者的遗体,马波丘桥也见证战争时间的变化。现代的年轻人有着对现实新的理解,他们无畏是怎样的政府,勇敢的表达自己的喜好、兴趣。

  二是除米尔格拍摄事件之外,米格尔回国的经历也成为笔者的另一个有趣冒险的故事。米格尔乔装成乌拉圭人,却在口音上不断出现破绽,更惊险的是寻找刮胡子的时候,他说出了修面,智利老一辈人才用的过时话。米尔格每天都在冒险,做着“地下”的疯狂行动,被警察追,跟陌生人接头,电影院成为他的避风港,每一次的危险,每一次的焦虑,只有在电影院才能让他觉得安心。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中的人物不多,但笔者刻画出了智利人的韧性,奉献,逆境中的反抗。弗朗奇,米尔格的合作伙伴,他曾流亡到加拉加斯,一直做着地下秘密任务。煤矿工塞巴斯蒂安·阿塞维多为了拯救自己的两个孩子不再受严刑拷打,对抗政府,直至自焚在广场的教堂前。七十多岁的富人伊绍拉,参加了冒险的行动,成为联络员,做着危险的地下活动。

  书中有两处画面让人心酸,米尔格流亡十二年回到祖国,却不能回家,不能被熟人认出。街上偶然遇到岳母,只能擦身而过,香气存留,米尔格内心的挣扎,压抑。路过从未改变的帕尔米亚老家,米尔格终于与母亲相逢,十二年,乔装打扮连母亲有没有认出,但笑声还是让他们有了温情的激动。一间还原的旧书房寄托着母亲对他所有的思念,也寄托着母亲对他回家的希望。

  “今生不回家”,道出多少人心中的凄凉,《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给那些还在海外流亡的人们寄去了最真实的智利,不管它多么糟糕,它也是自己的祖国,寄去了家乡的慰藉。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后感(十):真实往往比小说更精彩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又一部非虚构作品,讲述了被禁止回国的导演米格尔·利廷乔装潜入智利秘密拍摄纪录电影的故事。

  米格尔·利廷在“地下行动”中拍摄了长达三万二千二百多米的胶片,最终完成了四小时的电影《关于智利的全记录》,影片揭露了智利在军事独裁统治下的面貌,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这部电影是成功和具有深刻意义的,而拍摄它的工作本身更是惊心动魄,精彩非凡,整个过程犹如令人屏息的间谍“电影”,而马尔克斯敏锐地抓住这一切,根据对利廷十八小时的采访录音,把“电影背后的电影”整理和呈现出来。

  马尔克斯以虚构作品《百年孤独》为人熟知,但他却长期担任记者,撰写现实社会百态也是他的常态。他于一九七〇年持续报道哥伦比亚军舰事故,并据报道出版了新闻纪实《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更引起社会轰动,他也因揭露海难真正原因而触怒官方,最终被迫出走。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尔克斯的经历似乎与利廷的流亡有些相像,但后者的不同和传奇之处在于他的成功潜回,并顺利地用镜头记录的真实对迫害者予以反击,而马尔克斯仿佛也感觉“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于是用笔记下这绝妙的真实事件。

  或许为了更忠实地表现利廷的心理与行动,或许为了让读者更有“浸入感”,或许也为了让自己更好地在写作中体验主人公的经历,马尔克斯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直接从利廷降落在智利国土开始,但又巧妙地通过他回归故土时复杂的内心“自述”,介绍了人物背景、行动起因、计划。而在全部计划中,主人公化装易容,即“身份问题”是最关键也最令人拍手叫绝的部分,其影响贯穿行动始终——它让利廷得以再次回国,也使他不时游走在危险边缘,同时还是萦绕在他心头的困扰,而最终作者脱离险境后以“真身”发声又表现出扬眉吐气的舒畅,对不需要伪装的未来智利的希望。

  身份问题是利廷地下行动的核心,也是矛盾所在。从利廷的内心活动中,读者可以读到,当成功伪装带来的顺利渐渐淡去,他的内心实际上是纠结和烦乱的,为不能全身心、自由地拥抱自己的祖国感到憋闷,即便在危险靠近时,他还在为这样的委屈而痛苦。所以,利廷在智利的拍摄过程中还有数次“出走”——擅自脱离电影小组和掩护人员,想要“回归自我”,真切地感受故乡,接触亲人与朋友。这种不确定的“漫游”对于利廷和他的同伴都是极度危险,但从事后看,却为故事增加了更多紧张的情节,读者在为之手心出汗的同时,也更理解当事人的心之所念。

  不可否认,导演利廷的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在这次冒险中,他在行动中的灵光一现(或者也可称为“意气用事”)让意外因素成为闪亮的点缀,也让人感受到他的满腔热血与正气。另外,同样不能忽略的是马尔克斯这位“隐身的导演”,他简洁明快的文字、惺惺相惜的情感、合理有效的组织,让电影背后的电影拥有了极佳的“观看效果”;而作为记者的马尔克斯对新闻的灵敏嗅觉,对真相的不懈追求,也让本书触动人心。

  真实往往比小说更精说彩。《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既是两位大师对真实事件的“联合执导”,也是两位斗士对正义的共同宣言,在他们的组织与记录中,它似乎再次印证了这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