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伦理学的邀请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伦理学的邀请读后感精选

2021-05-14 03:14: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伦理学的邀请读后感精选

  《伦理学的邀请》是一本由(西班牙)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理学的邀请》精选点评:

  ●无论是谁,都想过上“理想的生活”。这本书给了我某种信心,在兜绕了许多难缠的问题之后,有了返璞归真的意味。

  ●很有中国味的西方书籍

  ●给一个十五岁的孩子看基本上是白瞎了。慢慢看,慢慢品,醍醐灌顶。伦理学是选择更适宜我们自己的,尽可能过的好的生活。

  ●初看观点老派,细读才能体会其中笔法惊人思维流畅。一本很容易被它的表象所欺骗的书。

  ●3.5. 因为不属于作者的目标读者群,所以很难去作为15岁的自己来评价这本书。作为一个伦理学的外行,这本书不能说没有说清楚,但觉得也没有说太多就是了。可能因为目标读者的设定缘故,论证和阐述相对缺乏,觉得不够有说服力,情绪和呼吁上的东西会更多一些。或者说,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出来的学科,这本书没有给我足够的说服力和基本框架。提到的很多点:追求“好生活”、把别人当人看、考虑别人的处境和情况、要做人类的人等等,肯定是有道理的,但下一步呢,不管是在思辨还是在实践上似乎都及时收住了。好吧,这是写给十五岁的读者。不过,如果是像我这样纯粹的外行,大概看看也还是有收获的,有些概念虽然可能没深入,但讲得还是挺清楚易懂的,有的点对我这个外行也觉得挺新或是有意思的。读一读,大概也能对伦理学有一些概念。

  ●我真不是个聪明人…

  ●这是一本针对中学生的伦理启蒙之书,遗憾的是,作为读者的我早已过了那个懵懂的阶段,难免感觉作者为了把道理讲得浅显而写得十分啰嗦。

  ●名字是伦理学没错啦,然而理论上并没有做太复杂的阐释……看完就像喝了一碗高级鸡汤,非常振奋

  ●和自己预想的不太一样哎。。

  ●记住,要选择允许你有更多可能性的开放的道路。坏人也有选择坏的自由。

  《伦理学的邀请》读后感(一):2003

  唉 同样是人 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接下来关于美女的爆炸性新闻接连不断 她又买了 巴黎圣母院 和 子夜 一天之内买书花了七八十 纯粹一暴发户 至于她打算在暑假 羊皮卷 巴黎圣母院 子夜 和 5部 哈利波特 的事实我也被迫接受 幸亏我心理素质好 否则我很有可能会跳楼 不过说美女的一些事情时 我必须承认我很激动 人激动时会语无伦次

  3

  我是1989年出生的 今年2004年我已经是老大不小了 我还不会骑车 从小到大我只做过爸爸一个人的单车 现在也是 想想15岁的大孩子坐在爸爸单车的后座上 这种经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单车在我看来是件很漂亮的东西 在初中我的最大的梦想是 穿着白色的衬衣 浅蓝色的牛仔裤 白色的运动鞋 背上黑色的双肩包 骑着单车在某个我上学的城市的 林荫大道上肆无忌惮地穿行 而现在这个梦想依然是梦想 有时候上帝对于我的一个小小的愿望也很吝啬 单车在我看来是件很漂亮的东西

  《伦理学的邀请》读后感(二):要努力过好的生活

  今天忘了发生什么事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诶这不就是这本书的观点吗,然后todolist赶紧记下来还是写一写书评吧,不然也是看过的书之后什么都忘了。虽然现在我也忘了那个观点是什么观点了,暂且抄一抄对我来说有用的点吧。

  1. 和家人的关系。作者一开始讲了一个儿子跟他的故事,某天儿子突然满怀梦想的说,“爸爸,我想和你和妈妈一起出海,开着小船在海上散步。”作者顿时感动得涕泗横流,“到了深海,我就可以把你们俩扔到海里淹死了,因为你们给我硬塞太多罐头(西班牙语中的填鸭式教育)了。”哈哈哈哈,我看到这里是会心一笑的,我的点在于说一定有不少小孩都会有这样的想法,但不一定会说出来。(很奇怪为什么我总是从悲观或者邪恶的想法出发去考虑问题,这个我想过两天研究一下。)当然之后,作者又讲了一个儿子跟他的故事,儿子某天在梦里遇到特别严重的困难,恍惚中听到作者的声音在鼓励,“要有信心!”这样的声音一直支撑着儿子鼓起勇气向前行。作者从不奢望同儿子的关系就像挚友无话不谈,这根本实现不了,但求自己能鼓励到就很好,真是个温暖的父亲。对,这就是本给15岁儿子写的书,我看得津津有味。

  2. 生而为人,人性自由。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不是因为命令(来自于恐惧)或者习惯(继续做一件事情的舒适感)这种外界的原因,不经过我允许就施加在我的身上,做一件事情的缘由就是一个很“功利”的目的,为了让我更好的生活,所以依愿行事,没有别人能够为我寻找,为我选择。人必须长大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发明自己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照搬别人的模式。

  3. 对人的盖棺定论。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好还是坏,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人类是做什么用的,不像一个好镊子,用得顺手稳妥,不像一辆好摩托车,开得又快又安全,我们知道工具应有的功用,对它抱有应有的期待,而人的期待应该是无限想象的。

  4. “我们被判了自由的刑。”法国哲学家萨特。依愿行事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为了好好活着,很多人对他人言听计从,或被大众裹挟而行,他们恰恰也是行使自由权利——他们并没有放弃选择,而是选择了不由自己做出选择。不要再说出来我身不由己这样的话,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选择的。

  5. 选择自己所选择的,并为自己所选择的负有责任。创世纪的以扫打猎归来饥肠辘辘,用继承王位的未来换来雅各诱人的的红豆汤。更好的生活应该是一种长远考虑的理智行为。

  6. 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和生理功能,比如说语言就是人类相互传达和交流信息,所以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要把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相互作用。从物品身上,我们只能够获取物品(的功能),但我们还需要物品所不具备的东西。如果对待他人像对待物品,收到的也只是物品。(恋物者的失望)。

  7. 生活唯一的目标,就是不当笨蛋:

  《伦理学的邀请》读后感(三):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笨蛋!

  不止读书有一个栏目,叫做“周末来信”,这是一个回信栏目,有人给我写信,我回信。像很多回信栏目一样,我收到的大部分信件,与我讨论的问题都关于个人生活的选择。他们所以要和一个陌生人诉说自己的境遇,不论是为了倾诉还是希望得到一些建议,其背后的动机,大概都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

  谁都希望能够获得“好的生活”,可什么是“好的生活”?怎样才能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

  关于“好的生活”,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1991年出版的《伦理学的邀请》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虽然题目里有着“伦理学”三个大字,但这本书不是伦理学手册,也无关历史上道德伦理的重要流变,按照作者自己的话,甚至“算不上一本伦理学入门书”,他所写作的对象就是普通的年轻人,其中包括他十五岁的儿子,而这本书,正是他与所有对生活抱有希望与疑问的年轻人之间的一场对话。

  这是一场轻松的对话,作者没有一丁点学问家的架子,他所要和读者谈的,不过是“我的生活,你的生活,仅此而已。”用一个俗到不能再俗的词语来概括,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艺术”的书,但是它不同于道德教训和经验之谈,作者希望从理智出发,和我们一起探讨什么是“好的生活”。

  “好的生活”是人过出来的,而这个“过”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选择和行动的过程。

  关于选择,这里需要提出一个概念:自由。正是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才可以做选择,自由是“好的生活”的基本要素,想要获得好的生活,必须要肯定人是自由的。作者特别驳斥了许多关于人类不自由的论调,他认为,生而为人,则一定是自由的,虽然我们无法自由选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但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面对这些发生的事做出自由的回应。

  如果有人在抱怨“哪有什么鬼自由”时,其实他们可能只是满足于知道自己并不自由,从而可以心安理得的想:因为不自由,所有发生这些事情都不是我的错。肯定自由的重要性,是过上“好的生活”的基础。

  作者分析了人行为的三种动机:命令、习惯与任性,前面两种是出于外界,后一种则是出于自己,一个自由的人所要获得的“好的生活”,一定是出于自己的心意,所谓“依愿行事”。

  当然,“依愿行事”并非为所欲为,还需要把别人考虑进来。这里需要提出另一个概念:人。

  为什么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生活时要把别人考虑进来?作者认为,“好的生活”中缺不了物,更缺不了“人”,我们有与其他人产生联系的需求,我们希望被当做人来看待,所以也应该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如同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然,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感受他人的感受,推己及人,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人,这正是我们平常被教育的道德要求,作者在这里所谈的并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他只是通过分析,使读者不仅知道怎么做,更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而获取一种对“伦理”和“道德”的自觉。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好的生活”了,所谓“好的生活”一定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的,适合自己,让自己得到满足的生活。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作者举了电影《公民凯恩》的例子,大人物死到临头,才发现物质、成功并不让他感到“好”。电影里,凯恩追忆起小时候的温暖,他似乎对这一生的选择感到后悔了,而所谓后悔,“就是行使错自由时,或者说是当我们的使用与人类内心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向左时,我们对自己感到不满。”

  后悔是人之常情,这就需要另一个概念,责任。正是因为人是自由的,所以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影响有好有坏,做个负责任的人,就是要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责任”就是知道:我的每一个行动,都在构成、定义、创造一个“我”。

  所以,“好的生活”就是在了解自己意愿的前提下,进行一次次选择而达到的。有可能我们会选错,但一定不要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

  下面是作者列出的关于“生活中的笨蛋”的特点,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枪:

  1.相信自己什么都不想要、一切都无所谓的人:尽管睁着眼睛、没打呼噜,其实处于用旧的呵欠或午睡中。

  2.什么都想要的人:无论是人们给他的东西或是没有给他的东西,离开、留下、坐着、嚼大蒜、给香吻……一个都不落。

  3.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想去追问的人:他照着邻居们的喜好做事或者反着来,总之,一切都由周围绝大部分人的意见所左右,他是不思考的顺从者或是无来由的反抗者。

  4.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却意念松弛的人:带着恐惧或不坚定,总是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把真正的向往留待来日。走着瞧吧,看他们是不是会唱出一些更高的高调。

  5.喜欢坚定勇猛的人,制定的计划野心勃勃,但在什么是现实的文体上自欺欺人且沉醉不醒,完全弄错了方向,结果把“好生活”跟足以摧毁他的东西混为一谈。

  一点点改变:

  1.知道并非一切都无所谓,因为我们真的想活下去,而且想要活得更好,像作为“人”那样活着的好。

  2.检查我们做的是否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3.在练习的基础上,培养伦理的好品味,达到不自觉地就会排斥某些事情(比如一想到撒谎就恶心)。

  4.拒绝去寻找假装是自由身的“不在场证明”,理智地担当起我们行为的后果。

  《伦理学的邀请》读后感(四):光明向善

  一个父亲写给15岁儿子的书。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非常浅显易懂,没有复杂的说理过程。不像普通伦理学的书,会讲义务论啊,功利主义之类的。似乎跳过了那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理论辩论,直接导向了一个父亲希望自己儿子拥有的价值观。二是非常积极向上。几乎不讨论极端情况或道德悖论。稍微有些心灵鸡汤的味道。

  得出的结论相当光明,主要有三点:审慎地思考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当下的快乐、以自己想要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一、必须从“自由”出发,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

  (一)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自由意志

  1.我们无法自由选择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但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自由回应这些事。

  2.有追求一个目标的自由,不意味着就绝对可以达成。自由建立在可能性中的选择,不等于万能。

  没有任何人——会真正相信他不自由,会真正相信他会像钟表一样机械或是像白蚁那样毫不反抗地运转。声称自己不自由,很多时候是为了减轻自己决策的负担,为了说明这“不是自己的错”。

  (二)自由就是做决定

  一定要对自己的决定心知肚明,至少考虑两次即将要做的事——

  1.想想动机,“为什么我要做这件事”,是因为命令、习惯、任性吗?

  2.进一步想,“为什么我要遵守这道命令,命令的内容合适吗”“为什么我要习惯干这种事,为什么不能改正”

  二、叩响伦理学的大门上写着唯一一句“依愿行事”

  做好人没有一个唯一的规则,人也不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的工具。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可以训导出好人并总是去做好事。

  (一)依愿行事——必须排除一切命令、习惯、奖赏、惩罚等外部因素。从自己出发,从意志的内在判断出发。不要问别人你的生活应该怎么过——应该问你自己。人类首要的一项权利,就是不做旁人的复制品,而是要做多少有点奇特的怪人。

  (二)依愿行事——不同于“做你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即任性。

  好生活不是普适性的、大规模生产的,而是量身定做的。伦理学能传达的只有:自己去寻找、思索,自由自在,不存坏心,一切负责任。如果要作出选择,一定要选那些允许你之后有更多可能性的路,而不是带你走入死胡同的那一条。要选那些向你开放的路途:别的人、新的经验、各种各样的快乐,同时避免那些可能会将你关闭和埋葬的选项。

  三、好生活离不开人群

  1.好的人类生活是人群之间的生活。幸福和快乐,正是建立在事物允许你与人建立更有利的关系之上。

  2.人类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让其他人对待我如“人”,我也必须使他们成“人”。如果人在我眼中都是器物或野兽,我也不可能变成什么更好的东西。所以,“给自己一份好生活”,实质上跟“给别人一份好生活”并没有根本区别。

  3. 站在他人的位置上 。①不要问谁有权来要求你的这份好客,只需要记住你自己就曾需要过、得到过——如果没有得到,至少也要记住你曾想要得到。用你希望被对待的方式,而不是实际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②站在别人的角度,是为了努力像他那样看问题,争取获得更大的客观性,而不是驱逐他、占据他的位置。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不是人而是人类,多样性是地球的游戏规则。汉娜·阿伦特《精神生活》

  四、生活中的最高奖赏是快乐

  “我们应当攥紧拳头、咬紧牙关来挽留生命中对快乐的利用,因为岁月会将它们从我们手中一一抢走”(蒙田)

  1.后半句,岁月不停地打消我们享乐的可能,所以迟疑太久是不明智的。必须学会完全投入对现在的欣赏中,要去寻找今天所有的快乐,懂得享受已有的周围的事物。

  2.前半句,利用快乐,但对快乐总是有某种控制,利用而不滥用。

  快乐是一份包含享受和煎熬、生存与死亡的经验,它绝对是同时容纳享受和煎熬、生存与死亡的。

  五、生与死

  (一)如何看待死亡的确定性。

  《圣经·创世纪》以扫vs雅各——对以扫而言,死亡的确定性,让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已经不值得眷恋,一切都无所谓,他决定把所有人事都看轻,决意让红豆汤(一个事物,而不是一个人)超过设定他之所以为他的各种社会关系。那么,他是真正完成了他想做的事,还是死亡将他催眠,麻痹了他的意愿?

  伦理条件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是,坚持不以一种随意的方式生活:确定并不是一切都无所谓,尽管我们迟早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关键在于注意力,随时准备好反思“我们所做的事”和努力贴近“我们想过的好生活”的含义,避免舒适而危险的简单化,争取理解生活的格外复杂性。

  (二)活着是否值得?

  这是一个应当对胚胎提出的问题,而不是对人。(塞缪尔·巴特勒)不管你选择什么标准来评判生活是否值得一过,你比较的必然是你已经身在其中的这一生,哪怕是你拒绝生活,你所借助的仍然是在这一生中学到的生活观、理念或幻想,这就是生命的价值。我们所有的知识和价值都来自生命。

  六、伦理学教给政治学什么?

  伦理学,重要的是好的意图。政治,必须拿行动的结果说话。但没有任何一个想要好好生活的人,可以避开政治。伦理学从是否适宜生活的视角,给政治的理想模式提供了参考:

  1.所有的伦理框架都是从“自由”出发,没有它也就没有值得过的好生活,理想的政治制度应当最大限度地尊重(或最少限度地干预)人类自由的公共层面。尤其要杜绝那些号称“为了我们好”或“为了共同利益”的政治制度。

  2.好生活的基本原则是将人视为人对待,把我们与他们的利益相对起来看并努力进行调和。这种美德叫做公正。健全的政治制度都会通过法律和机制来尽量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公正。一个人要求被同等对待的条件,无论其性别、肤色、想法、爱好上的差别,被称为“尊严”。

  3.认真对待别人,不仅在于承认同伴的尊严,也要求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痛苦和不幸。理想的政治群体,应当尽可能地保障遭受苦难者。但这一力量只能用于协调匮乏和贫弱,不能将集体力量居于个人之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