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战争》读后感精选
《壬辰战争》是一本由[加] 塞缪尔·霍利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壬辰战争》读后感(一):一部很小众但是很专业的书
不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这么低。翻了翻前头的评论,有人认为由一个加拿大学者写东亚史,肯定对中国对东亚史了解不深,所以肯定写不好。我认为这种评价有先入为主的武断。
其实,作者为了写这本书、写这场战争,是下了很多功夫的,从书后所附的长达50多页的参考书目书单就能看出来,作者也是查阅了大量资料的了。一个西洋人,对东亚史能如此下功夫,治学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我们中国的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这场战争的内容,只是放在明朝章节简单地一带而过。因此,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个很小众的,专门描写一场战争的,很冷门的书了,属于专门史的范畴。
作者固然写得很细,但是他把这场战争在历史上的地位抬得有点高,说它改变了以后东亚的格局。其实没那么严重。倘若要真是像作者所说的,有那么高的作用和地位的话,对这场战争的研究就成为一门显学了,他的这本书也就不是一部冷门小众的书了,呵呵。
最后,再评价一下语言。语言比较通俗,译者的功力也不错,全书读起来,没有那种西方著作翻译过来的那种生硬感,毕竟是作者在韩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对东亚的文化还是很了解的。
这本书没有什么阅读障碍,可以当作一本历史故事来看。不过还是我原来所诟病的:书的装帧很豪华,硬壳封面,不适合倚坐床头休闲读
《壬辰战争》读后感(二):双输
难得这段清闲时间,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我也终于补上了这段空缺的历史。 我的总体感觉,文禄庆长之役中的日军,其战斗意志、战斗能力、纪律水平,均明显高于明军和朝军。明军在陆地上的唯一胜利就是收复平壤,其余战役中的中朝联军,均无法对日军取得决胜性的打击。特别碧蹄馆之战,小早川隆景和宇喜多秀家联手设伏,大破李如松,客观来讲,实在漂亮!朝鲜长年武备荒废,明朝内忧外患频发,在战争动员能力上,日本也远强于明朝和朝鲜。 日本撤军的本质原因,还是经济实力。战争背后拼的是经济实力,以日本小国之力,实在无法支撑这么大规模的远征行动,即使太阁秀吉不死,日军也迟早会被明朝和朝鲜拖垮。 文禄庆长之役,是秀吉晚年狂妄昏庸的集中体现,不仅最后两手空空一无所获,还加速了丰臣政权的灭亡。此役之后,以石田三成、宇喜多秀家为代表的一批忠于丰臣政权的大名承担了这场战争的绝大部分负面后果,实力大打折扣。德川家康得以积蓄力量,坐收渔翁之利,成了最后的赢家。太阁秀吉从社会最底层到统一日本列岛,成为最高统治者,这样的阶级跃升在全世界也不多见。但丰臣政权仅仅存续了一代,和这场战争有莫大的关系。同时,这场战争也进一步掏空了明朝,国库一贫如洗,再也没有足够的战士和军饷用以应对女真鞑子了。丰臣家和明朝,都输了。 “随露珠凋零,随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坂往事,犹如梦中之梦”
《壬辰战争》读后感(三):笔与剑
发生在四百多年前,中日朝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起因是当时统治日本的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明朝接到朝鲜国王的求救,于是派遣大军阻止日本的侵略。这场战争中国人称其为“万历朝鲜之役”,日本人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人称其为“壬辰倭乱”。中日朝三国,对这场战争的研究各有侧重,而《壬辰战争》则是由出生在韩国的加拿大作家塞缪尔·霍利所写。
战争的内容写在另外一篇读后感中,我只想单纯地讨论一下作为一个民族国家,在世界文坛上拥有自己的笔杆子是多么重要的事情。韩国的文化影响力自不用说,如果不是禁韩令的实施,恐怕如今的娱乐圈已成韩国人的禁脔。在白俄罗斯,俄罗斯,越南,东南亚诸国中,韩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十分之大。这和韩国政府的文化产业战略方针分不开,韩国人认为自己是小国,只能依靠文化来获得巨大的影响力。于是不遗余力的进行文化输出。不仅在娱乐业如此,在严肃的史学界,韩国人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常年资助一些学者进行研究,就是为了论证千百年前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游牧民族政权高句丽是朝鲜人。我们要知道,高句丽虽然与高丽差一字,可是组成的民族和文化完全不同。韩国人妄图用学术上的研究,为自己讨要中国东北领土的要求合法化,真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再回到这本书中,这本书大量采用朝鲜史料。虽然说也有考究详细,解说清楚的部分。可是很多部分都对明朝进行了污名化。首先,就将高句丽称为士朝鲜三国时代的北朝。这种谬误十分可笑,就好像中国人把俄罗斯称为中国北朝,从而认证西伯利亚属于中国领土一样。这是其一。
其二、他认为即使没有中国人的援救,朝鲜人也能够赶走日本侵略者。对此我表示怀疑态度,虽然朝鲜人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可是当时日本的生产力远远超过经济生产区破坏成一团渣的朝鲜。而且如果中国不进行救援,日本人就可以对占领区进行屠杀和镇压,极大杀伤朝鲜的有生力量,将朝鲜人变成日本的奴隶。将希望寄托于当地的义军是可笑的,如果义军有用,东晋和南宋就不至于打不过长江了。在封建社会,就是要依靠有组织的社会制度,才能和另外的强权斗争。
其三、作者批评李如松贪生怕死,不愿意追击日本人。这种看法就属于事后诸葛亮,当时李如松手下至多不过四万人。而在朝鲜的日本人有十五万。在敌方形势不明的情况下,一个将领怎么能拿自己国家的军队力量为其他国家进行冒险。朝鲜人不感恩明朝救援也就罢了,还指责明朝不愿意为朝鲜卖命,真是蕞尔小国,性格就是偏激狭隘。
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最可恶的就是这种似是而非的作品了,既有真相,又掺杂私货,从而达到自己影响别人看法的目的。尤其是本书在世界范围内销售很好,更加影响了其他国家的人对中韩领土之争的看法。韩国人这种做法,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当然,我又得赞美韩国人。韩国人的民族主义让我羡慕。他们会尽力去提高韩国人在世界中地位。不论是美国洛杉矶动乱中,韩国人用枪战威慑黑人;还是近来韩国模特批评黑人歧视亚裔。韩国人成为精英后,会想方设法为本国人正名,即使他们的做法不堪入目。这让我想起了在国外谋生的一些人,以污名化中国作为讨好外国人的手段。可惜这样并不会得到外国人的认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有什么腌臜在家里说,公之于众只会闹得两败俱伤。这些中国人,真应该学学韩国人的爱国和血性。
孔子说:“文事武备”。如果说前二十年,中国的理工教育让中国富强起来,那么后二十年,中国将要致力于人文科学。中国的笔,将夺取中国的剑夺不到的地方。
《壬辰战争》读后感(四):壬辰战争,决定17世纪东北亚地缘新格局的关键一战
刚刚读完本书,也看了些豆瓣的短评,有几点感想如下:
1、东亚史错综复杂,从国别而言,只有中日韩,官修史书又往往偏颇乃至歪曲甚多,因此并不容易清晰辩驳孰是孰非,这是历史著作与历史现实吻合不起来的常态,东西亦然,于斯为盛。
2、这本书的优点是可读性很强,读罢基本脉络比较清晰,尽管从史料来源偏重于英、日、韩文献,对明军作为有过低评价,但大体的架构还是不错的,我对朝鲜的历史不甚了解,但对明朝、日本的情形有一些涉猎,尽管不否认有偏差的地方,但总体而言作者的叙述感觉有合理性。唯一比较大的偏差是作者认为没有明军,朝鲜也能成功,这一点肯定是有问题,下面还会涉及。。
3、在看过本书后,我对壬辰战争的发展脉络认识有如下:
(1)秀吉应该是把攻明作为第一目标,因为有给秀次等人的书信佐证。至于借道,那同假途灭虢没有两样,首先是灭掉朝鲜,把朝鲜作为攻明的前进基地。从秀吉统一日本的进程看,灭朝用的也是以前的老路数,文的武的都上。
(2)有人认为对李舜臣的作用有夸大之举,我觉不然,李舜臣实际上确实是一个关键人物。日军在釜山登陆后,全罗道这边一直不太顺畅,北伐后的运输补给,当然是通过朝鲜西海岸向北海运补给最有利,因为无论汉城还是平壤,朝鲜统治中心都在西边。但一直以来还是从釜山向北陆路补给,这侧面印证了日本水军在面对李舜臣时的失败。打仗大的就是补给,补给不力或成本太高,这仗无论如何无法持久。
(3)日军的战斗力看来的确很强,这里既有火绳枪(俗称铁炮)的威力,也有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日本国内连年征战,武人战斗力正强的原因。明军的情形,感觉并不乐观,这年月张居正已经走了,万历是个什么皇帝大家都清楚,所谓明亡实亡于万历,并且书中也说了,此时的东北驻军已有努尔哈赤之掣肘。所以我对这段战争层面的解析,大体是日军战斗力强,但人员、物资补给都困难,人员更是越打越少;明军很多仗打的并不漂亮,但确也是陆路上的定盘力量,也杀伤、牵制日军有生力量;朝鲜义兵特别是在第一阶段发起的群众战争给日军一些消耗;朝鲜海军在第一阶段打败日军,使得日军早先的水陆并进计划从开始就实施不下去,最终是瘸了一条腿作战。
(4)没有明军,朝鲜艰难抗战后也能胜利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是本书我认为不多的大的观点错误(小的因本人文献能力原因,难以辨识)。明军将领有毛病,仗打的不漂亮可以想见,毕竟不是在中国国土上作战,他们可能积极性及目标任务都有局限,能力也不见得强,但在陆路实际上大多数还是定盘星,有了这么一队人在中部、北部挺着,鸭绿江那边还时不时能进来一对对援兵,日本的各军团大名们不会不觉得忧郁,毕竟最终大家不是在鱼死网破中结束战争,无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实际上都有日本人知难而退的原因。如果没有明军,日军的北上将更加坚决,对朝鲜占领区的建政工作也会陆续展开,日本大概率会成为一个更大的九州。
(5)这场战争确实是三输的战争,朝鲜损失了国力一蹶不振;明朝损失了国力,十几年后,努尔哈赤就崛起于白山黑水,并最终明朝亡国;丰臣秀吉被胜利冲昏头脑,在根基不牢的情况下,发起这么个无厘头之战,举止有点像九一八事变前关东军那一票参谋,或者奇袭珍珠港前的东条英机,最后导致二世而亡。这的确是奠定东亚中日韩新的地缘格局的关键一战。
(6)最后说一下,人物里无疑最失败的是丰臣秀吉,一个昏招把自己的主力扔进朝鲜绞肉机中,自己人下属又是纯粹的星型结构,没有任何一人能担得起周公、霍光那样的重担。最后托给德川家康这样的人,识人还是不明,或者就是内心太膨胀。
《壬辰战争》读后感(五):壬辰战争
最近看一部叫《爱的迫降》的韩剧,讲孙艺珍演的一个韩国大企业女继承人误降到朝鲜,喜欢上玄彬演的朝鲜政治总局局长儿子。里面有一个场景,几个朝鲜士兵偷偷到首尔,在餐厅里看韩国人怎么都不顺眼。当电视播放韩日足球比赛,朝鲜士兵与韩国顾客们顿时同仇敌忾,一起为韩国足球队欢呼加油起来。
比起中国,朝鲜与日本的民族恩怨可能要更多些。朝鲜曾长期是中国的附属国,向中国皇帝朝贡。在清朝,随着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朝鲜被日本占领,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难怪韩日足球算是死敌(好象足球上中日韩三国之间相互都是死敌)。
同样因朝鲜而起,比起甲午战争,壬辰战争的知名度要小得多。我们知道甲午战争的失利,给洋务运动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中国海军精锐损失殆尽,自此清政府再也没能缓过来。18年后,清朝灭亡。壬辰战争虽然主战场在朝鲜,远离中国本土,而且最后以日本撤出朝鲜结束,朝鲜与明军算是取得了胜利。但壬辰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一点也不亚于300年后的甲午战争。壬辰战争过后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叛,建立后金。因为壬辰战争巨大的军事投入与财政开支,明政府对努尔哈赤的崛起无能为力,最终被其所灭。
当然,明朝后期的问题很多,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实在太厉害,大家都忙着站队夺权,军事训练无人问津,军队战斗力极为低下。象东南沿海倭寇盛行,有时候几十人一小队倭寇就能一路杀进内陆,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地。丰臣秀吉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大胆向中国提出了挑战。
丰臣秀吉身材矮小,却绝对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入侵朝鲜的目的是占领北京,进而统治中国。这听上去真是一个有点疯狂不自量力的计划。但实际上,这个计划是有可行性的。虽然曾长期向中国朝贡,但此时丰臣秀吉统治下的日本,军事实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朝。丰臣秀吉当时可动用的日本军队约有二十五万人,训练有素,装备有先进的铁炮,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反观明朝,当时最多可运用的兵力只有十万(大家一定不要被小说中常常动不动百万大军给骗了),而且训练水平远远不及日本军人。
1592年4月,日本侵朝军在名护屋集结。书中详细列出了九个军团的领导人、兵力人数。侵朝军一共十五万八千人,主要武器是火绳枪与铁炮。
用魂飞魄散来形容朝鲜军民看到日本庞大舰队驶近海岸时的感觉肯定不为过。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数占优会带来绝对的心理优势。
作者对战争过程描写得很细。象他说日军内部的竞争,小西的第一军用了二十天到达汉城,而后出发加藤的第二军只用了十五天。这个速度要求日军每天行走三十公里以上。这几乎与二战中德国闪电战前进的速度差不多,而德军用的是卡车与坦克。
可以想象这些日本大名们进入朝鲜的感觉,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与武器,这就是征服与主宰的感觉。
只是,事实证明,获胜并不是只靠兵力与武器的。
第一批明朝援军5000人抵达战场后,在混战中被日军击溃,损失惨重。随后派出了第二批34000人。这批明军经受住了考验,同时日军的供给也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这本书的描写中,明军的战斗力不强,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也有限,不是决战获胜的最关键因素。这当然和中国主流历史观点不符。不管各方的观点怎样,战争结束最重要的原因是:丰臣秀吉死了。
这真是一个人影响全世界的好例子。丰臣秀吉一死,日本内部立即开始夺权斗争,根本顾不上朝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涉事三国,最强的二个战争后都更换了政权。只有朝鲜保持了稳定。德川家族在斗争上台,让日本保持了二百多年的稳定。倒霉的明政府,刚忙完朝鲜,发现自己国内起火,而且救也救不过来了。朝鲜缓过一口气,但国家元气大伤,久久没有恢复。这真是一场三输的战争。
有评论说这本书写得很差,完全没有顾得上事实。问题是,历史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谁也不能完全肯定。有时候看一看不同的历史述说,有些新的感悟,也是一种收获。
《壬辰战争》读后感(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首先声明,对壬辰战争(中国叫万历援朝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我只有大概了解,知道一些战役和人名,对战争过程和具体细节知之不多,而市面上与之相关的图书可谓少之又少,所以起初对这本装帧华丽,分量十足的书,我是抱有期待的。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笔和翻译真的很不错,读起来就像在看故事,至少对我来说做到了引人入胜,时间稀缺,读书龟速的我,能在一个多月能把这个大部头看完,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必要说的是,这是一本历史书,绝对演义小说,书写历史首先态度上要做到相对客观,尽量减少感情色彩,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文笔再好也是枉然。可惜的是,这部文笔优美的历史书,没有做到……但它至少让我了解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
所以,对这本书,我给两个评价:好看、偏颇。不过,总体的来说还是很失望。
虽然从参考书目看,本书确实使用了大量文献史料,但是依然错误百出(已经有豆瓣大神指出),我好歹也是历史专业毕业,仅从个人阅读体验来谈谈看法。
说实话,我很久没有看过感情倾向如此明显的历史著作,作者塞缪尔•霍利 身为一个加拿大人,对壬辰战争中的朝鲜似乎用情很深,当我看了作者简介之后,也并不奇怪了。 作者出生并成长于韩国首尔,在加拿大皇后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学位后再次返回东亚,旅居韩国、日本,2007年以后在韩国延世大学任助理教授。
即使如此,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是否应该克制这些情感,很显然作者并没有做到:
1.对朝鲜
战前,书中描绘的朝鲜虚弱不堪,而朝廷内容党争严重,战争初期也描写了朝鲜节节败退,这些看起来并无什么问题。但是读到战争中后期,作者的感情倾向开始显现。第一是对朝鲜义兵的无限推崇,大概意思是说朝鲜官军虽然不行,但是义兵很强啊,让秀吉的军队焦头烂额。尤其是在第15章《义兵蜂起》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明军的参战并非决定性因素,日本人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明军的到来只是加快了它的到来。到1592年末,朝鲜人已经从战争初期的混乱中缓过神来,各地抗日活动风起云涌,日本人无法有效通知占领区……朝鲜人需要在敌后战场活动数年,才能最终让日本人精疲力尽,迫使其离开朝鲜半岛。但是他们必然会取得最终胜利,不管是否有明朝帮助。如果按照作者的观点,1592年朝鲜已经缓过神,有能力对付秀吉,那书中屡次提到宣祖急切的向明朝求援又算什么?书中写到的明军入朝后和秀吉军队的几场大战又算什么?即使不去搜罗其他史料,只是看完这本书,再回头去看作者提出的这个结论,都会感觉难以自圆其说,甚至是矛盾的。
第二点,那就是和韩国一直以来的做法一样,神化李舜臣。读完此书,我的感觉就是整个朝鲜水军只需李舜臣一人足矣,有他在朝鲜水军战无不胜,他被贬职,朝鲜水军就一败涂地。而且书中在讲到李舜臣的政敌时,反复引用的史料就是李舜臣日记,日记其中对政敌元均等人总体评价就是奸诈之徒,作者完全照搬,可以说完全是站在李舜臣的角度来写历史了。
至于李舜臣的几次大战,比如鸣梁海战和露梁海战更是大书特书,自然不在话下。
2.对明朝
对于明朝,作者可以说是专注描写明军在朝鲜的各种不堪。比如多次写到朝鲜希望明朝打日本,但是明朝非要和谈,然后朝鲜夹在中间受气,被明朝各种欺负,一副弱者求同情的形象呼之欲出。
然后,在战役描写上,朝鲜人打的就着墨颇多,详尽描写,明朝军队打的就略而述之。在我看来,书中对明朝的描写只有两个部分比较详细:1.明朝和日本和谈,朝鲜被排挤,可以说用了很多笔墨,读完之后给人的印象就是明朝对朝鲜不厚道。2.明军被日本打败的战役,一般写的比较多。比如蔚山之战,比如泗川之战。尤其是碧蹄馆之战,这应该是壬辰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而且争议颇多,但是书中着重刻画的是明军失败,战前就开始“铺垫”,先说
虽然李如松看起来对日本人作战不太积极,不过这并不是他没有追击从平壤撤退的日本人的全部原因然后,在明军先锋击败了一支日军部队后,李如松赶往碧蹄馆,书中写到
最初的征兆便对李如松不利。在接近查大受和高彦伯(笔者注:先锋部队和日军打了一仗)获得大胜的碧蹄馆时,他从战马上摔下,脸被划伤。战后,书中写到
李如松对碧蹄馆的惨败轻描淡写……不管怎么样,此战过后,李如松和他们的将军们已无心恋战这种像小说一样充满主观色彩的描写还有很多,你很难想象历史学家会这样书写历史。
3.对日本
对敌人日本,书中起初花了大量笔墨描写了日军是多么强大,以及在战争初期如何势如破竹。之后就是对秀吉个人的负面描写,以及对日军将领之间矛盾的刻画,然后就是日军的各种暴行。书中对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两个人刻画的很多,通过他们来展现秀吉政权内部的斗争。
书中罕见的对日军的“正面”描写还是碧蹄馆之战,写小早川隆景如何打败了李如松。
总体来说,个人感觉本书作者对三国的态度是:吹朝鲜、黑明朝、相比之下,对日本的描写或许还稍稍客观一点。
最后,我还是想强调:如果这是一本演义或者小说,它很好看;如果是一本历史书,它不合格。如果历史失真,再优美的文笔和包装,也只是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壬辰战争》读后感(七):《壬辰战争》读后感
壬辰战争,对于当时的中央王朝明朝来说,只是一次不大不小的边疆战争;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岛民第二次对外扩展的尝试;对于朝鲜人来说,是一次刻入骨髓的惨烈战争。《壬辰战争》是一名出生于韩国的加拿大作者所写,除去书中受到韩国史料影响的偏颇的观点,可以算得上上乘之作。
在言及战争之前,作者简单的描述了战争前三国的政治制度和军事技术。入侵者日本,当时正处于丰臣秀吉的统治下。在丰臣秀吉之前,织田信长差点统一了整个日本,丰臣秀吉原来是织田信长的手下。在织田信长被部下明智光秀弑杀后,通过天王山之战奠定了畿内霸主的地位,并通过一系列战争成功统一日本。可是在统一战争中,丰臣秀吉采用的是收买胁迫的手段,这导致日本还存在十分强力的大名。比如德川、毛利、岛津家等。同时,存在于日本的武士阶级人数众多,必须通过战争来消耗他们的力量,否则将会反噬丰臣政权。也因为丰臣秀吉本人的野心,妄图建立一个跨越东亚的庞大帝国,来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天赋神权。这就导致了日本侵略朝鲜的必然性。
这让我思考,因为二战胜利,民族主义被污名化。可是民族主义真的不行吗?所谓的国际主义,拉紧裤腰带来支援亚非拉兄弟。可因为舆论阵地势力薄弱的原因,中国一直不被各国所接纳。这次疫情,竟然还导致了非洲各国掀起反华浪潮。结合国内的政策,各种对外国人的优待政策。优待外国人的同时,就是在剥削国内的公民。可以看出,民族主义是在剥削外族来满足本族人,国际主义是在剥削本族来供养外族。至于什么时候选择什么主义,这就是见仁见智了。
当时的明朝,科举制度在促进社会流通和教育方面可以说是世界最先进的制度。可是却日益僵化,皓首穷经的官僚可以说并不专业,同时大量的金钱用以供养这个不专业的官僚体系。在经济方面,张居正进行的经济改革很大程度上为明朝昏乱的财政体制续命。可是因为党争的缘故,导致功败垂成。宋明党争值得后人反省,官僚体系的庞大,和政治倾轧,导致官员互相结党营私。时刻更新官僚体系,维护它的健康和适当的体量是必要的,可是官僚体系要对自己的动手,实在是难事,另起一个系统来抗衡也并不现实。
朝鲜则是一个迷你化的中国,所谓小中华。当时李朝新立,为了获得统治的合法性,求助于明朝。朝鲜国名正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所赐,朝日鲜明,故称朝鲜。壬辰前夕,朝鲜北部边疆受到女真的骚扰,南部海域则有倭寇。与此同时,朝鲜内部的党争比起明朝来说有过之无不及。内地民众久处安定,毫无战争意识。导致日本人一入侵,大批的官僚放弃所属地逃跑,比日本水军更加强大的朝鲜水军将领竟然把自家大量的船只烧毁。所幸后来有李舜臣保护了剩余朝鲜水军力量,朝鲜水军才有一战之力。
这次战争,明和朝鲜完成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即将日本人赶下海。而日本军队,经历了百年内战的洗礼,精兵强将来攻打文弱之朝鲜了,日暮西山的明朝,却功亏一篑。究其原因,日本人不论是政治体制的建设,还是军事体制的建设,都落后于中朝二国。政治上,日本还处于半封建的社会体制,国内还有许多强力的地方军阀。军事上,军队没有统一指挥,导致各方面军各自为政,影响战果的扩大;尤其是这个军事体制,不论金人的猛安谋克体制,还是蒙古的百夫长,抑或清朝的八旗制度,都将松散的各地方势力进行统一整合,才能发挥社会体制的最大力量。所谓的日本海军,不过是在内河水军罢了,还是由地方大名独立出资建立的。朝鲜战役整个七年,日本海军一直被朝鲜人压制,就是因为体制的缘故,不能灵活的根据战争情况来应对敌人强势的地方。
那日本人是如何在朝鲜半岛坚持七年的呢?不是因为武士的英勇善战,而是因为日本人在应仁之乱后的百年内战中,运用到了当时葡萄牙传入日本的火绳枪。火绳枪时在燧发枪发明之前,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靠谱的火器。训练有素的铁炮步兵(日本人称为铁炮足轻),给中朝联军造成很大的伤亡。如果不是日本水军不振,恐怕后面东北亚的局势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也是当时日本人的局限,毕竟是小国,无法考虑到要发展国家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在军事方面,政治上对朝鲜的统治也是如此,当时朝鲜王室对人民的压榨十分酷烈。甚至大部分朝鲜人刚听到日本入侵时,是怀着遇到救世主的感觉。可是日本人的残暴将朝鲜人民推向了中朝联军,如果是一力降十会的短期斗争,讲究速发雷霆,当机立断;但是对于这种拉锯战,恩威并施才是最好的办法。可是日本困于当时的后勤和政治思想的幼稚,导致占领朝鲜功亏一篑。
在战争中还出现了三个有趣的小插曲,第一是朝鲜将领在对抗日本人时,用处了背水阵。所谓背水阵是著名将领韩信所发明,将士兵设置在背着江河湖海的地方与敌人战斗,激发士兵们死中求生的决心。然而日军的铁炮足轻轻易将朝鲜军队击溃。随着军事武器和技术的发展,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越来越依靠于科技,而并非战略了。
第二是日军的将领加藤清正,率领日军攻入东北境内,成功击败了一万名女真人。古人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能敌。在日本人的铁炮面前,这种玄学不堪一击,简直就像徐东击溃太极拳大师一样。
第三是当时日军势如破竹,从釜山打到汉城,行军速度只比德国的闪电战慢一些。朝鲜即将亡国一刻,朝鲜国王竟然说宁愿死在“天子之国”也不愿意死在朝鲜。这让我思考,包括国内最大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网络社区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国际主义者。这些国际主义者认为民族主义是狭隘的。我认为是因为他们本身有足够的资本辗转腾挪,不受限于一国。可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国强则民富是必然的。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认为国家崩溃对他有好处,这种想法是愚蠢的。改朝换代的动荡不可避免,可是期待甚至推动它的发生,不是明智之举。我们一定不能让过多的国际主义者控制我们的政府,否则他们一定伤害本民族的利益。可现实是,如果一个人接受了高等教育,他将有很大机会会成为有国际主义思想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是不能满足过多的人口。也许科技会改善这一情况,可不管怎么样,自然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不为自己国家获取生存空间,就会被其他民族压榨。民族主义是现实的,是必不可少的。
在丰臣秀吉给继承人的书信,和平常的书稿中留下他的雄心壮志。以朝鲜为跳板,入侵连沿海倭寇都打不赢的大明,再进攻印度。让天日所照的地方都接受日本天皇的名义统治。不得不说拿破仑说得对,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去往何方的人往往走不远 。
《壬辰战争》读后感(八):戏剧、灾难和激情:大明万历年间的一次“抗日援朝”
编者按: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这三者之前的关系,是东亚国际秩序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无论是50年代的抗美援朝,还是引发世界瞩目的朝核问题,都体现了朝鲜半岛对于东亚局势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实,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曾因为朝鲜爆发过一场大战,这场战争史称壬辰战争 。
壬辰战争延续六年之久,涉及到中日朝三国,其战争结果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这场战争也给中日朝三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战后,明朝更加衰弱一直走向覆亡,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政权也被德川家康取代,日本进入了幕府时代,朝鲜的李氏王朝也走入了漫长的黑暗时代……
18 世纪朝鲜画家所绘的壬辰战争中东莱城陷落的场景1941年12月8日(美国时间12月7日),日本陆军和海军突袭了西方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东京所谓的“太平洋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这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扩张时期中最后、最为灾难性的阶段。在此之前,不断膨胀的野心已经使该国卷入过三场战争,包括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和 1931 年开始的侵华战争。
到了1942 年夏,也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八个月后,日本帝国在亚洲大陆上已经从中国东北扩张到缅甸,向南越过太平洋,远至爪哇岛和新几内亚岛。此后,面对占有绝对优势的美军,它开始分崩离析。
今天,人们倾向于将这段历时五十年的国际扩张史看作日本漫长历史中的一次例外。绝大多数人以为,这是这个“日出之国”唯一一次为了占领他国领土而出兵海外。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共享着一个重要的先例,而西方对此一无所知。
1592年4月,在偷袭珍珠港的约350 年之前,刚刚统一日本不久的独裁者丰臣秀吉便派出大军从九州出发,渡过海峡前往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的釜山。他的目的是先侵略该邻国,然后挥师北京、占领中国。
丰臣秀吉一旦巩固了对北京的控制,秀吉还计划让自己的霸权扩张得更远:南至越南、柬埔寨、泰国和缅甸;出海到爪哇、高山国、琉球和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向西直达印度,如果可能甚至要扩张到名为“ 葡萄牙”的遥远异邦,那里是南蛮人的故乡。
所谓“南蛮人”,指的是一群相貌奇特、蓄着胡须的怪人,这些人于五十年前第一次出现在日本。简而言之,秀吉想要征服当时他所知道的整个世界。考虑到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主导的海外侵略,这是一个野心极大的目标。
在随后将近七年的时间里,日本、朝鲜和明朝都被卷入这场血腥的战争,参战者甚至包括远至暹罗(今泰国)的士兵。
日本人对此战有各种不同的称呼,从平淡的“朝鲜征伐”到更富诗意的“瓷器之战”和“青瓷、活字之战”(意思是秀吉的军队将这些物品劫掠回了日本)。
1592 年, 加藤清正乘船前往朝鲜中国人简单地将其称为“朝鲜之役”,连同 16 世纪 90 年代明军进行的其他两次军事活动一起,统称为“ 万历三大征”。
不过,从规模上说,其他两次军事活动无法与该次相提并论。蒙受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灾难和损失的朝鲜人,将其称为“壬辰倭乱”,英文通常翻译为“壬辰战争”。
鉴于本书主要依据的是朝鲜资料和朝鲜人的视角,因此我以《壬辰战争》作为本书的书名。
《壬辰战争》实拍图壬辰战争的规模之大,超过了同时代的文艺复兴以及此前欧洲发生的任何一场战争。1592年,丰臣秀吉侵朝军的兵力为十五万八千八百人,是16世纪末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可以召集并投入战场的最大兵力的三倍以上。
除此之外,为了应对不断加剧的威胁,明朝最终派出十万大军驰援朝鲜。
再加上参与战争的数以万计的朝鲜官军和义兵,参战总人数超过三十万。
同时代欧洲唯一可以与之相比的,只有 1588 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去入侵英国的“无敌舰队”,但其兵力不过三万零五百人,而对手伊丽莎白女王的军队总计不超过两万人。壬辰战争没有导致参战国重划边界。当 1598年12月战争最终结束时,明朝、日本和朝鲜的国界同七年前战争爆发时完全一样。
不过,其影响却是深远的。对日本而言,它标志着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血腥内战的战国时代的终结,或者说至少是终结的开始。
朝鲜水师的主力战船“板屋船”随着 1598 年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的离世,以及随后德川家康的崛起,日本将进入其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和平年代,即 1601—1867 年的德川幕府时期。
而本已孱弱的明王朝,由于必须因应日本对朝鲜的入侵,实力大受影响,严重削弱了其抵抗女真军队的能力,后者最终取代前者,建立起自己的王朝——清朝。
朝鲜虽然没有改朝易代,但是战争带来的创伤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都难以完全平复。
1593 年 2 月的碧蹄馆之战这本书的内容,将是英文世界里对这场极为重要,西方却知之甚少的冲突最详尽的叙述。
它提供了一个体系,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四百年前和现在的中、日、朝三国。它记述了战争爆发前五年间的外交努力和误解。
它详细描述了这场历时六年半的战争的全过程,从 1592 年侵略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到 1598 年血腥的最后一战为止。
它再现了参战人物的行为,包括将军和国王、官员和使节、统帅和士兵,以及饱受伤害、惨遭杀戮的平民。
我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书感受到这段令人惊叹的东方历史篇章中的戏剧性、灾难和激情,因为它本身无异于一部史诗,理应以这样的形式流传于世。
《壬辰战争》读后感(九):一些错误和漏译的人名、文献
看译者是成均馆大学的学生,按理说懂韩文又学历史的话,参考书目里的很多
人名应该是熟悉的,不知道为何都没有译出来。
勘误:
262 博松新九郎应为“暮松新九郎”;
468 注释32 Yi Sun-in应为Yi Sun-sin
477 注19 Kuroda Kafu 应为斜体;注22 从“written in 1621”到句尾,没
有翻译。注25 后半句没翻译;注36 后半句没翻译。
478 注14 “Dan”应为“Tan”
479 注33 没翻译
480 第21章注3 没翻译
482 注1 rombunshu应为“ronbunshu”;注13“Yang Chae-suk”应为“Yang
Jae-suk”
483 第25章注2没翻译
487 第28章注3没翻译
489 注31没翻译
491 注5没翻译
Asao Naohiro 朝尾直弘
Ehon Taikoki 《絵本太閣記》
Date Masamune 伊達政宗
am-lin Hur 许南麟
Chu Hsi 朱熹
Lu Tsu-ch'ien 吕宗宪
Wang Yi-t'ung 王伊同
amguk yusa 삼국유사 《三國遺事》
o Sadamori 宗貞盛
Hanguk chongsin munhwa yonguwon 한국정신문화연구원 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
Hangukin mul daesajon 한국인물대사전 《韓國人物大事記》
Ha Tae-hung 하태훈 河泰勛
Cho Kwang-jo 조광조 趙光祖
Minjok munhwa chujin hee 민족문화추진회 民族文化推進會
onjo sillok 선조실록 《宣祖實錄》
Yu Song-nyong 유성룡 柳成龍
Chingbirok 징비록 《懲毖錄》
Yoshi Kuno 久野宗能
Katano Tsugio 片野次雄
Yi Sun-sin gwa Hideyoshi 《李舜臣과 秀吉》
Yi Hyong-sok 이경석 李炯錫
Imjin chollan-sa 임진전란사 《壬辰戰亂史》
Yi Sun-sin 이순신 李舜臣
anjung Ilgi 난중일기 《亂中日記》
onji sujong sillok 선조수정실록 《宣祖修正實錄》
Dashi ssunun imjin daejonchaeng 다시 쓰는 임진대진쟁 (重写壬辰战争)
Yi Pun 이분 李芬
Chungson chonsu bangryak 증손전수방략 《增損戰守方略》
Min Jong-jung 민종중 閔宗中
aryoro bonun imjin waeran 사료로 보는 임진왜란 (从史料看壬辰倭乱)
awo chuggi-nun swiwo-do kil-ul bilryo jugi-nun oryop-da
싸워 죽기는 쉬워도 길을 빌려 주기는 어렵다 (打死容易借道难)
Yoshino Jingozaemon oboegaki 《吉野甚五左衛門覺書》
Yi Jae-bom 이재범 李在範
Won Kyun-ul wihan byonmyong 원균을 위한 변면 (为了元均的变脸)
Lee Hyoun-jong 李铉淙
u-ma Fa 《司馬法》
Imjin waeran-un uri-ga igin chonjaeng iottda
임진왜란은 조선이 이긴 전쟁이었다 (壬辰倭乱是朝鲜获胜的战争)
Ryusaku Tsunoda 角田柳作
Asakawa 朝川
Taejong kongjong daewang sillok
태종공정대왕실록 《太宗恭定大王實錄》
am Chon-u 남천우 南天祐
Chungmugong Yi Sun-sin chonjip
충무공 이순신 전집 《忠武公李舜臣全集》
Imjin waeran hanchung kwangye
임진왜란과 한중관계(壬辰倭乱与韩中关系)
Wakizaka ki 《脇坂記》
Wei Liao-tzu 《尉缭子》
Yi Sik 이식 李植
himokawa Heidayu 下川兵大夫
Kiyomasa Korai no jin oboegaki 《清正高麗陣覺書》
ak Dong-ryang 박동량 朴東亮
Kijae sacho 기제사초 《寄齊史草》
Hanguk chongsin 한국총신 《韓國寵臣》
Yi Su-kwang 이수광 李睟光
Chibongyusol 지붕유설 《芝峰類說》
Mun Yol-kong 문열공 文烈公
Cho Hon shindobi 초혼 신도비 《招魂神道碑》
hin Kyong 신경 申炅
Chaejo bonbangji 재조번방지 《再造藩邦志》
Heung Yang-ho 홍양호 洪良浩
Haedong myongjangchon 해동명장전 《海東名將傳》
Munhon pigo 문헌비고 《文獻備考》
Kukcho pogam 국조보감 《國朝寶》
Imjin waeran-gwa Kwon Yul changgun
임진왜란과 권율장군 《壬辰倭亂與權栗將軍》
Chang Chong-dok 장종덕 張鍾德
Maeda Toshiie 前田利家
Mashita Nagamori 増田長盛
Kato Mitsuyasu 加藤光泰
Maeno Nagayasu 前野長康
Mori Yoshinari 森可成
Fukushima Masanari 福島正則
Ikoma Chikamasa 生駒親正
Cho Kyong-nam 조경남 趙慶男
anjung chapnok 난중잡록 《亂中雜錄》
Miyamoto Musashi 宮本武蔵
Imjin waeran-gi Yongnam uibyong yongu
임진왜란기 영남의병연구 《壬辰倭亂記 嶺南義兵研究》
Kuroda Kafu 《黒田家譜》
Yu Mong-in 유몽인 柳夢寅
Ou yadam 어우야담 《於于野談》
on-gae 논개 《論介》
Yujong 유종 惟正
unchungseonan-nok 분충서난록 《奮忠纾難錄》
Han Chi-yun 한치운 韓致奫
Haedong yoksa 해동역사 《海東繹史》
Chosen Seibatsu-ki 《朝鮮征伐記》
Razan Hideyoshi-ju 《羅山秀吉譜》
Yi Won-ik 이온익 李元翼
Ori-jip 오리짐 《梧里集》
Chukgoja hamyon sallira: Chungmugong Yi Sun-sin gyore-rul kuhan
myonoh 88 kaji
죽고자 하면 살리다: 충무공 이순신의겨레를 구한 명언 88 가지
(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忠穆公李舜臣的88句救国名言)
ihon kyoikushi ronso:Motoyama Yukihiko Kyoju taikon kinen rombunshu
《日本教育史論叢:本山幸彥教授退官記念論文集》
Keinen 慶念
Chosen nichinichi ki 《朝鮮日々記》
Chosen ki 《朝鮮記》
Okochi Hidemoto 大河內秀元
in Heum 신흠 申欽
angchonjip 상촌집 《象村集》
Ahn Bang-jun 안방준 安邦俊
oryang kisa 노향해전 기사 《露梁記事》
ito Masahide 尾藤正英
Kim Jong-gil 김종길 金宗吉
Fengshi Riben Jilue 《奉使日本記略》
Tsuruta Kei 鶴田啟
《壬辰战争》读后感(十):壬辰战争中,没有明军,朝鲜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
在我国历史上,帮助朝鲜抗击外来侵略,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明朝,1592年-1598年,我国就曾经“抗日援朝”过。
当时是万历帝在位,我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又因为战争爆发的1592年是壬辰年,朝鲜称其为壬辰倭乱,西方人通常称为壬辰战争。
在这期间,因为丰臣秀吉的野心,日军入侵朝鲜,朝鲜汉城,开城、平壤三都迅速丢失,此后明军入援,收复平壤,中朝联军与日军拉锯,时打时谈,最终取得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明军入朝援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有些历史书籍里,明军的作用被严重忽视,比如这本《壬辰战争》。
在这本书里,出生并成长于韩国首尔,任延世大学助教的加拿大人塞缪尔•霍利,除了描述了整个壬辰战争的过程,还认为,明军的参战并不是朝鲜取得这场战争的决定因素。
因为李舜臣带领的朝鲜水军存在,还有饥饿,疾病,以及朝鲜义军的反抗,不管明军是否入朝,朝鲜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明军的到来,只是加快了这场胜利的到来。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狂妄的平秀吉:欲假道朝鲜,超越山海,直入于明
作为织田信长的手下大将,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击败了其他竞争对手,继承了织田信长的政治遗产,继续着一统天下的脚步。
与织田信长真的“天下布武”,对每一个对手,都采用武力吞并,完成统一的手段不同,丰臣秀吉采取了更柔和的策略。
只要敌对的大名承认他的权威性,对他缴税,并且把家族成员送到京都,作为人质。
丰臣秀吉就不会像织田信长一样,把这些大名的领地攻打下来,分封给自己的手下。
相反的,他还会带领这些大名去攻打其他敌对的大名,把打下的土地和财富,分封给他们。
这种统一手段的转变,大大加速了日本统一的进程。原来面对田信长拼死抵抗织的大名们,很快臣服于丰臣秀吉。
九年后,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随之而起的是他更大的野心。
由于以前倭寇肆虐明朝东南沿海,给了丰臣秀吉明朝软弱可欺的印象,加之自以为手下有百战精兵,为了转移矛盾,夺得更多的土地,来分封给臣服自己的大名,丰臣秀吉竟然有了入主北京的狂妄想法。
在他的幻想中,借道朝鲜,攻入大明,然后再以明朝为基地,南下灭亡印度等南洋诸国,有了这样的伟业,就算他没有儿子,他丰臣家的伟业,也可以继续下去。
这种自大的野心,启发了后世日本军国主义的头脑,二战时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不就是如此吗?
于是骄傲的秀吉给朝鲜国王写信,狂妄之心,可鉴一斑:
“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当时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以“小中华”自居,不耻于与日本为伍,也看出日本狼子野心,拒绝了秀吉的无理要求。
这位日本史上独一无二的太阁气急败坏,战争一触即发。
两百年不知兵:朝鲜一月余,三都八道尽失
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丰臣秀吉集结了近十六万军队,分为九个军团,以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福岛正则、小早川隆景、毛利辉元等人为统帅,向朝鲜进发。
1592年5月23日(塞缪尔•霍利在书中把日期全部由阴历换算成了阳历),小西行长率领的第一军团由釜山登陆,侵略朝鲜。此后的一周内,加藤清正率领的第二军团,黑田长政的第三军团也开始登陆釜山,余下各军也随后而来。
从釜山到朝鲜国都汉城,一共有三条大道,首先登陆的日军三大军团,沿着不同的道路,向朝鲜北部前进。
尤其是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为了争夺军功,开始“赛跑”,疯狂的向汉城狂飙。
朝鲜自从李成桂建国后,到此时也已经两百多年了,除了北方防卫女真,朝鲜几乎没打过什么仗,国内武备松弛,士兵甚至连正常的操练都做不到。
日军则是战国时代的百战精兵。
更重要的是,日军此时已经大量装备了火绳枪,朝鲜仍然还在用弓箭,相对而言,日军不管是在军队素质上,还是在装备上,都对朝军有压倒性优势。
因此日军势如破竹,一路北上,仅用了一月多的时间,就占领了朝鲜汉城、开城、平壤等国都和陪都,朝鲜八道国土沦陷。
宣祖李昖更是一直逃到位于明朝边境的义州,甚至想要内附明朝。
在从釜山向汉城推进的过程中,加藤清正为了首先到达汉城,每天行进三十公里以上,速度可与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运用机械化部队闪击波兰的速度相比。
如此危急之下,朝鲜向大明求援的使者,在往京师的道路上,络绎不绝。
朝鲜的抵抗:李舜臣水军、朝鲜义军
万历帝早已获悉日军侵朝的消息,只是因为明军精锐在宁夏平定哱拜之乱,无法抽身,用了沈惟敬假以和谈,拖延时间。
宁夏哱拜之乱平定后,李如松率大军入朝,带领中朝联军,猛攻平壤,日军一路后撤,退回汉城。
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受挫后,派兵烧掉了日军位于龙山的粮仓,日军补给困难,放弃了原来占领朝鲜的目的,想要再次和谈,并且退到朝鲜南部。
中朝联军收复汉城,继续南下,两军对峙,一直到1597年日军第二次入侵。
不过,在塞缪尔•霍利这本书里,对明军作用的描写不多,反而是一味的嘲讽。
他更多着墨的是李舜臣的水军,朝鲜的义军。
李舜臣的水军打败了日本水军,让日本想通过黄海输送补给的战略彻底失败,日军在北方补给苦难。
朝鲜各地反抗的义军,让日军各个军团倍感压力巨大,就连加藤清正,也从北方撤退,跟其他日军一起汇合南撤。
总之,就算没有明军,有朝鲜水军和义军的配合,再加上日军补给困难,疾病和疲劳,朝鲜也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至于丁酉再乱,从一开始就是注定失败的挣扎。
明军的作用:中流砥柱
在塞缪尔•霍利看来,明朝和明军有很多令人讨厌的地方:
明朝官员虚伪,写捷报的时候,谎报军功;明朝军队狂妄自大,还十分粗暴,抢掠朝鲜百姓;作战的时候,也胆气不足,李如松在碧蹄馆之战后甚至不敢追赶日军。
一看到这些对明军有固执偏见的地方,我心里就不爽,隔着书,都能感觉到塞缪尔•霍利受到朝鲜史料的影响有多严重,都能感觉到当时朝鲜人对明军的抱怨。
就没有想过:
1.明军也受补给影响
打仗打的是钱粮,在整场战争中,受到补给限制的不只是日本,明军也同样受补给限制。
战场靠北的时候,明军可以自己从国内带补给,可战场越往南,明军的补给线就越长,补给越苦难。
这也是为什么,日军在龙山粮仓被烧后,大踏步南撤的原因。
自己补给线短了不说,明军补给线更长。
朝鲜是答应了给明军供给补给,可柳成龙几乎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结果也还是不尽如人意。
因为朝鲜已经被日军烧杀抢掠,破坏的够呛了。
补给困难,再加上水土不服,明军士兵和马匹,尤其是辽东铁骑,不断的生病减员。
再加上战损,明军的战力也在下降。
收复平壤之役,明军打的有声有色,故意围三阙一,降低其抵抗意志,然后趁其逃窜,用骑兵追杀,在这本书里被塞缪尔•霍利被苛责攻打朝鲜不想尽力。
实质上是因为朝鲜当时想让明军全歼平壤城里的小西行长,就不考虑这样做,日军困兽之斗,对明军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反正是不死朝鲜军。
在碧蹄馆之战后,塞缪尔•霍利指责李如松胆怯,不敢进军,也不考虑这个因素。
因为他在史料里看到了朝鲜人的抱怨。
2.朝鲜的抱怨
明军因为补给不足,自以为***上国,在朝鲜确实有抢掠现象。
而且明朝将官,对于朝鲜官员都很粗鲁。李如松的部下甚至捆绑,鞭打过柳成龙。
因此,虽然明军帮助朝鲜打仗,很多朝鲜官员对明军的观感并不是很好。
朝鲜人总想着明军帮他们回复国土,就是不考虑明军战损,死道友不死贫道。
但明军总该考虑自己的战损。
一旦明军考虑了这一点,朝鲜就会抱怨,自然会出现在史料上。
3.明军才是中流砥柱
确实,整个战争过程,李舜臣的水军,朝鲜的义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在朝鲜已经军力崩溃,快灭亡的情况下,明军大力入援,力挽狂澜,才是日军南撤的关键。
而且,塞缪尔•霍利提到了日军火绳枪的厉害,却没有提到明朝火炮、火器的厉害。
明军甚至帮助朝鲜军队建立火器部队,包括使用火炮和火器,提高了朝鲜军队战力。
如果只靠朝鲜自己,这要等到什么时候?
作为一个历史作者,写史要综合分析史料,力求客观,避免错误。
很显然,塞缪尔•霍利没有做到,在中日朝三方史料中,中方记述比较简短,日本方面也较为详实,但比较夸大,朝鲜史料,虽然详细,但是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
这个时候,综合比较三方史料才更容易出真相,显然《壬辰战争》欠缺这一点,并且漏洞很多。
当然,在描述整场战争的过程,还是很全面的。
至于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看看这场战争和明亡后,朝鲜对明朝的态度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