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数学的故事》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摘抄

2021-02-25 23:46: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摘抄

  《数学的故事》是一部由BBC执导,Marcus du Sautoy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一):影评

  看了这部影片,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我的祖先辣么厉害,《九章算术》在数学界的地位那么高,“勾三股四悬五”竟然就是“a^2*b^2=c^2”,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

还有就是“七桥问题”,这对于曾经上过“某而思”的我来说并不陌生,它出现在用一条线画图形的里面,当时老师就讲了好像是交点还是啥的【忘了,尴尬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二):边看边写

  作为从小不喜数学,数学也学都不咋地的女纸, 在数学系老公的陪同下看滴...

  第一集不错, 埃及人的10进制, 美索不达米亚人的60进制, 还有古希腊的几何学, 讲得挺清楚地; 饶有兴趣边看边拿张草稿纸算算划划

  第二集"妖魔化了"中国的<九章算术>,最后又不求甚解, 沦为讲数学家的八卦, 好几个定理掉了书袋却没讲清楚, 到后半段老公睡着了, 我就光听BGM了, 分辨了半天是<Goodbye Lennin>, 片尾怎么也没看到Yann Tirsen的名字嘛

  待续...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三):孤獨的數學家們

  看完全部四集,發現西方包括埃及和中東,對歷史保留得都蠻好,有專門的人去研究去看護去展現,馬庫斯每到一處,總是 能找到這樣的人來講一講當地的歷史及現狀,唯獨某地,除了The Great Wall之外,只有幹biabia的文字以及各種面癱式的漠然。#數學家都是精神分裂者,要么兒時孤僻要么晚年崩潰。# 而且是越到近代越瘋狂……

  前兩集數學的起源,主要是各文明古國的先輩們在生產生活中的發明和創造,適合中小學生觀看。印度人真心聰明絕頂,別國都是實踐中來知識,古印度人硬是想像出來靈,以及負數的原型,了不起!

  第三集主要介紹自希臘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數學世界,第四集是最近300年,適合大學生觀看。

  哎 我要買D9給娃娃們普及!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四):原来the nature of maths 真的存在于nature 之中

  从图形到数目,从几何论证到代数消解,从特殊求解到寻找通式,……你可能无法感受每一次飞跃带给发现者的惊喜,但想想你从Cantor那学来的对无穷的理解,那就是古人发现零时的心情。

  透过三角学,几何被翻译成了代数;透过映射,我们在无穷间看出了大小;透过群,方程变得像某种对称结构般美妙……每每一把利剑撕开未知的阴霾,那片少有人知的黑白就被抹上了色彩。

  虽然自求解高次方程之后我就变成了过客,可我知道了:数学真的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就好像n^2-(n+1)(n-1) = 1不是来自代数变换,而是源于某个染缸前的起舞。

  .S. 我最自豪的就是上抽象代数课时发现中国剩余定理和Lagrange插值原来是一回事。这可能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次有机会说“唉,我就是生晚了点”^_^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五):伟大的BBC

  講到中國算術,馬庫斯重點提到算籌、河圖洛書。如果給足夠的片長去申發,高級幻方基於紙級幻方的排列組合及易經象數,九章算術和祖沖之的圓周率近似,道學背景下的陰陽與二進位(或許對萊布尼茲有所啟示:D),流行於宋代理學興盛背景下的算盤相對于算籌其實是形象的位值概念,只不過印度阿拉伯數字中0的發現和pi的分數近似等等確實令人印象深刻.還有秦九韶居然能得到十次方程的近似解;對於馬庫斯本人迷戀的質數,其實有很多類似的美麗例證,比如宮商角徵羽、西洋音律裡的音階、七原色赤橙黃綠青靛紫...四集看下來,一些形象的數學模型深入淺出,相當有意思,歐拉以後的解析幾何發展脈絡、著名定理的證明過程和一些全新數學分析方法的提出源因更加令人激動。如果小時候能看到這樣的紀錄片該是多麼美妙的事情。而那時我們只有枯燥的競賽題...BBC依然榮耀著大不列顛的文化光暈。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六):数学家那些事

  数学家是一群很特别的人,这是我看完以后最大的感受。他们在精神上遗世独立,他们从小就有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数学王国。数学不需要实验室,不需要经费,一切只需要一支笔一张纸和头脑。

  关于片子

  前面两集古代数学拍得不错,有例题有解释有人物有风景有轶事。后面两集到了近现代数学就基本拍成风景片了,略显枯燥。特别是最后一集,希尔伯特的23个数学问题,其实就提到第1个连续性假设、第8个黎曼猜想、第10个丢番图方程,有些抓不住主题,变成了数学家人名的罗列。

  还有就是如果能把最新的数学分支加进去,比如博弈论、混沌理论的初步介绍,而不仅仅是列一个名字。

  :本片的主持人(?)从长相到谈吐到气质都不像是数学家... 看来我也偏见了,数学家也有外向型的么~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七):数学

  有了一个直观的感觉 数学和解决生活问题息息相关,并因此世代长存。我想说的是数学的发展,你所思考得来的数学——倘若你有被载入史册的计划——就最好是和当下的技术息息相关的部分,不要想的过余远过于抽象以至于现实技术可以达到你的想法却要几百年之后,那么你在世时不会有名,只有等待几百年后某某说你的观点被证实了才把你从死人堆里拉出来。就这个观点来开,理论脱于实际不好,数学的推进太快于时代技术也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可偏偏总有人引以为幸。为把自己的名声放在几百年之后大放异彩而欢喜。

  投身什么的人都是一样,数学家必须投身几十年才能掌握所应并有所发展,所以如果什么都得不到是很怀疑自己的价值的。而要使数学家这一部分人得到他们的价值,一是树立奖项,二是以发现公式或解开谜题为其名。

  就像你不懂一个东西,拼了老命搞了几十年,终于得出了一个结果,你就满足了。这个时候你仅仅以自己的满足快乐,外在的声誉实在没什么用了。

  宇宙之迷也是我很感兴趣的。数学如果是抽象的哲学,而这种哲学有利于理解世界,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八):Glory of Solving

  看《Men of Mathematics》的时候,在一篇评论中偶然看到了这BBC记录片的名字。这片子,前两集是古代数学,带我看了一下世界的风景,不错,很漂亮,其他的似乎只剩下喧嚣的闹市了。

  到第三集,一改前两集的风格,进入了那些漂亮的欧洲小镇,就听到了好多耳熟能详的名字,Descartes Newton Leibniz Gauss,这些人在我的想像中往往都是那么神秘,因为我无法把现实生活同他们联系起来,我无法想像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能蕴育出这么多的智慧。跟着这位Oxford数学教授,我到了他们的小镇,到了他们的房子,他们的床,看到了他们留下来的笔记。当我看到Leibniz和Gauss工整的稿纸后,不得不感慨数学家们的严谨,一笔一划,皆有章法。若小时的我能看到原来天才的数学家们也不乱写乱划时,可能就不会有现在粗心大意的毛病了,最后还看了看欧拉还有那著名的七座桥。这些东西,曾经是那么的抽象,但现在在我头脑中却又是这么的具体。

  1900年,Hilbert的提出了他的23个难题,引无数英雄折腰。身受精神病折磨的Cantor,一天只工作四个小时的庞克来,还有一位美国的女数学家。他们终生不论身处何境,都为之而奋斗,为之着迷。若一生能有这么一项事业可以追求,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it is not material gain,but the glory of solving,这是另一种祟高, 另外一种永恒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九):看了这个片子后,觉得古人们太厉害了。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数学,古人们竟然都研究过了,不是啥厉害的新知识。可不要小瞧了古人们。

  

第一集 宇宙语言

昨天看的这个视频,首先说下缺点,画面不是特别清晰,因为已经习惯了高清。不过还是可以接受。

收获就是,值得一看。原来小学、初中、包括高中的数学知识,竟然几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原来古人们这么聪明,真是不能小瞧古人啊,不管是从数学、文学、人与人的关系处理,古代的人们都是顶呱呱的。瞬间就谦虚了。

讲到了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古国。

第2集 东方奇才

一开始讲的中国,后来讲印度,再讲了其他国家,好像是摩洛哥。

讲中国时,看到外国人拍中国的样子,也是有点新奇。

古代的中国人竟然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个是初一下学期的知识。很佩服古人哦。高中的正弦、余弦函数,古印度人竟然已经知道了,还用此推算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牛不牛哦。

确实开拓了视野。

以前觉得初中数学难、高中数学更难,觉得现在的人不容易,全世界的人都被数学折磨着,但现在这种观点被打破了。我们觉得难的数学,放在历史长河中,早就被古人们发现了。

  《数学的故事》观后感(十):数学的历史

  只看了前三集

  第一集

  计算和测量,和土地分配、赋税、建筑有关

  实际应用中,数学离不开图形、几何体,以图像形式表达,而不是数字形式,数字用象形文字表达

  谈到度量衡、进位制、乘法的计算方法、圆形面积的计算、分数的应用(收入分配)、二次方程的计算、黄金分割的由来,数字0的缺失,无理数

  数学发展的雏形:古埃及、巴比伦

  定理证明的兴起:古希腊

  柏拉图、欧氏几何、阿基米德(近似值和精确值、体积算法)

  第二集

  中国数学的辉煌历史,十进制、数列、原始数独、剩余数、方程、三次方程,应用于建筑、天文、历法等,九章算术

  印度对现代数学的贡献:阿拉伯数字,数字0和负数的发明,方程的未知数,三角学(任意角度的正弦值),无穷级数

  中世纪的伊斯兰帝国,巴格达智慧馆,代数学(数学运算法则),二次方程的原理和公式

  意大利:数列、三、四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第三集 空间的边界

  法国:笛卡尔——坐标(几何和代数的结合)、曲线的算法

  费马——质数,一些数学运算规律

  英国:牛顿——微积分(描述动态的事物,如瞬时速度)

  德国:莱布尼茨——微积分、二进制的计算器

  瑞士巴塞尔:伯努利家族——变分法(应用于商业、工程、设计等领域)

  俄罗斯:欧拉——拓扑、解析、数学符号、无穷求和

  德国哥廷根高斯、罗马尼亚鲍耶(虚拟几何)、黎曼(高维几何)

  主持人经常强调一个观点,就是数学家要精准,不能只是近似。从中隐约捕捉到一些数学家的解题思维。可能是教授的缘故,再次领略英式英语精湛严谨的魅力。感觉研究数学纯粹是一种爱好,是混不到饭吃的。但他们究竟是怎样产生诸多这样那样的想法呢?这些想法从何而来?又竟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真的不可思议。如果能举出更多数学应用于商业的例子就好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