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间的陀螺》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100字

2021-02-26 02:47: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100字

  《世间的陀螺》是一本由韩浩月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一):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小村庄到大都市。对于一个从小到大在县城里长大的人来说,有些事情我也经历过,有些没有。

用了3天在地铁上读完这本书,对于在外漂泊的人来说,故土就像心中的一个港湾,无论你好或坏,她永远包容你。

作者是一个大家族,有很多的家人。如今独生家庭越来越多,以后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叔伯姑舅,可能不知道有个兄弟姐妹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离春节越来越近了,可是疫情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家,如果回不去真的是第一次在外过年。自从不让燃放烟花爆竹后,年味越来越淡,或许再过多少年,我们的春节就跟普通节日一样过了。我们一直在提倡文化自信,却越来越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何其悲哉!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二):像韩浩月这样的人

  在没有见过韩浩月之前,我们在网上有过一点语言交流,他的态度温和,有礼,让我对他的真人有种种猜测。后来,在北京《世间的陀螺》发布会上,见到了,和微信上的交流一样,谦和,比预定采访的时间要更早到,等在那里,接受采访的时候,丝毫没有不耐烦的样子出现。

  我不禁疑惑了,他所说的“在整个家族谱系里,我是一个走得最远的逃离者,一个性格柔弱的长孙,一个永远的和事佬,一个心里有恨表面上却什么也不说的人。” 中“有恨”的人是真实存在的吗?

  骗人的吧?太不像了,应该是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爱的人,才会是这个样子。

  还是即使有恨,也被他心中的爱一点点消解掉了,爱是他的本源,恨不过是路过他身上的一阵风,转瞬即逝。

  看《世间的陀螺》,里面写了他小时候,到他长大,这个人,受了太多的苦难。父亲的早逝,母亲的改嫁,以及乡村生活时不时所带给他的一些打击,这一切,都没有能够浇灭掉他身上如玉一般美好的品格。浩月二字,让人遥想起故乡干净的天空上,皎洁明亮的月。

  发布会上,有位嘉宾提到,受了这么多磨难,一般来说,这个人身上会出现很多杂质,但是韩浩月似乎没有。没有上过正规大学,靠着自己的一支笔到如今这样的一个程度,这样的经历,让人震撼。

  出淤泥而不染,是他本身的皎洁,让他能够安然地让一切杂质从他身上滑落。而他的保护伞,来自于他的父亲,他的四叔。一个人,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始终坚持去学习并保持那些美好珍贵的品质,太难能可贵了。太难了,堕落多么容易,想要好却很难很难。

  所以,我想要先推荐韩浩月这个作家给所有人,我们可以先了解他的人,再去喜爱他的文字。文字是干净简洁的,没有过多的煽情,他只是平静地叙述一件件事情,你读着,却容易有轻微的哀伤,为那些似乎看起来很可笑的人,为那些明明可以不这样,却偏偏选择了这样的那些人。

  写得七零八落的,就这样吧,为一位我所喜爱的作家。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三):无法忘记的故乡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怀念故乡只是怀念过去的自己,因为时光无法倒流。或许,儿童是很少怀念故乡的吧?他们还在不断认识新人,经历新的故事。可是人总会忍不住怀念过去美好的岁月,构成一幅幅画面的面孔与场景停驻在记忆中,我们无法再次找到一样的面孔,但是那些场景却可能依然如故。故地重游可以唤醒更多沉睡的记忆吗?能够让我们发现,原来我们一生中经历过那么多美妙的故事?

  故人,故事,故乡,这个乡字让故乡这个词带上了一丝乡土农村的气息。本书的大量篇幅也讲述了一个乡村的故事,从作者的笔下,我们了解了那个庞大的家族、艰苦的岁月、故乡的昨天今日、我与故乡的关系转变。作者在一个大家庭中成长,在他的记忆中,过去的亲人们占据了极大的位置,他们之间的生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的隐蔽之下。怀念故乡,也是怀念过去的亲人,怀念长辈对自己的关心照顾,但是交织的背后,却是亲密关系的疏离。过早去世的父亲,远嫁的母亲,家族的规则,与隐隐约约表露出来的生活的艰辛。或许不是完美而又甜蜜的生活,但是快乐与亲情从未缺席,这些往事已构成了作者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开篇是对亲人的追忆,作者不仅仅是讲述亲人们各自的生活与相互扶持的故事,他的语言中流露出了与亲人之间沉重的情感。失去亲人的痛苦,与亲人共同分担家族责任,维系家族关系的纽带。作者接着讲述了现在的自己与现在的故乡,虽然故乡承载着许多,但是不可否认,人们在远离故乡寻找新的生活之后,总是和故乡渐行渐远。“因为太眷恋故这个字,所以一直觉得,那些古老的、不变的事物,才是熟悉的、亲近的、安全的。每每回到老家,就会一头扎进那个由故组成的小圆圈里,体会着幸福,也体会着疼。”故乡甚至给我们带来麻烦,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停止追寻故乡。最后,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少年时的莽撞,热爱,过去的美好时光。“我收到过许多信。电台每隔着一段时间,就会公布一次作者的通信地址,随后几天,信件就会雪片一样飞来。忘记了当年的邮票是八分钱一张还是两毛钱一张,每次去邮局寄信,都会买几大版的正版邮票,来给听友们回信,如此,拥有了天南地北众多的笔友。每天大约有两三个小时,是用来写信的。”正如本书的题献——“写给亲人、故乡和远去的旧时光。”

  「我以奔跑的心态重走故乡,我要稍微花费一点力气来掩饰自己的孩童心态。重新发现故乡如同再次亲近母亲,了解她全部的青春、沧桑和故事之后,会产生一种掺杂着感恩、向往、回归、愉悦等元素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属于青少年的,这种情感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被磨损、消耗一些,但会在某一个时刻重新充盈于血脉当中,让人心情激越。」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四):值得用心读的散文集❤

  这是一本关乎现实,关乎爱与生命的散文集。

  韩浩月笔下那刻骨的爱,深切的痛,难以磨灭的怨与恨,以及生离死别。

  从他无比的珍惜之中,我领悟到了如何直面人生中的爱与黑暗; 如何实现爱的传承,尽量过好这一生。

  《世间的陀螺》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力量:

  “如果故乡不能给你安慰,异乡就更不能。”

  “爱在断代之后,就会带来爱的教育的断裂,需要后面几代人慢慢修补,在爱的表达上做痛苦而又漫长的努力。”

  一本值得用心读的散文集,推荐阅读!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五):世间的陀螺,总要回乡

  有些情感是可以表露的,不过,对故乡,我总是显得克制。

  特别喜欢书的自序里关于陀螺的隐喻“抽得越狠越顺从,不抽东摇西晃得意忘形”,十七个字,很好的揭示人性。一直觉得讲自己故乡的人,是带有极大的勇气的。因为时隔很久,你以全新的面貌和身份面对它时,它同样也是以全新的面貌面对你。这时候,你是带着疼痛去抒写文字的。很多人,前半生逃离故乡,后半生却发现故乡消失了,陌生了,寻不见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感觉,在忙碌奔波中,我们忽视了自己最原始的家的需求。

  国人一直很在意“根”这件事,衣锦还乡,叶落归根,一切都有了意义,有了归属。故乡与我而言,是让人灵魂最初安歇之地,也是无数记忆碎片散落的地方,回得去又回不去···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矛盾感!上下五千年文人骚客一直在讲也最频繁讲的母题···而作者从故乡的人身上着眼,讲对故乡复杂而矛盾的感情。我们对故乡的感情联结,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人情的联结。亲人、朋友的言行构成了我们基本的是非判断,有的成为我们行为观念的一部分,有的最终被我们原谅···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想起之前学过的文章里的“血沃之地,才能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来,而只有在故乡真正挥洒过汗水,奋力活过的人才会产生这么深刻的感情来。

  在外读书一年多,很奇怪的是,最初并没什么思乡情切,但渐渐地,夜深人静的时候,会萌生出那股愁绪,不过也只是淡淡的。母亲总说以后回来,而我只能应声不给出任何确定的许诺。因为,我知道我没法保证。好奇怪,总觉得回故乡待着就难再出来似的,所以可能是当初选择离家的原因。不同的环境、方言、饮食···一切都新奇有趣,一切都能勾起往日的思绪,心里在不停的归去,而脚步还在不断向前···

重新发现故乡如同再次亲近母亲,了解她全部的青春、沧桑和故事之后,会产生一种掺杂着感恩、向往、回归、愉悦等元素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属于青少年的,这种情感会在一段时间里被磨损、消耗一些,但会在某一刻重新充盈于血脉当中,让人心情激越。

  这是本书中《我以奔跑的心态重走故乡》,它总让我想起每每乘坐高铁回家时,看到熟悉的建筑,踏上熟悉的土地的那种激动和愉悦。感觉就像老大重新回到自己的地盘又可以肆意逍遥了···不管做什么都有了底气,没有那种没有归属的恐慌和落寞来。而且最重要是总能聚齐两三个故交,吃吃饭,聊聊天,说说近况···

  回忆也好,憧憬也好,故乡是灵魂血肉里的一部分,是每个人需要珍藏的。它是后盾、依靠,是此心安处,是有些人一辈子寻找的那个角落···

  愿我们始终有一隅可依靠!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六):乡愁如陀

  张耀辉 收到韩浩月赠我的新著《世间的陀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2月第一版)是3日11日,比他在北京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的新书推荐还早了几天。他是第一时间寄给我的,并且在书的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去不了的远方,放不下的故乡”。 作为资深的专栏作家,时评人、影评人,他已经出版过随笔集、影评集、散文集和男性话题作品集等十六种,给我印象依然如二年前在矾山见到那样勤奋、实诚、谦逊。 今夜我花了二小时看完这190页的新书。我沿着散发着油墨的书页,在他写给亲人、故乡和旧时光的字里行间中,我的阅读和记忆也如陀螺一样,在鲜花的田野上转,在苦难的沉默里转,在人群的孤独中转,时而快速旋转,时而停滞沉思。他笔下的诸多人物和事情,也仿佛是我生活所经历、至少耳闻目睹过的。在“一生所爱 山河故人”的这辑里,他早逝的父亲、韩家老大,手机里存着一个“娘“字的生母,像一枚笨拙的陀螺一样的四叔,留乡孤独的守墓人三叔,虚掩着苦难在生活的泥淖里挣扎的传奇的六叔,似乎都是我自己的亲人熟识或左右邻家。他或详或简描述的那些红白喜事,人情世务,龌鹾纠葛,都能用理性的审视,克制汹涌的情感,将激烈的冲突消解于微笑和拥抱。正如第二辑“我已与故乡握手言和”所叙,他坦陈“故乡不能给你安慰,异乡就更不能了”。他展现的县城里的中国故事,说自己“以奔跑的心态重走家乡”,描绘了一条河流和他的命。他对比过去的麦子和现在的麦子,疑惑自己“怎么成了家乡的游客”,想问“可不可以在田野里再跑一回”。他回忆县城的小书店,县级电台有关的日子和录像厅的少年往事和曾和他一起晃荡的少年朋友,他对行驶的火车希望它慢些开,感叹冬天生命中的敏感词汇,也追溯自己为什么热爱文学,也在琢磨“去过的大城市中,越来越喜欢自己生活的小城”。 对故乡,每个人都是一个游子,韩浩月也是。他在这本不厚的新著里,鲜活着对亲人和故乡的厚实的回忆,深刻的反思与严肃的追问,为亲人和故乡立传,以最朴素最坦诚的情感讲述一代飘不走复杂的乡愁,亲情的困境和人生际遇。 我认识韩浩月是2017年11月他与李辉、叶匡政等“六根故乡行”文化采风走进矾山的某天。作为半个东道主的我,在矾矿文化宫三楼我拿出散文集《那么爱》送他,他先认真翻看了好几页,然后很正经地请我签名,再放入挎包内。认识至今,我们以微信等方式联系。以我有限的阅读,经常能在报刊杂志看到他发表的文章,我都会拍照发给他,他多会在第一时间给我回复,语气是一如既往的客气和真诚。 作为他的读者,我读出他的勤奋、真诚,卓识和博学。《散文》《读者》《诗刋》《新华每日电讯》《作家文摘》《中国青年报》等报刋上的时评、影评、随笔、散文、诗歌等都展示了他的才情和良知。 读罢《时间的陀螺》,我更充分地理解,记忆中原先那些尖锐、疼痛、寒冷、挣扎,都跟着神奇的时间消失后凝固为痂节。我们一样有去不了的远方,放不下的故乡,停不了的宿命。正如一枚陀螺,源于各自经历的疼痛和释然,依然深情地旋转,给赋予我们生命和生活的所有过往与深切的理解和真情的拥揽。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七):北方人的故乡之歌

  故乡主题的非虚构作品对我有一种魔力,读野夫的《乡关何处》、读高军的《世间的盐》、读蔡崇达的《皮囊》,这类故乡故人那种略带伤感的真实故事让我总是难以抵挡。《皮囊》有几篇写老人的描述曾令我动容,但看到最后几篇对友人的刻画,多少觉得刻意逢迎和矫情,加上对于南方雨巷和海边捕捞的场景也没有太多的共鸣,那些曾经有过的动容反而也被淡化了。但也或许是我读到他们太早,还没经历太多的人世疾苦,也没有太多的通达与释然,触动的总是太浅。

  可是《世间的陀螺》不一样,作者的故乡虽然和我的故乡也不同,但地域、语言、饮食、农耕方式、葬礼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更为接近,以致于很多时候,我似乎在看作者叙述我的童年、我的故乡以及我曾有过的撕扯一样,那种代入感,令我久久难以释怀。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幸,而不以不幸来博取眼泪,不以不幸来迎合人心,这是写作者的智慧。作者的父亲幼年去世,母亲改嫁,之后的数年,爷爷和众多小叔,姑姑姑父一同抚养他长大,他没有用很多笔墨描述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反而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当时没有及时出钱救父亲的爷爷,去理解与自己十分疏远的母亲。长大成人后,作为家族下一代的“大哥”,逢家族大小事务总要被要求参与,被要求拿主意,曾经的大人们变老,小孩儿长大,大大小小繁杂的事务总能让身在大城市,远离故乡的人无法逃离,也无处逃离。于是,与自己和解,与故乡握手言和,从“逃离者”、到“背叛者”再到“回归者”,一个人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不亚于是一场精神探寻之旅。

  作者描述葬礼:“每一个人去世的所带来的信息,都交织成精神世界里的悲伤与苍茫”,生老病死这样的周期,每个人都会经历,作者描述的奶奶的葬礼,真实冷静而又客观,作为当事人,这种抽离的角度让人肃然起敬。“他们只是走不出曾经的贫穷记忆,无法控制生活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因为缺乏长久的、温暖的爱和关心,才会任由自己的情绪外露”——理解释然一切。

  描述回家过年:“故乡塑造的人格,以及城市文明养成的习惯,每每在快到春节的时候便撕扯自己。往往会把这种撕扯产生的原因归罪于自己,觉得自己变了,懒惰了,自私了,世故了,仿佛这样给自己找些罪名出来会好受些”,“你在别的城市,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人,你想要拔脚出走,过上一种简单的生活,结果却发现有形的脚可以离开,无形的脚却仍然在原地,每试图拔一次,就会生疼一次”。

  描述不再“近乡情更怯”:经过漫长的、痛苦的撕扯,我总算明白了自己与老家的真实关系,也寻找到了那些曾让我不安的源头,一切都是因为一个“故”字。“故乡有时候像母亲推开儿子一样,会逼着你远行,让你带着疼想她”,找到一种方法,和故乡重新和解,“用最大的热情,来拥抱一个崭新的故乡,无视一切评价体系,充满好奇与喜悦地打量新的故乡”。

  回不去的是“故乡”,其实更多的是自己记忆里的“故乡”,作者韩浩月老师的文字并没有太多华丽辞藻,却深得人心,更多的是真实袒露心理历程变化的真诚触动了我们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心。和以往的故乡探寻不一样,作者以更加积极和达观的心态来定位自己和故乡的关系, 让我们不再沉浸的故乡主题必有的伤感之中,反而引发了我们对故乡“新”变化的另一种好奇,这何尝不是精神世界的另一次探险。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八):从《世间的陀螺》看“返乡文学”创作

  蒋应红

  “返乡”,是当下文学创作的一股强劲潮流。

  自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开始,经《人民文学》的倡导,在非虚构文学创作理念的启发下,乡土文学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虚构乡土文学作品,如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乔叶的《盖楼记》《拆楼记》、马宏杰的《西部招妻》、熊培云的《追故乡的人》、王磊光的《呼喊在风雨中》、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阎海军的《崖边报告》《官墙里》、李娟的“牧场”系列等。

  如果说非虚构的创作手法让乡土文学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的话,那么,评论人、专栏作家韩浩月近期出版的乡土作品《世间的陀螺》(2019年2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让出现瓶颈的传统乡土文叙事枯木逢春,老树开花,他的“返乡姿态”为当下乡土书写的持续发展再一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世间的陀螺》由两个部分组成:“一生所爱,山河故人”与“我与故乡握手言和”。前一部分主要以冷静的态度,打量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群体,作为这个家族的一员,他没有常规化的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而是以“归来者”的身份讲述了这个普普通通家族内部成员所经历的、贫困、苦难、无奈、平凡和挣扎。

  在写作的过程中,作者收敛了评论人的锋芒,尽可能让故事顺着自己的笔触自然而然地展现。后一部分,作者站到了台前,以“我”为中心,将叙述的视角拉向了过去,老照片似的回味所经历的点点滴滴。然而,故乡的“芳华”已失,当眼前的故乡与记忆深处的故乡判若两样时,纵然那个曾经的“小县城”已经有十足的时髦气息,却再也无法承载漂泊他乡时的 “乡愁”,在这种一次次雀跃而来,但扫兴而归的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失落和精神迷茫,以及无尽的怅惘。

  细读文本,我们发现,《世间的陀螺》在写法上,更多的是守正,是立足传统的一种艰难探索。前一部分集中笔力写亲人遭遇的痛苦,后一部分写寻找故乡未果的惆怅。由于作者独特的人生历程和独到的审美视界,艺术化地展现出他以追逐梦想的名义逃离了故乡、背叛了故乡,而又以 “乡愁”的名义与“故乡握手言和”时,故乡在精神上流放了他的全部过程。

  我们知道,文学者的“故乡”和观光者的“故乡”有本质上的区别,文学创作要从故乡的内部观察、审视、解剖故乡,这才是作家“返乡”的责任和意义。而观光者往往从外部欣赏故乡,只看到乡民的勤劳、朴实,乡村的宁静、安逸等诗情画意的一面,这样的视角,注定只能是游客,而不是赤子。

  时空的错落带来的是情感上的失落,这是任何一厢情愿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故乡”冷酷、残忍的一面也正在于此:只有参与了故乡的变迁者,才有资格享受故乡的温情。不争的事实,对于一个久别归来的“游子”来说,“故乡”其实是冰冷的,但即便如此,谁也没有决绝离去的理由和勇气。正是这种矛盾滋生了乡愁情绪和“返乡”冲动,“乡愁并不产生于土生土长的农民,乡愁来自被故乡放逐的人们。而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和文化占有者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必然成为表现乡愁的当然代表。”

  正如王磊光《呼喊在风雨中》一书的《自序》所说:“身心还乡的过程”,是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乡土中国未来前景的展望和自我想象,因为毕竟“在荒芜的大野上穿行之时,我还是能够看见一些令人欣慰和振奋的亮色,闪烁在乡村的黑暗里。”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九):张家鸿:21世纪的乡愁从哪里落笔

  《世间的陀螺》是专栏作家、文化评论人韩浩月的最新散文集,书分“一生所爱,山河故人”“我已与故乡握手言和”两辑。作者在书中讲述着故乡故人故事,情绪涌动,可又克制、隐忍。

  《母亲在远方》《父亲看油菜花去了》《奶奶的葬礼》《故乡守墓人》《在艰难的日子里哭出声来》等,都是可以反复咀嚼的文章,情深字简。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岁月可以轮回,亲人们又回来了,故乡依旧是当年的模样,心中该是怎样的欣喜?落到纸上的文字仿佛发出温柔的呼唤。

  故乡是遥远的、偏僻、荒凉的,呈现出的是与城市的光鲜亮丽完全相反的样貌,无须也不必用华美、瑰丽的词语来形容。这些质朴又极具画面感的文字,透露出韩浩月的一厢情愿,他固执地想要在文学叙述里把亲人与故乡同在的那段光阴留住。

  奶奶用火烘烤过的衣服,在接触到皮肤的一刹那,仿佛可以听到皮肤的欢欣,柔软极了暖和极了,那种温暖的感觉可以持续半个小时甚至整个上午的课;种玉米的季节,他和爷爷来到玉米地边,他刨坑,爷爷放玉米种,或者爷爷刨坑,他放玉米种;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之后,他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上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进去两块钱从美丽的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他和三叔在父亲坟前说着话,三叔哭了,他也哭了;他喜欢坐慢车,一辆慢慢开的货车驶过宽阔的平原大地,才显示出它的从容与精美,如一只甲壳虫缓慢爬过一幅油画。

  人的一生以时间的流逝为线索,由无数个画面拼接起来,画面有明亮有黯淡,折射出的是不同的际遇与心境。而作为读者的我,有意截取的是韩浩月印象中那些偏向美好、温暖的画面。要知道,尽管故乡沉淀过再多的沉痛与悲伤,故乡都是给过他最多生命之美的地方。

  读者读得再专注总会有些许无意的时候,写作者则不同。因为用生命写出来的一字一句是丝毫轻松不得的。韩浩月说:“我已经脱离了这个家,这个让我牵挂又让我烦心,让我想回来看看但真回来了又不想多待一天的家。”他还说:“亲人毕竟是亲人,打断了骨头也会连着筋。”

  韩浩月与故乡的关系若即若离,既出入其中,又能游离其外。这样的处境使他既有浓烈的情感,又获得冷静审思的视角。在冷静审思中,他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只是走不出曾经的贫穷记忆,无法控制生活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因为缺乏长久的、温暖的爱和关心,才会任由自己的情绪外露。”无奈的逃离之后,这是转身回望之后的理解。

  记忆中的故乡点滴,色香味俱全地在纸页中漫漶开来,为他奠定行走天地的情感底色。亲人的一言一行、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无声地参与塑造了作者的性情与气度。

  “在故乡,有一个序列,在这个序列当中,有一个属于你的位置。不管你走多远,这个位置都会为你保留,只要回来,你就要填补进来,成为这个序列运转的一部分,发挥你的作用,承接你的责任。”只要故乡仍在,故乡中原本属于你的位置,一直都会在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就像牢牢扎根大地的树根一样,即便树干远离了,也不用担心别的树会盘踞其上,因为那样只会水土不服。

  “在整个家族谱系里,我是一个走得最远的逃离者,一个性格柔弱的长孙,一个永远的和事佬,一个心里有恨表面上却什么也不说的人。”这是韩浩月对自己清晰的界定,有责备,有批判,有悔意。

  我几乎在这本书的所有页面上圈点勾画过,圈、点、勾、画的几乎都是质朴至极的文字,就像少年韩浩月在大埠子村时素面朝天、衣衫简单的模样。因为这本书,韩浩月和他的故乡就这么走进我心里,成为我故乡阅读史中的一部分。

  人不管走得多远,最终都要和故乡的人、故乡的山河、故乡的那段岁月握手言和的。在《世间的陀螺》这部散文集里,韩浩月把故人故乡故事一一请进书中、铭刻心间,让他们和它们成为自己生命中的光亮,照耀着未来的道路。如他自己所说的,从一个出走者和背叛者变成一个回归者。

  回归并不单指肉体层面,把故乡一直装在心里的人是永恒的回归者。无论亲人是生是死,无论故乡是新是旧,一直对其不离不弃的人,才是故乡大地怀抱里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跳就跳,想回来就回来。

  《世间的陀螺》读后感(十):故乡的意义

  我们是不是很久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故乡的意义是什么?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的错吗?也许是。也可能不是。 在二零一九年,资深文化评论人韩浩月先生写了一本书《世间的陀螺》,如果你没来得急思考的话,可以先看看它。这本书不是一部简单地像记流水账那般地讲作者与家乡的羁绊,而是一部以作者自身的视角去追忆及重新理解这个大家族的著作,也是作者从一个故乡的逃离者蜕变为回归者所历经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或者说这本书,对于韩浩月先生来说,是与故乡的和解,是一次全新的蜕变。写出这本书,就如同他在大埠子村的玉米地里大喊了一声,这一声至真、至情,是宣泄,也是释然。他想求得母亲的原谅,他想感谢三叔在学生时期对他的帮助,他想告诉四叔他的价值观对他影响甚深,他想和大家说明他葬礼上没哭的原因,他想告诉那些曾经一起生活的亲人,他们对他有多么重要。所有这一切的感受和想法都写了出来,家族生活便也变得似乎不那么沉重了。而那些沉重,曾令他非常地想逃离这里... ... 在这本书中,韩浩月先生用他平日里评书时的细腻手法,平缓地将他难以启齿的往事以及大埠子村的家族岁月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这些读者或多或少地联想起了自己童年或是美好,或是伤痛的记忆。但无论是美好还是伤痛,那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的文学意义就在于牵起读者追忆往事的心弦,让读者们去回首那段已经逝去的时光,让我们去思考逝去了什么,以及该如何看待残留下来的问题。 如果《世间的陀螺》唤起的是你对故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愧疚,甚至是你对家乡的那种陌生疏离,那我们是不是该思考一下,我们前行的路到底是有多难走,难到我们连回头望一望故乡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到底是有多忙,忙到连几通电话都没有时间拨。而离乡多年绝不是疏离的借口,就像韩浩月先生说的:我们在外面生活,自我构建了一个生活逻辑是没错,可是对于新事物用新规则,对于旧生活用旧秩序的道理我们也应该明白。 如果《世间的陀螺》唤起的是你内心深处的伤痛,那份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摆脱不了的伤痛,那么韩浩月先生教我们,尝试着带着宽容和悲悯的心去触碰它、谈论它,甚至把它付诸纸上,慢慢地它们或许就不再那么敏感,不再成为你挥之不去的噩梦。就像青年作家邓安庆曾在《天边一星子》书中提到他的学生张清宇曾说过:“我只要做了梦,都会尝试着把它们写下来,写着写着,感觉那梦里让我害怕的东西就会少一点,因为我在写的过程中能一点点地触摸到它们。它们就像冰,当手触摸它们时,它们就会被我手上的温热给融化掉,流淌到纸上,变成了文字。” 纵观全书,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画面有三:一是作者的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幕,作者依靠那个画面,仿佛与父亲的距离并没有很遥远;二是作者深夜饮酒,为三叔争取利益的快慰,那是他第一次真正帮三叔的忙;三是作者酒至微醺之时,想起的那些曾经一起晃荡的人,事,以及逝去的青春,而流下了眼泪。作者描绘这三个片段之时,行文隐忍,走笔克制,却是至是深情,最是情深,此中也可以看出韩浩月先生的敏感善良、至诚至真。 如果说这本书对于作者来说是与故乡的和解的话,那么书中写到的所有人中对作者影响至深的又是谁呢? 我觉得是作者的父亲,作者曾在书中写过两句话:“我竭力想要变成父亲希望我变成的样子,尽管我并不知道在他心目中,长大成家之后的我该是什么样子。” “我努力地打磨掉性格里的急躁,去除内心的不安全感,把自己变得自信一点,在生活的荒诞与苦难面前,一直没有退宿,只因为确信,父亲希望我这样。” 可见故去多年的父亲已经化成了作者的信念,每当作者迷茫之时,只要望向那道光,那道引领的光,一切困惑便慢慢消散。就像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的那样:“信念是一份期待,也是一种希望。在平静安好的日子里,我们很可能会视而不见;而在我们身陷困境时,它的力量又会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从而让我们更坚强地面对生活。 当我们责怪这个时代太浮躁的时候,是不是你自己静不下心来。其实你完全有时间去思考故乡的意义是什么,只不过因为它一直都在,它永远为你敞开大门,所以你不曾思考。 韩浩月先生说:“故乡对我来说是一个可以来去自如,不用背负任何情感的地方。” 而故乡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来去自如,却总是让我带着回忆想她的地方。这个回忆让我每次回家的前后几天都异常的兴奋,这个回忆让我每次在离家的列车上都十分惆怅,这个回忆是家人的牵绊,是故乡的美食文化,是我最纯粹的青春。如果没有这些东西,那我的故乡于我而言跟其他城市没有任何区别。 那么故乡对你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