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7 00:11: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读后感大全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一本由(宋)林洪著 / 费勇 主编 / 木云 解读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一):买错了

  我当时只是需要有注释的《山家清供》。主编有故意吹人的嫌疑。像是书的定位独特;引用诗词美且贴切(?);身世之谜到他“断不至于沽名钓誉至此”太过情绪化,不够客观。但是作品署名又是林洪本人,我认为他没必要背这个锅。至此我觉得这本书前半部分可以不需要,毕竟林洪本人只是写了的原文。

  。。。。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二):慢生活:人间有味是清欢

  民以食为天

  我国有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饮食历来是我们民族的大事,我们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本书《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收录了一百多种食物的烹制方法,古人认为,吃是一种享受,吃也是一种艺术,而以鲜花、野草作为食材,方显食之本味。

  人间有味是清欢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壹部分作者详细解读《山家清供》,将一日三餐的历史、菜谱以及诗歌中的意象联系起来,娓娓道来,提出本书主旨“人间有味是清欢”;第贰部分详细介绍每道菜的由来以及与之对应的诗句,如这首《拨霞供》,“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其实就是我们吃的火锅,仔细想想,还挺形象的。再如这句“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其实就是烤馒头。仔细想想,古人真正是清雅,如此稀松平常之事竟描绘的如此诗情画意,让人为之一振。第叁部分为《山家清供》原文,本书装帧精美,外形清雅别致,值得收藏。

  银丝供

  食物不仅仅是食物,供我们填饱肚子,有时食物也寄托着我们的理想以及志趣。有位古人张约斎很喜欢宴请江湖人士,一次,命仆人去准备“银丝供”,并嘱咐“调和教好,并要有真味”,客人心想“这肯定是肉食”。过了很久,仆人搬来一张琴,弹了一曲《离骚》。众人这才恍然大悟,“银丝”即琴弦,“调和教好”指调校好琴弦,“真味”大概取自晋陶渊明的“琴中自有真意”,想一想,古人是不是很有志趣呢?

  这也只是书中几个有趣的例子,大家觉得有心,不妨一观。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三):人生的美味都在自然而然的过程里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不管是装帧封面还是排版部图,都是自然而然,浑然天成一般。生活中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也是个贪图快捷的都市人,缺失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天然味觉。

  《山家清供》是一本菜谱,同时又是一本中国生活美学。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祖的弟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有一次问苏易简:世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啊?苏易简回答:皇上啊,哪有什么最珍贵的?适合自己口味的,就是最珍贵的,也是最好吃的。然后,他讲了自己,最喜欢的盐菜汁,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咸菜汤。 帝王将相的吃食也是有自己独特风格。

  《山家清供》提供的不止是一道菜谱,更是一个故事,一种见解,一种启发。还因为它温柔可爱,淡雅脱俗,读之令人心生欢喜,开始热爱吃饭,做菜这两件事。开始改变人生的态度,改变的生活的态度。吃饭,做饭,可以是人品的体现,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二十三道菜,对应二十三首诗,每首诗对应这一个意境,对应个做菜的心境。书中对芹菜汤的描写生动又有趣。芹菜汤,又名碧涧羹。源于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组诗中的诗句:"鲜鲫银丝脍,青芹碧涧羹。真是意境和情趣顿时溢了出来,生活如诗,诗如人生。

  莼菜汤是我在农村支教时喝过的一种汤,确实并无大味,像作者说的一样有一种无味之味。配上杜甫的诗句让它变得回味无穷,多了许多人间况味。锦带汤,我已经深深记下。

  还有称烤馒头片为“酥琼叶“,简直不能再形象和生动。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真是平添雅致韵味,感觉生活充满乐趣和惊喜。

  现今为大家追捧的火锅在唐宋就开始盛行,拨霞供这个名字虽然没留下来,但是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下子就回到了吃火锅的场景。林洪也曾写诗: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烹调讲究的美食里,还有这市井人生的祥和与温情。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四):《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涅槃重生的食物美学体系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必须要把书名写全,主要是与原著《山家清供》区别开来。《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在《山家清供》原著的基础上糅合了现代美学理论、饮食观念、生活态度和古代饮食文化、生活习性、美学形态的综合性杂志书。读起来既有读史的感觉、又有翻阅杂志的感觉,激发起读者对食物和美的追求。

  《山家清供》既是一本菜谱,同时又是一本中国生活美学的经典,菜式都是平常饭菜,但字里行间融入了饮食、养生、文学、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更写出了生活的态度,以及生活的艺术。作者林洪是福建泉州人,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因此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菜式多属闽浙菜系。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解读、原著、原文。其中,第一部分解读是全书集大成的一部分,用我们现代人通俗的语言阐述了食物与美学、文化、历史、生活等方面的渊源和联系,非常有人文情调。第二部分是原著,即白话文的《山家清供》,译文以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夷门广牍》影印本中的《山家清供》为底本。第三部分原文则是《山家清供》最原始的版本。整本书的精髓主要集中在第一部分,从《山家清供》为切入点,延伸到现代人对生活、对食物、对美学的各种观点和看法,译本和原本则与解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筑了食物领域融贯古今的庞大美学体系。

  总的来说,《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基本上是无可挑剔的。如果非要说个不足什么的,那就是对菜式如何烹饪这一方面的内容扩展得还不够宽。虽然这是一本比较侧重于美学的书籍,但其引用的原著是一本菜谱,个人对于菜式的方面内容的削弱稍微深了,比如第一部分的几个篇目标题“八种花 十二道菜”、“九道素菜 九种真味”,读者一看这些标题都会觉得后面的内容会先介绍十二道菜、九道素菜的出处、历史和烹饪方式等,而事实上仅仅是进行了“蜻蜓点水”式的介绍,如果对某一道菜感兴趣的读者并不能直接从书上掌握具体的烹饪方法。但瑕不掩瑜,我相信只要是对生活、食物、历史和美其中一样或几样感兴趣的读者,都会爱上这本书。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五):美学之作

  一直觉得不管古代还是现代,美食都是相通的,从人类发明了炊火开始,食材就幻化成不同的样子,食物也有了各种不同的滋味。读红楼梦,总是被里面的美食吸引,想了解古时的人他们是怎么享受一日三餐,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又是怎么过的风雅和有趣的。

  这本《山家清供》距离现在已经有近千年了,虽然是以一本菜谱的形式存在,却又不是一本简单的菜谱。此书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水果、动物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全书广收博采,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是一部融饮食、养生、文学为一身,描写宋代士人生活情趣的奇书。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仅仅了解一些美食的做法,更多的是在学习古人的一种关于如何生活的态度,一种悠然又积极的心态。

  宋朝的饮食业空前繁荣,这本《山家清供》讲述的不是精致繁华的宫宴菜谱,也不是饭店的招牌小菜,而是来源于山野人家的简朴素食,目的是为了推崇山林之味,倡导简朴自然的饮食方式。除此以外,在美食之外,作者的文笔优美,文中引用大量的唐宋诗词和各种食疗养生的知识,读起来内容又充实又有趣,读完还能学到一些关于人生的知识和见解启发。

  “梅花汤饼”看到这么可爱的名字你会想到什么食物?这其实是一道馄饨,书中用“恍如孤山下,飞玉浮西湖”来形容这道美食,意思是一碗梅花汤饼,让人产生了恍惚之感,仿佛站到了孤山脚下,看到了西湖上漂浮着白玉。看这个描述脑海里不禁浮现我们吃的小馄饨,那轻薄的皮子如蝉翼,那粉红的内馅就如同花蕊一样娇艳欲滴,再点缀一些葱花,谁说不是一道春意盎然的美景图呢?

  “金饭”看到这个名字大家是不是会想到金灿灿的用蟹黄或者其他珍贵食材做饭呢?其实这是一道用黄色菊花煮的饭,在《神农本草经》中,菊花一直被认为是一道延年益寿,清火健康的食材。在这里,作者写了一则有关菊花的典故,在南阳的郡郦县山中,有甘谷水。水甘甜的原因是谷上两边长满了甘菊,菊花掉入落水中久而久之水就变得甘甜了。看到这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美景,在幽静的山谷,有一从潺潺流水,山谷上方是怒放的菊花,风一吹,菊花随风飘洒,落在水面上,荡起一圈圈涟漪,这是何等优美的场景呀。

  这本《山家清供》适合我们闲暇时翻阅,在一个悠然的午后,坐在庭院的摇椅上,泡一杯茗茶,翻开这本书,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书中有很多典故,诗句,是一部集大成的美学之作。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六):吃文化

  什么时候起,现代中国,吃成了大众文化。虽对吃客来说,吃一直就是一个严肃的事情,是一个开不得玩笑的事情,饥馑时较之不能,但温饱后情况大有改观。这是从现代说的,就从我们的身边看,大饭店大酒楼宾客盈门络绎不绝,小吃大排档也是人声喧嚣,西餐引进,天南海北各种菜系大展身手,简直就是饕餮盛宴。央视二套的舌尖上的中国,多好的节目,每次看都食指大动。还有各种旅游点,当地特色美食绝对是一个招揽顾客的好噱头。

  从现代这灯红酒绿里面跳出来,跳到山家清供中清醒一下。个人不是一个美食爱好者,对吃的感觉也不是特别挑剔,也不太会分辨美味,多为美食环境文化所吸引,但对于表现到书面上的吃文化还是比较关注的,曾拜读汪曾祺、梁实秋的有关吃的小品文,觉着吃这个事情,着实应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民以食为天,这话大有道理。当你入了那个境界,自由它的妙不可言。

  看清供原文,文化意味特浓,因着是古文,而一旦有了现代译文,我们的关注点便会转移到有关菜品的内容,再配上各种菜肴原产植物图片,解读的中心已经向口腹感靠拢,这是一个由后向前的阅读顺序,看到全新的解读后,整个理解又上升了层次。因类而分,就以文化,大有一种席上美酒助兴的感觉。人们的阅读习惯不同,有喜欢嚼文言的,那便去参详原文,有喜欢百话的,可以去读译文,而再需要些兴趣的,便从头看起吧,这些头头是道的分析,会让你喜欢上你本有些感觉晦涩的内容,应是主编的费心之作了。

  书中的图片很令人喜欢,名画、历史、食物图片、描绘画,随处可见的文化感,似乎文字都要成了配角。本书的书封更有特别之处,扉页内的清供图册也很有欣赏价值,总之都是带着清清的喜欢。

  当然这里的菜肴皆以清淡入口,养生自是不在话下,朴素、简单却又不失丰富。一直希望自己是一个注重个人调养的人,不论衣食住行,皆有些讲究才好,只相宜,不越过。只毁在了“懒”上。虽然自有各人喜好不同,而能够拥有一个喜爱研究吃食的习惯,将是人生之兴的。

  当下的社会环境下,纷繁复杂的各种诱惑,各种欲望降临世间,佛家如何说我不晓得,只是就个人经验将,用心思去研究入口的食物,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将自己自身的一亩三分地管理好,有一个良好的状态,再去做其他想做喜欢做的事情,当是事半功倍的,以此以自勉吧。作为一个只在吃上面最懒的人,真的是没什么立场去说什么话,总是欢喜了眼睛,却失落了其他。

  ���Ót$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七):山野间的吃食风流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融饮食、养生、文学、逸事为一身,其中的寻常吃食大有奇趣,让清新的山野之物都染上了三分文气。又不拘泥于食物本身,而是延展到生活,再从生活到为人处世,随性所谈,雅致非常。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费勇老师“生活榜”系列的第二部,延续了第一部《长物志》的格局布置和典雅文风。而费勇老师的解读则是让一些晦涩处清朗明快起来,一饭一蔬,尽显饮食艺术。

  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便是费勇老师用香甜可口的文字重新解读《山家清供》,讲述这个美学菜谱中的菜肴与文化典故。原书一共收录104道菜,费勇老师为他们分门别类逐一介绍,有一道菜就是一首诗的,共二十三道菜,让很多看似简单的野味产生了灵魂,有了诗意,如让人光是看就想流口水的碧涧羹,菜名出自杜甫的“鲜鲫银丝脍,青芹碧涧羹”,自此后代诗人提起芹菜羹便都以碧涧羹指代,恍在山间,清新满身。更有“山海兜”“拔霞供”“碧筒酒”“梅花汤饼”让人光听名字就口舌生津的吃食,每一道菜又有各自的诗词出处,其名与菜很匹配,如“碧筒酒”乃荷叶盛酒,果然碧筒。

  有一道菜就是一个人的,共十二道菜,从食物到人,再从人到食物,既是菜的学问,也是人的学问。费勇老师说“你吃什么,你就是什么”表述的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当然肉食者鄙有其引申的含义并非字面,所以略过不谈,但会发现如杜甫李白朱熹等名人确实能从吃食反应出他们各自的态度与情操。其中“玉带羹”我最喜欢,实际是莼菜煮笋,表面因笋似玉,莼似带,但内里是朋友之间那种清切随性的自然之风和待客氛围,轻松自在,君子之交,令人神往。

  除此还有以花为菜十二种,以水果为菜七种,化寓意为菜十种,用想象为菜四种,拿地名为菜七种,使真味素菜为菜九种,甚至还有可以起到食疗作用的菜二十种,琳琅满目,蔚为大观。而《山家清供》中的每一道菜林洪除了诗词和典故,也都有细致的做法讲解,做法有蒸、炸、烤、煮等,调料有盐、醋、糖等。不过更多时候调料都尽量少放,求一个菜肴本身的原汁原味,也是,山野食材自身就足够美味,清清淡淡,恰似人生啊。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一个是对《山家清供》的白话翻译,一个是文言原文,前后对照来看更能把这本美食谱了解透彻。

  费勇老师的“生活榜”系列目前已经出了二部,一部《长物志》讲器物生活,一部《山家清供》讲吃食文化,如玉壶买春,赏雨茅屋,清欢人间,俱为上品。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八):隐藏在普通食物中的不寻常的生活方式

  民以食为天,自古人类吃饭似乎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人们对饮食的研究,对吃的口味、吃的品相、吃的氛围的要求也恰恰说明了,人们在吃中吃出了一种文化一种理念。

  爱吃之人很多,在吃每一道食物之前有没有问过自己,你为什么喜欢吃这道菜,是因为它的味道还是功效?还是它蕴含着有着吃的人对这道菜非同寻常的人生态度?大部分人热衷的还是味道或者食疗功效吧?鲜有人更深入的研究它。

  在中国最早对饮食有研究的应该是宋代,南宋中后期的林洪著有《山家清供》一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把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种见解,一种启发融入到每一道菜谱中,让读者在吃饭中重温历史,认识人生,在寻常的吃饭中吃出不同寻常的味道。林洪认为:长生之法,能清心戒欲。而平常满足口腹之欲,不如平平常常。所以在《山家清供》这本书中的菜谱都是普普通通的素材搭配而成,而每道菜谱都有含着一个故事一个典故,寓意深远。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有费勇老师精心策划的以生活方式为主题的mook杂志书,来为读者全方位的解读林洪的《山家清供》,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山家清供》的解读;第二部分是《山家清供》的原文翻译;第三部分才是《山家清供》的原文。古代人写文大都是文言文,再普通的文学内容用文言文阅读都显得晦涩难懂,难解其中深意,也就读不出作者本来的意思。这本《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解决了对于大众读者阅读理解障碍的问题,通过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解读及翻译更好的了解 我国饮食或者说素食的发展渊源及由来,易理解也就兴趣窦生。

  《山家清供》是菜谱,更不仅仅是菜谱,作者注重“清供”二字,饮食清淡对于修养灵性有帮助,而食素菜也易塑造你清新淡雅的气质。所以在《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解读部分说《山家清供》也是一本闲书,是在你优雅清闲生活之余让人更加清新的生活的书。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装帧精美,因为这是一本以生活方式为主题的mook杂志书 ,所以内里的插画精美配图精致,内附有一本介绍饭菜的插画小册子。

  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感触很深:读完这本书,开始热爱吃饭做菜两件事,也许它还悄悄改变了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吃饭不仅仅是吃饭,它还关乎人品,吃东西也是可以很美好的。

  所以,读完这本书,不管你人在何处,都好好的吃每一顿饭把,人生不过一日三餐。

  ���de[(]��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九):不可缺少的美食

  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便走不动步了,封面真的美哭了啊❤说到这里不得不放一个彩虹屁,pick一下这本光以颜值就已经让我喜欢不已的一本书。  

  封面虽然简单,但却很干净,在如今五彩斑斓的书封中有着不一样的烟火,虽然没有多么耀眼,但你看完,绝对舍不得离开。  

  很多时候,我就在想,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享受啊。人生不过就是吃吃喝喝,但又不只是简单的吃吃喝喝,应该是有享受的吃吃喝喝。   

  一个简单的吃字,承载了无数故事。中国人从吃饱到吃好,用了五十年的时间。现在我们终于有条件可以好好的吃一顿了,那就应该让我们有享受的来吃。  

  这本书啊,讲了好多关于美食的故事,让人看完会觉得意犹未尽。   

  这本书的书名,它讲述的对象不是我们所想的大热门的官宴菜谱,也不是烂大街的各大酒楼和饭店菜单,而是山野人家的简雅素食,其目的在于推崇山林之味,倡导简谱自然的饮食方式。通俗地说,就是教你如何做一枚清新高雅有格调的吃货。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   

  这本书的功能也十分齐全,既是菜谱,又有典故,既有朴素的饮食美学,又有清雅脱俗的诗词,还有各种食疗养生。总有一款是你所需要的。   

  这本书共分为两卷,一共写了一零八道菜,皆是主编林洪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所写,十分的接地气,读这本书,就好像在和林洪聊天一样。  

  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引用了大量唐宋诗词,不仅美,而且贴切得很。诗歌令食物增色。  

  这里面最让我想要尝尝的就是樱桃煎,知道樱桃能实用,但却从来不知道,樱桃还可以当饭吃。让我神往不已。  

  最让我好奇的一道菜就是素蒸鸭,本以为会是什么菜和鸭子一起蒸,但没想到是蒸葫芦瓜。看到后面的典故,让我对这道名字与实际完全不符的菜产生了好感,并不是所谓的卖羊头,挂狗肉。可能越是对食物有态度的人,越是重视食物本真的味道。素有素的清雅之味,也是很值得享用的。   

  豆粥是一道可能现在人也会吃的一道菜,感觉古时候的做法可能会更加妙一些。  

  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美好,104道菜,中国人永恒的味觉记忆❤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十):吃的最高境界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清和与意境

  “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这一直是我的生活信条,所以在生活里寻找美食、晒美食、吃美食已然成了我生活的常态,而且我始终坚信这是吃货世界里的最高境界。

  直到我翻开《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时刷新了我对吃文化的认识。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知名文化学者费勇对《山家清供》做出深度解读的一本好书。作者对原菜谱进行了别样的分类。在《二十三首诗与二十三道菜》里我们会发现原来美食可以那么的有诗意,每一道菜和诗歌配合的如此的默契。黄金鸡这道菜源于李白的一句诗:唐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味黄金鸡。”在者又引用李白的另一句诗: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看完这,想像一下当一道黄金鸡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可能就不会再和以前一样心想:真是美味的鸡肉啊!而是会想到这两句诗词,原来吃也可以吃的那么有意境,那么有诗意。这或许才是吃的最高境界。

  美食除了和诗配合得完美外,还可以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在《十道菜与十种寓意》里有十道讲道理的菜,而且还有小故事。这让我打开了对美食的新看法。原来吃也可以吃出人生哲理来。

  在知名文化学者费勇的解说下,把我们带进了美食的新世界,原来美食不单单是美食,原来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它兼含了文化、历史、养生等等。

  《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第二部分是《山家清供》的原文翻译。南宋林洪所撰的《山家清供》,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水果、动物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份104道菜的菜谱,体验一下美好的宋代时光。

  104道菜,104道不同的味道,也是104道家常菜,大部分是以我们日常吃的东西做为食材,比如:萝卜、青菜、山桃、红豆等。原来会吃的人不是在珍奇里吃出好味,而是在平平常常的东西,吃出不寻常的味道。林洪认为,真正的美味就在家常菜里面,真正的健康也在家常菜里。

  《山家清供》这本书不是一本食谱,而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一本重构生活美学的书。

  作者费勇说它是一本适合在菜园子里或者是花园里,在一张石桌前,几株花树下,泡壶当年的新茶,看着远处的斜眼,随意翻阅的书,那么他的这本《山家清供: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一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打开的书,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贴切生活的菜谱,也可以看到美食所传承的艺术气息,还会明白吃的最高境界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清和、淡雅与意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