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手写我心》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手写我心》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02 01:47: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手写我心》的读后感大全

  《我手写我心》是一本由水淼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手写我心》精选点评:

  ● 作者呕心沥血之作,为初学文学写作者打开了一扇五彩之门,让人在文学的海洋徜徉。

  ●充其量就是散文集,本来还想看点严肃心理学论证的

  ●这不仅是教会人们如何写作的一本书,心灵写作,更侧重的是带领人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内心,释放自己的情绪。以恰当的方式透彻社会心态,引发人们思考,是一本很好的成长的书籍

  ●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极大的真诚。手写我心,我会实践的。期待加入作者组织的心灵书写小组。

  ●作者是在用心告诉我们写作有益,如何写作。作者虽然是畅销书的作家,但其中很多的内容也并不是只适用于文学方面的写作,同样也适用于历史学。 “我们总是费心尽力去读别人,读别人的作品,却很少想过要读一读自己……读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确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跟着作者的思路去读书,注重找材料,而往往忽略了我们自己的观点。 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发现即使信息的欺骗性”,这在我们选择材料的时候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并且在解释这一点的时候,也将其分成几个部分:批判性思维、区分主观与客观观点、弄清大概率事件…… 很多的观点与史学大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很多也都是我们历史学的学生学习并付诸实践的。值得一看!

  ●评论区是认真的?我真的是奔着8.4的高分去买书的,这根本就是没系统没逻辑的博客文学啊~作者口口声声深造心理学,恨不得每一页都要提一提自己的心理学背景,可全书跟心理学完全没关系啊,最尴尬的是作者举的那些例子,告诉大家如何写好故事的段落,也就是绘本水平,完全不精彩,也没有借鉴意义的,旁征博引古往今来说了一通,结果落到了一个七步诗的故事??!!wtf??!!这本书值两星,但8.4太夸张了~一星平衡下

  《我手写我心》读后感(一):一眼就爱上的写作书籍

  一看书名就果断买回来,刚开始读就莫名喜欢上了。从内心出发的写作最终能抵达想要的彼岸。

  用写作来疗愈内心,最终能收获一个自信的自己。

  老师用文字告诉你,写下去,会遇见更优秀的你!

  自己安静书写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你不知道怎么写,不用怕,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写。只要你愿意,内心的声音注定会成为文字,被你诉之笔端。

  《我手写我心》读后感(二):我手写我心

  写作的最高境界,其实是“我手写我心”,这个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简单,但是,实践起来未必。 我的心,就是我的内心真实所想。你能读懂自己内心想什么,一定是建立在我能看清自己的基础上。 很多人读别人雾里看花,读自己也是抓不住关键。 人这一生的成长,其本质,不过是一步步深入了解自己,与自己更好相处的一个过程。 你对自己了解有多深,与自己的知识背景、认知层次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心理投射”现象。 你觉得别人“炫富”,你觉得别人“自私”,其本质是,假如同样的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以你的认知来说,就是“炫富”、“自私”。 但是,从别人的角度来看,你眼中的“炫富”,不过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分享。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因为内心对一件事或一个物品的参照系不同。 你眼中的“自私”,在别人眼中,只是别人眼中正常的爱自己。因为彼此的教育背景不同,只是你把“爱自己”的行为,都当成是“自私”,“不自私”的表现就是永远忽略自己,一切以他人为重。 明明你对别人的判断,其实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但是,当事人往往并不自知。这是“我手写我心”的难点之一。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之前反复读过的故事。 一位学僧问师傅:师傅,以我的资历多久才能开悟呢? 禅师说:十年。 学僧又问:需要十年吗?师傅,如果我加倍苦修又需要多长时间开悟呢? 禅师说:二十年。 学僧接着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眠不休的只为禅修,又需要多久才能开悟呢? 禅师说:那你就永无开悟之日了。 学僧困惑地问:为什么? 禅师说:你只在意禅修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来关注自己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明明你想要的结果是“看清自己”,那么,如果你常常想着这个结果,只会离自己想要的越来越远。 其实,这个故事并没有表面上读起来的那么玄。其本质,跟“心流”是一个道理。 在《思考,快与慢》的24页有这样一段话,心流巧妙地区分了两种形式,对任务的关注和对注意力的严格控制。以每小时150英里的速度骑摩托车和在象棋大赛中角逐都需要付出努力,然而在心流状态下,集中注意力关注吸引人的事并不要求自我控制。因此,我们要将所有资源都用于手头上的任务才好。 集中注意力关注吸引人的事,简单来理解,玩的时候就痛痛快快玩,学的时候就认认真真学,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专注当下。 如果需要付出努力,就会出现自我控制,而控制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类似地,《潜意识的力量》第105页有一句话:不要运用意志力去强迫潜意识接受某种观念,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不可以这样做,那应该怎么做?两个字,确信。“我手写我心”的最终状态,就是确信,确信我的内心,你所确信的就是你的人生。 “我手写我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容易被意识层面的思维迷惑,看不到更深层的内心。

  《我手写我心》读后感(三):《我手写我心》自我潜意识探索之旅!

  借用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精神医学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 崔界峰老师的序言来介绍这本书吧:

  初识《我手写我心》的作者是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我讲临床督导的课堂上。她坐在前排最显眼的位置,看上去恬静似水。当得知她的名字是由四个水组成时,吃惊不小,下意识地认为“水淼”一定是笔名,料想是一名文艺女青年。当再得知她竟然还是一名畅销书作家时,又是一惊。

  看来人的潜意识真的很准!作为一名知性作家,写了多本畅销书,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但她并不满足于此,而专门系统地学习心理学课程,并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她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文艺气息,也体现在她的文字中。细腻而深沉,简洁而深刻的故事娓娓道来,余味悠长,犹如在平静湖水中不时划过一丝丝涟漪。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作家是敏锐的观察家,擅长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能把体验和思想通过文字凝缩成作品而表达出来。这样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从这个意义上看,作家是一个无师自通的心理学家。在文学作品中,作家表达出自己的爱恨情仇,同时也蕴含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冲突,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作家创作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一个摆脱孤独与人共舞的过程。

  水淼拥有作家与心理咨询师的双重身份,在两个专业领域有着独特和深刻的个人体验,这使得她能在这两个领域的交叉地带有所思考,也激发了她创作本书的灵感。她结合自己的写作和学习经历,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灵写作”的概念,让人眼前一亮。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心理学教授James W·Pennebaker,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Expressive Writing,即表达性写作的心理治疗方法。表达性写作,是一种通过书写的方式披露和表达与个人重要经历相关的感受和想法,从而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心理干预方法。每天花10~20分钟写出让自己痛苦的经历,通常持续三到四天。这种简单的练习方法被证明有利于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

  有三种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表达性写作的原理。一种是去抑制理论,认为表达性写作可以帮助个体释放早期压抑的情绪,正视消极体验,以减少压力,最终改善健康状况和免疫机能;第二种是认知加工理论,认为表达性写作是帮助个体组织、建构创伤性记忆,使其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建立起新的、更加适应和融合的图式。此过程的认知加工需要个体主动地再次体验创伤性事件,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认知建构的积极作用;第三种是暴露理论,认为表达性写作使个体有机会正视、并再次暴露于早期回避的压力性体验或厌恶刺激,通过情绪唤醒以降低或消除消极情绪反应。

  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这与水淼所讲的“心灵写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数十年来,表达性写作已经在国外得到应用,并有相当数量的临床证据,但在国内仍属于一个新型心理治疗方法,只被少数人认识到。

  与更为专业的表达性写作相比,“心灵写作”更贴近普通人,更自由和简单,更易于实施,如同作者所说的那样,这是一场直达心灵的写作游戏。虽然我们都是成年人,但在内心深处仍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孩子与生俱来就有游戏的能力,就像玩泥巴、折树枝、抓虫子一样,简单而直率,纯真而自然。只不过是把泥巴和树枝换成了文字,用讲故事的方式,用人类更高级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拓展内心的体验,去慰藉孤独的心灵,缓解内心的恐惧,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光彩。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心灵写作接近于弗洛伊德提倡的自由联想。这是一个没有精神分析师在场的自我潜意识探索之旅。写作过程中采用的隐喻等修辞手法,都是潜意识的表达形式。这种潜意识的自我沟通,会极大拓展对生命的体验范围和深度。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我每天要面对的是有心理困扰的患者和来访者。我也常推荐他们尝试心灵写作。同时,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也有压力和情绪问题需要处理。读了这本书,也让我跃跃欲试,想写一些东西出来。我相信,心灵写作一定能让很多人获益,不但能够缓解内心压力,也可以成为一种个人修行的方式。

  《我手写我心》读后感(四):写作是最好的内心修行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未被完成的”愿望、“未被满足的”需求、“遗憾的”事、“不能释怀的”的情结。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未完成事件”。

  在过去,我们的需求被压抑了、扭曲了、转移了。但是,内心的空洞被“投射”到后来的生活中,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我们曾以为“时间是良药”,但最终,没有人可以真正逃开自己心中的“未完成事件”。相似的场景一再地出现,旧日的伤疤反复地揭开……

  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董卿,知性和成熟的形象深入人心。如果不是她在一个节目中提及过往经历,谁也想不到,她光鲜的外表下,掩埋了巨大的童年阴影。

  她说,父亲从小就让她每天刷碗、擦地;命令她不许多照镜子,她提到爸爸的一句名言:“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书。”严厉的管教甚至让小董卿产生怀疑:“我是不是他亲生的?”

  无论她付出多大的努力,始终得不到父亲的认可,这是董卿心底一直的痛。在她成年后,这种被掩埋了的伤痛似乎渐渐散去。直到有一天,父亲举起酒杯向她致歉,“这么多年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对你……”那一刻,董卿泪涌成泉。

  在时光的酝酿中,那些委屈因为堵塞而扭曲,在你最猝不及防的时候,迸发出摧毁性的力量。

  严重的话,还会对个人造成生理和心理疾病,比如精神官能症、焦虑症、健忘、肌肉僵化、各种防御机制等等。

  在临床上,医生会鼓励精神疾病患者参与治疗过程,让患者成为自己的心理治疗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把心理的伤痛和委屈,用笔和纸写下来,是一种更简便有效的“治疗”方式。我们曾以为“时间能带走一切”,但是,很多伤痛并不会在和他人聊天和时间的流逝中消散。

  《我手写我心——如何通过写作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表面上看,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的写作指南。但实际上,它是一本心理自助型书籍,鼓励我们通过写作,尤其是“心灵写作”,唤醒内心力量,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

  作者水淼,是一名有着十四年写作经验的畅销书作家,同时又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擅长于情感心理和自我成长,在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灵写作”这一概念。

  她建立的“心灵写作小组”,曾帮助无数人通过写作,收获心灵的平静与力量。

什么是“心灵写作”?

  水淼老师的“心灵写作”,来源于精神分析领域的“表达性写作”这一概念,是由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詹姆斯彭尼贝克最初提出的。

  “表达性写作”,作为一种“让患者参与治疗过程”的心理干预手段,在国外已经大量在临床上得到应用。

  詹姆斯彭尼贝克说:“用语言来解释某个现象,会改变它在我们的头脑中所呈现和被理解的方式。”

  “把我们的想法写在纸上,会迫使我们的头脑慢下来,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去觉知自己的真实想法。”

  研究显示,参与“表达性写作”后,个体在精神痛苦、负性情感、抑郁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心灵写作”更贴近生活,是一场没有心理医生在场的,直达心灵的写作游戏——直接、简便和有效,随时随地自由书写。

  心理学上有一个“认知加工理论”。通过写作,我们运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重新看待痛苦和创伤性经历,

  在书写中,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和想法,得以表达。那些曾经回避掉的消极体验和厌恶情绪,慢慢减弱或消除。

  写作是一个见证个人成长的过程。

写下,治愈我们的心灵

  作者建议我们每天抽出十分钟来自由书写。只需要一个独处的空间、一支笔和一张白纸。

  站在一个第三人称的角度,学会“自我抽离”,去回顾和重新解读,那些让自己痛苦的往事。

  揭开旧日的伤疤,不是一件容易面对的事。“悲痛和成长可能同时出现”,每一个挑战都是一个生命课题。

  重要的是,正视已经发生的,并找到其中积极的意义——

“从这件事中,我学到了什么?”“这件事怎样才能往好的方面去发展?”这件事在我生命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当我们不再怨天尤人,不再将责任推给环境、原生家庭或他人,为自己生命里的每一个结果负起责任,才能获得心灵真正的自由。

  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中,在父亲“道歉”后,董卿开始回顾童年,站在父亲的角度,渐渐理解了父亲的做法。

  感谢是父亲的“虎爸”教育,让她学会了坚持,“坚持”成为了最好的自己。幸运如董卿,她找到了过去经历中的“亮光”。

生活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如果你已经在心中充满了表达的欲望,但是不知道从何写起。其实我们“当下的生活”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每天记录一些让你有感触的事。写写你的爱人、你的孩子、你自己,或者是记录下一句让你印象深刻的话,一个萦绕在心间的梦境,甚至只记下一笔流水账……

  奇妙的写作之旅一旦开启,渐渐地,你会发现,你变得心思细腻、视野开阔、心灵富足……

  你也许不会以写作为生,有些文字可能只有自己才能看到,

  就像博尔赫兹所说:“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有时候,写作就像垂钓。垂钓的最高境界“不在鱼”,而是钓回了一个怡然自得的心境。取悦自己,也许这才是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吧。

  这本书中穿插的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帮助你从写作新手到写出精彩成熟的文章,更好地“取悦自己”。

  当文字变得越来越生动和鲜活,你会越来越有信心,也会越来越爱写作这件事。

本文小结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在追求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财务自由,和谐的关系,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内心的平静等等。

  但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年初种下一颗种子,然后通过行动和帮助别人,来让我们种下的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就像《我手写我心——如何通过写作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中建议的那样——改变自己,从每天坚持15分钟写作开始。

  把写作加入新一年的计划吧,你会发现,最终收获的不只是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手写我心》读后感(五):《我手写我心》

  

感想: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算不错。虽然有时候过于自我陶醉式的抒情,看的有点写散文感觉,并且还有自吹自擂之意(毕竟在这本书里故意式的推自己写的另外几本书)。

但不错点在于:

了解到还有种治疗方法是写作治疗(表达性写作),很涨知识。我原以为写作其实就像是写日记一样,虽然能自我倾诉,但是负面情绪一旦积累多了,反而促成副作用,加重负面情绪,以及写的东西会不断让自己重新感受过往的痛苦。但是就如同作者所说,关键是要看你写什么,倘若还是仅写抱怨等负面情绪,无用。但是如果从痛苦中涅槃得出反思,会很好。能改变的就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如果是不可抗力就得接受;另一种虽然是不能改变,但对未来生活有启发意义,学会分析原因并修正自己。

教了一些写作技巧

碎碎念:

在封面内页介绍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硕士,而且还是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一开始看到抱着很高的期望,书整个看下来,从一般般到跌落低谷,再上升(也没上升到多高),总体还说得过去,也涨了不少知识

触动点:

写作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感觉的;写作不是有才华,而是内心需要表达。

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会有同样的生活感受,他们之间只是差一个表述水平而已。(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书里拿出一部分提及一些写作技巧)

之前也觉得“成长”只属于小孩子,经作者一提醒,才知道人的一生都在成长,只是速度有快有慢的问题。

作者用1个亿来要求1年不动怒,基本很多人都能做到。这个假设很触动,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乏能力,而是自我设限,觉得不可能。对自己没有信心、容易妥协

[如果力图拿到“一个亿”,就一定会想方设法克制自己的怒气,例如:深呼吸,转移注意力,改变认知,坐禅……而不会总去想“我生来脾气就这样”。]

举的几个例子:

Ⅰ. 1个是16岁女生的作品,辞藻华丽,隐约能透露一丝忧伤,但却不知忧伤从何而来。但作者并未全持批评之意,而是表示理解,不论是有感而发还是无病呻吟,都是所写之人的内心写照。但是强调注意有必要确定因何而写:抒发情怀?稿费?记录自己的人生故事?为了把经验售予他人?刻意为之?有感而发?

触动的原因在于:①写出了那个年龄段会犯的一些错误,无故自哀矫情②想起来之前在知乎看到的一个话题,大概是一个人引用班里的一个同学写的一段话,请教怎么也能写出这样,那段文字也是包含忧伤,但是这些忧伤看起来饱含情义,却又虚无缥缈,直白点说有点做作,但却又有点美。下方的评论大多都是持贬。而作者的角度耳目一新,既表达了理解之意,又给出了点拨建议首先要知道为何而写

Ⅱ. 1个是高中时候作者写的小说,没有将现实抽离出去,使得周围看的人都知道主角各是谁。这点太过真实了,记得小学时候就着手写小说,也是几乎把自己经历照搬写下,使得周围了解的人一看便知谁是谁。经作者一说,才发觉当时所犯的错误,与现实太过紧密了。并且联想起之前看钱钟书的《围城》,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美美满满,当时《围城》里面主角的爱情坎坷,有所纳闷,婚姻感情良好的人,为什么会写出这种多角恋的文章,后来查了资料,大致理解,文学艺术在于加工、从很多人身上进行抽象化集于一人身上,而并非全部基于现实,因此婚姻美满的人也能围绕感情破败的主角展开故事

Ⅲ. 1个男生的经历,有着共鸣。学会用积极词汇自我评价,因为人陷入某种情绪注意力会变窄,会忽略一些小美好,因此少用尽可能摒弃非理性语言,以免导致自我挫败伤害 Ⅳ.

最后1个职场的例子,也是有深刻的体会。很小时候就受到语言伤害。小时候被强迫去剪短头发,被人站在讲台拍着桌子嘲笑说丑,像个男孩子一样。大概噩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没想到作者罗列出来的这么多想法。不同的自己,认知、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虽然这点其实早就知道,但是当作者详细列出不同情绪下的自己,更深刻进一步体会到,正面思维的好处,负面思维的局限所在。

涨知识:

情绪爆炸有2种形式:对内破坏(表现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对外破坏(表现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表达性写作:一种通过书写的方式披露和表达与个人重要经历相关的感受和想法。

人们在参与表达性写作后,一些抑制的生理指标(皮肤病,血压,呼吸)有所下降。当人们充满情感地写下经历的某件创伤事件时,会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和认知重组,同时伴有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的生理反应,短期内消极情绪体验增加,但随着事件的推移,它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就逐渐表现出来。

积极句式代替消极句式: “要不是……我就不会……”改成“因为我想……所以我要……”。

思维中一些固有框框

(一)猜测性

没被证实的往往会带来错误的结论,特别是当以成见去观察和判断周围,必然会歪曲事物的原貌。

(二)绝对化

“永远”“不可能”“绝对”“从不”……会偏激和强势,用这些词来表达自己情绪恰恰对自己是种不好的心理暗示。

(三)因果混乱

一个原因可能导致很多结果,一个结果可能由很多原因导致。你认为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个结果,其实可能二者毫无关系。

(四)自我设限

有的人彻底被内心批评家劝服,常用消极话语,已经形成习惯。很多事还没开始就已经断定“不会”,究其原因,主要是自我价值感不足。

自信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有自信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烦恼,而是意味着他有足够的力量来处理人生中的烦恼。对一些困难的事情你可以选择挑战和妥协(放下),但如果你把妥协当成一种习惯或理所当然的选择,就不要抱怨生活的不易。不如把消极语句换成“我可以试试”。

(五)消极关注

“虽然……但是(放好的方面)……”

因为这个句式重点是在后面的转折“但是”

(六)高强度贬义词

慎用高强度贬义词,否则负面情绪会更加深刻,每写一次便得到一次强化。

一些写作技巧:

写作前的初衷不变

写作要提前规划布局结构,确定主题,注意文章内在统一性,避免矛盾

恰当过渡,不跨越时空

注重细节描述(举例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描写)

多掌握词汇,修辞(通感,隐喻……)

写作懂得将现实抽离出去,进行“文学加工”。

回头看自己的文章修改

比如:检查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文题对应要么根据内容改标题,要么根据标题改内容;增减内容,删掉拖沓冗长的内容,在不够饱满的地方增加素材;检查文章的内在逻辑,人物个性是否前后一致,过渡是否自然;润色语言,避免过于口语化或文绉绉的表达风格;增加阅读兴趣或一些修辞手法,如考虑是否要换一个更吸引人的开头……

值得注意,我们对自己的作品除了文字表达上的思考,更有必要回顾自己在表达中的想法和情感,特别是那些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人们在书写表达过程中释放被压抑的情感,获得轻松感,而人们认知重建(对某些事物产生新的看法与态度)的过程则很可能发生在写过之后的思考中。所以写过之后对作品内容的思考尤为重要。

思考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主题?在写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情绪,开心、愧疚、遗憾或是其他?对于作品中提到的人与事,开始写的时候有怎样的想法?现在观点是否有所改变?

写本私密自传给自己

需要大脑充分回忆,思考哪些经历值得写,哪些不值得。摒弃流水账式的记录。因为自传不是简单的记事,它要反映一个人的成长变化经历,通过经历的故事、流露的感情、对事情的看法、信仰等刻画出你的人格特质。

首先,建立整体框架,写出自传的目录。(例如以时间/事件为主线)

然后给每章取名

根据框架写内容

情绪:

写下来,分类,处理(填埋/焚烧/堆肥)

摘录:

有时候,写作就像垂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法。钓翁之一不在鱼,垂钓最高的境界并不是最终钓到多少鱼,而是钓回了一个怡然自得的心境,写作也是如此。

心理治疗中”意义治疗法”的创始人弗兰克尔认为一个人在孤立无援地去面对某种无望的情景时能找出生命的意义。因为同一件事情里面不止一个意义包含于其中,找出其中对自己有帮助的意义和价值,能将绊脚石变成踏脚石。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写道:“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如果我们受过的苦和罪不能帮助我们成长,那我们真的就白白受苦了。

对于爱情,列举一些名人对爱情的看法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看待的爱情。(经历决定结论)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爱情是人们对善和美的追求

尼采:爱情就是两性之间的战争

弗洛姆:爱是摆脱孤独的积极活动

弗洛伊德:爱情是以性为本质的

……

热恋的人:爱情让人神魂颠倒

失恋的人:爱是一时的鬼迷心窍

20多岁的人:爱是一种激情

60多岁的人:爱是一种陪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