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1806的读后感大全
《读库1806》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806》精选点评:
●@吞噬
●喜欢《牧民的账本》
●《贫困生》:世界上大抵有各种各样的人,过着不同的人生,仿佛照着的不是同样的阳光一般。 《牧民的账本》:虽然生在内蒙古,吃手把肉,喝奶茶,听草原歌曲,但距离真正的草原生活甚远,也不认识放牧的蒙古人。身边的蒙族同学都是汉化得比较彻底的,很多并不会读写蒙语。所以这篇文章让我知道哦,原来草原上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 《狮子林》:我喜欢苏州的园林,平时读到的也总是赞誉,别出心裁,方寸洞天之类。原来也有人提出,太过雕琢,繁复堆叠的意见。有些道理,但世上之物,哪有被所有人喜欢的。 《人工智能会觉醒吗?》:里面提到在头部贴电极,检测脑电波的试验。我恰好在中科院心理所体验过,那都是五年前的事情了吧。去年我也买了一本读库,有一篇类似的文章,竟是同一个作者所写,随机买的两本杂志,竟然呼应上了,也是有趣。
●艾苓老师把绥化学院的在校生、毕业生以及贫困生都写到了,反复地呈现记录了这所中国神经末端大学。我所在的大学处于前端(211),可同类型的学生一样不少:走弯路的、挨巴掌的、贫困的、光鲜的……笑着进来哭着出去的越来越多。因为做国际班的班主任,我还看到许多家境非常富有但内心自卑、情感贫乏、认知缺失的孩子,有时候觉得他们更可怜。
●18年《读库》中最好的一册,深度与趣味兼具,每篇文章都值得一读
●《@吞噬》这篇关于网络语言暴力,并不感到十分震撼,因为和大多数人一样,不管是参与者还是旁观者,都比较麻木,看完后还是觉得应该注重;《贾平凹和他的商州》,潜心做一件事,终会有“神启”,对于自己的工作与爱好,还需要有深入;《牧民账本》讲述了草原民族也面临了农村一样的问题,经济收入没有和消费一起增长;《奇石洞天幻狮林》从倪瓒的画开始讲述狮子林园林从元明清一直到民国的变迁,佩服作者做学问的态度;很喜欢《贫困生》这一篇,人生的磨难,正确面对了,会是对自己生命的滋养,只是,世间的磨难还是少一点好;《人工智能会觉醒吗?》可读性比较高,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最新成果对认识有帮助,对于人工智能觉醒的恐惧,我并没有,我觉得目前最重要的是,多利用现有的高科技提高自己,少被它的虚假繁荣所控制。
●<贫困生>那篇看起来充满了希望;<@吞噬>看起来则是充满了愤怒;<牧民的账本>指出了内蒙的同胞们处于消费端现代化了但是生产端还没有现代化,而且关于扶贫不仅没有帮助解决贫穷问题反而影响了他们的隐性收入造成了跟大的贫穷的观点很有意思;<人工智能会觉醒吗?>则是从计算机运行原理上进行了论证,对于新技术表达了关注态度,但是对于其潜在问题也直接地指出,挺好。
●人工智能那一篇很喜欢。感觉未来科技大有可为。贫困生那一篇看得很触目惊心,尽管写的非常平常。新的一年,继续读库。
●读完这本一觉得人之苦真的是无法想象,二是真的无法理解最后一篇人工智能的东西啊。但是倪瓒此人真的好好玩啊!
●贫困生这篇太值得一读了。牧民的账本很好,很有趣的角度。
《读库1806》读后感(一):良莠不齐的故事
发现读库系列书的一个特点,几篇文章中总会有一篇是写到很精彩的,有一篇会是写到很烂的,其他的都是写到很一般。 《贫困生》这一篇占了全书很大篇幅,表面上写的是贫困生当年的生活不易,实际上却是一篇骗人的心灵鸡汤,大多故事都套用的是一种固定模板(父母生病+孩子勤奋+朋友和社会帮助=成功),塑造一种“我曾经过的很苦,但是我现在过得很快乐”的模式。这些贫困生故事大多千篇一律,完全没有代表性。作者美化他人的倾向明显,善用少数人的成功来代替大多数人的平庸,忽视真正定义“贫困生”这个群体的人生,以此来掩盖贫困生在生活中真正遇到的困境。它已经脱离了写作者写贫困生的初衷,或者说,作者并没有真正了解贫困生。 《@吞噬》这一篇(图片?)表面上是一种创新,实质上却是一种敷衍,在大多数人都知道网络评论低俗无聊无意义的情况下,用一种复制粘贴图片的创新来糊弄读者,以期达到一种标新立异的目的——这样做还不如老老实实写篇文章,分析点有用的东西出来。花里胡哨的。 但其中也不乏写的好的,比如中间的《牧民的账本》这篇文章,它给读者展现了当代蒙古牧民真实的一面(特别是经济方面),结合李娟的《冬牧场》和《阿勒泰的角落》一书,能更好地了解当代牧民的生活和生存状况,看看那个距离我们遥远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
《读库1806》读后感(二):2019#阅读记#25《读库1806》
摘要: 我认为自然选择的进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现在正在发生, 将来也一定会继续发生。 只要更适合在这个宇宙生存, 那么进化也一定就必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在我看来, “变形金刚”这样的金属生命, 显然更适合在宇宙中生存, 因为他们不需要水, 不需要空气, 可以在真空中活着。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如果将时间拉长到几万年来看的话, 人类朝着“变形金刚”的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 当人类第一次与真正的外星文明接触时, 从飞船走下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变形金刚”。 如果用时髦一点、科学一点的话来说, 可以将他们看成是硅基生命, 而我们是碳基生命。 这些硅基生命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宇宙中普遍发生的古老故事, 那就是, 在几万年前他们也曾跟我们一样是碳基生命, 进过万年进化后, 终于摆脱母星, 自由翱翔在太空。 …… 我的个人浅见是: AI化生存是人类演化的必然, 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人工智能会觉醒吗?》 这一期读库的六篇文章里, 只有一篇是我喜欢的, 即这篇《人工智能会觉醒吗?》 因为作者汪诘的设想和我的想法真是高度一致。 So,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 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 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奇石洞天幻狮林》也不错, 因为文章中的典故和内容看过好多次, 遂不觉得如何吸引。 其他几篇, 都不想看。 个人喜好, 无法~ 推荐阅读指数:⭐⭐⭐
《读库1806》读后感(三):读库1806书评
四星半。《贫困生》《牧民的账本》《人工智能会觉醒吗》最好,剩下的非常一般。
《贫困生》这篇最大限度不携带情绪,而且作为读者似乎怎么评价他们的经历都不太合适,只能说他们都在坚强的努力的活着,也进一步扩充自己的认知,告诉自己多对这个世界留一些温存和理解。此外还能从讲述者的故事背景来看出,没有超级都市带来的内卷进而引发的“颓废感”。当然这章写到最后,我发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毕业的越早的学生,在增量市场下,还是可以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回报。而最近毕业的,则明显是无奈的“小确幸”。这也侧面反应了阶层固化的问题
《账本》一章,则是一种前现代面对现代工业化冲击的回应。这章大的优点就是扎根基层去探究观察扶贫的路径,真正了解蒙古族牧民的经济现状,真诚接地气写出了这篇文章。里面讲到牧民们非现金收入一下子点醒了我,就像牛羊粪作为燃料,一下子省下了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支出,这客观上解释了扶贫指标的定义标准。当然我认为像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耕地的农民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肯定比牧民差,他们很少有这种收抗风险的非现金收入蓄水池。即使如此,牧民们面对现代性生活持续扩张,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还是很难做出合适的调整,所以结果就是贫穷。
最后就是《人工智能》这篇,历来读库的科普文章都是通俗易懂著名的,这篇也是,基本核心观点就是人工智能是否觉醒,取决于科技发展,而人类演化也是依靠科技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确实,过去几十年还是笨重无比的计算机如今已经可以微缩到口袋里,谁又能保证未来的量子计算机会以怎样超乎常人的变化示人,到时候可能意识上传这种赛博朋克,也会是家常便饭,而且到时候不仅是意识上传,可能量子计算机和科技快速发展会带来今天根本想不到的创造,科技也要有“社会学的想象力”。
《读库1806》读后感(四):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806》
“从来没人指导我该如何生活,我只能到书里寻找答案。中学时看过书上一句话,印象深刻,大意是每个人都在意自己脸上的斑点,其实你脸上的斑点只有你在乎,别人没时间盯着你看。贫穷也一样,很多贫困生盯着自己脸上的斑点,各种自卑,别人都不看,我们何必太在乎呢?”
艾苓的《贫困生》,在贫寒子弟自卑与自强、自伤与自救的众多故事里,黑龙江省东部某中学教师的这段话,堪称点睛之笔。
此前,艾苓的《咱们学生》《毕业生》《非走不可的弯路》,先后发表于《读库1403》《读库1603》《读库1605》,并推出了单行本。她一直关注贫困生问题,曾做过网络微调查,梳理反馈后发现,贫困生问题很复杂,简单的问卷远远不够,只有面对面访谈和实地调查,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因此,2017年1月26日,她在网上发布《贫困生调查说明》,随后在师友与学生协助下,利用业余时间投身此事。
在《贫困生调查说明》里,艾苓准备探讨的问题有如下几项: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家庭脱贫做过哪些努力,还有什么问题;在校期间是否获得资助,通过何种途径;在校期间是否勤工俭学,通过何种途径;你认为高校的贫困生应该如何认定,怎样更合理;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途径,家庭情况对此有无影响;家庭情况是否影响升职;家庭情况是否影响婚恋;家庭情况对个人心理有哪些影响;是否感觉到阶层固化问题,是否可以打破。
《贫困生》探因求果,去标签化与污名化,更多聚焦贫困生进入高校之前及步入社会之后的生活,可谓“咱们学生”的前传与后传,更为集中与深入。对照作者调查之初拟定的问题,有些在字里行间已有答案,有些却需要读者在文外结合各自阅历并思考后得出结论。
“这个群体需要发声,需要理解和尊重。不是我在写他们,是他们在书写自己。”艾苓说。起初,她应出版方之约,走出书斋,追踪底层各个角落的人物,记录草根的痛楚、抗争与艰难的成长,然而吊诡的是,“贫困生”当下已成敏感词,这部呈现富饶心灵的书稿,在各家出版商之间周游,至今仍无出口。
在美好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贫困生”。
《读库1806》读后感(五):汪诘 人工智能会觉醒吗 笔记
人工智能会觉醒吗
两个系统:计算机系统 神经元系统
能否觉醒取决于计算机系统能否模拟神经元系统
两种实现路径:程序觉醒 人脑意识上传
1.所有计算机本质都是图灵机 图灵机的根基是数学 数学有其局限
2.彭罗斯《皇帝新脑》:只要我们的计算机系统依然是图灵机,就不可能觉醒,论点有二:
a.
(哥德尔不可能定理:如果用数学形式进行证明,那么必将存在既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的命题)
如果存在一种比数学更高级的形式逻辑,那么所有的数学问题可解,哥德尔不可能定理也就有了应对方法。
.
算法无法演化
计算机程序有效性和概念本身最终要归功于至少一种人类意识,人脑可以“凭空创造算法”
图灵机不能
c.其他 如 图灵机停机问题
反方:明斯基 和 约翰麦卡锡
观点:图灵机的局限已被彭罗斯说清楚,但他无法严格证明人脑已突破了图灵机的局限性,我们所知的一切令人惊叹的大脑行为,完全有可能依然在可计算的大脑框架内。
我们个人以为的自由意志或许只是一种幻觉,而这种幻觉只不过是条件和规则足够复杂后涌现出来的罢了。
三个思想实验:图灵测试 中文房间 亿年机器人
已被证实:人脑有自发的脑电活动(判断人体死亡的标准之一)
科学家判断:个体有自主意识的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检测到“活跃的”脑电信号,活跃的特征是电压低且上下快速波动。(事实证明这一判断不正确)
三种人是否具有意识:植物人 深度麻醉病人 深度睡眠中的人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与植物人对话
人的大脑皮层两百亿个神经元
2018年人类制造的最复杂的单块芯片所包含的晶体管也是两百亿左右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连接复杂度是芯片的两百倍,且神经元的连接是不断变化的,
科赫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要抛弃意识本质的争论,因为这是哲学问题,不会有结果。
可能实现计算机系统模拟神经元系统的途径:量子计算机,优势:a.叠加态,2的倍数,计算能力指数级增长 b.速度,量子秒内反应(原因未知)对于指令的反应比目前计算机快得多
人类已经是半机器人了,人类是碳基生命,而这个宇宙中可能存在硅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