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岸的她读后感锦集
《对岸的她》是一本由[日]角田光代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岸的她》精选点评:
●好看的 百合向!
●第一次在微信读书上打了五星的小说。昨天刚看完的时候想着先缓一缓,等到今天缓过气来了再写评论吧,可是我发现对于这种事我可能一辈子都缓不过来。看多了角田光代容易让人恐婚恐育,比起在丈夫身边兢兢业业耗尽青春对方却毫不感激且视为理所当然,还是在海边吹风喝啤酒更加自在一点吧。对吧,鱼子?
● “看着眼前的情景,小夜子终于明白了人为什么要长大。不是为了逃进生活,不是为了关上门,而是为了再一次的相遇,是为了选择相遇,为了自己能够走向选定的地点。”角田笔下当代都市女性之间友达以上、恋爱以下的亲密情感很纯粹、很微妙,还有一种直入人心的穿透力。主要人物的情感经历,对很多结婚生子的过来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但像她这样能够把其内在纹理表现得如此细腻而清晰的作家却很罕见。
●三星半到四星之间吧,女性视角的小说,每次都会让我有一种,哇靠,这种隐秘的心思居然被写到,然后去翻评论果然也能看到很多人说“怎么会这样呢,完全不知道这样的人到底在想什么”,倒没有挫败,只是觉得人与人的心境之间确实隔了不可跨越之河。这本书让我自己不太舒服的地方是,他没有处理任何的误解,它在三位不同女性之间取得圆满的方式是自说自话的,可是万一没有呢?那么大家就这样怀着微妙的误会把这件事抛在脑后,这是没有给出答案的谜题,很现实,但让我很不愉快。没有发现自己其实没有朋友的时候,是多么快乐啊,而一旦发现就会在意,一旦在意就无法回头了。我觉得是蛮适合影视化的,但不太想去看。
●鱼子之于葵,葵之于小夜子,都有种同性朋友间救赎和治愈的意味。鱼子点亮了被排挤被校园霸凌后小心翼翼的葵的青春时代,而葵让人到中年陷于清淡中年生活还有社恐的小夜子勇于再次走入社会,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其实全文最治愈的地方应该是,经历了那样青春的葵最后也能磨炼成长为给人带来力量的样子。日本小说的文字确实细碎。。。
●文笔有点生硬,情节的衔接也不够自然,加之是我没经历过的事情,所以很难对作者笔下的故事产生共鸣。说是对鱼子和葵的线比较感兴趣,倒不如说是对鱼子这个人感兴趣,关于她有太多想表达的却不知该从何说起。至于小夜子那条线,其实我读的时候特别抓狂,她丈夫对她的态度让我抓狂,更抓狂的是读到结尾依旧没什么改变,但现在想来,并不是小夜子没有改变(家庭这一方面),只是她的处理方式和我所期待的不一样而已。
●“如果你结交了很多朋友还是会害怕孤独,那还不如遇见一些让自己不畏孤独的人或事。”对岸是个很有趣的概念,对岸是梦想,是自己,是等我再相遇的她。这本书是舒舒服服的初春时读的书,恰好今天还是妇女节,挺好。(莫名觉得这本书和陈粒的走马很搭。
●看着眼前的情景,小夜子终于明白了人为什么要长大。不是为了逃避生活,不是为了关上门,而是为了再一次的相遇,是为了选择相遇,为了自己能够走向选定的地点。
●角田光代给我的感觉和向田邦子挺像的……
●清爽和再相遇 都很不可思议 美好过头了 好像哪里都能去 《纸之月》原著也是这作者呀 厉害
《对岸的她》读后感(一):感同身受
第一本角田光代。读到中间一度要放弃,作者罗列的那些生活细节,令我看不清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觉得书中角色对自己的感受把握不清晰,有种隔靴搔痒之感,读到接近结尾处,终于发力,无论是人物的情感还是故事本身。
作者对女性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探讨,令想起自己从童年时代到现在,这一路上遇到的每个知心密友,一路相遇一路走散。
有一种女性,像葵,鱼子和小夜子以及我,面对人生最大的支点就是来自同性好友的情感,感同身受。
了解心理学之后,知道自己这种心理诉求的源头,也了解怎样摆脱对这种情感的依赖和诉求,但只有自己知道,这么做只是因为人生路上不会一直都有鱼子,也不会那么幸运,在山穷水尽之时会出现个小夜子。
《对岸的她》读后感(二):关于逃避
可能比校霸话题更深远的是关于逃避:
“在她对这种努力感到厌烦的时候,交往了两年的修二恰好向她求婚了。小夜子几乎是同时答应了求婚和提交了辞职申请。原本认定小夜子即使结了婚也会继续工作的修二对她的辞职流露出了不满,小夜子则装作没发觉。” “自来到这个城市后,妈妈情绪常常变得消沉,已经换了好几个钟点工作。最近时不时地又开始向葵抱怨起来了。也许工作上一碰到不如意的事,就会清晰地唤起妈妈的记忆:她是为了女儿才回到这里的。”
还有,关于不逃避:“倒不是觉得自己做成了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可也确实改变了不少。曾经在公园间游走、郁郁寡欢的自己,先是想到要改变点什么,于是行动起来,白手起家,和一群女人商讨办法、交换意见,其间也重复过不少错误,但还是把清扫业务一点点建立起来了。这些经历和修二所说的有没有意义啦、能不能由别人代替啦之类的没有关系,在小夜子看来离得十万八千里远。”
《对岸的她》读后感(三):怎么对待生活的真相
这是一本太过安静的散文日记,开篇从主妇小夜子的细碎日常开始进入,随着女儿明里的沉闷、丈夫的寡淡和婆婆的嘲讽,小夜子开始厌烦这样的日子。她决定要给自己一个希望,在招聘的契机下,小夜子和葵一见如故。于此,文章算是进入正轨,作者围绕着小夜子三点一线的工作、葵成长的痕迹不停的转换。叙事逐渐被放的缓慢,女孩的心思被描写的细腻真实又可怕。葵害怕着被“小团队”疏远,所以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朋友鱼子的感情,她们曾经一起梦想过未来的美好,却因为可怕的现状坠入黑暗,双双自杀却幸运还生,最后两人再无联系。小夜子无法兼顾工作与家庭,丈夫的嘲讽、婆婆的埋怨、明里的苦恼扑面而来,她不知道自己的坚持的意义在哪里。三位女性的生活幻想盘踞在她们各自心底深处,经历着青春的心态消散的过程,到头来不理解自己的社交为什么会有说不清的不畅快。
生命中总会有一些时刻,在某一个点上,所有的欲望与代价会达成平衡,而后,继续下去的仍是生活。文末,小夜子向对岸的葵和鱼子招了招手,在点题的同时也似乎表达出了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味:我们所做的改变是想让自己试图回到曾经梦想的人,但是琐碎生活的羁绊会一步一步将你拉扯进寂寞空洞的无底深渊,此刻方才清算了我们改变自己该付出的代价。小夜子看着对岸的的葵,彷佛也看到了过去茫然的自己。时光转换,“她”也站在对岸,看着现在的你。我们为什么要长大?在探索的过程中,作者选择用平淡地文笔来诉说,可是生活不只是软绵绵黏糊糊的黄昏,那被作者尽力埋藏在平静下的暴风雪式的手法是日本文学最大特点,仿佛一切都没有裂痕,可是一切都无处可逃。
《对岸的她》读后感(四):在接近对岸的过程中更接近的是自身
一本好的文学作品 不论中外 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那即是微小平凡处的真实感 这是两个要求 一个是微小平凡处的描写 考验了作者是否拥有独具一格且敏锐的眼光 一个是真实感 这一方面就关联到作家本身的文笔运用 有没有过多无意义的华丽词藻堆砌且是否能引起读者共鸣 运用的好 就相当于从微小处入口 向世人输出某一个现实或者想表达的 要表达的所有东西 反之 则一定会掉入无病呻吟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境地 而角田光代的这本书完全是用这样从微小处出发的细腻 描绘出了不同角色切身的生活 面临的问题 烦恼 压力和也许是女性之间才有的那种亲密又有距离的微妙关系 包括围绕在孤独导致的害怕和退缩可能会失去很多的主核下 也详尽的带出了很多社会问题 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校园霸凌 必要人际社交需要所带来的压力和无数次想要逃离现状的心态 这些每一个社会人都可能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 就这么被作者以一种看似讲述了三个不同女性朋友之间的故事 诠释的淋漓尽致 足以可见作者的写作功力 在每位角色被微小处打动的那刻 努力得到回报的那刻和充满着希望温暖释怀的那刻 读者也一定会有共鸣 总体来讲 阅读体验非常不错
对岸的她7.6[日]角田光代 / 2019 / 上海人民出版社《对岸的她》读后感(五):彼岸就在此岸
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年轻家庭主妇,厌倦了整天围着女儿和丈夫转的刻板生活模式和狭窄社交圈子,重新开始找工作。结果,新的工作,新的同事,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乍一看这个故事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很普通的人,很普通的生活,也没什么大起大落戏剧化的情节,但平淡之中自有其神奇之处。
实际上这是一个发生在三个人之间的两个相遇故事,一个是中学时代的葵和小鱼的相遇,一个是成年以后的葵和前述的家庭主妇小夜子的相遇。因为两个相遇的交汇点是葵,所以从结构上看,葵就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角田笔下少女时代的葵是那种看起来不起眼,时常遭受同学欺负而不得不转校换环境的孩子。有点不幸的是,葵始终搞不清楚为何会发生这种状况,而且还形成了把问题归到自己头上的心理定势。转校以后,她遇到了小鱼儿,一个看起来外向活泼,剪一头短发,学习不怎么样,家庭也很糟糕的女生。让葵觉得奇怪的是,小鱼儿的外在表现完全看不出她的问题家庭背景,她对周围同学看重的那些事情抱持的不在乎心态,吸引了内向的葵。和小鱼的交往让她获得了一种可以面对一切问题的力量感,也让她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了拥有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有多么美好。
角田笔下两个人的这段故事,简单而纯粹,把青春期两个小伙伴之间深刻的心灵连接所带来的愉悦展现得纤毫毕现。
两个人义无反顾地携手踏进了社会,但现实很快击碎了她们的梦想。
在处理这段相遇的结局走向时,角田笔下留情,让两个人从梦想回到了现实。像那句歌词唱的,“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但自己长大意味着什么呢?努力克服孤独恐惧症么?
也许那种心灵融合的感觉实在太美好,失去小鱼后,葵的心灵深处出现了一个很难填补上的空洞。带着它,葵上了大学。虽然学的是哲学专业,朋友也很多,但她再也没有完全敞开过自己的心扉。
很套路地,葵也去做了一次不给自己设定归期的海外旅行。不过,在放飞自我的旅途中,并没有发生像伊丽莎白.吉尔伯特在《美食、祈祷、恋爱》里描述的那种浪漫奇遇,反而还因对小鱼儿的怀念险些落难异国他乡。
也正因为这么一次出乎预料、死里求生的遭遇,葵的内在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成了一个在精神上真正独立的人,从而为她的下一段人生做好了准备。
成年后的葵从小夜子和自己正在形成的亲密关系中,看到了自己和小鱼过去的影子,她完全领悟了自己过去那一段来不及了解清楚就嘎然而止的关系。
可以这么说,自从分开之后,葵一直盼望着的小鱼的信,终于在这么多年以后,通过“投递员”小夜子送到了她的手中。通过这封迟到的信,葵完成了和记忆中的小鱼之间的角色互换。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小鱼后,其实葵内心深处因为失去小鱼而留下的创伤已经愈合。作为“投递员”的小夜子在传送信件的过程中,也在葵和小鱼的故事中发现了真我,从而完成了心灵的蜕变。
“看着眼前的情景,小夜子终于明白了人为什么要长大。不是为了逃进生活,不是为关上门,而是为了再一次的相遇,是为了选择相遇,为了自己能够走向选定的地点”。(p261)
通过这个对称的三角反转结构,角田巧妙地表现了故事中葵和小夜子的心灵成长历程。早已在对岸的小鱼成了葵和小夜子的摆渡人,但她从来没在对岸,她一直在此岸-在葵和小夜子自己的心里。
看似偶然的相遇中有某种必然性在里面,它是一种只有在似曾相识的即视感出现时才会产生的错觉。
也难怪角田会用小夜子在收拾葵的房间时,偶然发现的一封小鱼曾经写给葵的信给这个故事收尾。
“小夜子放佛看到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个身穿校服的高中女生正轻盈地越过各家各户的屋顶,一路欢笑奔向远方。”
再来看看葵之前对小夜子的看法,“冥冥中葵始终有这么一种感觉:虽然两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观点不同、拥有的东西和没有的东西也都不一样,但总有一天会在同一座山头执手相庆成功到达的喜悦。”(p240)
遇到了那个对的人,未来再怎么难,也是可期待了的吧。
人与人之间那种很纯粹的彼此敞开心扉后获得的融合感,一旦体验过之后会给人带来什么影响,作为男作家的村上春树在《天黑以后》中,曾经写过这样的文字:“那一刻,你我合二为一、心心相印,由此留下的刻骨铭心记忆,已经为我的生命备足了抵御漫漫长夜的燃料。”
村上在小说中没有对此展开描写,只是在给它描摹出一个轮廓后就打住了。通常来说,男性作家在描写女性心理状态时,往往只能停留在这个层面。它的内在纹理是什么样的,也许只有女性作者自己来表达,才能彻底、清晰地把它展现出来。
小夜子和葵是很普通的小人物,但她们都在对自己的心灵认知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岸的她》可说是一本对女性赋能的匠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