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的星河》》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摘抄

2021-03-04 02:30: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摘抄

  《《人间的星河》》是一本由刘喜悦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美好生活是什么?是环卫工人清扫的整洁环境,是快递小哥便捷的物流服务,是医生护士的悉心照料,是最美家庭的幸福相伴,是老年模特队的神采奕奕,是残障人士的方便出行。彩车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生活场景一一呈现。美好生活从哪儿来?中国人的回答是:从奋斗中来。

  老师,最有气质的老师。就是老师您最近奶茶喝的奶茶有点频繁啊,都有点小胖了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二):命运的交响

  我与作者是世交,既是同乡又是师友,当得知《人间的星河》即将出版,我由衷地为作者感到高兴,当怀着学习之心翻开这本书,作者笔下的济南城、王集镇这些带有浓重故乡印记的地点于我来说是如此亲切,而在作者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作家的影子。《少年长安》中的济南城、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朴实直白的市井描写,像极了老舍俗白精致的语言风格。《惊鹊》中的女主朱鹊是一个复仇式的侠女形象,让我想到了唐传奇中的聂隐娘,《聊斋》中的侠女。以小人物的命运展现时代的变迁,更是余华早期作品的主题,然而作者并不止步于此,她用冷静、客观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试图跳出社会范畴和历史范畴的限制,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展现人物的命运,既是时代的记录也是家族史的书写。每当我查阅文献资料,翻开多年前的县志、族谱,一串串陌生的名字映入眼帘,我想这是他们存在于这世上的证明,那么其他人呢,特别是那个年代的女性,她们不曾在县志上留名,也无法载入族谱,甚至不曾有个正式的名讳,但他们存在于后辈的记忆中,他们的故事在家族中流传。作者以自己家族中的人物为原型,记录存在于特定历史阶段中的故事,以及他们随社会变化而承受的阵痛与命运的转折,而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又是如此特殊,他们的痛何尝不是我们民族的痛?尽管那段历史已经过去多年,但它就像一根刺,永远存在于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时不时被提起,被刺痛。

  从《少年长安》到《一颗红豆》,我能感受到作者的语言更加精炼,风格更加成熟。在《少年长安》中细节描写稍显繁琐而削弱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但到了《一颗红豆》,作者已经能较好地掌握这中间的尺度,是以凤仪、菱舟的人物形象都相对来说更加饱满。期待作者更多佳作的问世。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三):星河的守护者

  几年前我在文学社看到刘喜悦,第一印象是这个北方姑娘身上,有着难得的、来自南方的温柔。她的文字和她的人一样,温和的、婉转的、安静的,但力量直透纸背。

  我花了三个晚上读完《人间的星河》,在想为何是要叫这个书名。后来乘红眼航班,凌晨悄然醒过来,透着窗舷看外面,漫天几乎触手可及的星,默默沉浮在几万米的高空上。那个视角看星空,美得让我几乎不寒而栗。我猛然想起刘喜悦这本《人间的星河》。庞大的、沉默的人世间,那些微若蝼蚁的生命,沉默的星轨,不为人知的前行、挪移和挣扎,这些人,我们在人间抬头看,也许早已寻找不到他们的光亮,但依然,在浩瀚星河中,他们灿烂如此,从未熄灭。

  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飘摇的。我时常跟身边人说,国家命运,给予我们一个如此稳妥的安身之处就已经足够好,再多的缺憾,都应该慢慢等待它前行的脚步。尤其是生儿育女之后,婴儿在怀中安然睡着时,便尤为觉得岁月静好,家国平安是最大的福祉。然而刘喜悦书中的那些故事,无一不是在动荡惊恐的年代,妻子与丈夫,父母与孩童,他们彼此失去,彼此寻不到踪迹,苦吗?人间那么多苦,这些生死分离算苦吗?还有那些未曾来得及告别的,未曾来得及拥有的,未曾来得及拥抱的,未曾来得及触及的人,都这样消散了。

  刘喜悦,你真的是一个很勇敢的人。

  重述故事,就是一个剥夺自我的过程,一个好作者就像一个好演员,若不能精准的将情绪代入自我书写,那她的文字是没有灵魂的。而从中剥离出回到现实生活,很难。所以我一直不敢尝试去写那个年代的故事,我不敢做的事,刘喜悦做了。我很钦佩她。

  不管如何,《人间的星河》让我忽然转变了对刘喜悦的认识,那个温柔的姑娘依然温柔,但她更多了一些勇敢,这勇敢让我肃然起敬,我记得你笔下那些人,那些事,他们的 灵魂从你的笔端中流淌为实体,让我们可以祭奠和怀念,让抬头那些星光更璀璨,浩瀚星河下,夜会守护着你我,不道晚安,不触苦难。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四):一首游走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抒情诗丨阿不

  入秋的雨夜,“山竹”呼啸而过。一口气读完了刘喜悦的小说集《人间的星河》,我仿佛听到了家禾和喜妹重逢时落在青石路上的细碎声响,仿佛看到了少棠年幼时混合着哀乐和哭泣之声时骤时停的大雨点子,仿佛感受到了凤仪抵达重庆时如雨水般湿漉漉的心情。他们的故事像星河中的雨声一样真实,却又如人间的蜉蝣那般渺小虚无,在这个讲述故事的时代,作者以“作壁上观”的方式记录并重构着那些故事所讲述的年代。

  作者对宏大历史真实且细腻的把控能力可见一斑。济南惨案、抗日战争、重庆大轰炸、解放战争等等,那些永远无法被遗忘的悲壮历史,以家禾、少棠、朱鹊和凤仪等小人物真实地展现出来。他们有过快乐,有过真情,有过追求希望的勇气,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无力反抗,或在疾病中英年早逝,或在生离死别中郁郁寡欢,或在枪林弹雨中失去生命。通过他们的眼睛,我们直视那些被践踏的身体、被凌辱的心灵以及被毁灭的过往。欢哥、芦花嫂子、张家大哥、青青、张四德、徐绍桓、武虎和康龙等众多人物,在主人公的生命长河中逐一登场,却又在浩瀚的历史中悄然消逝。我们无可奈何,作者也是。当看到作品尾页的原型人物简介时,我才恍然顿悟,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纪念”。

  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对爱情故事或唯美、或忠贞、或热烈的虚构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历史的悲凉之感。家禾背着琴南走过无名小桥,似乎背过了纯爱的山顶和初恋的河界;喜妹带着病重的家禾回家,平静的舜庙街、温暖的玻璃瓶子以及喜妹滚烫的眼泪,让家禾把弹片包成了糖的形状,安详地离去;朱鹊和武虎的不打不相识,他们爱得热烈、爱得轰轰烈烈,他可以为她挡住子弹,她可以为他手刃仇人。这些至纯至净、矢志不渝的爱情,抚平了奸淫掳掠、尸横遍野、卖国求荣带来的历史阵痛,让我们看到了作者洋洋洒洒的人文情怀。

  《人间的星河》更像一首诗,于钦的《历山》、曹邺的《老圃堂》、杜牧的《赤壁》以及松尾芭蕉的俳句等,作者信手拈来;同时,月亮、细雨、落日、梧桐、乌鸦、蛙鸣和清明等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重复出现,让作品看起来就像是一首游走于真实和虚构之间的抒情诗。

  阿不

  2018年9月17日于苏州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五):最是星河万里

  很小的时候,妈妈向我解释人死了以后去哪里,她指着天上的星星说,当人走完一生,死去了之后就会变成天上的星星。从那以后,每当我抬头看见天上的星辰,散发着冷峻的微光,点缀在深邃的夜里,我都会忍不住的想,那天上的人儿,曾经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我想刘喜悦在写下这几篇故事的时候,一定也曾这样诘问漫天星辰,那些掩埋在浩瀚时间里的人们,曾经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第一次看《红豆》的时候,故事的名字还叫《人面不知何处去》,我瞬间就被刘喜悦娓娓道来的文笔抓住了。直到这一系列写完,我看完还反复回想着这四个故事,说不上来那种隐约的悄悄的抓住我的东西是什么。直到有一天,我翻着家里的老照片,看到我已过时的姥姥,想起她坐在竹椅上给我讲故事的情形,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些故事抓住我的是那种裹在回忆里,亲切又厚重的沉淀。刘喜悦是个爱热闹爱亲近爱烟火气的人,比起那些煮酒论英雄的豪情,她更偏爱书写那些掩埋在历史星河里的人们。她笔下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如同你我一般的爱恨,奔波于生活与生存之间,她讲的故事就像是我们坐在姥姥的膝前听来的。可能某个下着雨的夏天午后,无法去糖水店与小伙伴闲戏的你,百无聊赖的趴在窗台看天边洒下的雨点子,姥姥窝在太师椅里摇着扇子,缓慢的,重复的,事无巨细的唠叨她年轻时的故事——她五岁那年日本人闯进家里,为了取火烧了太祖姥爷藏在墙缝夹层里的元明藏书和几百年的族谱,她十五岁那年随着表哥南下谋生,她二十五岁那年考取了水利中专认识了你姥爷。听着听着你就趴在窗台上睡着了,直到二十年后的某一天,你站在她的墓碑前,努力在脑子里搜刮的回忆着你记得的所有只言片语,想要在你的记忆里拼出一个活生生的她,仿佛只要这样做,那些日子和你想要好好珍惜的人就不曾离去一般。

  尽管这四个故事,每一篇都讲着不同人的不同的事,这些故事从南讲到北,由东走到西,而始终如一的贯穿着一股劲儿,那是一股小人物身上生生不息的坚持,这种朴素又坚韧的劲儿,透在刘喜悦笔下的每个角色里,鲜活的长在了纸上。乱世出英雄,出枭雄,出遗臭千年的卖国贼,也出力挽狂澜的破局人,这些人的故事总有人反反复复层出不穷的讲,可是刘喜悦却不。她讲的是那些历史书上漏掉的点滴,乱世中飘摇的浮萍,故事中的人儿,无论是家禾还是少棠,朱鹊还是凤仪,他们艰难却坚持着,在历史沉浮中对平凡生活的点滴美好坚持的执念。尽管世事悲凉,实事动荡,生存艰难,他们却咬牙不低头,不服输。他们也许左右不了历史,但是他们紧紧的抓着自己的人生,不许它被撼动分毫。

  托尔斯泰后来在教人写作的文章里写道,他在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之前,原本是戴着直男眼镜打算写一个浪荡女不知廉耻最后自食其果的故事。写着写着,安娜作为一个虚构的角色,自己活了过来,即便是托尔斯泰这个写出她的“造物者”也无法控制她的人生,最后才成就了《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不朽的杰作。我曾好奇刘喜悦是怎样从亲朋好友只言片语的八卦里拼出这些鲜活完整的故事,她却告诉我,在她构思角色的过程中,故事就随着人物慢慢的充实了起来,到最后,角色仿佛自己就活了过来。她只是一个记录者,记录下他们想让她代为传达的话。创作最大的魅力便在于此,它用文字记录下灵魂,而这些灵魂将在人间的星河里闪烁着,继续生存下去。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六):满船清梦压星河丨陈小一

  很多人说,民国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有最放荡不羁的灵魂、最热血丹心的情怀、最桀骜不驯的风骨……但是很少有人说唱在当年那个世道,还沉浸着那么多人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聚散离愁,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着前进,如同一粒芥子,兀自立在毛茸茸的狗尾巴草上,看世道沧桑、残阳如血。

  这些小人物,是赵家禾、顾少棠、朱鹊、凤仪,是我们儿时在夏夜纳凉时候,从祖父母摇晃的蒲扇之间,偶尔流露出的一两句呓语。山长水远、炊烟暮霭,我们画云画雨画山河壮阔,却不曾知道那些家族故事曾藏着怎样的隐秘与伟大。

  他们的人生往昔就像冬夜里老灶膛里的逐渐熄灭的炭火,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哔啪”一声,绽放出偶尔的火星。如果没有刘喜悦这个说书人,没有她在烟灰燃尽的灶膛里散上一把火种,种种风流是不是就任凭雨打风吹去?

  四个故事,两男两女,各有春秋。最中意的是朱鹊。她的故事,很有传统话本女主的色调。朱鹊遇到父亲、母亲逝世、离家出去,上山寨、当压寨夫人、家破人亡……种种行为,敢爱敢恨,不带一点拖泥带水。坦荡荡的世间,好教我们看到一个叫朱鹊的小女子敢爱敢恨杀伐决断。看到一个小女子不拘泥,也是有这样清清正正的直白和分明。爱她那句“你要是想要我,那你就该好好和我说啊”,纯情又生动。

  最近看的一篇新闻评论是吴晓波写的《三聚氰胺十年:只是一个三路的消失而已》。十年前,刘喜悦和我都在大学象牙塔里,但是我们耳闻目染了整个事件的爆发。十年后,三鹿消失了,许多当年受害家庭像文中的老朱一样,“从没人能够告诉他们答案,没有人能够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未来的命运,是否一直要与难以预测的危险相伴而生”。

  如果一个人,生在最坏的时代,遍尝欺凌受尽苦楚,那他也许是另一个“冉·阿让”。而我们的家禾,平安喜乐中成长的一个少年,尚在青春懵懂中目睹国破山河。他的青春,从此断裂。老朱的命运与家禾仿佛是一样的,冥冥之中加诸在身上的是挣脱不开的苦海。讨不到的公道,寻不回的真相。踟蹰如凡人,茕茕孑立在世间,有挥之不去的痛苦,压在肩头,负重前行。

  家禾的故事,有刘喜悦记录下来,让几十年后的我们回味当年人的鲜活生命,看尽岁月的破败不开。我想,老朱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一个个普通平凡家族,沉浸在平淡无味中,以生命的有限渺小碰撞时空的广大无垠,迸发出的刹那火焰。如果有更多刘喜悦这样致力于家族史写作的素人,是否这些故事就不会黯淡成旧日历上的月晕。岁月长河,可由一个普通生命在持续绵延的家族骨血中,兀自证明着当时的真实不虚、不可改变。

  人间道,走一遭。满船清梦压星河。

  陈小一

  2018年9月15日于江苏江阴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七):记得来时路

  那个年代离我们久远吗?那些散发着土味儿的岁月,好像已经很远了,在现代光怪陆离的生活中,那些枪声、炮火,瓷茶缸和小卖部的门板,已经仿若另一个世界,归为历史星辰。

  还好有刘喜悦,将这逐渐淡去的星子摘撷,梳理成河,佐味人间。她珍惜历史,也珍惜人心深处微妙的波动和情感。读《人间的星河》,如一幅画卷展开,故事缓缓发生,发生的故事又被瞬间定格。

  这是一位80后作家,本职是培训师,致力于家族史的写作。因此《人间的星河》中所出现的人物,也都是真实存在的,与作者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在附录中,作者也对人物原型一一作出了介绍。他们虽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但曾和我们一样细腻地生活着,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悲欢。人生代代不同,却又那么相似,如果意识到这一点,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在悲戚时会不会想要更多地去观察自己的内心、而不沉溺于对时运的哀怨呢?

  《人间的星河》有四个部分,也就是四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了一个嫁给川军将领的乡村姑娘的一生,一生好也有过,落魄有过,起起落落,都缘于当初在清澈的溪边,看了他一眼。

  第二个故事讲了一个从战争中捡回一条命的少年,丧母丧父,替姐夫去当兵,上了战场成为所在部队唯一活着回来的那个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三个故事有些传奇,将军家不受待见的小姐逃婚遇见土匪,最后和土匪头结婚过起了美满日子,丈夫在被围剿时死去,当初的小姐下山后又从了军,有遗憾,有坦然,有不甘,但生活仍然在,好好生活是指什么?从惊鹊身上,我看到了平静生活的力量。

  第四个故事是一个爱上日本少女的天才少年,抗日战争打响后,初恋不告而别,然而告别又如何?国恨家仇,搅动了一颗年轻的心。终于他可以有个家,开始新的生活了,却在一场大病中死去——敏感有情的人,是否也如良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人间的星河》是值得反复看、反复咀嚼的。从文笔上,看点很多。

  一、平静文字下蕴含着巨大的张力

  很多故事会夸饰,写战场,惊天动地,血流成河,写离别,山川河流为之悲涕,然而刘喜悦非常克制,她隐匿了自己情感,专心叙述,给我们看到的只是故事本身。正因如此,这故事才更加纯净和真实。比如顾少棠在埋葬连长时的心理活动,他如何赶走野狗,如何从连长帽子里发现连长家人照片,如何想死,又想要活下去把死去战友的功勋告诉大家,如何把连长埋起来,走开两步又返回来,把自己唯一的金戒指埋进去。这一切都是平静的叙述,没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因而显得冷静无比。所述内容的悲惨,与文字的冷静,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张力。

  二、把日常生活片段叙述出韵律感

  《人间的星河》中的故事就像它的书名,这是人间故事,却总有一股超群绝世的之气,就像一个人脚踩在泥里走,虽然是在走路,却是在按照四四拍的节奏走。刘喜悦的故事便有这样一种奇特的韵律感。从语言上来讲,小说几乎没有用成分很复杂的长句子,且不拖沓,因而读起来很容易形成一幅画面,每一幅画都不会停留太久,一张一张,当一个人在做一件事,那可能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却因为加入了一种节奏,让人觉得不普通。

  旧事不复存在,如今的人想要了解,就人怎样叙述。《人间的星河》所展示的,不是玫瑰幻梦,而是有些心酸、有些残酷、又有些温暖的曾经发生过的事。它提醒着我们要记得来时路,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事,因为,只有拥有过去,才能看清未来。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八):裹在糖纸里的命丨铎北

  相信你也常常听到人们对“命”的感叹:隔壁李婶那个成绩倒数的娃成了煤老板; 清华毕业的小刘快四十了还没讨到老婆;光棍儿张麻子买彩票中了头奖;邻居老王回家路上被卡车碾碎了头……

  “这都是命。”人们说。

  “这不是命。”赵家禾回答。

  与喜悦女士相识大约是在2005年,我们一起穿过一条了无生气的灰色街巷,她邀请我去家里做客,顺便尝尝她煮的饭。席间谈及时下的教育模式,我问她为何来到这个以军事化管理著称的学校时,她露出一贯磊落的笑,干脆利落地回答我:“为了考学!”——就是这样一个大度坦诚的女子,在十多年后的今天,用同样坦诚的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部鲜活的家族史。

  《人间的星河》记述的故事发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取材于先辈讲述的真实历史事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文学化处理。看得出作者在着笔之前仔细查阅过大量历史资料,包括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风俗习惯,不同阶层人物的对话特征,当时的着装细节等等,尤其在民间百姓的生活状态方面,还原历史的可信度极高。对于想要全方位了解民国时期老百姓生存景象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二之选。

  作者紧密围绕爱情和战争这两个永恒的主题,整部作品充满艺术张力。以《少年长安》为例,对初恋的描写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少年少女的爱恋,放纵又克制……恰似一个盼人揭开又怕人揭开的秘密”,令当事人“欢喜又不安”。之后笔锋一转,屠杀仿佛近在眼前:“……他兜着自己的肠子,向芦花嫂子走去,一步一个血印。可是,还没等走到,他的脑袋就在空中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砸到了吉村饭店的后门上。……日本兵用刺刀割掉了芦花嫂子的乳房……芦花嫂子只剩了半只乳房。她的娃娃还等着吃奶呢,她的娃娃才只有一个月大。鲜血汩汩地流出,淌满了她的胸膛,沾染了她白花花的胴体。”不得不说,作者对画面叙事节奏的把控能力十分出色,故事冲突的构架也安排得非常精巧。对于纯粹的阅读爱好者来说,本书的情节足以吸引所有翻开它的读者,而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来说,本书亦是很好的教育读本。

  最值得一提的,是《人间的星河》这本书背后映射的传统家庭观。从天生聪颖的赵家禾到自幼丧母的顾少棠,从私生女朱雀到被迫裹脚的凤仪——安身立命以家为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文化”无疑是每个人性格形成的基础烙印,这个烙印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依然显而易见。伴随着生产力发展,个人意识觉醒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一代人正走上历史舞台,并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然而,年轻人日益淡薄的传统家庭观念与传统 “家文化”之间的矛盾,导致越来越多的“情感分离”,许多人只有逢年过节回家探亲时才能与长辈见上一面。如果你也是这样,活在迷人的现时阶段,活在专注的漫不经心里,活在温和的冷漠中,那么强烈建议你也读一读这本书,同时,希望你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能放下手机,在老人身边坐一坐,跟家里的长辈们聊聊天,相信我,这样做之后,你一定会重新爱上他们。

  希望这本书可以唤起更多人对家族史的重视,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帮助我们从家族内部的相互了解和体谅入手,寻找传统与现代社会关于“家文化”矛盾的真正解决之道。

  总之,我个人强烈推荐这本书,民族的秘史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这都是命,你信吗?

  赵家禾把弹壳包进糖纸,作者把答案埋在书里,而我,作为那千分之一个丹麦王子,期待你来分享属于自己的答案。

  铎北

  2018年9月于北京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九):少年安得常少年丨刘喜悦

  这一篇,写给扉页的李默默女士。

  《人间的星河》 第一篇的题目叫做《少年长安》,我很喜欢这个题目。最初,是打算用它来做这本书的名字的。少年,少年,长安,长安,都是美的意境。写完这个故事,我第一时间就拿给了李默默,她看完之后说:这就是一个少年的故事啊,少年的亲情,少年的友情,少年的爱恋。 对,我就是这么想着的,才写下了这个故事。写家禾的时候,总是会想起《最好的我们》里的余淮,一个聪敏的温暖的少年。少年的真心,多好啊。那颗不为生活所羁绊,洒脱而率性的真心,多好啊。水远山长,天高海阔,那些骄傲与无畏,似是只有在少年时,才足以不负。 我与李默默相识于微时,相识于少年。说来,我与她认识多年,见面的次数却是数得着的。虽不常见,可每次见面都熟稔得像是从来没有分开过。徐志摩有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李默默于我而言,就是这样的“我幸”。在这一轮的春阳秋露中,李默默与我一样,热爱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伴着他们的成长、丧失、欢愉与痛苦……除此以外,李默默还承受了我的困顿与焦虑,每当我写不出来的时候,她都会陪伴在我的身边,认真看我写下的每个字,给我提出可贵的建议。有些时候,她还会亲自写下一些语句或者段落,手把手地帮我度过“难关”。想到我曾拿李清照与赵明诚“人比黄花瘦”的典故与李默默打趣,不禁莞尔,觉得有意思的紧。 写字是一件很孤独的事,那种孤独无法与人分享。直抵思想深处的话语,只有自己才有可能或者机会去解码。所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的事,可遇不可求。如果可遇,那便是暗夜中的烛火,像信念一样让人暖。 我与李默默年纪相仿。从身份证号上来看,我们都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2015年的深秋重逢以后,我曾写下一篇小文章,畅想了我们十年后的生活——十年以后,我还会与美丽的中年文艺妇女李默默一起,静看花开。此刻,十年已经过了3/10,时光走得太快了,快到猝不及防,快到有些不真实。但转而想来,却总觉得一切都没有变,它一直都在,在我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中,只要我们对生活还有些不甘,它便一直都在。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总是和年轻人在打交道,从刚开始工作时的85后,到现阶段的95后。一年复一年,一年不负一年。虽然前后有十年之差,彼此相处起来,却未曾觉得有多少具体的差别。或许,少年从来不只是一个人生阶段,它更是一种心理状态吧——一种愿意拼尽所有,去追求心中所愿的状态。 所以啊,李默默女士,我们要一直年轻下去啊。一直热泪盈眶,一直赤诚地面对故事,面对书写,面对荏苒的时光与糟心的生活。它带的走我们平滑无痕的脸,却带不走那些念念不忘,带不走一腔的豪情壮志。 等下一个夏天,我们再去青岛的海边,伴着咸润的晚风,喝啤酒,吃蛤蜊,当诗当歌,再去追赶一日的潮,一季的风,一生的光,就像十八岁那年一样。 少年安得常少年,半生已过,不畏将来,少年自是长少年。

  刘喜悦

  2018年10月9日于济南

  李默默,你看我。

  《《人间的星河》》读后感(十):一个时代结束了,可我们不该忘记TA们曾来过

  懂事之后,我发现我在家中从未见过爷爷。于是我常常抓着奶奶的衣角问她,爷爷去了哪里?他长什么样子?奶奶从不回答我,直到她去世前不久,才从蓝色的棉袄夹层里掏出一张黑白照片,上面是一个陌生的年轻男人。他穿着军装,不苟言笑。奶奶说,你爷爷很久以前参军打仗去了,后来再没了音信。

  我看过很多关于那个时代的书籍,自己也写一些文字。但是因为不曾亲身经历,那个时代的面貌始终是模糊的,有时候凭着一点追溯祖先过往的热情,总想着要写写先人们的一生,却无奈知之甚少,无从下笔。

  刘喜悦是我在豆瓣上偶然结识的朋友,当我看到她写了一部诉说那个年代的《人间的星河》后,迫不及待去网上找了仅有的一节内容读。说实在的,我被震撼到了,这个跟我同龄的女生,她明明鲜活地活在一个杨洋鹿晗吴亦凡的年代,却把上个世纪的事情写得如此饱满真实、令人感动。

  书中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塑造了形态迥异的四种人生。《一颗红豆》写的是脚踝上长了一颗红痣的女孩,偶然与一位军官相恋,婚后生育一儿一女,原本安稳顺遂的生活却被突如其来的战争洗劫一空,丈夫身死后,她不得不带着一双儿女艰难上路,却在动荡的时局中与亲人一一走散......

  世道凶险,然而凤仪坚忍。我永远记得她用一双天足走出山沟沟的勇敢,也感慨于在那个年代,爱情是如此简单,一匹高头大马就能换来一生一世。

  《星河》写的是生于富贵人家的少爷顾少棠,在父亲身死后被后娘赶出家门,投奔大姐后替人从军,从此开始了他的战争生涯。彼时,他还不懂得战争的残酷。就像今天的我们,成长于和平年代,根本不懂何谓刀枪无眼。但我依稀记得自己看《血战钢锯岭》时的震撼,当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枪林弹雨搬运着那些被子弹打穿、一息尚存的肉体,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人类是擅于遗忘的,就像从战场上幸存下来的顾少棠,他想要把与战友们同生共死的画面告诉每一个人。可他老了,记忆在消散。正如今天的我们,又有几人能读懂“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背后所饱含的真义......

  《惊鹊》里有我最喜欢的女主人公,朱鹊。我喜欢她不拘一格、坚韧豪放的性格。可以因为讨厌父亲和家庭而“娜拉”出走,可以和武虎缔造轰轰烈烈又平平淡淡的爱情,可以像男人一样骑马打枪,还在男人死后做了游击队去往前线杀敌。

  我忍不住在脑海里还原她的样子,是《双枪老太婆》里的白坤洁?还是《铁血男儿》里的章妙菱?想一想那马上射击的本事,暗夜潜伏在山岗伏击敌军的胆量,不敢不服。你能相信吗?这传奇里才有的女人哪,竟真的活生生的存在过。

  《少年长安》,我单纯而执拗地喜欢这个名字,只因故事的主人公赵家禾死时仍是少年模样。他一出生便无父无母,是膝下无子的赵氏夫妇给予他生命里最初的温暖。长大后他是一家日本饭店的学徒工,与老板的女儿朝夕相处有了一段懵懂的暗恋。如果不是日本兵对中国人惨绝人寰的荼毒,他或许会跟琴南结为夫妇。

  有时候,命运的安排就是如此奇妙。见证过日本人的凶残,家禾与躲在自己家中地窖的喜妹走到了一起。大时代悲惨的境遇,教会了幸存的两人何谓活着,何谓爱。虽然家禾的一生只有短短20年,但他已然领悟到生命的珍贵。

  这四个人物的故事是刘喜悦从亲人那里听来的,我感慨于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世界,她竟有心思完成这样一部反映上个世纪祖先们生存现状的题材,更感动于她调动自己的才学,将四个人物描绘得鲜活饱满、生动形象。

  看完了这本书,我记住了凤仪的坚强,顾少棠的坚持,朱鹊的倔强,和家禾的顽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列宁的话言犹在耳,然而年轻一代的80后作家群体中,只有刘喜悦是真正的做到了身体力行。

  随着我轻轻地合上这本书,四个人物的故事在我耳畔渐次落幕,是的,硝烟四起的上个时代离我们远去了,今天的人们,再也不必受冻挨饿横死战场,但我们同样是渺小的,被眼前的时代裹挟着一步步向前走。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不是我们选择了时代,而是时代选择了我们,回首过往,可以让我们认清今天的幸福有多来之不易,更尊重和珍惜生命。所以,夜深人静时分,不妨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色书单里,下单一本《人间的星河》,在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今天,看一看那些血肉模糊骇人听闻的从前,去感受活着的艰难,去体味人生的悲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