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出发》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出发》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09 04:5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出发》经典读后感有感

  《出发》是一本由张芬之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发》读后感(一):人生一场没有回程的旅行

  最近看了张芬之老师《出发》,算是张老师的自传体吧,看着一个底层的小小会计如何一步步的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经过漫长的旅程,走到自己期望的位置,很是励志。人物传记总是有这种力量,可以让读者身历其境,设身处地的想象自己跟着书中人物一起经历困难波折和幸福,一起欢笑一起哭,牵引着人们的心理。

  《出发》读后感(二):再回首往事随风,一切是最好的开始

  作为新闻出版战线上的“老兵”,张芬之深知出版工作岗位特殊、责任重大。他说:“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厦、为党和人民提供优质文化产品的事业,必须敬岗敬业,一丝不苟,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但是,从业多年间,张芬之见证了大量图书编辑出版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他知道,由于出版从业者理论素养、知识结构、文字功力参差不齐等原因,我国每年出版的几十万种图书中,总有一些达不到出版管理部门规定的“万无一失”的硬性要求。

  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了公务员,对新闻事业总怀着一份向往,但却再没机会品尝其中的酸甜苦辣。张老师这本书讲的很实在,全面地展示了他工作的几十年,非常生动,让我自行脑补了很多。

  像一篇文章的报道,引起了副国级领导的关注,这样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那样的年代一点也不夸张,但是只有当事人才懂得那是怎样的感受,忐忑,担忧,清白后的坦然,没有一丝得意,放到今天,或许够很多媒体人炫耀吹嘘一辈子了……而那个年代的媒体工作者恐怕想都不会那么想。

  很感动的一本书,兢兢业业工作一辈子,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坚持,每一次都要从新出发。

  《出发》读后感(三):人生如迷,愿四十不惑

  人生在世,常常会有空虚迷茫。迷茫到百无聊赖,迷茫到生无可恋。越小的孩子苦恼越少,吃饱了睡饱了就起来玩耍,一玩起来就什么都不重要了。长大后,我们没有失去玩耍的能力,却丢失了玩耍的本心,虽然有时候会看看电影出去走走,但我们烦恼不断琐事不断,甚至常常抱怨生活的不公。

  日复一日的上班下班,让多少人渐渐失掉了对工作的热情,也让自己忘却了生活原本的模样。于是庸庸碌碌,不明白也不去想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大家都喜欢上进的人,可到了自己这里,却怎么也懒的努力。今天看完《出发》这本书有点小感动,敬佩作者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乐观向上,想必成功的人士,都有一段非比常人的岁月。

  现在越来越喜欢和老人们聊天了,有时也看看他们写的书。因为没有经历过十分苦难的生活,没有过过物质匮乏到只能吃野菜、没有亲眼见到过文革,想象不出来那个时代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但是听他们讲故事,对自己来说却是莫大的鼓励。那一代人所经历的苦难和呈现出来的崇高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无法超越的。听完了他们的故事,也就想明白了我们的生活。

  人生短暂,但生存不易、处事艰难,人生之旅曲曲折折,阴晴常变。你可能刚刚收获一份喜悦,马上就可能遭遇一场灾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又是艰辛而漫长的。但人生又是苦苦甜甜,千变万化,这是这些构成了不同的人生体验。已到而立之年的我,也已经经历了一些苦苦甜甜,并且在日渐承认自己的平庸或者无能。但我又是时常觉得不甘心,我可以过平凡的人生,但我不想这辈子都是一个平庸的人。希望自己可以像作者张芬之那样多多学习,扎实自己的基本功,不放弃每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越走越自信。愿下一个十年到来之时,自己可以做到不惑。

  《出发》读后感(四):出发以后不忘初心

  《出发》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我看过的所有书中,感触比较深的一本书,没有过多空泛的心灵鸡汤,有的是作者张芬之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的回想及感悟,可以这么说,作者所经历的很多时候我们也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 张芬之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和感悟的作家,获得的奖项多不胜数,她的书值得正处于迷茫的我们值得一读。 作者在书中简单的介绍了自己的背景,像我们大多数一样,他没有强大的背景,没有很强的人脉,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他通过自己的一点一滴努力累计得来的,没有人的成功是容易的,作者也一样。 没有强大的背景和富裕的家产,张芬之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自小成绩优异,却不自傲,相信很多人也可以做到这样。但是张芬之比较幸运的是在他读书生涯认识了他现在的妻子,两人共同努力,包容彼此,一同为彼此的未来默默努力。他的妻子是典型的温柔淑惠,甘愿做张芬之背后的女人,为他们的家默默的付出。 那个年代,还没有现在的繁华都市,科技支撑着人类的发展,很多人会遇到很多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有的人会拼尽全力迈过这一道坎,有的人倒在原地不再奋起。有的人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完这一生,有的人会努力去挑战不可能,生活过的激情澎湃。每一种生活都是自己思考过后选择的,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别人要怎么过,只管过好自己的人生便好了!最重要的是要遵循自己的内心,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同时,记得遵守底线。 《出发》告诉我们,如果有梦就要去追,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但是一旦选择了就不要怨天尤人,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就如作者张芬之一般,既然选择了参军,生活过的再累也要咬牙坚持下去,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读完这一本书,能让我们深刻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做到了不忘初心!

  《出发》读后感(五):一个奋斗的人是有着如迷的人生

  初次看到张芬之这个名字的时候还孤陋寡闻的以为这是一名优雅高贵的女士,直到读了他的生平简介之后才知道,原来他是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先后创作和发表了很多文章和新闻。再后来拿到这本书读起来之后才知道,原来一个奋斗的人是会有这样的如迷人生啊。

  书封面上写着“我的如迷人生”几个大字,初见还未懂得什么意思,直到在书里慢慢才体会到作者为何说自己的人生是那样的。这本书作者分为了九部分,每一部分都是自己一路走来经历过的传奇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写道自己年幼的时候父亲在战役中被打倒子弹受感染死去之后,家里母亲辛苦拉扯他和妹妹。那一段艰苦的经历写得让人不禁潸然泪下,没有食物就靠洋槐树的花和榆树皮或者吃不熟的麦子用火烤了吃,连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艰苦的日子真的很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可是作者并没有被打趴下,而是在饥饿、艰难地初中生活毕业后又去奋战考中专学校,夜以继日的恶补拉下的课程也让人为之震动。

  再到后来看到作者写妻子与他的往事的时候,作者一句话“亲爱的读者,当我写到这里时,泪水再也控制不住,一滴滴洒落到稿纸上。”这句话让我心里真的不是滋味,伉俪情深说的可能就是他们吧!在妻子有病去世之后,作者带团去了美国参观访问,回来后安葬她在“翠华山”属于妻子的山,真的很羡慕他们的世界。特别喜欢作者说的一句话“最好的开始遇见自己,遇见世界。”作者一生有无数的荣光,取得了很多的荣誉,可是他还是很好的保持了最初的本心,他希望光宗耀祖,希望自己有所成就,事实证明他也办到了。他在最后后记里也写到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由有多大能耐能吃几碗干饭自己了解,自己熟悉。这样一篇包含感情的传记确实有可取之处,有些收获,值得一读。

  《出发》读后感(六):努力,奋斗

  如果不出发,你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作者张芬之是原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是中国新闻出版界的知名人士和资深报人,本书是他人生的自传和总结。

  张先生如今已过古稀之年,对于自己的评价做到了很客观真实的叙述,从小时候的贫寒出身说起,到怎样自学成才奋发向上,最后终于从一个小会计走到了正丁基的总编辑,可以说他的一声每时每刻都在充实自己,无论社会当时的环境如何,他都把自己武装好,然后去趟出一条路,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读本书除了能感受张先生一生的波澜壮阔,更能看到我们祖国70余年的变迁,书中也有提到文化大革命,提到敬爱的周总理,那个时代人特有的刚强精神在书中被表达的淋漓尽致。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也许就是那个特别的年代才让这些人的精神变得如此坚不可摧,可以面对任何困难都有知难而上的决心。

  张先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的,把自己人生中的大事小事都有说明,甚至于包括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在法国埃菲尔铁塔上的意外之喜,那20法郎也一直被张先生珍藏,被看作是自己幸运的象征。其实我感受最深的也是张先生的这种精神,该努力的时候就努力拼搏,该放松的时候也会自我沉醉,有机会就去抓,没有机会就去创造机会,所以最后张先生达到那样的高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书中还有附录一些张先生和名人的照片,以及当年发表在报纸上的评论,有几篇我来来回回看了两遍,张先生文字朴实,是那种少有的淳朴厚重,对于时事的分析,对于词句的把握,都能看出功底。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报纸和记者可是无冕之王,所以在遣词造句上一定是不能有错误的,故而文章初看简单,但其实不会有一丝错误,一字一句都做到了不能改动,大家手笔。

  自传我认为最难得的是真实,本书做到了这点,没有什么炫技的成分,就是叙述这些年的成长历程,并希望对后来人有所帮助,这颗心就值得我们去称颂。老一辈人的精神面貌在本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不浮夸,务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对于做人做事的坚持,让我受益匪浅。

  《出发》读后感(七):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这次我是先看了作者的简介之后才看的书内容,原任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高级编辑,总共出了十六部书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叱咤中国新闻出版界的知名人士与资深报人,更是有着中国传媒大学聘请的博士生导师。会认为这应该是一部辉煌的、灿烂的、严肃的、鞭策人的书,然而这本书却给人以质朴的、十分接地气的、亲切的,有温度的书。同时也是一本非常有弹性、非常感性的书。

  最能够打动人的书就莫过于有生气,有温度,有人情味。在张老师的书中,不仅介绍了他贫寒的出身,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与辛酸,更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始终如一的坚持和对党、对国家的感恩之情;也有对母亲含辛茹苦,在父亲去世之后毅然坚持不改嫁,誓将儿子女儿拉扯长大,为了给儿子送吃的,步行来回,自己连一颗煮熟的土豆舍不得吃的舐犊之情;与妻子相濡以沫,甘苦与共,在妻子生病之后不离不弃,陪伴始终如一,一饮一食以夫为主,从对妻子如姐姐般依恋,到患难与共的妻离世,满满的都是对妻子的怀念之情。足见张老师就是像同窗笔下那个有情有义之人,懂得反哺,明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拳拳之情,更是真正大善之人。就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之时,对于电视中那不忍听闻的惨剧出现之后,不仅捐钱还捐物,只是为了“不管年老年轻,不管贫穷富有,都应该忠诚勤勉,与人为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字里行间,这个总编辑、高级编辑透露出一点可爱,让这本书赋予了一种“弹性”,张老师作为一名共产党人肯定应该是高举唯物主义,无神论的坚决践行者,定然对于鬼神之说,封建迷信是站在对立面的,然而在书中有属相相克“妻二妻”,九华山抽签,松柏青翠大道算命先生的神断~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趣味性。

  从书中还可见张老师是一位非常忠诚于党的事业,对事业要求严格,非常尽职尽责的人,对于自己的事业,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和高深的专业修养,然而他也是一位非常率性的人,性格耿直,谈成而又率真,直言不讳,虽然历经磨难仍然对生活与事业充满激情,把所有的经历和磨难当做一种珍贵的财富,而这本书无一不是人生的凝练,是一本任何人看过之后,都会颇多感想和有所思的一本书,很值得一读。

  《出发》读后感(八):出发——奋斗历程

  《出发》这本书之前我以为是本小说,讲我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故事。没想到是本传记。作者写的很真实,可能是做新闻这个行业的。我觉得里面的事情,都是我们现在年轻人教科书般的奋斗历程。觉得自己苦的,跟这个比一下,都不算什么,还可以继续。尤其是作者讲他苦难的童年,小小年纪就没有了父亲,母亲靠着柔弱之躯养着兄妹二人,在那样的年代,乡下地方真的是非常的艰苦。也许是这样作者才很小就有了担当,肯吃苦,肯奋斗,善良勤劳。

  我们通过看一本书,基本上可以了解一个人或者写作方面的才能。这是一本由他自己书写自己七十二年人生奋斗历程的好书,也是一本催人奋进,让人向善向上的好书。至少,他的成功史可以启迪,激励无数个后生,从艰难困苦中寻找到自信与坚强。

  作者的一生充满戏剧性,少年苦难,却不放弃。刚好出生在抗日战争结束,父亲死于解放海南岛的渡江战役中,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女养大。写尽抗战胜利之后百姓的心酸。那时候的动荡、饥饿、艰难全部跃然纸上。由于家境贫寒,妈妈又患风湿病,心脏病,实在无力供养作者继续上学,所以作者决意回家务农,挑起家里的生活重担,让苦命的妈妈不再那样辛劳。可是即使这样,生活依然很苦,所以作者“穷则思变”。初中毕业在家种地也不是长久之计。作者算了一次命,会远走高飞,方向是“正北方”。也许是一直不甘心,也不该就这样看到头,机会就来了,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失学三年,依然考取了安徽省宿县农业专科学校。继续深造,还成为师生眼中的佼佼者。在经历“文化大革命”,营救伙伴,失去母亲的过程中,作者也渐渐成长。即使母亲去世时,我因工作未来得及见母亲一面,虽然留下终身遗憾,但这也是值得的。

  即使作者如今已很好,但依然不忘当初要在“正北方”远走高飞。所以他暗下决心,入伍,是正确选择,北京才是命运转折的新起点。他要在正北当扎下根,辛勤耕耘,忠实勤勉,收获丰硕的果实。所以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报名参军。在部队辛勤耕耘,破格提干。采访著名女记者王金凤,对自己感触很大

  未完待续!

  《出发》读后感(九):出发是最好的开始

  张芬之老师的大作《出发》立意深远,博古通今,值得我们后生认真阅读,此书积淀了他一生的勤奋,凝结了此生的智慧,书的封皮设计得很清新,绿色的底纹中衬托出对新闻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沉甸甸、厚实实,值得我们青年人去赏读。 出发是最好的开始,暗合了古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确实从安徽省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中走出来,成为京都数一数二的新闻人,跨越的是近六十载春夏秋冬,走过的路确实比吃过的盐多,而且走的路多了,看的山远了,足下的茧也厚了。这是一本书写个人奋斗的好书,奋斗是青春岁月永恒的底色,但是能退而不休,生命不止、战斗不息,足见张芬之老师的勇毅和笃行。书固然是人写的,写的还是奋斗与拼搏,事实上的奋斗永远文字的刻划要精采,要面对无时无在的挑战和无时不有的风波,能笑到最后的,自然是一往无前的弄潮儿,书中有篇文字写他如何成为总编辑,在组织考察时,他大义凛然地说出自己在资历和能力方面的优势,也写出了在未任命前的焦虑,这符合人之常性,没有过多地自我表扬,也没有无来由的自我菲薄,有的只是对于生命和事业的真实思考,或许通过这本书,我们读到了不仅是张芬之的写作才能,更是他历尽艰难心未老的从容与镇定。 已近古稀,对名利有了很淡泊的想法,虽说不是饱经风霜的老到,但也是风雨坎坷的洗礼,他决意以自传体写一写自己的回忆录,并不是为了可怜的稿费,也不是为了彰显张家的祖宗八代,而是为后生为桑梓做一名应做的事情,或许这份对人对世的不含糊恰恰是他人生七旬的总结与反思。 书中第八节写的是一名名记者王金凤,作者作为军队记者,对这位传奇人物的采访则是别出心裁,抓住了金凤的党性与担当,为了民族的大义,金凤敢于视金钱权力这粪土,为了自我的价值,宁可与原配复婚,还是在大狱之后,这是何等的大义与仁智!时过境迁,我们记者的铁肩和妙手安在?也许,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崭露头角,成为一时一世的英雄与巾帼,但是真的历史从来都是人民群众书写的,不可能因为你有权有势就让你流芳百世,你心中没有人民,人民心中怎会有你?从这则故事,我们就高下立见张芬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是人格的丰碑!

  《出发》读后感(十):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值得过呢?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这个封皮,两个字出发,简单有力,淡绿色的书皮衬托出生机勃勃的向上感,加上出发两个字就是无限的美好未来等你。作者有一句话写在前面,‘如果你不出发,你就会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在我身上完美的实现了,我的经历也可以算作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发吧。 我喜欢旅行,而且一直不认同常人说的:只要有钱就可以旅游呀,没什么大不了的。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没有在自己的规划之下去国外生活,以及真正看过风景。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人,厌恶出游,觉得那是一种花钱买罪受的无知行为。在小时候,我就特别中意看一些旅游节目,那是我最早的关于旅行的启蒙,而且小时候的我也不看动画片,只喜欢看一些纪实的纪录片。就这样,在其他孩子还在守着金鹰卡通的时候,我们已经看cctv4好多年了。记得那时候CCTV4有个节目叫走遍中国,讲述中国各个地方不是很出名的景,比如,边境,少数民族村寨等等。而我就入迷的看着电视,幻想着有一天我也可以畅游在喜欢的景色里。 长大后,这个梦想逐一实现,曾经在本子上记下的一个又一个目的地,终于出发了。这些年一个人,在奇特旺的深山对面的小旅馆里住,整个旅馆只有我一个人,害怕到平时睡觉很沉的人半夜醒来不知道几次,苦苦的盼望着天亮;一个人拉着行李箱在滂沱大雨中找不到旅社,后来连伞都懒得打,就那样无所谓的被雨淋着;睡过很多次机场,见证了很多城市的凌晨四点。慢慢的竟然发现这些苦只有在经历的当下是苦的,之后回忆起来都是甜的,对于人生的长路来说都是一次经历而已。 出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作者力争用他一生的经历写出这本满是回忆的书,分享给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看,希望我们在这样一个大多数人看起来是最美的时间,珍惜当下,不惧未来。就像如果有人问我旅行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不会说上一大段话的人生哲理,生活鸡汤,而是会说,不如你自己去体验一下就好了。 经历过绝望才会更加懂得如何算是甜。在寻找意义的途中一定会有坎坷,一定会有很多不安,但那样才是真正的人生呀,值不值得过,决定权一直在你手里。 其实,和出发相对的就是回家,记得最深的就是广州机场的海关,每次从外面回来,一看到海关人员就觉得亲切,他们呢总是说着不要急,现在已经是自己的国家了,慢慢来。那一刻出发的感觉很值得,归家的感觉亦是值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