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咖啡瘾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咖啡瘾史》读后感精选

2021-03-10 00:36: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咖啡瘾史》读后感精选

  《咖啡瘾史》是一本由[美] 斯图尔德·李·艾伦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咖啡瘾史》读后感(一):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土耳其还有这种玩法 也是醉了 玩自己是最高境界 煮咖啡简直就是一出好戏 只是人的好奇心有两面 用在正道上产生巨大的文明进步 造福人类千秋万代 还有一种好奇心 是把你的心肝挖出来看一看 满足自己的私欲 客观来说 这也是一种科学解剖 想当年达芬奇不也干过这事儿吗? 只是对象是死人 但是对当时社会伦理来说 也是极大的罪名 如果现在还有苏丹王的咖啡 也会有人高价购买

  《咖啡瘾史》读后感(二):咖啡的变迁:从恶魔的饮料到我们的日常

  

咖啡织起了一张巨大的网,作为这张大网的中心它牵涉着巫术、祭祀、仪式、宗教、友谊、权利、地位、财富、奴隶、启蒙、民主……从咖啡源头埃塞俄比亚,到被伊斯兰文明垄断,再到因为战争传播到西欧取代酗酒的咖啡,因为让清教徒的“脑筋变得灵活”催生了“民主与人文的场所:咖啡馆”尽管经历了数次被当局禁止(因为咖啡馆经常成为提倡和鼓励政治讨论,更为重要的是提倡平等,不分尊卑的地方),但仍然推动了欧洲的启蒙运动以及第一次民主革命,咖啡馆变得越来越有特色,甚至衍生出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贸易公司等。从迷情香料到有助消化的圣物,再到以咖啡为基因的国家美国所制的为提高军方机动力为目的“军事上成功的咖啡”……斯图尔特笔下800多年的咖啡瘾史生动有趣。“每一个年代咖啡豆的用途都是因人们对现实的认知而使用。埃塞俄比亚与中东最早的咖啡宗教认为咖啡是通往神的窗口,18世纪的欧洲人权主义者更是以咖啡制造一个理性的社会。而重视效率及速度的美国人,只是利用咖啡来提神,到更多地方做更多事,没有顾虑它的后果。”~~从恶魔的饮料到我们的日常,咖啡的变迁就是人类历史与认知的注脚~~还有阿拉伯蜜枣真的超级好吃

  《咖啡瘾史》读后感(三):枯燥的文字&有趣的故事

  先说英文书名《The Devil’s Cup》,被翻译成《咖啡瘾史》,个人觉得此书的吸引力就打了折扣。大概咖啡也不是啥普罗大众能喜欢的饮品,咖啡的历史也算不上啥,所以能有这样一部关于咖啡历史的游记,并且有人翻译并被引进发行,此书实属稀罕物。那么多宗教的背景知识,翻译过来也不容易的呀。不过,如果有机会能读英文原版,故事描述上应该会更生动、文字读起来更流畅。

  再说书的内容,刚开始几页并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我差点就放弃了,因为有太多的地名、长长的人名、宗教词汇,让我觉得有些乏味。但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作者勇敢地去探究咖啡的传说,那些国家、地区、部落......估计不会有第二个人敢去吧?坐船那段经历、以及乔装打扮去看治病的仪式,都是我们一般人不敢想象的。世界上总会有些“奇怪的人”去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本书的作者、再比如那些背包游的冒险家。正所谓咖啡让人痴狂,咖啡因的诱惑力绝不输给酒精和其他上瘾的物质。向我这种初级的爱好者,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还止步于探寻大城市的咖啡馆。

  对于卡布奇诺,作者写的蛮有意思,特别是那位维也纳的“伯爵夫人”。以前我也一直好奇,喝咖啡☕️要勺子干什么呢?看了本书才意识到,是我的见识太少,咖啡的世界很精彩,有太多有意思的事情是我所不了解的。我记得TVB一位演员陈豪也写过一本关于香港咖啡馆的书,他还有一部纪录片。咖啡和酒精、咖啡与奶、咖啡与茶,咖啡与气泡水,咖啡与什么不能搭吗?感谢此书的作者,给我们讲了这么多有趣的故事。

  《咖啡瘾史》读后感(四):"睡眠,是不太恰当的咖啡因替代品"

  其实讲的是咖啡的外围故事,大多是奇闻逸事,是通过作者亲身经历来讲的,很多故事很好玩,作者的幽默文风也非常直爽 就是翻译真的太一般了,莫非是湾湾翻译风格所以不太适应?可是把Westbahnhof翻译成"威斯特班霍夫火车站"实在不够上心,bahnhof在德语里是火车站的意思,哪怕不懂德语,至少在专有名词翻译上也需要更严谨 作者的文风类似于"我在埃塞俄比亚要搭的火车晚了一天才来"这种,听起来会心一笑又觉得挺不可思议,如果旅行类书籍都能有这样的文风,就非常值得一看了 以前确实想过像作者这样,探险式地探索各种咖啡产地,但在非洲生活久以后,多少有点惜命了…… 好在作者不是那种写普通的旅游经历书籍的人,堆砌人文野史或者相遇的人的故事,而是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对话和故事然后表达自己的有趣感悟 不过开始写议论文的时候,感觉就缺乏味道了,例如讲咖啡兴起是文明和进步的原因,还举了欧洲美国日本的例子,但我倒是认为,也许这个逻辑是反着的,作者指出的那些地方正是因为兴盛起来,咖啡这种舶来品(毕竟是中东饮品)才开始兴盛,比如日本,即便是因为更多人喝咖啡时而发展起来,可那时候依然有很多人(我估计是大部分人)喝的是茶 所以这些逻辑是过于武断而且站不住脚的,跟书中反咖啡理论的逻辑一样匪夷所思…… 其实卡特草还挺想试试……乍一听咖啡是致幻物品多少让人有些不太适应,尤其我有咖啡瘾,但其实酒类也是致幻物,所谓致幻并非贬义词,安眠药也是,只不过如果程度过高或者过量摄入才是问题 "我说这句话是装着鬼脸的,表示我的身体并不完全认同",我也经常有这样的反应,主要是打电话的时候……

  《咖啡瘾史》读后感(五):了解咖啡的发展

  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它的题材比较新颖,以咖啡为契机的游记,对于喜欢喝咖啡的人来说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共鸣。最早喝咖啡是想在熬夜加班的时候提提神,事与愿违,提神的功效没体验到,倒是让喝咖啡成为了戒不掉的习惯。我喝的豆子都是自己烘焙的,众所周知火太旺豆子会外焦里生,火太小极端的时候甚至烘得出油都不进一爆。手烘掌握火候必然不够精确,同一只生豆不同批次烘焙的,可能外观上看起来一样,但是豆子的内部生熟程度却不同。有了这项技能我也会在跟朋友出行的时候担任咖啡师的角色,虽然如此,我却没有做到作者这么热衷,竟然为了了解咖啡的历史而动身去旅行。

  作者探寻了几乎和咖啡有关的所有国家,很多初学者喝过浅度烘焙的耶加雪啡后,不能接受它的酸味!而咖啡的酸和苦取决于咖啡豆烘焙的程度,烤(烘焙)的颜色浅,会偏酸,烤(烘焙)的颜色深,会偏苦,所以根据咖啡豆的烘焙度来选择喜欢喝的口味也是可以哒!如果不是自己去亲自品尝,也就不知道作者在讲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口感方面人们还是很挑剔的,最初喝不出来,坚持一段时间就可以了。

  咖啡虽说只是一种饮料,没了它人们一样活,但是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咖啡就是白开水,这样看来还挺重要的。通过作者的探访与研究,很多历史中与咖啡有重大联系的事件被挖掘出来,历史之中原来也有咖啡的重要地位。速溶咖啡很简单,可这就违背了咖啡的本来寓意,所以说在现代很少有人研究咖啡,而是单纯的用它来提神。如果不了解它的制作流程和历史,也就很难对其产生兴趣。我本身是不喝咖啡的,但我对咖啡的了解却很多,因为这本后的故事都很有意思。

  通过这本书,能让很多人重新认识咖啡,对于真正喜欢喝咖啡的人来说,可以以茶道的形式来制作咖啡,做一杯属于自己的咖啡,调出一个独特的口味,发挥咖啡的最大用处。咖啡里的历史有很多,作者只是把旅途当中的见闻记录了下来,还有更多的历史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咖啡瘾史》读后感(六):魔鬼的杯子么?

  The Devil’s Cup, 看封面配的带着盖子的咖啡杯就能想到人们对这个饮料的痴迷程度。 这本书的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记录下来自己关于对咖啡的探寻之旅, 从埃塞俄比亚开始, 他跟着向导到了埃塞俄比亚的边境, 在那里找到了人们传说的三杯咖啡的故事,这里是最早种植咖啡豆的国家, 追根溯源之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位专门研究咖啡的学者,开始了一场咖啡之旅。 (跟咖啡有关,暂且就这么称呼吧) 作者的语言风格相对轻松,起初我以为的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咖啡的历史, 其实主要内容还是偏游记多一些, 在不同的地方都会介绍关于咖啡的事情, 里面也穿插着这些跟咖啡有关的历史。 那些关于偷取咖啡苗的英雄的故事, 欧洲当地的咖啡的历史, 非洲的咖啡。 以及咖啡是如何被人们发现, 又怎样成为烘焙之后磨碎端上了下午茶桌面的。 甚至关于战争时期拥有咖啡的军队战斗力的介绍。 几乎关于咖啡的所有的奇闻趣事都被搜罗到了这里。 当然在不同的地区行走的过程中, 艾伦也跟着向导探寻了关于咖啡的人物的历史,每到达一个地方就要尝一下当地的咖啡。 如今我们杯子里的咖啡已经和最早人们的咖啡有着些许的不同了, 除了原味的咖啡, 还有添加了奶油、糖、蜂蜜、姜汁等等的咖啡。 之前就在朋友圈里见到过朋友晒自己做的咖啡的拉花。 不同的人对于咖啡的痴迷程度也是各有各的不同。 之前早上起得早的时候都会喝咖啡, 配一个小面包或者其他的零食。 一早到了贵司之后就开动了。 也有自己周末在家的时候做蛋糕, 悠闲的时光里看看书或者电视剧, 咖啡配甜点, 这也是周末不错的一个选择。 有这样的一本关于咖啡的历史, 跟以往的时间轴一样的介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篇游记写的很接地气, 每到一个地方都有着跟当地人的交流的内容, 在探寻咖啡历史的同时也体验了当地的人事物。 一颗小小的咖啡豆、一株咖啡树苗都曾经那么的受人关注。

  《咖啡瘾史》读后感(七):《咖啡瘾史》简评

  斯图尔德·李·艾伦的《咖啡瘾史》是作者作为一位虔诚的咖啡爱好者有趣、疯狂而又略显荒诞的寻梦之旅,语言戏谑中带着执着;真诚而又不失狡黠。从非洲到西亚到南亚再到欧洲、美国,经历了很多事、很多人,到处喝各种各样甚至千奇百怪的咖啡,对咖啡如宗教般的疯狂历史有了许多新的理解和感悟。他说,“其实每一个宗教都有神圣的饮料,基督教有红酒,佛教有茶,印度教有牛乳,伊斯兰教则是咖啡”,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咖啡在世界饮料中的角色,同时,从纵向的历史维度来看,他总结了“每一个年代咖啡豆的用途都是因人们对现实的认知而使用。埃塞俄比亚与中东最早的咖啡宗教认为咖啡是通往神的窗口,18世纪的欧洲人权主义者更是以咖啡制造一个理性的社会。而重视效率及速度的美国人,只是利用咖啡来提神,到更多地方做更多事,没有顾虑它的后果”。在横向和纵向的切分中,咖啡似乎成为了一个文化坐标,既有当年埃塞俄比亚奥罗摩族文化中咖啡豆的生殖崇拜意味,也有伦敦咖啡馆所孕育的民主主义萌芽,至于咖啡在财富领域所发挥的阵地作用以及咖啡的传播在早期探险家、航海家中的重要地位,则更是毋庸置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有的,甚至到今天,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比如早些年咖啡因在战争中用于激发战士斗志演变成今天咖啡因在美国人中的滥用,比如咖啡开始在法国种植后引入了大量非洲奴隶到今天黑人成为法国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比如咖啡馆由政治性讨论场所、证券交易场所等等社交阵地开始演变成人们主动寻求或被动逃离家、职场之外的所谓“第三空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现代办公室的设计”,目前常见的办公室小隔间直到今天,还是主流。从作者的咖啡寻踪之旅一路跟过来,咖啡的历史承载了人类太多踪迹,有文化的、宗教的、饮食的、政治的、商业的,咖啡的专门史,是人类全球史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一杯咖啡,可以反观自身,也可以放眼世界,这也许就是咖啡因给我们带来上瘾感之外,我们能更深层的感觉到的东西吧。

  《咖啡瘾史》读后感(八):The Devil's Cup

  回忆起来应该是高二的时候第一次喝咖啡吧,当然那只是普普通通的小袋装的咖啡,然后那天也喝了点茶,结果当晚就出奇的兴奋就愣是很迟才睡着,也不知是哪个的缘故。之后便开始对咖啡产生了莫名的兴趣。

  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走遍了3/4个世界,啜饮2920公升具有各地风情的咖啡,才有了这部探索咖啡浪漫史的《咖啡瘾史》。 在咖啡的起源地埃塞俄比亚,喝咖啡是一种重要的仪式。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地貌多变民族繁多的国家,其咖啡豆生长在不同的地区之间。“所有的埃塞俄比亚人都以他们的咖啡为傲”。

  在伊斯坦布尔,早期的咖啡馆是不正经的,到了咖啡馆随处可见,一群女性写了请愿书向市长请愿,希望能够严禁来自该地区的咖啡,以确保她们的性福生活的美满。伊斯坦布尔的苏丹王严格禁止咖啡,被他看到就会没命。在英国,咖啡不被视为酒精代替品,还被当成肉体与精神的兴奋剂。在巴黎,咖啡馆变成科学与艺术的聚会所,只要你买上一杯咖啡,就能在咖啡馆呆上一整天,这也导致为什么巴黎的咖啡要比其他国家贵得多。

  书中还有不少记录地方特色及人物的彩色插图,增加了阅读时的不少趣味。记得 《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中这么写到: 1610年,英国诗人乔治·桑迪斯(George Sandys)在旅行途中描写土耳其人时写道:“土耳其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围着一种名为咖啡的饮料谈天说地,这种饮料像煤烟一样黑,喝起来也和煤烟差不多,但是据说,这种饮料能帮助消化,并且带给人快乐。

  说起来,荷兰的咖啡圣地阿姆斯特丹了是欧洲发展咖啡馆文化的祖师爷之一,早年的航运带来了第一批咖啡豆,也因此传承了下班后傍晚时间闲暇聊天的习惯,跟着荷兰文化发展至今,形成独特的棕色咖啡馆。 ”

  毫无疑问,对很多人来说,喝咖啡并不仅仅是在饮用咖啡这种饮料本身,也是在消费与这种饮料相关的所有文化符号。假如咖啡一直是一种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喝的“泥浆水”,哪怕它的味道仍是一样,许多中国人大概也不会去选用。

  生活中每个人喝咖啡时都有自己的习惯。比如,我们有自己所钟爱的咖啡冲煮设备,它可能是一个法式滤压壶,一台美式咖啡机,或者一台精密的全自动意式咖啡机。我们有自己所偏好的咖啡口味,浓淡,调味品的选择,是否加糖,每个人喜欢咖啡的味道都是独特的。甚至我们与自己喜欢的咖啡杯都会产生类似友谊的感情。喝咖啡时的心情?是的。这可能是工作中慢慢品饮时短暂的休憩,可能是结束一天忙碌之后令人享受的独处时光。心情,这大概也是每个人喝咖啡时自己的习惯。

  《咖啡瘾史》读后感(九):咖啡的奇妙之旅

  我喜欢喝咖啡,虽然还远远没有到迷恋的地步,但是也养成了每天必须一杯咖啡的习惯。闲暇之余,也会突发奇想,这小小的咖啡究竟是如何能够拥有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社会进程的能力呢?周围的那些在不知不觉间便对咖啡有了无可抑制的依赖的人的出现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呢?

  《咖啡瘾史》便是这样一部专门去探索咖啡娶史的壮阔游记。本书的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本身便是一位重度咖啡瘾者,更是一位多才多艺又极富冒险精神的作家,为了去探索咖啡背后的历史与秘密,他一路追着咖啡的脚步前进,走遍了全世界¾的土地,深入了解与探索那些年埋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真相,当作者终于结束几万里的旅程,再度回到美国的时候,他才蓦地发现一个极为惊人的事实,原来真实的历史早已在咖啡的影响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了,它早已在许多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不得不说,《咖啡瘾史》在很多的方面都能令我们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说咖啡的起源。在我的印象里,咖啡似乎一直都是中南美洲的产物,对于世界其他地方来说,咖啡永远都是一个舶来品的存在,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本书作者追寻咖啡的第一站,竟然会选在了埃塞俄比亚,这个怎么看都与咖啡的起源不怎么相关的地方。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竟然会流传有那么多关于咖啡的传说与故事,我们也没有想到,在这里咖啡竟然会成为怎样特殊的一种存在,它竟然早在七八百年以前便已经深入了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这些颇有趣味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了我们对于咖啡的认知。

  在此之前,如果有人告诉我说,除了现磨的咖啡豆与速溶咖啡以外,还有别的咖啡的泡制方法的话,我一定会嗤之以鼻的。如果有人说,咖啡除了被人饮用之外还会有其他的意义的话,我也一定会一笑而过,所谓咖啡,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别的法子可以品尝到吗?除了被饮用之外,还会有别的存在意义吗?但是在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的笔下,我才发现原来,我对于咖啡的理解真的是太狭隘与肤浅了。除了我们常见的泡制咖啡的方式之外,原来咖啡液曾经有过像卡特草一样的亲戚,一样的使人上瘾带给人奇特的感受;原来在某些地方咖啡也会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成为权力的象征;原来,有些人掌握的咖啡,也就掌握了改变历史改变世界的力量。。。所有的这一切无疑都给我们带来了极为新颖的感受,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有趣味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咖啡瘾史》对于那些喜爱咖啡,又有心去探寻咖啡历史的人说,无疑是一部极为有用又充满了趣味的,通过此书,我们对那些在深夜,在夏日的午后,为我们赶走了疲惫与瞌睡的咖啡会有更深的喜爱吧!

  《咖啡瘾史》读后感(十):这是一杯千香百味的趣史咖啡

  我们家的早餐从来都是中西结合,饮品一般是豆浆、咖啡、奶茶这三种。虽然从小喝到大,但我们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咖啡的历史,只知道,这入口香浓的咖啡,起源与非洲。

  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咖啡的书籍,大部分都是讲述咖啡师怎么冲泡,或者是从咖啡种植园到咖啡店的一个制作过程。而这本《咖啡瘾史》作者以游记的形式,用轻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为探究咖啡800年的演变过程而,开启的旅途的一路见闻和故事。

  作者斯图尔德为咖啡疯狂的程度,足以让我佩服,为了追究一杯咖啡的历史演变,从咖啡的起源地埃塞尔比亚开始,沿着咖啡流传的途径,跨越了非、亚、欧、美四个大陆,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国度,还是海盗出没的海域,如果没有对咖啡狂热执着的追求和意志,恐怕很难完成。

  当一颗植物的种子,被赋予了文化和内涵以后,其经济价值就会急剧提升,而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就会变成为农作物,将被人们大量的种植。咖啡这颗小小的豆子,最开始是怎么被人类发现的,没有确切的记载,只有个具有多种版本的故事,就是“山羊跳舞”。但人类可食用的大部分植物,不都是从观察到其他动物食用后,进行采集和驯化种植的结果嘛。咖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所含有的咖啡因,咖啡因具有使人提神的效果,历史上许多文学家、军事家和作曲家都受益于饮用咖啡。第一批食用咖啡的人(当时的人还不知道如何将咖啡果制作成咖啡饮用),是通过嚼食咖啡果达到提神的目的,以便于在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取得胜利。后来因着这些部落勇士的被捕和贩卖,咖啡的用处慢慢被其他地区的人所认识。在咖啡扩散的初期,可能是因为咖啡因摄取的量太大,使人产生了幻觉,所以最先被巫师们接受作为通灵的巫药。直至人们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加入奶油,糖,蜂蜜、姜汁等泡煮咖啡,咖啡才终于被世人接受并狂热的爱上(这个过程和茶叶很相似)。

  在追寻咖啡的旅程中,作者找寻了无数个相关的人物和地点,来验证传说中的故事,并将西方国家几百年来的兴盛和衰败,都与喝咖啡关联起来。而作者此次的旅行目的,也是为了论证19世纪的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将西方文明的启蒙归功于国民从喜欢喝酒转向喜欢喝咖啡的论点。“文艺复兴抒发的新思潮,部分归因于一件足以养成新生活习惯,甚至改变民众气质的大事件,那就是咖啡的出现。”

  读了《咖啡瘾史》后我才知道,摩卡是一个港口的名字;德国曾经是欧洲唯一抵制过咖啡的国家;咖啡树种能到达美洲,是因为法国贵族德.克利将自己的饮用水节约下来浇灌给了树苗,而自己差点渴死;现代美国的咖啡文化之所以成为主流,是因为当年为了抵制高昂的茶叶税,保险公司有可能是从港口边的咖啡馆诞生的等等。还有各地围绕着咖啡,衍生出的许许多多奇风异俗,这些有趣的故事都深深的吸引着我,让我禁不住跟着作者的脚步去品尝这杯千香百味的趣史咖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