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读后感100字
《想北平》是一本由老舍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北平》读后感(一):我们心中的北平
老舍的作品是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的,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时候就需要背诵他的很多篇作品,他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则是最让人耳熟能详的,相关的话剧我也是看了很多,这足以证明我对老舍的热爱。这本《想北平》是舒乙先生对老舍生平有关北京的文章做的整合收集,同名文章也收录在书中,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这本书的名字也起得很恰当。
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作者应该就是老舍了,因为他的作品相较于鲁迅的更易懂,所以说最开始给我文学道路有影响的还是老舍,其次才是后来的鲁迅。这本书很专一地去展现一个老舍眼中的北平,也看出了各个时期和各个角度的北平,包括气候、节日和风俗等等。当通过一个文学家的严重看历史时,就会发现与现在更多的共通点,很多乡下的事物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人和自然留下来的痕迹还一直在。这本书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老舍,通过他的生活环境,也知道了他文章是如何定性的,从而更好的去理解他的文章。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富春山居图》的壮阔,虽然每个细节都微不足道,但是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副完整的画面。老舍到底有多么想北平,也只有看了文章才知道,无论是他身处北平还是他方,他的情感都是丝毫不减的,这也是老舍文章的力度所在。这种把对北平的描写单拎出来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去了解北京文化,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是完整的。
只有亲身体会生活,发现他给自己带来的变化,才能够找到美。现在人们的生活少了,年轻人是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的,生活这个词好像早就被城市所淹没,人们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成长,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什么都是好的,以为身边就是全世界。其实这也未必不好,傻人有傻福,看着身边的人能够为吃一顿好的而快乐半天,我也是很羡慕的。寡言未必是不懂,无确定立场未必是不了解,一个内大于外的人往往能够在旁观的角度看清更多东西,这就像我们总给人家出点子,却在自己遇事时求助他人一样。我们能够想的只是过去,仅剩的美好记忆则是我们心中的北平,这样看来失去的也不算太多。
《想北平》读后感(二):北平风物记
文/赵客
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下了雪之后到后海,就穿越到了明清。诗人尹丽川的句子不知道惊艳了多少人,也道出了人们对北平的怀念。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南京,曾经的大清帝国首都在“北京”和“北平”之间摇摆并几易其名,但“北平”最终成为后人眼中民国时期北京的代名词。人们怀念北平,怀念的是北平的人文气息,是北平的历史记忆。
民国时的北平,刚刚从帝制中走出,城市布局变化不大,虽然为了电车等做出了一些微小的调整,但宏伟壮观的城墙仍在,风物与现在截然不同。身为京派代表人物的老舍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对故乡充满了热爱。他的小说大多以北平为背景,撰写不同时代下的众生百态。《想北平》选取了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等小说中描写北平的片段,汇集成册。阅读老舍笔下的北平,生动得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体会北平的风俗人情。
北京四季分明,每年的春天会刮起著名的沙尘暴,天地变色。旧时的北平也不例外,老舍先生写道:寒风,卷着黄沙,鬼哭神嚎的吹来,天昏地昏,日月无光,青天变成黄天,降落着黄沙。快一百年过去了,大自然执着地似乎毫无改变,恶头恶脑地卷土而来,让这座六朝古都始终蒙尘。
北平物产丰富,水果种类众多,都是本地特产:十三陵的樱桃、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水蜜桃、各色杏儿、红李、玉李、还有现在不常见的花红的虎拉车。小白梨,牛乳葡萄,大白枣,西瓜。就连香瓜也有很多品种:羊角蜜,三白,蛤蟆酥,老头乐……夏天到了,没有冰箱的人们将各色水果做成冰碗享用美味。如果实在太穷连冰碗都吃不起,还可以买些菱角与鸡头米,现在只怕很难见到这些东西了。
旧时的北平更加接近自然,紧连着园林菜谱与农村,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如果没有战争带来的创伤,这应该是一座美丽的文化古城。西四牌楼下的牛羊鸡鸭、牲畜屠宰,东安市场的繁华人流,德胜门的城乡结合部,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构成了一幅幅最天然的画卷。
几十年过去了,北京的城市面貌变化之大,可能老舍先生已经认不清了吧,就连太平湖都已经消失不见。老舍先生是因为对故乡的热爱,在离家之后思念北平,现代人生活在北京而心怀北平,恐怕就是另一种惆怅和无奈了。
《想北平》读后感(三):名家有约,细数北平----《想北平》
北平,简称平。它就是今时今日的我国首都北京。在很多的文人墨客笔下,我们看到关于北平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文字记载。
今天,我就跟随着一本由老舍的文字和宗其香的画笔刻画下的《想北平》之作。一如本书书名般,这本书中集中描绘的就是我们名家心目中的北平记忆点滴。借由着大师级的诸多经典作品节选,我不得不说这样的一本《想北平》与众不同地展现着北京别样的风情。文如心生,景如字述,画如景融,《想北平》之中除了想外,更多的是展现着充满着那个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北平人文和自然风情。
尚未读书前,我本以为这里是老舍先生针对北平不同季节下的风土人情刻画。但是细细地品读之中,我却豁然发现这本书的北平描绘其实选自于诸多老舍的名作。在这般汇总的分享过程中,我情不自禁地感叹于老舍笔下浓妆淡抹的北平风情。原来,老舍先生的很多文学名著皆有着关于北平的风土人情记录。正如本书编者所介绍的,这里是集结着七种以北京为地理背景的老舍小说,综合地展示着语言大师老舍笔下不一样的北京城。在细细地翻看过程中,读者们不难发现文中有着对北京的气候,北京的节日,北京的地方各个角度的文字分享。带着着我们认识一个与众不同的北京风貌,更带领着我们借由欣赏北京来深入探知着老舍很多名著创作的社会背景。《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等均有节选-----虽然只是截取了这些名著的关于北平的风土人情介绍,但是我们却实打实地见证了方方面面的老舍心目中的北京城。想着北平,却更是品着北平,回味着北平。
对于我这个从未踏足于北京的读者而言,我同样很是喜欢阅读这本书册。这本书不仅仅让我可以进一步深入地去了解和认识老舍的几大经典名篇,而且更是让我看到了老舍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的北平风土人情。对于老舍而言,他在书中有着对北平的成长记忆,也有着他那个年代的辛酸成长经历,祖辈们在北平城生活的酸甜苦辣。写景,更是在展现真情;叙事,更是在立体展现北平。借由着本书,我更是觉得自己从一个整体上可以对老舍的北平情结有着更为直观的品味。不仅深入地认识着北平城,更是感受着老舍对北平的情感倾诉。
事实上,本书之中除了对老舍经典名篇对“北平“的汇总分享。我们读者还可以结合着文字看到对应的图画分享。对于北平,我们更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读着《想北平》,悟着北平情,深深地爱着这样一个不同角度下的北平城
《想北平》读后感(四):老舍笔下的北平
在选编后记中,老舍的儿子舒乙说明了《想北平》这本书的来历:在老舍小说中,描写北京的笔墨相当精彩,而且涉及面很广。我在写《谈老舍著作和北京城》一文时曾经有过一个想法:把老舍先生描写北京的主要段落都收集起来,完全可以单独出一本书。
这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节选自《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小说,以及一些专门写北京的散文。
虽然,提到了文章尽量不要故事情节,不要具体人物,只选那些关于北京的“纯”描写。
但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感觉,还是觉得把小说中关于“北平”的描写单拎出来,效果并不太好。毕竟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社会背景描写都是为人物、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的,所以那些关于“北平”的描写,或多或少也带有一定的深意。但这层深意,如果不看小说,你并不能够完全理解的呀。
直到后来,读到老舍先生关于“北平”的几篇散文,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北平的魅力。而且里面还出现了一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想北平》,重读文章里面的文字,仿佛回到了上学的年纪。
在读到“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你可以读出,老舍先生是真的很想北平。
我在之后的文章里,他也多次写到自己对于北平的感情,正如巴金先生写的那样:老舍和北京关系深,贡献大,他多么爱北京人,而且把北京人写得多活,多可爱。
是啊,他把北京人写得多活,多可爱。但是一想到老舍先生因为不堪忍受红卫兵事件而投湖自尽,我就感觉好心酸。
“北平”这个地方,带给了老舍先生太多的感情,不管是童年时期的穷困潦倒,还是青少年时期的战火连天,亦或是建国后的焕然一新,他用自己的整颗心感受着北平的一丝一缕,用心抒发着对北平的爱。
可是,他还是没有撑住,没有撑住那段错位的历史。还是那个“北平”,还是熟悉的地方,他投湖自尽了,也许心里带着恨,也许心里很平静。
《想北平》读后感(五):北平,亦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南方人,作为南方人,幸福感还是不错的。但不论是小孩子时期的羡慕,和长大后的可望不可及,我对北京还是有那么一点向往的,想要去看看,想要去逛一逛。
我对北京,算是一种没看过的新奇,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却是实在的对北平风物的怀念,对北平风情的想念。这种时间堆积起来的感情,非得亲身经历过北平的好和差,才能体会得如此深吧。在他的《想北平》中,去逛一逛老北平,看看当时的风景。
《想北平》是一本有关“北平”这座城市的汇总记录,截取了老舍各种作品中对“北平”的全方位描述,他的感受是立体的,是鲜活着的,就像海明威形容巴黎在他心中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大概北平对老舍的意义,也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吧。
北平的一年四季是如何的呢?初夏时分的庙会,公园里休闲的老北京人,还有名胜古都的男女约会,天桥上妖娆的歌女,妓女们身上的花洋布单衣,野茶馆里的猪头肉卤豆腐等小吃,还有路边摊的豆汁儿,都无比有趣。这副场景,简直和现代的生活别无二致,让人想到的太平时候的生活真是令人怀念呢。
老北京人是如果过节的呢?老舍先生儿时的家境应该是不错的吧,过节时候还能添得起几百块的杂拌钱,不至于穷人家一场大雨就要卖儿卖女的惨状。那时热闹的也是有的,春节等重大节日也是不能忽视的,腊八蒜和腊八粥的习惯不能少,年货街上的春联和蜜供甚至水仙花,也是春节不可缺少的仪式感。年货吃食要在年前切好,初一到五是不可动剪刀的,毕竟什么时候我们都希望和平。
记忆也许会变得苍白,但留在文字中的风景却可以凝固在那一瞬,常看常新,随时都有新的体会。也许,这就是文字能够带来的最大意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如此需要文字,不论科技如何进步。
总的来说,北平在老舍的记忆中是美的,是有趣的,大概因为那时他的生活是平稳安定的,是比较富足有趣的。所以他才能去细看北平的轻快之处,才能写出北平的生活趣味。
若是生活都弥漫着沧桑和窘迫之态,大概也难得看到这么好玩的北平了。这就是生活和文字之间的相互关系。
《想北平》读后感(六):因为想念
毕业后离开北京已满一个月。
在上海某图书馆,看到这本《想北平》,还是忍不住借来看了。因为想念。
老舍的文字拥有20世纪中国文学家们特有的幽默和意趣。头一次知道他是满族人,因此书中有很多与旗人相关的文章。由于每篇文章后都会标注上摘自哪本书,因此也想着把那些书看了,没想到老舍的书处处充满“不完满”:《正红旗下》,未完成的遗作;《四世同堂》,第三部手稿遗失,由英文版翻译而来。书的经历如此曲折,而那个时代的人,又经历过怎样曲折的人生呢。
部分喜欢的可爱的段落摘抄如下。
是的,北京的春天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太阳失去光芒,北京变成任凭飞沙走石横行无忌的场所。狂风怕日落,大家都盼着那不像样子的太阳及早落下去。傍晚,果然静寂下来。大树的枝条又都直起来,虽然还时时轻摆,可显着轻松高兴。院里比刚刚扫过还更干净,破纸什么的都不知去向,只偶然有那么一两片藏在墙角里。窗棱上堆着些小小的坟头儿,土极干极细。窗台上这里厚些,那里薄些,堆着一片片的浅黄色细土,像沙滩在水退之后,留下水溜的痕迹。切糕上的豆儿,切开后,像一排鱼眼睛,看着人们来吃。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地啼出北平地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得。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想北平》读后感(七):老北平与新北京: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城
《想北平》是一本挺有意思的书,它的作者既是老舍,又不是老舍。因为它不是一本老舍先生直接写成的书,而是由他的儿子舒乙将其诸多小说中描写北京的段落收集起来,“攒”成的一本书。书中涉及北京的气候、节日、地方、习俗和玩艺,还有北京的人等五方面的内容,可谓是一本可以集中展示老舍先生对北京的热爱与情感的散文集。
舒乙先生挑选的范围是七种以北京为地理背景的老舍小说,分别是:《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另外还有几篇专门写北京的散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中的片段。夏日的暴风雨、北平的深秋、长安街的夜景、大杂院里的人们……在老舍先生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语言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的课堂之上。
虽说书中选取的都是老舍先生非常著名的小说片段,但是舒乙先生在选编的时候遵循了一些原则,主要是:尽量不要故事情节,不要具体人物,只选那些关于北京的“纯”描写;遇有和写北京不相干的人物描写夹杂其中时,将人物删去,但保持文章上下句的衔接和通顺;基本上是取整段的描写,不要零星描写。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抛开故事情节,完完全全地去欣赏北京的风貌人情,去“触碰”一个鲜活的北京城。
四十八篇文章之中,大部分是写二十世纪初的老北京,也就是北平。北平的春夏秋冬,北平的春节端午,北平的高亮桥、得胜桥、积水潭、德胜门外,北平的乡下、小羊圈胡同、南长街、庙会,还有旧时的满族人、洋车夫、糊棚匠、巡警。直到《我的家》往后八篇,才是写有关老舍先生自己家庭、过往经历,以及对北京的深厚情感的一些内容。
同名篇目《想北平》,原载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六日第十九期的《宇宙风》,是老舍先生直接抒发自己对北平热爱的一篇散文。文中老舍先生说自己是真的爱北平,但却说不出扣。“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老舍先生深深爱着的北京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城市,我们可以从他的小说片段中去一一观察,一一体味。而他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既是无以言表,又是千言万语。无论是老的北平,还是新的北京,在他的眼里永远都是那么美丽、繁荣与可爱。这本书尤其难得的一点,是收录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还有插画、水彩画作品,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给读者提供了另一种既具文学表达,又不乏人文视角的老舍作品阅读体验。
《想北平》读后感(八):老舍把北平写活了
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古往今来,众多名家文人曾居北平。作家老舍先生就出生在北平,是个土生土长的北平人。虽然北平也是他的伤心地,他含冤自沉北平的太平湖。他人是北平人,他的书也是北平书。读过他的《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的人都能从书中读读浓浓的京味儿。
《想北平》这本书里描写的满满都是北平的景致。不论是北平的春、还是夏、还有秋和冬,都是北平独有的味道。它们节选自老舍先生的各部代表作,包括《骆驼祥子》、《正红旗下》、《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我这一辈子》等等,还有的是根据老舍先生的手稿排出的关于北平的,以及他发表于杂志报刊上的文稿。《想北平》本是他于1936年发表于《宇宙风》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该文不长,但是老舍先生真情表露,道出自己为何真爱北平。他对北平的这种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就如同孩子爱母亲一般,是一个人对故乡的眷恋。以该文的题目“想北平”来作为全书的书名,最恰当不过了。这是一种如同孩子对母亲的爱那般的情。
不论北平带给老舍先生的是童年的清贫、成年时的姻缘,或是创作时的灵感,还是离世前的屈辱,在老舍先生看来一切都不妨碍他对北平的爱。周作人曾写过《北平的春天》,但他是绍兴人,写北平的时候,他并觉着北平好,而是觉得北平的春天“太慌张,欠腴润”,他只是拿北平与绍兴做对比,怀念的是绍兴乡村的春天美景罢了。这与老舍先生理解和感知的北平是大不同的,但是彼此对自己家乡的那份爱又是异曲同工的。
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精致,透着独特的京韵味,因而听着又是十分幽默与风趣的。我倒是很喜欢看他描写北平的夏天,他笔下水果小贩的吆喝声——
买李子来,冰糖味儿的水果来耶;喝了水儿的,大蜜桃啊耶;脆又甜的大沙果子来耶……”浓浓京味儿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倒想去北京尝尝夏天的水果鲜了。
书中这些描写北平的文字虽节选于老舍先生的各篇作品,看似脱离了故事情节,但是仔细回忆,恰恰是这些对北平景致的描写,暗含了对故事背景的交待,对小说中人物角色的烘托。《北平的初夏》是老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众人去看阮明被枪毙前的描写_
“夏初的一道暴热像一道神符,使这老城处处带着魔力。它不管死亡,不管祸患,不管困苦,到时候它就施展出它的力量,把百万的人心都催眠过去,做梦似的着它的赞美诗。”阮明是被祥子出卖的,那个曾经要强、一心向好的祥子,已然堕落,成为社会病胎里的产儿,就如这北平的暴热,令人难耐。
“儿不嫌母丑”,这北平,不论它好与坏,在爱它的儿女跟前,它都是极好的,不好的只是那时的社会,那些不堪的历史罢了。而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只会叫人更加想北平。
《想北平》读后感(九):家与大都市
家与大都市
评《想北平》
因为仰慕老舍先生,更因为想看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样子,于是开始了这本《想北平》的阅读。文章均是从老舍先生的作品中摘出来的,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纪前的北平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时人们的行为举止,更多的是看到了一个“老北京”对于家的描述。很多书中的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很多的人已经远离尘世,但这座城市依然还在继续着它的发展。阅读《想北平》,除了凭吊老舍先生,也是去寻找北京城以前的样子。因为小说中很难去体会北平城的样子,更多会跟着小说的主线去感受故事情节的变化,把这些描写老北京城的文字摘出来,配上一些图片,也算是给读者的另一种体验了。
10多年前我到北京求学工作,对我来说,北京是个大都市,到处都是人和车,有很多的机会也面临很多的挑战,没有什么家的感觉,而家就是那个从小长大的地方,梦里经常见到它,有时候也会想它,因为家里还有我的父母和亲人。当我在这个城市安顿下来成家立业之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出差办完事之后就要“回京”,甚至回到老家以后也会想着“回北京的家”,因为在北京我已经有了一个属于我的家,那里有我的爱人和朋友。
所以我终于慢慢明白了家的含义,也许家就是你还没有很清楚的自我意识的时候,懵懵懂懂的你接受了这个世界最深的烙印,这个烙印让你一辈子都会认同家的归属,你不一定过得很开心,但从小到大成长的经历都会给你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如果有幸长期能留在家乡,你可能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感受;而因为生计和工作原因离开家乡,家乡会成为你一辈子魂牵梦绕的地方。北京不是我的家乡,但我在这安家了,我的孩子们会认可这个地方,他们的成长记忆中会有很多关于北京的印象。当有一天他们长大要离开北京的时候,他们会不会“想北平”?我想会的。如果他们也会用文字去描述北京,他们同样能写出类似《想北平》这样的文字,虽然不一定会有老舍先生的功力,但一样会充满着他们内心的真诚。
从单位到家里,就是从亚运村到清河,来来回回走了10多年,慢慢地对那一片地方也就有了熟悉的感觉。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亚运村还没完全开发出来,如今已经俨然是一个成熟的商业区了,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之后,环境得到了大大改善,我也越来越喜欢看看路边的树木和建筑了,但是除了同事很难有认识什么人,甚至小区里住在同一栋楼的邻居也没有来往,熟悉的就只有同事和以前的同学,历经岁月的洗涤留下了一些还有继续往来的朋友,还有孩子的同学,以及孩子同学的家长。当我听到“记住乡愁”的时候,我更会想起我的南方老家,因为我的乡愁在那,而不是在北京。
和朋友开玩笑地说,我们是“京一代”,我们对北京的认同感可能不会太强烈,但也不会太差。我们为我们的孩子打下了一点点基础,让他们生活在北京,以后他们可能把北京当做他们的故乡,以后他们到处漂泊的时候,可能也会想北京。
2018-8-23
《想北平》读后感(十):我的北平
《想北平》这本书是舒乙先生将老舍著作中描写北京的主要段落收集起来形成的。但是呢,《想北平》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在1936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我想书名选用《想北平》应该是因为这篇文章极具代表性,这个名字也展示出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这本书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部作品的写作背景是,在当年战乱的岁月中,老舍先生身处异地,十分思念北平——这个他挚爱的地方。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通过自己的文字,抒写了对这座文化古城的深情眷恋。在书中,一处景便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为什么这么说呢?老舍想要"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这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原因。
是呀,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在异乡的时候,你难免会有一丝丝思念之情。思念,总是猝不及防地出现,即使你再能克制,但是,那份蚀骨的思念终究会折磨你。作者在书中,描写了北平的一景一物,为了能与读者有更好的共鸣,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像一位老先生那样,对你娓娓地叙谈,如果配上一杯青茗,那样的话,思念与眷念就可以聊一下午了。
通过翻阅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从内容分类上,这本书大致包括北京的气候,北京的节日,北京的地方,北京的习俗和玩艺,北京的人们。如果你想要了解老北京的过去,这本书妥妥地是你的指南。其实,一座城,就好像一位充满故事的老者,我们可以去聆听他的故事、传说、神话……这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就好像老舍先生一样。
书里面有很多文章会令你沉醉其中。比如,在《积水潭》中,我就很喜欢这些语句——“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是却读起来让人特别的舒心。看着这样的文字,我在想,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那要多么平静的内心世界呢?我感觉自己看完这些文字之后,烦躁的内心开始沉淀下来,没有那么飘飘然了。
其实,在这本书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可爱的老先生形象。比如,在《想北平》中,开头部分,作者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人作家在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也会有不知所措的时候。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着平凡人的种种。
北平,北京,一个地方;思念,想念,一份情谊;春夏,秋冬,一往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