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锦集

2021-03-12 01:1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锦集

  《古董局中局2》是一本由马伯庸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一):最后残片部分没看明白

  许愿在草庐里的时候,台下专家到底说了什么?

  按照书里的介绍,专家们在许愿从草庐出来之前,得出的结论是:与许愿手中残片符合的就是假画。理由是假画才有宋徽宗“天下一人”的题字。

  如果是这样的话,故宫版作为真画,上面不该有和许愿手中的假残片几乎衔接得上的“天下一人”的墨迹。可是文中又说,许愿之前在更衣室发现故宫版上的确有“天下一人”的墨迹。那么故宫版也是假的咯?

  还有双丝单丝的问题,不知道台下的十位专家之前有没有提及,如果他们提及了张择端的画就是用单丝画绢所做,那么即使没有许愿手中的残片,也可以鉴定两幅画的真伪。如果没有提及,就说明张择端的画到底是单丝还是双丝学界可能并没有定论,这样的话素姐凭什么认为张择端的画就定是单丝所做呢?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二):一切都太可疑(刻意)了

  这里要先说说第一部的一些问题,主要跟后续剧情的衔接有关,不适合写在第一部的书评里。第一部哪里都好,逻辑也没问题,该留的悬念和伏笔也都留够了,就是有一点,作者写完第一部的时候,好像还没完全想好后面整个的故事。

  这些问题第二部就暴露出来了,如果按B站故事王的规则,这个算不及格吧。跟许一城,没什么关系,跟五脉,有那么点关系,跟老朝奉,也没多大关系,跟木户家也没什么关系。从后续剧情看,除了线索人物,主角的历练成长,其他的也没什么关系。等于第一部留下的扣,第二部都没用上,也就在寻找老朝奉的路上推进了那么点主线。

  再说刻意。

  主角刻意煞笔。

  第一部,主角明明很有“斗争经验”,跟第四部说的,不相信别人给的线索,只相信自己找到的线索,完全不矛盾啊。结果到了第二部,主角怎么就煞笔了呢

  oss刻意强大。

  一个跨国拍卖行,联手香港黑帮,怎么就成了大Boss了?90年代又不是晚清民国,百瑞莲又不是东印度公司。

  老对手刻意合作。

  老朝奉这么一个经营了几十年的,又有日本背景的老江湖,怎么就如此忌惮欧美势力了?如果不考虑第四部里老朝奉的身份,这个举动,完全就不能成立了。

  结尾Boss刻意懵逼。

  不知作者是要刻画药不然这么一个人物,还是描写主角的成长,还是要用上《清明上河图》相关的一系列疑案,总之写出了让人觉得非常刻意的一部续作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三):不疯狂便不是马亲王了

  刚看到《古董局中局》第二部的副标题时真的是有一种吃惊的感觉。

  马伯庸你也未必太赶玩了些,第一部为主要线索的古董玉佛头是不是你杜撰出来的东西暂且不论,就算是真的存在估计知名度在全国人民的心中也没有你在书中所讲的那么高。可是再看这第二部的古董主角,居然是《清明上河图》。人都说看热闹的不怕事大,你这成了写热闹的不怕事大。这《清明上河图》可是知名的国宝级画作,敢拿它来做文章,这胆子还真的不是一般的肥啊!

  不疯狂不胆大作者怕是就不会被称作是“马亲王”了。虽然一开始看的时候就明白小说的创作不能背离现实的真实情况,可还是很好奇马伯庸该如何把这条线索写圆。马亲王果然是马亲王,他不但把《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放在他的小说中成为了一条重要的情节推动线索,并且还真的把这故事讲的是精彩纷呈,悬念迭起。看的过程中几次我都差点以为马伯庸要在此书中颠覆现实了,恍恍惚惚的认为或许我们一致认为的那副珍品真的是一件赝品,而马亲王不过是将他用写小说的方式将秘密透露了出来。不过文学创作可以有想象力,但是不能够改变事实。马伯庸在故事的最后还是将《清明上河图》这个坑填上了,也把本单元的故事讲合情合理的了。算是给小说的这一段落,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其实看这部《古董局中局》时,不由得让我联想起了《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类小说。都是原本的小人物继承家学渊源,为解决诸多谜团而开展一系列的冒险活动。似乎男性作者都很热衷于这一类的故事走向,或许是因为每一个男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人物变英雄的梦,就像每一个女孩都曾经期盼自己是一位公主一般。

  第二部的最后,有关于这一本内容的大坑算是填上了,但是整部书的诸多巨坑还是此起彼伏的,尤其是最后的大BOSS老朝奉究竟是谁?这一点实在是让人想的抓耳挠腮,我几乎是将书中曾经出现过的所有大大小小人物都挨个排查过了一遍,看谁都觉得可疑,可就是没有找到那个真正的幕后黑手。也罢,反正后面还有再续,慢慢的看就是了。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四):事急,从权还是从心

  如果说《古董局中局》第一部亲王还在书中用各种小人物的互动幽默桥段来缓解下紧张刺激的气氛,那么在第二步清明上河图里,亲王则是一路狂飙到底,没有一处让读者放松的意思,所有情节都紧紧的挤在一起,我看书的时候一颗心始终在悬着,那叫一个忐忑。

  这一部里亲王中心点在于一个问题,当现实逼迫你违背原则,你该如何处之,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你的初心还在不在。许愿在这一部里从一开始就掉进了一个大坑,并且里面的圈套一环扣着一环,从到郑州遇到钟爱华开始,到被素姐解救,再到对国家博物馆珍藏的《清明上河图》的质疑,每一步都落入了敌人的陷阱,而当许愿幡然醒悟的时候,已经晚了。

  可以说,到这里无论是故事还是氛围都到达了一个高点,我的心情也随着主角许愿而起起落落,亲王对于人物内心的把握还有故事起转承合的拿捏真是无与伦比。然后展现亲王布局能力与知识覆盖面广的地方来了,药不然突然出现帮助许愿从一个默默无闻坚持拓印的老人身上找到了丢失的自信,也让剧情有了峰回路转。这期间还有与药不然的似敌似友的纠结夹杂其中,看点十足。

  又经历一系列找寻和侦破谜题,最后就在真假《清明上河图》要一决雌雄的时候,我们都以为许愿已经稳操胜券,因为他找到了那个最关键的点,可以一锤定音,所以这就让剧情有了期待感,而亲王对于这段的涉及堪称绝妙!就在我们和许愿都以为故宫的才是赝品的时候,就在许愿公布完这一消息之后,剧情突然间又是一个大反转,这里坦白说闪到我的腰了。

  具体我就不剧透了,留给你们自行去发掘,会更加好看和刺激。这里我单说亲王在本书的布局,从入圈套到走出圈套,其实还在里面,再到坚持本心彻底走出圈套,这环环相扣让人看的喘不上气,那叫一个过瘾。反转反转再反转的设置把紧张的氛围烘托的淋漓尽致,在看完后也让我们大松了一口气。

  不过说起来我认为本书亲王传播的理念更重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的一颗心都是最重要的,本心和初心绝对不能乱不能动,只有这样,你才会活的快乐和踏实,也更容易在人生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五):去伪存真世道难

  继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1》佛头大案之后,我们知道了许家世代为了守护佛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爷爷被当作卖国贼枪毙,父亲惨遭文革打压自杀身亡,唯留下了四悔的家训与一本笔记给了许愿。许愿本一无所知的,却在三十岁这一年解开了许家的秘密,终于为祖父洗清了冤屈,还了许家一个公道。许愿与老朝奉对战,家仇尚未得报。 《古董局中局2》接《古董局中局1》,我们的主人公许愿怀着满腔怒火展开对老朝奉的报复。他急躁、易怒,失去了原有的冷静与傲人的眼力界。此时,中华古董研究会面临转型,五脉经过佛头大案元气大伤,为了应对整个行业的造假、卖假,五脉决定从事拍卖行业。 马伯庸在这一部里格局变大,各个人物粉墨登场,从北京到郑州、南京再到上海,最后辗转来到香港。《古董局中局2》不再是许愿家的前世今生,而是关乎于国家的荣誉。这一次,事关清明上河图的真假问题,全民关注,作为关键人物的许愿担当“解铃还需系铃人”的角色,破局的是他,解局的也是他。 为报私仇,他只身前往河南探查老朝奉的造假窝棚,在耿直记者钟爱华的指引下,一举找到了老窝。幸被盲人“素姐”所救,识得了一个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大秘密。在北京,他迫不及待地发表了质疑故宫所藏“清明上河图”为伪的文章,在古董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在河南,与钟爱华的倒破老朝奉造假窝之行,给老朝奉带来了重创。意气风发、满怀信心的许愿栽了,研究会遭到了灭顶之灾,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这一次,五脉能否找到出路,破开此局? 香港幕后集团拍卖行面对的客户既有国内,又有国外,他们不能坐视五脉分这杯羹。派了得力干将钟爱华自导自演了一场帮助许愿打击老朝奉的戏码。这一次,许愿又因信任问题出现了危机。憨傻记者扮猪吃老虎,盲人“素姐”编故事,复旦女博士舌战许愿,许愿头痛欲裂。 为了解开这次的局,亲密搭档药不然再次出现,一边选择信任,一边选择隐瞒,他可如何是好?烟烟身陷牢狱,唯有气功大师戴大师才有办法,可是这个轻薄过烟烟的人却极难对付,许愿怎么办?心浮气躁、识物不清、一无是处、屡次遭遇信任危机的许愿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还能再战吗? 这一场终极之战里,许赌上了全部身家,他一心坚信“去伪存真”的家训,打假英雄许愿前往香港参加“清明上河图”的真假之战。五脉能赢得这场胜利吗?许愿能否实现愿望见到老朝奉?《古董局中局2》幕后之谜等你我来揭晓。不得不说,在马伯庸的文笔下,“清明上河图”真假之辨走入了高潮,引人入胜,身陷局中局。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六):去伪存真之真假难辨

  许愿在第一部中成功为爷爷许一城昭雪。也因佛头一案扯出了许家世仇老朝奉。老朝奉与许愿渊源最深、瓜葛最多。老朝奉与许一城是同时代的人,当年的佛头案与许家一系列的遭遇都因他而起,许愿的几个好友,或死于他手,或者根本就是他的卧底。

  “老朝奉此人,狡如狐,狠如狼,惊如鼠,与五脉斗了两三代,从未有人揪住他真身。”这是许愿在出发前往郑州前刘一鸣给的忠告。但血气方刚、报仇心切的许愿哪里听得进去。许愿到达郑州时就已进了老朝奉的套,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满身正气的记者钟爱华,与这位记者一同查获接头地,一起深入造假村。甚至故意造出大动静引发危险,而自己借口引开危险,让许愿接触到素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徽宗朝一位叫张择瑞的宫廷画师所画,画完后献给了徽宗。徽宗亲题“清明上河图”,并钤上一方双龙小印,收入宫中。因靖康之变,画落入金人张著手中。在金、南宋、元三朝之间辗转数十手,没毁于战火。到了明代,先后到过一系列名流手中,最后落入嘉靖朝的陆完手上。陆完极爱,甚至临终前叮嘱夫人这幅画是传家宝。陆夫人将画缝在枕头里,片刻不离身,连自己儿子都不能接触。但被外甥王磨得没法,答应可以在阁楼里欣赏,不能带纸笔,也不许将画带走。但两三个月后,王摹了一张一模一样的出来。从此《清明上河图》就开始了真假之辨……

  在听完素姐的故事后,许愿开始怀疑故宫收藏的《清明上河图》是赝品。等许愿回到北京在“图书馆”那花高价查看当初验明真伪的照片且给报社投稿之后。套中套就开始了……当然故事的最后事情总能得到解决,但套中套,局中局的故事就是能吸引着你不断读下去,而且是越生气越丢不开,你会想要一口气看完,究竟要怎么样才能沉冤得雪。在故事最开头,许愿为了帮警方破坏盗墓团伙,扮作收古董者去“吃现席”。古藏界专业术语依然用得很溜。但在这里有个小插曲。大眼贼把“陪葬品”全部拿完后,“吃现席”的张老板贪心不足,要求大眼贼开棺材,搜尸身。大眼贼不同意,张老板气急之下开始往盗洞里铲土,大眼贼大叫着让张老板停止,惊起了四周树上的宿鸟,整个林子里都传出来扑棱扑棱的声音。加上此时从林中雾霭中刺出的光柱,周转几个人惶恐不安起来……随后的描写,我一度以为亲王要改写鬼神小说了。大半夜的回忆这段,汗毛都竖起来了!!胆小的人不要一个人看哦~~~

  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评论小说在古董鉴别方面存在的漏洞,我看到这些真心觉得挺无语的。这只是写古藏界的一些故事,不是专业的鉴别古董的资料书。敢情你是跑这来学习鉴别方法来了?真心希望这些人能好好看故事,不要光想着破绽而忘了欣赏作者笔下精彩的故事。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七):人能鉴古物,古物亦能鉴人

  《古董局中局2》延续了第一部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而向后发展,第一部讲的是许愿揭开爷爷叛国的罪名,辨认则天明堂佛头。而第二部的发展离佛头案已经过了一段时间,这次又有了一个新的古董句,故宫的《清明上河图》真伪存在疑问?第一部里知道,五脉是古董行当里五个古老的家族,他们又称“明眼梅花”,专门为古董界的鉴定真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五脉又成立了中华鉴古研究学会。而这五脉以前是坚持原则“去伪存真”,现在却因为利益金钱等各种原因而变得混乱不堪。在接下来的故事里又会有这怎样的发展呢?

  第二部比起第一部,在感情戏方面减少了很多。主角还是许愿,却没了上次的日本姑娘木户加奈,而黄烟烟在第二部中也出现甚少。值得一提的是上次在结尾逃走的药不然,药小二爷在消失了许久之后又重新出现,并且和许愿联手破解《清明上河图》之谜。这让本书十分精彩,两个人互不信任却又必须合作。过程自然是少不了几番有趣的斗嘴,也有不少真情流露之时。兄弟虽然道不相同,但情谊还在。虽然知道药不然并不是什么好人,却让人恨不起来,他对别人或许没心没肺,但对自己的兄弟许愿,却是舍命相救的。这也是这本书的一大看点。

  前面的佛头案引出幕后主使人“老朝奉”,本以为这次的清明图真假案也是中了他的圈套,却不曾想另有其人在打中国古玩市场的主意。难得的是这次五脉齐心协力共同抗敌,并且还和老朝奉联手。五脉能否安全渡过此次危机?而中国古玩市场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这一环扣一环的局中局,让人分不清真假,兜兜转转却发现一切都回到了原点,真是天意弄人。而第二部还牵扯到了黄克武黄老爷子的孽债,曾经不经意间做过的事,却没想到竟酿成了大错,也在无形中推动了这次五脉的危机,让人唏嘘不已。

  “人活在这个世上,总要坚持一些看起来很蠢的事。”正是因为许愿的坚持原则,即使真相对他们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他也保持着去伪存真的态度。这是五脉的宗旨,也是考验人性的时候。人能鉴古物,古物亦能鉴人。在面对各种利益、金钱的诱惑,甚至是性命和名声的威胁时,你是否还能坚守自己的原则,绝不弄虚作假呢?这个问题很现实,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面临各种选择时,我们常常会失去自己的本心。就像五脉已经不是原来的五脉,在时代的变迁下,也成为了唯利是图者。所有人都在向着金钱利益靠近时,而许愿还在做所谓的“去伪存真”坚守原则。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那份永葆初心的执着。许愿是这样,许一城也是这样。也许是因为家族的传承,才注定了许愿必是要走这条路的。而真正危险的,或许还没有到来,只有等真相全部揭晓的那一刻,才能看到这个古董局中局到底有多深。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八):真假清明上河图

  与《古董局中局》1相比,《古董局中局》2不论是从故事情节的紧凑程度上,还是在人物塑造的丰满程度上都更加的吸引人,更加的让人感受到一种紧迫感。如果说在第一部里,许愿还只是因为自己的爷爷与父亲的冤屈而走上与老朝奉针锋相对的道路上的话,那么在第二部里,许愿真正的从心底愿意去为五脉,去为古董行当的正本溯源而去努力了。这是一个有小我走向大我的蜕变过程。

  人可以去鉴别古董的真伪,同样的古董也可以去鉴别人的本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要如何去保持自己的本心,而不为外物所扰,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了。就像故事中的许愿,在面对来自制假贩假的巨大利益的诱惑下,在面对来自于老朝奉与百瑞莲的百般威胁之下,在最后决战关头的选择的时候,许愿的做法其实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启示,不忘初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而已,它的背后不知道隐藏着多少我们不懈的努力与付出。

  回归到故事本身,虽然许愿在上一个故事里发现了真假佛头的秘密,洗刷了自己爷爷的不白之冤,但是这个时候的许愿仍然像是一个愣头小子一般,横冲直撞,以至于将五脉推向了一个进退维谷甚至于大祸临头的边缘。也正是有了许愿的莽撞,才有了后文更加精彩纷呈的故事。《古董》2的故事切入点《清明上河图》的真假之谜,也很有些意思。因为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瑰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有关于存世《清明上河图》的真假上,其实有着相当大的分歧,这个故事最初的起点也正是源于此。

  与此同时,在上一部里一直神秘莫测的老朝奉也在古董2中有了更大的戏份,甚至我们可以说整个故事的节奏全部是在老朝奉的掌握之中,不论是许愿还是百瑞莲都像是老朝奉手中的棋子一样,任人摆布。因此,我们对于老朝奉的真实面目也就有了更大的期待,他到底是何许人竟然在暗地里用如此多的假古董以假乱真,扰乱了整个的古董市场,形成了一条如此大的产业链条。更为关键的地方在于,马亲王的两个故事讲完,我们不仅对老朝奉姓甚名谁一无所知,甚至其人是男是女,我们一样一筹莫展。我想,当最终老朝奉的真实身份曝光的时候,所有的读者都会被马亲王天马行空般的设计而叹为观止吧!

  许愿最终还是挽回了已然出于奔溃边缘的五脉,但是即便胜利了,对于许愿来讲,对于五脉来讲,这都是一场惨胜,真正的元凶并没有伏法,隐藏在黑暗中的幕后黑手依然在蠢蠢欲动。对于许愿对于五脉,这场有关于古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不到最后的一刻,我们谁也不知道故事的走向会是什么样子的,也不会知道许愿在这个迷局中到底还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真正到达胜利的彼岸,不过,这岂不就是这个故事真正吸引人的所在吗?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九):局中局

  看完1,来看2,我是喜欢这样的小说,虽然1中出现很多bug,但是对我这样看书不那么认真的人来说,好的故事就可以,需要太多推敲的东西,我也会一概而过。《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讲的是真假清明上河图的鉴别,当然,众所众知,那一定是假的。而一份假的清明上河图的出现有将引起怎样的故事呢?所谓的局中局又有怎样的设定呢?一切开始了。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百度百科)

  自清明上河图流传世间后关于它的种种传说故事就在不停的上演。主角许愿也开始了他的又一次人生之旅。有人仿制这部著作,其实也是机关算尽的机巧和匪夷所思的圈套。孤立无援的许愿,要如何一步一步的解读《清明上河图》之谜,秉承本心,去伪存真,挽救五脉危局?故事一开始便是引人入胜的,然而,看第二部,用觉得人物的性格有些许改变,人物的成长来说应该是更稳重的,可是总觉得第二部的人物开始变得浮躁些。看不到主人公所谓的成长。书中的人物还是当初的人物,却总感觉是新认识的。我想这么厚的一本书,比较适合闲暇的时候去看,云诡波谲的事态发展,古董的历史,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可以作相关的了解,《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依旧秉承着古董易鉴,人难鉴的思想,人的欲望是无尽的,为金钱为利益,为了生存。我想亲王的故事依旧是亲王自己的,机关算尽的那些人最后的下场可想而知。

  翻开这本书,我想我们了解的是一群人,一群鉴别古董真伪的人,而这些人却也用着他们平生所学去保护这些刻有历史故事的文物。他们传承的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除了文字之外的的一种灵魂的沟通。鉴古也是鉴人,马亲王在这本书里写下了人的欲望,然而这样的欲望我们也有,底线在那,该遵守的还是要遵守。

  现在的我特别期待剧版上映,夏雨的许愿,小乔的小二爷,我想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最后我想吐槽的是,是英雄识英雄,许愿和二爷也算是惺惺相惜,里面穿插的爱情却闲得没那么有感觉。

  《古董局中局2》读后感(十):对决在香港,人心在大陆

  古董局中局,新版与旧版的区分,绝不是旧瓶装新酒,如果只是换了一个封面包括色彩结构,那么读者是不愿意掏腰包的,毕竟这个故事对于很多读者是熟悉的。新版的书在文字上更加精练,特别是对于一些古董界的术语,用了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白描,这种突破看似是信手拈来,实则是匠心独运。 读者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我在阅读此书时,很清醒自己的定位,我想通过这本书学习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关于古董的知识,哪怕自己在这方面没有甄别力,但是马伯庸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应当在古董界还是有发言权的。 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作品,在很多文艺小说中都有所描述,我想套书还叫《清明上河图之谜》,作者饶有兴趣地描绘了北宋时代汴梁的走卒贩夫,写得栩栩如生,写得情景交融,但是这本书作为《古董局中局2》,只是一个长篇小说的一个段落,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突出画面的内容,而是将焦点放在画面的材质上,这也是我们观察世界与体味人生的不同视角。 诚然,古董有很多分类,有木器、金器、书画等等,一个人精力和时间都有限,他不可能短时间内如鸠摩智精通少林七十二绝技那般,做到样样通、样样松。其实,我们只要精通其中一项两项,我们就足以解决小康问题。书中的主人公也是这般,他无意逞强斗胜,只是凭借着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夫,将书中的内容写得更加贴近实际、贴切读者需求。 因为是局,有设局的人,就得有破局的人,不然故事就无法进行下去,也正是如此,马伯庸一手挑两家,既要写设局人的狡诈,也要写破局人的聪慧,二者的对决只是分秒钟的事情,但是如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手对决的潜台词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把焦点放在高手对决上,无疑是中了马伯庸的道,作者可不希望我们刨根问底,但是我们仅仅依赖于他字里行间的叙述,平白地增强了对“局”的迷恋,也许你会套用一句话,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但是我想说,局就是局,绝对不是童话或者神话,更不是捕风捉影的传说。 每一件仿品,足以以假乱真的程度,说明仿作者的用心良苦,他毕竟是工匠中的工匠,才能有如此高超的技艺,虽然其内心是黑暗,脸皮是厚重的,但是他的技巧可不容你说半个不字,这种机巧恰恰是圈套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你看那么多人没有看出其中的玄妙,却被一个道力深厚的晚辈一语中的,靠的是机缘巧合吗?因此,我们内心的波动,才是造成迷局最大的险着。许愿在这个解局破局的过程中,看似孤立无援、四面楚歌,实则他是胸有成竹、事在必得的,因此我们在读此书中,还是得有些书外功夫,要知道书不这般写,戏不这般演,如一弯清泓,让你一眼看到底,还能卖出好价钱吗。收起你紧张的情绪和无知的趣味,让我们欣赏马伯庸广博的知识之余,还得对五脉保持必要的警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