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山的读后感大全
《八山》是一本由[意]保罗·科涅蒂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山》精选点评:
●三星半,高山版《海上钢琴师》//假如你浸入水中的那个点是现在,那么过去就是越过你流去的河水,将来就是从高处流下来的水,带着凶险和惊喜意外,过去是在下游,未来是在上游。高山深处的皑皑白雪,就是最好的承诺,也许在那座大山上,有一个好地方等着我们。//夏天抹去记忆,正如同融化冰雪一样,但冰河是遥远的冬天之积雪,它是不愿意被人忘却的冬天的一种回忆// 逃往山里,重新找回被城市带走的力量。
●拉的太久看的体验没有很好 是那种很慢很平淡的故事 看完之后觉得还挺有力量的 一开始那么想下山离开山的人 最后却一生都没能逃脱还死在了山里
●纯净暖心之作,不感冒。 评分星星给山上风光的描写。
●山野版《月亮与六便士》,不需要做深刻的阅读理解,故事像山间的泉水,清澈、干净而寂寥。每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归属,但并非谁都有勇气走往那里。
●这是重归和获得恬静的季节,我在夏日时常反复想起这两个词。
●本书先说好的地方通过儿时玩伴成长过程来叙述两人的感情与纠葛,语言朴实无华就好像一位经历沧桑的人给你讲他的故事。不好的地方感觉作者在故事的把控上还是有点问题,其实可以在写的更简练点里面很多不需要内容在里面比较啰里啰嗦点。
●更像在读一大篇行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可以一气呵成,也可以慢慢品阅。
●如果一辈子在山里生活,可以吗?一个爱山如命的人,如何在漫无边际的都市中安顿自己?直接遇到这本书,才算找到了答案~
●套用村上的一句话 人人都有各自的战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山峰,或早或晚,都要向着那座山峰攀登…
●作为回忆录或者旅行散文还行,但作为小说?结构语言故事都太一般了罢
《八山》读后感(一):几句话(tip)
这个故事可能没有多高明,只是近乎平铺直叙的讲述着再朴素不过的生活。而它能顺着我心脏跳动的节拍,触及令人难以名状的动容。
刚刚读完,还没深想,不过直觉想给还在犹豫要不要开始读和要不要读下去的人加把劲,希望能坚持读到最后。/ 毕竟我前面大半部分都读得断断续续,和一些其它类型的书比起来情节也比较乏味,甚至印象不多,故事基调也没什么起伏(基本上是伏伏伏伏伏)。
“在某些人生中,存在着无法回去的山。”
《八山》读后感(二):《八山》
首先赞美一下这本书的写景笔力,就是那种温文尔雅沁人心脾的语言,很容易把人带入喜爱大山的情节里。(译者也很棒啊)
只读一遍后有些作者想表达的含义我还是抓得不那么准确,就在这姑且一品,尔后反复翻阅时再来评断。
布鲁诺幼年时并不想呆在贫穷的大山上,他曾有过读书的机会逃离出去,但被亲人打断了尔后又揉制适应了大山的生活,爱上了这种简单纯粹,却再也适应不了山下的拥挤喧闹。这里也体现出山上与山下的冲突,布鲁诺借由与拉腊的结合曾经引入过山下那种批量的农场经济,很可惜的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态并不能完美的融合统一,最后债务压垮了高山农场。此时布鲁诺再也没离开大山,最终也消失在大山里。
“不,你是那种来去自由的人,我可不是,”他说道,“我是那种留下来的人。总是如此,不是吗?”与布鲁诺不同的彼得罗未曾全身心融入大山里,他来来去去,却也慢慢理解了父亲,慢慢的与大山和解。
彼得罗的名字就是父母有关大山的记忆,纪念家族里的一位好友手足。在他小时候大山只有固定不变的夏季,成年后再次来到这里才逐渐领略到其他季节。有关父亲的执念与遗憾,也一并在与布鲁诺开始建造悬崖小屋后,慢慢体会到。“没有比大山更令人值得回忆的东西了”,他收集父亲生前攀登顶峰的留言,走过曾走过的路,完成父亲的心愿。在漂泊的过程中彼得罗也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与父亲、布鲁诺的大山和母亲的陪伴不尽相同,他在尼泊尔大山脚下小村庄寻得了宁静。
大概每个人的归宿不一样,重要的是你的喜爱
⭐️⭐️⭐️⭐️
《八山》读后感(三):八山
终于捞到一本完美戳中我g点的小说!!山风、雪水化成的溪流、松绿色、吞噬所有声音的泛着霜色的厚厚积雪,基本有这些就可以支撑我看完一本书,何况还有沉默又混沌的主人公及贯彻了这一气质的叙事方法。
有一些小说的结构纯粹是松散,有一些小说的松散是为了表现无序,而有一些松散是为了表现沉默和混沌,这本书无疑是最后一种。你很难说哪一部分是必须写的:灵魂人物一样的父亲在半本书的地方就毫无征兆的去世了,伴随到结尾的布鲁诺在前半本书却好像是一个路人,而主人公的人生同样被抠去了在都灵的一大块,但是这种种缺失却没有造成刻意安排的感觉。我会说原因在于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更接近于山的视角,山永远在那里,当主人公离开山去了都灵等等地方,他好像就消失在山的视野里,而当他回来,双方重新产生共鸣,故事又进行下去。 其次是他非常自然地处理了那种重复的、绵绵积累的快乐。我觉得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那种重复的日子是最难描写的,你可以很容易地描写一个晚上爆发的矛盾、一场浪漫的告白,但是你很难去讲述在一天天细碎的快乐(甚至不是快乐,只是安适)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绵长的感情。而山就是这样的,你能感觉到主人公在逐渐放下戒心,每一天有不同的溪水流过,房屋筑成后他们花很多时间照顾奶牛… 故事的主旨可能确实有点像海上钢琴师,但是如果你只用那个故事的模型去理解它,就会忽略了很多副主题。比如说主人公对布鲁诺那一丁点的妒忌,在后面怎样变化成他向自己应有的另一种人生解释外面的世界,又变成他是他的一个锚点,最终到了他的死亡是他们之间的秘密……在这每一个环节当中,他们可以说什么又避讳什么,谁更骄傲谁更虚弱,而骄傲和虚弱又会怎样表现,我觉得作者每一个阶段都把握得非常精准。 又比如说主人公在对抗和理解父亲的时候,我们又会看到作者在打破那个想象中的父亲的形象。我们用三个人物的叙述可以堆叠出一个丰厚的父亲,但是当我们攀上山顶,看到他本人留下来的字条,又会发现他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人格真的非常贫瘠。这就是我们身边,真正会有的一个人,他的深度存在于他人的叙述堆叠时产生的参差当中。 最后是“我”与山的关系,其实如果真的要写这一点的话,应该再花时间去重读的。我目前有印象的就是,主人公在大雪天离开山的时候,停下来刨开深深的雪,寻找他童年时猜测或许会存在的地下溪流。文本会细到他停下来这一个小动作,同时又粗到不会告诉你,他此时内心潜藏着的那一点点预感:朋友可能会成为葬送在山里的第三个人,他可能在他可能失去生命的另一个锚点,他可能和这座童年的山永远失去联系。他可能知道这些也可能不知道,但是那一瞬间他只是灵光一动,停下来,寻找他和大山约好的那条地下暗河。
《八山》读后感(四):我们这样的生活,又这样的理解命运
一个人终会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以自己难以相信又不可预见的方式。
01
我常想,如果以后我的宝贝问一句让我噎住的话题:妈妈,命运是什么?
我该如何作答。
我可能会领着她去爬一趟山,然后捡一些掉落的枝叶,回家做一个她意愿中的“工艺品”,摆在自己的书桌头。
就像这本书中的那句
“我几乎倾向于相信她是有道理的:对他来说,那就是他生活的正确方式——独自在深冬的日子里,除了一点食物,他的双手,他的思绪,就没有任何别的了。”
对命运的理解就在生活里,在用手劳作的点滴里,在用脚丈量的每一步中。
孩子,这可不能言传的。
02
《八山》在写书评之前,我特意去百度了意大利斯特雷加文学奖。这个意大利文学最高奖赏中,曾诞生如《质数的孤独》这样畅销又极其富有个人特色的文学作品。《八山》也是这样一本小说。
作者的文字风格过于独特,以至于你即使步入一个老旧的藏书丰富的实体书店,也很难找到一个相似的作者共称孪生。作者的文字显得有些散乱,有些漫不经心,他的故事不成体系,甚至很难找到波澜壮阔的转折点,但就像一首优雅的E小调夜曲,总会在某个预期不到的瞬间,打中你的内心。
最开始从大梦书屋将它带回冲动,是封面上的那句话。
一个人终会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以自己难以相信又不可预见的方式。
03
今年夏天我正过着每晚十点半才能到家的生活。有时重遇老友们的饭局上,大家欣然谈论的近况中,都夹杂着对于工作过度占用时间的无奈。
“好像一回家,就能倒头睡着,再被闹钟叫醒,像个没有大脑的机器人,循环往复。”
我们好像快忘了,也许也可以在焦虑网格之外,拥有一种更沉静专注的生活方式。
《八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没有过多的曲折起伏,也难见让人激昂又落泪的爱恨情仇。它就像封面那副静默又稳重冬季山脉,娓娓道来,一个男孩和他的父亲,以及和另一个男孩的故事,也不在乎有没有人听,会不会有人听懂。作者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全部掉落朴素的日常描写中。偶尔抬头的几句话,引发读者对于生活的重新思考。
不是借由剧情的跌宕,而是借由真实的一步步用手脚制造的人生。
“那是什么东西?”我问道。“石磨。”他说道。然后又补充说:“水磨子的石头。”我挨着他俯身察看。我知道什么是磨石,但我从未亲眼见过。我伸出一只手。这另样的石块冷冰冰、滑溜溜的,磨子中心长出了苔藓,留在手指肚上就像是绿色的泥土。胳膊因刚才攀缘留下抓痕,有些灼痛。这样亲切又接地气的描写在文中触手可及,它为读者打开了一片想象中的新天地。那个天地里,仿佛你可以抛开繁杂的待办清单,沉重的微信工作群任务,一堆追赶着你却不知道意义的命令,暂时脱离“人形机器人”大脑,去在书中,体验久违的没有接触天地接触自然的真实感触。
你脚下的土地,头顶的星空,头发感受到的风,雨滴打落你的眼皮。泥土与顽强生长的野草,寂静的石头和山脉,远处的溪流……它们都见证了漫长的命运,不可丈量的时间长河的轮回。
所以当真真切切融入生活的时候,你会对于人生命运,宇宙哲理,有着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更深理解。
那是属于你自己独特的理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八山,而我们,“终会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祝福每位有缘看到这篇书评的人~你能自由的做任何事,去体验你希望体验的人生。
记得山水赐予你的勇气。
《八山》读后感(五):一辈子在山上,或漫游都市,如何过好这一生?
遇到这本书,《八山》,正是在我在都市生活最迷茫的时刻。像一根稻草,抓住了它。
来到大都市已经十多年了,可是还是不知道将来是会在这里继续过后半生,还是会迁移到别的城市去。
连自己都无法想象到答案。
童年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平原上的村庄,周围有河,有山,有庄稼地,有树林,到11岁了,才到乡镇上去上小学五年级,六年级了,在乡里住校了,才正式搬离村庄,
你的生活只和一个村子有关,多简单,虽然村里有几百人,但你平时的生活中,也只有三四十个同学而已吧,
那时出的远门,顶多是到临近村庄的姥姥家、姑姑家、姨家做客,
到了乡里住读,也是在村庄上,学校附近都是田野,教学楼后面就是一片桃园,春天,我和好朋友还在里面拍了合影。
学校仍然是非常简陋,平房,大通铺。但很快乐。
直到15岁,进入县城,那是非乡土生活的正式开始。世界似乎扩大了,同学来自县城各个乡镇,以及城里。这是一种都市生活的雏形吧。人多了,人杂了,老师的气质、味道和为人也和乡村的不一样。
正如《八山》,两个男孩,生活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他们有交融,后来走了不同的方向,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时间定格在进入县城之前,该会如何?那就意味着,我的生命中只有村庄,田野,和那里的人们,
现在,我的亲戚们已经大多进入了县城,县城买了房子,甚至别墅,有的,下一代跑得更远,深圳,武汉,北京,上海,……
原来的村庄,已经没有了多少亲戚居住。
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已经去世多年,邻村最重要的亲人姑姑,也离开了,
村庄,已经不再是童年的村庄,
可能,当年小学、初中的老师都还在吧!大多也应该退休了,
个性害羞的我,虽然很想念他们,但却不好意思再去相见,
再生活在那里的我,又该如何?是不是也依然会感到孤独?
正如15岁进入城市,如今魔都也已经生活近15年的我,在都市中常常感到孤独,
说了这么多,都是《八山》带来的巨大的冲击,
该如何活好这一生呢?
《八山》里的男孩,布鲁诺,我很喜欢,一直单纯,朴素,禀持着本性,从不下山,就连山脚的镇上也不去,即使他经营农场破产了,也不愿下山谋生,
又有何不可呢?
生活可以缩减到那么单纯,
”独自在深冬的日子里,除了一点食物,他的双手,他的思绪,就没有任何别的了。“
简化到不能再减的地步,人际关系,基本上清零了,
需要的物品,也只有一点简单的食物,山里不难得到的吧,
《海上钢琴师》里,1900终于决定走下舷梯,进入美国大都市生活,在踏入陆地的前几步,他停下来了,看到那么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那么多纵横交错的街道,
” 漫无边际,我应该选择哪一条?……你不觉得很恐怖吗?“
那一段我看了好几遍。他的问话,
都市里,你要面对多少人?走过多少街?说过多少话?
一个肉身,要承担多少冒险?
那就是八山,八海,你要攀登,你要沉浮,
然后泅渡上岸,
幸运的话,你会发现你还活着,
可能,比之前更强壮,更坦然,更宁静,
就像《八山》里的皮特罗,
他离开了成长的意大利,到了尼泊尔一个都市边缘的山脚下, 拍纪录片养活自己,和在孤儿院工作的女友,很自然地住在一起,
总算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身体和内心的地方,
没有脱离对山的渴望,
也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布鲁诺在一场新年后的大雪崩中消失了,
那个高上山的小屋,皮特罗父亲留给他的,他们两人一起建造的小屋,
也就失去了意义,
对了,正是这样,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感情,
其实就是因为在那里的人,
那座山对我们重要,是因为那里有我们的回忆,我们爱的人,
也正如我的村庄,
这本书也可以说释放了我困惑多年的情结,
上山,还是下山?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
心安。按照自己的本性,过着自己喜欢的日子。
得其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