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溯往读后感1000字
《八十溯往》是一本由沈昌文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十溯往》精选点评:
●2012.3.16日,万圣书园入,有沈先生签名。装帧雅致,32开深褐色硬皮,厚牛皮纸的的半书封,干净,简洁。 老先生是老出版人,见证三联书店,见证文革后一批文化老人的复出和梅开二度。《读书》杂志从创刊不到一年时进入杂志社,十余年。 读此书,了解那一代在中国大地上认真做文化的出版人......
●温暖的正能量
●真心以为是沈老一字一句写出来或者口述的个人传记(类传记)、回忆录之类的。结果,就是讲话稿、小文汇集之类的。除了零七碎八的一些听闻过的东西,新东西或者闻所未闻的旧闻木有啊!含金量太低了。
●沈绝对是一个异数,不管是在那个年代还是现在,而且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异数。
●一个人的老年生活安排的如何,最能反映他的人生智慧
●此书最有趣的地方,是沈公自述三联编辑部牛人牛语牛事,以及他的出版口诀“与作者谈情说爱、对废物贪污盗窃”是如何修炼出来的……
●其实,沈昌文这本小册子,本身还不足十万字,但是将一生诸多的转折都记录了下来。在其中看不到文人的风骨,倒是不难见到书沽的狡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建国后一甲子的时间内摇摆不倒。
●改天问问排版公司,这个页眉能不能做出来。
●求广州签售会~
●一个老学徒的往事~
《八十溯往》读后感(一):应付出书,官面文章大合集
如俞晓群文后跋所说,梁由之提议给钟叔河、朱正、沈昌文三位老人出“三老集”,可能三人皆无新稿(有新稿的也被别家出版社捷足先登)。于是三老集中,钟叔河的《记得青山那一边》基本把岳麓出版社《小西门集》里的文章挑出一部分凑合,朱正的《序和跋》顾名思义,而沈昌文的《八十溯往》则是把一系列已经发表过的夸奖某某文学后辈、工作讲话、某某书推介等等官面文章凑一起,内容和《知道》也相差不大。实在是应付出书,为了出书而出书,“强撸”一发!
文章好坏不说,这种出法对读者而言毫无诚意,坏了三老的名声。而且本书确实官话太多,个人觉得文章写的比较难看,三老集中最差了。
《八十溯往》读后感(二):寿则多辱
《八十溯往》,沈昌文著,海豚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题目的措辞太重了些,但确是首次跳入脑海中的词。作为出版界的前辈,作者的风格颇喜之,带着淡然、轻松、自如。但坦言之,这本小册子颇有应景、还人情债的味道。所辑诸文逻辑与时间诸顺序皆无,上至学徒,下至耄耋,所论零散杂碎,大抵是将多年来未得便出的边角之文凑来充数,实与书名不符、与文名不符。
不过,倒是俞晓群在跋中对沈老的评价颇可喜:博学、广识、机智、藏拙、低调、幽默、坚忍、包容、厚道、儒雅、个性、老道、轻松、淡定。突然觉得还能用这么多词把一个人一下子勾勒出来也是了不得的功夫。突然又觉得似乎自己也这么评价自己来着,尽管一些词做不到,但作为努力方向也是好的。相信别人评价自己,总会涉及到几个词吧。若有人能将这么一大串词都用到自己身上,当飘飘然也。
《八十溯往》读后感(三):我买到一册错版本
2011年8月一版一印,印刷精美。实体店购得,回家翻看才发现装订有误,错误之处在于扉页误为“钟叔河 记得青山那一边”,正文与封面都对得上。虽然装订有误,却也值得收藏,每每翻读,颇有余味,沈、钟二老闻之不亦乐乎。虽不见其他书友反映同此遭遇,但想必其亦非孤本。海豚社在俞总打理下,持续发力,出版了海豚书馆、海豚文存等系列,在书友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不过在封面设计和书籍装订方面尚有差距,希此错版为全豹而非一点。
《八十溯往》读后感(四):重读《八十溯往》
有书共鸣 #书评# 沈昌文《八十溯往》 再读《八十溯往》,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文字还是那些文字,是我变了。 还是抄书吧,沈公留给读者们的财富。 #读书笔记# 1.史枚同志:这位老人在1957年后即已沉寂,人们不大知道他。《读书》创办时,他任执行副主编。1984年,他因某项原则问题同一位及其负责的领导有争执。按组织程序,他当然被认定为犯了错误,并且开会作了结论。那天下午,他同我说了几句对上面提到的某位负责人的情绪很低沉的不满的话,照例挟了一大包稿件徒步回家了。第二天清早,消息传来,老史当晚脑溢血发作,等我赶到医院,已经人事不省。 2.1954年前后,我因为情绪太坏,加上用功过度,身体很坏。 为留在北京工作创造条件,我想努力翻译一些苏联出版方面的“先进经验”,笔表明我的“先进性”。我在解放前受地下党员的影响,俄语学得比较早。为出成绩,那时我用功的程度很难形容,加上心情郁闷 所以很快就得病了。 自怨自艾损失最大,而且损失的是自己。除了自己努力,还有个“缘”的问题。你当然要做准备,一边努力,一边努力,一边等那个“缘”到来。不然缘来了,你没有准备,就错过去了。一个人,总是会碰到一些缘分的。你可能碰不上这个缘,可是老去忖思怎么缘总也不到我身边呢? 3.蒋维乔:上世纪末我有缘去台湾,专门去台北牯岭路旧书店搜淘一过,发现那里各种版本的蒋著都有。我买了几个版本的《因是子静做法》,但是找不到《废止朝食论》。后来上海陆灏先生得讯,居然设法设法找到此书,送我一本。这一来,我大概配齐了蒋先生的有关著述。 4.从《生活日记》和生活书店别的一些书刊上知道他们在香港办了一个持恒函授学校。据介绍,那里的老师都是我素所仰慕的民主人士如孙起孟,葛琴,邵荃麟,胡绳等。我非常想进去。再也凑不出钱,于是报了名没有去汇交 学费,无法入学。 5.董秋水 他也是东北军的,张学良下面的人,也是搞历史史学的。女作家张洁的爸爸,跟张洁的关系据说很坏。他很会表现自己,例如,共 产 党有什么重大活动,他就要在墙上贴一幅诗词,以示庆贺。 6.范用 在1980年初某一天下班的时候,范用来找我谈,他说听说你要去商务印书馆,现在不必去了 我让你留在这里负责《读书》杂志。我马上去跟陈原商量了一下,他同意了。事后我想,这大概是他们已经商量好了的。 范用脾气耿直,人缘不佳,跟很多人有矛盾,跟陈原也有矛盾。我去了不久他就跟我讲,要我听他的不要听陈原的。这是比较麻烦的问题,是我面临的一个僵局。由这开始,就注定我很长时间内处于一种“一仆二主”的处境,直到自己退出三联书店这一版舞台。 7.中信王军:我拿介绍信去找王军,第一看到大公司的排场。坐了好一会,他来了,我给他讲了一讲情况,他表示同情。可他在我临走的时候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大为惊讶,他说我们中信一千万以下的项目是不做的。在1986年,我听到一千万这数目简直吓晕了,以后就再也不敢找他了。这样我就始终在三十万块钱里兜圈子,用它来维持一个出版社,维持出书。 7.俞晓群 蒙扬之水女士热情 介绍我在早些时候就认识了辽宁教育出版社的老总俞晓群先生。他主持的出版社长年在《读书》杂志封底登广告。他参加各种活动,归去都写入日记。有机会见到他的一些札记,极为全国完整地记下当日业务的见闻和观感。 8.我主持出版社的时候,有两个古怪的癖好。第一是喜欢亲自编杂志,因为它回馈读者的需求比较快。第二是愿意亲自拆看每天的读者来信,直接体认读书界的反应。后一个习惯惹起许多猜疑。因为我这个第一把手,居然每天等不及有关部门把读者来信整理上报,而是天天自己上收发室取读,这至少也说明你这领导做事有点本末倒置了。 9.扬之水:几十年前,这位扬之水小姐的“不简单”却是:读过初中,插过队,做过售货员,开过卡车,等等。卡车司机居然对文字工作感兴趣,而且确实在《读书》发表过文章,令人惊讶。大家觉得合适,于是录用。 某日,我忽然请她背诵党纲,她居然交白卷。我于是觉得这位部下水平不高。我过去一直在人民出版社工作,编政治读物 所以我只会考核部下。 她年轻 肯走路,于是经常派她出去取稿,实际上是做“交通”。这方面她效率挺高。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她所交往的作家学者,对她反映奇佳,因而效果也十分特出。 10.董秀玉 小董去香 港成为“大董”,三联书店的老领导责备我是为了“排除异己”才把她调港的。其实,由于我们两家是世交,董一去港 ,她的儿子由我太太抚养,我的女儿还要帮他复习English.我干吗要这么费劲来排除她这个“异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