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观茶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观茶论》读后感锦集

2021-03-16 02:20: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观茶论》读后感锦集

  《大观茶论》是一本由【宋】赵佶 等 日月洲 注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观茶论》读后感(一):叹为观止+瞠目结舌

  20200528《大观茶论》

  食不厌精,茶也不厌精。

  北宋通才艺术家兼皇帝赵佶老师,简直要精致到指甲尖尖去了。

  采茶要在惊蛰前,喝什么“明前茶”,晚了!

  摘就摘小如雀舌、谷粒的,“一枪一旗”“一枪二旗”什么的,差了!

  茶要白,碾要银,盏要黑。

  点茶七道更是神奇,如何调膏、如何注汤、手和筅怎个配合,看的我眼花缭乱,不到第七汤,我贫乏的想象力已到了极限。今世如能重现赵老师点茶七法,当比杂技好看。

  如果说,赵老师的茶艺品评钻研之精,让我叹为观止。

  那么,他的《大观茶论》用词之雅,则让我瞠目结舌。

  五月上旬读了,那文字里透出来的茶趣一直让我念想到五月的下旬。

  “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冲澹简洁,韵高致静……”

  “碎玉锵金,啜英咀华……”

  汉语、文言,竟可如此组合?怎么想来?!

  后世评价这位精致boy,审美是行家,治国是败家,

  赵佶老师估计委屈的紧,《茶论》的序中,他分明写道:

  “延及于今,百废俱举,海内晏然,垂拱密勿……”

  ——他倒是觉得天下太平昌明的很呢。

  《大观茶论》读后感(二):品茶 品文化

  对茶的熟悉从小时候爸爸的影响开始,记得那时茶几上一直放着一套茶具,茶具充满了茶几,刚开始觉得这一套东西很繁杂,后来竟然爱上了茶文化。 茶在现代生活中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人们还是喜欢饮茶为生活消遣。南方有香港的茶文化,甚至很多餐厅都叫做茶餐厅。奶茶是有代表的,把奶与茶混合,做出了可口的奶茶。福建也是出茶大省,白茶等不常见的茶在福建几乎都能找到,有特别香的白茶让人印象深刻。北方有信阳,以毛尖著名,品起来,香气四溢,后劲却是清香。 这些都是当代的茶文化,当代人把茶文化做了更为享受的发展,比如更加注重茶具,茶器。泡茶最精华在一套简而不凡的工序,从茶叶第一道冲泡,汁倒掉,用于淋茶具,茶具可能是一只紫陶青蛙。接着就是把冲过的茶放入第二道工序的壶中,每一层的壶都不同,接纳不同层次的茶,就这样一到一到算是过滤的工序之后,倒入一杯水晶似的小杯中,只够一口下肚。这样的越小越精致是古人遗传的想法。 本书《大观茶论》讲述的是古代人民对于茶叶的看法,更多注重在历史上。茶兴于唐代,盛于宋代。宋代是茶文化最集中的一段时间,书中讲述茶文化和茶人的故事,从饮茶文化,制茶工艺,茶人趣事,茶器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集知识文化,故事,体验于一体。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早年陆羽的著作《茶经》,集合了早年间的人们对茶的看法。 当然,中国人喝茶也在随着时代有所变化,做出更大胆的尝试。在了解了文化历史之后,再品茶,对茶有了更深的理解。

  《大观茶论》读后感(三):宋代经典茶书集成

  文/赵客

  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写得一手好瘦金体,擅长花鸟画。宋徽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艺术家。除了书画成就之外,宋徽宗还精于茶艺,经常亲自点茶与大臣分享,并下令制造了大批量精品贡茶。宋徽宗偏爱白茶,这种白茶和现在的白茶有所不同,是一种叶色偏白的茶树品种,是顶级贡茶的原料。

  宋人崇尚斗茶,名流雅士同聚一堂,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在斗茶上茶色贵白,所以白茶用来斗茶的视觉效果更好,而白茶数量稀少,故而物以稀为贵。如果不是对宋徽宗有所了解,可能很少人知道宋徽宗对茶事的贡献,他撰写了经中国茶书经典之一的《大观茶论》。此书原名《茶论》,明初陶宗仪因其所作年代为宋朝大观年间,遂改名为《大观茶论》。

  《大观茶论》全面记录了北苑茶的生长材质、点茶品鉴、存储等方面的知识,而茶树产地生长加工相关的部分,并非其所长。本书除了大观茶论之外,还收录了宋代其他经典茶书七种:《茗荈录》、《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具图赞》,囊括了宋代茶学与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全书采用古文加注释,以便于读者更易理解。书中选用诸多插图,精选宋代茶画以及茶器,带给大家更直观的感受。

  如果直接看古文,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困难,所以茶道高人、注者日月洲在正文之前加了几篇文章,以便读者对茶文化有最基本的了解。日月洲,又名明洲,本名佟晓峰,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赴美国留学继续进修生物学。回国后又之后考取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生。他的脚步亦走过很多偏远茶山,为大家寻找纯净合道的好茶,目前往返于北京和云南等地,为古树茶收藏机构“茗寿堂”堂主。

  经典茶树各有特色。《东溪试茶录》中对山场分布、茶园划分、品种特性等方面的技术,书中宋子安构建了细致的口感地图;黄儒的《品茶要录》则更多关注工艺方面的问题;《茶具图赞》介绍了12种茶具,并按照宋代的官制对茶具进行“授衔”,称之为“十二先生”。

  这部经典茶书合集八种,适宜茶道爱好者备上一壶慢慢品读,书香茶香汇在一起,仿佛有了那么一丝回到宋代喝茶的感觉。

  《大观茶论》读后感(四):顶盛的宋茶,是茶人合一的境界

  我对茶并不敏感,最多能区分出红茶和绿茶,但是铁观音、龙井这种绿茶极品和我家自己种的绿茶有什么区别,我完全喝不出来。

  但这并不防碍我喜欢喝绿茶。或许那句话特别适合形容:可以清心也。喝了绿茶,可以清心。

  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茶;第二部分,论徽宗;第三部分,论古茶书。

  第一部分论茶,我来来回回看了四五遍,因为作为一个喝了几十年茶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茶的背后有那么多的名词和动词。

  例如杀青,有炒青蒸青烘青晒青等几种,例如榨茶,有冷榨热榨之分,还有研茶、造茶、过黄、焙、熏、养茶等。

  每一道工序都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工序有不同的原理。

  至于用哪种方法是最好的,也许没有那个“最”,因为不同的茶种,不同的来源地,不同的目标,都会导致所选用方法的不同。

  书中一直秉持一个观点,要看茶文化的高度,就要看对茶的理解,那不是用数字一二三或者物理化学指标就可以来说明的,它更讲究一种阴阳调和、人茶合一的境界。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科技这么发达,现代的茶却比不上宋茶的境界的原因。现代科技或者可以比古代做得更好,却没有做得更好,因为现代更商业化,更数据化,更程序化,反而有了局限性,失去了最朴实最原始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或许不止在于茶,可能在很多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反而没能提升质量,例如百年屹立不倒的大桥,例如无虫无害的水果蔬菜。

  第二部分论徽宗,并不是细数宋徽宗的人生,而是说明为什么宋茶可以达到历史最顶点,为什么宋徽宗会著就一部《大观茶论》。

  因为他的艺术天赋太高,太过聪明,自诩神仙,所以追求一种仙幻的境界,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凡尘俗世之中。所以他有很多时间来研究茶这种高雅艺术,也觉得这才是他应该醉心的领域。

  因为有了皇帝的支持,徽宗时代的宫廷茶才可以登峰造极,因为它不计成本,可以选最好的茶叶,采摘最鲜嫩的部分,聘用最顶级的茶农,采用最复杂的流程。历史上最顶盛的茶,其实只存在于贵族高院中。而民间的宋茶,可能如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一样,能喝就行。

  综合评论此书,语言浅显却不易懂,因为太过专业,当然,如果只是看看,不想深究,倒是没有难度。另外,书中有些语言会让人有些不快,例如“用你的智商想一想”“这是智商问题”等等,感觉我不懂茶就是智商有问题,所以扣一星。

  《大观茶论》读后感(五):唐诗宋“茶”——《大观茶论》有感

  lue编辑

  唐诗宋词,相信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这已经成为了学习古代诗词的一个约定成俗的词了。诚然,在文学上宋朝的词是非常有名的,在中国的文学论坛上宋朝的文学家们也占据了不小的地盘。但是今天要谈的是宋朝的另外一大特色,那就是茶叶。

  提起茶叶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茶道(虽然现在茶道之风在日本反而更加的盛行),在唐朝的《封氏闻见记》就提到了“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足见中国人对于品茶的独到之处自古有之。由九州出版社出版,文化学者日月洲对宋代经典的八种茶书进行梳理并添上适当的注解之后推出的《大观茶论》一书将宋代的茶进行了尽可能全的介绍。

  从本书的书名其实也能偶看处本书的主要内容还是以介绍宋代的八部茶书的原文内容为主,当然这就不可避免的牵扯到了很多的古文,这对于读者的文言文阅读还是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说一本文言文相关的词典是必备工具书之一。当然作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将这八部宋代的茶书原文展现给读者,而是在引入这些经典茶书原文古籍之前用了将近80页的篇幅讲述了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宋代的茶书,也就不可避免的谈到了宋茶。

  从作者这里你会发现宋茶在整个中国茶界文化中其实是处于一个巅峰的位置。可能有的读者看到这里会觉得不太服气,凭什么用这么肯定的语气来判定宋茶就是这么好呢?当你看到作者举出的宋代中尤其是宋徽宗时期的茶叶发展情况就能一窥一二。本来在宋代主流的茶叶玩法之一就是点茶,一般的点茶可能也就两步:加少量的水把茶粉调成膏,然后接下来逐渐打出泡沫(日本的抹茶道也是这个玩法)。但是点茶到了宋徽宗这里就不一样了,本来只有两部的点茶发展壮大到了七步,也就是有“七汤”,从这些众多的工序都能够看到宋徽宗玩茶玩出了新高度。这些还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平凡的例子而已,据作者所讲宋徽宗玩茶玩出的最高境界居然是——亡国,相信这种论点对于读者而言也是比较新颖的。

  如果在前面作者给出的三篇文章中对于宋茶产生了兴趣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篇幅中你就会有动力阅读下去了。因为后面的宋代八部茶书,尤其是其中的《大观茶论》都需要读者花费时间功夫慢慢品尝。当你泡上一壶好茶,然后坐在躺椅上枕着阳光翻阅本书,相信那是一幅非常惬意的画面。

  《大观茶论》读后感(六):饮茶的最高境界

  饮茶的习惯已根植,一人饮茶时的静心,二人对饮时的推心置腹,三五友人围坐畅饮时的谈笑风生。饮酒时感性胜过理性,推杯换盏热闹非凡;饮茶时睿智雅趣水乳交融,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口中茶,手中杯,眼中氤氲,心内陶醉。自是有人不解:茶水苦涩有何滋味?一众饮茶,冲泡程序繁杂,劳神费时,不知究竟有何妙处。爱茶之人答曰:盖境界耳。

  认真谈起饮茶,拿大茶缸闷泡的手段实在不好意思再拿出手来。论精致,日本茶道受到热捧,郑重其事的神态,一丝不苟的服饰,无比繁杂的程序,古朴典雅的环境,无一不是日本茶道的招牌动作。这也正是国人在轻车简从,在致富路上争先恐后丢掉传统文化之后,时隔多年的转身才发现,本以为放下一切跟你走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国际范儿蜕变,原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一边懊恼丢失太多而慌忙恶补,一边对日本的茶道文化交口称赞,实则不然。作者日月洲在《大观茶论》中从容说道:中国文化讲求道法自然,世间大道存于事物之中,像日本这样将对道的追求流于死板和表层,其实只是对我们文化精髓的东施效颦。因此,茶文化也是如此,而中国茶文化的黄金时代是宋朝。

  读本书之前,只闻得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因此自然而然的便错以为盛世大唐,便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诚不知有宋。而关于宋人饮茶,恍惚记得只在《金瓶梅》和《水浒传》小说当中,读到不论是西门庆还是梁山众好汉,都将饮茶唤作吃茶,听到还顿觉好玩,后来才知“此茶非彼茶”,他们的茶中内容丰富,干货众多,必须得用吃字方可,而不曾想见,不论是《金瓶梅》也好,还是《水浒传》也罢,虽言之北宋故事,但却是明清小说,因此这吃茶习惯多半并不是宋人习惯,而是明朝说法。而此次捧读日月洲先生所著《大观茶论》,更是恍然大悟,一扫之前迷惑,原来中国茶文化的巅峰时期在两宋。

  两宋政治孱弱,强敌环伺,这和赵宋抑武崇文不无关系,这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了宋朝文化经济的大发展,在文人主导的世界里,茶文化的发展,开始从唐时期的平民草根风格,向贵族饮茶发展,走上了精品路线。而真正的茶文化,不仅是对于如日本茶道那样的外在表现力的要求,宋茶的贵族茶文化,更加注重内里,从极尽苛刻的采摘,到茶膏的研制,点茶的工艺,茶具的挑选等等的诸多环节的把控,最后竟做到了茶文化的最高境界——亡国,宋徽宗的至高境界,想必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大观茶论》读后感(七):看宋人如何品茶

  十多年前旅游去过一次福州,所留下的印象除了一路上那些风景秀美的山山水水之外,还有一点便是南方人的饮茶方式,当时彻底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长了见识。

  还记得在武夷山的那一晚,闲来无事出门溜达,看到两边的店铺中大多是几人一聚,围着一套茶具烧水烹茶,闲话人生。小小的茶杯不过酒盅大小,冲泡好之后滤出在另外的容器,大家分而饮之。当时这种喝茶方式在我们北方几乎是看不到的。记忆中从小大看到的喝茶方式都是各自在各自的大茶杯子里抓上一把茶叶冲上满满一杯来喝。就算是家中来了客人也只是把冲茶的器具换成了一个单独的茶壶直接倒出来喝而已。再者说北方人生性豪迈,聚会喝茶几乎不见,喝酒倒是常见。至于所喝的茶叶品种,反正我家里一般喝的都是单位福利发的降温茶,只能算是用来解渴,压根谈不上品味一说。或许其实在北方也是有人懂得饮茶之道的,但是恕我孤陋寡闻还真的是没有看到过多少。

  在当地受了几日熏陶之后,也忍不住买了一套茶具和几两茶叶回来学着冲泡品尝。茶,中国传统的饮品。早在神农时期中国人就开始饮茶了。唐代之人陆羽被后世称为是茶圣,还专门著有《茶经》一书。后来喝茶久了我也曾多多少少的去了解过其中的内容,不过对于唐朝人的喝茶方式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实在是不敢恭维的。茶饼要先在火上烤透之后,碾成茶粉过筛后放入开水中煮,其间还要加盐,煮成后舀出分食。这怎么看怎么不觉得是像要喝茶的样子,分明是在煮汤啊!不过在陆羽的《茶经》中,煮出来的这东西也确实是被称为茶汤的。

  这玩意放今天来瞧就是道黑暗料理,我都不敢去想那会是什么味道,但是在当时这就是最为正确的烹茶方式。真的是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一切皆不能一概而论啊!

  茶这东西用在我这种不懂得品味的人身上,最基本的功用就是解渴而已,可若是在有心之人那里便衍生出种种的文化内容,是生活中的一种美学。

  自古以来,无论是茶也好,酒也罢,都与文人墨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酒可以抒发胸怀,而茶则可以让人静心。曾有人推论宋朝是我国古代最为适合文人生存的时代,抛去北宋末期的靖康之耻来瞧,宋朝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历史顶峰,那么在宋朝时期的茶文化又是如何的呢?宋徽宗赵佶皇帝虽然做的不咋地,但是在书画方面颇有造诣,也算的上是一位文化大家,那么他对于茶的品味研究又是怎样的呢?

  不妨来看看这本《大观茶论》吧。书中共收录了包括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的共八部,在宋代极具影响力的茶书经典。无论是饮茶、制茶、茶器、产地还是一些与茶有关的逸闻趣事,在此书中都将会有涉猎。在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宋人营造出的茶的世界,感受到宋朝人对茶的那份热衷与喜爱。纵使茶不是你现在最爱的饮品,读罢此书,应该也会迫不及待的寻些茶叶来冲泡,因为茶的文化魅力还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大观茶论》读后感(八):宋与茶

  (图片来自网络)

  文/河北小珊 评《大观茶论》

  国人与茶有很深的渊源,中国人饮茶要追溯到神农时代,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茶的研究也日渐深入,然而最初的种茶、饮茶并不是真正的茶文化,仅仅是茶文化产生的基础。

  如果要说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莫过于宋代。茶社、茶馆兴起,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茶仪成为礼制,皇帝用赐茶来笼络大臣、卷怀亲族,甚至对外联络使节,稳固邦交。即便在下层社会,茶文化也生机活泼,邻里之间献茶,来客要敬茶,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始见于唐代的茶百戏,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到了宋代也是做到了极致。许多文人如陶谷、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都喜爱分茶,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虽未见过,但想想一下诗句中的画面都觉得惬意的很!

  前面简单介绍了宋代如此爱茶爱到极致,正因如此,才有了关于茶文化的八部不朽的经典著作:《茗荈录》《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具图赞》。《大观茶论》一书由茶人、学者日月洲所注,通过八大著作,结合当下品茶生活,从饮茶文化、制茶工艺、茶人趣事、茶器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集知识、文化、故事、体验于一体,给当今读者还原出宋代茶人创造的那个无比复杂瑰丽的茶世界。

  几部著作都有关于茶,却各有侧重,《荈茗录》约1000字,十八条,分别讲了中国东南西北中各地区的代表性茶叶,包括茶的附属品,如茶膏、茶匠等等。 《茶录》则是论茶,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以及茶器。《品茶要录》论制造茶叶过程中应当避免的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问题。其他几本也是各有侧重,其中最全面的个人认为还是徽宗的《大观茶论》,共计二十篇,涵盖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爱茶之人来说,《大观茶论》一书是一本难得的百科全书,从书中可以纵观茶文化的发展史,了解关于茶的每一个细节,加上注者的专业素养,现代读者不难理解其中奥妙。宁静的午后,悠悠的泡上一壶茶,嗅着茶香翻看此书,实在是享受的很,小小一杯茶,要想把口感提升到极致,也是一门极深的学问!

  《大观茶论》读后感(九):宋代茶文化

  《大观茶论》这本书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了,它的作者是宋代的皇帝赵佶,这本书是宋徽宗赵佶关于茶的专论,因为作品完成于大观元年,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说起这个宋徽宗赵佶也真算是个人物,不光是因为他是皇帝而出名,他最出名的是他的书法,也就是著名的瘦金体,这个也是现在大家都比较喜欢的一种字体。一个皇帝本应该以天下为重,可是这个皇帝确实是个例外,他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虽然不懂得如何当个明君,却绝对懂得艺术高低。有人戏称赵佶为:出色的大艺术家、蹩脚的皇帝,这其实也是事实,除了做皇帝不行之外,也许这是他的另一种境界,对于政治不感兴趣,却被黄袍加身。在其他方面都是厉害的角色,而且可以用翘楚来形容,在艺术上,茶艺上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和他的聪明才智分不开的,但是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善于思考,认真探究的人。本书的编者是日月洲,又名明洲,是一个文化学者、同时也是茶道中人,著有文化随笔,创立古树茶收藏机构“茗寿堂”,对于茶文化也是非常有研究。本书是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虽然是翻印,却也被大众所关注,可见九州出版社影响力也是极其深远的。

  《大观茶论》是一本关于茶类的百科书籍,书中也提到了许多的名人,对于茶道的不同见解,让我们对于宋代之前的茶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知道在宋朝之前我国的茶文化就已经有了较高的名望,宋朝时候,茶文化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宫廷还是明间,都已经非常盛行。我国的唐代也是一个盛世,茶文化也是高度发展,在今天都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可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宋代的茶文化比唐代更为发达,而且关于茶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内容更多、更丰富,并且宋代涌现出许多有名的茶人、经典的茶书更是极具代表性。茶艺也是有之前的粗放变成了细腻,许多讲究更是繁杂,这也许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毕竟大道至简,一切都应该恢复本来的简洁状态才是最好的状态,才利于发展继承。

  《大观茶论》不只是一本茶文化方面的珍贵书籍,同时也是一本珍贵的历史书籍,它也记录了一段历史,而且是由古人直接记载流传下来的,具有不可估量的实用价值。这本书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都是珍贵的史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也有重要的意义。自问世以来,《大观茶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非常巨大,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茶业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推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得宋代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也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大观茶论》是日月洲编写的一本关于茶的书籍,这本书以古人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为我们讲述了我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以看出编者对于茶文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是一个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个善于观察研究,同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智者,这本书让我们对于宋朝的文化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体会。非常喜欢这本书。

  《大观茶论》读后感(十):登峰造极的宋代茶文化

  宋代是中国文化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果让我选择最向往的是哪个朝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宋代。

  我国的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茶文化兴盛,成为宋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乡闾庶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由于宋代朝廷提倡饮茶,贡茶、斗茶之风大兴,朝野上下,茶事更多。宋代是理学家统治思想界的时期。理学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阶段,强调文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内省,而要自我修养,茶是再好不过的伴侣。

  宋代喝茶的风气,是以茶水越白、越清亮越好,因此宋朝喝茶的茶盏往往是黑色的,用黑色釉质瓷器,才能显出茶的洁白。知名的茶碗有兔毫盏,就是黑茶盏上有兔毫那样的斑点。这样的茶盏,有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多种。《大观茶论》这本书收入了宋代八部极具影响力的茶书经典——《茗荈录》《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大观茶论》《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茶具图赞》。并且,结合当下品茶生活,从饮茶文化、制茶工艺、茶人趣事、茶器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是集知识、文化、体验于一体,非常优秀的茶书。

  琴棋书画,为中国古代文人四艺,与茶结合之后,更是清丽风雅。茶与酒、茶与花、茶与琴、茶与棋、茶与画,在宋代士大夫笔下都有精彩的描写。宋代女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她们把茶与梦连在一起,饮茶如梦里,是不是非常的小资呀。尤其是在独守空房时,就更要小资一些。我们可以想象出,在春季的某一天,李清照从庭院到屋里,身着一袭长裙,面对一碗清茶独自幽思,古典的美人就是也许这样的吧。

  饮茶是个安静的事,让生活慢下来,人才能够静下来。这样,心就如茶一般清澈,心清澈了自然能有了清心的感觉。如今我们当代人,生活的节奏太快、精神太麻木,自然是心被污浊得太厉害了,需要好茶来洗涮一番,才能品味到大宋时代的茶韵。

  本书的注释者日月洲先生,文化学者、茶人,著有文化随笔《佛国行》、《向西,灵魂跟着脚步》等,整理并校注香学典籍《香乘》,茶学典籍《茶经》等。创立古树茶收藏机构“茗寿堂”,致力于传统智慧在当下的生活化。先生之才,水平之高,令人高山仰止。但是毕竟曲高和寡,知音者少,先生自言:“更与何人述说,只有我这般的好事者,……姑且与这个浮华却乏味的时代说几句梦呓罢。”

  书中很多彩色图片,都是国宝级的宋代字画、茶器,令人大快朵颐,翻看着有爱不释手,不忍释卷之感。

  当我收到这本书,打开快递包装,看到包裹得特别结实,对爱书的呵护,可见一斑。我被寄书人的敬业精神和爱心感动到了。

  九州版的《大观茶论》,可谓是宋代经典茶书集大成者,其高雅别致的装帧设计,是不多见的,非一般的出版物可比,读这本书就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对于爱茶之人以及热爱生活的人,这本书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我是推荐这本书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