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者读后感100字
《救赎者》是一本由[挪威]尤·奈斯博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救赎者》读后感(一):另类“悬疑”,精彩在反转之外
从故事结构和写作手法来说,小说的“悬疑”是用类似“蒙太奇”的手法制造出来的,隐藏和遮挡一些事实,造成猜想,奈斯博的这篇小说,从悬疑角度而言,不算太成功。
但不妨碍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镜头感不错,虽然比起后来的作品还有不足,但已经够得上一篇好小说的标准了。
奈斯博借小救赎者的母亲的口,说出了这篇名为《救赎者》的主题:“你发现罪行并不像你当初选择当警察时以为的那样黑白分明,你原本想从邪恶的手中解救人类,但多数情况下,你发现邪恶的成分很少,而弱点的成分很多,很多悲伤的故事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里找到。”
文末的情节,应该是对前一个故事的交代,结合救世军在这个故事里所面临的问题,莫勒的话实在是太沉重。这也预示着哈利·霍勒警探今后的人生轨迹……
《救赎者》读后感(二):自我救赎之路
这本算是在《警察》之前发生的故事了。哈利警监依旧是孤胆英雄的形象,也许说英雄有点不太符合,但在文明社会,英雄也就是这样了吧。本作中哈利身边死掉的同事终于是男性了,当然,连起来看一般谁和哈利走得近谁就会领了作者的便当。之前的奥斯陆三部曲读了以后本以为这本开场的救世军和克罗地亚,以及波波等故事的出现又会与二战有关,但到头来才知道是作者在误导读者,这一切的发生只是在体现人物性格而已。后面剧情安排得跌宕起伏,人物穿插出现,不过主线依旧清晰,说明作者功力不错。但关于杀手母亲这件事,我还是没理解,哈利一下就跑过去要找救赎者完成任务,虽然之前从国际刑警那了解到情况,但怎么就能断定相关信息的呢?!不过这个不太重要,关键是结局的分析,整个圈套的设计非常巧妙,是一个闭合死循环。但意外的天气让一系列意外发生了。最终导致了哈利开始的自我救赎。当然老上司的自白也可能给后事留下了伏笔。哈利将继续孤独作战,也将不断得到和失去身边的战友,也许这就是他的宿命。
《救赎者》读后感(三):好看
《救赎者》读后感(四):打破惯性自我救赎
如果按照写作顺序读奈斯博的书,还真不一定这么的刹不住。倒序看比较有意思的是,真的能看到每本书作者的改进。上一本《知更鸟》,奈斯博野心还比较大,这本《救赎者》就更专注,他已经明确知道自己擅长所在,不再贪图宏大的感情世界。黑暗中见真情,迷茫中显人性,才是奈斯博最迷人的地方。
看到这本书中的哈利,越发能理解在后续之作中他的痛苦。作者刻画的这位侦探形象,总是被自己的优点拽进苦恼的深渊。比别人更加敏锐的察觉到罪恶,比别人更惊觉的发现罪恶,而且已经日益无法分辨生活与侦探的区别,就像入戏太深。但身份就是警察,怎么办呐。哈利一直走在边缘,必须足够看清深渊的摸样,却也不能一步跨进那里。要命的是,他是擅长、喜欢这道边缘线的,可以让自己保证人生的清醒。
书里的凶手虽然自诩为“救赎者”,但更需要的恐怕是约恩,是哈利,是莫勒。约恩不是坏人,是懦弱,他既无法面对自己性格障碍,更不可能去对它进行改正,最可悲是他放纵了自己的黑暗,放弃了救赎;而莫勒也是软弱,他虽然不想但终抵不住诱惑滑进深渊,已经失去了被救赎的机会,一辈子都会被自己的忏悔和不安折磨。还是哈利的主角光环,敢于打破和面对,才能自己救自己。没有人能成为上帝,等待别人救赎是自我逃避的想法。能真正救赎的只有自己。
《救赎者》读后感(五):玛蒂娜能代替萝凯吗
玛蒂娜是一个非常非常甜美的女人,书里不吝笔墨描写她的热情和美丽,在哈利的注视下醒来,目光逐渐转亮,仿佛自带调光机器……哈利其实无法拒绝这样的女孩子,但是他还是拒绝了。因为玛蒂娜和萝凯不一样。
玛蒂娜14岁时遭遇过性侵,从此外表勇敢,但内心彷徨,她始终想找一个保护者,像她父亲,救世军总司令那样坚毅强大的男性,这其实是一个悖论,14岁被救世军成员性侵,而当时他父亲正是总司令,所以去外部找一个保护者是不行的,但是她一直都不知道,她觉得里卡虽然很殷勤,但是是个刻意讨好她的人,而哈利呢,聪明,强大,成熟。她打定了主意要把自己献给他,一个美丽的女孩子,主动多次打电话搭讪被拒绝,送鲜花送门票……甚至在杀手找上门的时候宁愿代替哈利去死。奈斯博很坏啊,故意设计一个桥段,哈利打电话去灯塔餐厅,那边玛蒂娜直接一句:爹地!搞的哈利心痒痒的。其实这正是和凶手的对比,凶手懦弱,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弱点,被亲弟弟知晓之后想的不是承认,而是设计杀掉弟弟。伦西在发现他和房地产商父子的佣金协议后,被他残酷杀死。他想树立一个睿智、勇敢、感情正常的救世军领袖的形象,但是他却只会去伤害弱小的。哈利不是,哈利具有坚强的选择。萝凯也是这样,不能在一起无非是分开,无非是失去,失去了才能得到。
想到最新一部,哈利基本上失去了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那他得到了什么呢?
《救赎者》读后感(六):《救赎者》—人只能通过自我救赎
到这一部,奈斯博的手法已经很纯熟了。背景里有救世军、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战争,情节、章节安排得紧凑而合理。 孪生兄弟梗,在外人眼中,哥哥拘谨,弟弟活泼。来自克罗地亚的杀手,在救世军活动中射杀弟弟,因为当晚下雪好,回程的航班取消,杀手看到了当地新闻,才意识到自己杀错了人。因为顾客的报酬十分丰厚,这次本该是他最后一个任务,于是尽职的杀手留下来。
里面的人物刻画非常棒。章节中交代了代号“救赎者”的杀手由来,以及性格的养成。他只为完成任务,并不滥杀无辜,思维缜密、出手迅捷,对于这份职业,有自己的坚守。这并不是为他洗白。
玛蒂娜,一个奇特地混合着孩童和成年女性的女孩子,最终完成自己的复仇与救赎。她成长了,与一直守护自己的里卡尔修成正果。
关于尤恩和罗伯特兄弟俩,直到最后,才层层揭开,尤恩是那个凶狠、残忍的人。利用弟弟的护照去克罗地亚找杀手,杀自己。又在杀手动手当天,与弟弟换班。利用职权,贿赂、欺辱幼女,凡此种种,被哈利抽丝剥茧,一一验证。最终,在尤恩携巨款潜逃途中,当哈利赶到时,杀手正要动手。哈利利用情境,得到尤恩的亲口自白,将尤恩交给杀手处理,巨额贿赂由杀手带回克罗地亚,去帮助更多难民。
这一部中,哈利的第二个搭档哈弗森惨死,哈利通过自己的方式惩治了凶手。他的方式未必是最合法、合规,但有效。
到最后,哈利意识到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前上司莫勒也是腐警的一员,他最终悔过,为保护家庭,选择自我放逐。意料之外。
写作,以灵性,加上锤炼,真的是会越来越好。
《救赎者》读后感(七):到底谁是救世主
又刷了一本哈利·霍勒。
常常在想,奈斯博是不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设计哈利的。高大、瘦削、目光坚毅、落拓不羁。
哈利系列作品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在案情不明的情况下,大量使用第三人称推进情节。而读者非常容易掉入作者设计的文字圈套里。虽然一再被奈斯博用文字侮辱智商让人有些恼火,但是小说剧情确实很吸引人,就像我们在听他将一个很精彩的故事,讲到一段突然打住不说,无论如何猜测总是猜不中结局,虽然无奈,但很诱人。
由于我读第一部哈利的作品是雪人,以后读得每一部哈利都忍不住要和第一部来比较。具体到这部《救赎者》,窃以为比《雪人》布局更大、悬疑部分较几部其他系列作品要弱一些,作品本身更像是借连环杀人案反映一部分社会现实的社会悬疑类小说。这一点跟东野圭吾类似《虚无的十字架》、《彷徨之刃》等作品有一点相似之处,和东野君的犹豫不定相比,奈斯博的选择更符合我的口味,当法律无可奈何时,选择一种看似更为激进、实则能够被多数人理解的方法解决更为合理。所以,约恩死了,他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小说名为救赎者,明为书中不知姓名的职业杀手,暗指那些在生活中受过刻骨铭心伤害、至今仍在苦痛中难以自拔的需要被拯救的人。小说中哈利和阿斯特丽的露水情缘与匆匆结束、大量交代救世军这一组织、约恩的人格分裂和结尾哈利与玛蒂娜意味深长的告别,都在告诉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唯一能拯救自我的只有自己。
《救赎者》读后感(八):谁来审判?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8B%E7%BD%97%E5%9C%B0%E4%BA%9A%E6%88%98%E4%BA%89/8605204?fr=aladdin 克罗地亚战争,背景参考。
汤姆尝试审判,被滋生的权力腐败;莫勒尝试审判,无奈接受几十万美金的手表,无法回头;哈利尝试审判,在卫生间留下小救世主和幕后凶手,听从了内心的呼唤。但也有人拒绝审判,梭状回发达的女研究员只求真相。后两者谁对谁错,我更喜欢快意恩仇的哈利。但悲哀的是并没有定论,只能留给他人去评判。
最后莫勒的黑化让整本书逼格提高了半格。很早就把莫勒当成好人,甚至当成 哈利爸爸来看。这本书还预设了新局长的反面,结果局长整本书表现还不错。这也是作者跟我们耍的小把戏。
我们的法律系统就像一张渔网,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孔,将小鱼小虾一网打尽,但是大鱼一冲,网就破了。我们希望在这张网后面布一张更结实的网,当国际罪犯、挪威之外的冲击到来时,我们能把这些挡在外面。但是权力滋生腐败的微生物,他们开始给我们送小礼物,称作友情的见证,但是慢慢我们已经无法拒绝。--------根据记忆大概把那段话的意思说了一下,印象挺深深刻的。
兄弟把戏在复仇者中用过了,这点差评。变脸这个emmm勉强接受吧。那个除臭锭没说明白。
小救世主在奥斯陆的杀人之旅,很执着、、、和幕后买家的杀人混合在一起,效果还行。
服务员铐住小救世主那段哭笑不得。入门套装不行啊!
哈利经常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和杀人组织协商,利用各种把柄胁迫各行各业的人员,这一点我不是太喜欢。
哈利办公室对桌是死亡之桌,下部貌似要来一个傻乎乎的小可爱,提前心疼。
这本书的破案情节不算满意。
《救赎者》读后感(九):尤奈斯博的正确打开方式
豆瓣评论的板式换了啊,一时间以为自己在用印象笔记。无所谓了,反正我也不排版。
这是第三本尤奈斯博了。之前看的《知更鸟》和《雪人》,接着打算啃《猎豹》,奥斯陆三部曲另外两部先放放。
如果说这本跟另外两部比起来有什么不同的话,总结一下主要两点:第一,人物更多;第二,烟雾弹也更多。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每章看完做个重点事件、出现人物、时间的笔记就好,虽然肯定会百密一疏,但至少脉络会清晰一些,更容易梳理情节。我试着在地图上标记,然而效果并不太好,除去最后小救赎者逃脱路线可以完美理清外,其他用处不大。用这个办法,前提是读者自己得思路清晰,因为你认为的“重点事件”并不见得就是对的,此处遇到两个坑,哈利拍拍脑袋说的尼尔森和霉菌清理人,关键这两处出现频率还很高,高到自己都能脑补出一条完整的犯罪逻辑。遇到这种情况画个思维导图关联下人物关系也可以,这个办法十分适用尤奈斯博的书,至少我一路看过来,归纳过来,就有不同的心得:哈利克同事,罗凯方家属。
至于第二个烟雾弹太多的问题,目前还没想到好办法——当然你完全可以直接翻到最后两章,把自己搞得兴致全无。这是个磨人的过程。因为有了之前两本的经验,所以在读这本的时候,就显得有点神经质,墨菲效应在这里不太管用,有可能、凭直觉下的结论往往都是错的,同样线索的作用并不是告诉你这是本推理小说,而是在用“人生啊不能掉以轻心”来不断敲打读者的耐心,同样的道理,读者哪怕开启上帝模式去读这个故事,也不能窥其全貌,线索的铺开,更像是推理小说,而不是犯罪小说。这就又扯到一个问题,逻辑完全OK,尤奈斯博的故事讲得天衣无缝,但摆那些有的没的真的很讨厌,就这本书名《救赎者》来看,书中不断得出现救赎与自我救赎这样的心理侧写,旁征博引着《圣经》故事、雄海豹的杀妻总动员等等容易产生误导的信息,最后我觉得,读就是了,别想太多,你不是哈利霍勒就别想那么多,真相只有一个,但尤奈斯博就是不到最后不会让你看到。
直至最后全本读完合上书后,我还在想,这本《救赎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救赎者?似乎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扮演着救赎和被救赎的两个角色,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又都是无可挑剔得正确,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坚定地信仰支撑着他们行事,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背景和规则,除了哈利霍勒。
只有他一如既往,一不高兴就喝酒。
《救赎者》读后感(十):《救赎者》及其他
尤奈斯博的书读到现在,对大多数一直追随他的读者来说,很多套路已经非常明显,好多读者总结的也极其到位。但我觉得这恰恰是他的成功之处,他就是有办法让你追随他的脚步,在许多明知是故意为之的细节处停下脚步,作个标注,再跟着往前跑。最近读的《救赎者》和《知更鸟》都是这样做的,用笔记下人物的名字、关系,重要时间点和事件,很有帮助,更主要的是读起来会很放心,因为太知道不知道什么时候情节就会完全离奇的峰回路转、不知所踪,如果不好好看住之前的全部线索,就会陷入巨大的谜团中。
但对《救赎者》来说,也可以不用读得这么吃力。除了《雪人》之外,这应该是系列里排名第二喜欢的书,因为读奈斯博就是从《雪人》开始,它带给我的冲击是那么强大,以至于时时回想,时时都有被击中的紧迫和无力感。在书中,挪威总是冰天雪地,肆虐的寒风卷过早已冻结的峡湾,带起细碎的小雪花,把哈利掩藏在雪雾中,但这个一米九的平头金发男子完全不在意周围环境,他全部心思都在未侦破的案件中,所以身为女读者,我们永远不能说萝凯太作、太矫情,换作是我,不管是怎样的加强版哈利,也最好避得远远的,就像哈利在这本书的结尾和玛蒂娜说的话一样,“开始很好,这段时间也会很好,但结束的痛苦让我们还是不要开始得好。”天哪,玛蒂娜一定会因为这句话对他终身难忘。很套路,但也确实很好用。
再说回这本书,这次奈斯博没把读者当作局外人,在最后才揭开谜底,让读者饱受兜兜转转、一筹莫展之苦,一开始他就告诉了你凶手的大部分履历和问题,而且凶手本人的身份似乎并不重要,他只有一个代号,但那个代号却已概括了他的前半生。这次凶手是谁不是我们的重点,重点在于找出凶手背后的指使者和最关键的,指使者的动机。在这本书、《知更鸟》里,奈斯博都诉诸于人格障碍,这不同于在《雪人》里被遗传疾病驱使下造成的心理变态,这里,指使者的扭曲的不宽容的成长环境、双重人格的限定、实现自我满足的畸形手段、被揭穿后担心被公开的恐慌,都成为了完美的犯罪动机。
并且,这是唯一一部凶手不应该被谴责,最后还实现了他本人的目的,回归了主流生活的结局。我们读者也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凶手的内心世界,认同并接受了他的作法,甚至还会对他为完成使命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和果决而感动、赞叹。
最后,哈利和贝雅特针对是非、善恶和对错进行了立场之争,毫无疑问,我会站在哈利的背后默默支持他。这与我对世界的不可知论的哲学观有关,但更关键的是,已经读完全部出版了的哈利系列后,已被深深吸引不能自拔的我已将哈利视为最亲密的警察朋友,而对于朋友,我能作的就是就算全世界都与你为敌,我也要与你站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