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日记读后感摘抄
《柏林日记》是一本由(美) 威廉·夏伊勒 (William Shirer)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020-11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日记》读后感(一):战争犯并非希特勒一人
本书是威廉·夏伊勒作为记者在德国见证希特勒夺取政权到发动战争期间的私人日记。1941年纳粹新闻审查几近疯狂,深感新闻报道再无价值的夏伊勒离开柏林,日记的呈现戛然而止。 读罢此书,不得不佩服作者对时局的把握和战争形势走向预测的正确。看似有先见之明,其实是通过和纳粹宣传系统的接触,与德军方新闻审查员的斗智斗勇,敏锐地捕捉信息,从而较为准确地研判形势发展。 夏伊勒从德国的民族性来寻找其发动战争、血腥征服的原因。换言之,德国的现状,及世界造成的灾难,绝不仅仅是希特勒等一小部分人带来的。①“扩张的冲动,对土地和空间(即所谓生存空间)的渴望,长期以来就潜伏在人民内心深处。德国一些最好的思想家在其作品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所有这些作品都强调德国根据历史和自然法则,有权获得足够空间以完成其使命。这些空间必须从别的民族那里夺取”——这应该是所有掌权者在实施不道德行为时的固定操作,通过寻找合乎其行为要求的文化作品,扩大影响,树起合法性、合理性的牌子;②“德国人作为ー个民族缺乏一种平衡性,民主和自由主义迫使他们作为个体来生活,像自由人一样思考和做出决定,而在混乱的20世纪,这对他们而言实在是不堪承受之重。他们缺乏政治判断力,对权威表现出奴性,并怯懦地拒绝独立思考和行动。” 作者在德国工作生活几年,大概是因对纳粹的强烈厌恶而导致对德国的一切都看不顺眼,连在公园休闲的德国女性,在他笔下全都是“难看而无趣”,让人忍忍俊不禁。
《柏林日记》读后感(二):身处狼穴,见证邪恶抬头
威廉夏伊勒是20世纪著名记者之一。1934年至1941年,他身处巨变中的德国,作为记者,见证并向世界报道了纳粹德国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一步步拖入战争深渊的全过程。
1934年,威廉夏伊勒刚刚来到德国。刚刚经历大经济危机的世界都笼罩在法西斯的阴云之下。希特勒借此登上了德国政坛顶峰。在夏伊勒眼中,希特勒是一个虚伪、机警、极具煽动能力的野心家。同时,他也是孤独的人,没有人是,也不敢是他的朋友,他专断独行,他野心勃勃,但他给民众一种十分谦逊但充满激情的模样。
德国人为什么会选择支持希特勒呢?夏伊勒认为“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德国人民奇怪而矛盾的性格。”这样一个不平衡的民族常常会因为不满沮丧走向极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和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限制,德国人跌入谷底。阿道夫•希特勒利用了这一点,他给沉沦而好强的德国人民打了一针鸡血,从他的言论中重新拾起强烈的自豪感。
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德国摆脱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英法两国推行绥靖政策,终于引发了1939年战争的爆发,德国闪击波兰,随后占领大部分欧洲,法国惨遭沦陷,英国勉力支撑,德国盛极一时。
夏伊勒将自己在德国的所见所闻全部报道出来。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支持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为了发动战争,希特勒的死党们自己制造事端寻求战争借口,国内的物资分配也进入到战时紧张状态。如夏伊勒一样的外国记者受到了严密监控,他们被禁止收听广播、发布报道。
夏伊勒的日记中也记录下了纳粹的罪行。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狂轰滥炸下失去亲人的百姓惨状;集中营虐待战俘的场景;被占领国平民随时可能会因各种罪名处死的危险。在法西斯的压制下,夏伊勒心情抑郁,用文字对纳粹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1941年,威廉夏伊勒离开了生活15年的欧洲。在这部日记中,他详细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风云变幻。德国的崛起,英法的妥协,人民的挣扎,战场的残酷,都在这本日记中一一呈现。也许本书夹杂了一些个人的主观臆断,但仍然让读者深入认识那个战争笼罩下的时代。
《柏林日记》读后感(三):是什么能叫天生乐观散漫的人愤慨不已
如果说,哪一个美国人离二战最近,那一定是威廉·夏伊勒——二战时驻柏林记者。而这部《柏林日记》就是在纳粹德国的中心写就的,开篇于希特勒被纳粹党人捧上元首台,戛然而止于纳粹德国进攻俄国之前,因为此时威廉·夏伊勒已经因纳粹的新闻审查和间谍系统而迫于无奈离开柏林。但也正是这一逃离危险的举动,让这份真实记录了纳粹德国暴行的日记,得以公布与众。 依着威廉·夏伊勒的玩世不恭,这一揭露无耻行径的日记在美国大卖特卖,他还是在消沉绝望之中有点欣喜,至少,把纳粹德国的真实情形成功地传递出去,而且不用受到纳粹新闻审查的截获和修改。 日记开篇,还明显带着威廉·夏伊勒一贯的大大咧咧、无拘无束的风格,因为我是先看的《二十世纪之旅》再看的《柏林日记》,所以这一感觉更为明显,但一到后期这份乐观便衬出那时的德国究竟有多么压抑,就连威廉·夏伊勒都写不出乐观率性的句子了。从《二十世纪之旅》的第一卷和这部《柏林日记》,我们都能直观地感受到威廉·夏伊勒是个乐观散漫的人,这样一种人扔进亢奋又严苛的柏林本就显得格格不入,而这番格格不入又使得他更不自在,处处显出他对没完没了的审查和监视的厌恶。 但每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挑起战祸,威廉·夏伊勒对纳粹的憎恨就更无以言表,这份憎恨更甚于审查。威廉亲去的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地,亲眼见证了事件发生之前的蒙骗和事件发生之后的狡辩,而整个德国都被无耻地蒙蔽着、被罪恶地愚弄着。 日记里写过这样一句标语:“波兰袭击华沙”,这句子我以前听过,当时嗤之一笑,这波兰怎么可能袭击自己的首都嘛,历史课本也学过,德国闪电战奇袭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怎么到了德国的标语里,就成了“波兰袭击华沙”了呢?但看完一想,这句话确实有可能从纳粹德国的宣传系统里说出来,因为他们的消息封锁和洗脑已经达到厚颜无耻的地步了。 日记里还有两件事,记忆很深。在法国投降之后,威廉·夏伊勒跟随纳粹政要和各国记者一同到达了巴黎,当时的景象让他震惊,巴黎居然连公路都是完好无损的,甚至出巴黎好远的公路都并没有受到较大破坏,就连笔者也和威廉一同发出惊叹:“法国人究竟有没有抵抗过?”另一件事是夏伊勒依靠眼线打探来的消息——“安乐死计划”,纳粹竟惨无人道地对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无论老幼儿童,都送到秘密的医院执行“安乐死”,甚至有可能用部分病人进行惨无人道的实验,而夏伊勒推测,这仅仅只是纳粹当局为了省下照顾病人的劳动力,而行使的“节约”行为。 诸如此类的秘闻,日记中还有不少,总之我看过之后,已经是肝火大动,愤慨不已。
《柏林日记》读后感(四):读《柏林日记》后的碎碎念
《柏林日记》的作者威廉夏伊勒是美国驻德国记者,记录了作者1934年到1940年底在德国的见闻,主要是对二战爆发过程中德国政治和社会的观察和作者的感受分析。读过之后,发现本书相当于将以前在教科书学到的简略几句话放大,对二战爆发的感受更加鲜活立体。 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二战爆发的始发地?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体会有两点,一是日耳曼民族的性格特点,即军国主义思想。二是德国自然资源的匮乏,为了获得必要的生存物资,扩张就成了必要的手段,因为在一战后《巴黎协定》框架下,德国人在贸易中是受到限制的。所以扩张就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突然就理解了学中国地理时“地大物博”四个字的重要含义,理解了每年的一号文件事关农业,基础物资的自给自足是多么幸运的事儿。同时也让我思考:全球化对世界战争可能性的影响。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在贸易上的相互依赖,让大规模的战争变成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不划算买卖。同时有没有可能全球化让物资原料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流动,消弭了自然资源匮乏带来的生存压力,当然这其中涉及到贸易双方的不对等,但这种矛盾应该还没到生死攸关的程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德国最开始入侵波兰、比利时等国家的时候,不同的国家反应有异,有的国家轻易投降,比如波兰,有的国家顽强抵抗,例如比利时,但最终并没有能改变战争的结果。再一次重新认识了战争,战争事关士气与信念,而不仅限于此。在再思考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更觉得中国人民和军队的不易。 对战争全面的认识还包括其对普通人的影响。除了参军参战以外,之前的脑子里只有抽象的“民不聊生”来形容战争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几项具体的影响,比如禁止使用汽车、食物衣服配给、灯火管制等。因为燃料要供应前方飞机,所以普通人禁止使用汽车,因为要供应前方军士,所以普通人的食物、衣服都是限定好的,因为要节约能源,所以晚上要灯火管制,整个城市在暗夜中一片黑暗。 除此之外,有一些细节的知识是以前不曾关注到的,比如德军的战时邮政系统相当发达,前方士兵的邮件总是能及时寄回家中,前线战士的食物、衣服供应是最充足的,甚至能寄回家中。 英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大陆上的近邻,可能也并没有那么相互了解,希特勒在大规模入侵英国的行动上犹豫,以至于丧失了战机,其中可能的原因就是对英国不了解,一是对英国人民的不了解,希特勒没能想到伦敦人能在密集的轰炸中挺了过来,竟然没有心理崩溃,没有迫使政府停战;二是对英国的领导人不理解,比如丘吉尔,强硬坚持不投降。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希特勒没有站在英国人的角度去考虑,英国和法国不同,虽然法国也曾经雄霸欧洲大陆,但是那毕竟已经过了一段时日,在二战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内,法国在欧洲应该都是排在英国的后面,所以没有所谓带头大哥的顾虑,这就是两方交战,小弟可以毫无心理压力的投降,还能得到重用和俸禄,但是大哥一般很难接受心理和待遇的落差不会投降的道理一样。对英国来说,作为日不落帝国,欧洲甚至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有着太大的骄傲和支撑骄傲的强大军事实力,加之就当时的欧洲形势而言,前车之鉴波兰、比利时等国家已经明确告诉英国人,一旦投降,就一定会被德国人踩在脚下,所以对英国人来说,拼命抵抗尚有一线生机,而投降却是死路一条,希特勒没有看到这一点,还曾经期望英国会在空中攻击的压力之下主动求和,就是对英国分析的不准确了。 不过对于英国来说,必然心里也有憋屈,经过第二次世界战争的洗礼,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一去不复返,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因各种原因脱离了掌控,战争巨大的消耗严重损伤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二战过后,英国人发现自己已经沦落为美国的跟班,虽然避免了被日耳曼人统治,却没能躲过从云端跌落的现实。 因为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记者,书中极力批判了纳粹的种族思想,但是作者也有主观臆断瞧不上德国人的时候。比如对希特勒等高官外形上的嘲讽、甚至与他们的智慧联系起来;又或者作者的记录有点像对德国发动战争的腹诽,所以多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的政治描述,对德国备战、战争期间国家运转体系,军队战斗能力缺乏客观深入的思考。正如译后记中所说:夏伊勒身上也有浓浓的“公知”范儿,永远年轻,永远正确,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夏伊勒听着戈培尔的演讲忍不住笑了,我读着夏伊勒的日记忍不住笑了。华丽辞藻精心编织的漂亮外衣下,包裹的无非是赤裸裸的帝国利益,否则,谁又会一掷千金供他挥霍(作者曾经两天的通信费就达1500美元,时值约70两黄金),允许他日夜驰骋于纳粹心脏中呢? 不过作者日记中很多战争发展走向的预测都惊人地与事实一致,要知道现在当时的迷雾中,能如此精确到预测实在让人惊叹。
《柏林日记》读后感(五):读《柏林日记》后的碎碎念
《柏林日记》的作者威廉夏伊勒是美国驻德国记者,记录了作者1934年到1940年底在德国的见闻,主要是对二战爆发过程中德国政治和社会的观察和作者的感受分析。读过之后,发现本书相当于将以前在教科书学到的简略几句话放大,对二战爆发的感受更加鲜活立体。 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二战爆发的始发地?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体会有两点,一是日耳曼民族的性格特点,即军国主义思想。二是德国自然资源的匮乏,为了获得必要的生存物资,扩张就成了必要的手段,因为在一战后《巴黎协定》框架下,德国人在贸易中是受到限制的。所以扩张就成了为数不多的选择。突然就理解了学中国地理时“地大物博”四个字的重要含义,理解了每年的一号文件事关农业,基础物资的自给自足是多么幸运的事儿。同时也让我思考:全球化对世界战争可能性的影响。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在贸易上的相互依赖,让大规模的战争变成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不划算买卖。同时有没有可能全球化让物资原料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流动,消弭了自然资源匮乏带来的生存压力,当然这其中涉及到贸易双方的不对等,但这种矛盾应该还没到生死攸关的程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德国最开始入侵波兰、比利时等国家的时候,不同的国家反应有异,有的国家轻易投降,比如波兰,有的国家顽强抵抗,例如比利时,但最终并没有能改变战争的结果。再一次重新认识了战争,战争事关士气与信念,而不仅限于此。在再思考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更觉得中国人民和军队的不易。 对战争全面的认识还包括其对普通人的影响。除了参军参战以外,之前的脑子里只有抽象的“民不聊生”来形容战争的影响。在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几项具体的影响,比如禁止使用汽车、食物衣服配给、灯火管制等。因为燃料要供应前方飞机,所以普通人禁止使用汽车,因为要供应前方军士,所以普通人的食物、衣服都是限定好的,因为要节约能源,所以晚上要灯火管制,整个城市在暗夜中一片黑暗。 除此之外,有一些细节的知识是以前不曾关注到的,比如德军的战时邮政系统相当发达,前方士兵的邮件总是能及时寄回家中,前线战士的食物、衣服供应是最充足的,甚至能寄回家中。 英国和德国这两个欧洲大陆上的近邻,可能也并没有那么相互了解,希特勒在大规模入侵英国的行动上犹豫,以至于丧失了战机,其中可能的原因就是对英国不了解,一是对英国人民的不了解,希特勒没能想到伦敦人能在密集的轰炸中挺了过来,竟然没有心理崩溃,没有迫使政府停战;二是对英国的领导人不理解,比如丘吉尔,强硬坚持不投降。 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希特勒没有站在英国人的角度去考虑,英国和法国不同,虽然法国也曾经雄霸欧洲大陆,但是那毕竟已经过了一段时日,在二战开始前的一段时间内,法国在欧洲应该都是排在英国的后面,所以没有所谓带头大哥的顾虑,这就是两方交战,小弟可以毫无心理压力的投降,还能得到重用和俸禄,但是大哥一般很难接受心理和待遇的落差不会投降的道理一样。对英国来说,作为日不落帝国,欧洲甚至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有着太大的骄傲和支撑骄傲的强大军事实力,加之就当时的欧洲形势而言,前车之鉴波兰、比利时等国家已经明确告诉英国人,一旦投降,就一定会被德国人踩在脚下,所以对英国人来说,拼命抵抗尚有一线生机,而投降却是死路一条,希特勒没有看到这一点,还曾经期望英国会在空中攻击的压力之下主动求和,就是对英国分析的不准确了。 不过对于英国来说,必然心里也有憋屈,经过第二次世界战争的洗礼,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一去不复返,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因各种原因脱离了掌控,战争巨大的消耗严重损伤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二战过后,英国人发现自己已经沦落为美国的跟班,虽然避免了被日耳曼人统治,却没能躲过从云端跌落的现实。 因为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记者,书中极力批判了纳粹的种族思想,但是作者也有主观臆断瞧不上德国人的时候。比如对希特勒等高官外形上的嘲讽、甚至与他们的智慧联系起来;又或者作者的记录有点像对德国发动战争的腹诽,所以多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的政治描述,对德国备战、战争期间国家运转体系,军队战斗能力缺乏客观深入的思考。正如译后记中所说:夏伊勒身上也有浓浓的“公知”范儿,永远年轻,永远正确,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夏伊勒听着戈培尔的演讲忍不住笑了,我读着夏伊勒的日记忍不住笑了。华丽辞藻精心编织的漂亮外衣下,包裹的无非是赤裸裸的帝国利益,否则,谁又会一掷千金供他挥霍(作者曾经两天的通信费就达1500美元,时值约70两黄金),允许他日夜驰骋于纳粹心脏中呢? 不过作者日记中很多战争发展走向的预测都惊人地与事实一致,要知道现在当时的迷雾中,能如此精确到预测实在让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