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锦集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是一本由[加] 基思·奥特利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一):一本心理学指南
对于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学习者而言,这是一本心理学指南。 这本书用精简的方式进行了心理学科普,并尽力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的整体面貌和学科追求。对心理学抱有兴趣的普通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敲开心理学的大门,踏上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更好地洞悉自我、体悟他人。已经踏足心理学领域的专业读者,也能通过本书重新梳理脑海中浩瀚的心理学知识,从而获得对心理学的新视角和新启发。 这本书带领读者走过一个又一个迷人的领域:人类的意识、大脑的生理基础、情感、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的心理发展阶段、语言习得与使用、记忆的本质、精神疾病、道德、自由意志、创造力、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以及最重要的,我们相互合作的能力。它穿越了心理学的历史,又预示着今后的发展方向。 基恩•奥特利教授通过讲述心理学最重要的突破和突破者背后的故事,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伟大的心理学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串联在一起。
它既是一本科普入门读物,又能增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二):心理学专业常识,读这一本就够了——《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
如果你也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会不会在各种书名猎奇的心理学通俗读物面前皱眉呢?想了解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又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那么,我推荐你看一看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
封面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的作者,是加拿大的心理学教授基思·奥特利。基思·奥特利是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六十多年的专家,他的学术地位获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他是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心理学会会士、美国科学学会会士,也曾是国际情绪研究学会主席。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是他的心理学力作。 与一般的心理学专业书籍不同,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不但具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还兼顾了科普的重任。这本书一共有二十章,不但梳理了心理学的发展史、介绍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对很多心理学著名人物和心理学专业术语做了介绍。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第一章,是意识与无意识,给我非常大的震撼。这一章的开篇就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来探讨人类的意识和无意识。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曾说过,要人们假想自己是从小就被锁在洞穴的长凳上,脖子被紧紧绑住只能看向前方,前面的墙面上映出人影来回,以为影子就是现实。人们无法回头看到后面的那团火,而那团火才是将人影映在墙面上的根源。 洞穴中的影子就是我们对世界的体验吗?在柏拉图看来,人们似乎在自己看到的事物中体验到了真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人们不知道,其他过程也在发挥作用。柏拉图认为,我们并不了解世界上某些深刻的东西,也不能以常规的方式看待它们。由此,柏拉图指出,在出生之前,我们生活在另一个境界上,作为理想王国中的灵活存在着,也知道真理,只是在人们具象化的人生中忘却了真理。人们只看到了表象,并投射着自己的信念,但信念有对有错。因此,“认识你自己”,成为了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箴言。 第一章带给我的震撼,远远超过其他心理学著作。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的其他章节,也时时撼动我的心灵。比如第十一章,讲述的是fMRI和体验的脑基础,不但探讨了体验产生于何处,还探讨了体验与艺术的关系。而且,体验不仅与艺术有关,还与爱有关。这个观点可以从颅相学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这些实验中,包括热恋中的实验参与者看到恋人照片和其他同龄人的照片,大脑脑区会有不同的反应;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照片和其他小孩的照片,脑区也有不同的反应。这些脑区的不同反应,也代表着实验参与者们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些新的观点,对人们认知自我,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每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一定会给你带来全新的认知体验。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三):治愈自己,挖掘内心,让心理学给你答案
2009年,一个大学同学在课堂上播放了美剧《lie to me》的一个片段,那短短几分钟的视频里,主角莱特曼博士靠观察一个犯人的微表情,破解出了犯人的同伙掩藏炸弹的地方,把一个爆炸案扼杀在了摇篮里。那节课之后,我们班上一大半的同学都开始追起了这部剧,同时,大家也对心理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心理学的符号,最早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才演变成英文psyche。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始于1879年,至今也只有140年而已。在那一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实验室,因此,冯特也被称作“心理学之父”。
威廉·冯特发展至今,心理学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没有学过心理学的人,也能说出立个心理学大师的名字,比如弗洛伊德,比如荣格,比如约翰·华生……而随着心理学各个研究领域的越来越深化,心理学也细分成了许多领域,比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而心理学研究来研究去,最终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研究,这就是“认知”。
可以说,人类对于心理的研究,对于自我的探索,其实就是对于大脑“认知”的研究,而这本书,讲的就是“认知”。
从柏拉图的洞穴假设,到巴甫洛夫的狗,从华生的小艾伯特,到哈洛的恒河猴……人类对于心理学的研究,终归是围绕“大脑认知世界,然后进行反应”的过程来进行的;就像这本书中所说“心理学一直立足于对思维的探索”。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记得曾经读过一本医学发展的书,里面介绍了早期西方医学将“放血”作为一种科学的疗法,甚至用水蛭来治病。当时我就暗自庆幸,还好生活在了现代社会,知识的迭代更新让我们远离了这些骇人听闻的“科学”。心理学也是同样的,同样的经历了简单粗暴又原始的“心理治疗”时代,许多如今我们看来温馨又本能的感情,在多少年前,甚至是需要被“治疗”或者“克服”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感情,就是“母爱”。
在本书的第十五章,就用一整个章节来解析了“爱是什么”。章节从约翰·鲍比的研究结论入手,他将婴儿对主要照顾着的依恋分为三个类型: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并运用实验结果,解析了这三种依恋方式,同时也解析了不同依恋方式的孩子,成人后对待亲密关系的区别。
如今,人们对于“母亲在婴儿期间,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满足孩子的安全感”这件事毫无异议了;然而许多年前,母亲是否要第一时间给予孩子需求反馈,都能够引起热烈的争论。
心理学就像众多社会科学一样,从粗暴野蛮向温和中庸发展着,从片面偏执,向综合全面进化着。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精力一个流派一个流派的分析研究;如果你对人类自我认知的过程和已经攻克的研究领域感兴趣,又难以啃下晦涩的学科论文;那么这本26万字的《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相当的适合你。全书一共分五个部分,从“认识、语言和思想、思维与大脑、社会、人性”等几个方面,全方面的阐述了人类社会中,心理学的各项研究。
在希腊德尔斐神庙墙上,有一句苏格拉底的箴言—— “γνωθι σεαυτόν(认识你自己)”;心理学,就是人类认知自我的学科。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有一句名言——“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而心理学,正是人类在“求知”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
这么说来,这本书的书名真的是精准的不能再精准——《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不论你是想要治愈自己,还是想要挖掘内心,心理学都能够给你答案。而这本书,就是带你走进心理学的钥匙。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读后感(四):后记丨未来的一瞥
◎编者按:
从柏拉图到百忧解,从fMRI到爱的真谛,心理学这门探索内心奥秘的科学,是如何做到既发人深省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人类的自我发现之旅》将带领读者走过一个又一个迷人的领域:人类的意识、大脑的生理基础、情感、从婴儿期到成人期的心理发展阶段、语言习得与使用、记忆的本质、精神疾病、道德、自由意志、创造力、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以及最重要的,我们相互合作的能力。
它穿越了心理学的历史,又预示着今后的发展方向。
作者通过讲述心理学最重要的突破和突破者背后的故事,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伟大的心理学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串联在一起。
它既是一本科普入门读物,又能增强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如今,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都设有专题报道,特别刊登心理学的成果,讨论新闻中的心理学事件。
进一步了解思维,既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他人与自身的理解,也有助于构建社会,让有着不同才智、不同出身背景的人都感受到,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是值得的。直到近些年,心理学才走入人们日常聊天的范畴并为大众所理解。
时下的报纸也开始刊登心理研究的报告。例如,本篇后记开头那幅图中的《纽约时报》就刊有周日评论版块,其中设有心理学专栏,名为《灰质》(“Grey Matter”)。
此类发展变化意味着心理学正愈加开放,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方法和途径,让所有人都能够思考自我,也思考那些我们所认识的人。
2016年5月27日,《灰质》专栏的主题是:为什么当研究人员试图重复前人的实验时,有些心理学研究无法再现与研究人员原始报告相同的结果。
其中一个原因是,心理学家并不总是一丝不苟的。有些人只公布了与他们自己的理论相一致的研究结果。科学的义务在于寻找可能驳斥某一理论的证据,而这一做法或许已与此相违背。
该文的作者杰伊·范·巴威尔(Jay van Bavel)则给出了另一个答案,即研究发现也取决于文化。有些加工过程是人类的共性,例如基本的感知觉操作。而对于其他的过程,包括一些至关重要的过程,例如我们如何互相感受、相互对待,在一个社会中所得出的结果或许并不会在另一个社会中得到重复验证。心理治疗的治疗作用是在欧洲发现的。
或许这种方法在美国也适用。但在尼日利亚呢?在日本呢?心理学正在开展一项新的运动,试图了解研究结果的可重复程度,并证明哪些研究结果是可靠的。
与任何其他研究领域一样,通过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医学的研究相结合,心理学正在让我们接触它、了解它,给我们提供知识,为教育、精神病学、城镇规划或许乃至政体指引方向。
和平与合作仍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旋律,但有时生命也会遭遇危险。现存的核武器仍足以毁灭全人类。无论是对于当代的我们还是我们的后代来说,对人权这一问题的关注仍然不足。
心理学曾有趋势发展为个体心理学(关注一个人的心理学),但它正在发生转变,转而成为你我之间和我们之间的心理学(关注两人和多人的心理学)。
心理学中正在兴起一场运动,焦点是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但这并不是指怎样增加个人所得,而是指我们如何提升对他人以及整个社会的贡献。约·维特索(Joar Vittersø)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借鉴了“良好生活”(eudaimonia,关于如何活得幸福的心理学)一词,并出版了一本相关的手册。印刷是一种技术,它通过阅读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也让我们得以对与我们状况不同的人产生共情。也许更加新异的技术将使我们得以制订出更优秀的群体决策,并让彼此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约翰·理查德森(John Richardson)和他的“埃塞罗”(Ethelo)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始,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电脑或手机,共同讨论那些关乎自身的社会问题。他们可以给出相关的必要考虑因素,其他人则通过提供意见来加入讨论。同时,他们可以对不同提案评定赞同程度。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不仅讨论出了一系列关注点和备择选项,也逐渐在各种选择上达成共识,人们可以看到不同选择的受认可度,也可以改变自己的立场。虽然民主是希腊人的发明,但在现代的世界里,或许我们需要通过类似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它。
柏拉图说,我们平常的感知就像被束缚在山洞里一样,只看得到影子。这种说法是夸张的。思维对于我们周围世界的各种解释并不是直接的,但这足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我们不需要从幻想的洞穴中挣脱出来。然而,柏拉图的观点对我们依然有帮助,因为在我们与世界之间确乎存在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是我们脑海中一系列构建好的模型。
这种基于模型的知觉世界通常并不用于得出像数学一样的永恒真理,而是用于人们彼此间的交流,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必需之物,在这时候,基于模型的知觉世界是值得信赖的。
在14世纪初,但丁描绘了这样一个世界,上帝安排好了世间的一切,除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在《炼狱》中,但丁遇到了他最好的朋友卡瓦尔堪提(Cavalcanti)的父亲。
他无视地狱的火焰,从坟墓中起身,向但丁询问自己的儿子是否安好。
也许在这里,但丁是在问,这种身边围绕着家人和朋友的俗世生活,难道不比由柏拉图写下,后来又被基督教所采纳的那个似乎无法达致的理念世界更有意义吗?
自赫尔曼·赫尔姆霍茨的时代以来,心理学就一直立足于对思维的探索。心理学不同于物理和生物科学,因为我们发现的东西可以影响研究的对象:我们自己。
在本书中,我也建议,心理学最好不要被看成一门独立的科学,而是要结合其他学科:不仅是神经科学和生物学,还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病学、语言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和文学研究。心理学有能力在我们彼此之间和自身内部的关系中对人产生影响。
电能的发现照亮了世界上的千家万户,心理学不太可能以这种方式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或许可以慢慢地接受它(哪怕一次一点),并反思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