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独是一朵莲花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孤独是一朵莲花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18 04:0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独是一朵莲花的读后感大全

  《孤独是一朵莲花》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一):文是好文,名太恶俗

  郁达夫的散文自不用评论,可他“孤独”吗?又有哪一篇写了“莲花”?

  浙江文艺出版社,你们就这样对待自己家乡的著名作家?对待进入公权的名家,就可以这样扭曲,起如此恶俗的书名。你们对得起郁达夫吗?浙江文艺出版社,你们就这样对待自己家乡的著名作家?对待进入公权的名家,就可以这样扭曲,起如此恶俗的书名。你们对得起郁达夫吗?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二):评《孤独是一朵莲花》

  「从前很喜欢旅行,并且特别喜欢向没有火车、飞机、轮船等近代交通利器的偏僻地方去旅行。一步一步的缓步着,向四面绝对不曾见过的山川风物回视着,一刻有一刻的变化,一步有一步的境界。到了地旷人稀的地方,你更可以高歌低唱,袒裼裸裎,把社会上的虚伪的礼节,谨严的态度,一齐洗去。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大地高天,形成屋宇,蠛蠓蚁虱,不觉其微,五岳昆仑,也不见其大。偶或遇见些茅篷泥壁的人家,遇见些性情纯朴的农牧,听他们谈些极不相干的私事,更可以和他们一道的悲,一道的喜。半岁的鸡娘,新生一蛋,其乐也融融,与国王年老,诞生独子时的欢喜,并无什么分别。黄牛吃草,嚼断了麦穗数茎,今年的收获,怕要减去一勺,其悲也戚戚,与国 ...」

  摘自:《孤独是一朵莲花(作家榜经典)》 - 郁达夫

  在豆瓣阅读书店查看: https://read.douban.com/ebook/45536219

  本作品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三):生命虽孤独却悠远

  郁达夫先生的一生是颠沛流离,坎坷多舛的一生,幸而,郁达夫先生没有因这不顺而沈沦,善于将独处的时与利用起来的人不会是庸碌之辈,郁达夫先生以其对文学创作的硕果将生命的精彩传承于世,茕茕孑立的身影彰显出不流于俗的灵魂,通过郁达夫先生的文章,让读者感受到诗意的生命与精彩。在每个阴暗不见天日的时光里,这些文字带来的不仅是生的希望更是爱的力量,这力量让人可以继续行走下去,可以抵抗住寒冬的侵袭。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翻开这部郁达夫各个时期的文章汇集,会感动于郁达夫先生不屈的灵魂与那种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如莲花般高洁的人格魅力。

  这部书作为喜爱文学的人士的典范书籍也不为过,装帧设计于简洁中见中国国画的精髓,书中所采撷的插图会让读者在文字与画作之间获得美的浸润与享受。生于凡尘中的郁达夫先生以其不屈的品质让世人将其深深缅怀。而这种情感更多以感性的文字流传至时光的尽头。郁达夫先生虽在世时不为世人所理解,但创造的这一篇篇文学著作终向世人证明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或凄美或温婉或决绝,这种种的感受终将教会世人平等公平的对待每一个所不能理解的生命。笛夫卡说,我思故我在,而读完此书,世人会否生出唏嘘感叹之情,让灵魂得到净化,让视界变得开阔呢?

  郁达夫先生虽已逝,但这篇篇文章,正如其生命的组成般,重现一个完整的大写的高洁的人。虽隔近百年的时光,郁达夫先生创作的作品今人读来仍是生动异常,无论是《归航》中的主人公,还是《饮食男女在福州》或者是文未所写的《遗嘱》无一不彰显郁达夫先生的真性情,敢于将人性的黑暗面细细道来,阳春白雪的文字却并不曲高和寡。《村居日记》以平常心记述不平常的日常,真实的文字记录下真实的情态,唯真才得隽永。与良书为伴,生命虽孤独却悠远。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四):《人生常态是孤独》

  “人人皆可从他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 这是沈从文对郁达夫的作品的评价。 所以,我想看一看,我是不是也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了自己。 孤独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每一个人说都会有相同,又会有不同。 可对于郁达夫来说,或许孤独是无处不在的吧。 在这本《孤独是一朵莲花》书中,郁达夫式的孤独无处不在,远一程再远一程,写他从日本回国一路上的所见,一路上的感慨。 在他的眼中,心中,日本本来不是他想要生活的地方,可等到要离开,却又生出了不舍,生出了一股子离愁别绪,这种感伤,一直跟随他,一直引导他。 而等到回了故乡,他还是忧愁的,忧愁未来的生活。 而在后面几篇,在回忆里,说食色与欲,逆流的诗,从不同的几方面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以及,内心的孤独。 散文,尤其是郁达夫的散文,优美的遣词造句,以及他用文字描述的景象,心情,都带有一种淡淡的孤独的美感,甚至,还带有一种自怜自哀,这是他独有的气质。 从这本散文集,联想到郁达夫的身世传奇,似乎可以窥探到为什么,这种遗世而独立的孤独一直存在他的文字中,生命中。 体弱多病,命途多舛,郁达夫的一生一直都在颠沛流离,他的生命中,一个人的独处是常态,孤独是常态,可这种孤独,并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对生命失去热情的人,他依旧热爱着一些美好的事物。 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两性。 《归途》中,他在船上看到了一个少女,于是他幻想了很多,也悲伤了很多。 《致王映霞》中,他更是诉说自己对于精神上爱情的向往,以及期待。 郁达夫的散文,不如说是一个人的狂欢,他在孤独的世界中享受着,清醒着,而又癫狂着。 因为心是忧愁的,所以,看见花会孤独,看见美丽的少女会悲伤,眼见的一切都是虚无,所有的一切,就连空气,都带了淡淡的忧伤。 人人都可从他的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模样,我发现的,是一种态度。 其实人人生来便是孤独的,任何的热闹归为寂静以后,都只有自己而已。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是生命的常态。 只不过,怎么利用好这份孤独,才是每一个人的不同。 像郁达夫,他把孤独写在笔下,送与春风,才会有了他这颗文坛之星,他不介意自己的孤独,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孤独,但是,他把孤独,活成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莲花。 在孤独的世界里,他清醒而自知。 那么当今的我们呢,其实我们也是孤独的,所以,有很多的感受,我们能从他的书中得到,这是郁达夫的散文的伟大之处,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相同的缩影。 别忽视孤独,也别认为孤独是一种罪过。 正视孤独,生命常态是孤独,而郁达夫,教给你我,孤独,遗世而独立,出淤泥而不染,在孤独中,学会成长。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五):与孤独同行

  读郁达夫就像望向深不见底的湖水,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吸引着,无法移开视线,那股力量就是来自郁达夫自身生命的孤独,而在凝视孤独的时候同时也会看到了自己。

  很久之前读郁达夫,不能够明白《故都的秋》中渗透出的悲凉之感,也无法嗅到《春风沉醉的晚上》漂浮在空气中淡淡的哀愁与忧郁,更是不理解《沉沦》中“我”在身体和精神苦闷下做出的诸多反常行为,最近读过郁达夫的散文集《孤独是一朵莲花》,才真正地认识了郁达夫——冷眼观世事,一副热心肠,一位理想遭受现实打击,身陷孤独苦闷中不能自拔,黑暗中愤然疾呼的勇士。

  这本散文集收录了郁达夫写景、忆友的散文,还有杂文、自传、信件、日记等,在这些零散的文字中“零余者”郁达夫的形象浮现眼前。

  他在自传《孤独者》中谈及自己在杭州的求学生活,插班生的缘故,在学校他成了一个孤独的游离分子,同学们也赠与他“怪物”的外号,衣着朴素、不善交际的郁达夫只好把热情内敛,省吃俭用买书读书,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壁垒;在异国他乡的日本留学更是无法融入,旅舍寒灯下,他思考的是中国的现状和未来的命——“最脑乱我的心灵的,是男女两性间的种种牵引,以及国际地位落后的大悲哀”,郁达夫如他小说《沉沦》中的“我”一样,承受着身体上的压抑和精神上的苦闷,在深夜的街头选择去日本的妓馆沉沦:

太不值得了!太不值得了!我的理想,我的远志,我的对国家所抱负的热情,现在还有些什么?还有些什么呢?

  在这样的沉沦中,他也混乱的思考着:“沉索性沉到底罢!”,所以他才能像“我”在《沉沦》中喊出的:“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在日本返航的船上,郁达夫心头萦绕的是一种他乡日暮的复杂情绪,再回国已是孤独的异乡人,回国之后,他的一生漂泊不定、颠沛流离,家贫无资,中年丧子,但他还是奔走呼号,为国家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他对待朋友虽是“爱冷不感热”,鲁迅先生逝世时,也只写了几句哀悼的话,但他实是一个长情的人,在等到大家对鲁迅哀悼情绪减少的时候,撰写长文回忆、纪念鲁迅;在徐志摩罹难逝世五年后,他再次忆起与志摩的点点滴滴,写下《怀四十岁的志摩》。

  郁达夫在散文中呈现出真实的自我,一个心怀浪漫主义的骑士在现实中不断碰壁,是时代赋予他忧郁感伤的气质,同时他孤独思考着个人与国家的命运。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六):【有一种孤独叫做郁达夫】

  【有一种孤独叫做郁达夫】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孤独不知何来,久不散去。 孤独人人都有,只是不是每个人的孤独都像郁达夫先生一样。 有一种孤独叫做郁达夫,郁达夫的孤独是无厘头的。 他的孤独往往找不到固定的出处,可以是眼前一块石、头上一块板、窗前一朵花或是门外一声巨响……他这种无厘头的孤独,时常让人感觉到幼稚和无奈╮(╯_╰)╭在远离日本回国的船上他可以呆呆的看着甲板上站立的少女内心泛起无限悲哀,心里唤出无限哀愿。幼稚的是内心居然产生让少女爱上自己就好的情感,无奈的是到底没人懂他独自一人望向少女的眼神,没人懂他酸热的眼睛和焦躁不安的心。 有一种孤独叫做郁达夫,郁达夫的孤独是率真的。 正因为他的率真和毫无遮掩,让我们透过文字看出了他莫大的孤独难耐。 在离开日本的时候他写到:“妇人呀妇人,但愿你健在但愿你荣华,我今天是不能来看你了。再会――不……不……永别了……”寥寥数句话和三个触心的省略号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不舍与逼迫自己的决心! 在《上海的茶楼》里他看似云淡风轻的解释了茶馆店的生意好的原因:“因为价廉物美,只消几个钱,就可以在茶楼住半日,见到许多友人,发些牢骚,谈些闲天的缘故。”但实际上却也透露了他经常去茶馆所以了解行情的行为和暗示了他去茶馆消愁解闷的心理。因为不难看出“消”“牢骚”“闲天”这几个字词可以很好的反映出郁达夫先生的真实感受――想利用茶馆热闹来压制独自一人时内心不自觉的孤独,闲谈不过是扯蛋,不走心的话题又怎会解决郁达夫的孤独呢?只能涂填堵罢了! 有一种孤独叫做郁达夫,郁达夫的孤独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痛恨岛国日本,痛恨它的残忍无情,痛恨它的欺辱!另一方面他又舍不得别离日本,舍不得日本的风物更舍不得自己在日本奋斗的青春时光!一方面他怨恨朋友害他赶不到车还多破费了些旅费,另一方面他又想找窗口宣泄孤独,忍不住的默许和加入朋友的漫谈……一方面回到故土的他心里感到了一种安泰,似乎找到了些情感的寄托,另一方面他又发现故土的社会仍旧让他难堪,让他成为孤独的异乡人……他的孤独让他又爱又恨如此矛盾就像是找不到排气口的气球只能等待撑爆…… 郁达夫的孤独也是一种孤洁。他会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再从青岛赶上北平独自品味“故都”的秋味;他会翻阅各国的诗文仔细推敲其中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也会独自一人用文字留住北国的秋天;他会一个人没有目地的随意游走,也能够用相互尊敬的心思抱着妓女不动安抚她入睡……他的孤独不惊动一花一草,不惹怒一人一朝,那种圣洁的内心却让人敬畏三分! 不是每一种孤独都只代表着情感,郁达夫的孤独是他的人生,有种孤独就叫做郁达夫。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七):郁达夫的孤独,我等的财富

  .

  读散文,读的其实是文人性情。

  都说文人相轻,老死不相往来。这话在内容上也许有错,但是在态度却很是这个理。文人总有那么一股老死不相往来的劲儿。散文是随笔,看似絮絮叨叨讲述生活琐碎,所思所感均来自于自己的理解。虚构的故事里文人会根据剧情人设写出不同的道理出来,但是在散文里,文人没了设定的约束,可以直抒胸臆,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散文的最大财富。

  文人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他们的知识所凝聚成的思想,这些思想经过沉积和淬炼,通过随笔散文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使读者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将这些思维的花火一网打尽,何乐而不为?

  人皆有性情,文人的性情也脱离不了普通人的范畴,只不过比普通人更纯粹,甚至可以说是更偏执。或张扬恣肆,或委婉哀转,情感的表达更淋漓尽致,更一针见血。那些普通人或许会藏下的小心思,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普通人难以言明的感受,他们也可以巨细靡遗的描述。人你在读书的时候屡屡惊呼,天呐,他竟然会这么想!天呐,他这说的太对了,这不就是我某某某时的感受吗?

  本书是郁达夫留给我们的财富。或许你此前已经通过他其他的作品领略了他的文风“轻薄”,在这书里你才能看到他真正的“轻薄”,大胆的文笔,不拘的思维。他这一生过得匆匆,过得云荡风激,但却显的云淡风轻。你仿佛看到那么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带着玩世不恭的笑,迈着从容不迫的步伐,赶着风雨兼程的路。

  本书的书名叫《孤独是一朵莲花》,像极了现在年轻的情感作家们的书名,长长的句子,带点哀愁,带点一目了然的寓意。然这里的孤独可不是现在年轻人的无病呻吟,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揉造作放到这本书面前,不值一提。郁达夫的孤独是他的一生,在这本书里,你可以随着作者的笔感受他那种临绝于众人的纯粹。孤独历练并不是一个人的期期艾艾,而是在独处时自我思考的能力,和对众生万物一花一草的感悟。

  孤独二字,从来都是心,而不是身。

  郁达夫的孤独,最终凝练成了我等后人的财富,幸与不幸,从未分开过。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八):看郁达夫孤独中感慨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着一点独特的哀伤,只翻看了几页书,便悲从中来。郁达夫的作品比较贴近他的生活,例如这本《孤独是一朵莲花》,年幼丧父,家境窘迫的郁达夫远赴日本留学,受尽歧视和压迫,天性多请善感的他在回乡的一路,遇到了几多悲伤的场景,看到几多可怜的人儿,他用动情的言语,说不尽内心的悲哀。

  郁达夫的作品的情感基调大多是伤感,他主张文学中加入自我的经历生活,并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个性和人生际遇,在他的小说中都有体现,在此不再过多赘述,那么回到这本书,他写的是自己真实发生过的,想到的事。从他由日本远渡船回国,到车站看尽人间沧桑,再到返回故乡茶色酒红,回忆里感叹哀伤,郁达夫把自己真实的感情完全揉碎了,不加任何调味便放到读者的面前,充分表漏了他内心的伤痛和忧愁。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例如在《返乡记》中,他遇到同时中国人的姑娘和外国人相伴,他首先想到的是为何不去找中国的男人,中国的土地被人侵占,到头来,连女性也要侵占。在现在看来十分病态的心里,郁达夫却说得天经地义。国家的损伤对于国民而言,最大的悲哀便是看到自己的国民毫不知觉的与“外人”谈笑,毫不在意,郁达夫看的东西太大了,他对国家的感情也太深了。

  郁达夫还有一个爱好很有意思,他喜欢女人,特别是和女人之间私密的性爱,在他的文字中许多地方都有体现,他欣赏丰满的乳房和神秘的私处,喜欢温软的红唇和洁白的大腿。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想的情感会让第一次读他的人感到诧异和惊讶,其实这是那一代五四青年特有的个性罢了。无论是周作人、徐志摩、郭沫若等等中国近现代的文学大家,他们在对于女性的痴爱上面都很专情和大胆。所以,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郁达夫的这本书是说他是孤独的,无论任何时候可,任何场景,他都会在某一个点将看到的事物与自己相结合,反应自我孤独的情态。例如在火车站时,她会为了没人陪伴,送行而心生感慨,甚至会去提陌生女孩的皮箱来掩盖内心的空虚;同时他也是可悲的,他痛恨日本的无情冷漠,痛恨他的侮辱和歧视想要回到祖国,但同时他对家乡的封闭和军队政治的腐败和谄媚也十分痛恶,摇摆不定的郁达夫回到故土,寻找自己的感情寄托,却不知仍处于落后而压制下的生活更让他感到悲伤。

  有人评价他“与郭沫若所代表的叛逆、反抗、英雄式的“普罗米修斯型”浪漫主义者相比,郁达夫可说是消极感伤的“维特型”的代表”,多情而神经,忧郁而潦倒便是郁达夫传达的最直接的感情。在他的笔下,我们感受的更多的是对于悲剧生活的剖析和怜悯,是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和辛酸。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九):郁达夫:一个看见别人孤影的人

  读过郁达夫的大部分作品后,产生了一种感觉:他的散文要比小说好。当然,这是出于我主观的感受。准确点说,我喜欢他的散文,胜过他的小说。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其代表作有散文《古都的秋》《零余者》,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其中,《故都的秋》更是名篇中的名篇。我隐约记得,这篇散文被收录在以前的语文课本里,不知现在是否还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节选大约也在语文课本里出现过,或是在相关课外读物中。因此,郁达夫这个名字,烙印在我脑中已是很久了。

  后来,有关郁达夫的不同版本的作品集(散文集和小说集等),我都翻读过两三遍。起初,被他小说中浓厚的自传色彩吸引,尤其是他大胆的自我暴露,包括他的思想、行为,尤以他对自我性幻想的无遗展露,使他在同时代作家中显得十分独特。

  不过,郁达夫的大部分作品,基调都是孤独和灰暗的。就像他的小说《银灰色的死》的题目,他的大部分作品的色调也是银灰色的:透着一种孤冷。从字里行间散发出的这种孤冷感让人倍感压抑,所以,读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需要同等剂量的勇气去抵消迎面逼来的寒冷。

  这次,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郁达夫文集《孤独是一朵莲花》,算是收录郁之作品——除小说外——最齐全的了。除了散文、游记,还有杂文和书信。这部文集起名为“孤独是一朵莲花”倒也新鲜、淸艳,无论是自叙式的文体,还是作品表达的思想和基调,这个题目都算十分吻合。只是,不知为什么,看着“孤独是一朵莲花”任由思绪遐想体味,却觉得减去不少韵味。就像爱一样,很多时候,任由它悄无声息地滋生蔓延,总比说破一个字要来的美、来得妙、来的悠长。我敢说,若是作者本人,定然不会用这个标题来总括他的作品。

  相比小说,我读过的散文算不上十分丰富,但还算涉猎过一些。而在读过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中,从整体质量来看,郁达夫的散文成就绝对能排在前列。如《故都的秋》《过富春江》《钓台的春昼》《江南的冬景》《零余者》《一个人在途上》等都是广为人知的名篇。

  郁达夫的散文,在我读来,总觉味儿很浓。在描写景物方面,他的文字清晰而细致。当视线扫过他游记中那些远近、粗细交织的山水描摹后,眼前仿佛徐徐展开一幅巨型山水图一样,此处云雾缭绕,彼地山林茂密,不觉引人痴迷。这正是我喜欢和佩服的地方。抒情方面,他是朴实的,但超越了朴实,他的感情有时像熊熊烈火,有时也像绵绵湖水。像烈火时,照彻周遭的夜空;像湖水时,也能牵动读者的心微微发颤。

  孤独是一朵莲花,一朵永远绽放的莲花。它是寂静而美的,需要静静地去体味。

  《孤独是一朵莲花》读后感(十):名人眼中的往事和孤独!---《孤独是一朵莲花》书评

  要想读懂这本《孤独是一朵莲花》,我想我们首先了解一下郁达夫的故事和他所处的那个年代,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看到郁达夫一生的悲欢离合和这位名人眼中孤独。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而他还是第一个在世时出版自己日记的作家。而这本《孤独是一朵莲花》我想应该是他的早期作品。在这本书中,他对自己的生活细节,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这就是他所谓的“自叙传”的风格吧!还有,本书中重要的是他的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的印在了读者的心里。让读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所以,当我们真正了解了郁达夫,我们再来读这本书,所有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便更加清晰明了了。说实话,对于这本书的书评,我是真的不敢造次,班门弄斧之事是适用于一般题材的小说和故事。许久都不敢下笔评论。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郁达夫是一位非常早慧的人,在九岁就能赋诗惊四座,在25岁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沉沦》。对于这样的作家,这样的书在几十年后依旧畅销的原因很简单,名人眼中的孤独写进了我们的心中,无论什么时候读都不晚,也不会过时。书中有很多经典的篇章让我们今天读来依然清新如昨。像《故都的秋》。像《归航》,像《南行杂记》.......

  其次,书中既然是以自叙传形式写出来的书,涉及到的一些人和事肯定是真实可信的。而我又怎敢对这些名人之间的故事妄加评论呢!如《志摩在回忆里》,《雕刻家刘开渠》、《记曾孟朴先生》、《回忆鲁迅》、《记广洽法师》、《为郭沫若氏祝五十诞辰》等。这些历史若不是这本书,恐怕没有这么详尽的真实的展现给我们了。所以,当我看到很多陆小曼和徐志摩的许多版本故事时,再来读这篇《怀四十岁的志摩》,便觉得其他的也就如电影版的不真实。而真正与徐志摩自初中便在一起的直到他死后为止的郁达夫才是他的命运的热烈的同情旁观者;所以,他才最有发言权:他说:“志摩生前,最为人所误解,而实际也许是催他速死的最大原因之一的一重性格,是他的那股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这热情一经激发,便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势非至于将全宇宙都烧成赤地不可。法而为诗,就成就了他的五光十色,灿烂迷人的七宝楼台,使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忠厚柔艳如小曼,热烈诚挚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那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更哪里还顾到宗法家风?”看完这段,我不禁想:对于他和王映霞的爱情,是不是也是如此?

  郁达夫是孤独的,是因为他所处的那个年代为了更好的工作他只能掩饰自己的身份。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最终还是难逃厄运,被日本宪兵残忍杀害!

  历史不应该被遗忘。胡愈之曾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

  所以,有这么多纪念他的人,他应该不会再孤独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