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读后感锦集
《红叶》是一本由[英]西塔•布拉马查里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叶》读后感(一):红叶飘零,红叶再生
“那四处飘飞的叶子,就是充满了激情、愤怒与悲伤的红叶。付之一炬的时刻到了。”
开场白就给人秋天残叶飘零的忧伤感。也许作者正是借红叶来埋下伏笔,暗示故事里的几位主人公多舛的命运。
12岁的艾莎、12岁的扎克、17岁的艾奥娜就是这本书中的三位主人公。艾莎父亲失踪、母亲死亡,与养母莉莉安娜一起生活,按理说,她至少还有莉莉安娜的庇护,但是莉莉安娜越来越老,恰好有户人家想要收养艾莎,所以,她也打算把艾莎转送给那户人家。扎克虽然家境良好,但是父母离异给他的心理造成了阴影,扎克失落迷惘,无法快乐地成长;还有,艾奥娜,她的家很早以前就破碎了,后来她跟着母亲生活,但是被继父虐待,一起破碎的还有她艺术天才的梦想,她只能带着心爱的小狗在街头流浪。
这么几个青少年,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都是让人感觉找不到温暖的家的感觉,由此可见,和谐幸福的家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没有家,没有爱,孩子内心是孤独的。当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在同一片森林里相遇后,他们一起逃避过往的生活,踏上重新寻找“家”的旅程。这片森林就好像被赋予了魔法一样。书的开头写到这森林里住着一个无家可归的老妇人埃尔德,她好像疯疯癫癫,但是又感觉她像是在守护着这片森林。
这几位小主人公在这里相遇,并且共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温暖。同龄人在一起无话不谈,他们从素不相识到知心知意也是很不容易的。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喜欢看到这几个孩子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样子。因为有了彼此,他们在和别的同学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心中都似乎更有底气了,就像艾莎在学校和其他女孩在一起时,她有一种稳固、强大的感觉,因为自此她感觉除了自己,她还属于别的一些东西。也许这就是“家”的感觉,“家”给予人的强大后盾。 从那以后,他们的内心重燃对“家”的向往,也重新发现了自己原本并不缺爱。
秋冬红叶飘零,并不意味着结束。来年春天,我们又会再见红叶的萌发。
这是一本很有力量的书,一个有力量的故事。虽然每个人的经历并不惊天动地,但是在寻觅“家”的过程中,也是每个人成长蜕变的过程。
《红叶》读后感(二):寻找与救赎
《红叶》是英国作家西塔·布拉马查里写的一部儿童文学小说。作者通过塑造艾莎、扎克、艾奥娜三个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了寻找与救赎的主题。 很多时候,一个人内心的创伤来自外界。对于这种外界伤害的思想反刍,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某种心结,对一个人的伤害比它本身还要大。本书中的扎克因为父母离婚的阴影而叛逆,艾伦因为一直忘不了索马里的童年时亲身经历的那场吞噬了亲人的火灾而郁郁寡欢,艾娜因为被继父虐待、母亲抛弃而浑身像是长满了刺,对一切人和事物都采取了敌对的态度。他们因为放不下对家人的爱,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忘不了家庭变故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而内心充满了仇恨。 他们带着各自的梦而走进了森林。扎克是带着某种使命来到森林的,扎克需要寻找森林中的一座战争纪念碑,让埃德文的妈妈安息。艾莎为了寻找爸爸而离开收养她的家庭。艾奥娜为了寻找与她一直朝夕相伴的名字叫雷德的狗。原本并不相识的三个人,因为不同的目的而走进森林,并且相遇。在森林里,他们通过寻找,通过帮助其他人而解开了心中的那个结,从而得到了救赎。在森林的防空洞那个封闭的空间,他们三个人之间的交流,以及他们与埃尔德之间的接触,让他们不断地认识了别人,同时也认识了自己。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的反映。他们三个人因为所纠结的不同,在梦境中有着不同的体现。梦境还原了当时的让他们纠结不已的事情,通过梦境的重现,他们的内心得到了某种宣泄,从而解开了心中的那个结。埃尔德说:“是时候清理悲伤了,是时候对我们爱的人放手了。”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书中的埃尔德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串联起了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三个孩子正是通过帮助他人,从而解开了心中的那个结。扎克离开森林后,爸爸妈妈哥哥都回到了家中,这种情形正是他所期盼的。艾莎重新与养母莉莉安娜冰释前嫌,回归到了家庭中。艾奥娜通过回到苏格兰群岛上,寻找到了那个曾经的自己。最重要的是,艾奥娜学会了如何去爱。正如凯西先生所言,“对于艾奥娜来说,这不是一个快乐的结局,而是一个快乐的开始。” 这本书应该算是一本治愈系的儿童小说,通过读这本书,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处理生活遇到一些状况,如何与家人更好的相处,如何去爱。
《红叶》读后感(三):人之幸福,在于心之幸福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歌德
人们对于幸福的定义有很多种,完整的家庭,亲人友人祖国,或许是吃饱穿暖,有可能很复杂,也有可能很简单。或许在这本《红叶》里,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幸福在于心之幸福”这句话。
本书是英国作家西塔•布拉马查里,当代著名文学作家,代表作小说《洋蓟心》《茉莉天空》《风筝精神》等。
文中主要人物一共是四个,分别是三个根本毫无交集的少年和一个老太太。少年之一艾莎:艾莎现在的养母,决定要让她更换收养人家。虽然养母很喜欢艾莎,但是她感觉自己的年龄太大了,不能照顾好艾莎,为了艾莎更好的以后,加上她们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宗教,她更希望艾莎可以在自己的本国的文化和宗教里好好的生活。少年之二扎克:扎克曾经有一个美好的家,可惜爸爸与妈妈不再一起了,他们分开了,可是由于工作性质,扎克只能和保姆待在一起,这个少年的中二期到来了。少年之三艾奥娜:这位的家很早就没有了,带着小狗流浪在街头。埃尔德就是那位老太太,常常在林中出现,有些神神叨叨,看起来像女巫。
就是埃尔德,将这三个毫无交集的少年联系到一起,或许也可以说是他们自己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道,才导致了他们的相识。三个少年的不幸福,有着各自的不同。但是同样,他们都在成长的路上遇到了困境,那么到底林中的老太太藏有什么秘密,他们不约而同的走到林中,最终找到自己各自真正的家。
对于艾莎而言,养母给了她很多很多,从不信任,不肯打开自己的世界,到接纳,到信任,这就是她的家,虽然他们有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但是这些都不妨碍她爱这个家。扎克的中二期,很好理解,就是对家庭失去了信心,当然这有爸妈的原因,但是更多也是扎克自己没有理好,他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挣扎。而没有家,只有流浪狗陪伴的艾奥娜,在林中遇见他们之后,在互相帮助,互相了解之后,他们三个人不仅仅是从年龄上成长了,更多的是内心的成长,他们在林中所经历的过程,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满足自己的所需所求所想,也让他们日后对于幸福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在成长时期的所结下的友谊,更让这三位少年之后的路程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好。
《红叶》读后感(四):片片红叶飞,冉冉希望起---评《红叶》
也许是因为手头这本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的《红叶》封面艳丽璀璨,所以我没来由地产生了想要进一步阅读的念头。根据编者的介绍,作为YA文学图书系列之一的《红叶》是适合于13---17岁的青少年阅读,但是我这个身为中国家长的读者翻看过程中也是感慨万千,收获满满。
通篇的阅读,我总体的感觉就是本书的内容相当深刻。身处和平年代的中国人,我很难去想象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所以《红叶》这部围绕着借由着书中三个小孩的视野揭开的战争,和平,亲情等多重元素交融混合的作品让我做事震惊不已。不仅仅是书中的人物故事让我感叹于为战乱环境中孩子们内心的累累伤痕感到心疼,更因为本书的创作让无数的人们提升起对和平的追求,对给予我们下一代未来的幸福美好之『家』的不懈努力。从小读者的角度而言,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本书走入书中描述的三个来自不同国家、种族、文化背景的青少年。成长四我们的人生必经之路,但是成长的烦恼也许并不相同。中国的孩子也许更多地是纠结于沉重的学业压力,却无从了解世界上其实还有另外一批孩子们从小就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暖。也许他们从小失去了父母,也许他们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也许他们渴求着幸福温暖的家庭。借由《红叶》我们欣赏到更是另外一批不幸的孩子们。虽然故事的最初我们感受到的是无穷的压力和成长的苦难,但是我们会在不断地阅读过程中收获到书中孩子们在不断通过磨砺收获着亲情,友情和爱心。既然生活中的坎坷在所难免,那么我们也应该不放弃对希望的追逐去不断滴答疑解惑寻找未来。借由着这样的主题思想,这个故事的潜在寓意其实未为积极向上。事实上,本书的书名同样很是衬托小说的内容。那四处飘落的红叶既四充满了激情,愤怒和悲伤,更是推动的这个小说情节的推进和发展。随着红叶的落地,我们除了感悟时光的流逝外,更应该积极向上地去迎接未来的每一天。这里的红叶何尝不是具有着深刻的寓意呢!待到红叶落地的那刻,书中的孩子们已经调整好了心态去积极向上地放下他们的思想包袱,正面应对曾经困惑的成长烦恼,跟四付之一炬地与曾经的苦难挥手告别。于书外的读者而言,我们透过着这群孩子们的身上去感悟对未来的不懈努力和追索。
总体而言,这本书相当地精彩而又寓意深远。个人以为《红叶》很是值得推荐给时下的中国孩子们分享阅读。
《红叶》读后感(五):悲伤又幸福的故事
这是一个悲伤又幸福的故事,说它悲伤,是因为书中的主人公无论是艾奥娜,还是艾莎,或者扎克都应该拥有幸福安宁的家庭生活,而事实却是,由于各种各样的非自身原因,导致这书中的几位主人公都生活在很悲惨的环境里:12岁的扎克父母离异;12岁的艾莎是来自索马里的移民少女,父亲失踪,母亲死亡;17岁的艾奥娜受到继父的虐待,母亲无力保护下流浪街头....
读完这个故事,我只想问:是什么让这些本该向着阳光蓬勃成长的青少年落到了如此之境地?为了温饱、为了生存而拼命挣扎,就算不相识,就算不爱,也不应该去伤害,就算是处于社会的顶层,强者也不应该泯灭为人的良知去恣意轻贱他人的生命与尊严。也许真正的伟人,真正为这个社会普通民众痴呼,振臂疾呼的人已太少,更是世间生活已太缺少人间的真、善、美,由此导致本书《红叶》在英国作家西塔·布拉马查里创作中更显弥足珍贵。人人心中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当身陷绝望之时,不要让自己心中的那点真、善、美之光熄灭,也不要让自己堕入黑暗,需要的是自我的蜕变。幸尔作者西塔·布拉马查里除了描写饱受索马里战争阴影折磨的艾莎之外,更多的是身处艾莎身边那些无私温暖受伤心灵的陌生人。
对于扎克的心理刻画也很真实,经历过学校教育的学子都会记得学生之间的一些小把戏,而扎克在面临斯比克同学的挑衅时敢于反击与维护自身,这点勇气是让扎克得以在人类世界生存下去的优良品质。扎克、艾奥娜、艾莎都是缺少爱,家庭之爱的孩子,这份爱的归属感缺失,导致这些孩子成为弱势群体。还好,终归这些脆弱在西塔·布拉马查里的笔下,由另一种人类之爱所弥补。看似衰老无力的埃尔德靠乞讨捡破烂为生,却拥有善良的灵魂和人生的真知灼见。——而正是这样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点燃了年轻的扎克、艾奥娜、艾莎对温暖和爱的渴望。
这本书可以让人将悲痛埋在心底,学会开始新的生活。
人生并不只有伤痛与遗憾,以文字将美好的故事传递下去,成为精神家园的宝贵力量。
《红叶》读后感(六):爱,永不褪色!
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切身处地的感受到一场战争的到来会将人们带入怎样的窘迫境地。如今的生活条件优越,尤其是孩子几乎都遇不到什么重大挫折,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幸福。不过幸福的背后,同样有利有弊。长期下去,会造成他们不知道苦为何物,不懂得珍惜幸福,过于骄纵。而只有了解战争所带来的伤害,才能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这点对于任何人都适用。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但却始终有着不同的际遇。在英国当代著名文学作家西塔.布拉马查里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红叶》中,就有三个特别的孩子:艾莎、扎克和艾奥娜。如同所有幸福的孩子一样,他们有着各自的家庭和人生,可是却因为战争的出现让幸福变成了昙花一现。
人人都渴望有一个家,家是温暖而安全的地方。不过事实上,有时你想要的那个家却总是那么遥不可及。艾莎是来自索马里的移民少女,母亲早亡,父亲因为战乱而失踪,后来被有爱心的老婆婆莉莉安娜收养;扎克是一名中学生,妈妈是一名战地记者,爸爸是大学历史教授,但父母离异;艾奥娜是来自苏格兰群岛的艺术天才,继父的虐待和母亲的忍气吞声让她无家可归,只能流浪街头。
三位性格各异的少年本来毫无交集,可是命运却让他们偏偏走到了一起。
1. 艾莎:在莉莉安娜家终于感受到了爱和温暖,她以为她会一直这样和莉莉安娜生活下去,继续等爸爸的消息,但是莉莉安娜也有自己的苦衷,她害怕自己死后没有人照顾艾莎,于是决定让别的家庭收养她。而听说此消息的艾莎相当激动,她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于是离家出走。
2.扎克:非常不理解父母离婚的结果,更加不能理解的是他们宁愿天各一方也不愿意留在他的身边陪他。等待父母的电话和消息成为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可是随着妈妈在战地采访中失踪,扎克再也无法忍受痛苦。
3.艾奥娜:自从流落街头以来,生存就成了很大的问题,幸好还有一只忠诚的狗狗陪着她,但是有一天连她唯一拥有的朋友也消失了。她苦苦寻找,突然觉得人生变得这样无趣。
就这样,因为各自的原因,他们在一片古老的森林里相遇了。在这里,没有世间的纷扰,只有各自的伤痛,他们逐渐融合,互相帮助,抚慰彼此受伤的心灵。与此同时,也解开了一个因为战争而在“森林家园”真实发生过的一系列故事......
《红叶》,这是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在这里爱可以治愈一切;这是一部从侧面揭露战争时期人们不幸生活的真实写照,让读者了解背后的辛酸;这是一部每个孩子都不可错过的经典好书,缅怀悲痛,饱含希望,如同那一片片飞扬的红叶美丽动人,永不褪色!
《红叶》读后感(七):乌云之后有阳光
这是一个略带悲伤、略带神秘、但却温暖人心的故事。作家西塔.布拉马查里是一名英国的女作家,有着英国人独特的写作风格,处女作小说《洋蓟心》获得水石书店儿童图书奖、雷德布里奇儿童图书奖、卡内基文学提名奖,代表作有《茉莉天空》《风筝精神》等。这部作品,虽然是写明是青少年文学,但大人来看,也会同样有很多的收获。
故事主要写了三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种族的孩子,生活在同一个小镇上,但是却因为各自生活中的困难,而相聚在了一片树林中,度过了相互支持的一段时光,并获得了一位头脑时清醒时糊涂的老妇人埃尔德的帮助,这个过程中,他们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属,重新踏上了人生新的旅程。
来自索马里的艾莎,在刚刚适应了养母家的生活后,却再一次面临被一个新的家庭收养的情况,她想不通为什么喜爱她的养母会忍心再次把她送走;父亲是历史学家、母亲是战地记者,虽然有保姆的精心照顾却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的小男孩扎克,总是感觉无比的孤独和沮丧,在得知母亲失踪的消息后再也无法忍受而离家出走;一直遭受父亲虐待而从苏格兰群岛的家中逃离,带着小狗瑞德流浪街头的艺术天才艾奥娜,因为相依为命的小狗走丢而揪心不已;三个小孩子因为各自的问题,不约而同的聚到了森林里的一个防空洞里,而老妇人埃尔德还在默默的帮助着他们,帮助扎克包扎伤口、给他们带来日常用品和吃的、阻止警察来寻找他们,最终在感觉自己要离开人世的生活把自己珍藏的东西分别送给了三个孩子,鼓励他们继续自己的人生。
感觉这里面,最出彩的就是这个老妇人埃尔德,她虽然说话颠三倒四,但是却很明白人生的真谛。尤其是她在最后即将离世时,送给三个孩子的东西,有着很大的寓意。有叶子的琥珀送给了扎克,让他感受树枝的联结,历史的潮汐,散落风中的树叶,还有战争的痛苦。有瓢虫的琥珀送给了艾莎,我想是要让她感受到自由,感受到无忧无虑。有蝴蝶的琥珀送给了艾奥娜,我想是想让她破茧成蝶,成为一道耀眼的存在。琥珀,是古老森林的记忆,象征着爱和快乐,象征着治愈和阳光,正是有了埃尔德真诚的关怀,三个小伙伴之间的相互扶持,他们才得以走出各自的困境,踏上新的征程。
总之,作为一个有着三个孩子的母亲的作者,在对这三个孩子的心理过程的描述过程中,细致入微,周围环境的各种烘托,也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当时人们的心情,是一部很好的作品,等我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我也可以推荐她来仔细的品读一番了。
《红叶》读后感(八):温情的感动
《红叶》的作者是拥有英国文学学士和艺术教育硕士学位的英国当代著名文学作家西塔•布拉马查里,这是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她的处女作小说《洋蓟心》获得水石书店儿童图书奖、雷德布里奇儿童图书奖、卡内基文学提名奖。
《红叶》讲述的是三个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少年因为面临亲情缺失、无处为家的危机时离家出走相遇聚集在一起并最终找到归属感、安全感和面对新生活勇气的成长的故事。
故事中的扎克是一名12岁的中学生,妈妈是一名战地记者,父母离异,平时由保姆负责照顾。艾莎,来自索马里的移民少女,被莉莉安娜收养,而父亲被侵略军带走杳无音信。艾奥娜,17岁的苏格兰群岛艺术天才少女,被继父虐待,母亲无奈抛下她而无家可归,流落街头。
这三个看似并无交集的少年却最终聚集在森林家园,与住在森林家园防空没事内的无家可归的老妇人埃尔德相遇,并受到她的照顾,最终三个少年也回归了正常的生活,扎克回到了家,艾莎也回到了莉莉安娜的身边,而艾奥娜也开始走出了自己过去的阴影,开始了新的生活。埃尔德也因年老体弱离开了人世。但她已用爱温暖了三个孩子。
故事令人感动的还有开着凯西森林商店的凯西太太一家,他们默默的用行动去帮助一些人,比如帮助埃尔德,不露声色的卖给她商品只收取少量的费用,不图回报,不求留名,他们这收留了一些流浪狗,细心的照顾它们。
而莉莉安娜也对艾莎付出了不少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的关爱着养女,让艾莎舍不得离开她,虽然莉莉安娜的孩子都劝要退休的她不要再收养孩子了,但最后她还是舍不得艾莎,最终决定继续收养艾莎。
三个孩子的经历虽然有各自的坎坷,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离家后受到的关注也不同,可幸的是最终他们都能够感受到了爱,如扎克感受到了父亲的爱,母亲的爱,还有保姆莎莉妮的爱;艾莎感受到了养母莉莉安娜对她的爱她也感谢埃尔德让她明白,生命的火花还在继续,不管她身在何处,她的爸爸妈妈、姨妈和家园仍然活在她的心里,让她有勇气重新开始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而艾奥娜也在鼓励勇气回到小时候住过的岛上时发现有人记得她,虽然她并不认识那个人,但她还是感觉到了温暖,对于她来说这不是一个快乐的结局,而是一个快乐的开始。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是美好的人间,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红叶》读后感(九):去追溯,去寻觅,去期待
我们总要给心找一个安放之地,或者说每一个被怠慢的心愿总该有个圆满的机会,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不是所有未完的爱都有机会收尾,但在巴拉马查里的《红叶》中,每一个心愿都得到尊重,并且找到最合适的方式回归。
《红叶》是一个充满着悲伤与温情的故事,在现实生活的情感底蕴之上,实际上所有人物的命运都被一个看似不太现实的梦幻所牵引,所有人都被链接到这个森林保护区的家庭追溯中来,每个人参与其中寻回战争时期班布里奇的家人关系中。
在这个寻觅和追溯的过程中,更奇妙的是,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身上的痛苦而言,因为不能理解的理由离开家的她们相聚在森林,她们都受到过一个流浪老妇人埃尔德的照顾,她和他们一样对人生有所期待,怀抱着期待他们相遇在森林中,他们要完成班布里奇家族的委托,再寻找到自己对爱的希望。
《红叶》中,是这样描述这个故事——“那四处飘飞的叶子,是充满了激情,愤怒与悲伤的红叶,是时候解开缠绕过去的藤蔓了”。埃尔德割舍不下自己的孩子,她有机会被一群孩子温暖,而且心愿终于被正视; 艾莎无法正视失去父亲的悲伤,和被养母再次抛弃的痛苦,她明白自己被爱着的真相;扎克不想直视分崩离析的家庭关系,渴望家人的回归,他有机会挽回自己的亲密家人;艾奥娜拒绝想起那个被抛弃的家乡和过往,渴望又拒绝别人的温暖,她找到与自己的过去和解的方式。
当我们贴近去看这个故事,看到的是孩子们的温柔与悲伤,看到的是每个人细腻的情绪探索,绕开这些细碎的情节探究整个故事,全书的主题都和战争息息相关,每一个孩子的命运都和战争都或多或少的关联,艾莎 的父亲因为战争被人劫持,班布里奇的家人是在战争中走散,扎克的母亲因为战争才失去踪迹,埃尔德在战争中与女儿走散,还有难民营的报道。这些无形的线索,其实都是在诉说战争所带来的惨痛与难过。
这不仅是一本给孩子们的故事,让他们了解的生活的温柔,也是一本给成人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是什么造就了残酷,是什么让孩子们有所难过。
我们需要寻找,寻找自己内心的力量,或许是爱,或许是家,或许是期待,或许是原谅。就像《红叶》中每一个人,解开过往的羁绊,向新生活出发。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汪星人爱星辰(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53616101/
《红叶》读后感(十):片片红叶转
在一片古老的森林里,住着一位老妪艾尔德,没人知道她在森林里住了多久,也没人知道她有多大岁数了,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往,她有没有家人,陪伴她的是她怀里常年抱着的一个娃娃,她的“克里丝特尔”。她穿着层层叠叠的衣物,就像童话中老巫婆。当她挥动金色的笔,片片红叶会随着她的笔尖舞动;但她撒出面包屑,群鸟在她身边飞舞。
三个少年先后离家出走来到了这片森林:索马里难民爱莎的养母为她找到一个想收养她的索马里家庭,好容易适应了养母莉莉安娜爱的爱莎无法接受要一切重新来过,带着对失踪的生父的思念,她来到森林;新搬到片区的扎克和保姆一起生活,父亲在纽约是历史学教授,妈妈是战地记者常年在国外,哥哥在父母离异后去上大学再不回家,妈妈失踪的消息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扎克来到森林;来自苏格兰的艺术少女艾奥娜,自幼受继父虐待,妈妈懦弱,毕业后,她被赶出家门,她与小狗雷德相伴,住在街上,有一天雷德跑进森林,她来到森林找她的狗。
三个孩子一条狗走进艾尔德的森林,历史与现实交织,究竟是现实,还是梦境?究竟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梦境?
这基本算是一本以战争为背景的少年小说。
虽然英国貌似远离现实的战场,但战争离英国从来不遥远。从90年代的爱尔兰共和军,到现在的极端组织,英国的城市常常是恐怖主义袭击的对象。而英国一向在国际政策上追随美国,所以虽然英国虽然本土没有战争(恐怖袭击除外),英国却有很多军人被派到海外。加之,近年来欧洲的难民潮问题,真真切切地把战争的感觉送到了英国本土。
三个孩子中,两个直接和战争相关。爱莎是战争难民,母亲早死,父亲因为是翻译被带走,下落不明,其他亲人都死于战乱。扎克的妈妈是战地记者,为了报道那些战争中的孩子,她一次次离开自己的孩子。艾奥娜貌似和战争无关,但她的流浪生涯不是家庭战争造成的吗?而且,对于不是直接战场的国度来说,家庭问题恐怕是导致未成年孤儿、流浪儿最常见原因。
三个孩子中,我最心痛艾奥娜。像她自己说的,另外两个孩子有人为他们着急,期待他们回家,而她没有。她住在街上,偶尔在凯西太太的仓库里过夜。她有艺术天赋,却不能上学,只能流浪。外表上,她就和街上的不良少女一样,很多耳钉,还有舌钉。书里对她的来历交代不算很多,只知道本来她与母亲一起生活,后来怪物(继父)出现了,胳膊的陈旧性骨折应该来自继父的虐打。毕业之后,继父把她赶出家门,母亲虽然舍不得她,却不敢保护自己的骨肉。毕业?从哪里毕业?小学?中学?书中没有明说。她虽然比爱莎和扎克大,自称19岁,但那是因为她住在街上,为了自我保护报大了岁数,她至多17岁。她从苏格兰小岛流浪到伦敦,住在街上有一些日子了。她向爱莎描述的“隐形人”一段,非常精彩。她对艾尔德的感情最为复杂,因为她害怕自己最后也会和艾尔德一样,——这对一个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作为一本给少年的读物(封底写着13-17岁适读),这本书最后当然是好结局。爱莎被养母正式收养;扎克的爸爸妈妈都回来了;艾奥娜的画被收入皇家艺术学校展,她也被艺术学校录取。只是,现实中都会是那么美好的结局吗?现实中,战争导致的结局更多是像防空洞里住过的那一家人那样,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