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梵高的耳朵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梵高的耳朵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2 01:43: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梵高的耳朵的读后感大全

  《梵高的耳朵》是一本由[英] 贝尔纳黛特·墨菲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一):回复送书哦

  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会,混沌大学,功夫财经,新生大学,唯库,十点课堂,荔枝,知乎,千聊,馒头,高高手,腾讯课堂等平台的课程都有售哦。众筹各平台课程,超值。 帮助你少花点智商税,不到一折就出售哦,新手还有赠送课程。 有各种音频读书课程 微信:zhishiwu123 加微信赠送书籍哦,常来转转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二):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最开始想研究的为什么会割下自己的耳朵,其实这是一本述说一个已经生病的人是如何被逼上绝路的。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罹患心理疾病的人的后期治疗都非常关注。都知道一旦进了精神病院,康复的机率微乎其微。而能令他们有所好转的只有家人好友的关怀。但在那个世纪,加上碰巧亲人自身要处理的一些事,使他们无暇再分身去处理梵高的事,突然觉得有些可悲。不仅对梵高,而是所有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却没有帮助甚至被排斥,怎么可能不逼到一个崩溃的边缘。梵高还是一个太过心善的人,不忍成为别人的包袱。一人独自忍受所有痛苦。这样究竟该不该呢?作为亲人,不就是应该在你需要帮助时挺身而出,给予关怀一起度过难关吗?为什么都怕麻烦呢。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用作者的话来说梵高是一个善良,敏感和极具同情心的人。他会不断崩溃走向毁灭性的一步,不过是因为他不想成为至亲的负担。在后世的眼中,梵高是一个旷世奇才,但却不知,生前的梵高,却因为自己的才华对艺术的执着,而不能获得生活的保障。人类,总是那么的可笑又可悲。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三):拿历史去附会传奇故事,要比揭露历史真相容易得多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一边看一边能想象得到作者的执拗,要在一百多年以后去还原梵高割耳事件的前因后果,真是一件工程非常浩大也很无趣繁琐的事情呢,我很佩服作者的毅力,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得消耗多长的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在一百多次往返阿尔勒的途中,在几千封邮件无数次电话里,在拜访了所有能拜访的与梵高有那么一丝丝关系的人后,作者抽丝剥茧,用七年时间,调查取证般的严谨细致终于还原真相,逐渐拼凑出梵高在阿尔勒生活的真实图景,给我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真实的梵高--没有那么戏剧性也没有那么浪漫但却是一个很真实被家族遗传的精神疾病所折磨的善良的画家。

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对梵高割耳动机的猜测:梵高是一个忠诚的宗教拥护者,他用他不明智的善良想去拯救那位受伤的天使(即被赠予梵高耳朵的阿尔勒姑娘)。在自己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下,看到平凡的努力在为生活做斗争的阿尔勒姑娘,因为被野狗咬伤但由于在缺乏医疗条件下,只能用火来灼伤伤口来确保伤口不会感染溃烂而留下大面积的伤疤,梵高对她产生了同情,并效仿基督,割下自己身体健康的一部分去拯救那个受伤的阿尔勒姑娘。即使在最后他选择自杀,也是因为清楚自己的疾病会给自己弟弟的生活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如此善良的一个人却被渲染成一个酗酒、狎妓的疯子。真是让人气愤!正如作者所说:“拿历史去附会传奇故事,要比揭露历史真相容易得多。”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四):这善良又可爱的人

  单纯用“疯狂”来形容梵高的一生是否太过片面?他还有清醒的时候完成他的杰作,就算是崩溃时他也未有过真正的恶意,他是如此善良,敏感,丰满,他在艺术上的投入远远不止那些涂抹,而是不停地燃烧着自己的热情与情感。 他送出的耳朵也并非出于他的爱慕,而是对那位女孩深切的同情,那不是什么承诺,只是一个礼物,出于他心底无论何时都闪耀着却往往由于离奇遭遇而被人们忽视的高贵品格——无私。 如今他出现得太过频繁,是否反而会模糊了他真实? 不能否认,《渴望生活》成功地将梵高这位画家小说化和艺术化,但在家中他拿起剃刀割下自己的耳朵,慌乱无比地找着碎步条想要止血——他的形象突然变得无比生动。 梵高拥有的不止是那些疯狂的时刻,从他的画作,书信里表达出来的也不止自己的痛苦和悲伤,他的创作从不停留在阿尔勒,而是走向广袤的地方去了。 由于自杀,没有牧师为他举办仪式,牧师的孩子——文森特·梵高在去世时未能得到神的祝福,他被葬在一片阳光能够照耀的麦田,和他喜爱的颜色,灿烂的金黄一同生活。 提奥思念他至深,提奥写到——“世界如此空洞,每件物品都让我想到他。” 在梵高去世后六个月,提奥也离开这个世界,他们葬在一起,兄弟的合葬坟墓迁到了另一个小镇。 没人知道梵高那些混乱和崩溃的夜晚到底发生了什么,时日太长,也不再清楚那些医院的日子以及最后那颗子弹如何打入他的胸口。 然而,人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梵高给我慰籍不止因为我十分喜欢那一副《盛开的杏仁花》,还有他是那么可爱的人,会对着一只偷食的鸟儿快乐地微笑。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五):真实的梵高的模样

  对于梵高其人其实了解的真不算多,在我印象中,梵高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那张《吃土豆的人》的油画与他的那只被自己割掉的耳朵了。在一般人的眼里,梵高的画是绝对要比他的耳朵要吸引人的多,因此,当我发现有人竟然对那只被割掉的耳朵感兴趣的时候,我的好奇心不免也被她给带了起来。 《梵高的耳朵》是英国作家贝尔纳黛特墨菲的作品,她对于梵高的兴趣使然或许真是一种天意,她的居所距离梵高生前居住的阿尔勒只有50英里,因此墨菲得以从很小的时候便不断的造访此地,听着阿尔勒的民众讲着那些有关于梵高的或是真实或是离奇的故事的墨菲也在不知不觉中对这个处在世界艺术殿堂顶尖的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由于时间的久远与信息的闭塞,墨菲发现有关于梵高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扑所迷离难辨真假,因此,她决定做一些事情,以期来为人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梵高,而不仅仅是一个处于迷雾中的天才画家。 其实,我们在查阅有关于近代美术史的时候,作为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的梵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人物。不仅仅是由于其在绘画上的卓越成就,更是有关于他的充满争议的一生。由于梵高不为人知的原因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与其行事的乖张,因而世人大都传言,梵高其实是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墨菲的调查也从这里开始。 在《梵高的耳朵》一书中,我们会发现墨菲为了像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梵高所做出的努力。她事无巨细甚至有些繁琐的想我吗叙述了她在阿尔勒是如何在存世本就不多的档案中找寻有用信息的过程,她为1888年生活在阿尔勒的超过15000人做了人生档案,找寻了大量当事人的后代,有梵高兄弟的后人,也有曾经为梵高治疗过的医生的后人,在这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墨菲努力找寻着有关于梵高生平经历的蛛丝马迹,抽丝剥茧般的将梵高在世最后几年的情景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关于墨菲的结论的正确与否,在本书付梓的那一刻我想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寻找真相的过程已经完成,墨菲用她的足迹与笔迹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真实的梵高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到这位伟大艺术家在最后日子里的生命轨迹。 墨菲最终用详实的资料让我们认识到梵高最终结束了自己一生的那一枪,是在自己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扣响的扳机,至少在那一刻,他不再是世人眼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甚至疯子,有此一点,我想墨菲便称得上是梵高的知己了!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六):《Van Gogh's Ear: The True Story -梵高的耳朵》读感

  《Van Gogh's Ear: The True Story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

  这是基于我对梵高的了解写的一篇感受 当然没有写的足够深刻,本意是应对作业,既然写了还是想上传到这里

  这本来自贝尔纳黛特· 墨菲的作品 讲述是作者带着梵高在阿尔勒那一夜为什么割下了耳朵的疑问,做的一系列长达七年的深度调查研究,同时把自己所经历与梵高故事进行深度思考。作者希望改变的是大众对梵高的固有印象看法,而不是误导类作品,而她所做的尽力去还原真实的梵高,用自己笔给读者带来一个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梵高。

  那天我坐在图书馆看完了这本书,中间断断续续,看完感受很深。作者通过档案馆等,研究梵高的割耳事件。梵高在阿尔勒割下了耳朵送给了当地据说是妓女的Rachel,作者调查研究事发当日的所有对梵高割耳事件的报道,为此来探究梵高割耳的真相,当时梵高邀请了高更到阿尔勒进行艺术创作,由梵高的弟弟提奥为梵高和高更提供经济支持,后期梵高的病情不断恶化,以及高更的想离开之心过于迫切,种种原因直接导致梵高的割耳。梵高一生受尽孤独冷落,高更这次过来给予梵高很大希望。梵高希望在阿尔勒建立“南方画室”并在阿尔勒租下黄房子作为画室。

  作者根据资料描述到梵高割耳后被送进了阿尔勒当地医院,经过治疗后便回到了黄房子休养,期间多次发病,遭到街坊邻居投诉,并有几十人签字向阿尔勒地方政府提出将荷兰人梵高送到精神病院。可以看出少数阿尔勒居民并不欢迎梵高,这位来自荷兰的画家穷困潦倒,遭到友人的抛弃,一生坦途困难发生种种成就了梵高的艺术人生。

  梵高犯病时会自己想象成上帝,这是梵高对宗教的忠诚,梵高最早作为牧师传教。梵高后来进入了精神病院疗养后创作许多有名的作品 每个艺术的人生故事哪个不是经历痛苦,最后文明于世界。这本书所通过真实有所依据的研究来解读梵高的生活,以及梵高割耳事件的调查,也是在大众认为梵高 也是个疯子割了耳朵 其实并不,是两个重要的原因加上本身的精神疾病所导致,梵高是有理智有人性有思想。

  梵高曾说过“我越来越相信 创造美好的代价是 努力 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 然后才是欢乐” 梵高的作品给后世带来的是一笔艺术文化财富。

  2020 1 9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七):对不起,你和梵高其实不太熟的。

  所以你看完了《至爱梵高》,被画面美到,拿着纸巾擦眼泪,为这位画家的颠沛流离与遇人不淑感怀伤神。

  所以你找来了梵高书信梵高生平梵高画册,用着星空封面的笔记本,枕着杏树图案的靠枕。

  所以你买了一张飞往荷兰的机票,不为芝士风车郁金香,直奔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在每一个拐角与下一个梵高相遇,在最后一幅麦田乌鸦前流下热泪,给博物馆徒增一点湿度。

  你为他的每一种颜色而感动,为他每一次遭遇而不平,每一遍读到他割下耳朵的故事都唏嘘不已。

  请问,梵高割下的是哪只耳朵?

  请问,他到底割下了多少?

  请问,他割下了耳朵之后送给了谁?

  你说,幸好我不是前文所述的狂热分子,我不需要知道这些,我只是一个对梵高有着一些热情的普通人。

  那么巧了,就有那么一个普通人,怀着对梵高的一些热情,解答了百年来所有研究者都无法回答的以上问题,还写了一本书,书名还就叫《梵高的耳朵》。

  《梵高的耳朵》作者墨菲女士是个絮絮叨叨的人,她并不是梵高研究的专家,只不过是个搬到法国居住的英国女人,离开阴冷潮湿的北方,定居在温暖明媚的南法——梵高割下耳朵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南法阿尔勒镇。

  墨菲女士自诩,她与梵高有着一样的人生路径。所以当她与梵高相遇,她便深深被其吸引。

  然而她是特别努力的普通人。

  七年来一次次往返档案馆,她最终整理出与梵高同时代在阿尔勒居住的15000人的数据库,靠着细枝末节,编织出了还原真相的网。

  《梵高的耳朵》不是学术书籍,不是侦探小说——虽然这本书的线索,是随着作者研究的脚步,抽丝剥茧揭开谜团——反倒更像是墨菲女士的个人研究笔记。她仿佛是住在你隔壁的中年邻居,说着她自己的哥哥姐姐,说着她如何在去往电视台的路上摔跤,说着她的失落、绝望、无助与发现真相后的狂喜,说着这个她逐渐认识的人,梵高,是怎样的温柔敦厚。

  书中有太多太多的细节,值得玩味,值得发现。除了前述的几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外,迷醉的苦艾酒是否是梵高疯癫的凶手,他与高更究竟是怎样的纠葛,阿尔勒是否全城背叛了这位不幸的艺术家……这本书给你线索与事实,你可以尝试去判断、去理解,自己去还原一个艺术天才之外的、有血有肉的梵高。

  这是本“一个认真努力的普通人,将另一个有着极高艺术造诣的普通人的蛛丝马迹,写给想要知道一丁点儿真相的普通人”的书。

  或许读完此书后,你对梵高的艺术成就并没有更深了解,对他的生平也无法了如指掌,但我相信,你与1888年的真实的梵高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一些。

  这就够了。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八):和梵高一起走过阿勒颇

  梵高割耳事件,基于事实,成为一种传说,甚至成为一种猎奇的故事,让人颇为震惊。

  以推理小说的角度去看梵高割耳事件,以故事讲述梵高割耳情节,亦或者以传奇去还原梵高割耳事件,会是怎样的一种效果,这些都有可能,存在于种种解读之中,贝尔纳黛特·墨菲的《梵高的耳朵》,以田野调查的视觉,我觉得为之一振,或者说,这是一种艰难而充满有意味的探索之旅……

  阿尔勒的生活生命印记,梵高的不可琢磨之处,都在《梵高的耳朵》中得到呈现,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还原,田野调查,走访,叙述的视角各有不同,当事人的后代,还有充满诡异的种种生活、性格命运和19世纪独有的社会习俗,都一股脑呈现在我们面前,费解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画家梵高的种种不同寻常之处。

  梵高的一生可谓平淡无奇,生前贫困潦倒靠兄弟提奥接济过活,这是难以想象的,只想到现在的大画家甚至是名人一幅画就好几万,甚至上百万,感觉有点不可思议;从这方面看梵高,可谓是个十足的屌丝,正如微信之父张小龙没成名之前那样,为情怀生活,不得已卖掉自己开发的foxmil,当时的360老总周鸿祎也看不上他。

  但是,梵高画作却色彩艳丽,充满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各种“意淫”。从《星空》到《向日葵》,都表达着梵高内心对自由的极度渴望。除了与卖笑女子厮混,梵高就只剩下借酒浇愁了。从这个意义上看,梵高是个不得志的大画家而已,然而在其身后,却有着梵高种种的传奇和故事……

  阿尔勒成为旅游胜地,和梵高分不开吧。炒作梵高,会给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能影响到人们对梵高的在评价。这是梵高的溢价效应。可惜和毕加索不一样,毕加索是当时的溢价效应。梵高是死后才得到的。

  梵高一生画了900多副画,只卖出一副,400法郎;毕加索终其一生,留下了7万多幅画作、数幢豪宅和巨额现金,据估价身家400亿之多,一位穷死一位富死,可谓天壤之别,但是都是声名显赫。

  这和性格有关,毕加索天生是社交达人,会将故事,每当毕加索要出售他的画之前,都会先办画展,然后召集大批熟识的画商来听他讲故事。讲作品的创作背景,讲作品的创作意图,讲作品相关的故事。一幅画想要卖得好,先要画得好。可如果仅仅只是一幅画,恐怕没人愿意为它付出高价。人们更感兴趣的是这幅画背后的故事。有了这个兴趣,故事就值钱了,故事里的画也就值钱了。这是一种产品“货币化”的过程,很多人不明就里,而天才的毕加索却深谙此道。如今,价格昂贵的产品无不是有着生动的品牌故事,而且这些品牌故事每天还在被创新地演绎。

  这是密码,梵高和毕加索的不同。梵高孤独伴其一生,梵高不会讲故事,高更更是远他而去,这是宿命,追寻梵高,我们看到艺术家梵高的种种艰辛与不为人知的一面,一声长叹。

  假如梵高像毕加索一样,还会有《梵高的耳朵》吗?还会有墨菲的还原之旅吗?一切都是命运性格的注定!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九):追寻梵高

  墨菲的《梵高的耳朵》很容易让人想到之前上映的传记片Loving Vincent。前者是对割耳之谜的探寻,而后者则是对梵高之死的解读。其实本书相对来说也更适合影像化,以一种记录片的方式tracing back,在光影与声色中还原阿尔勒迷雾般的夜晚。可她写成了一本将近四百页的书。

  这就很令人头大了。

  首先她的叙述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传记,而更接近于以梵高割耳事件为中心的调查手记。她将自己为何、如何试图追溯事件真相的历程,事无巨细地展现在你面前。因此,作者本人以一个调查者与叙述者兼有的身份,在书中占了很大比重。她同时以她个人、当事人以及当时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梵高割耳事件,必然涉及到一个视角切换问题。而她处理得太跳了,关于梵高生平事迹与自己、他人如何看待这些,以缺乏文学性的文字表述下来,整体上读感不是很好。的确,传记想写得好看着实不是易事。在我有限的阅读体验中,茨威格、莫洛亚、布尔加科夫所作的传记都是一流的,对传主个人生活高度还原的同时,保留了令人惊叹的文学性与可读性。最关键的是,他们无不隐于叙述之后,或者说融入了传主的生活与灵魂,达到一种高级的共情。《梵高的耳朵》,定位是艺术传记,另辟蹊径以一种田野调查手记的笔法来写,于我是不太好接受的。

  我还是接着看。发现作者的闲笔真的很多,比如第十三章先引用笛卡尔的一句: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怀疑一次(…?我并不怀疑您追求真理的精神啊…然后她用了整整四页纸,证明当地当时没有苦艾酒,所以说沉迷饮用苦艾酒导致梵高精神问题及割耳事件言过其实了。我钦佩作者的严谨态度,不过看着真的很累。其实关于梵高的传记、电影很多,只有颠覆性的创见才能打破同质化的无聊。而且万万没想到,作者就梵高的耳朵是怎么割下来这一点论述了几大章,还有配图…引发了本人心理上的强烈不适。

  当然也不能因为个人排斥某种风格而完全否定作者所付出的努力。首先它的立意非常端正,梵高的耳朵,副标,一个真实的故事。她为还原出一个不同于艺术史中的、真正的梵高,建立了一万五千多位阿尔勒居民档案库,走访无数博物馆、史料馆,收集到大量关于割耳事件的史料。其次她也据深入调查提出了一些实证性的创见,以及祛魅化的解读:如梵高是将自己耳朵整个割下而不是一部分、收到耳朵的拉谢尔不是你们所以为的妓女、驱逐梵高的请愿书并非全城民众所同意的之类。而这种祛魅式的眼光,为我们重新认识一个人提供可能。几个世纪以来,我们都将他的生平过度浪漫化,乃至神化了。我们过分沉迷于他的作品中浓烈的色彩,流动的星空、麦田与河流,他迷惑了我们与他自己。

  他清楚知道这一点,所以在1890年致提奥的信中写道——

  “我在夜里起来,看着风景。自然啊,从来,从来都没有如此令我感动。

  “说穿了总是有这样的事,一个人,一个画家过分沉迷在他眼睛所见到的东西中,而无法掌控他的生活。”

  《梵高的耳朵》读后感(十):梵高的耳朵

  梵高身上总是被赋予“疯狂”的色彩,有无数版本的梵高传,连梵高纪念馆中也说词不一,作者带着疑虑走进梵高的世界,他为什么要割下耳朵?他割下了整个耳朵还是仅耳垂?他将耳朵赠予了谁?这本书的作者用推理的手法来讲述一个纪录片,怀揣着敬畏之心通过寻找真实资料,寻访当事人的后代来逐步解开谜题,拼凑出梵高在阿尔勒的生活图景和梵高割耳的真相。据此书改编的纪录片名叫“梵高割耳之谜”。四点五星推荐。

  这是一场长达七年的查证,当时距离梵高去世已经过去了125年,寻找真相的过程异常艰难。一开始甚至无法知晓梵高割耳割下的是整个耳朵还是只有耳垂,因为不同地区的资料记载不同。后来作者辗转找到了当年处理伤口的雷伊医生对伤口的图解,证明梵高割下的是大部分的耳朵,只留下了耳垂。 关于割耳原因,最为普遍的版本是梵高割耳送给一名叫“谢拉尔”的妓女示爱,于是作者开始编写一份列表,记录梵高在阿尔勒期间可能认识的介于15到45岁间名为谢拉尔的女性,在采访过程中她得知妓女可能名为加比,且她的家人在加油站附近有个车库,多方联系查阅资料后,她找到了加布丽埃勒——当年妓院的一名清洁工,梵高赠耳是为一场救赎。

  “用当代的眼光看梵高的《花园》,很难想象他的油画在当时究竟有多么不羁。当我在阿姆斯特丹见到那些油画时,它们激发起的强烈情感反应令我感到惊讶。我能想象得出,这些画作在那些19世纪的阿尔勒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他们本打算看到层层黄褐色清漆下的艺术,却一定以为看到了疯子的画。”——P153 ——2020.11.27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