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无不可的王国》读后感摘抄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是一本由汪若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读后感(一):看那么多好评我陷入了自我怀疑
题目吸引,豆瓣查评分评论火速决定阅读
可能我看的太快可能阅读时间太多集中,确实中间不乏暗暗拍手的绝妙段落,但是集中的阅读让我越读越昏昏欲沉。总觉得几篇太像了,婚外情、疯狂的女生、外表高冷却压抑的精英女,永远提不起精神有着上算安逸生活的“我”这个观察叙事者。
对不起,我真的给不了好评,我怂怂的从众心理让我多给一颗星吧,也许我逻辑有问题也许我文学审美不够,我真的不懂这个8分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读后感(二):这是一部都市人的在人间
这是一本年轻人看了想要思索中年怎么过,中年人看了想要否认有无力反驳的文学转述。从这本小说集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的缩影,更直接点,是看到大都市中年的生活缩影,书中既有这一群体的集中困惑、矛盾和解脱之道,也有作者作为局外人的冷眼体悟,无论是工作的、生活的、还是情感的中年困惑,都在作者的观察之中,里面有她的答案,但更多的是随着每个故事的进展,读者都会试着想到自己的解答,而最后可能终究还是会落入“无可无不可的王国”。个人最喜欢的故事是与书同名的《无可无不可的王国》,像寓言一样,预见了都市中年几乎难以挣脱的境遇:中年危机对每个人都很热情。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读后感(三):一个惊喜的意外
2020-05-25
很久没有读虚构文学了,这本朋友力荐,说我会喜欢。果然,从语言到内容,无一不是我的菜。一共五篇,前两篇还好,从第三篇开始,一篇比一篇妙,每看一篇都认定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怎么说呢,如果说一开始吸引我的是语言,如村上一般神妙的比喻(说实话比起村上我更喜欢汪若的比喻,恰到好处的新奇但能看懂,村上的我有时候领会不到,不知是否文化差异的缘故),到后来则是被故事内核所打动,尤其后三篇,简直要哭了,怎么有人对我内心的纠结困惑如此了然?虽然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那种有人懂的感觉非常治愈。五篇读完意犹未尽,期待看到作者更多的作品。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读后感(四):那一晚,我梦见了你,同时梦见了幸福。
第一次看汪若的作品,初次邂逅的字里行间之中,透漏出一种文字之美,而细致到生活的点滴,竟也时不时的击中心灵。
比如所谓渴望,就分析得极其到位。“她想起小时候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的捉迷藏游戏,她曾经煞费苦心地躲在花园中最黑暗的角落里,一心想不被人发现。然而当其他人一一被找到,笑声渐渐远去,太阳渐渐西沉时,她的心里又感到一丝恐惧和渴望,那时候,她反而希望被人找到。”
至于爱情,她说:“事实上,不给人带来痛苦的情思就不是爱。”简直是一语中的。
爱情,不是年少的激情,也不是年长的陪伴,更不是彼此之间的承诺。它只是在一个你未曾料到的时刻,当你查看相册所记载的一段记忆时,心口那突如其来的一阵疼痛。
痛过之后,我微笑着不发一语,却半天缓不过神来。
那一晚,我梦见了你,同时梦见了幸福。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读后感(五):不可无不可也许是所谓美好城市生活的暗疮
“自己的手头选项永远是40分和45分,而不是20分和80分之间的区别,从工作到婚姻,从挑选冰激凌到挑选配偶,莫不如是。” 这大约是我读这本小说里最有触动的几个句子之一。那种都市人的聊赖和寂寞就顺着文字,缓缓走来。当生活掉入了无可无不可的王国,你是应该笑还是应该哭?还是尴尬的咧开嘴,欲哭无泪,欲笑无喜? 这就是都市,这就是作者写的都市男女的平淡和麻木。你本觉得可以获得更美好的生活,而一但达到,却也觉得不过尔尔。
故事一个个展开,我最爱的还是《亚特兰蒂斯1116》天然的故事结构被作者搭建的很舒服,可以一口气读下去。不算是被中途打断开,也总有一股线好像牵着你,叫你回来继续看。这本书我带在旅行的途中,印度的火车时走时停,从模糊的窗后向外望去,不清楚的农舍村庄,还植物森林都不很清楚。眼前的一切,似乎与书中那些都市并没有太多的联系。牵着你的是故事的节奏,时而缓进,再有些波折,切入点并无多大新意,叙述却也不单薄。时梦时醒,午夜里我们抵达了印度的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凌晨的雾霭不知道来自于自然的水气,还是北京人熟悉的被称为霾的物质。看着这完全不熟悉的街坊,意识随着车轮划在寂静的街道上,偶有流牛和黄狗就在路中端坐,就像是用这些动物提醒着我,你身处他乡。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读后感(六):孤独,就是孤独
孤独,就是孤独。有些悲伤又不那么悲伤,有些失落又不是太失落,会有空虚感但偶尔也感觉舒适。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人,又恰逢社会高速发展,心理层面或多或少都有些亚健康。说亚健康或许有些过,但的确几乎每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因此这一时代的作家——尤其是更为细腻的女作家——的作品,除去有具体故事情节的长篇小说,在更多的是表达意向和情绪的中短篇小说里,都会透露出满满的孤独感来。
孤独的外在表现多是和父母及其他亲戚不在同一城市,独居或与男友同居(只是男友,不是丈夫),一只或数只猫(或狗)。内在表现是聚会时有人高谈阔论有人随声附和,而自己永远置身事外作旁观者状,用内心独白回应一两句,或索性想自己的事情。回家时只有猫迎接,男友要不晚归要不熟睡。房间安静,电话响会被吓到那种。灯光微弱,窗外过车会有灯柱射入那种。
这种状态本身就折射出一种心境,就是孤独,有房有车有爱情都不能弥合的这种孤独。
凭空消失的馄饨店,凭空出现的梦中纸男,但凡有点人格魅力和社会地位的人,要不不结婚只找个人同居,只要结婚中年必出轨。凡此种种,无非都是抵抗孤独所做的无谓挣扎罢了。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读后感(七):长途跋涉后的一个热水澡
这是一本随便在哪个午后,在哪个地铁站口,都能随手拾起读上几页的小说——因为一切都太熟悉了,书中俯拾皆是各种都市生活中会得偶遇到的生活场景,像一个不请自来的朋友,偷得浮生,闲谈片刻,不亦乐乎。 但是作者笔下的都市生活,又不会那么熟稔到可以让人熟视无睹的地步。她的想象力是如此新鲜动人,自成一格,你不知不觉就随着她的舞步旋转起来……眼前的空间翻转旋浮,人像置身于万花筒中,一时穿越至隋唐,一时驰骋到金字塔的地道,仿佛坐过山车,平衡感差的人如我,免不了要常常定定心神。 语境虽然熟悉,意象虽然纷杂,小说的主题却不那么让人轻松——读着读着,你总会在一个地方突然陷下去,像爱丽丝掉进那个兔子洞一样,无法自拔。 五篇小说,五个主题,都直指人心,总会有令你迷惑彷徨的那一个——又或者你会像我,一连掉进去五次——对存在的疑问,填补生命缺憾的努力,无法控制却又总是想要努力控制住的欲望,爱情那奇异的瞬间来去,某个临界时刻的选择……所有这些都是我曾经、仍在,还将继续困惑、执着,却无人可以追问的主题——在对《无可无不可王国》这本小说集的阅读过程中,得到了一次充分全面的释放。
我并不因此获得醍醐灌顶般的开释和了悟,但是哪怕仅仅是有人和你谈论,她的经历,她的感受,相似的困惑获得了更加确切的表达和更加犀利的见解,那种心有灵犀,像长途跋涉后洗了一个热水澡般,热水抚摸你皮肤的每一处褶皱,每一个毛孔都得舒张,这真是一次极其愉快的谈话。 记得有次看到有人写在沙漠上的旅人,看到一家旅店写着“热水、大床”,觉得比一切山珍海味都更激动,对于一个常年困惑到茫然的我而言,阅读这部小说,也有类似的感受——我想我要爱上这本小说的作者了,她实在很容易让人爱上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读后感(八):纸男:父爱如山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里面包含了五个故事,看似毫无联系,但里面却包含千丝万缕。主要讲一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纸男。纸男主要讲了只要一有困难,就会想去自己的父亲的一个人,这让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
让我想起了一部微电影《父亲》,就像燕燕和她父亲,年轻时他是女儿的骄傲,人老了,他不会让女儿难堪,只为强忍病痛在她一辈子最重要的时候牵着她的手走一程,即便那一程不完美,但却充满多少苦衷。只不过是,为了女儿,一辈子肩上由青丝换做白发,由青春张扬得意到人老沧桑,总害怕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乱了方向学坏。他在经历中得到的经验,他吃过的亏想告诉我们,想传授予我们,而在那个时候我们却不从懂得他们讲述的过程中有着难饮的伤痛,而我们却在脸上浮出浮躁的表情,我想到了他那一刻的眉头,紧了心头。
看完后自己酸楚幡然,每个男孩子都有父亲,将来也会做父亲,当自己还是懵懂孩子时候,有几个能真正理解和了解自己的父亲以及父亲的爱子之心以及撑负一个家的那份责任和艰辛,或许未来只有自己亦为人父的时候,这份情感,这份责任才会慢慢的体现,慢慢的清晰开来,可到那个时候再看看自己的老父亲,大多已然年迈白色鬓然,我们拥有的或许只是颇为的辛酸,但是父亲的眼中却会留露出欣慰和自豪,因为那个叛逆顽皮的孩子姑娘都已然立足于世,为用于世了!父爱大于天,我们总会理解,也总会拥有和释放!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小的时候总是嫌弃父亲太冷漠,好像并不在乎我们的感受,只知道支配我们的人生,长大后总是嫌弃他们太啰嗦,唠唠叨叨的,思想太落伍,跟不上我们的潮流,我们这一生只知道嫌弃这,嫌弃那,素不知人的一生说不长也不短,我们不要在这嫌弃中与父亲度过一生。
是否有时候,我们的父亲进入这新异的城市,对着窗外看,看着陌生的,充满了好奇,惊艳事物的新奇,却被误会。就如电影里对裙子的好奇,却被误认为骚扰。是否有的时候,他是我们崇拜的对象,他高大伟岸的身躯是我们的避风港,是否等他们老了,为我们而生长的斑斑白发,到最后在我们的婚礼上为了给我们留足面子匆匆而去。
因为他,我们才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他我们才可以和富贵人家的子女在一所学校,在一个城市,然而他却累却苦,却辛酸,却面对我们的不理解,却独自承受自己的无奈,我们永远欠他们的,即使从出生那一刻就还也还不起。
希望趁着父亲还为老迈的日子里,做儿女的都早些领悟这份情吧!
在此祝愿自己的老父亲以及天下所有的父亲身体安康,开心快乐每一天!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读后感(九):欲望永不眠
最近正在热映的迪士尼新片里,亡灵如果在现实中被人遗忘,灵魂就会在消失在彼岸。就像小说集首篇消失记里,那个不存在于大家记忆中的同桌男孩,他好像根本从没有存在过。
存在和消失一直是我最基本认知困惑,可能是因为生命中一直中就比较缺少父亲一角的缘故——他在我五六岁时短暂的存在后再次消失——所以我总是会对纸男这类小说有感一些,文中的写到的母女关系更让我似曾相识……
那些早年生活中的荆棘,小说成了镜子,处处都看到自己的脸——只是一点点细碎的脸部细节,人的自我观照,大抵都是碎片化的。
还是对别人的印象比较容易形成一个整体,那怕是最近的双亲,一样呈现出最单调直接的形象。对于我这样一个迟钝的孩子来说,挺容易带来终身的缺憾。
父母有时候甚至比历史人物还缺乏质感,和难以触碰,一直到离开我的生活后,又还反复入梦,多半是噩梦——隋炀帝在我的脑海中,倒是有丰润的唇有宽阔的肩还有大好头颅,虽然是一千多年前的肉体了,然而并不单薄如纸
从前看小说,写到武功高手,千军万马中如入无人之境,我总是会想起一把刀,刃薄如纸般滑入人群,在缝隙之中游走,顺畅如没入一块奶油。那个千军万马于是从一个整体,被分割四分五裂的很多块,四散开来,像一颗鸡蛋散了黄。可是生命并没有沿着那裂隙变成碎片,而是重新生长出弥合彼此的联系。疤痕宛在,蜿蜒曲折,那是我的掌纹,我的印记…… 这位作者如果去研究红楼梦,大概也会变成索引派。我虽然记性不好,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也无法不注意到一些反复出现的意像,如隋炀帝,如午夜的电话铃声,这些暗号带读者进入一个小说的迷宫,中轴是那个叫无可无不可的王国。 人到四十,自已看自己,都是众中依稀见神仙。世路已惯,此心悠然,我也是……虽然神仙装腔得久了,偶而也心虚。于是在某个饮后人草草的黄昏,车嘶马烘一街烟时,一时间恍惚起来,不知道身在何处…… 这篇不像小说的小说,放弃了情节推进,靠着聊天,几乎以说明文的方式,把他们一个个端了出来,大家端坐盘中,望之俨然。
可惜神仙都有黏土脚。就算是太监,欲望也无法被阉割殆尽。欲望总会从每个人精心的掩饰中顽强露头,遮不住地一枝红杏出墙来。
叙述者大概是记者出身的缘故,采取的虽然是第一人称,却好像另有一个全知的视角。即使在第一人称视角之下,作者也远非只是为了行文方便,仅仅无为而治地尽叙述之职,而常有跳出作品之外的感受和思索出现,有的很让人感到突兀,甚至有损作品的圆整性,从而时时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一视角的存在,冷静的叙述这一切——
有人把一切欲望物化,努力去魅两性关系,以期获得稳定不意外的快感。有人干脆把自己训练成机器,钝化感受性,消除不确定性,沿着计划好的轨迹运行。有人无意瞥到一眼门牌,却没有胆子进入,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总之,大家都一样怂。 ——如果不怂呢?如果鼓起勇气,打开蓝胡子的第十三扇门呢?大概亚特兰蒂斯酒店写的就是一个打开进入后的故事,而那年夏天的吸血鬼展示了一个过界的企图——你以为你已经到彼岸,然而欲望永不眠,它们总会再次出现……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读后感(十):打从一开始就是在说女人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确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且,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跌入其中。 无可无不可的王国,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那里,一切似乎都和这边没有什么太大不同,风是凉的太阳是热的,花一样美丽芬芳,老板的脸色照样如天气一样阴晴不定,枕边人依旧……但是在那里,你会觉得选择和变化越来越没有必要,或者说,越来越难。
汪若曾经是一位女记者,所以她的视角更独特,也会更深入的观察社会。这本书的故事大都是发生在都市的男女的生活里,平淡普通,日复一日。而正是这样的一种熟悉的故事,才让人越发觉得有一种亲切感。她把男女之间的那种微妙而又互通,包容而又暧昧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男女之情,本该私密而好奇,汪若却总能从封闭的王国里找到突破口,用她温柔的双唇,亲吻来自陌生的你。
从《消失这》的兔女郎开始,在高中毕业十五周年庆典开始,兔女郎坐在微妙而又陌生的课桌上,看着曾经的同学,仿佛时光隧道一般。兔女郎遇到了高中班长,同学,不知为何她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她的脑海也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消失。”老同学们,在自己生命里出现过,又在自己的生命里消失,如今看来大家已经是物是人非了。这里面不仅一次描写兔女郎喂猫咪的动作,以及对晚归邻居的车灯。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却把小人物的那种平淡和对生活的迷茫奉献给我们。
在第二部《纸男》的时候,女主人公整篇都用“她”来命名,这个“她”是个确定的某个特定的人,这个“她”也是每一个人。很多都市的女性都像她一样,生活平淡,工作压抑,男友离她而去。她每天最大的安慰可能就是遇到纸男,不过是在梦里。纸男,一个病态般干净的男子,犹如纸一样薄的皮肤小透露着蓝色的血液,她在梦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慰。她终于结婚了,结婚的那一晚他又梦到了纸男…..直到女儿出生,她再也没梦到纸男。直到那个雨天,在现实中,她遇到了,和梦中的样子无差别,那么温柔,那么干净。这么久的梦在那一秒实现,她甚至觉得都见过纸男的那件外衣。纸男谦让的让她先乘上了出租车,就这样他们再次分别,她回头望去,纸男仍旧在那,站在细雨中。“就这样结束了?就这样结束了。”没有人知道他们后来的事,也没有人知道她还会不会梦到纸男。
所有的故事都是用第一人称,她或他并不是主人公,更像是参与故事,想要了解故事的观众。也许更多的人会在读过之后想到自己,产生不同的共鸣,这些奇妙的人和事,看似惊异却又耐人寻味。世上的每个人都有着或明或暗的联系在一起,互相牵绊,也许你读完这本书,会惊讶的发现,这些故事就发生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