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今生今世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今生今世读后感精选

2021-03-23 03:58: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今生今世读后感精选

  《今生今世》是一本由胡蘭成著作,槐風書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页数:7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今生今世》精选点评:

  ●胡兰成最大的争议在政治立场,其次在张爱玲。这人要是活在个早一二百年或更早些,说不定反会流芳千古。文字是真的没有硝烟味道,就好像活在另一个时空。

  ●感谢小巳借书~

  ●胡氏文章做法极简单,书过半巡,则不免俗烂。清水使用第二次还是清水?然其论中国文明,确有那种诗人的识见。中国文明已是极生疏的一种文明,以至于它不仅使西方人不知如何是好,亦使古往今来之中国人不知如何是好。我们把他当作诗人中的一种来看待,是以胡氏诸般情事已是极大的劣韵,他是在自己便溺中亦一味春风拂面。

  ●读完中国长安出版社版,找不到词条。 就内容本身,值得五星推荐。没有名言警句,却是最贴切人世间的喃喃细语。

  ●17年夏天看的。还是16年?

  ●个人觉得有点烂尾……

  ●文笔细腻优美,很值得称赞。但,也是真的厚颜无耻到理所当然的地步。世间的好岂能尽入囊中。【2020004】

  ●断断续续读完一大半,实在觉得恶心读不下去。三星给作者的文字。才情浮于表面,没有各色女子相伴难以过活。在我眼里,这样的人就是三个字:欠收拾。

  ●所以说胡兰成此人可恶。明明是绝情,不思念家乡,不怀念故土,在看似深情地一番盘点后再加以春秋笔法,让人不觉得无情反觉得豁达。文人给自己修饰推脱的讨厌可见一斑。“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和自己承认于故乡岁月都是浪子的沾沾自喜怎么能够相提并论? 读今生今世起码有三四遍,每次都是看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一方面是被文笔吸引,但是往后看去,出现日本人时胡的笔端都是不生惶恐的感慨,又觉得捏着鼻子也看不下去。所以古来就有宋玉之流,文章写的繁花簇锦也终究名声狼藉。 最让人生气的是胡兰成真的懂,他懂故乡故土的美,也知道张爱玲的才情,然而于故乡他乐不思蜀,于张爱玲始乱终弃。民国女人篇里提到的其他红颜知己,由其他人考据绝非良善之辈。所以文人的笔真是可怕,再无情的人粉饰自己的时候都仿佛多情。最怕无德之人有才。

  ●作者以一种对中国文明的通透娓娓道来了自己的一生,也以一点叛逆造就了自己的一生。中国的民间人世早已消失殆尽,只剩下政治正确。

  《今生今世》读后感(一):方言

  看这本竖排繁体更过瘾。胡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如可与钱穆类比,这是一种自然的自信,也是他和爱玲的共同话题语言。还有本书满满的浙东方言礼俗戏曲,我看了很是过瘾,胡毕竟是从绍兴农村里走出去穷小子啊,很感慨民国时候的农村穷小子竟然有这样的胆魄闯荡江湖,虽然政治上有不保,这有另当别论,在文化上其人还是有可取之处

  《今生今世》读后感(二):今生今世,你往何处流淌

  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好似抗战浪潮中的逆流,日本战败后,作为“叛徒”的他,不得不奔逃至浙南乡间,一路上却桃运颇丰,他亦自嘲,“不知者读之,只是羡慕你老婆多”。从早年乡间的玉凤,再到上海的爱玲,辗转至武汉任职《大楚报》,又遇小周,流亡浙南,又逢秀美,密航至日本,又暧昧于日本女子一枝,最后又和原来的上海黑帮的夫人爱珍结了婚。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然起伏中始终有相知相爱之人,真是三生有幸。

  单说此书,它不从官方的眼界去评说时事,而从自己的生命体悟去感受光阴的流动,追思那些如梦幻影般的人与景,确是一部纯真的回忆录。

  但是其中有诸多文字,我感觉颇为圆滑,心中不甚喜欢,但亦多有触动,譬如开头对童年的追忆,读之不禁感慨万千。

  放下书,反观我的“今生今世”,竟不知将何所去往。那么且听爆竹声中辞旧年,默默走向新的一年吧。我想,人生便是逢山开山,遇水搭桥,若多年后还能自在流淌,便是人间幸事。

  2019.2.4 除夕

  《今生今世》读后感(三):顶奇异独特之体验

  硬着头皮越过某些难忍之处,在一片骂声中终于看完了胡兰成洋洋洒洒的《今生今世》,哈哈哈,头一遭,也是顶奇异独特的体验了。中西哲老师都反复说不可妄下断语,不可轻易评断一个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吧。确实有不得不服的地方……悠悠人世、山河浩荡,民国遗韵,沁人心脾。后记中提到陈丹青的至为推崇、杨照的高度评价,略感惊讶。多余的素材,不知道现在能看到的部分还能不能看到陈丹青议胡兰成的部分,看时再留意。另多有人将本书与红楼梦作比,将胡与宝玉曹雪芹作比,实不敢苟同。身为女性,更能知晓体会其大相径庭。一者多把玩自私,一者全怜爱无私。怎可与天下难有的宝玉曹雪芹比!!

  在微信读书上看完。想来,视频中的弹幕,电子书中的评论回复,真的是给人的阅读观影带来了全新体验,感谢 拥抱新技术和时代新变化。

  (在这本书散落各处的评论里,也发现爱张爱玲的人真多啊。另,这些年零零散散,对张爱玲的认识,在文学、家世、情感以外,新增的最深刻印象碎片是其对艺术的前沿造诣,对政治时事的敏锐洞见,深为叹服)

  《今生今世》读后感(四):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胡先生做起文章来真是漂亮,竟如女子般柔软媚惑,可惜了如此才情的一个人,既无风骨,亦无真心。我甚至怨恨张爱玲,怨她那低到尘埃里的爱情。 果然再冷清的一个人,也有过想要奋不顾身的时候。

  “千万年里千万人之中,只有这个少年便是他,只有这个女子便是她,竟是不可以选择的,所以夫妻是姻缘。” 他写玉凤,是结发夫妻。后来和小周,也是处处见真心的,所以胡先生的爱情,没有一生一世的,不过是一段一段路上的风景。美的东西,世人皆爱,又岂能太过贪心。张爱玲为秀美画像,看她的眉眼神情皆像他。又同小周去相比较,去争那样的一席之位。那时候她的心里,会是何等的委屈,何等的悲哀。

  对于朋友,胡先生也是皆存了利用之心的。穷途末路之际,是如此之不堪。他去见刘景晨,以张嘉仪之名,冒了张爱玲的家世,真的不得不说是委琐下作了。圣贤书终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样的人品,做汉奸好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全书通篇文字,读下来皆是胡先生对自己人生的辩解之言。既做婊子,何必还要立个牌坊来恶心世人呢。书中对日本的赞美之词,说他是奴颜媚骨也毫不为过。 “我不但对于故乡是荡子,对于岁月亦是荡子。” 荡子二字,高抬他了。客死异乡,于他而言,是最好的结局。

  《今生今世》读后感(五):醒醒,做人真实点不好吗?

  因张爱玲而好奇胡兰成,于是就读了此书。 如果说,阅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进行一次深入交流,那我跟胡兰成明显三观不合。

  那个时代的文字习惯与当今差异不小,文中时常夹杂着方言与生僻字,读得很慢。 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一直纠葛不已,一方面感叹胡兰成的文风极好,一方面痛恨胡兰成的人品太渣。花了一个多月,总算看完了,宛如解脱。

  他笔下提到的战争前的旧中国,山河清嘉,人情恬淡,一度是支撑我阅读下去的力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讲堂里端端正正的四书五经,一种则是寻常村落人家里的家常笑语。大约是战乱流离的缘故,胡兰成对后一种的深情,贯穿了整个后半生。他回忆中的战前岁月,是“”燕语清好,万姓人家都在日月山川里。”这,可不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吗。在不同的区域,有着各种迥异的乡俗,随着节气轮番上演的养蚕、炒茶、纳凉、收成、社戏……所有事情轮过一遍,一年也就到头了。“这样贞亲的人生,不可以有奇迹与梦想,却寻常的岁月里亦有梅花消息,寻常人家的屋檐上亦有喜鹊叫。” 悠悠人世,像看不完的风景,有种说不出的可亲可爱。

  他文笔称得上好的,但感觉受张爱玲影响很深。他写村庄安静,“春阳潋滟得像有声音,村子里非常之静”;写人精神,“像早晨露水里山川草木的爽气”;写登高极目,“江山无限,是私情无限”;写女子的心事,“她的烦恼是像三春花事的无收管”;写夏夜乘凉,“ 夏夜村人到桥边乘凉,月出,露生,人声渐寂: 这时有人吹横笛,直吹得溪山月色与屋瓦皆变成笛声,而笛声亦即是溪山月色屋瓦,那嘹亮悠扬,把一切都打开了 ”。好处着实太多,数不胜数。虽然此生已负,但文章里看不出哀伤怨怼,他另有一层境界,只觉得“日月丽于天,江河丽于地,世上一切无有不好。”

  胡兰成行文大约也有个怪毛病,爱炼字。比如说,“好”,“艳”,“亲”,“敬”等一些字眼,百用不厌,每用必有一番夸张修饰。但凡有个值得一提的人或物,入眼即“艳”,万物可“亲”,格物生“敬”,生怕别人不懂得似的,猛一阵发力。频频出现,叫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完他的文章不由得来说说他的人。

  这本书可以说充分佐证了文如其人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文字是一种单方输出,它完全可以依靠经验和技巧来实现编织美好假象的目的,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单看胡兰成的某篇文章,就会觉得他着实风流倜傥,情深似海。联系上下文,就晓得这个人说过的话像洒在玻璃上的水,太阳一照便什么都不剩了。

  他的原则并不是折腰那日失去的,而是从小、从读书时起就慢慢消失了。即便结婚了,也没有养家糊口的自觉,反而依靠家里人养着;养母不愿拿钱给他,就半点情谊也不剩下了;外出求学,厚着脸皮借住在朋友家,自当客人一住几年;即便有一二差事,也眼高手低,不得善终……既吃不得苦,又想活儿体面,还想钱挣得多,而自身并不见得多突出,那不就只能走邪门歪路了。人生就像多米诺骨牌的游戏,一旦推倒了第一张骨牌,就难以再回头。半百之后,他也只能在异国长叹一声,“我不但对于故乡是荡子,对于岁月亦是荡子。”

  还有他浓墨重彩描写的情感历程,简直令人咋舌。即便天涯流亡,也不能耽误他撩妹,换一个地方就要换一个女人。女人于他,便如浮桥,过去了就可以拆除了。最最恶心的是,明明见异思迁,明明乱搞关系,还偏偏爱信誓旦旦地承诺夫妻之礼。喜滋滋地自比贾宝玉,“我是陋巷陋室亦可以安住下来,常看见女人,亦不论怎样平凡的,我都可以设想她是我的妻。”别当了xx还立牌坊好么,呕!

  他无处不在的春秋笔法与道貌岸然也让人十分难受。对他有利的人,逮住闪光点变着花儿地猛夸,对于那些丧尽天良的行为则蜻蜓点水般带过。自己的生平,看似娓娓道来,实则也避重就轻,漫天自夸,粉饰太平。每与人有忤,便都是别人猥琐嫉妒,自己种种皆是世人所不懂的好。张爱玲赠金断情,明明是他自己朝秦暮楚,偏要说张爱玲薄情。等等此类,难以赘述。

  总之,他写山水写乡情都尚好,一旦写自己便让人难以忍受。

  毫无真实可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