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锦集
《我的精神家园》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精选点评:
●每次读王小波的书就越来越幻想他还在世应该是什么样子?起码是当今难得的明白人吧,一看到书里他的“轻佻式”幽默都想献上掌声,现在的人基本的思考都很少,又谈何有趣呢~
●09
●“也不图啥,就图活个明白”
●儒家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小波数十年前就说过了。当年指出的问题依旧存在,文化还是一片沙漠,是把屎吃进去再拉出来……
●•读这本书最大的发现,是知道了小波是学过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严肃的学术训练伤害不了一个人活泼可爱的心智。•忽然想整理一下自己寝室的小床,觉得很不像样子。
●看王小波的文会上瘾。
●王小波。
●我概念中的王小波和现代是有距离的,他属于78年到90年代这个时间段,但读完这本书,文章仿佛昨天写就,仍然带有温度,观点依旧犀利。一句话来说明阅读此书后对作者的印象:睿智且具有黑色幽默气息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这个地方,有些人喜欢蛊惑宣传时那种快感;有些人则崇拜蛊惑宣传的力量,虽然吃够了蛊惑宣传的苦头,但对蛊惑宣传不生反感;不唯如此,有些人还像瘾君子盼毒品一样,渴望着新的蛊惑宣传。”
●2019年4月6日~2019年5月13日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一):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我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虑及的生活。
王小波在书中讲的道理,许多人是知道的但忘记了,许多人也许不认为是道理,他苦口婆心,有人认为别有用心,这时候只好这样,他的道理不是对他们讲的。
王一波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用他的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一种了不起的有趣。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二):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一部杂文集。话题大多涉及他对生活方式、电影等媒体的看法以及国外见闻的思考。他从身边小事入手,以犀利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电光石火般让人幡然惊醒。我们在他的精神家园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领悟着他思考的姿态、深切的人文关怀、平实豁达而宽容的理性精神。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三):王小波的书当然是好的
““文革”初起时,我在学校里,有不少老师还在积极地帮着发动“文革”哩,等皮带敲到自己脑袋上时,他们连后悔都不敢了。”
單就這一片段,就讓我瞬間明瞭為什麼《冰與火之歌》為那麼多、甚至是文學家推崇:王后妄圖尋求新的統治方式,引進宗教,不想熱誠的教鞭到底落在了王后的身上,再圖抵抗已不能,唯有妥協,以赤裸遊街贖罪,戲劇的情節裡設計炸毀教堂,王后重掌主動權,在現實,這樣歸正錯誤軌道,同樣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針砭時弊需要有勇敢的特質,大概小學、初中那會經常會一本正經地批評應試教育,真的是不知者無畏呀,現在就不再幹類似的事了,因為實用主義作祟,想不出替代方案,連批評都省卻了!所以王小波的書還是好的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四):头脑和心胸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
关于人该怎样的活着,王小波觉得,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认为它不值得一过”。我常常困惑,这个社会推崇会来事儿的人,规训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应该结交什么样的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不接受,也许是我还没受够社会的打磨,也许是我还不够成熟,也许我以后的想法会变,但是此时此刻,我到底该不该冒着会后悔的风险,遵循内心的意愿?
王小波的文章里,总是把“有趣”当成人生的归宿,我在一个“只要能活着就好的地方”,却想着过有趣的生活,我可能没错,但确实是个不合时宜的家伙。
《我的精神家园》读后感(五):#书评 《我的精神家园》
青年人对他的追捧,也来自于他另类大胆的社会解说。小小一文,却又大大内涵,他总能看到社会人忽视的角落,并发现真相;小小一例,也能引出大哲理,如通过《江村经济》引出“人忠于已知事实是诚实,不忠是虚伪”“忠于有选择的事实是浮嚣——人如把学问当做进身之本,心就要上浮”。他的精神家园是丰盈的:小时候偷书吸纳知识,为了死时可以有东西可写,他努力工作。他的小幸福也是美好的:“希望我有些成就,为人所羡慕;有些美德,为人所称道”。他的文笔辛辣又耐人回味,简单的词汇在他那一组合就别有新意。他自己都说“任何文明都该容许反讽的存在,是一种解毒剂”。对于蛊惑,他说要警惕狭隘的minzu主义宣传蛊惑,这样的人,借酒撒泼却令人信服,因为他们的话让人有快感,又能得到正派人的信服。对于古城墙,他说“历史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对于工作与人生,他主张过人可以接受的生活,因为这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